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类型和结构,掌握操作系统的五大核心功能模块(处理器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用户接口);2. 掌握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主要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Mac OS)的特点及应用场景;3. 了解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原理,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系统等关键技术;4. 学会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命令行或图形界面进行基本的系统操作与维护。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熟练使用至少一种操作系统进行日常管理与维护;2. 培养学生运用操作系统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系统性能、诊断故障、优化配置等;3. 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使其能够编写简单的系统程序或脚本,实现特定功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科学的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在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交流、协作;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关注操作系统领域的最新发展,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或相关领域)的必修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但可能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尚有不足。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案例驱动、任务导向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提高实际应用水平,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操作系统概述: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类型,比较不同操作系统的特点,分析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
教材章节:第一章 操作系统概述2. 进程与线程管理:讲解进程与线程的概念、状态与转换,进程调度算法,同步与互斥,死锁与饥饿问题。
教材章节:第二章 进程管理3. 存储管理:介绍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虚拟内存技术,页面置换算法,内存保护机制。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进程、线程、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核心知识;2. 了解操作系统的历史发展,掌握不同类型操作系统的特点及使用场景;3. 掌握操作系统的性能评价方法和常用的调度算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操作系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系统性能瓶颈、优化系统资源分配等;2. 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操作系统编程能力,如进程创建、线程同步、文件操作等;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学会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尊重知识产权,遵循法律法规;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和编程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和计算机系统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操作系统概述:介绍操作系统的定义、发展历程、功能、类型及特点,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 操作系统的起源与发展- 操作系统的功能与类型- 操作系统的主要特点2. 进程与线程:讲解进程与线程的概念、状态、调度算法,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 进程与线程的定义与区别- 进程状态与转换- 进程调度算法3. 内存管理:分析内存管理的基本原理、策略和技术,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 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 虚拟内存技术- 页面置换算法4. 文件系统:介绍文件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存储原理,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项目参考
滴加碘液后
滴加碘液前
12/12/2021
第十二页,共二十三页。
消化(xiāohuà):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可吸收 (xīshōu)的成分的过程
(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吸收(xīshōu):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 系统的过程
12/12/2021
第十三页,共二十三页。
消化(xiāohuà)和吸收的过程
12/12/2021
第十九页,共二十三页。
练习(liànxí)
• 2、分析数据,指出(zhǐ chū)哪一部分消化道中消化液最多。
• 在每天摄入800克食物和1200毫升水的情况下, 消化腺大致分泌以下数量消化液。 1500毫升唾液 2000毫升胃液 1500毫升肠液 500毫升胆汁 1500毫升胰液
12/12/2021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三页。
内容 总结 (nèiróng)
第二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在消化系统中被消化和吸收的。这粒西瓜籽在姗姗的消化道内, 经过了难忘的时光。它先遇到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点儿将它压得粉身碎骨。后来它
No 钻进了一条(yī tiáo)又长又窄的迷宫,它在这里走了很久,身边的许多物质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
唾液腺、胃腺(wèixiàn)、肝脏、胰腺、肠腺
1、淀粉在__口__腔__开始消化、蛋白质在____开始胃消化、脂肪在_______开始 消小化肠。
2、胆汁是一种消化液,但不含消化酶,起乳化脂肪的作用。
二、人体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 _____小肠 能 训 练解
胰脏:分泌(fēnmì)胰液 肠腺:分泌肠液
肝脏:最大的腺体,分泌胆汁。 胆汁无消化酶,有乳化脂肪 的
