玉米栽培技术规程

玉米栽培技术规程

1 栽培模式

1.1 常规栽培模式:清种,等行距栽培,行距65cm。

1.2 通透栽培模式: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耐密植的品种,采用科学的种植方式来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从而增加玉米产量、提高玉米质量的技术体系。

1.2.1宽窄行栽培模式:可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株距可适当缩小,来增加种植密度。①大垄双行栽培模式:把65cm的两条小垄合成130cm的一条大垄,在大垄上种双行,窄行行距为40cm,宽行行距为90cm。②偏垄栽培模式:第一垄向右偏,第二垄向左偏,两垄行距40 cm,第二垄和第三垄行距为90cm。

1.2.2 比空栽培模式:采用种植两垄或三垄玉米空一垄的栽培方式,能充分发挥边际优势,利用空垄来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作物的光合能力和产量,同时,由于空垄的出现,空气流动较常规小垄栽培大大增加,有利于玉米脱水,降低含水量,提高品质。

1.2.3 间作栽培模式:玉米与矮稞作物大豆、马铃薯、油菜、白菜等按照2:4、2:6或4:4的比例间种。能够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增加边际效应,可以适当密植,增加产量。

2 品种选择

选择生育期在115天,活动积温在2300℃范围内的高产优质抗病的品种。

同一品种,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栽培条件下,有着不同的表现。所以,引种时,应先少量引进品种试种,观察它的成熟期、抗逆性和产量表现,再确定是否大量引种。玉米属于短日照作物,引种的一般规律是:从南往北引种,日照由短变长,温度由高变低,生育期由短变长;由北往南引种,与之相反。另外,引种时要严格检疫,防止检疫病虫草的传播。

2.1 常规栽培模式:第三积温区(铁力市中、西部平原区)可选用绥玉7、绥玉12、绥玉20,第四积温区(铁力市东部近山区)可选用兴垦10号、克单8、甘玉1号。

2.2 通透栽培模式:选择株型紧凑、叶片收敛的紧凑型或半紧凑型的品种。第三积温区可选用久龙13、双悦一号、哲单37、绥玉20,第四积温区可选用德美亚1号、兴垦10号、丰单3号。

3 选茬整地

3.1 选地:选择耕层深厚、质地适中、肥水充足及排水畅通的地块。玉米适宜的土壤pH为5~8,以pH 6.5~7.0最适。

3.1.1 耕层深厚:熟土层厚度应在20~30cm,有利于玉米形成强大的根系,提高吸水吸肥能力,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3.1.2 质地适中:土壤过于疏松或过于紧实,都会影响通气性,因此,要选择质地适中的沙壤土或轻壤土。

3.1.3肥水充足:玉米是需肥水较高的作物,所以要选择保水保肥性良好的地块。

3.1.4排水畅通:玉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虽然需要水分较多,但又有不耐涝的特点,所以,要选择排水畅通的地块。

3.2 选茬:选择前茬未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大豆、马铃薯、白菜、经济作物等茬口,也可以选择肥沃的玉米茬,因为玉米较耐连种,但是不能选用连种三年以上的玉米茬。

3.3 整地:实施以深松为基础,松、翻、耙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3年深翻一次。

3.3.1秋翻整地:耕翻深度20~23厘米,做到无漏耕,无立垡,无坷垃,翻后耙耢,按种植要求起垄镇压。

3.3.2耙茬深松整地:适用于土壤墒情较好的大豆、马铃薯等茬口,先灭茬深松垄台,后起垄镇压,严防跑墒。也可先深松原垄沟,再破原垄台合成新垄,及时镇压。

4 种子处理

4.1 种子质量要求: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含水量不高于16%。

4.2 种子精选:通过机械或人工的方式,淘汰小粒、瘪粒、破粒、虫蚀霉粒及杂物,选出粒大饱满、整齐一致的种子。精选种子可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为实现苗全、苗齐、苗壮打下基础。

