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催化裂化工艺技术进展_许友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开发了 MIP 工艺技术, 并迅速得到大范围应用[4, 5]; 2007 年又开发了 IHCC/HSCC 技术, 现正处于工业试 验前期[6]. 从我国催化裂化工艺由无到有的发展经验来看 , 真正实现完全自力更生开发催化裂化技术 , 闯出一 条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 , 有 3 个重要因素 [7]: 第一重要因素是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 能 够高效地组织各方面的力量 , 因而自开始阶段即能 从工艺研究、工程设计与施工、关键设备制造和装置 生产几方面齐头并进地同时展开工作 , 从而节省大 量的时间, 迅速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 第二重要因素 是在关键的技术节点上必须有领军人物 , 如我国早 期催化裂化工艺设计领军人物陈俊武院士、 工艺研究 与开发领军人物武宝琛博士、 催化剂研究与开发领军 人物闵恩泽院士, 这 3 位杰出的科学家为我国催化裂 化技术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其带领下, 形成了强 有力的研究开发和工程设计团队 ; 第三重要因素是 无数技术人员和生产操作人员的无私奉献 . 在自主
产率分布 (%)
汽油性质
烯烃 芳烃 MON
a) 抚顺二厂第一套装置的标定数据; b) 高桥分公司渣油催化裂化装置标定数据
入大气中. 再生器烧焦所用的空气由主风机供给, 大 部分空气分成两路进辅助燃烧室 , 以较高的线速通 过分布板小孔, 进入再生器密相床层, 与催化剂接触 进行烧焦; 少量的空气经增压机增压, 增压后送到密 相提升管, 作提升空气用. 密相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加 工大庆蜡油时典型的产物分布和汽油产品性质列于 表 1[7]. 兰州炼油厂于 1965 年 12 月建成了我国第一套 3 kt/a 的微球催化剂生产装置, 生产出合格的微球催 化剂. 随后, 微球催化剂应用于我国第一套催化裂化 装置, 并取得满意的工业应用结果. 随着催化裂化装 置的增多以及加工能力的增加, 1970、1976 和 1978 年 相继在长岭炼油厂、 齐鲁石化公司催化剂厂和石油六 厂建成投产年产分别为 6、4.5 和 2 kt 的微球催化剂 生产装置, 从而形成了我国 4 个裂化催化剂制备基地[9].
14
25%~30% 的裂化反应在稀相提升管中进行 , 其余的 在密相流化床反应器中完成 . 反应后的油气携带部 分催化剂以约 0.8 m/s 的线速流过稀相床, 其中大部 分催化剂自由沉降下来; 油气仅携带 3~4 kg/m3 的催 化剂进入旋风分离器, 由于离心力作用, 大部分催化 剂被回收下来 , 仅有少量的粉尘被油气带到分馏系 统. 反应过程生成的焦炭, 沉积在催化剂的表面和孔 隙中. 此外, 催化剂颗粒之间和表面还吸附了很多油 气 , 因此 , 此时催化剂必须首先进行汽提 , 然后进行 再生. 汽提段位于流化床反应器下部, 内部设有多层 人字挡板, 催化剂沿人字挡板均匀下降, 同时与上升 的水蒸气相接触 , 80%~90% 的油气随同水蒸气回到 反应器 . 含有焦炭和少量油气的催化剂 ( 称为待生催 化剂, 简称待生剂)进入待生催化剂 U 形管, 采用密 相输送方法送入再生器. 待生催化剂沿待生催化剂 U 形管流到密相提升管, 在增压风提升下, 进入再生器 分布板上部 , 再与主风接触 , 进行烧焦. 烧焦后的催 化剂(称为再生催化剂 , 简称再生剂 )从密相床层顶部 进入溢流管, 又采用密相输送方法通过再生催化剂 U 形管返回到稀相提升管, 与反应原料油接触. 烧焦产 生的烟气, 带着部分催化剂离开密相床, 烟气经过稀 相 床 , 由 于 催 化 剂 自 由 沉 降 , 烟 气 仅 携 带 15~20 kg/m3 的催化剂进入旋风分离器, 大部分催化剂被旋 风分离器回收下来 , 烟气仅带少量催化剂从烟囱排
3
3.1
沸石催化剂的提升管催化裂化工艺的开发
沸石催化剂的提升管催化裂化工艺的开发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由美国石油公司首先成功 开发了沸石催化剂的提升管催化裂化工艺 . 与密相 流化床催化裂化工艺相比 , 其具有轻质油收率高 ( 尤