作用。
第七页,共二十三页。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pintos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pintos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概念,通过学习Pintos操作系统,使学生能够理解操作系统的核心机制,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和输入/输出系统等。
在技能方面,学生应能够使用Pintos进行简单的操作系统设计和实现,提升编程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应培养对计算机科学和操作系统的兴趣,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按照Pintos操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包括:1. 操作系统的概述和基本概念;2. 进程管理,包括进程的创建、调度和同步;3. 内存管理,包括物理内存管理和虚拟内存管理;4. 文件系统,包括文件和目录的、文件系统的实现;5. 输入/输出系统,包括设备驱动程序和中断处理。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讲授法,用于讲解操作系统的原理和概念;2. 讨论法,用于讨论操作系统的实现和应用;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操作系统案例,让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的实际应用;4.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实现操作系统的核心机制。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1. Pintos操作系统的教材和相关参考书;2. 多媒体资料,包括操作系统的教学视频和PPT;3. 实验设备,包括计算机和相关的硬件设备。
这些教学资源将用于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提问和讨论等,占总评的20%;2.作业,包括理论和实践作业,占总评的30%;3. 考试,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占总评的50%。
考试内容将涵盖操作系统的原理、概念和实验操作。
六、教学安排教学安排将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本课程计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每周安排2次课时,每次课时1小时。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Linux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Linux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核心概念、原理和应用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和输入/输出系统。
2.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和管理方法。
3.熟练使用Linux命令行界面,进行日常操作和系统管理。
4.掌握Linux常用命令、 shell脚本编写和系统监控工具的使用。
5.了解Linux操作系统在服务器、嵌入式设备和云计算等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1.操作系统概述:介绍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和分类,以及Linux操作系统的历史和发展。
2.进程管理:讲解进程的基本概念、进程控制、进程同步和互斥、死锁及其解决方法。
3.内存管理:介绍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内存保护、虚拟内存和分页分段机制。
4.文件系统:讲解文件和目录结构、文件访问控制、文件系统性能优化和磁盘空间分配策略。
5.输入/输出系统:介绍I/O设备管理、中断和DMA机制、设备驱动程序和I/O调度策略。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教师讲解操作系统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案例和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Linux操作系统的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应用场景。
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课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系统安装、配置和调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Linux操作系统教材,如《Linux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学术论文、技术博客和在线文档,供学生拓展阅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和演示文稿,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实验设备:提供Linux服务器、虚拟机和实验室环境,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西电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西电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西电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学习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中,学生们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全面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实际应用。
这个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操作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们在课程设计中将分为几个阶段进行学习和实践。
首先,他们将通过理论课程学习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将学习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了解各种算法和数据结构在操作系统中的应用。
这些理论知识将为后面的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其次,学生们将参与到项目实践中,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一个实际的操作系统项目。
这个项目将要求学生们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化版的操作系统,并加入一些基本的功能和特性。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将运用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使用编程语言和工具进行系统开发和调试。