4.3 晒种:在播种前15天左右,选择晴天将种子晒2~3天,晒时要经常翻动,使种子受热均匀,白天晒晚上收,防止种子受潮。晒种可以提高种皮的透气性,增强酶的活性,从而使发芽率提高。另外,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以杀死种皮表面的病菌。

4.4 发芽试验:播种前进行1~2次发芽试验。方法是将种子放在45℃的温水中浸泡8~12小时,捞出后置于20~25℃室温下进行催芽,每隔2~3小时将种子翻动一次,种子露出胚根(拧嘴)后,置于阴凉处晾芽,待播种。根据种子的发芽率,可以确定播种量。

4.5 药剂拌种:药剂拌种适合病虫害严重的地块。用35%的多克福玉米种衣剂拌种,预防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防治地下害虫,可用辛硫磷颗粒2~3公斤/亩,随种肥下地。

5 播种

5.1 播期:地温稳定通过7~8℃时,抢墒播种。第三积温区5月1日~5月5日播种;第四积温区5月5日~5月15日播种。

5.2 合理密植:紧凑型、半紧凑型品种宜密,平展型品种宜稀;肥水充足宜密,肥水不充足宜稀;土壤疏松宜密,土壤黏重宜稀;阳坡地(通风透光条件好)宜密,阴坡宜稀。常规栽培模式每公顷保苗4.5~5.5万株,通透栽培模式每公顷保苗5.5~

6.5万株。

5.3 播量:依据种植密度、播法、种子大小、发芽率高低等情况而定。

每公顷株数×百粒重

播种量(公斤/公顷)=

---------------------------

发芽率×1000×100

5.4 播深:一般在3~6cm之间,由土壤种类和墒情而定,土壤黏重、墒情好、种子拱土能力差的条件下,应浅些, 3~4cm即可。土壤疏松、墒情不好、种子拱土能力强时,应深些, 4~6cm即可。播深超过10cm,种子不易发芽。

6 施肥

施肥是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实现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施肥在玉米增产各因素中约起25~30%的作用。要求平衡施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

6.1 基肥:

6.1.1以施有机肥为主。有机肥是缓效肥,缓慢地释放养分,可以满足玉米苗期和生育后期生长发育的需要,可避免后期脱肥;有机肥可以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可结合秋季整地施用腐熟的有机肥,一般每公顷15吨。

6.1.2化肥为速效肥,发挥肥效快,养分含量高。可结合播种分层施肥,一般每公顷施尿素80~100公斤,磷酸二铵200公斤,硫酸钾50公斤。

6.2 追肥:

6.2.1苗肥:在出苗至拔节前追施,以氮素化肥为主,在基肥中未搭配速效肥料或未施种肥的地块,轻施氮肥可弥补速效养分不足,有促根壮苗的作用。一般在幼苗长出4片叶时,结合间苗、定苗进行,每公顷约施碳酸氢铵225公斤,开穴施下,随即覆土。

6.2.2拔节肥:在玉米拔节时追施,既可满足拔节阶段生长快,对营养吸收多的要求,达到叶片繁茂,茎秆粗壮的目的,又不会引起茎叶生长过旺而发生倒伏。通常在玉米拔节前后、约出7~9片叶时开穴追肥,地肥苗壮的应适当迟追、少追,地瘦苗弱的应早施、重施。

6.2.3 穂肥:在拔节后10天左右到抽雄前追施,促进果穗的小穗小花分化,促使穗大粒多,同时使上部叶片增大,叶片功能期延长。用量应根据苗情、地力和拔节肥施用情况而定,一般每公顷穴施碳酸氢铵225~300公斤,或者施尿素75~120公斤。

