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 别了语文课教学设计
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
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抓住描写陈小允心理活动的语句,品味他对语文课由讨厌转变为喜欢到最后舍不得离开的心理变化过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体会陈小允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感情。
4、教育学生不要做“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才感到宝贵”的人,培养学生爱语文、爱老师、爱祖国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过程:一、铺垫情感,揭示课题。
1、导入:孩子们,我们每天都上语文课,每天都学语文,每天都在说语文,用语文,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那么,语文究竟代表着什么,它究竟有多么重要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一个将要离开祖国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的心灵故事,去感受他的语文情结。
谁能用合适的语调朗读课题。
2、板书课题:《别了,语文课(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陈小允起初对语文课是什么态度,后来,又有了什么变化?生:陈小允起初非常讨厌语文课,后来在出国前又有点喜欢语文课。
(板书:讨厌喜欢)三、边读边悟,感受陈小允对语文课的讨厌,明确描写“心理活动”的几种方法。
1、自读自悟,找出表现陈小允讨厌语文课的语句。
师:同样是陈小允,同样是对待语文课,态度怎么能说变就变呢?看来陈小允这孩子很值得研究。
下面,咱们出声读课文第一部分(1——10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讨厌语文课。
2、师生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明确指出描写“心理活动”方法,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陈小允讨厌语文课谁先说生:“我不能…我不能…我甚至不能…“从这里我可以看出他就想着搞小动作,根本无心听讲。
可见他讨厌语文课。
师:左一个“我不能”,右一个“我不能”,最后还说个“我甚至不能”谁都听得出来,他就是愿意——他愿意做什么?谁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生:我愿意…我愿意…我甚至愿意…师:你真比我还了解陈小允啊!同学们请看,这么多“我不能”重复出现,这在修辞方法上叫什么啊(课件2)生:排比。
别了,语文课六年级作文例文教学设计
别了,语文课六年级作文例文教学设计《别了,语文课》六年级作文例文一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和一门课说再见?我就经历了和语文课说再见的时刻。
以前呀,我觉得语文课就是认字、读课文,没什么意思。
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改变了想法。
有一次,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特别感人的故事,我听得入了迷,仿佛自己就身处那个故事之中。
从那以后,我发现语文课原来这么有趣,那些文字好像有魔力,能带着我去到各种奇妙的地方。
但突然有一天,爸爸妈妈告诉我要转学了,新的学校没有语文课。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里特别难受。
我想起在语文课上和同学们一起朗读的时光,想起老师生动的讲解。
我真舍不得语文课啊,我多希望能一直上下去。
《别了,语文课》六年级作文例文二我要和语文课说再见啦,心里好难过。
以前我不喜欢语文课,觉得写字、背课文太烦人。
可后来,有一次我们去春游,老师让我们用语文课上学到的好词好句来描写春天的景色。
我认真地观察,写出了很美的句子,老师还表扬了我。
从那以后,我慢慢喜欢上了语文课。
但是现在因为一些原因,我不能再上语文课了。
我会想念语文课上大家一起讨论问题的热闹,想念老师讲的那些有趣的故事。
别了,语文课,我会把你记在心里的。
《别了,语文课六年级作文例文教学设计》一小朋友们,咱们今天来学写一篇特别的作文,叫《别了,语文课》。
咱们先想一想,在生活里有没有哪一门课让你特别舍不得,就像要和一个好朋友分开一样?比如说,可能是体育课,因为能开心地玩耍;也可能是美术课,能画出漂亮的画。
那如果是语文课呢?咱们可以先回忆一下语文课上好玩的事儿,像老师讲的有趣的故事,或者是和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
写的时候,句子不要太长,就像平时和小伙伴说话那样,把心里的想法简单清楚地写出来就行啦。
《别了,语文课六年级作文例文教学设计》二小朋友们,咱们要写《别了,语文课》啦。
咱们先说一说,语文课都有啥好玩的?比如说,学了一个特别难的字,终于会写了,是不是很有成就感?那如果要和语文课分开,咱们心里是啥感觉?是像丢了心爱的玩具一样难过,还是有点舍不得?写的时候呢,咱们可以先说一说为啥要和语文课分开,然后再讲讲语文课上那些让你难忘的事儿,说一说自己的心情。
《别了,语文课》语文教学设计
《别了,语文课》语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别了,语文课》是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主人公"我'在即将离开祖国时对语文课产生的情感和态度变化,细腻而真实的传达出我或悲伤、或焦虑、或自责、或欣喜、或感动的情感状态,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语的热爱,表达了对祖国的依依不舍之情。
通过对牧羊人形象的塑造,赞美了无私奉献的大爱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
学习这篇小说要通过"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理清段落层次'等方法来进行。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读课文,学习本文心理描写的方法。
3.体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华侨和)(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思悟发现(1)陈小允对语文课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2)从哪儿可以看出陈小允对语文课喜爱和眷恋?(3)"我'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从这些心理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一)课前活动:学生课前交流预习情况,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提出疑惑。
华侨,侨居外国的中国公民。
中国政府派往外国的公务人员、留学生、劳务人员和出国访问、考察、讲学、游历的人员以及经常出入境的中国边境地区的居民,不是华侨。
已经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人是外国公民(亦称外籍华人),也不是华侨。
(二)了解:何紫(1938年1991年),原名何松柏,广东顺德人。
在澳门出生,幼年随母亲来港定居,在港接受教育。
曾任教师三年,香港著名儿童文学家。
(三)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上语文课是在学习我们的母语,如果有一天你忽然不能学习语文了,你会有什么感受?(自由发言)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一个将要离开祖国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的心灵故事,去感受他的语文情结,让我们共同学习著名作家何紫的《别了,我的语文课》。
语文教案《别了,司徒雷登》教学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别了,司徒雷登》;(2)能够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课内外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提高信息处理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热爱;(2)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之情;(3)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惜友谊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别了,司徒雷登》的背诵;(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的理解;(2)课文中的个别生僻词语和难句的解读;(3)课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的联系。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写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字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历史事件等方面,深入理解课文;(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