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们将锻炼他们的编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学生们还将进行操作系统实验,通过模拟实际的操作系统场景,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他们将在实验中使用各种工具和技术,观察和分析操作系统的行为和性能,并提出改进措施。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们将深入了解操作系统的各个方面,并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西电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中,学生们通过学习和实践,全面掌握操作系统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结合了理论与实践,使学生们能够真正地理解和应用操作系统的概念和方法。
同时,通过参与项目实践和操作系统实验,学生们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编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扩展了学生们的知识面,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题目
-操作系统性能调优策略
-多处理器系统
-多处理器系统的基本概念
-并行与分布式计算
-实时操作系统
-实时操作系统的特点与需求
-实时调度算法
-操作系统中的并发控制
-并发的基本概念
-互斥与同步机制
-课程设计进阶项目
-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实时操作系统
-研究并发控制策略在操作系统中的应用
-分析多处理器系统中的负载均衡问题
4.章节四:内存管理
-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
-虚拟内存与分页机制
5.章节五: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的基本原理
- I/O调度策略
6.章节六:文件系统
-文件与目录结构
-文件存储与访问控制
2、教学内容
-文件系统性能优化
-磁盘空间分配策略
-磁盘碎片整理方法
-操作系统安全性
-访问控制机制
-加密与认证技术
-操作系统实例分析
-探索操作系统在移动设备、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案例
4、教学内容
-操作系统接口与用户交互
-命令行接口(CLI)与图形用户界面(GUI)
-操作系统提供的系统调用与服务
-操作系统的网络功能
-网络协议栈的基础知识
-操作系统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
-操作系统的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虚拟机监控器(VMM)的作用与分类
-探讨操作系统在人机交互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
-评估开源操作系统的标准化程度及其对行业的影响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题目
一、教学内容
本章节内容来自《操作系统》课程,针对高二年级学生,选择以下课程设计题目:
1.章节一:操作系统概述
-操作系统Hale Waihona Puke 基本概念-操作系统的历史与发展
课程设计操作系统
课程设计操作系统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了解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功能,培养学生运用操作系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和作用;(2)掌握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和设备管理;(3)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和主流操作系统的基本特点。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操作系统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基本的操作系统使用和维护能力;(3)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配置和优化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2)树立正确的计算机使用观念,提高信息素养;(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操作系统概述:介绍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作用和分类;2.进程管理:讲解进程的概念、进程控制、进程同步与互斥、死锁等问题;3.内存管理:讲解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虚拟内存、页面置换算法等;4.文件管理:讲解文件和目录的概念、文件存储结构、文件访问控制、磁盘空间分配等;5.设备管理:讲解设备驱动程序、I/O调度策略、中断处理和DMA传输等;6.操作系统实例分析:分析主流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的基本特点和运行机制。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2.讨论法:学生针对操作系统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操作系统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操作系统的相关概念和实例;4.实验设备:配置相应的实验设备,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操作能力。
linux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linux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命令和操作,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Linux操作系统使用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起源、发展和特点;–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命令和操作;–理解Linux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结构和权限管理。
2.技能目标:–能够熟练地在Linux操作系统上进行基本操作,如文件创建、编辑、删除等;–能够使用Linux命令行工具进行日常的网络和系统管理;–能够配置Linux操作系统的用户和权限设置。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Linux操作系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自信;–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开源软件和自由软件理念的理解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Linux操作系统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介绍Linux操作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讲解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优势。
