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青年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新飞

合集下载

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及其对中国革命与发展的启示

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及其对中国革命与发展的启示

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及其对中国革命与发展的启示作者:石晓慧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1期摘要: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将之一,他也是五四运动的实际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

他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五四运动前后,逐渐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从激进的西方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他创办的《新青年》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舆论阵地。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现实道路上,陈独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当代马克思主义观给予了历史的启示。

关键词:陈独秀;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翻天覆地的革命年代,陈独秀被汹涌的时代浪潮推向革命的浪尖,创造了新中国的执政党,成为一名政党领袖。

他不仅是思想家、教育家、文字学家、文学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更是一个关注和引领人类命运的大政治家,躬身实践的社会活动家。

中共党史上,或许他是一个有争议的人,但是,他的意义和影响,超出了他的那个时代和国界,而这样的人,不是每个时代都可以产生的。

在历史沉淀后的今天,他身上所蕴藏的内涵值得今人去挖掘与深思。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陈独秀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1.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早期思想观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其祖父和父亲的深刻影响,陈独秀从小就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

少年陈独秀曾参加过科举考试,最终的落第使得他转而信奉康有为、梁启超的资产阶级思想。

同时,他也受到了19世纪后期传入中国的西方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和启发,陈独秀开始运用新思维、新角度来观察世界、认识社会,并且开始用新的思维方式分析和看待社会发展问题,使他的思想开始同传统观念决裂。

陈独秀已经在不经意间,吹起了打倒孔家店的进军号角。

陈独秀开始竭尽全力推进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先声。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传统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以民主和科学精神重新塑造新文化、新道德、新青年,把人们从传统观念的严重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也为接受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思想前提。

陈独秀的青年爱国主义思想及当代启示

陈独秀的青年爱国主义思想及当代启示

2020年9月Sep.2020第34卷第5期(总第133期)Vol.34No.5(Sum.No.133)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Guilin Normal College陈独秀的青年爱国主义思想及当代启示李雅莉,侯耀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0)摘要:辛亥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对社会上的封建复古逆流感到痛心,对满脑子封建帝制思想的中老年一代感到失望,便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寄托在新一代青年身上。

他曾发表多篇以青年为主题的文章,阐述他的青年爱国主义思想。

主要内容有:一是寄爱国理想于青年的缘由;二是青年的身心健康是爱国主义的首要条件;三是青年的爱国心与自觉心是爱国主义的根本要素;四是青年修炼心智、笃行自好是爱国主义的根本思想。

这些思想对当今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陈独秀;青年;爱国主义中图分类号:K8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070(2020)05-0030-06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说:“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

”①陈独秀就是这样的人,在他崎岖而艰辛的一生中,始终关心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哪怕是在他人生最后的孤寂凄凉时刻,也在为中国呼喊。

陈独秀先生一生十分耀眼的事业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启蒙青年,号召青年起来救亡。

陈独秀将爱国理想寄托于经过思想文化洗礼的新青年,他大声疾呼:"新青年:予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

”②陈独秀从青年时期到他不惑之年,先后发表了一系列以青年为主题的文章,包含着丰富的青年爱国主义思想,这些思想对当今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陈独秀寄爱国理想于青年的缘由陈独秀出生于1879年,正是大清帝国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风雨飘摇之时。

民族的苦难和百姓的疾苦激发了青年陈独秀救国救民之心,18岁激扬文字《扬子江形势略论》,抒发他的爱国主义激情。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陈独秀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提倡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影响。

在教育方面,陈独秀提出了一些独到的思想和观点,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陈独秀强调个性的培养。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一批机械的人,而是培养有个性、有自主意识、有创造力的人。

这种理念对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今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的重点不再只是输送知识,而更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

因此,高校应该注重个性的培养,教育出具有创新精神、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特点的毕业生。

其次,陈独秀主张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

陈独秀强调教育要多样化,不仅仅是重知识,还应注重灵魂的培养。

因此,他主张采取途径更广、方式更灵活的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

这对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指导。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社交媒体、网络、移动终端等渠道已经覆盖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高校可以依靠这些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确保教育的效果。

第三,陈独秀主张让学生自己思考。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启发思考为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

这种方法对于当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启示。

在当今社会,高校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由此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辨和判断能力。

最后,陈独秀强调教育的现代化。

他认为,教育要与时俱进,采纳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这种观点对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理念、方法以及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

因此,高校要积极采纳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总之,陈独秀的教育思想为当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陈独秀的青年观及其当代价值