5. 巩固提高:(1)进行课文背诵训练;(2)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感情。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3. 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别了,语文课》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别了,语文课》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课时:一课时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基于识字与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
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基于习作: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能写简单的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情感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习作有一定速度。
(4)基于口语交际: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学情分析(1)基于识字写字: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但是在写字和习作过程中学生还做不到行款整齐、美观,有一定速度。
(2)基于阅读:学生学习了浏览和默读,能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和中心意思,但对文章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展开描写体会不够,要做到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意思,还需要指导与训练;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重点词句,能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交流感受,但对描写人物的表达方法关注不够,对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不深。
(3)基于习作:学生习作有一定速度,能够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但是要做到语言规范、内容具体、表达清楚还需训练,特别是不清楚如何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不懂得如何从不同方面或者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语文教案《别了,司徒雷登》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批判性思考,对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司徒雷登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关注社会现象,关注人生百态。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的结构分析和作者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 课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的了解。
3. 对课文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理解抽象概念。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用一段话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结构,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
4. 合作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课文结构和作者论证方法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提出和论证。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解释。
《别了,司徒雷登》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别了,司徒雷登》语文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作者: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基本内容。
(2)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联系实际生活,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收集有关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结合课文内容,选取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能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学习收获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认真聆听其他同学对于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交流。
3.能用几句话描写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真聆听其他同学对于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交流。
教学难点:能用几句话描写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学习“交流平台”。
1.回顾课文,说说从课文中的发现。
师:同学们,回顾《匆匆》《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它们分别讲了什么?2.学生讲述从课文中的发现。
教学预设:《匆匆》第4自然段,作者用一连串的设问,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很能打动读者,容易使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
《那个星期天》中,有一段叙述了“我”“挨时光”:“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借助写“跳房子”“看着云彩走”这些举动,真实自然地表达了“我”等待时“焦急又兴奋”的情感。
3.学生围绕“抒发真情实感”进行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说说自己的发现。
(1)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2)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4.课件展示抒发情感的精彩片段。
《我的老师》片段: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
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
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直接抒情的部分: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在叙述中流露感情的部分: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
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