2.Linux基本命令和操作:讲解Linux操作系统的常用命令,如文件操作命令、文本处理命令、网络命令等,并通过实际操作演示。
3.Linux文件系统结构和权限管理:介绍Linux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结构,讲解文件和目录的权限管理,包括读、写、执行权限的设置和更改。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Linux操作系统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基本命令和操作。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使用Linux命令行工具进行日常的网络和系统管理。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选用《Linux操作系统教程》作为主要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知识学习。
UCOSII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UCOSII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UCOSII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包括任务管理、时间管理、通信与同步机制;2. 掌握UCOSII的移植方法和配置过程,学会在不同硬件平台上搭建UCOSII 操作系统环境;3. 学会使用UCOSII提供的API进行多任务编程,了解实时操作系统的任务调度和资源管理策略。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C语言在UCOSII环境下编写多任务应用程序,实现任务间的同步与通信;2. 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嵌入式系统开发中与操作系统相关的问题,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3. 掌握UCOSII调试技巧,能够运用调试工具对操作系统运行状态进行跟踪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实际项目中积极尝试和应用所学知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年级专业课,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C语言编程基础和嵌入式系统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掌握UCOSII 操作系统的应用与开发。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UCOSII操作系统概述:介绍实时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应用场景,引出UCOSII的背景、架构和优势。
教材章节:第一章 实时操作系统概述2. UCOSII内核原理:讲解UCOSII的核心组件,包括任务管理、时间管理、通信与同步机制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UCOSII内核原理3. UCOSII移植与配置:介绍在不同硬件平台上移植和配置UCOSII的方法,以实际案例为例进行讲解。
操作系统内核课程设计
操作系统内核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内核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掌握操作系统的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核心模块的工作原理。
2. 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内核编程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和接口进行系统调用和驱动程序开发。
3. 帮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安全性、稳定性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系统调试和优化技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分析操作系统内核源代码的能力,能够阅读和理解常见的操作系统内核模块。
2. 培养学生具备设计、编写和调试简单的操作系统内核模块的能力,能够实现特定功能并进行性能优化。
3.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针对具体场景提出合理的操作系统内核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操作系统内核技术,树立积极探索、持续学习的信念。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操作系统内核技术的发展趋势,认识到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课程性质为专业核心课。
在教学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实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掌握操作系统内核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 操作系统内核基础理论- 深入讲解操作系统内核的基本概念、结构、功能和设计原理。
- 分析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设备管理等核心模块的工作机制。
2. 操作系统内核编程实践- 介绍操作系统内核编程的基本方法,包括系统调用、驱动程序开发等。
- 结合教材示例,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操作系统内核源代码。
教学大纲安排:1)第1-4周:操作系统内核基础理论2)第5-8周:进程管理、内存管理编程实践3)第9-12周:文件系统、设备管理编程实践3. 操作系统内核优化与调试- 讲解操作系统内核安全性、稳定性方面的知识,分析常见漏洞和防护措施。
操作系统安全课程设计
操作系统安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安全原理,掌握操作系统安全的核心概念。
2. 学习操作系统安全机制,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加密和审计等。
3. 了解常见操作系统漏洞及攻击手段,掌握安全防护策略。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操作系统安全配置,提出有效的安全优化建议。
2. 学会运用操作系统安全工具进行安全检查和加固。
3. 掌握基本的安全编程技巧,避免编写带有安全风险的代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认识到操作系统安全的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安全的兴趣,引导他们关注网络安全领域的最新发展。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针对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将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够列举并解释操作系统安全的核心概念。
