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合集下载

关于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认知与思考

关于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认知与思考

关于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认知与思考“环境协调”是近年来流行于建筑界的一种新主张,无论是公用建筑亦或民用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时间、空间以及建筑所处的周边环境,使建筑主体与这些元素有机的融合到一起,才能体现建筑的附属价值。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下来的标志性建筑数不胜数,像颐和园、故宫、四合院、古代的亭台楼阁等,与周边环境高度契合,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与高超技艺。

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四十余年的时间,这期间,国内建筑界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始终遵循“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思想,成就了诸多精典之作。

本文将围绕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结合建筑实例针对建筑与环境协调统一的创新理念展开论述。

标签:建筑;环境;协调关系;认知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恰恰遵循了自然生态平衡理论,也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局面的构成要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更迭,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古香古色的建筑需要高山、流水的映衬、金碧辉煌的建筑需要现代大都市车水马龙、流光异彩的衬托,将建筑融入环境,用环境装点建筑,二者之间相融、共进,共同构建了集舒适与美观、大气与典雅、瑰丽与奢华的人类生存环境。

1、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融合关系建筑融合了環境因素、功能因素、文化因素、艺术因素,当人类社会驶入现代文明的轨道之后,建筑的概念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桎梏,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筑概念也逐步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空间环境的方向延伸,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第一要务是明确建筑本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建设城市民用建筑时,必须考虑与周边大环境的关联,像街道、人群、建筑群、绿化带等,都应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到一起,才能体现出一座城市的外在风貌与精神内涵。

此外,建筑所处的地域的地形、地貌、建筑朝向等因素也是广大建筑设计师深入探讨的关注焦点[1]。

比如京都西野山集合住宅项目,当地政府要求为十户家庭做一个整体的四坡屋顶。

为了消解这个庞大的建筑体量群,建设设计师将四坡屋顶切割成10 个单元,每三片屋顶为一户家庭,且三片中有半片与邻居共享。

建筑与自然环境

建筑与自然环境

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环境问题的凸显,人们对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越来越关注。

本文将从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建筑的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 能源消耗:建筑在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耗费大量能源,尤其对水资源、电力等环境资源的消耗非常巨大。

2. 气候影响:建筑的布局、立面设计和材料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周边的气候条件。

例如高层建筑会改变气流,导致风速加大,而某些建筑材料的热传导性能会影响城市的热岛效应。

3. 垃圾产生:建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量的生活垃圾。

4. 生态环境破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土地的开发与建设,这些过程会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二、可持续建筑的发展为了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可持续建筑的概念逐渐被提出并广泛应用。

可持续建筑旨在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建筑设计、建设和使用的全过程。

1. 节能减排:可持续建筑采用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例如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采用高效隔热材料,优化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2. 绿色材料:可持续建筑选择环保、可再生材料,减少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例如利用再生木材、可降解材料等,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3. 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建筑注重合理使用和回收利用水资源。

通过收集雨水、灰水回收和循环利用等方式,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

4. 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建筑将生态保护考虑在内,通过绿化、景观设计等方式,在城市中创造更多的自然环境。

同时,可持续建筑也鼓励在建筑设计中保留和修复原有的生态系统。

三、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意味着建筑应该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与之和谐共存。

1. 设计理念: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周边自然环境的特点,充分利用自然光线、景观和自然通风等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并提供更舒适的使用体验。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结合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结合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结合就某种性质上来说,建筑是按照人的意思被切割出来的,它理应属于人工创造的产品,而环境则属于自然形态的东西,这两者并不是天然就是和谐共处的,而应该是通过一些组合处理,来协调这两者的关系,只有使它们巧妙的相结合,才能更大范围的求得统一,任何建筑只有当她和环境融合在一起时,并和周围建筑共同组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时,才能充分地显示出它的价值和表现力。

如果脱离了环境,建筑而孤立存在,即使本身尽善尽美,也不可避免地会失去了烘托而大为减色。

关注建筑外部空间、创造良好的公共环境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中心问题之一。

这也是从环境的角度重新认识建筑的一个出发点。

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不同的理论和不同时期的现代建筑给了我们一些重要启示,这些理论和作品着眼于场地、地段、城市等不同层面的环境要素,对建筑、空间、形态、材料、建造有充分的理解,并反映现实感受。

建筑物与环境对人产生直接的视觉印象和感受,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情绪,对人们的行为起引导作用,不同性质、不同感觉的建筑环境构成了多彩多姿的城市空间。

一、基础环境与建筑地面:地面是建筑与环境空间的使用者,人的行为支承面,它的色彩,高差处理及质感的不同,均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人的行为起着引导与限制的作用。

为了便于人们行走与活动,地面常采用硬质材料制成的砌块铺设,具有防滑、耐磨、防尘、排水等性能,并因其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改善了城市环境,而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室外活动空间中。