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5.教师总结在文章中抒发真情实感的好处。
我们要想写好一篇文章,让读者感动,就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抒情,就需要运用一些表达情感的方法,或直接抒情,或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
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文章主题更突出、人物形象更生动。
《别了,语文课(一)》语文教案设计
《别了,语文课(一)》语文教案设计•相关推荐《别了,语文课(一)》语文教案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别了,语文课(一)》语文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别了,语文课(一)》语文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主要情节。
2、学习通过别人的语言、行动来衬托人物心理等多角度的心理描写方法。
3、抓住文中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4、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别人的语言、行动来衬托我的心理等多角度的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1、通过别人的语言、行动来衬托我的心理活动等多角度的心理描写方法。
2、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2、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但是有一个小孩在刚刚爱上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时,却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机会,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随着他笔下的人物一起进入语文课堂。
(板书:别了,语文课)二、默读课文,走进文本默读课文。
引导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自由阅读。
三、交流阅读感受1、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谈自己阅读的体会、感受以及困惑。
2、结合课文,谈谈自己最感动或者也有同感的地方。
四、整理归纳,多层次读文1、分角色朗读。
2、表演再现。
五、质疑悟读1、陈小允为什么不喜欢语文课?表现在哪些方面?2、重点品读有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段,分析我的心理产生变化的原因。
3、存疑总结:当得知自己即将和家人移民海外时,我的心里不禁为自己可以不用默写而窃喜,可见我对语文是厌恶到了极点。
可是,面对张先生的鼓励和礼物,我的心里又产生了哪些变化呢?我是不是依然讨厌语文呢?备课拓展《别了,语文课》作者简介何紫(1938—1991),生于澳门,广东顺德人。
6年级下册3单元《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
二、默读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目的及依据:
1、回顾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旨在迁移运用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概括内容一方面训练孩子的概括能力,同时也为了解作者情感变化打下基础。
学习单
任务一:默读课文,说说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完成流程图。
小学语文学科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一课三单”
教学内容
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了解“我”的情感变化。
2.借助旁批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学会选择合适的事例表达真实情感。
预习单
一、回顾《匆匆》《那个星期天》表达的情感及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第三板块旨在借助例文旁批,让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一是可以用具体事例表达情感;二是内心独白可以直接抒发情感;三是要选择合适的、典型的表达情感。
练习单
选择上节课“初试身手”中的习作,尝试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进行修改。
设计目的及依据:
选择学生自己的习作,更贴近他的内心,同时学以致用,在修改习作的过程中,既能检查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合理修改,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欣赏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以前上语文课总“提不起劲”
任务二:想想文中具体写了哪几件事,尝试用小标题概括。
任务三:结合文中的批注,想想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这样写好处。完成下表。
习作例文
表达情感的方法
好处
《别了,语文课》
设计目的及依据:
一、第一板块旨在借助流程图,引导学生发现“我”的情感变化。
二、第二板块旨在找出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作者通过四个具体的事例写“我”对语文课的情感变化。
别了 语文课 初中教案
别了语文课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中作者对语文课的感慨和思考。
2. 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观点。
2. 如何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1. 课文《别了,语文课》的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语文课上的学习经历,思考语文课对自己的影响。
2. 提问:你们认为语文课的重要性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别了,语文课》,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讨论语文课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 教师总结并点评学生的讨论成果。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关于语文教育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评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强调语文课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教师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语文课的感悟和思考的文章。
2. 收集一些关于语文教育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语文学习经历,深入讨论语文课的重要性,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别了,司徒雷登》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别了,司徒雷登》语文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别了,司徒雷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别了,司徒雷登》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
2. 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别了,司徒雷登》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学生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
3. 检查预习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对生字词进行讲解,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4.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别了,司徒雷登》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别了,司徒雷登》。