6.2.4粒肥:在雌、雄穗开花受精到籽粒形成期追施,能防止玉米后期脱肥早衰,提高叶片光合能力,因而使粒重增加。特别是穂肥不足、果穗节以下黄叶多的田块,补施粒肥有很好的效果。但对穂肥足、长势旺、叶色深、果穗节下绿叶多的田块不适合施用,以免延迟成熟。一般在果穗吐丝时施用为好,这样能使肥效在灌浆乳熟期发挥作用。用量不宜过多,每公顷穴施碳酸氢铵45~75公斤即可,也可使用1~2%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混合液做叶面喷施,每公顷喷液量750

公斤左右。

7 田间管理

7.1 播后苗前化学除草:玉米田播前、播后苗前主要采用乙草胺分别同

2.4-D丁酯、阿特拉津、嗪草酮等混用。

7.1.1 玉米田播后苗前封闭除草配方(用药量按公顷计算):

① 50%乙草胺2.25-3.0升或90%乙草胺1.4-2.2升+72%2.4-D丁酯1.0-1.5升。

② 50%乙草胺2.25-3.0升或90%乙草胺1.4-2.2升+70%嗪草酮400-500克;乙草胺混嗪草酮复配制剂有50%的安威,每公顷用2.25-3.0升。

③ 50%乙草胺1.5-2.5升或90%乙草胺1.1-1.8升+38%阿特拉津2-2.5升;乙草胺混阿特拉津的复配制剂有40%的乙-阿合剂,每公顷用4.5-6.0升。

④ 50%异丙草胺2.7-3.75升+72%2.4-D丁酯1.0-1.5升;异丙草胺混2.4-D 丁酯的复配制剂有50%双乐,每公顷用3.75-4.65升;异丙草胺混2.4-D丁酯和扑草净的复配制剂有60%苞豆宁,每公顷用2.7-3.75升。

7.1.2 玉米田土壤处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7.1.2.1 玉米田土壤处理配方中有2.4-D丁酯的配方只能用于播种后出苗前,含有嗪草酮、阿特拉津的配方在播前和播后苗前均可使用。

7.1.2.2 土壤有机质含量在6%以下的地块适宜采用土壤处理除草方式,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粘重、土壤水分不好用高量,反之用低量。有机质含量2%以下沙质土,低洼地不能用含有嗪草酮的配方。

7.1.2.3 在春季干旱、风大条件下,要采用混土措施。

7.2 苗后茎叶处理

目前适合我省玉米田苗后茎叶处理的除草剂品种较少,安全系数较高且杀草效果较好的玉米田苗后除草剂主要有玉农乐。玉农乐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成本高,农民难接受。一般将玉农乐同2.4-D丁酯或阿特拉津混用,可降低除草成本,提高对玉米的安全性,减轻对后作的影响。

玉米田苗后茎叶处理在玉米3-5叶期,尤其是玉农乐与2.4-D丁酯混用不能在玉米5叶期之后用药。田间杂草基本出齐,多数杂草2-4叶期喷雾。施药期过晚,杂草抗性增强,除草效果受影响。玉宝施药期为杂草2-4叶期,玉米2-4

叶期。喷药时要求气温在15-25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65%以上,风速4米每秒以下进行。按要求选好喷雾器械和喷嘴并按喷药作业操作规程施药。

玉米田苗后茎叶处理配方(用药量按公顷计算):

7.2.1 4%玉农乐0.9升+38%阿特拉津1.5升对水150升。

7.2.2 4%玉农乐0.9升+72%2.4-D丁酯0.3升对水150升。

7.2.3 50%玉宝1.8-2.25升对水150升。

用于苗后茎叶处理可加入喷液量1%植物油型助剂或其他表面活性剂,可增加药效,降低用药量,在干旱条件下也可获得稳定的除草效果。

7.3 适时间苗、补苗:在玉米3~4片叶时,选择晴天进行,因为病虫危害或生长不良的幼苗,在阳光照射下,常发生萎蔫,容易识别,有利于保留健壮的苗。

7.4 中耕(铲趟)、去除分蘖:中耕可以疏松土壤,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有机质分解,增加土壤的有效养分,还有利于消灭杂草,减少地力的消耗。

