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总结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浠水实验高中高三历史组【知识整合】中外历史改革,从社会性质方面来看,可分为奴隶社会的改革、封建主义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三种主要类型。
(一)奴隶社会的改革:奴隶主贵族为实现富国强兵,达到某一政治目的而进行改革。
如周文王改革,使商朝属国周到武王时成为本部强国;齐国的管仲改革使齐国很快成为东方强国;鲁国的“初税亩”促进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等。
(二)封建性质的改革:1、目的:为了建立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2、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1)商鞅变法(2)孝文帝改革3、巩固和挽救封建统治的改革:(1)庆历新政(2)王安石变法(3)洋务运动(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目的:为了建立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2、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2)日本明治维新(3)戊戌变法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改革:(1)罗斯福新政(2)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四)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1、目的:摆脱苏联模式的弊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1)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2)中国的改革开放(五)20世纪三次重大的成功的经济改革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2、美国罗斯福新政;3、中国的改革开放【知识综合拓展】一、如何全面认识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法1、认识改革的本质和目的改革的本质: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从本质上讲,改革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或调整。
其背景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
从适应的程度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况。
(1)整体适应、局部不适应条件下的改革。
这种改革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前提下对具体制度或政策的局部调整,是改良性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等。
(2)整体不适应时,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这种改革是革命性的,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如商鞅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等。
1、古今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三、对改革的认识 实质: 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实质: 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维护统治。 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维护统治。 作用: 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 作用: 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 因此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因此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复杂性: 复杂性: 改革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 改革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 的,充满了尖锐斗争。 充满了尖锐斗争。
古今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 改革: 改革: 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革命: 革命: 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二、古今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古今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走向民主: 走向民主: 梭伦改革 埃及阿里改革 自强御侮 :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富国强兵 : 思想解放:欧洲宗教改革\ 思想解放:欧洲宗教改革\戊戌变法 社会转型:俄国农奴制改革\ 社会转型:俄国农奴制改革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 看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 看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根本原因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两方面去分析; 两方面去分析; •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看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看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看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看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知识总结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性知识总结本专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价值。
在从古今中外改革的成败中,我们能得到很多规律性的认识和启示,中国和世界的改革如今兴犹未尽。
2011年高考也许会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为载体,这些采用文明史范式,与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相结合,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和美国等世界大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应对措施,凸现创新精神的价值。
我们在复习迎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该强化对重要改革内容的再认再现考查,理解改革的成败得失与具体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分析古今中外改革的本质区别,要求从改革的经验教训中得出一般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对现代社会改革起借鉴意义,注意历史的“史鉴”功能;第三,要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对一些重要政治制度利弊得失进行概括和总结;第四,要重视改革和变法中对古代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变化,从中总结出制度更新的特点和规律,以借鉴对当今机构改革必要性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第五,要注意适当扩大视野,与近代现代政治民主化的历史变迁相联系,考查全局性的政治制度改革观和变迁观,要求从文科综合的角度认识相关历史问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2、改革的原因(背景)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
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
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
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复习一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本模块精选了其中9个重大改革,这9个改革贯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充满了曲折与反复,然而它们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被历史所铭记!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战争(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1、历史上重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
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
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结果。
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4、领导力量和方式: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三、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1、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中国的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等。
2、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
3、根本目的、实质: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领导力量和方式: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四、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1、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
2、方式、力量不同: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高考必备:古今中外的重要改革