2.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
3. 写一篇关于《别了,司徒雷登》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帮助。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课文《别了,司徒雷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教案《别了,司徒雷登》教学教案
《别了,司徒雷登》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别了,司徒雷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运用文本分析、讨论和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思考,认识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和选择。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司徒雷登的生平背景,让学生了解他的身份和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2 课文内容分析:分析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司徒雷登的态度和立场。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解释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司徒雷登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司徒雷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如填写课文中的空白处,回答问题等。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
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互相交流和学习。
3.4 探究学习: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学生通过探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提问等。
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完成的相关作业和练习,如课文填空、问题回答等。
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的教材包括课文文本和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07《别了,语文课》名师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07《别了,语文课》名师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别了,语文课》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作者在学校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不得不离开语文课的故事。
课文内容真实感人,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增强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同时也能了解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但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语文的魅力,增强对语文学习的热爱,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和惋惜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取信息,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3.作业设计: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封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别了,语文课》。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别了’这个词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为什么要说‘别了,语文课’。
《别了,司徒雷登》语文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别了,司徒雷登》。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课文背景,知道司徒雷登是谁,以及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珍惜时光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别了,司徒雷登》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析。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司徒雷登的身份和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2)学生齐读课文《别了,司徒雷登》。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教师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示例。
4.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朗读和背诵,以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别了,司徒雷登》。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课文。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理解课文中的情感。
七、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题和论述思路。
3.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别了,司徒雷登》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别了,司徒雷登》的主要内容;(2)能够分析并欣赏毛泽东诗词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能够解读并分析诗词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2)通过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诗词的表达技巧;(3)通过研究诗词的历史背景,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对毛泽东诗词的敬意和崇拜之情;(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理解和背诵;2. 诗词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 诗词中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3. 诗词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和他的诗词创作;(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毛泽东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别了,司徒雷登》;(2)学生查找诗词中的生僻字词的意思;(3)学生分析诗词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解读诗词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诗词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技巧;(2)教师强调诗词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性;(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诗词。