色彩设计:地面以色彩为主,确定了整个环境的基调,它可以与建筑物的色彩构成对比或统一。

一般来说,环境空间较大,气氛要求活跃的宜采用对比手法;环境空间较小,气氛要求安静的宜采用统一手法。

同时色彩应充分考虑所处的环境,整个地面在小环境中仅起到背景作用。

在同一环境氛围下,亦可通过局部不同色彩的处理,去区分不同功能局部空间,对人们行为起限制或引导作用。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道路上的斑马线,通过局部的色彩处理,对道路这个交通空间起着局部划分的作用,人在此区间内的行为受到引导和肯定。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一个既复杂又重要的主题。

人类的建筑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既可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也可能是相互制约与冲突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探索如何在建筑设计中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

一、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在某些情况下,建筑与自然环境可以实现和谐共生,相互促进。

自然环境可以为建筑提供灵感和素材,而建筑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

首先,自然环境可以为建筑设计提供灵感。

自然中多样的形状、色彩和材质可以成为建筑设计的创作源泉。

建筑师们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美丽景观和生物的结构来启发他们的设计灵感,使建筑作品更加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另外,建筑也可以起到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作用。

例如,建筑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从而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建筑的绿化设计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吸收二氧化碳,改善空气质量,并为人们提供美丽的休闲空间。

二、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制约与冲突然而,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和谐的。

在某些情况下,建筑的发展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并引发各种问题。

一方面,建筑的发展可能会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建筑规划可能破坏自然风景,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影响动植物的栖息地。

例如,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区的建设经常伴随着水土流失、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给自然环境带来严重威胁。

另一方面,自然灾害也可能对建筑造成严重的破坏。

地震、洪水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频发给建筑安全带来挑战。

因此,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必须考虑到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地理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强建筑物的抗灾能力。

三、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自然环境为了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建筑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需求,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融入自然环境。

首先,建筑设计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建筑的外观和材料选择应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契合,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房屋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房屋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因地制宜,房屋住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古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1.窑洞:窑洞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的年降水量少,气候比较干旱,并且该地区森林较少,盖房子缺乏木材,就地取材打窑洞可以节约木材等建筑材料,窑洞坚固耐用更有冬暖夏凉的作用。

2.四合院:四合院属于合院住宅,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四周闭合而露天,可以营造出内部良好的小气候.一方面可以在夏天有效地遮荫纳凉,冬天又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抵御风沙和冬季风.露天通透的庭院既是入风口也是出风口.此外,庭院还有利于排水和收集雨水.3.土楼说明土楼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结:粘重的红壤,为建造外墙提供材料;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人字形屋顶有利于排水;地处季风气候山区,容易出现洪灾,地基高可防洪;厚实的土墙,冬暖夏凉,适应当地冬夏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山区多林木,为建造柱梁提供材料。

4.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这些地区夏季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这种建筑通风防潮、防止野兽和毒蛇等动物侵袭;该地多山地,平地少,依山而建。

5.骑楼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其主要目的是D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遮阳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

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北京的红墙黄瓦城到江南的白墙黑瓦,从西双版纳的空中竹楼到青藏高原的白色碉塔,各自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

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

周边环境因素对建筑施工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周边环境因素对建筑施工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周边环境因素对建筑施工的影响与应对策略建筑施工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周边环境因素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它们可以对施工过程和施工结果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周边环境因素对建筑施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周边环境因素中的气候条件对建筑施工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高温环境下,施工人员可能会受到中暑的威胁,同时,高温还会对施工材料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施工团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高温环境,如增加休息时间、提供充足的饮水和防晒用品,以及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重要工作。

另外,周边环境中的气候条件还会对建筑材料的储存和运输造成影响。

在潮湿的环境中,建筑材料容易受潮,从而影响其性能和质量。

因此,在施工前,必须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储存,确保其干燥和无损。

此外,在运输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建筑材料,避免受到雨水和潮湿环境的影响。

除了气候条件,周边环境中的地质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例如,在地震频发的地区进行建筑施工,必须采取相应的防震措施,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这包括使用抗震材料、加固建筑结构、合理设计建筑布局等。

此外,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还需要进行详细的勘察和评估,以确定合适的施工方法和工艺。

此外,周边环境中的环境污染也会对建筑施工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进行施工,施工人员容易受到空气污染物的影响,导致健康问题。

因此,施工团队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增加通风设备等,以减少空气污染对施工人员的影响。

此外,还应加强施工现场的环境监测,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最后,周边环境中的交通条件也会对建筑施工产生影响。

在交通拥堵的地区进行施工,会增加材料运输的时间和成本,同时也会对施工进度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施工团队需要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路线,尽量避开交通高峰期,减少交通拥堵对施工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与相关部门协商,寻求交通管制或临时交通路线的支持,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建筑学中的建筑设计与周边环境结合

建筑学中的建筑设计与周边环境结合

建筑学中的建筑设计与周边环境结合引言: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仅关注建筑物的外观和功能,还需要考虑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良好的建筑设计应该能够与周边环境相互呼应,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本文将从建筑形式、材料选择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探讨建筑设计与周边环境的结合。