成功原因: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 实力较强大;②改革措施全面、行之有效; ③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积极影响:①改变了封建落后状态,走上了发 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 亚洲近代唯一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 ③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 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某些经验。 消极影响: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推行 军国主义,给亚洲人民带来了灾难。
二、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
1、洋务运动
背景:①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 ②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本质上是维护封 建统治的不同道路)。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 防,培养人才。 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破产原因: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顽固派的极 力阻挠;洋务派力量分散、有限;没有根本 改变封建制度。 教训:地主阶级改革道路在旧中国行不通。
制定经济政策应遵循的原则: 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生产关 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 发展。
3.建国后我国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 转变
⑴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 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 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 搬政治斗争方式。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 成工业化。 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化的高速度。 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 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 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2.战国时期的变法 (1)商鞅变法 背景:①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②新兴地 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 主阶级统治。 主要内容: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②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③奖励军功,按功受爵;④“燔诗书而明法 令”;⑤统一度量衡;⑥废分封,行县制;⑦废除井田制。 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影响: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了秦国的旧制 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 集权制度,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但严刑峻法和文化高 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成功原因:①顺应历史潮流(根本原因),②最高统治者 支持,③措施得当。
历史专题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时 改革 背景/ 期 名称 开始
内容
影响
中 国 古 代 史
前356
年,为
了富国
商鞅 变法
强兵, 秦孝公 任用商
鞅在秦
国进行
变法。
(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加 强了中央集权) (2)奖励生产;(国富,提高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的特 权;(兵强) (4)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封 建制度) (5)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 权,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是 资 产
阶 级 性
质 的 改 革
时 改 背景/开始 期革
名 称
内容
影响
性质
世 新 国内战争 规定农民在向国家交 新经济政 社会主义
界 经 结束,为 了粮食税以后,余粮 策把社会 性质的改
现 济 了恢复被 归自己支配,他们的 主义同市 革;是社
代 政 战争破坏 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场和资本 会主义制
1、进一步梳理、归纳、认识了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历 史史实。
2、学会对诸多改革历史事件的分类归纳:
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如商鞅变法;
按性质分
资产阶级领导的改革如戊戌变法;
无产阶级领导的改革如改革开放;
按结果分:同一时期,同一制度的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按程度分: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调整;
另一种是对上层建筑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
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 国富强起来,但是
中 国 近 代 史
洋 务 运 动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
古今中外的改革与革命
古今中外的改革与革命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从程度看,一种是在维护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改革;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A、奴隶社会的改革:伯里克利改革时间:(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内容:扩大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利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他们在行政和司法机构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管仲改革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织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
影响: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确立霸业。
B、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1、目的:富国强兵2、性质:彻底的新兴的主阶级的变法运动3、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4、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大化改新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影响:(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奕2、口号:( 前期)“自强”(后期)“求富”3、内容:①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创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③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办新式学堂。
4、目的:维护清朝统治5、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6、影响: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13年中考专题复习泾河中心初中九年级历史备课组专题综述:何为“改革”,一般意义而言是指对旧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革。
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中外改革,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所在。
顺应历史潮流,适时进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可使国家变得更加和谐有力。
本专题旨在通过回顾中外重大改革,探究改革成功的经验与作用,使同学们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古今中国重大改革】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忽必烈改制4、洋务运动5、戊戌变法6、土地改革7、改革开放【世界重大改革】1、日本大化改新2、俄国农奴制改革3、日本明治维新4、美国罗斯福新政5、新经济政策6、斯大林模式7、戈尔巴乔夫改革古今中外改革的历史事件很多,让我们试着给它们分类,如按性质相同,哪些历史改革是一类?1、地主阶级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洋务运动2、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俄国农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罗斯福新政3、无产阶级领导的改革列宁新经济政策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专题摘要:一、中国古代史的改革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商鞅变法:背景: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加快的私田的开垦;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掀起变法运动。
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内容及作用: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瓦解奴隶制经济,发展封建经济;②奖励耕织——提高生产积极性;③奖励军功——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④推行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影响深远;⑤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实行法治;⑥统一度量衡——促进经济流通。
意义: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3)第一和第三位 历史人物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 者,改革具有哪些相似的改革措施?
改革要把经济建设,提高生产力放在首位; (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4)从苏俄改革和中国改革取得的成功中,我们可以 体会到这些领导人身上哪些共同的可贵品质?
