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面、棱、顶点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想象。

教学准备:每生准备一个长方体,长方体框架;师准备教学道具和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图形了,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最简单的图形,请你们快速说出它们的名字。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点,一条直线)生:点、线师:我的这个点和线都画在一个什么上?生:黑板、面师:对,都画在一个面上。

现在请你们拿出身边的长方体,找一找长方体中的点、线、面。

师生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

二、新授师:长方体中的线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棱”,长方体中的点也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顶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了解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如果大家想更多的了解长方体,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生: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师:大家提出的既有关于面、棱、顶点数量的问题,又有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

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课件中给出的这些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问题:师:我们先来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顶点?生:8个师:怎样有序地数?生:可以先依次数上面的四个,再依次数下面的四个。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呢?生:6个师:谁能有次序地数出这些面?师:谁能用具体的方位名词有次序地数出来?师:长方体有6个面,依次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师:还可以怎么数?师: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观察物体,现在试着从一个角度观察我手中的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生:3个师:这三个面的对面都看不到,所以用3乘2就是总数。

《认识长方体》教案(精选13篇)

《认识长方体》教案(精选13篇)

《认识长方体》教案(精选13篇)《认识长方体》篇1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生的自主发现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会辨认长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二、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四、教具准备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五、教学过程1.分类、操作、引出新知(1)教师出示一幅图:你能将它们根据一定标准分类吗?(2)师生共同概括:像粉笔盒等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排球、土豆等都占据一定空间把它们称为立体图形。

请同学们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长方体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认识呢?(3)拿出一块橡皮,横切一刀,露出一个面,让学生触摸,并说说感觉,教师明确这部分叫面。

再切一刀,再让学生触摸两面相交的线,说出感觉,明确这在立体图形中叫做棱。

什么叫棱?将橡皮的一个面扣放在桌面上,与两个面垂直再切一刀,触摸三条棱相交的点,说出感受,明确它叫顶点。

什么叫顶点?(4)找实物指出它的长、宽、高。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

2.实践操作,探究新知(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那么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量一量、比——比后,完成表格。

(提示: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学习用具独立探究、自主发现面、棱、顶点的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指导要点如下:①数面、棱、顶点时,如何数比较科学。

②采用多种学习方法。

(提示:如测量、计算、比较及用身体某个部分去接触面、棱、顶点等。

)③独立填写“我的发现”一表。

面棱长顶点(学生在学习时,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多种学习方法,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汇报:师生共同归纳。

(除了各部分的数量外,还要引导学生认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12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12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12篇)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篇1一、教学思路:《位置》是学生在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两个数(从两个维度)来描述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初步渗透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它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用两个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从另一个角度感受数学的作用,同时通过多种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师生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的。

因此,本课一开始抓住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让学生先做,再比一比谁能把自己介绍得更清楚,让大家不但知道你叫什么名字,还能知道你坐在哪里的现实活动中,初步感受位置,激发学习兴趣。

2、联系实际,学习新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位置,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

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学生在明确我们习惯上怎样来分小组的方法后,先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坐在第几组的第几个位置,再找一找自己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最后再开展“猜一猜,我的好朋友是谁”的游戏,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全班的参与意识,变一问一答式教学为全员参与的玩中学,乐中知,同时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此后,通过填写座位卡并与前后左右的同学的座位卡进行比较。

进一步明确:从两个方面(维度)描述出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此环节层层相扣,逐步渗透,深化了知识的内涵,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3、创设活动情境,感受位置荷兰数学家和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我先利用让学生发现电影院座位的排列规律,然后创设实际活动情境,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放手让学生自己进场找座位,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本领,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方体的定义和特点,能够观察比较日常生活中的长方体,分辨长方体的不同表面;2.掌握长方体的计算公式,能够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长方体的认识》三、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的定义及其特点;2.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例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归纳和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

2.体验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探讨长方体的性质和特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的记忆。

3.讲解式教学法:通过教师简单明了的讲解,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定义、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五、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次课学习的内容,了解长方体的定义和性质,鼓励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长方体。

2.探究和发现(15分钟)(1)出示长方体的图片,根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不同面,了解每个面的名称,并找出有哪些相同的面。

(2)出示由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手摸模型,了解长方体的六个面的特点和不同面的大小是否相等。

(3)通过问答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长方体的特点,如:“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的形状是什么?”“长方体的六个面是否是一样的?”“哪些面是相邻的?”“长方体的棱有几条?”“长方体的对角线有几条?”(4)出示日常生活中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长方体的特点和表面。

3.讲解与练习(20分钟)(1)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每个面积的和,公式为2(ab+ac+bc)。