第一部分:建筑形式与周边环境1.1 建筑形式的选择建筑形式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在选择建筑形式时,应该考虑到周边环境的特点和气候条件。

例如,在炎热的地区,可以选择采用传统的中庭式建筑形式,以便形成良好的通风和遮阳效果。

而在寒冷的地区,则可以采用紧凑的建筑形式,减少能量损失。

1.2 建筑形式与景观的结合建筑与周边景观的结合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建筑物应该能够与周围的自然景观或城市景观相互融合,形成和谐的整体。

例如,在山区建筑设计中,可以利用建筑的形式和材料来模仿山脉的形态,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第二部分:材料选择与周边环境2.1 环保材料的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应该优先选择环保材料,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例如,可以选择使用可再生材料,如竹木、麻绳等,来替代传统的水泥和钢材。

同时,还可以采用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涂料和胶水,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2.2 材料的适应性与周边环境建筑材料的选择应该考虑到周边环境的气候和地质条件。

例如,在高温多雨的地区,应该选择具有良好防水性能的材料,以防止建筑物受潮和漏水。

而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则应该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

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与周边环境3.1 节能设计建筑设计应该注重节能,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能源消耗。

可以采用合理的建筑朝向和布局,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太阳能和自然通风。

同时,还可以利用节能设备,如太阳能光伏板、地源热泵等,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2 雨水收集与利用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考虑将雨水收集起来并进行再利用。

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李聪聪摘要:建筑与环境是一种相互延伸,相互渗透或相互补充的整体。

建筑,不但需要有一个巍峨、雄伟的外观,而且还需要有一个优雅而美丽的环境来衬托。

可是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越来越多。

现代人似乎更注重建筑的精神性,更迫切的需求一种“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的精神性物质载体。

但是现代建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如何保证二者互敬互融,协调发展是关系到社会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大事,这篇文章就是要将建筑放入整体环境中,寻找它们内在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环境;协调发展一.建筑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建筑的要素有很多,如基地、环境、功能、经济、技术、艺术造型和传统文化等。

在日益强调人本主义和地域性的时候,环境的因素就显得格外突出。

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建筑与人的关系来看,建筑处于从属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筑设计中,既要认清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又要认清建筑与人的关系。

只有认清谁是“主角”谁是“配角”,才能创造出建筑艺术与环境真正统一协调的作品。

可见,任何建筑物都必然处在一定的环境中,并和周围的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即必须与周围的建筑群、道路、绿化和建筑小品等相通融合,成为一个完美的体系。

同时,还应考虑到自然条件,如地形、朝向等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合理地协调好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建筑环境的构成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有时还涉及到空间环境、自然环境、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等。

一幢优秀的建筑在环境上能够与大自然有机地结合,与周围的景物取得和谐的配合,还会给人以激情。

建筑环境对建筑使用的影响大致有两个方面:首先从技术上,合理的环境设计可以对建筑的通风、取暖和采光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高技派的兴起以及生态建筑的凸现,人们对于这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

其次从感官上,周围环境适当的表达能给建筑使用者带来舒适愉悦的氛围,甚至可以起到理疗的作用。

试论建筑设计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试论建筑设计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6)多元化原则。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情感的表达、价值的诉求、市委的方式、生活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建筑设计时,要融入这些元素,突出人们对社会文化的多元化需求,因此,我们在建筑设计中要遵循多元化原则。
3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环境在建筑设计中越来越显出它的重要性。建筑如果脱离了环境无异于一个孤立的砌体,更谈不上什么韵调与情趣。“‘环境’广义上指的是围绕着主体的周边事物,尤其是人或物的周围,包括具有相互影响作用的外界。我们所说的环境,即指相对于人的外部世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领域的日益扩大,“环境”这一概念的范畴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也不断的增添着新的内涵。为了使环境与建筑主体物更加和谐,我们通常会对环境加以改造,这就涉及到景观设计。“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各种地理信息、建筑形式和结构类型的综合。建筑设计包含把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更少的劳动力、更少的投资、更少的时間来实现上述各种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建筑属于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城市中每一座建筑及空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统中的一个单元,所以建筑与景观是紧密相连的,一者没有设计好都会影响到整体的效果。
4结语
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依存的,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要将周围环境因素考虑进去,不然不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设计势必会遭到淘汰。在这点上,我们要充分学习西方的建筑设计理念,他们在人文环境与建筑的融合方面就做的非常好。不仅将对建筑设计可能造成影响的各要素关系和机理进行明确了解,而且可能出现的环境变化做出预设方案,做到方案的合理最优化。我们可以从这点出发,科学地研究与分析建筑设计和周边环境的内在关系,揭示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需求最优解决方案,争取建设出更多更好的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的绿色建筑。

建筑中的建筑立面与周边环境

建筑中的建筑立面与周边环境

建筑中的建筑立面与周边环境在建筑设计中,建筑立面与周边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考虑因素。

一个成功的建筑应该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地融合,同时又能够独立地成为一个独特的视觉形象。

