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培优)及答案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培优易错试卷)及详细答案(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孰.视之孰:同“熟”,仔细B.客之美.我者美:美丽C.期.年之后期:满一年D.臣之妻私.臣私:偏爱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妻之.美我者马之.千里者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奉命于.危难之间C.皆以.美于徐公徒以.有先生也D.窥镜而.自视人不知而.不愠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面对妻、妾、客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不盲目轻信,冷静思考,从中悟出道理。
B.邹忌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弊”进行类比,能够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邹忌运用设喻的方式劝谏齐威王,主要是为了铲除齐王身边的小人,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目的。
D.“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句话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2020-2021中考语文培优(含解析)之文言文及详细答案

2020-2021中考语⽂培优(含解析)之⽂⾔⽂及详细答案⼀、中考语⽂⽂⾔⽂1.阅读下⾯⽂段,完成下⾯⼩题。
⽔陆草⽊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李唐来,世⼈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_______) (2)亭亭净植.(________)(3)陶后鲜.有闻(_______) (4)宜.乎众矣(_________)283.翻译下⾯的句⼦。
(1)予独爱莲之出於泥⽽不染,濯清涟⽽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益清。
3.阅读下⾯链接材料,结合《爱莲说》,回答问题。
(链接)⽵似贤,何哉?⽵本固,固以树德,君⼦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性直,直以⽴⾝君⼦见其性,则思中⽴不倚者。
⽵⼼空,空似体道;君⼦见其⼼,则思应⽤虚受者。
⽵节贞,贞以⽴志;君⼦见其节,则思砥砺名⾏,夷险⼀致者。
夫如是,故君⼦⼈多树为庭实焉。
——⽩居易《养⽵记》为何周敦颐以“莲”为君⼦,⽽⽩居易以“⽵”为君⼦,请简要概括原因,并说说这两段⽂字都运⽤了什么表现⼿法。
4.花,是⼈们精神的寄托和象征,⼀个国家或⼀个城市往往以某种花作为国花或市花。
请你为重庆市推荐⼀种市花(莲花除外),并说明两点理由。
【答案】1.(1)多(2)竖⽴(3)少(4)应当2.(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它的茎内空外直,不⽣蔓不长枝,⾹⽓远播更加清⾹。
3.莲,喻⾼洁正直,清新淡泊的君⼦;⽵,喻坚贞不拔,刚直公正、谦虚处世的君⼦。
两段⽂字都运⽤了借物喻⼈(或托物⾔志)的表现⼿法。
4.⽰例:我推荐三⾓梅。
花⾊艳丽,扮靓城市,让城市光彩迷⼈;花叶繁茂,充满⽣机给⼈希望;花期长,⽣命⼒强,象征顽强拼搏的精神⼒量。
2020-2021中考语文培优(含解析)之文言文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三篇短文,回答小题。
(一)陆绩,三国时吴人也。
其父康,曾为庐江太守,与袁术交好。
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
术令人出橘食之。
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
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
”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
”术奇之,后常称说。
(二)伯瑜有过,其母笞之,泣。
母曰:“他日笞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三)司马芝,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①!” 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
”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
(注释)①唯在诸君:意思是将老母托付给山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术令人出橘食.之(2)术奇.之(3)伯瑜有过.(4)同行者皆弃老弱走.2...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的“之”字,与“此孝子也,杀之不义”的“之”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B.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富贵不能淫》)C.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D.善哉,善哉,子之.听夫!(《伯牙善鼓琴》)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橘甘,欲怀而遗母。
(2)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4.三则选文中,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案】1.(1)给……吃;(2)认为……奇特;(3)过错;(4)跑,逃跑2.D3.(1)这个橘子味道甜美,我想要装在怀里带给母亲(尝尝)。
(2)以往的日子我挨母亲杖打经常感到疼痛,现在母亲老了,没有力气了,不能打疼我,因此我(伤心地)哭泣。
4.第一则故事中,陆绩的孝表现在幼年就懂得有好东西要给母亲分享;第二则故事中,伯瑜的孝表现在为母亲的年老体衰担心;第三则故事中,司马芝的孝表现在为照顾母亲而临危不惧、宁死不舍弃母亲。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练习(含答案)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闰月,权亲攻皖城。
诸将欲作土山,添攻具,吕蒙曰:“治攻具及土山,必历日乃成;城备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
且吾乘雨水以入,若留经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①危之。
今观此城,不能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并攻,不移时可拔②;及水以归,全胜之道也。
”权从之。
蒙荐甘宁升城督。
宁手持练,身缘③城,为士卒先。
既而张辽④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
权拜吕蒙为庐江太守,还屯寻阳。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窃:私下里,私自。
②拔:攻下;攻取。
③缘:攀援。
④张辽:曹军将领。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权谓吕蒙曰(___________)(2)见往事耳(________)(3)权从之(________)(4)闻城已拔(_________)2.下面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结友而别人不知而不愠B.但当涉猎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C.诸将欲作土山将以攻宋D.不能甚固而戍死者固十六七3.翻译下面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______________(2)城备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刻画吕蒙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1.对……说了解听从听说2.B3.你说你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敌人城防已经修好,援兵必定到来,我们将不能夺取(皖城)。
4.甲文:①鲁肃的惊叹侧面表现出吕蒙的学有所成;②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乙文:①吕蒙推荐的甘宁身先士卒,侧面表现出吕蒙的善荐人才;②“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印证了吕蒙“外援必至”、“不移时可拔”的论断,侧面衬托出他的战略眼光,料事如神。
2020-2021中考语文培优(含解析)之文言文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任云中郡守。
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①虏人过五千,移文②旁郡。
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③两炬三头热火④,营中星列。
虏遥望火多,谓汉救兵至,大惊,待旦将退。
范乃令军中褥食⑤,晨往赴之。
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
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①故事: 按旧例。
②移文:发文书。
③交缚:交叉捆绑。
④热火:点火。
⑤褥食:在睡垫上吃饭。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俄顷..斩首数百级(______)②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______)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3.结合文章,谈谈范廉有什么过人之处?【答案】1.随即、不久再、又2.小吏想要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范廉不肯,亲自率领将士抵抗。