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别了,司徒雷登》;2. 写一篇关于《别了,司徒雷登》的读后感,内容包括诗词的理解、感悟和对自己的启示;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分析和学习,下次上课时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七绝·长征》的主要内容;(2)能够分析并欣赏毛泽东诗词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能够解读并分析诗词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语文教案《别了,司徒雷登》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了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培养其客观、全面的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难点: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司徒雷登的身份和其在中国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
3. 讲解课文:针对学生的疑问,讲解生字词和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风格。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培养其客观、全面的评价能力。
六、教学资源:1. 课文《别了,司徒雷登》原文。
2. 关于司徒雷登的背景资料。
3. 相关历史事件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七、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读后感,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他们对司徒雷登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
2.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研究,深入了解司徒雷登在中国的经历和相关历史事件,下节课进行分享。
九、教学计划: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分析课文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7《别了,语文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7《别了,语文课》教学设计《别了,语文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琢磨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结合资料,深入文本体会作品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查找海外华侨学习国语的事例。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2.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但是有一个小孩在刚刚爱上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时,却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机会,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随着他笔下的人物一起进入语文课堂。
板书:别了,语文课二、默读课文,走进文本默读课文,引导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自由阅读。
三、质疑,研读课文1.陈小允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2.你对他的变化有什么感情?3.对于语文课,“我”由开始的“厌恶”到后来的“喜爱”,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从这些心理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4.对于语文课,对于中国语言,文学,你又有了怎样的认识?结合一些海外华侨不忘学习国语的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交流阅读感受1.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谈谈自己阅读的体会、感受以及困惑。
2.结合课文,谈谈自己最感动或者有同感的地方。
五、总结升华是啊,这是作者热爱祖国的表现,是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所以当他离开中国那一刻,再一次深情地呼唤着——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
“我”深情的告别,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这种爱国情有着一股绵绵不息的力量,它激励着我们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同学们,我们都深切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就像我们深切地爱着我们伟大而慈祥的母亲,而亲爱的祖国就是我们最伟大的母亲。
而今天作者要漂洋过海,离开母亲,怎能不深情地呼唤——别了,语文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别了语文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住描写陈小允心理活动的语句,品味他对语文课由讨厌转变为喜欢到最后舍不得离开的心理变化过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体会陈小允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感情。
4、教育学生不要做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才感到宝贵的人,培养学生爱语文、爱老师、爱祖国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过程:一、铺垫情感,揭示课题。
1、导入:孩子们,我们每天都上语文课,每天都学语文,每天都在说语文,用语文,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那么,语文究竟代表着什么,它究竟有多么重要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一个将要离开祖国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的心灵故事,去感受他的语文情结。
谁能用合适的语调朗读课题。
2、板书课题:《别了,语文课(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陈小允起初对语文课是什么态度,后来,又有了什么变化?生:陈小允起初非常讨厌语文课,后来在出国前又有点喜欢语文课。
(板书:讨厌喜欢)三、边读边悟,感受陈小允对语文课的讨厌,明确描写心理活动的几种方法。
1、自读自悟,找出表现陈小允讨厌语文课的语句。
师:同样是陈小允,同样是对待语文课,态度怎么能说变就变呢?看来陈小允这孩子很值得研究。
下面,咱们出声读课文第一部分(110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讨厌语文课。
2、师生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明确指出描写心理活动方法,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陈小允讨厌语文课?谁先说?生:我不能我不能我甚至不能从这里我可以看出他就想着搞小动作,根本无心听讲。
可见他讨厌语文课。
师:左一个我不能,右一个我不能,最后还说个我甚至不能谁都听得出来,他就是愿意他愿意做什么?谁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生:我愿意我愿意我甚至愿意师:你真比我还了解陈小允啊!同学们请看,这么多我不能重复出现,这在修辞方法上叫什么啊?(课件2)生:排比。
师:好一个排比句,直接地、明明白白第写出了陈小允的想法。
此时,他的心里正在想(课件3)生:语文课,太没意思!张先生,真讨厌!坐到最前排,真倒霉!师:你们简直就是陈小允了,谁能把这段话生动地读出来。
(指一人读后),让我们带着又生气又无奈的语气齐读。
3、走进文本,体验被老师叫一幕,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找到直接写感受的语句。