本文将探讨建筑中的建筑立面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设计原则和技巧。

一、建筑立面的定义和功能建筑立面是指建筑物外部的垂直面,也是人们从外部观察建筑的主要界面。

它不仅起到隔离和保护的作用,还承载着建筑物的整体形象和风格。

一个精心设计的建筑立面可以为建筑增添美感,提升其在周边环境中的地位和形象。

二、建筑立面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建筑立面与周边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好的建筑立面应该能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或城市环境协调一致,既能够融入整体环境,又能够突出自身的独特性。

在设计建筑立面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形式语言的选择:建筑立面的形式语言应该与周围环境相匹配,遵循当地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

例如,在历史悠久的城市中,建筑立面可以采用传统的石材或砖石构造,以与周围的建筑相协调。

2. 材料的选择:建筑立面的材料应该考虑到周边环境的气候特点和自然条件,以确保其耐久性和可持续性。

例如,在高温多雨的地区,可以选择经过防水处理的材料,以避免外墙的受损和腐蚀。

3. 颜色与纹理:建筑立面的颜色和纹理也是其与周边环境协调的重要因素。

合适的颜色和纹理选择可以使建筑立面更加与自然环境或城市环境融合,同时又具有足够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4. 比例与尺度:建筑立面的比例和尺度应该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既不能显得过于庞大和压抑,也不能显得过于狭小和不起眼。

合理的比例和尺度可以使建筑立面在环境中显得舒适和和谐。

三、建筑立面设计的原则和技巧为了实现建筑立面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与融合,设计师可以采用一些原则和技巧:1. 反应周边环境特点:建筑立面的设计应该反映周边环境的特点和特色,可以参考当地建筑的风格和元素,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契合的建筑形象。

2. 创造视觉焦点:通过在建筑立面上设置突出的元素或特色,可以使建筑在周边环境中成为一个独特且吸引人的焦点。

谈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谈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谈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建筑的几个重要因素:建筑造型、建筑色彩、建筑材料和建筑的地域性特点。

这些因素与建筑周边环境的关系,从正反两方面入手,阐述建筑与环境和谐的重要性。

从而提出,建筑的发展需要与环境的发展同步进行,二者缺一不可。

【关键词】建筑;环境;和谐近几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筑的过度集中和无序化发展,至使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日渐矛盾,造成了环境的破坏。

因此,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是否和谐则应作为一名环境艺术设计师倍受关注的主题。

建筑离不开所处的环境,环境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

建筑已不在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被看待,与它相对应的环境,也作为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被重视。

二者是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

一、建筑造型与环境的关系建筑造型要具有温和的风度,避免过分个人的表现。

建筑并不是不能表现,而是比较适合温文幽雅的风度,让大众面对它的时候,眼睛一亮,有如沐浴春风的感觉。

美感在于合情合理,耐得住长久的体验,而非一时激动的反响。

因此建筑在造型方面需要与环境相互协调。

创立“有机建筑”论的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

他认为建筑师应该从自然中得到启示,建筑应是从地面生长出来而非自然环境的粗暴撞入者。

因此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是其作品的最大特点。

“流水别墅”(图1),实现了赖特“方山之宅”的梦想,这一设计最终成为无与伦比的世界最著名的现代建筑。

它座落于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整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从地里生长出来一般。

别墅建在小瀑布的上方,通过钢筋混凝土的特性,向四方悬挑出层层叠叠的平台。

它的形体舒展开放,与地形、林木、山石、流水关系密切,形成建筑物与大自然互相渗透的格局,充分体现了有机建筑论的整体构思,是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在造型上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

贝聿铭从一个古老的中国谚语“芝麻开花节节高”中得到启发。

“它的形象是四个组合在一起的高度递增的三棱柱,类似一个多面的水晶体。

浅论现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浅论现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东西方 有着完全不 同的原 的大环境 , 个性融 入共性 。 将 有时 一幢建筑单 独来看并 不完善 , 甚至 平淡无 是对 古 文物 的修 复, 奇 , 由于建 筑群 的相互 作用, 但 反而 会使其 在 则:西方人主张古代和现代要有十分清晰 的界
型奇特 、 个性张 扬 , 与周围环境 形成 巨大形 体
反差 和个性 特 征突 显的建 筑也 不应一 味地 否 这 在与环 境 “ 环境 协调 ” 近年来 建 筑界 的 一种 新 定 。 种建 筑物 只是 在特 定条件下, 是 它 将艺 表现 在群 体建筑之 间的 搭配上 , 它要求建筑要 主张, 实质上 就是讲建筑 与建筑之 间的协调 的强烈对比中去求得整体 美的一个特例 。 这 协调”应包括两层含义 , 既有空间 术 的喜 剧色 彩、幽默 诙谐 或荒 诞滑 稽 注入 建 和 周边环 境 产生联 系 。 如我 国传 统 的建 筑形 关系。 种 “ 又有时 间意 义上的 协调 , 二者 筑艺 术之 中, 虽然是 一种极 端化做 法, 但它至 式一一 四合院 , 就是 由几个不同的建筑单体 围 意 义上 的协调 , 建筑环 合成一 个单元的建筑 体。 京有很 多类似 的建 应是 一个完 整统一 的 “ 空坐标 系统” 那种 少可以打破现代建 筑刻板沉 闷的状况 。 北 时 。
理解为多个单体建筑 的相互关照 , 从而形成群 体建筑 。 在中国, 传统 建筑 的艺术 形式更 多地
建筑一起生长 。 协调并不是单单 只求形式 表面 建筑环 境美的奥 妙在于结 合, 变又是不离其宗的 , 这个 “ 应该是指 我们 的相同或相近 , 宗” 自 建筑 群体始终 是和 我们自身发 展的这个 仂 调是 一 身, 种结 合, 对比也是 一种结 合。 对于 造
目 程术 技