3.结合文章。
足智多谋,勇敢自信。
【解析】1.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如“俄顷”作为生僻词的意思,要认真读懂语境大意。
而“复”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再、又”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檄”:公文。
“自”:亲自。
“拒”:抵抗。
385.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范廉有什么过人之处。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是虚张声势,迷惑敌人。
2020-2021中考语文培优(含解析)之文言文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本文开篇出人意料地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
这一有悖常理的论断,意在说明什么?4.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干里马须遇伯乐,才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
【答案】1.(1)通“饲”,喂(2)按照2.(1)只是埋没在仆役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槽枥之间。
(2)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3.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4.示例:千里马固然需要被人发现,受到重视,才有机会展示才能成名。
如今,我们不能坐等机遇,更不能错失良机,“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
一味地埋怨别人是不可取的,幻想一举成名是不现实的。
要努力学习,增长才干,也要抢抓机遇,这样才能增加成功的概率。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翻译为“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食”是通假字,同“饲”,意思是“喂养”。
语文文言文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 (2)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妻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乙)靖郭君将城薛①,客多以谏。
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而进曰:“海大鱼。
”因反走。
君曰:“客有于此。
”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君曰:“亡,更言之。
”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
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君曰:“善。
”乃辍城薛。
(注释)①薛:靖郭君的封地。
②荡:放肆、任性。
(选自《战国策·齐策》)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靖郭君谓.谒者(________)②毋为客通.(________)③益一言.,臣请烹(________)④乃辍.城薛(________)(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A.靖郭君因.见之/罔不因.势象形B.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卷石底以.出C.乃.辍城薛/乃.不知有汉D.臣之.妻私臣/小大之.狱2.按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客”在劝谏中采用了类似的说理方式,请分别简析。
【答案】1.(1)①对……说②通报③字④停止(2)D2.鄙臣/不敢/以死为戏3.(1)如果失去了齐国的庇护,即使把薛地的城墙修筑到天那么高,也没有什么用处。
(2)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4.甲文邹忌从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生活小事入手,以此为喻,以私事比国事委婉劝谏齐威王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2020-2021中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练习(含答案)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选自我国古代史学名著《_____________》,文中提到的战役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__________之战。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②弗敢专.也(______________)③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④既克.,公问其故(______________)3.对于“何以战”的问题,曹刿对鲁庄公一再追问,他的目的是什么?4.本文给后人留下的重要的战争思想有哪些?请写出两点来。
5.在这段真实的历史故事中,作者并未对曹刿和鲁庄公作直接评价,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刻画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请结合文章对曹刿或鲁庄公作简要评价。
【答案】1.左传长勺2.①参与②独自占有③案件④战胜,攻下3.曹刿一再追问的目的就是要让庄公明白取信于民才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的道理。
4.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保证;审时度势、善于把握作战时机(进攻和追击时机);详察敌情,不冲动草率等。
5.要点参考:曹刿是一个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人,他在大敌当前之时,面见庄公,直陈己见,并亲临战场指挥作战,表现了一个爱国者的责任感;他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对战争的分析,对战斗的指挥,对战机的把握,精辟独到,体现了一个军事家的思想智慧。
2020-2021中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练习(含答案)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本文开篇出人意料地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
这一有悖常理的论断,意在说明什么?4.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干里马须遇伯乐,才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
【答案】1.(1)通“饲”,喂(2)按照2.(1)只是埋没在仆役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槽枥之间。
(2)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3.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4.示例:千里马固然需要被人发现,受到重视,才有机会展示才能成名。
如今,我们不能坐等机遇,更不能错失良机,“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
一味地埋怨别人是不可取的,幻想一举成名是不现实的。
要努力学习,增长才干,也要抢抓机遇,这样才能增加成功的概率。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翻译为“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食”是通假字,同“饲”,意思是“喂养”。
2020-2021语文文言文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 (2)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滕子京①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遗留)祸。
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③之。
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注释)①[负]依仗。
②[贻]遗留。
③[规]劝诫。
1.解释划线的字(1)连月不开(______)(2)波澜不惊(______)(3)患无隙以规之(______)(4)故《记》中云(______)2.给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3.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或异二者之为为众忌疾B.不以物喜扶苏以数谏故《选自《陈涉世家》》C.先天下之忧而忧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选自《出师表》)D.子京忽以书抵文正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选自《伤仲永》)4.翻译下面各句(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2)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5.理解填空。
从甲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_________品质。