其是汽油产率大幅度增加)、 生产方案灵活等优点, 从 而很快地取代了密相流化床催化裂化工艺 , 为沸石 催化剂工业应用提供更加适宜的反应器 . 石油化工 科学研究院于 1973 年建成了一套处理量为 0.24 t/d 的中型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 , 并在这套中型装置上 进行了多种沸石催化剂和不同类型的原料油评价试 验 , 为大型工业化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和开 工提供了有用的工艺设计基础数据 . 在取得满意的 试验结果和工业装置所需的设计基础数据后 , 石油 化工科学研究院与玉门石油管理局炼油厂、 石油化工 规划设计院等单位合作, 于 1974 年 8 月首先将玉门 炼油厂 0.12 Mt/a 同高并列装置改造成我国第一套高 低并列式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 , 取得满意的工业试 验结果, 其反应-再生部分工艺流程如图 2 所示. 随后,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与石油化工规划设计院、 抚顺石 油二厂合作 , 将抚顺石油二厂的流化床催化裂化装 置改造成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 , 使其处理能力提高 到 0.9 Mt/a, 沸石催化剂的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加工 大庆蜡油时典型的产物分布和汽油产品性质见表 1. 此后 , 国内所有的改造或新建的催化裂化装置均采 用提升管反应器 , 迄今已有上百套提升管催化裂化 装置. 与此同时, 进行了稀土 X 型沸石催化剂的研究
许友好: 我国催化裂化工艺技术进展
创新阶段 , 科技人员的个人素质在寻找正确的研究 方向上已上升为第一重要因素 , 行政干预可能起到 相反的作用 . 爱因斯坦总结自己的科学生涯经验后 感叹到 :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 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 已 , 而提出新的问题 , 新的可能性 , 从新的角度去看 旧的问题, 却需要创新性的想象力, 并标志着科学的 真正进步. 侯祥麟曾经指出: 大的创新必须有新的思 维, 光靠号召、 光靠投入不见得就能引出新的思维来; 至于要靠领导确定任务 , 企图用行政命令加以实现 , 得到创新, 恐怕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8].
2
密相流化床催化裂化工艺
1941 年 2 月 11 日, 流化催化裂化工艺正式诞生, 随后开发出第二代、三代催化裂化技术, 1952 年开发 出第四代流化催化裂化技术 . 我国的第一套密相流 化催化裂化装置于 1962 年开始设计, 1965 年 5 月 5 日第一套 0.6 Mt/a 同高并列式密相流化催化裂化装置 在抚顺石油二厂建成投产, 其在处理能力、产品收率 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均达到了设计目标 , 顺利地实现 了试生产一次成功 . 这表明这套完全由国内自行设 计、自行制造设备、自行施工的催化裂化装置设计是 先进的, 设备制造的质量是可靠的, 工程质量是优良 的. 这是在石油部卓有成效的组织下, 调动了石油部 内部各方面的力量 , 开展石油部内外单位的大力协 作, 加速了科研、 设计、 设备试制及必要的国外订货、 施工建设和生产准备等一系列工作的步伐 , 在短短 的 3 年时间内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 这套催化 裂化装置的建成和投产标志着我国炼油工业达到了 一个新阶段 , 大大缩短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炼 油领域的差距, 为我国随后全面发展炼油新工艺、新 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炼油工 业的设备和仪表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 密相流化催化裂化反应-再生系统设备主要包括 反应器和再生器, 两者并列安装于构架上, 底部用 U 形管相连接, 如图 1 所示. 新鲜原料和回炼油混合后 进入加热炉加热至 300~330 ℃ , 然后送到反应器的 进料喷嘴, 在蒸汽雾化下喷入稀相提升管, 与来自再 生器的催化剂接触, 发生气化和反应, 随后油气和催 化剂一起从进料弯管被送到密相流化床反应器床层 内, 继续进行反应, 此时油气线速约为 1.2 m/s. 大约
反应器类型 催化剂 大庆蜡油性质 操作条件
密度 (20 ℃ , g/cm3) 残炭 (%) 反应 (提升管出口) 温度 (℃ ) 回炼比 (%) 干气 液化气 汽油 柴油 油浆 焦炭 损失 合计 转化率 总液收