不怕困难,勇于创新,勇于改革,勇于探索出 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尔 巴
内容
先 经济 改革,后 政治 改革
乔
夫 改 革
影响
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 改革导致 国家权力分散
中 时间 1978年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
国
的
农村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
经 济
内容
对 国有企业 进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 政策;对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
体
改革等。
制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使美国渡过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危机
比较明治维新和农奴制改革的异同点
①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 革;
相同点: ②结果:都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转折点) ③不彻底性: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④时间:都在19世纪60年代
不同点:日本在进行明治维新前遭受到了外来
时间 1868年
地点 日本
明 治 维 新
内容
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 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 展 近代工业 ;社会生活方面,提倡 文明开化 ,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 为 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 半殖民地国家 影响 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 转折点 。但日本 强大起来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 义道路
宗教改革
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内容: ①“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意义:____________ 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否定教会神学的垄断地位 意义:___________ ③“信徒皆为祭司” 追求地位平等 意义:______ ④建立廉俭教会 满足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意义:_______________ ⑤建立民族教会 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 意义:_________________ 的政治要求 _____
影响: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一、背景 二、过程 ⒈(德国)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 ⒉(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 信奉“因信称义” 思想核心:“先定论” ⑴内容 建立民主教会 建立廉俭教会 更符合资产阶级利益 ⑵特点 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制共和国
请思考:英国宗教改革运动有何独特之处及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特点: ①改革方式:是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的 ②新教内容: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份 影响 : ①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英国民族教 会产生。 ②由于英国国王领导的宗教改革很不彻底,英 国随即出现了倾向于卡尔文教的更加激进的思潮, 要求进一步清除天主教残余,又被称作清教运动。 清教徒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力量。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一、背景 二、过程 ⒈(德国)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 ⒉(瑞士)卡尔文宗教改革 信奉“因信称义” 思想核心:“先定论” ⑴内容 建立民主教会 建立廉俭教会
核心内容——“先定论”
主张:
⒈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 该获救,还是应该沉沦,即所谓的“选民” 或“弃民”。“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 享乐和权利,注定会发财致富;“弃民”却 注定贫穷困苦。 ⒉上帝的先定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所 以祈祷没有意义。 ⒈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 ⒉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也为资 产阶级剥削提供依据。
列举历史上古今中外具有重要影响的重大变革包括变法革命改革
列举历史上古今中外具有重要影响的重大变革<包括变法,革命,改革>列举历史上古今中外具有重要影响的重大变革erot200811级分类:历史话题被浏览607次2013.05.20检举要资料比较齐全的,告诉名字。
例如那些辛亥革命什么的。
xiaodan96908采纳率:47%10级2013.05.20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①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②结果: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2、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评价:①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②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③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④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3、北魏孝文帝改革(略)、后周周世宗改革(略)、庆历新政(略)4、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时)①内容与作用:A、理财措施a、青苗法→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b、募役法→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c、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d、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e、市易法→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增加B、军事措施a、保甲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抵御辽和西夏进攻主,减少了军费开支b、将兵法→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C、教育措施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律令、断案等b、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做官②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③失败原因a、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b、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c、宋神宗后期的动摇和去世,改革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④评价a、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b、王安石能针对统治积弊大胆改革,这种面对封建统治危机勇于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古今中外的改革
专题: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基础知识】一、古代重要的改革1、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为相进行改革。
影响:使齐国国力强盛,奠定了齐桓公首先称霸的条件。
2、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
内容:土地私有,鼓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影响:使秦的国力骤增,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内容:大力推行汉化政策。
影响: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4、日本效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影响:。
5、西欧的改革。
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使西欧最终形成了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
二、近代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19世纪60——90年代的三、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19世纪末戊戌变法。
作用:。
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3、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内容:“”,加强中央集权;允许,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提倡“”,努力发展教育。
作用: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国家。
4、罗斯福新政:中心措施是,使美国渡过了危机,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是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四、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1、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
内容: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大力发展。
它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作出的最主要探索。
影响: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1954年至1964年期间,改革。
影响: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最终失败。
1985年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3、以匈牙利为代表的东欧国家的改革:初期取得一定成效,被誉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但后来又引起国内经济形式恶化,进而带来政治危机,最终导致。
4、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点梳理】【总结启示】(1)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改革(制定方针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中外历史上的著名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著名改革[知识链接]一、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改革。
1、商鞅变法(1)背景:生产工具的变革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相继掀起变法运动。
(2)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5)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2)时间:5世纪末。
(3)内容: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实行汉制。
(4)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3、戊戌变法(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深重,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
(2)时间:1898年。
(3)主要内容: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文化教育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等。
(4)影响: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土地改革(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新解放区还没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2)政策: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结果: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4)意义: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走向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5、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开放)(1)对内改革①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概况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专题复习中外改革