从乙文可以看出滕子京是一个_______的人。
6.九百多年前,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培优)含答案(1)(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小题。
①连处士,应山人也。
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
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
”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
”鸣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②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返葬应山,遂家焉。
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
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賙①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
”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
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以牛自归。
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
”厚遗以遣之。
③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字的意思。
(1)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2)以牛自归.(3)厚遗.以遺之(4)争负.其柩以还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以一布衣终于.家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而.能使人如此人不知而.不愠C.处士父以.疾废于家策之不以.其道D.当为.连公行丧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翻译下面句子。
(1)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2)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4.文章第②段记述了连处士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从中看出“连处士”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1)遗憾。
(2)归还。
(3)赠送。
(4)背。
352.B3.(1)大概这就是所说的只要亲身去做,即使不说也能取信于人吧!(2)得病死去了,(弟弟)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4.写了连处士照顾父亲而不仕、资助乡亲度灾年、原谅窃牛者等事情。
从中看出连处士是一个孝以侍亲、乐善好施、宽以待人。
【解析】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中考语文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文言文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隐天蔽日.夕日.欲颓B.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C.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D.故.渔者歌曰温故.而知新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则.素湍绿潭战则.请从B.春冬之.时求之.下流C.自.非亭午夜分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飞漱其.间其.真无马邪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再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写出夏季水流的湍急。
C.“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春冬之时的清幽景色。
D.最后写渔人歌谣,间接表达了三峡景物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更突出了秋天的凄凉冷。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答案】1.A2.A3.B4.(1)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的趣味。
【解析】1.A项意思同为“太阳”;B项白色的/未加装饰的;C项极/断;D项所以/旧的。
2.A项意思同为连词“就”;B项助词,的/代词,代石兽;C项连词,如果/介词,从;D 项代词,代山峰/表加强诘问语气。
3.B错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中考语文培优(含解析)之文言文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艾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英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英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狡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子墨子曰:“万事英贵于狡。
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憑.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艾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注释)①予:给,送。
②子:你,代词。
③履:轻子。
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狡与非正艾的一句话。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万钟于我何加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B.万事莫贵于义/刻厲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乡为身死而不受/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D.今谓人□/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2.请用“/”给下而句子断句。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用鱼与熊掌为喻,引岀"含生取义”的观点,把抽象深刻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
中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练习(含答案)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汪圣锡应辰端明①,本玉山县弓手子。
喻樗②子材为尉,尝授诸子学。
呼视之,状貌伟然,不类常儿。
问:“能属对否?”曰:“能。
”曰:“马蹄踏破青青草。
”应声曰:“龙爪拿开白白云。
”喻大惊异,曰:“他日必为伟器。
”留授之学,且许妻以子。
后从张横浦③游,学益进。
年十八,魁天下。
天资强敏,记问绝人。
其帅福州,始谒庙,有妪持牒立道左命取视之累千百言皆枝赘不根。
即好谕曰:“事不可行也。
”妪呼曰:“乞详状。
”公笑曰:“尔谓吾不详耶?”驻车还其牒,诵之不差一字。
(选自周密《齐东野语》,有删改)(注释)①汪圣锡应辰端明:汪圣锡,字应辰,为端明殿学士。
②喻樗:祖籍南昌,字子材。
③张横浦:即张九成,宋代理学家。
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类.常儿/佛印绝类.弥勒B.能属.对否/属.予作文以记之C.天资强.敏/赏赐百千强.D.记问绝.人/往来而不绝.者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有妪持牒立道左命取视之累千百言皆枝赘不根3.结合选文,说说汪圣锡为什么能够“年十八,魁天下”。
【答案】1.A2.有妪持牒立道左/命取视之/累千百言/皆枝赘不根3.①天资强敏:小的时候就体现出极强的天赋,对对子对答自如;(或:记忆力超群:对于老妇人的内容芜杂的状子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②好学:师从喻樗、张横浦,学业愈加精进。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
A、两个“类”都是像的意思;B、撰写/同“嘱”,嘱咐;C、很/有余;D、超过/间断,停止。
故选A。
23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以根据虚词、语气词及句意进行做答。
“有妪持牒立道左命取视之累千百言皆枝赘不根”翻译为有个太婆拿着文书站在路边,他命人取来看完,大约上千字,内容芜杂,看不出重点,根据翻译可断句为:有妪持牒立道左/命取视之/累千百言/皆枝赘不根。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提炼。
可从文中“天资强敏,记问绝人。
”、“后从张横浦③游,学益进”、“喻樗②子材为尉,尝授诸子学。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练习(含答案)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复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来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渔人甚异之()(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欣然规往()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3.下列和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后来人们就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到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