陈独秀的青年观及其当代价值

陈独秀的青年观及其当代价值作者:孔海棠来源:《学理论·上》2015年第06期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的陈独秀,在党未成立之前,就已经认识到青年的巨大作用,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形成了他在德、智、体等方面大放异彩的青年观。

陈独秀的青年观对20世纪初期的青年成长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当今的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陈独秀;青年观;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A81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022-03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精神导师、中国近代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领袖。

他时刻关注青年群体的健康成长,较早深刻认识到青年的巨大作用,通过他本人的思考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他的青年观。

陈独秀的青年观包含了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

陈独秀在各个历史时期就青年健康成长、发展及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等问题的思考是其纵向维度的主要构成部分,有关对青年德智体等各个方面发展的观点与指导是其横向维度的主要构成要素。

一、陈独秀青年观的发展脉络陈独秀青年观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在确立发展过程中,既有理论的积累、沉淀和创新,也有革命的实践总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时期。

(一)1901—1911:萌芽时期早在1897年,19岁的陈独秀接受康梁改良主义思想,本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撰写了《扬子江形势论略》向清政府献策,希望重视长江防务,防内乱御外敌。

这一时期陈独秀组织和参加一些青年团体,如成立“少年中国”(后来改名为“青年会”),参加和组织1901、1903年两次拒俄运动,1903年回到安庆,领导安徽的拒俄运动,并与全国各界取得了联系,特别是与学界的联系相当广泛和密切。

1902年组织“励志学社”,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宣传爱国。

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用最通俗的话语,让安徽人特别是安徽的青年“学点学问,通些时事”[1]18。

1905年开办“安徽公学”、组织“岳王会”,以及1906年创建“徽州初级师范学堂”,为革命培养青年骨干,培养锻炼了一批有志青年。

五四运动人物的思想总结

五四运动人物的思想总结

五四运动人物的思想总结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爱国运动,它代表了一群思想家和青年学生对于外国侵略和国内封建统治的不满与抗议。

这次运动中出现了许多思想独特、崇高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五四运动人物的思想总结:1. 陈独秀(1879-1942):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先驱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之一。

他主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提倡废除封建制度,实现民主和社会进步。

陈独秀的思想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胡适(1891-1962):胡适是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和思想家。

胡适主张新文化运动,倡导实用主义和科学主义,主张用科学方法改造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演讲和文章,对于当时的青年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鲁迅(1881-1936):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巨擘,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五四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批判封建传统文化和反动思想,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平等。

鲁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传达了他的思想,使更多的人能够理解他对中国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呼吁。

4. 陈寅恪(1890-1969):陈寅恪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化评论家,在五四运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关注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主张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陈寅恪的思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尊重。

5. 周作人(1895-1967):周作人是一位杰出的文化评论家、作家和翻译家,他也是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他主张自由主义和人文主义,提倡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

周作人的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学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和翻译。

以上是五四运动人物的思想总结,他们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呼吁青年学生团结起来,抵制外国侵略,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进步。

他们的思想对于中国的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后来的革命家和思想家树立了榜样。

新青年新思想的小总结

新青年新思想的小总结

新青年新思想的小总结《新青年新思想》是1915年5月4日由陈独秀主编的一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和思想标志,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呼吁改变旧传统观念,追求科学、民主与自由,旨在彻底改革中国的封建制度和文化观念。

本文对《新青年新思想》一书进行小总结,旨在梳理其主要观点和理念,评估对中国当代历史的重要性。

《新青年新思想》明确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观点和理念。

首先,它强调科学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手段。

陈独秀认为,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力量,应当成为人们思考和行动的指南。

他呼吁改变传统的封建观念和迷信,倡导科学的精神和方法,鼓励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

这一思想在当时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次,陈独秀提出了“民主、自由”的重要理念。

他认为,民主和自由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中国社会迈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他批评中国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专制,呼吁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和法治的社会。

他认为,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人民才能得到平等的机会和权利,才能实现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这一观点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共鸣,并成为新文化运动和后来的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

此外,《新青年新思想》还关注了社会问题和妇女问题。

陈独秀指出,中国社会存在着贫富不均、压迫剥削和社会不公平的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此外,他强调了妇女的地位和权益问题。

陈独秀主张妇女的解放和平等,呼吁妇女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并且提出了取消封建家族制度、改革家庭结构等具体措施。

总体而言,陈独秀通过《新青年新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观点和理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带给中国社会一股清新的思想风潮,呼吁改变旧有观念和制度,追求科学、民主与自由。

它的影响超越了学术界,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小说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

首先,它忽视了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陈独秀所推崇的科学和西方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

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陈独秀对青年的六条希望在当代是否仍有意义?