专题复习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专题综述】本专题主要叙述的是古今中外改革的历史。
其中有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商鞅变法、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等。
也有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对美国、俄国、中国三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
【涉及知识点】商鞅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新时期;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线索梳理】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一、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2、支持者:3、主要措施:国家承认,允许自由买卖。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建立,由国君直接拍官吏治理。
4、作用: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成为,为以后奠定了基础。
二、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1、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2、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内容:运动前期以“”为口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①创办一批近代工业;后期以“”为口号②创办工业,还③筹建海军;④兴办新式学堂,是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
4、性质:是一次失败的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5、影响: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历程。
6、破产的标志是:。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改革——1、序幕:“”,2、时间:1898年6月到9月3、戊戌变法的内容:①改革,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②鼓励,③开办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④创办,开放言论,⑤(军事)训练。
4、结果:变法触犯了派的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
前后历时103天,史称“”。
5、性质: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6、作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为革命准备了条件。
四、土地改革1、时间:1950年夏,2、内容:颁布《》,规定废除制,实行制。
3、结果: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高中历史选修一规律与方法总结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改革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二.课标要求: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
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三.高考回眸:1.(2010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一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
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
盗鬻者论以法。
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
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
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责”。
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
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8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
(7分)2.(2011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
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
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一、知识整合改革与变法贯穿于中外历史发展的始终。
尽管各个国家、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况不同,具体改革的内容、目的、手段为异,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即改革都不是固守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的旧的法制、体制或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有: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相地衰征”;战国时期的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的变法;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北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近代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现代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等。
其中重点要把握的是: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
世界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改革与变法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联邦德国政治改革;战后日本的社会改革;苏维埃政府的战士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苏联、东欧、中国)等。
二、命题分析本专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价值。
2008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吹响改革号角的一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面临严重挑战之际,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
这些重大改革举措,也许还是对中外历史上一些重大改革的最好纪念!2008年是王安石变法940周年、百日维新110周年、日本明治维新140周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5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在从古今中外改革的成败中,我们能得到很多规律性的认识和启示,中国和世界的改革如今兴犹未尽。
2009年高考也许会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为载体,这些采用文明史范式,与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相结合,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和美国等世界大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应对措施,凸现创新精神的价值。
近代改革
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
(三)思想文化上:科学化、民主化 1、明治维新:倡导文明开化,积极学习西方资 本主义文明,实行教育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大力发 展新闻出版事业。 2、戊戌变法:维新期间,言论、集会、出版、结 社活跃,各种社团和报刊层出不穷,近代文化和教育 事业获得较快发展;出版事业进步、近代传媒从通商 口岸拓展到内陆,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 了思想启蒙,开启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 观念,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
4、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
(1)改革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 者本身的局限 (2)反对势力的强大
近代改革整合
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
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 发展的一体化进程,其主线是现代化。但在此进程中,不同 地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请简要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在哪 些方面促进了本国的现代化。 (一)经济上:市场化、工业化 1、俄国改革:颁布废奴法令,农民赎买份地,使近代工 业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较大的国内市场;颁 布政策扶植工业发展; 2、明治维新:殖产兴业,从西方引进技术和人才,重点 发展军工企业、重工业和基础设施,通过国营示范、扶持政策 和人才培养等方式,积极推动私人企业发展,初步实现工业化, 崛起为东方强国;
深刻变化。
2、戊戌变法: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习,提倡文明生活方 式,戒缠足、兴女学等运动引领时代新风。
北魏孝文帝改革
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 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 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二、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背景归纳(目的)
1、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 ( 缓和矛盾、 挽救危机、维护统治) 2、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改弦 更张、移风易俗、解放思想) 3、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总结一、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分类: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2、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二、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背景归纳(目的)1、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缓和矛盾、挽救危机、维护统治)2、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改弦更张、移风易俗、解放思想)3、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三、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成败原因归纳1、成功的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2、、失败的改革: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戊戌变法3、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和灵活决策(3)改革者的坚定意志和强硬手段4、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者本身的局限(2)反对势力的强大——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开始一.背景政治:雅典的贵族政治和债务奴隶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平民武装暴动,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权力,社会动荡不安。
政治改革势在必行。
(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尖锐的社会矛盾,严重阻碍了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
工商业奴隶迫切要求改革,反对反对旧贵族专权,发展海外贸易。
(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个人:梭伦拥有丰富的知识,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人民拥护,适应改革的需要。
当选执政官,承担起改革的重任。
(改革的可能性)二.目的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三、内容五、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六、结果: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但其改革的成果并没有被废除。