【答案】1.(1)异:感到诧异(2)属:类(3)规:计划2.(1)(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他们,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起来。
2020-2021中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练习(含答案)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郑之鄙人学为盖①。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桔槔②。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选自刘基《郁离子》)补充注释:①盖:雨具。
②桔槔(jié gāo):一种从井里汲水的工具。
4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B.郑之鄙.人学为盖/肉食者鄙.,未能远谋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患.有所不辟也D.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微斯.人,吾谁与归2.把语段(一)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语段(二)中划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B.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C.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D.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4.请简述语段(一)中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请从语段以外另写出一条成语,概括两个语段所表达的共同观点。
【答案】1.C2.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不具备的能力。
(要求“所以”“动”“忍”“曾益”解释准确,整句通顺。
)3.A4.首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述“生于忧患”的道理,然后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述“死于安乐”的道理,最后总结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练习(含答案)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
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
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
”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
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
”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於遂手。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
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
以楚之彊,天下弗能当。
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
”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
”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①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
”遂定从於殿上。
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於堂下。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选自《史记•平原君列传》)(注)歃血: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
1.对下面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毛遂比至楚比:等到B.毛遂按剑历阶而上历:越过C.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臣:使称臣D.而王弗知恶焉恶:憎恨2.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於遂手B.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於遂手C.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於遂手D.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於遂手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毛遂是一个胆识超群、辩才出众的人,而且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施展才华的人。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练习(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①,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②之。
虽欲率物③,亦缘其性真素。
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④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
贫者,士⑤之常⑥,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⑦其存之⑧。
”——《世说新语》注释:①水俭:水涝歉收。
②啖:吃。
③率物:为人表率。
④豁:抛弃。
⑤士:读书人。
⑥常:常态。
⑦尔曹:你们。
⑧存之:谨记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画一处...)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赞扬了殷仲堪哪些品质?【答案】1.饭粒脱落盘席间 /辄拾以啖之2.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3.示例:殷仲堪身为荆州官员,“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以及他对子弟的教导,可以看出他具有生活俭朴、以身作则、安贫守志的良好品质。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的意思是: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惟(只)、士(读书人)、焉(怎么)、损(抛弃)”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叙写的事件和具体的描写分析作答。
从其“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和“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其存之”可以看出,殷仲堪具有生活俭朴、以身作则、安贫守志的良好品质的官员。
中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培优)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隐天蔽日.夕日.欲颓B.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C.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D.故.渔者歌曰温故.而知新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则.素湍绿潭战则.请从B.春冬之.时求之.下流C.自.非亭午夜分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飞漱其.间其.真无马邪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再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写出夏季水流的湍急。
C.“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春冬之时的清幽景色。
D.最后写渔人歌谣,间接表达了三峡景物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更突出了秋天的凄凉冷。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答案】1.A2.A3.B4.(1)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的趣味。
【解析】1.A项意思同为“太阳”;B项白色的/未加装饰的;C项极/断;D项所以/旧的。
2.A项意思同为连词“就”;B项助词,的/代词,代石兽;C项连词,如果/介词,从;D 项代词,代山峰/表加强诘问语气。
3.B错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深圳中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①,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②之。
虽欲率物③,亦缘其性真素。