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陈独秀对青年的六条希望在当代是否仍有意义?

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陈独秀先生当时对青年提出的六条希望在当代是否仍有意义?作文材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一文发表于1915年9月,是他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所写的发刊词。

文中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强调青年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并就此对青年提出六条希望: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先生所处的时代黑暗动荡,百弊丛生。

而如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那么先生当时对青年提出的六条希望在当代是否仍有意义?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条论述。

范文展示胸怀进取心,不枉少年时百年之前,黑暗动荡,百弊丛生,陈独秀先生“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之深切寄语振聋发聩,惊醒时人;百年之后,山河锦绣,繁荣昌盛,先生对青年的寄语于今日仍令我感触颇深:吾辈青年应胸怀进取心,不枉少年时!慎思之,胸怀进取心,做精神明亮的人。

当颓废麻木的“躺平一族”不断壮大,当无欲无求的“佛系青年”层出不穷,《觉醒年代》中革命先驱李大钊的话一针见血:“凡是不劳动吃干饭的人都是强盗。

”此言不谬!一个人的青春是平庸无奇还是璀璨夺目,进取堪称关键变量。

不思进取者不仅难以成就“人生之春、人生之华”,更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青春。

私以为,作为新一代“接力者”,唯有胸怀进取之心方能不枉少年时,与强盛的祖国同频共振!明辨之,胸怀进取心,燃芳华人生。

从小被诊断为渐冻症的邢益凡患有多种疾病。

是躺在床上虚度每一个日夜,还是在进取中实现人生价值?18岁18公斤的他坚定地选择了后者,更是立志成为“中国霍金”。

于是他用仅剩一点儿肌肉力量的双手一天最多做20张试卷,凌晨一两点的点点灯光汇聚,终让梦想在北航校园熠熠闪光。

面对生活的不公与欺骗,他选择进取,用奋斗拼搏给生活以还击。

再探陈独秀的新青年观

再探陈独秀的新青年观

再探陈独秀的新青年观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史的重要人物之一,陈独秀的思想和行动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在他所领导的“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宣扬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生活的理念,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先驱之一。

而其主要代表作品——《新青年》,更是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化史上一本“承前启后,绵延至今”的经典之作。

在《新青年》中,陈独秀主张“变旧生新”,不断推陈出新,振奋人心。

他认为,旧的文化传统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必须开展“维新”运动,以求文化的“独立”与“自由”。

同时,在这场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还着重强调年轻人应具备英才精神和文艺能力,发挥年轻人在时代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在思想方面,陈独秀的“新青年”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靠什么,新文化就靠什么”。

他认为,新的文化必须要具有跨越时空的能力,既要以文化自觉和民族自尊为前提,又要汲取国外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成果,以推动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这种“国进民进”的思想,成为了新时代的中国愿景,“新青年”们也开始抛弃旧有的中国文化,接纳新的文化理念。

在实践方面,陈独秀深信年轻人的力量。

他提倡年轻人要在观念上改变,尽情地表达自我,大胆地创造新事物,并且在行动上不断地挑战自我和现实,从而将自己的创意和人生价值体现出来。

他认为,年轻人不应该被束缚在旧有的观念和传统中,而应该坚持自我,敢于向传统文化发起冲击,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出民族和时代的华章。

然而,在陈独秀的“新青年”运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弊端。

首先,陈独秀在推崇新文化的同时,也对旧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持有批判的态度,对传统的家庭、道德和婚姻等进行了颠覆性的批评。

这种批评导致了当时传统文化阵营的反感和压力,陈独秀因此也遭遇了巨大的困境和抵制。

其次,在“新青年”运动中,陈独秀强调年轻人的独立自主和创新意识,却忽略了实际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在当时的社会中,中国社会并没有完全走向现代化,老旧的政治结构和封建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新青年新思想的总结

新青年新思想的总结

新青年新思想的总结《新青年新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刊物。

它由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旨在倡导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提倡革新传统观念,呼吁民主与科学,引导国人寻求国家独立与富强的道路。

本文将对《新青年新思想》进行总结,以探讨其核心思想及其对中国革命与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首先,新青年新思想的核心思想是反对封建王朝的思想体系和尊卑秩序,呼吁革新传统观念。

在该刊物中,陈独秀以清华学堂为代表的西学派思想者作为主要的支持者,强调科学、民主和平等的理念,以代替封建传统。

他们认为,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是中国社会固有的弊病,阻碍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他们呼吁摒弃旧有观念,追求现代科学和民主制度,以实现中国的独立与强大。