2. 学生能够分析操作系统漏洞,并提出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3.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操作系统安全配置和加固任务,提高系统安全性。
4. 学生能够关注网络安全领域的发展,了解最新的操作系统安全技术和趋势。
5. 学生能够在团队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共同提高操作系统安全水平。
二、教学内容1. 操作系统安全概述- 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常见类型。
- 掌握操作系统安全的重要性及安全风险。
2. 操作系统安全机制- 学习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加密和审计等核心安全机制。
- 分析各类安全机制的原理和作用。
3. 常见操作系统漏洞与攻击手段- 列举常见的操作系统漏洞,如缓冲区溢出、权限提升等。
- 了解攻击手段,如病毒、木马、拒绝服务和网络攻击等。
4. 安全防护策略与工具- 学习操作系统安全防护策略,如最小权限原则、安全配置等。
- 了解并运用操作系统安全工具,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
5. 安全编程与最佳实践- 掌握安全编程技巧,避免编写带有安全风险的代码。
- 学习操作系统安全最佳实践,提高安全意识和能力。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完整规范版)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完整规范版)一、设计目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在操作系统领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应能够:1. 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结构和关键技术;2. 学会分析实际操作系统的性能和特点;3. 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模块或功能;4. 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设计要求1. 设计内容:根据课程所学,选择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操作系统模块进行设计与实现。
模块可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设备管理等。
2. 设计规范:遵循软件工程的基本原则,确保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3. 团队协作:本次课程设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组35人。
小组成员需明确分工,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2):包括所有设计文件、代码及相关文档;(3)演示PPT:汇报课程设计成果,阐述设计思路、实现过程及创新点。
三、设计流程1. 需求分析:分析所选操作系统模块的功能需求,明确设计目标。
2. 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设计系统架构,划分模块,确定各模块的功能和接口。
3. 编码实现:按照系统设计,编写代码,实现各模块功能。
4. 测试与调试:对实现的系统模块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兼容性测试,确保系统稳定可靠。
5. 优化与改进:根据测试结果,对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
7. 演示与答辩:制作演示PPT,汇报课程设计成果,回答评委提问。
四、评分标准1. 设计报告(30%):内容完整、结构清晰、表述准确、格式规范。
2. 代码质量(40%):代码可读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创新性。
3. 演示与答辩(20%):PPT制作、汇报效果、回答问题。
4. 团队协作(10%):分工明确、协作高效、沟通交流。
五、预期成果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堂上所学的操作系统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加深对操作系统的理解。
2. 技能提升:提高编程能力,掌握操作系统核心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技巧。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题目【可修改文字】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操作系统课程设计题目与要求一、课程设计要求:1.根据每道题的人数选定题目。
2.分析设计要求,给出解决方案,建立必要的数据结构,然后设计总体流程(包括界面)、详细设计必要的算法,并最终显示结果。
基于WINDOWS或LINUX操作系统都可以,用何种编程语言都有可以。
3.提交设计报告,包括设计要求、设计思想流程、设计所涉及的主要数据结构、程序清单、运行结果、设计心得、参考资料等。
4.严禁抄袭,复制设计内容,查出后相关同学设计成绩以零分处理。
5.所提交源程序应是能够运行通过的完整程序。
6.课程设计参考评分标准:设计思想说明(10分)。
数据结构的说明(6分)。
各模块的算法流程图(10分)。
程序清单:注意加注释(包含关键字、方法、变量等),在每个模块前加注释;(共70分,其中书面源程序占35分,实验的检查结果、程序的运行情况占35分)。
体会,总结(4分)。
二、设计题目1.Windows多线程控制台程序(2人)目的:学习和掌握如何编写Windows多线程控制台程序。
通过编写程序,加深对进程和线程关系的理解,掌握多线程程序的执行和编写技巧。
设计要求:写一个单进程多线程的Windows控制台程序,该程序在一个进程内建立N个线程来执行指定的任务。
N由命令行传递给系统。
Win32控制台程序中,主函数的格式如:Void main(int argc,char *argv[]),可以获取命令行参数。
通过VC++“工程/设置”的C/C++属性页设置应用程序为“MTD”多线程。
利用win32 API CreateThread()来生成线程。
2.睡眠理发师问题(2人)目的:了解信号量机制,了解并掌握进程同步和互斥机制,熟悉信号量的操作函数,利用信号量实现对共享资源的控制。
设计要求:(1)编写程序实现理发师与顾客进程的同步。
问题描述:这是一种经典的IPC问题,理发店有一位理发师,一把理发椅和n把用来等候理发的椅子。
课程设计文件操作系统
课程设计文件操作系统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
具体包括:1.了解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如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和设备管理。
3.熟悉常用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如Windows、Linux和macOS。
4.能够熟练使用操作系统进行日常计算机操作。
5.能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配置和优化方法。
6.能够运用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操作系统的知识和经验。