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与高的乘积,公式为V=abc。

(2)让学生进行练习,强化对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掌握。

4.归纳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归纳出长方体的定义和特点,以及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的定义和性质。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的定义和性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2.新课讲解(1)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形状,发现长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请大家观察长方体,看看它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2)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性质。

教师提问:请大家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各个面,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平的,没有弧度。

(3)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的定义。

教师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长方体?学生回答:长方体是一种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立体图形。

3.实践操作(1)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要求学生用直尺和圆规画出长方体的平面图。

(2)学生在纸上画出长方体的平面图,并标注各个面的长度和宽度。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1)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长方体有了哪些认识?学生回答:我们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性质和定义。

5.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回家后,用硬纸板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并标注各个面的长度和宽度。

(2)思考:长方体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动手画出长方体平面图,加深了对长方体的理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的认识》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长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三维空间,提高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较深入的了解。

但长方体作为一个立体图形,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方体的特征,知道长方体的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2.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公式的推导,以及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长方体的特征。

2.准备长方体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看看这个模型,你们能找出它的特点吗?”引导学生关注长方体的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长方体的图片,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

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你们能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长方体的尺寸,让学生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学生在纸上完成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关于长方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教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教案 1教学内容: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具运用: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

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

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板书:面(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

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教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

2、在自主探索长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1、同学们请看屏幕,你还记得这些图形的名字吗?2、这些图形都是什么图形?3、(出示长方体物品)它是平面图形吗?它是什么?4、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可见,长方体在我们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一)认识面、棱、顶点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物品,用手摸一摸、看一看,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开始活动吧。

2、小组汇报3、我们把平平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面。

板书:面把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做长方体的棱。

板书:棱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极点。

板书:极点4、让我们通过课件来看一看。

二)探究面、棱、顶点的特征1、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极点,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研究,看看有什么发现?同学们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请借助手中的长方体,用本人喜欢的方法先研究一下,小组内交流,最后把交流的结果填写在研究单里。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来汇报。

入手下手活动吧。

2、先来汇报面的特征3、小组汇报(请2名同学汇报)板书:6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课件演示4、汇报棱的特征小组汇报板书: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课件演示5、长方体有8个极点课件演示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动手操作,我们总结出了长方体的特征请一名同学读研究单让我们一起来核对一下小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城的(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宽、高1、(拿出长方体框架)想一想要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几根小棒?为什么?。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有关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心态,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牙膏盒、魔方等实物,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体实物、剪好书本第123页的长方体展开图。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教师: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图形)交流后小结:这些平面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你认识这些图形吗?它们都是由什么图形围成的呢?交流后小结: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

比如墨水盒、魔方、牙膏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实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大家比较熟悉的立体图形——长方体。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长方体,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什么?教师小结说明:面;棱(面和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顶点(棱和棱的交点叫做顶点)。

再次课件演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说一说加深印象。

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分组合作学习,小组明确目标后自由讨论。

教师: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有些什么特征?(课件出示表格)(2)交流汇报。

教师:谁能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汇报一下?(预设)学生: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教师:你有这样的长方体吗?哪是相对的面?为了描述方便,一般称为左面、右面、上面、底面、前面和后面。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第1篇】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对数学的探究精神。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可塑性,锻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活动准备1.课件:各种形状[3-47 3-48]2.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

教学具教学具活动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用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搭建的立交桥。

提问:小朋友,这座立交桥漂亮吗?我们来看看它是用什么搭建的。

2.教师从立交桥上取下长方形、正方形、正方体。

提问:它是什么形状的?二、展开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 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三、结束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第2篇】一、操作引疑:师:土豆块是不是长方体?同学们,你们已预习过课本,现在把你们手中的土豆块切成一个长方体。

想一想:①切一刀,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生1:平的,叫做“面”。

师:②再切一刀呢?生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师:③再切一刀呢?生3:出现三个面,三条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再把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比一比谁切得最像。

二、研究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学习小组合作研究:出示的研究题1-3题,并把研究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方体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3.能够运用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长方体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复杂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教具:长方体和相关实物模型。

3.准备PP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长方体的实物模型或图片,让学生猜测长方体的定义。

2.引入:教师介绍长方体的定义,包括什么是长方体、长方体的性质等。

3.示范:教师通过示范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如计算给定长方体的体积,解决相关问题等。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物体的容积等。

6.总结:帮助学生总结长方体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强化学习效果。

五、教学活动设计1.活动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长方体的特点和性质,然后分享给全班。

2.活动2:实物操作:让学生观察、测量长方体的不同面,并计算体积。

3.活动3:游戏竞赛:设置长方体相关问题,让学生以游戏形式竞赛解决。

六、教学评价1.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长方体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2.评价方式:通过作业的批改和课堂练习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3.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概念。