+26 18 0.06 0.68 +5.43 4.20
18 4.35 0.91 0.81 +5.14 1.35 1.60 0.28
图1
密相床催化裂化反应-再生系统示意图
中国科学: 化学
2014 年
第 44 卷
பைடு நூலகம்
第1期
表1
不同类型反应器催化裂化装置典型的产物分布及产品性质
密相流化 a) 无定形硅铝 0.8410 0.15 467 100 1.48 11.6 44.20 35.50 6.00 1.22 100.00 64.50 92.34 54.8 8.4 82.2 提升管 a) 沸石 0.8722 0.13 493 82 1.42 10.92 49.63 31.30 5.35 1.38 100.00 68.70 92.65 29.6 10.6 77.3 +4.20 +0.31 25.2 +2.2 4.9 变化幅度 提升管 b) 沸石 0.8967 4.0 515 5.5 3.79 15.44 44.14 22.57 4.64 0.65 8.92 0.50 100.00 72.79 82.15 43.1 / 79.2 变径提升管 b) 沸石 0.8966 4.68 497 1.15 2.88 14.63 49.28 21.22 3.04 8.64 0.31 100.00 75.74 85.13 34.3 14.8 80.2 +2.95 +2.98 8.8 +1.0 变化幅度
摘要
自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于 1965 年实现工业化以来, 先后开发出沸石催
化剂-提升管催化裂化、渣油催化裂化、催化裂解、变径串联提升管催化裂化和正在开发 的高选择性催化裂化; 经历了催化裂化装置从无到有, 技术水平由低到高, 装置规模和加 工能力从小到大, 研究思路从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已跻身国际先进 水平. 到目前为止, 全国催化裂化装置总加工能力已达到近 150 Mt/a, 其中渣油占催化裂 化总进料约 40%, 所生产的汽油和柴油组分分别占全国汽油和柴油成品总量的 70%和 30%左右, 所生产的丙烯量约占全国丙烯总产量的 40%. 同时, 此催化裂化装置还可为烷 基化装置和醚化装置提供原料. 这些成果对我国炼油行业加工重质原料、 提高轻质油收率 和改善产品质量, 进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流化催化裂化 提升管 变径串联提升管 催化裂解 高选择性催化裂化
1
引言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我国催化裂化工艺技术取 得了跨越式发展, 催化裂化装置实现了从无到有, 研 究方式实现了从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 到目 前为止 , 国内催化裂化工艺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 水平, 已有 150 多套不同类型的催化裂化装置建成投 产 , 处理量已接近 150 Mt/a, 其中渣油含量占 40%. 从我国催化裂化技术发展历程来看, 1965 年实现了催 化裂化工艺的工业化 , 催化裂化技术的开发处于起 步阶段, 典型的成就是建立石油二厂 0.6 Mt/a 密相输 送流化催化裂化装置 , 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 ; 1971~1985 年开发渣油催化裂化技术, 催化裂化技术 的开发处于跟踪阶段[1], 典型的成就是沸石催化剂的 提升管催化裂化工艺的开发、 快速流化床烧焦罐再生 技术的开发和渣油催化裂化工艺技术的开发 ; 1986~ 1990 年开始进行催化裂解技术的开发 , 标志着我国 催化裂化技术开发进入自主创新阶段[2, 3]; 随后, 1998
中国科学: 化学 SCIENTIA SINICA Chimica 专题论述
2014 年
第 44 卷
第 1 期: 13 ~ 24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CHINA PRESS
www.scichina.com chem.scichina.com
我国催化裂化工艺技术进展
许友好*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83 *通讯作者, E-mail: xuyouhao.ripp@sinopec.com 收稿日期: 2013-07-14; 接受日期: 2013-08-30; 网络版发表日期: 2013-11-01 doi: 10.1360/032013-2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