建筑设计中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建筑设计中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建筑设计形式以及自身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建筑设计人员应将建筑和周边环境进行有效的关联,有效提高建筑设计的整体性以及美观化效果,为人们营造出更高质量的居住环境。

在我国建筑设计中,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已经被慢慢淘汰,现阶段在新型的建筑设计理念发展背景下,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协调设计已经成为建筑设计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从这一角度出发,建筑设计不但需要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同时还需要和周边的环境进行关联,实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

1建筑和周边环境所形成的关系1.1对立关系建筑需要和周边环境形成一种对立的关系,所谓的对立关系并不是指建筑和环境之间无法相互融合,而是说在某种设计理念中,建筑需要和周边环境之间形成一种互补和相互舍弃的对应关系。

其一,在设计中,建筑结构需要满足人们的日常居住和工作的要求,通过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融合各种建筑结构设计元素,为人们创造出相应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其二,建筑从本质意义上讲属于环境的表现,当建筑环境和周边环境之间产生矛盾时,必须及时进行调整,防止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失,因此应实现建筑结构和周边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1]。

1.2统一关系(1)环境因素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基础。

建筑需要和环境之间形成一种统一关系,建筑结构无法脱离周边环境而单独存在,因此对于建筑结构来讲,周边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结构的外在表现效果。

建筑和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同鱼与水,如果在建筑设计中没有考虑到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那么整个建筑的表现力就会大大折扣。

(2)建筑设计和周边环境之间要形成一种相互依存、制约以及推进的关系。

一方面,建筑结构自身是周边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周边环境对建筑产生的影响,不同的周边环境对建筑的设计方式以及设计理念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另一方面,建筑结构的设计风格、外观表现以及设计质量等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周边的环境表现力以及质量。

浅析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浅析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浅析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摘要】建筑是⼈类聚居环境中的⼀项重要内容.⼈类聚居形式的变化、发展以及长期建筑实践促进了建筑科学的产⽣和发展。

在社会进步、经济物质不断发展的今天,建筑和环境的关系已成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如何保证⼆者互敬互融,协调发展是关系到社会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事。

【关键词】建筑;环境改⾰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犹如⾬后春笋,城乡建设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

城市⾯貌⼤有改善,向外不断地扩张,⼤⽚良⽥被开发为各种住宅⼩区、⾼新⼯业园区、⾼尔夫球场、休闲度假村等场所,在城市⾥中央商务区、⾼档社区等不断拔地⽽起。

城市⼈⼝迅速增加,⼤量农村剩余劳动⼒涌进城市务⼯。

在这种背景下,城市⾥建筑越来越密集,也越来越⾼,但在众多建筑产品中,真正做到绿⾊环保、⽣态节能的并不多。

从古⾄今,⼀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建设的发展的很⼤程度上体现了这个地⽅的发展⽔平,且很容易引起⼀系列环境保护和⽣态平衡的敏感问题,例如⼀些⼤型公共建筑和⼩区建设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等问题。

有不少专家指出由于建筑引起的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国家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像新⼀代的建筑提出了更⾼的要求。

这就使得我们从建筑的规划和设计阶段就要对规划的权威性、建筑的适⽤性以及建筑⽂化上投⼊更多的精⼒进⾏更深⼊的探索。

本⽂从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建筑物和周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建筑材料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这三个⾓度进⾏分析。

1 建筑物和周边环境的适应性⼀个成功建筑物的设计应该是与其周边环境相适应的。

从古⾄今,从我国到海外,好的建筑物都遵循这个规律。

⽐如:北京的天安门城楼,与周围天安门⼴场和故宫搭配得浑然⼀体,显得更加雄伟壮观;悉尼歌剧院紧邻⼤海,因此使⽤既像风帆⼜像贝壳的屋⾯与周围的环境搭配地恰到好处;巴黎艾菲尔铁塔坐落于美丽的塞纳河畔,周围的建筑物只有七、⼋层,更加衬托出铁塔的顶天⽴地。

诸如此类成功的建筑物不胜枚举。

土家族的传统民居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如何?

土家族的传统民居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如何?