师:一个上课溜号的陈小允已经被我捉到了!好个陈小允,又在走神,看我不来个突然袭击,吓吓你!陈小允,请你回答这一课寓言作者是谁。
师:如果你是陈小允,你怕不怕?从哪个词中能看出来?生:怦怦直跳。
师:这个词直接写出了他心理的感受。
(课件4)他当时又怕又急,他怕答不上来被同学笑话,又怕被老师批评,这可怎么办啊?谁能救救他啊?(老师做寻找状)救星出现了!你叫什么?你现在应该叫什么?你怎么帮他?(示意救星做动作)答案是一齐说生:伊索师:幸亏有志聪这个聪明又乐于助人的朋友,这回可以松口气了。
4、品读放学后一幕,继续找他讨厌语文课的表现,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谁还找到了陈小允讨厌语文课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课件5)。
生:别提了!说实在的,我不喜欢语文课,什么主题中心,什么词语解释,什么标点符号,什么文章体裁,这些东西都叫我发蒙。
这是我的心里话。
师:你从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中读出了什么?师:从叫我发蒙读出了什么?师:从这里我们读出陈小允对语文课实在讨厌得不得了。
这也是直接写他心里的想法,只不过是通过对话形式写出来的。
5、找出通过动作来表现心理活动的语句。
师:你还从哪儿能看出他讨厌语文?(课件6)生:提到升学考试,我狠狠地把脚前一块石子踢得远远的。
(指导狠狠地重读)师:对,这是通过踢的动作来表现他讨厌语文课。
6、找出小允讨厌语文课的主要原因师:还有吗?生:我心里想大概也会师:从这段话中,你找到他讨厌语文课的主要原因了吗?生:主要是怕默写。
四、总结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为进一步体会小允爱上语文作铺垫,为本单元的写作做铺垫。
1、明确方法。
师:刚才,我做了讨厌的张先生,你们做了上课溜号的陈小允,还有人做了志聪,感觉课文写的事好像是真的一样,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有这感觉吗?这种感觉是从何而来的呢,就是因为作者用了不同的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把我们带进课文里面去了。
都有哪些方法呢?让我们回顾一下。
读一读,2、指导应用。
师: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生: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心理活动描写,很好地理解课文。
生:我们可以在写作文的时候用一些,肯定会有帮助。
3记一记。
让我们记住这些好方法吧。
五、细读品味第二部分(11最后),感悟陈小允对语文课的喜爱和眷恋。
1、默读11、12自然段,体会陈小允的高兴师:作为一名老师,我很理解陈小允,我知道他怕默写、听写,他怕见语文老师、怕上语文课。
他甚至做梦都想:如果有一天,一切与语文相关的东西都离他远去,在他眼前消失,那就好了。
可是,当他真的可以离开祖国,离开语文的时候,他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11、12自然段,划出描写他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找这样的句子难吗?如果你能体会出他的心情,就用一两个词写在这句话旁边。
师:你划了哪句话,从这里读出了什么?生:他很高兴,因为不用再默写了。
生:他很高兴,不用写中国字了。
生:叫我去教员室也不怕了。
2、轻声读13、14、15自然段,感受张先生的教育,明白张先生的可敬。
(1)默读自悟。
师:陈小允万万没想到,他的高兴就像昙花一现,很快消失了,教员室了张先生一番话语,一个举动,让他完全变了一个人。
请同学们默读13、14、15自然段,想:陈先生作了什么,说了什么?陈小允想了什么?(2)师生交流,加深感悟,读出感情。
师:张先生做了什么?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课件8、9、10、11)这就是他的作业本。
师生合作诵读:师:第一页生:30分师:第二页生:40分师:第三页生:45分师:到了第四页,也就是最近默写的一次,我真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是生:75分师:不但生:合格师:而且生:相当不错师:如果你是那个改错字改得手都酸软的陈小允,看到这样的成绩你第一感觉是什么? 生:我太激动了,我也能得75分。
生:我进步了,我太高兴了。
生:老师说我相当不错,这是真的吗?师:你能读出他的高兴、激动吗?推荐一名最好的读同学,然后齐读。
师:张先生说了什么?同学们读读,看能读出什么。
生:我读出了老师的表扬。
生:我读出了老师的鼓励。
师:小允此时脸都红了,老师的话听起来多么舒服顺耳,他再也不怕默写了。
谁能像张先生那样读一读,师:后面的话又让小允不好意思了。
这是什么句,你怎么理解?生:这是反问句。
我不好意思,因为我是中国人,可连中国字都写不好。
生:我下决心一定写好中国字,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师:你还有什么体会,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角色体验,感恩师爱。
师:如果你是陈小允,你能感受到老师实实在在的爱与期待吗?你不想对这样一位可敬的老师表示一下感激吗?生:老师,谢谢您,您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
师:你不想表明对以前做法的认识吗?生:老师,我以前不够听话,我要是早听您的话,我早就进步了。
师:你能辜负老师的一片期望吗?你不想表示一下你的决心吗? 生:我今后一定能学好语文,您放心吧!生:我下次默写,争取全对,得100分。
3、情感迁移,读中悟,悟中读。
通过读、说、想象体会喜爱和眷恋师:我们班的孩子真是懂事的孩子、重感情的孩子。
老师的话语,像一束阳光,温暖了小允的心;老师的举动,像激励小允前进。
小允,遇到了这样的好老师,你应该高兴才对啊,可你的双手为什么会颤抖起来?你的眼睛为什么会湿润起来?你一定是想到了难受的事吧。
他想到了什么呢?生:他想到要出国了。
师:是啊,一想到这件事,他难受极了。
听老师来读下面一段话,听到哪句话,你也感到难受,你为什么难受,一会咱们来交流。
生:我听到我接过张先生的书,双手不禁颤抖起来。
这句话很难受,因为我知道,您送我这本书,就是希望我学好语文,可我就要离开祖国了,我看见这本书,就会想您的。
生:我读到唉,我宁愿张先生像过去一样批评我,我真是个不长进的孩子,这句话很难受,如果没有老师的批评教育,我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进步呢。
可以后我再也难听到您的批评了,您就多批评我几次吧!生:我读到昨天听妈妈说要移民国外,第一个念头居然是高兴用不着再默写中国字了。
这句很难受,因为我生:我读到可是,张先生对我的进步是多么关心哪!这句很难受,因为我师:从你们的回答中,我读懂了陈小允此刻是感激、是后悔、是自责、还是深深的喜欢和眷恋。
(课件14)谁能带着这么多复杂的心情来读?请咱们班感情最丰富的一个女生来读。
哪个男生能比她读得还好?师:多么深情的朗读啊!我再也找不到陈小允讨厌语文的影子了。
为什么到这个时刻,他才明白:原来语文课、张先生、中国字竟是这么可爱。
生:因为他再有一个月就要离开祖国了。
师:正是这个原因啊!年少无知的陈小允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才感到可贵语文是什么?中国字是什么?祖国是什么?让我们追随陈小允的生活,去他离开祖国的那一瞬间去寻找答案。
(课件15)师:一个月后,陈小允跟家人乘上了去危地马拉的飞机,他手捧同学们送他的中文字典、故事书;他眼望和蔼的张先生和志聪这一班同学;他注视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回首熟悉的校园和城市;他热泪盈眶,他在心里深情地说:别了语文课。
他还在说:生:别了,敬爱的张先生!别了,亲爱的同学!别了我的祖国!别了,我的朋友!师:千种思绪,万种语言,都化作对祖国、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和眷恋!什么是语文?语文不是枯燥的字和词,而是纯洁美好的师生情感,而是难以忘却的祖国文化,更是每个中国人心里永远也离不开的根(课件16)!六、内化情感师:孩子们,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才感到可贵这句话多值得我们深思啊!陈小允因为出国而失去了学语文的机会;居住在国外的华人华侨子弟失去了在祖国学语文的机会;还有前不久在四川汶川地震中遇难的无数儿童永远失去了学语文的机会。
看着这些花花绿绿的书包,你能想象出来,曾经拥有它的小主人是多么渴望学习吗?庆幸吧,你还可以背书包,你还可以学祖国的语文。
如果你说语文真难,那我要问问你:语文课上的字词句你真的怎么背也记不住吗?那横竖撇捺组成的方块字你怎么也写不漂亮吗?你觉得中国话不好说,你又能说好哪国话呢?不是语文难,不是学不会,而是你不珍惜。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语文或者学语文有什么新的感受呢,请你写上自己的心里话,记得要用最漂亮的中国字来写。
师:谁愿意念一念?生:念。
(经典的可以板书)师: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对语文的理解,让我们与语文相伴一生,让我们用一生去追寻这个答案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