其次,《新青年新思想》提倡个人解放和自由思想。

在这个时期,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追求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共同愿望。

新青年们通过反思传统道德观念和制约个人成长的束缚,提出个人独立、自由思想、自由发展的理念。

他们主张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不受限于封建观念和家族束缚。

这一思想的提出对推动个人解放和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新青年新思想》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文化运动的全面开展,为中国共产党及其他革命团体的成立与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在该刊物的影响下,很多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运动,提出反对封建制度和民主革命的口号。

尤其是五四运动的爆发,更是在《新青年新思想》的引领下,成为了一场激起全民抗议的声浪。

这场运动对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第四,《新青年新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爆发的现代化运动中,新青年们提倡科学与民主,主张学习西方的现代技术与管理方法,为中国的现代工业化和国家富强提供了启示。

该刊物中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进取精神的青年学生,他们成为中国工商业、教育事业的重要推动力量。

陈独秀的青年观论析

陈独秀的青年观论析

陈独秀的青年观论析摘要:陈独秀的青年观是陈独秀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的总的观点和看法。

陈独秀的青年观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风云变幻、救亡图存的时代。

他大声向青年疾呼要做新青年,号召青年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积极作用。

他的青年观对当今青年的发展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他倡导的追求民主和科学的理念,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依旧是当今青年行为的向导。

关键词:陈独秀;新青年;青年观陈独秀的青年观是陈独秀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而形成的关于青年和青年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他密切关注着我国青年的现状,认识青年的特点,把握青年运动的规律,提出了培养教育青年以及推动青年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并以自己独具远见的思想和才华创办了《新青年》,吸引了一代青年并对其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陈独秀青年观形成的国内外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各国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国力大大增强。

新兴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出现了空前的活跃,这样的国际环境对陈独秀以及我国青年思想的启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国内方面,我国从鸦片战争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广大人民生活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

在中国风云变幻、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下,陈独秀产生了强烈的救国救民意识,以满腔的热情投入中国革命的洪流中,在革命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青年所特有的革命热情,在领导青年运动的过程中总结了青年运动的初步经验,形成了丰富的青年思想。

二、陈独秀青年观的主要内容首先,青年是人生最宝贵时期,是人类社会“新鲜活泼”之群体。

在陈独秀的青年思想中不乏对青年的赞美和对青年存在价值的高度评价。

他在《敬告青年》中,用最生动的比喻来赞美朝气蓬勃的青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不仅如此,他还从进化论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青年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指出青年对于社会就像是人身上新鲜活泼的细胞,“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忘”。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陈独秀强调培养自由思想。

陈独秀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知识和信息,让他们自由地思考和表达观点,不断提高解决问题
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陈独秀强调个体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的个体。

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个体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和
潜能,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思维和行为能力。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和机会,帮助
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陈独秀强调实践与知识的结合。

他提倡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将所学的
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能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四,陈独秀强调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

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让他们认
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我们应该从培养自由思想、个体发展、实践与知识的结合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人。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首先,陈独秀强调个人自由和民主教育。

他主张学校应该是自由的思想交流场所,学生和教师应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全面多元的思想氛围。

这与当代高校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符。

当代高校可以借鉴陈独秀的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学生的自由、平等和民主,鼓励学生在学校内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陈独秀的思想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和独立精神。

这样的思想在当代高校的思政教育中也非常重要。

当代高校应该注重鼓励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特长和才能,让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到自立、自强和自我拓展的精神,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最后,陈独秀还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发扬。

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有助于培养人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帮助人们具备文化自信心。

这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当代高校应该在思政教育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谈《陈独秀之新青年》

浅谈《陈独秀之新青年》

浅谈陈独秀之《新青年》提到《新青年》和陈独秀,我们都不得不首先了解一下有关的历史背景。

当时,中国正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袁世凯加紧复辟。

在思想文化上鼓吹封建思想和尊孔读经的旧文化。

一些曾经追随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意识到,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广泛开展一个“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运动,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来唤起民众。

他们开始从先前热衷于旧政党政治活动转向从事思想启蒙运动。

出生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的。

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着这一时期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始。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对封建迷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唤醒了大批爱国人士。

《新青年》从1915年创刊到1922年休刊,其间有7个年头。

这7年,是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大解放的年代,是新旧思潮大激战的年代,也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年代。

《新青年》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指引着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培育了整整的一代青年。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蔡和森等都受过它的深刻遍和重要影响。