出苗后进行铲前深松或铲前趟一犁,深趟2~3寸,不培土。这样可以提高地温,减少下次趟地的阻力。以后每隔10~12天铲趟一次,做到三铲三趟。结合铲趟,去除分蘖,以免分蘖消耗营养,影响主茎生长。

7.5 防治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玉米上最主要的叶斑病,常年发生且为害较重。

7.5.1 症状:可危害叶片、叶鞘和苞叶,多从下位叶向上位叶扩展。叶上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潮湿时病部产生黑霉。病斑易合并连片形成更大的病斑,使叶片提早枯死,对产量影响较大。

7.5.2 发生规律: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凸脐孺孢菌。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组织和玉米秸中越冬,种子也可少量带菌。分生孢子由风雨、气流传播,可有多次再侵染。7~8月高温、高湿多雨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易发病。

7.5.3 防治方法: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加强栽培管理。适当早播,避开病害高峰;秋后清除病残体和病秸秆,生长期及时摘除下位病叶;增施磷钾肥,雨后及时排水,与豆类等轮作一年以上。三是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打药。可用50%多菌灵500倍,70%甲托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扑海因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倍液等药喷雾。隔10天左右一次,连喷2-3次。

7.6 防治玉米小斑病

7.6.1 症状:全生育期均可发病,以抽雄、灌浆期发生较多。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苞叶和果穗。叶片上病斑较大斑病小很多,椭圆形或纺锤形,黄褐色、边缘紫褐色,有时病斑上有轮纹,外围有黄色晕圈。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果穗染病可致穗腐及种子霉烂。

7.6.2 发生规律:病原为玉蜀黍平脐孺孢菌。发生特点和大斑病相似。不同是小斑病喜高温(28~30℃)。如7~8月高温多雨,发病较重。

7.6.3 防治方法:参见玉米大斑病防治。

7.7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7.7.1 症状: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一般在抽穗后表现典型症状。有些品种在苗期就明显表现病态,表现为笋状型、矮缩丛生型、黄条型等症状,染病的雌穗比健穗短,下部膨大顶部较小,整个果穗变成黑粉包,黑粉飞散后残留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也有的苞叶畸形、变窄细、分叉多、籽粒重新发芽,呈细长的芽叶状、黑粉少。雄穗染病有的整个花絮被破坏成许多小黑粉包,苞膜破裂散出黑粉;有的花器变形增生,颖片增多延长;有的部分雄花序被害变成黑粉包。偶尔侵染叶片,形成长梭状斑,表面破裂散出黑粉或长出丝状物。

7.7.2 发生规律: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丝轴黑粉菌。该病是系统性侵染病害,一年只侵染一次,病菌以厚垣孢子在种子,土壤,病残体及粪便肥中越冬。以土壤带菌为主。春季玉米播种发芽后,越冬的孢子随之萌发,从玉米的白尖期至4叶期都可以侵入并进入生长点,随玉米的生长进行系统侵染扩展,并进入花芽和穗部,最后在雌雄穗上表现症状,产生大量黑粉。连作重茬、覆土过厚,播种过早发病重;高寒冷凉土壤、墒情差的旱地发病重;施用未腐熟的粪肥可加重病情。

7.7.3 防治方法: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种子处理。用药剂进行种子处理是防治的关键。用2%的立克莠湿拌种剂以种子质量0.4%的药量拌种,或2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3%的药量拌种。也可用25%施保克和50%多菌灵1∶1混合后,用种子重量0.2%的药量拌种或含有相应药剂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三是加强栽培管理。与水稻、大豆、蔬菜等轮作三年;提倡采用地膜栽培;播种不要过早;精耕细作,适期播种,生长季及早拔除病株并带出田外处理,收获后及时处理病残体,使用腐熟的有机肥等。