3.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操作系统概述:介绍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进程管理:讲解进程的概念、进程的状态、进程控制块、进程调度算法等。
3.内存管理:介绍内存的概念、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虚拟内存等。
4.文件管理:讲解文件和目录的概念、文件系统的结构、文件访问控制等。
5.设备管理:介绍设备的概念、设备驱动程序、输入输出控制等。
6.Windows操作系统: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界面布局、基本操作和高级功能。
7.Linux操作系统:介绍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界面布局、基本操作和高级功能。
8.macOS操作系统:讲解macOS操作系统的特点、界面布局、基本操作和高级功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操作系统的原理和概念,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操作系统的实际应用场景和问题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操作系统的特点。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背景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背景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概念,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熟悉操作系统的五大功能模块(处理器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用户接口)的工作原理及相互关系;掌握至少一种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的基本使用和管理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安装、配置及优化操作系统的能力;能够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命令和工具进行简单的系统维护和故障排查;提高学生在团队中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项目实践,学会操作系统级别的编程和调试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操作系统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创新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操作系统的历史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针对课程性质,本课程设计将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考虑到学生特点,即高中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操作系统知识尚属初涉,教学要求将兼顾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技能的培养。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具体实现以下学习成果:1. 解释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识别并描述操作系统的五大功能模块;3. 独立完成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及优化;4. 运用操作系统命令和工具进行系统维护;5. 参与小组项目,协作解决实际问题;6. 遵守网络安全规范,传播网络正能量。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程目标,以《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教材为蓝本,科学系统地组织以下内容:1. 操作系统概述:包括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发展历程及分类。
- 教材章节:第1章 操作系统引论2. 进程与线程管理:涉及进程管理、线程管理、进程调度算法等。
- 教材章节:第2章 进程管理3. 存储管理:包括内存分配、页面置换、虚拟内存等。
- 教材章节:第3章 存储管理4. 文件系统与磁盘管理:介绍文件系统概念、磁盘空间分配、文件操作等。
北航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北航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功能,掌握操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和运作机制。
2. 掌握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设备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2. 学会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接口和工具,编写简单的系统程序。
3. 培养操作系统配置、优化和故障排查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了解操作系统安全防护的基本措施。
本课程针对北航高年级学生,课程性质为专业核心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他们在专业知识与道德素养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具备进一步研究操作系统及相关领域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操作系统概述: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分类及功能。
2. 进程与线程:讲解进程管理的原理,包括进程的创建、调度、同步、互斥与死锁等内容。
3. 内存管理:阐述内存分配、回收、置换等策略,介绍虚拟内存和分页机制。
4. 文件系统:介绍文件和目录的组织结构,文件存储、访问控制、磁盘空间分配等。
5. 设备管理:讲解设备驱动程序、I/O调度策略、中断处理等内容。
6. 操作系统实例分析:以具体操作系统(如Linux)为例,分析其内核结构、源代码及功能特性。
7. 操作系统安全与保护:介绍操作系统安全机制、权限管理、加密技术等。
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合理安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各部分内容的章节和进度,如下:第1周:操作系统概述第2-3周:进程与线程第4-5周:内存管理第6-7周:文件系统第8周:设备管理第9周:操作系统实例分析第10周:操作系统安全与保护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表达,系统讲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完整规范版)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完整规范版)一、引言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软件,它管理计算机的硬件资源,为应用程序提供运行环境。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系统设计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2. 掌握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核心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3. 熟悉操作系统调度的基本算法。