毛泽东说"《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

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

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

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

成了我的模范。

”恽代英等写信给《新青年》说:“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渐渐的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

”虽然有评价说《新青年》不会辩证的看问题,写到的好就是大好,坏就是大坏。

但是我认为在当时混乱的背景下,再说些模棱两可的话,发表一些模棱两可的文章是不能深入人心的,激烈的言辞和猛烈的抨击与颂扬才能触动沉睡中的中国人,这也正是《新青年》受到广大愤青追捧的一个原因。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陈独秀被誉为现代中国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以下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 推崇思辨精神,培养宽广视野
陈独秀倡导“自由独立”的思辨精神,提倡广泛阅读,发掘和分析各种思想流派和文化现象,秉持理性的批判和思辨。

陈独秀认为,只有拥有辩证思考的能力,才有可能在现代社会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思维和创造力。

对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启迪他们的审美感,鼓励学生斗胆思考,挑战常规,拥有广阔视野,追求理智开放的真理。

(李波,2009)
2. 强调新型教育理念,倡导普及教育
陈独秀提倡新型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发展他们的多样化个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学和思考,而非灌输式教育。

此外,陈独秀还对于“科学教育”有着高度的认识和推崇。

他主张将自然科学吸纳到教育中来,建议为学生提供实验课、实习课、考察课等真实的学习场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进行自我探索和创造新知识。

(张良前,2009)
对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应该大力倡导普及教育,提倡新型教育理念,重视教育带来的真正价值,让教育真正成为人们较高的追求之一。

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拓宽教育领域,引入新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和媒介来实现智慧教育、开放教育和终身教育。

总之,对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应该不断借鉴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倡导思辨精神,培养宽广视野,强调新型教育理念,倡导普及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力量。

陈独秀与五四新文化运动_论文

陈独秀与五四新文化运动_论文

陈独秀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摘要新文化运动,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几年间进行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王义的积极传播者,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的阵地。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新青年》陈独秀《敬告青年》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几年间进行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为标志。

新文化运动继承了戊戌维新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运动,并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推向了高峰。

与同时代大多数忧国忧民的年轻知识分子一样,陈独秀刚开始是倾心于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主张。

但在1901年赴日本留学后,他接触了大量的新思潮,思想上逐渐由维新转向了革命民主主义。

1915年,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到上海。

面对封建复古思潮泛滥、袁世凯称帝的现实,他决定办一个“思想革命”的刊物,在政治革命之前,首先“革中国人思想的命”。

经过短时间的筹备,《青年杂志》诞生了。

二十世纪初,民主与科学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两个陌生的词。

而陈独秀则在《敬告青年》和以后的一系列文章中,首先提出了反对封建复古思想,主张民主主义的要求,倡导“科学与人权并重”。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就是提倡“民主”与“科学”,也就是把“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 (科学)请到中国来,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全面“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陈独秀语)。

提倡民主,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以法国为榜样,反对君主制和军阀独裁,反对为专制独裁政治服务的封建伦理道德。

陈独秀十分崇尚西方的人权平等、民主自由,热切希望中国能推翻封建专制,实行西方国家的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等。

提倡科学,就是提倡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态度,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树立起积极、进取和科学的精神。

陈独秀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实践及启示

陈独秀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实践及启示

陈独秀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实践及启示
孙丽娜;乔雅濂
【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4)10
【摘要】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长成才,也关系到国家现代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早在一百多年前,陈独秀就重视青年群体的发展,著书立说对青年的作用予以肯定,对青年的理想信念加以引导。

他的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内容和实践路径两个层面。

在思想上,他重视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青年的共同理想和奋斗方向并引导青年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他投身革命组建团体指导青年工作,利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种渠道熔铸青年理想信念。

他的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人早期青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想对当今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7页(P18-24)
【作者】孙丽娜;乔雅濂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12
【相关文献】
1.理想信念塑造与专业能力提升的深度融合——基于骨干教师教学团队实践的青年教师思想教育探索
2.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3.陈独秀的
青年爱国主义思想及当代启示4.习近平青年观对高校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启示5.列宁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的多维透视与现实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哲学思想转变探析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哲学思想转变探析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哲学思想转变探析发布时间:2023-01-28T08:22:45.827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18期作者:孔丽娅[导读]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者,孔丽娅(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济南市·250358)摘要: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哲学思想深深的影响着广大青年,乃至整个时代。

本文主要阐述了五四期间陈独秀的哲学思想的转变。

五四前期,陈独秀哲学思想属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思想范围,具有明显的进化论色彩,表现出了强烈的革命性。