7.8 玉米粗缩病:玉米粗缩病又称作坡、万年青。

7.8.1 症状:玉米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感病,但以苗期最易感病,侵染时间愈早,发病愈重。得病后,首先在心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产生透明的虚线小点,以后透明线逐渐增多,并在叶背面的主脉上出现长短不等的蜡白条突起,慢慢扩展至整叶以上所有叶片,病叶暗绿,叶片粗厚、僵直、短而宽。幼苗受害,根

系少,植株矮化。一般不抽穗,雄穗严重退化,无果穗或果穗极小,不结实。成株期受害植株中上部的节间缩短,雄穗花轴缩短,果穗短小,结实少。

7.8.2 发生规律:一般发病率为3%-5%,全生育期都可发病,苗期较重,主要呈缩矮状,根系不发达,易拔起。粗缩病是一种病毒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毒,病毒可在杂草中越冬也可在昆虫体内越冬,灰飞虱迁飞而来刺吸玉米汁液并传播病毒。

7.8.3 防治方法:主要是在玉米5叶期前后药杀灰飞虱和使用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综合防治。

7.9 防治斑须蝽:

7.9.1 症状:玉米心叶扭曲、干枯、心叶上出现透明圆形小孔排列一圈,植株矮化,致使植株生长缓慢,分蘖增多,严重时造成大量死苗甚至绝产。

7.9.2 发生规律:斑须蝽的活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常在傍晚或清晨为害,白天常繁集在作物的根部。斑须蝽若虫、成虫以口针刺吸作物幼嫩茎叶的汁液,危害玉米多在5叶期前(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但直到玉米8~9叶期才表现明显症状。由于斑须蝽危害玉米表现症状较晚,前期不易察觉,因此给防治带来困难。

7.9.3 防治方法:斑须蝽的防治关键是掌握好防治时期,应在五月中旬开始搞好田间调查,若田间发现斑须蝽的为害应立即药剂防治。斑须蝽以口针刺吸作物汁液,因此在防治时采用内吸性杀虫剂,如3%的莫比郎每亩40~50毫升、如10%吡虫啉每亩20~30克2000倍液、40%氧化乐果每亩100毫升2000倍液进行防治。

7.10 防治玉米螟:玉米螟又叫玉米钻心虫。

7.10.1 症状:以幼虫危害心叶、雌穗、雄穗及一些幼嫩部分,咬食或蛀入为害,发生严重年份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

7.10.2 发生规律:玉米螟发生数量和为害程度与越冬基数、温湿度、雨量、天敌以及寄主植物的种类、品种、生育期都有密切的关系。玉米螟越冬幼虫数量大、存活率高,气温适宜田间发生重,反之则偏低。玉米螟是喜高温高湿的害虫,高温多雨利于玉米螟发生为害。玉米螟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玉米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第二年春季化蛹,羽化成成虫,飞到田间产卵为害。

7.10.3 防治方法:

7.10.3.1 物理防治:处理秸秆及根茬以消灭虫卵。

7.10.3.2 药剂防治:将辛硫磷配成0.3%颗粒剂,在玉米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5%抽雄)撒在喇叭筒内。玉米单株用1-2克防效达60%以上,但注意田间施药较困难。

7.10.3.3 生物防治:高压汞灯防治、赤眼蜂防治、白僵菌(真菌性杀虫剂)封垛防治、和BT乳剂(苏云金杆菌,细菌性杀虫剂)防治。

7.11 站秆扒皮晾晒:在玉米蜡熟中后期籽粒有层“硬盖”时,将玉米果穗苞叶扒开,使玉米籽粒全部外露直接晒到阳光。有降低籽粒水分,促进玉米成熟,提高玉米质量的作用。一般可使玉米提早成熟5~7天。

7.12 收获:在果穗完熟后期收获。收获后的玉米要进行晾晒,籽粒含水量达到20%以下时脱粒。适时晚收可以降低水分,增加粒重,提高品质,增加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