土家族的传统民居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如何?一、建筑位置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1 山水与土家族民居土家族传统民居常常建于群山环绕、溪流穿流的山间,充分利用了周边的优美自然环境。

房屋的位置通常选择在山脚下或山间平坦地带,利用山势形成天然屏障,保护房屋不受强风侵袭。

同时,山水的环绕也为土家族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方便他们从事农耕和渔猎等生产活动。

1.2 土壤与耕作土家族传统民居的选址还考虑了土壤的肥沃程度和适合耕作的地理环境。

他们通常会选择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水源丰富的地方建造房屋,以便于从事农业生产。

同时,他们还会根据河流的位置和水土保持的需要进行合理布局,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

二、建筑形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1 建筑风格与地域特色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的风格独特,与周边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建筑外观通常采用“三天井”的布局形式,即前院、中院和后院相互连接,与自然景观相辅相成。

同时,土家族的建筑还注重色彩的搭配,常用红色、黑色等寓意吉祥的颜色,与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

2.2 建筑材料与自然资源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当地的石材、木材和竹子等自然资源。

这些材料无污染、环保、具有一定的耐久性,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同时,建筑材料的选择也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在山区地区,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会使用石材进行建造,以增加建筑的稳固性;而在平原地区,他们则会选择木材和竹子等材料进行建筑。

三、民居设计与人文景观的关系3.1 建筑布局与家庭活动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布局注重与家庭生活和人文景观的结合。

建筑的布局通常围绕着中庭展开,中庭上方有天井或者天窗,使光线能够充分照射到室内,同时可以阻挡暴雨。

在室内,各个房间的布置也与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和社会习俗相契合,使家庭成员在舒适的环境中生活。

3.2 建筑装饰与文化传承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丰富多样,充分展示了土家族独特的文化传统。

建筑外墙常常绘制有精美的壁画,色彩绚丽,寓意深远。

建筑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探讨

建筑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探讨

建筑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探讨建筑设计与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方面,环境对建筑设计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建筑设计也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建筑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对城市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一、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建筑设计必须考虑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

首先,地理位置对建筑设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在山区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到地质条件和地形影响,而在海滨地区则需要考虑到防潮、抗风等因素。

其次,气候条件也是建筑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对于气候寒冷的地区,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到保温和采暖等问题;对于气候炎热的地区,则需要考虑到通风、遮阳等因素。

此外,自然资源的利用也与建筑设计密切相关。

例如,水资源的利用、太阳能的利用等都需要在建筑设计中得到充分考虑。

二、建筑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建筑设计对环境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直接影响主要指的是建筑对土地利用、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影响。

土地利用方面,建筑的规模和布局会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尤其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能源消耗方面,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与建筑的设计密切相关。

例如,高效的隔热设计和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可以降低能源消耗。

水资源利用方面,建筑的雨水收集和利用,以及节水器具的应用都可以对水资源起到积极作用。

间接影响主要指的是建筑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建筑的设计可以对室内环境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采用环保材料和良好的通风设计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此外,建筑的设计也会对周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例如,建筑的规模和布局可以影响周边的生态景观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持。

三、建筑建筑设计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建筑设计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优秀的建筑设计可以提升城市形象。

建筑是城市的名片,独特的建筑设计可以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并树立城市的品牌形象。

其次,建筑设计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建筑学中的建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建筑学中的建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建筑学中的建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随着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建筑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建筑学中的建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并分析建筑学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第一部分: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建筑物作为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对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是资源消耗方面,建筑物的建造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材料,这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其次,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如供暖、供冷、照明等。

这些能源的使用不仅仅导致了能源的浪费,还加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

另外,建筑物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因此,建筑学中的建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尤为重要。

第二部分:建筑学对环境保护的应用为了减少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建筑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环境保护。

首先,建筑学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来满足建筑物的能源需求。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能源消耗,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其次,建筑学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例如,使用可再生材料或回收材料,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降低废弃物的产生。

另外,建筑学也鼓励使用节能设备和技术,在保证舒适的使用条件的同时,减少能源的浪费。

此外,建筑学还关注建筑物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评估等方面。

第三部分:建筑与环境保护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建筑学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建筑学将更加注重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的设计和建造。

生态建筑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建造、使用和拆除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可持续建筑则强调建筑物的可持续性,即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不破坏环境和满足未来世代的需要。

未来的建筑学将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建筑物的能效性能。

同时,建筑学也将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绿色空间设计和生态景观规划,营造舒适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关键字:建筑环境和谐传统的建筑业一直极大地消耗着自然环境,同时附带着种种对自然环境的负作用。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关注逐渐从建筑本身投向了与建筑相关的环境上,这是当代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

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则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

建筑与周边环境应当保持和谐的关系。

荷兰建筑大师基·考恩尼说过:“建筑绝不只是单一存在的个体。

它与构成自然的许多次序一样,也是庞大次序中的一个”。

建筑设计归根到底是设计环境,即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并能激发心智的新环境。

因此,建筑创造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还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体现一定的文脉特色,这对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与和谐尤为重要。