五四后期陈独秀哲学思想,实现了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社会历史作用与其局限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五四时期;陈独秀;哲学思想引言五四期间陈独秀的哲学思想,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15年9月他在上海开办《青年》杂志起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即五四运动前期;第二阶段是从五四运动以后到1923年,即五四运动后期。

一、五四前期陈独秀哲学的思想,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一)形成背景一方面,中国遭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社会日趋黑暗,百姓生活日趋困难。

另一方面,北洋政府宣扬尊孔复古,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则提倡新文化运动,喊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近代中国是一个苦难深重的中国,蒙受外国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压迫。

面对如此严酷的事实,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思考中国贫穷落后、屡屡遭受侵略,而西方国家却日趋发达的原因。

每一个先进的中国人都迫切想改变这种局面,而陈独秀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二)独秀对进化论思想的接受和应用1895年严复发表《天演论》,达尔文进化论开始传入我国。

进化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符合广大中国人对于变的需要,被先进的中国人所接受。

陈独秀的很多思想中都贯穿着进化论思想。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新时代·新青年——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一直有在床上看书的习惯,闲暇时会躺下惬意地翻上几页,欣赏大家之作。

最近阅读的是一本名为品读人生的小册子,这里收录了清末至建国之初一众作家的作品,很意外地在这里读到了陈独秀先生的一篇名为《新青年》的文章,猜想这篇文章应该是陈老先生发表在他当年创办的杂志上的大作之一。

将近百年过去了,在置身于21世纪的我看来,陈老先生的这篇文章依然有着振聋发聩,振奋人心的力量。

这些激动人心的话语不仅仅是可以拯救当年的热血青年,也可以拯救迷失在现代社会中的青年。

陈独秀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

是他让那个零落瘫痪的国家找到了生机和希望;是他在那个闭塞保守的年代振臂一呼,叫醒了沉睡的人们;是他在那个腐败堕落的社会看到了青年的力量。

他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新青年的殷切希望,对旧青年的痛心疾首。

“自年龄言之,新旧青年固无以异,然生理上,心理上,新青年与旧青年,固有绝对之鸿沟,是不可不指陈其大别,以促吾青年之警觉。

”新旧青年有着相似的年龄,但在生理和心理上却有着天壤之别,必须指出这些差异以警觉青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陈老先生忧国忧民的拳拳热心,他明白一个国家的复兴与发展都寄托于青年,必须从青年身上寻找活力与气魄,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首先从生理上来讲,旧青年大多数都是斯斯文文的白面书生,最主要的特征是“悉秉蒲柳之姿,绝无桓武之态,艰难辛苦,力不能堪;青年堕落,壮无能为”,而放眼国外时发现外国青年都是壮健活泼,非常有活力。

“英,美,日本之青年,亦皆以强武有力相高,竞舟角力之会,野球远足之游几无虚日,其重视也,不在读书授业之下。

”对比的结果是发人深省的,陈先生在这里就对新青年提出了恳切的要求:“倘自认为二十世纪之新青年首应予生理上完成真青年之资格,慎勿以年龄上之伪青年自满也。

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摘要: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陈独秀无疑是一位具有重大影响而又十分复习的著名人物。

他作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主要领导者,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检索词:陈独秀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三的碰壁。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中国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道路。

1911年的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以失败而告终。

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了。

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掀起尊孔复辟的逆流,封建旧思想,旧伦理,旧习惯又沉渣泛起。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迎着这股逆流前进,在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新的斗争。

辛亥革命失败后,包括陈独秀在内的许多先进知识分子苦于找不到救国的出路而苦闷彷徨,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也是一时提不出明确的革命纲领,与此同时,思想上的尊古复古思潮和政治上的帝制复辟丑剧沆瀣一气。

陈独秀从残酷的现实出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仿欧洲的文艺复兴,在思想界发起一个反封建的启蒙运动,而要使启蒙运动真正产生较大的影响,最好的形势莫过于办杂志。