以上就是本次课《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长方体有更深入的认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的定义及性质。

2.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的定义:长方体是一种立体图形,它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2. 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12条棱,分为3组,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

3. 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定义、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

2.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4. 采用练习法,巩固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方体实物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长方体的概念。

3. 课堂讲解:讲解长方体的定义、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4.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对长方体的认识。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长方体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长方体定义、特征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3.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七、教学资源:1. 长方体实物或模型。

2. 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练习题。

3. 教学课件或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1《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1《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1《长方体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1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长方体的性质。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球体等,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从而深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长方体的性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

2.教学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长方体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操作实践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长方体的图片、模型等。

2.教学素材:长方体的实物模型、卡片等。

3.教学工具:白板、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长方体有哪些特征?”让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方体的特征,如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等。

同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长方体的性质,如长方体的对角线相等、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长方体卡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操作,验证长方体的特征。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长方体的问题,如“长方体的对角线长度是多少?”、“长方体的相对面面积相等吗?”等,让学生回答。

同时,教师进行点评,巩固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1《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1《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1《长方体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说出长方体的定义。

2.能够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3.能够辨别日常生活中长方体的实物。

4.能够观察、测量长方体的各边长。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长方体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长方体的定义及特点。

2.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3.观察、测量长方体的各边长。

难点1.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分。

2.观察、测量长方体的各边长的实际问题解决。

三、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教案、实物长方体、测量工具。

2.学生:课本、笔、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实物长方体,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几何体?有哪些特点?2. 学习1.给出长方体的定义:长方体是一个有六个面的几何体,每个面都是矩形。

2.让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差异,分辨它们的特点。

3.给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让学生尝试观察、测量其各边长。

3. 操练1.让学生自己找一个长方体实物,观察、测量其各边长。

2.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长方体的体积等。

4. 总结总结长方体的定义及特点,总结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

五、课堂讨论1.长方体与正方体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2.长方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六、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

2.做一个设计,使用长方体来构建一个实用的物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长方体有更深入的认识,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测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第3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

2.在自主探索长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1、板书课题。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立体图形——长方体(板书课题)过渡语: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二、出示学习目标。

(30秒)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

2.在自主探索长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

生:(举手)过渡语:为了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看自学指导。

三、自学指导:(8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个性化设计:强调:长方体有12条棱,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

拓展:老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四、看一看: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五、做一做:(一)提问(“做一做”前的准备)小结:(二)书面检测刚才大家回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个性化设计:强调:1、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2、长方体的12条棱中有4条长,4条宽,4条高。

3、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六、议一议:(一)同桌交换试卷(二)出示标准答案(三)学生对照答案,打出对错(四)了解学情:全对的同学请举手,口头表扬(五)未全对的同学把自己的试卷交给老师。

(六)投影出示错题,让做错的同学说: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如找不出错误,再让做对的学生帮助补充、更正,必要时让冒尖生代替老师点拨。

(不出示、不讨论做对的题)七、练一练今天的知识学会了吗?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完成下列当堂练习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板书设计】长方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篇1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2.出示一张纸。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

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三、认识长方体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的定义及性质。

2.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长方体的特征、性质及应用。

难点:长方体的空间想象和实际操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长方体模型、图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尺子、剪刀、彩纸等动手操作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方体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对长方体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长方体的定义及特征,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

3. 课堂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观察长方体模型,总结长方体的性质。

4. 动手操作:学生利用彩纸、尺子、剪刀等材料,制作自己心中的长方体模型。

5. 成果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描述长方体的特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个长方体图形,并标注出其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

2.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拍照或画图,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

3. 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表达能力的进步。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的对称性,理解长方体的对称轴。

2. 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包装、建筑等。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effectiveness and appropriateness, considering the students' learning progress and feedback.2.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精
品教案
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记忆在内的多种学习方法,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三、巩固练习。

深化认识。

1、打开知识库,一起填一填。

①、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②、长方体是由6个()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

④、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

⑤、相交于一个()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2、我是小法官。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2)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24条棱。

( )
(3)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4)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
3、我会思考。

说出下图所表示的物体的形状,并且说明:
4厘米
8厘米
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我能想象。

前面的面积是(),()面和()面的面积都是20平方厘米,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是()。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空间观念得以培养。

四、课外延伸,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2、课外作业:课本第29页“做一做”。

剪下附页1的图样。

(1)把图中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涂上同样的颜色。

(2)用这个图样做一个长方体。

(3)量一量所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收获,评价师生表现,体现教师的指导价值,并在互相评价中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应如何做才取得更好效果。

课外作业的设置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都是长方形
(6个)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宽、高
(8个)顶点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