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又包括多个方面。

一、建筑与历史环境的和谐在历史建筑环境中建造新建筑,需要着重研究如何使其与历史建筑相处融洽的问题。

用协调来处理两者的形态关系是最基本的手法。

在一些历史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中,新建筑的外观形态模仿老建筑是与其和谐共处的常用方法。

而更有效的是采用把老建筑形态上的一些特征有机的组织到新建筑的形态中,创造与周围建筑有共同点的新建筑。

在北京曾多次发生过这种情况:将古代的“五柱式”当作“假肢”,随意地“移植”、安装到现代建筑的躯体上,将大屋顶像戴帽子似地到处搬用,任意扣到中国新建筑的“头”上!这种方法无疑是不可行的,毕竟新老建筑之间时代差异性很大,机械的拼装只能产生不伦不类的怪物,毫无美感可言。

建筑是随着我们自身的情况以及这个时代的节拍的变化而变化,但总是万变又是不离其宗,只要寻找到共同点将它们联系到一个场景之中,便能使“新”与“旧”、“现代”与“历史”有机地结合。

二、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建筑与环境存在“互塑共生”的关系。

人类最原始的建筑是天然洞穴,之后是稍加改造的人工洞穴和在树林里就地取材搭建的巢穴。

因此建筑的原始含义就是“庇护所”,即遮风避雨、抵御自然侵害的场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过漫长的岁月,建筑从单一的“庇护”功能拓展到包括生产、运行等在内的多种基本功能,建筑的形式也日益多样。

建筑设计时如何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和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设计时如何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和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设计时如何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和对环境的影响?普遍观点:“建筑之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关系”1.建筑的平面形状要和用地形状呼应。

建筑的平面外轮廓与场地的用地边界、走向应形成一定的对应或者几何关系(比如互相平行、垂直等),目的就是保证空间的整体和谐与完整统一。

---------------------------------------------------------------------------------------------------------------------------------2.建筑形态与原有建筑保持基准与对位。

建筑与用地的原有建筑,或者周边的既有建筑,在形态、轮廓上保持一定的基准、对位关系,沿着延长线平行or垂直,是最简单的一种情况,可以增强建筑物彼此之间的联系。

---------------------------------------------------------------------------------------------------------------------------------3.建筑同场地环境附近的城市标志物、著名建筑、周边的绿地广场、公园等建立起相应的轴线关系或者视线通廊。

或者说,根据特定的景观来营造对景/底景,并以轴线指向,取得联系。

贝老的国家美术馆东馆,经典的案例,教科书上无数次提及轴线的应用,不再赘述了。

又再譬如,凡尔赛宫的中轴线向东穿过凡尔赛镇,成为主轴。

--------------------------------------------------------------------------------------------------------------------------------4.建筑与山体呼应。

场地有高差时,建筑的形态与地势、等高线是何种关系,是顺应?还是垂直?抑或斜交?建筑形态与背景山体轮廓/天际线的关系是匍匐?嵌入?还是隐埋?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直向建筑---------------------------------------------------------------------------------------------------------------------------------5.建筑与水体呼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建筑的几个重要因素:建筑造型、建筑色彩、建筑材料和建筑的地域性特点。

这些因素与建筑周边环境的关系,从正反两方面入手,阐述建筑与环境和谐的重要性。

从而提出,建筑的发展需要与环境的发展同步进行,二者缺一不可。

【关键词】建筑;环境;和谐
近几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筑的过度集中和无序化发展,至使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日渐矛盾,造成了环境的破坏。

因此,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是否和谐则应作为一名环境艺术设计师倍受关注的主题。

建筑离不开所处的环境,环境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

建筑已不在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被看待,与它相对应的环境,也作为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被重视。

二者是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

一、建筑造型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造型要具有温和的风度,避免过分个人的表现。

建筑并不是不能表现,而是比较适合温文幽雅的风度,让大众面对它的时候,眼睛一亮,有如沐浴春风的感觉。

美感在于合情合理,耐得住长久的体验,而非一时激动的反响。

因此建筑在造型方面需要与环境相互协调。

创立“有机建筑”论的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

他认为建筑师应该从自然中得到启示,建筑应是从地面生长出来而非自然环境的粗暴撞入者。

因此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是其作品的最大特点。

“流水别墅”(图1),实现了赖特“方山之宅”的梦想,这一设计最终成为无与伦比的世界最著名的现代建筑。

它座落于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整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从地里生长出来一般。

别墅建在小瀑布的上方,通过钢筋混凝土的特性,向四方悬挑出层层叠叠的平台。

它的形体舒展开放,与地形、林木、山石、流水关系密切,形成建筑物与大自然互相渗透的格局,充分体现了有机建筑论的整体构思,是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在造型上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