(成功)七、影响(一)积极方面:1、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2、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最重要)3、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4、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二)局限性: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消除(1)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2)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3)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一、历史背景1、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化发展(经济)2、新兴地主阶级出现(政治)3、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思想)4、诸侯混战,争夺霸权(军事)二、目的:富国强兵三、指导思想:法家理论四、内容:①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②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普遍推行县制; 制定秦律③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④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燔诗书而明法令”⑤改革旧俗:商鞅的死因1、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2、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3、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4、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五、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是成功),成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六、成功的原因:①顺应了历史潮流。
②变法的内容已经深入人心。
③法家思想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④商鞅同守旧派贵族的论战,扫除了变法的思想障碍。
⑤秦孝公有变法图强的决心,对商鞅支持、重用七、历史作用1、积极作用: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经济——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政治——打击旧贵族,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极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2、消极作用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
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八、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九、特点①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治”。
②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③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
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这一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巩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历代统治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时候,仍然推行此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期后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同时,重农抑商政策,往往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
历史上往往因为政策上的原因、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定消极影响。
如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品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应该认为地禁锢他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商品经济前途广阔,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他将居于主导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①阶级矛盾尖锐②民族矛盾激化③人民起义不断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4、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二、目的: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三、内容:经济:均田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受田农民纳租﹑纳调; 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政治: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 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文化:汉化政策—采用汉姓; 改穿汉服;学说汉话; 提倡与汉族通婚; 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五、性质:自上而下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六、作用:①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②吸取了汉族先进政治制度与文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七.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的土地制度问题1、背景: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北魏时,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着大量荒地。
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2、内容: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实质上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3、启示:生产关系的变化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讨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的土地制度问题1、背景: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北魏时,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着大量荒地。
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2、内容: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实质上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3、启示:生产关系的变化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王安石变法一、背景(时间:1069年)1、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民族矛盾:辽、西夏的威胁,战事连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2、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军队战斗力弱,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二、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三、内容:1、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增加了政府的收入;2、农田水利法,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有利于提高农产量。
四、结果:最终失败.原因:①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②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评价①进步:积贫现象的改变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积弱现象的改善:加强了国力,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②局限: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七、启示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②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③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相同点: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不同点:背景:商: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根本目的: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性质: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结果:商:成功王:失败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16世纪)一、背景:天主教会作为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日益腐化和专横,并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1)(经济上)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2)(政治上)民族国家发展;专制君主的兴起(3)(思想文化)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和早期基督教思想所宣传的人本主义二、目的: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三、内容:因信称义要求建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服从于国家主权的民族教会四、影响1、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2、经济上: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精神文化①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③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五、实质: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双重性质)六、过程与内容(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517年)——揭开序幕1.背景:(1)根本原因:15~16世纪,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3)导火线: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2、目的: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3、影响①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②使德国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形成了一种新教路德宗③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④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二)加尔文宗教改革1、背景:①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②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2、影响(1)积极①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②净化了社会风气③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④主张更为激进,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⑤国际性影响广泛,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新教的罗马”(2)局限: 镇压异端,判处异端死刑(三)英国宗教改革——自上而下1、原因:(1)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4)婚姻继承问题导致亨利八世与教2、目的:建立作为王权之精神支柱的、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加强统治3、影响:(1)积极①摆脱了罗马教权的桎梏,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②使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③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大多财产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2)局限:比较保守的,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后出现清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