4. 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系统设计能力。
三、课程内容1. 操作系统概述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和发展历程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操作系统的类型和特点2. 进程管理进程的定义、状态和转换进程控制块(PCB)的结构和作用进程同步与互斥进程通信进程调度算法3. 内存管理内存管理的目标连续内存管理技术非连续内存管理技术页面置换算法4. 文件系统文件系统的定义和功能文件的结构和类型文件存储空间管理文件目录管理文件操作5. I/O系统I/O系统的功能和组成 I/O设备管理I/O调度算法缓冲管理6. 系统调用系统调用的定义和类型系统调用的实现机制常用系统调用分析7. 实验与课程设计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内容和步骤课程设计题目和要求课程设计报告格式四、课程考核1. 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作业完成情况。
2. 实验成绩(30%):包括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
3. 课程设计成绩(40%):包括设计报告、代码实现和答辩表现。
1. 《操作系统概念》作者:亚伯拉罕·西尔伯斯查茨等2. 《现代操作系统》作者:安德鲁·S·塔嫩鲍姆3. 《操作系统导论》作者:威廉·斯托林斯六、附录1.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2. 实验报告模板3. 课程设计答辩评分标准七、课程安排1. 理论学习操作系统概述(2课时)进程管理(4课时)内存管理(4课时)文件系统(4课时)I/O系统(2课时)系统调用(2课时)2. 实验与课程设计进程管理实验(2课时)内存管理实验(2课时)文件系统实验(2课时)I/O系统实验(2课时)课程设计(8课时)课程考核(2课时)八、实验与课程设计指导1. 实验指导进程管理实验:通过模拟进程的创建、撤销、阻塞和唤醒等操作,理解进程管理的原理。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一、问题分析1.课程设计内容单一目前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主要围绕实验性质的操作系统部分展开,缺少对操作系统概念、原理、架构等相关理论知识的探讨。
学生只是被要求完成操作系统的实验任务,缺乏对操作系统的整体认识和深入理解。
2.缺乏实际应用场景现有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大多只是停留在模拟简单场景下的实验,无法满足学生对操作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需求。
学生无法从课程中获得将操作系统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的经验和技能。
3.缺乏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但目前很少与其他课程进行融合。
课程设计应该能够与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等相关课程相结合,通过跨课程设计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4.实验资源有限由于操作系统实验需要较高的计算资源和设备,学校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实验资源。
这导致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二、改进意见1.拓展课程设计内容除了操作系统实验,课程设计还应该添加一些理论探讨的内容,包括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架构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应该通过理论学习来获得对操作系统的整体认识,进一步探讨操作系统与其他领域的关联性。
2.引入实际应用案例课程设计应该引入一些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能够将操作系统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或者模拟真实项目来设计操作系统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与其他课程整合操作系统课程应该与其他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整合,通过跨课程设计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可以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结合,设计一个综合性的项目,让学生在设计操作系统的同时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工作原理。
4.提供更多实验资源学校应该增加对操作系统实验的投入,提供更多的计算资源和设备,以便学生能够自由地进行操作系统的实验设计。
在实验中,学生应该有足够的空间来尝试新的想法和创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5.强化交互与讨论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与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连续动态分区内存管理模拟实现学生姓名:韩慧学生学号: 031140312班级: 031140--30311401、02、03、04班制二〇一三年十二月目录《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1)引言 (3)课程设计目的和内容 (3)需求分析 (3)概要设计 (3)开发环境 (4)系统分析设计.....................................................................4有关了解内存管理的相关理论 (4)内存管理概念 (4)内存管理的必要性 (4)内存的物理组织 (4)什么是虚拟内存 (5)连续动态分区内存管理方式 (5)单一连续分配(单个分区) (5)固定分区存储管理 (5)可变分区存储管理(动态分区) (5)可重定位分区存储管理 (5)问题描述和分析 (6)程序流程图 (6)数据结构体分析 (8)主要程序代码分析 (9)分析并实现四种内存分配算法 (11)最先适应算 (11)下次适应分配算法 (13)最优适应算法 (16)最坏适应算法......................................................... (18)回收内存算法 (20)调试与操作说明 (22)初始界面 (22)模拟内存分配 (23)已分配分区说明表面 (24)空闲区说明表界面 (24)回收内存界面 (25)重新申请内存界面..........................................................26.总结与体会. (28)参考文献 (28)引言操作系统是最重要的系统软件,同时也是最活跃的学科之一。
我们通过操作系统可以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如何组织,操作系统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系统资源,用户如何通过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系统打交道。