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撰,标志新文化运动运动发端的《青年》杂志。

陈独秀发表了《青年》杂志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他难怪激情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正因如此,陈独秀将希望寄托于青年身上,“国势陵夷,道衰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予所欲涕泣陈词者,唯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思想政治教育·2014年第4期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青年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新飞周建超(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办,江苏南京210023;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陈独秀十分关心和关注青年的成长发展,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青年在改造社会中的作用、青年发展的目标模式与实现的途径选择等文章和演说,形成了独特的青年思想理论,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深入学习和研究陈独秀的这一思想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知识青年在近代中国民族危难时刻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强烈情怀,进而揭示陈独秀青年思想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而且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做好青年工作,推动青年把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五四时期陈独秀陈独秀的青年思想中国梦一、青年是改造社会的唯一动力陈独秀成长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内部政治社会衰败和外部面临帝国主义羞辱性掠夺的时代。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青年陈独秀从20世纪初开始就投身爱国革命活动,先后组织爱国演说、发动拒俄运动、主办《安徽俗话报》、创建岳王会,传播民权、自由与科学思想,鼓吹革命思潮。

在这些实践活动中,陈独秀逐渐认识到“偌大的中国,只有少数青年学生是觉醒的”,大多数国人则沉睡不醒。

因此,要挽救中国,只有依靠青年,青年学生是“社会改造的唯一动力”[1]。

首先,社会是属于青年的,青年是变革社会的生力军。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青年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青年是社会中最新鲜活泼、富有朝气的因素,其成长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发展。

“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2]因此,陈独秀把中国的前途、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希望青年通过自身的发展完善来承担不断改造国家和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物质力量。

其次,青年身心活泼,受传统思想影响小,易于接受新思想新思维。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蕴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青年相对于中老年人,体质健康,精力充沛,生机勃勃,是人类社收稿日期:2014-03-11作者简介:马新飞,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办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周建超,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88会新鲜之血液,具有战胜一切困难的豪情壮志,而中老年人,体质微弱,精力不济,保守安逸,“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因而,“瞻顾依回,不敢明目张胆,作顽狠之抗斗”[3]。

同时,青年人思想敏锐、视野开阔、敢于怀疑,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思维,他们为了国家民族的理想信念而奋不顾身。

再次,只有新青年,才能肩负起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历史重任。

陈独秀认为,既然青年是中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那么青年的正确成长就显得格外重要。

但现实生活中的青年还烙印着旧时代许多痕迹,不能担当改造旧中国的使命,只有把“旧青年”塑造为新青年,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二十世纪之新青年,头脑中必斩尽涤绝彼老者壮者及比诸老者壮者腐败堕落诸青年之做官发财思想,精神上别构真实新鲜之信仰,始得谓为新青年而非旧青年,始得谓为真青年而非伪青年”[4]。

只有无数健全洁白之新青年被唤醒而奋起,才能完成救国救民之重任。

为此,陈独秀教育中国的青年,一是要明白自身的责任重大,不可自弃;二是要明白自身的力量微弱,不可自恃。

所以,“青年学生们的职任是:第一努力唤醒有战斗力的各阶级;第二努力做有力的各阶级间之连锁,以结成国民的联合战线”,这是“产业幼稚文化落后的中国学生的特别职任”[5]。

二、青年发展的理想模式在探索青年正确发展的过程中,陈独秀深刻意识到,一方面青年对于中国社会之改造、国家之未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深感当时青年发展现状与其时代使命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必须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从生理和心理上完成从旧青年向新青年的转变,才能履行职责,担负使命。

为此,陈独秀从以下多个方面努力建构理想新青年的目标模式。

1.拥有强健的体魄。

青年首先应在生理上具有真青年之资格,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在改造社会中发挥力量。

早在辛亥革命前,陈独秀就尖锐批评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国民身体素质教育的缺失,指出:“我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专门讲德育,智育也还稍稍讲究,惟有体育一门,从来没人提倡(射御虽是体育,但也没人说明),以至全国人斯文委弱,奄奄无生气。

”[6]在陈独秀看来,民族衰微的原因在于我国青年体质虚弱,“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他甚而担忧:“欲以此角胜世界文明之猛兽,岂有济乎?茫茫禹域,来日大难。

”[7]究其原因,陈独秀认为:“中国教育大部分重在后脑的记忆,小部分重在前脑的思索,训练全身的教育,从来不大讲究。

”陈独秀对比西洋教育,认为西洋国家强大的原因不仅在于军事实力,还在于西洋的教育德智力三者并重,“全身皆有训练,不单独注重脑部。

既有体操发展全身的力量,又有图画和各种游戏,练习耳目手脚的活动能力”[8]。

因此,陈独秀主张中国教育应学习日本,发展“兽性主义”,“兽性之特长谓何?曰,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也;曰,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也;曰,信赖本能,不依他为活也;曰,顺兴率真,不饰伪自文也”[9]。