贝聿铭从一个古老的中国谚语“芝麻开花节节高”中得到启发。

“它的形象是四个组合在一起的高度递增的三棱柱,类似一个多面的水晶体。

虽然它的体型看上去似乎很复杂,但它的平面却是一个简单的正方形。

”在与环境的协调方面,大厦的正面朝向港湾,因此具有广阔的视野,加上它大部分用的是玻璃材料,从远处眺望就像插在海面上的一块宝石,晶莹剔透与蓝天相互映。

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图3)入口位于严谨的建筑群中心,其造型与周围建筑毫无相似之处,形成强烈对比,但透明的方椎体形既与协和广场上的埃及方尖碑相呼应,又与卢浮宫石构建筑形成虚、实对比,而体量不大、位置适中,所以“主从”关系和谐。

二、建筑色彩与环境的关系
人们对色彩的审美意识,使色彩在人工建筑与周围自然复合系统的和谐中占据重要位置。

所以在建筑的设计阶段,需要建筑师考虑到色彩对环境的影响。

1。

建筑的色彩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

不同色彩可以组合成各种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比与调和。

色彩差异与变化程度大,对比就强烈;反之,对比就减弱。

调和是指不同色彩之间的巧妙配合与完美统一。

“巧妙”与“完美”在于色彩调配上的比例恰当、结构有序、质感契合。

当一个建筑被当作商业建筑来使用时,为它披上华丽的外衣可以吸引客户的眼睛,使其在经济角度起到广告效应,这时浓丽的色彩给建筑带来的是益处。

而对于办公建筑就未必适合。

2。

建筑的色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建筑的色彩从古到今在建筑设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许多建筑遗产表明,建筑物或建筑群不仅表现出民族形式而且表现出民族喜用的色彩,这两者均有丰富的表现力,而且反映着许多因素如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等。

3。

建筑色彩与建筑功能的关系。

建筑色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看北京的故宫,研究中国的历史,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中有严格的建筑色彩的使用制度。

如,皇宫要采用黄色的琉璃瓦屋顶,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

宫殿群外的围墙采用的是红色,象征着中央政权。

至于一般的市民建筑只能采用灰色。

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采用的色彩也应该不同,这样才能体现出建筑美感。

如疗养院、医院用白色或中性灰色为主调为好(图5),在心理上给人以清洁、安静之感;如公安局、法院等执法部门就应以深灰色为主,从心里上给人以庄严、公正之感;而居民小区,则大多以酱红色、浅粉色为主调(图4),这样从心里给人活泼向上的感觉……。

但目前一些地区的建筑物,不管是什么功能,都喜欢用白色材料来装饰外墙,甚至有些政府办公大楼也采用白色材料来装饰,这和其功能也是很不相称的,也很难体现建筑美。

三、建筑材料与环境的关系
由于工业革命推动了建筑科技的发展,新的建筑材料,如钢材、高强水泥、铝合金、塑料和玻璃等,被广泛地使用。

例如玻璃在建筑中被运用,由于它的透明性,我们可以将自然光引进室内,同时也可以将室外的景物“引进”室内(图6)。

就好像苏州园林中漏窗的作用一样把景物借入室内。

这样可以使坐在屋子里的人同样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怀抱。

四、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由于社会的发展,高科技为建筑带来巨大的可能性。

但并非所有类型的建筑都需要应用或“表现”高科技,也并非只有高楼大厦才能成为杰出。

世界各地五彩缤纷的民居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的和地区的文化气息。

用生土和木材构成中国云南丽江民居(图7)虽没有城市住宅的现代化技术装备(这是不难增加的)却极富民族文化特色,与周围优美的环境和谐统一,因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多民族的国家。

各地的社会环境差别很大,南北方的建筑有很大的不同,代表了各自的文化与风格。

徽州的地理历史特点是:“山深不偏远,地少士商多。

”徽州盛产木材,民间向有雕刻、绘画传统,砖、木、石雕别具一格,因而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建筑,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派系--徽派建筑”徽派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多依山傍水(图8),是以大型木架为支撑的砖木结构或木石结构。

一般是四合院二层小楼阁,或二进、三进、四进,具有一定的防御性。

有天井,有回廊,马头墙,外表粉墙黛瓦。

其色彩呈灰白色与周边的绿色环境形成对比,这样降低了色彩的强烈感,使建筑与环境相和谐。

四、结论
人类从穴巢而居进化为聚居的村落,进而出现了与田野相融合的居住建筑。

随着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大量的各种功能的建筑物出现了,进而形成了城镇。

建筑的适量建造,自然的适度利用,使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

及至近现代,城市规
模的扩大、建筑的过度集中和无序化建设,使人们的生存条件及生活质量下降,建筑与环境的矛盾便突出出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所以建筑己不再被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对待,我们需要把与它相对应的环境,也作为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被重视。

因此我们时刻都不能忘了建筑与周边环境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需要和谐统一的发展。

如此,未来的建筑将会使建筑与环境在更高的层次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建筑与环境如何协调发展,将会成为更具时代意识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天锡,《贝聿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07
3、赵国志,《色彩构成》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9。

12
4、汉宝德,《细说建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5、(美)迈克尔·坎内尔,《贝聿铭传》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7。

01
6、刘临安,建筑师1999
7、王建国,建筑学报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