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④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
贫者,士⑤之常⑥,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⑦其存之⑧。
”——《世说新语》注释:①水俭:水涝歉收。
②啖:吃。
③率物:为人表率。
④豁:抛弃。
⑤士:读书人。
⑥常:常态。
⑦尔曹:你们。
⑧存之:谨记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画一处...)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赞扬了殷仲堪哪些品质?【答案】1.饭粒脱落盘席间 /辄拾以啖之2.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3.示例:殷仲堪身为荆州官员,“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以及他对子弟的教导,可以看出他具有生活俭朴、以身作则、安贫守志的良好品质。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的意思是: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惟(只)、士(读书人)、焉(怎么)、损(抛弃)”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叙写的事件和具体的描写分析作答。
从其“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和“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其存之”可以看出,殷仲堪具有生活俭朴、以身作则、安贫守志的良好品质的官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________(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_______(3)于是遂就.书就:________(4)吾徒.相教徒:_______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3.宋濂和邴原都是小时候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4.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借因为靠近,接近白白地2.(1)(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3.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
而邴原,只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
4.(1)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2)要充分利用己有的学习条件,(3)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能抓住一点联系实际进行阐述,自圆其说即可)【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翻译为“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假”意思是“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翻译为“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以”意思是“因为”。
“ 于是遂就.书”翻译为“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就”意思是“接近”。
“ 吾徒.相教”翻译为“我白白地教你”,“徒”意思是“白白地”。
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句中“尝”意思是“曾经”,“趋”意思是“疾走”,“先达”意思是“有道德有声望的前辈”,“叩问”意思是“请教”。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句中“愿”和“羡”都是“羡慕”的意思,“不孤”意思是“有父亲”。
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
宋濂幼时“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成年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可见宋濂的求学态度很积极,能主动寻找机会。
而邴原“过书舍而泣”,喜欢学习,但不会寻找机会,幸亏遇到富有同情心的老师,“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
据此理解作答。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从文中得到的启示:要主动寻找学习的机会,像宋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学习要有持之以恒和谦虚的态度,“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要学会克服困难等。
结合实际来谈即可。
译文:(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乙)三国时有个叫邴原的,他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寒,七八岁时,他路过私塾,听到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禁不住号啕大哭起来。
塾师于是对他说:“小孩子你为什么要哭?”邴原说:“失去了父亲的人容易悲伤,穷人容易感伤。
凡是能进学堂的人,他们都有父母。
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看看他们,想想自己,心中就十分悲伤,所以忍不住哭了。
”塾师听了邴原的话,既同情又可怜他,想不到这孩子竟有这样的思想,“(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
”塾师于是对他说:“如果你真想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
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能背诵《孝经》《论语》。
2.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
然不若武昌黄鹤楼。
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
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
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注:①杰:高大。
②殊:差别。
③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B.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排空:一扫而空。
C.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薄暮:傍晚时分。
D.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锦鳞:美丽的鱼。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语段(一)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
4.语段(二)是怎样写岳阳楼的?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语段(一)有什么不同?【答案】1.B2.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3.看到阴惨可怖的景致,联想到自己身在异乡、人生坎坷,于是心生悲情。
(意思对即可。
)4.第一问:用滕王阁、黄鹤楼层层铺垫,衬托岳用楼。
(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语段(二)目的就在岳阳楼本身,意在突出岳阳楼景最美、楼最雄。
语段(一)目的不在岳阳楼本身,而是由岳阳楼引起下文,表达作者的情感。
(意思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B选项中的“浊浪排空”中的“排空”是冲向天空。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予”我;“胜状”,美好景色;“一”,全。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回的即可。
结合“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分析: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
“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
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
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
故而生“悲”。
264.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能力。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结合“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
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分析。
对用了对比或衬托的写法,突出了岳阳楼景最美、楼最雄。
而《岳阳楼记》是借景抒情。
借美景抒发自己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主旨。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
荆州牧刘表以为作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