总之,作为新青年要强心力、壮胆力、增体魄、振雄风,以坚韧不拔、刚健奋进之精神面向社会、面向未来。

2.具备独立自主的人格。

陈独秀认为,新青年要从心理上完成真青年之资格,还必须具备独立自主的人格,从封建的依附、奴隶的羁绊中解放出来,自为主人,平等待人。

他指出:“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使“民于君为附属品”、“子于父为附属品”、“妻于夫为附属品”[10],青年在长期的封建“奴隶道德”下丧失了独立思考之能力和独立自主之人格。

“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11]在《一九一六年》一文中,他又提出要“尊98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期望青年能够“其各奋斗以脱离此附属品之地位,以恢复独立自主之人格!”[12]3.树立国家观,增强爱国心。

陈独秀是一个坚定的、真诚的爱国者,他把自己炽热的爱国热情倾注在广大青年身上,希望广大青年也能成为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早在1903年,陈独秀就对中国人与外国人的爱国心进行了剖析,他说:“中国人性质,只争生死,不争荣辱,但求偷生苟活于世上,灭国为奴皆甘心受之”,而“外国人性质,只争荣辱,不争生死,宁为国民而死,不为奴隶而生。

”[13]1904年在《说国家》一文中,陈独秀进一步意识到,国人是否有爱国心对于国家的强盛有决定性的影响。

他说:“我生长二十多岁,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才知道人人有应当尽力于这大家的大义”,故“当今世界各国,人人都知道保卫国家的,其国必强。

人人都不知道保卫国家的,其国必亡。

”[14]陈独秀还对比了中国人与欧洲人国家观的区别,认为中国人只有天下观念,没有国家观念,“中国人之视国家也,与社稷齐观,斯其释爱国也,与忠君同义”,“夫人民,惟为缔造者供其牺牲,无丝毫自由权利与幸福焉”;而“近世欧美人之视国家也,为国人共谋安宁幸福之团体。

人民权利,载在宪章,犬马民众,以奉一人,虽有健者,莫敢出此”。

[15]因此,为了挽救民族危亡,陈独秀指出,只有“国家主义,实为吾人目前自救之良方”[16]。

他特别要求青年应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关心社会。

他说:“我之爱国主义,不在为国捐躯,而在笃行自好之士,为国家惜名誉,为国家弭乱源,为国家增实力。

”为国家捐躯之烈士固然让人敬佩,但这“乃一时的而非持续的,乃治标的而非治本的”[17],真正的爱国者应是持续的治本的爱国主义者,故青年应培养自己“勤”、“俭”、“廉”、“洁”、“诚”等品质,这才是救国之要道,才是持续的、治本的真正爱国行为。

4.勇于承担改造社会的责任。

由于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青年必须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相结合,积极进取,勇于承担改造社会的责任。

陈独秀不赞成中国文化中的退隐主义,指出“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

”[18]至于青年如何改造社会?陈独秀提出了“从事国民运动,勿囿于党派运动”的改造方法,他认为中国寻求改造社会屡屡失败的原因在于“一党一派人之所主张,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运动,其事每不易成就,即成就矣,而亦无与于国民根本之进步。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

”[19]据此,陈独秀认为,唯有国民运动能够改造中国社会。

他呼吁青年“其各自勉为强有力之国民,使吾国党派运动而为国民运动”[20]。

在转变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之后,陈独秀对改造社会的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告诫青年,要奋斗,要改造社会,“非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来改革社会制度不可”,否则“在国内外两重资本主义压迫下,青年向何处去寻新生活和世外桃源?”[21]5.确立科学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它决定着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在人生观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与社会、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关系问题。

因此,如何把旧青年改造为新青年,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使其自觉地承担挽救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历史重任,是五四时期陈独秀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

他说:“人生在世,究竟为的甚么?究竟应该怎样?这两句话实在难得回答的很。

我们若不能回答这两句话,糊糊涂涂过了一生,岂不是太无意识吗?”[22]在陈独秀看来,“我们个人虽是必死的,全民族是不容易死的,全人类更是不容易死的了。

全民族全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事业,留在世界上,写在历史上,传到后代,这不是我们死后联续的记忆和知觉吗?”[23]为此,陈独秀猛烈批判旧青年把做官发财作为人生唯一目的的思想,认为把个人发财当作人生追求的人是不懂得幸福为何物的人,他认为衡量09是否幸福“既必准快乐与痛苦以为度,又必兼个人与社会以为量”[24],也就是说,只有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人生才是真正的幸福。

所以,真正的人生是个人在社会上留下的永远生命,这种永远不朽的生命,才是人生的最大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