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存储器容量虽然一直在不断扩大,但仍不能满足现代软件发展的需要,因此,存储器仍然是一种宝贵而又紧俏的资源。
如何对它加以有效的管理,不仅直接影响到存储器的利用率,而且还对系统性能有重大影响。
而动态分区分配属于连续分配的一种方式,它至今仍在内存分配方式中占有一席之地。
课程设计目的和内容:理解内存管理的相关理论,掌握连续动态分区内存管理的理论;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编程实现,获得实际应用和编程能力。
编写程序实现连续动态分区内存管理方式,该程序管理一块虚拟内存,实现内存分配和回收功能。
分析并实现四种内存分配算法,即最先适应算法,下次最先适应算法,最优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
内存分配算法和回收算法的实现。
需求分析动态分区分配是根据进程的实际需要,动态地为之分配内存空间。
在实现动态分区分配时,将涉及到分区分配中所用的数据结构、分区分配算法和分区的分配和回收操作这样三个问题。
常用的数据结构有动态分区表和动态分区链。
在对数据结构有一定掌握程度的情况下设计合理的数据结构来描述存储空间,实现分区存储管理的内存分配功能,应该选择最合适的适应算法(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后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在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中主要实现内存分配和内存回收算法,在这些存储管理中间必然会有碎片的产生,当碎片产生时,进行碎片的拼接等相关的内容概要设计本程序采用机构化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共分为四大模块。
⑴最先适应算法实现从空闲分区表的第一个表目起查找该表,把最先能够满足要求的空闲区分配给作业,这种方法目的在于减少查找时间。
为适应这种算法,空闲分区表(空闲区链)中的空闲分区要按地址由低到高进行排序。
该算法优先使用低址部分空闲区,在低址空间造成许多小的空闲区,在高地址空间保留大的空闲区。
⑵下次适应分配算法实现该算法是最先适应算法的变种。
在分配内存空间时,不再每次从表头(链首)开始查找,而是从上次找到空闲区的下一个空闲开始查找,直到找到第一个能满足要求的的空闲区为止,并从中划出一块与请求大小相等的内存空间分配给作业。
该算法能使内存中的空闲区分布得较均匀。
⑶最优适应算法实现它从全部空闲区中找出能满足作业要求的、且大小最小的空闲分区,这种方法能使碎片尽量小。
为适应此算法,空闲分区表(空闲区链)中的空闲分区要按从小到大进行排序,自表头开始查找到第一个满足要求的自由分区分配。
⑷最坏算法实现最坏适应分配算法要扫描整个空闲分区或链表,总是挑选一个最大的空闲分区分割给作业使用。
该算法要求将所有的空闲分区按其容量从大到小的顺序形成一空闲分区链,查找时只要看第一个分区能否满足作业要求。
开发环境:win7 下 VC++6.0系统分析设计:相关算法原理,算法流程图,涉及的数据结构内容都相应包含在各章节中有关了解内存管理的相关理论内存管理概念:内存管理,是指软件运行时对计算机内存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的技术。
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如何高效,快速的分配,并且在适当的时候释放和回收内存资源。
内存不是预先划分好的,而是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建立分区.当作业装入主存时,根据作业所需要的主存容量查看是否有足够的主存空间,若有则按需要分割一个分区给该作业;否则令该作业等待.分区长度不固定分区个数不固定。
这种存储管理的方法克服了固定分区严重浪费主存的问题,提高了主存资源的利用率。
内存管理的必要性:内存管理对于编写出高效率的 Windows 程序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Windows 是多任务系统,它的内存管理和单任务的 DOS 相比有很大的差异。
DOS 是单任务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分配到内存后,如果它不主动释放,系统是不会对它作任何改变的;但 Windows 却不然,它在同一时刻可能有多个应用程序共享内存,有时为了使某个任务更好地执行,Windows 系统可能会对其它任务分配的内存进行移动,甚至删除。
因此,我们在 Windows 应用程序中使用内存时,要遵循Windows 内存管理的一些约定,以尽量提高 Windows 内存的利用率。
1.3 内存的物理组织:物理地址:把内存分成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存储单元,每个存储单元占 8 位,称作字节(byte)。
每个单元给一个编号,这个编号称为物理地址(内存地址、绝对地址、实地址)。
二、物理地址空间:物理地址的集合称为物理地址空间(主存地址空间),它是一个一维空间。
什么是虚拟内存:虚拟内存是内存管理技术的一个极其实用的创新。
它是一段程序(由操作系统调度),持续监控着所有物理内存中的代码段、数据段,并保证他们在运行中的效率以及可靠性,对于每个用户层(user-level)的进程分配一段虚拟内存空间。
当进程建立时,不需要在物理内存件之间搬移数据,数据储存于磁盘内的虚拟内存空间,也不需要为该进程去配置主内存空间,只有当该进程被被调用的时候才会被加载到主内存。
连续动态分区内存管理方式的实现在早期的操作系统中,主存分配广泛采用连续分配方式。
连续分配方式,是指为一个用户程序分配一个连续的内存空间,该连续内存空间指的的是物理内存。
下面介绍连续分配的四种方式。
单一连续分配(单个分区)最简单的存储管理方式,用于多道程序设计技术之前。
内存分为系统区和用户区,系统区由操作系统使用。
用户区作为一个连续的分区分配给一个作业。
分区存储管理是满足多道程序设计的最简单的一种存储管理方法,它允许多 4个用户程序同时存在系统内存中,即共享内存空间。
按分区划分方式可分为固定分区和可变分区。
固定分区存储管理把内存的用户区预先划分成多个分区,每个分区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分区的划分由计算机的操作员或者由操作系统给出,并给出主存分配表)分区个数固定,分区的大小固定。
一个分区中可装入一个作业,作业执行过程中不会改变存放区域。
早期的 IBM 的 OS/MFT(具有固定任务数的多道程序系统)采用了这种固定分区的方法。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内存不是预先划分好的,而是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建立分区.当作业装入主存时,根据作业所需要的主存容量查看是否有足够的主存空间,若有则按需要分割一个分区给该作业;否则令该作业等待。
分区长度不固定分区个数不固定。
这种存储管理的方法克服了固定分区严重浪费主存的问题,提高了主存资源的利用率。
IBM操作系统OS/MVT采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
可重定位分区存储管理解决碎片问题的一种简单方法是采用可重定位分区分配.。
其中心思想是,把不同程序,且在内存中地址不连续的想法让他们连续。
例:内存中现有 3 个空闲区,现有一作业到达,要求获得 30k 内存空间,没有分区满足容量要求,若想把作业装入,可将内存中所有作业进行移动,这样把原来分散的空闲区汇集成一个大的空闲区。
将内存中的作业进行移动使它们连接在一起把原来分散的多个小分区拼接成一个大的空闲区.这个过程称为”紧凑”或”移动”。
需解决的问题:每次”紧凑”后程序或数据装入的物理地址变化采用动态重定位。
问题描述和分析系统应利用某种分配算法,从空闲分区链表中找到所需大小的分区,如果空闲分区大小大于请求分区大小,则从该分区中按改请求的大小划分出一块内存空间大小划分出一块内存空间分配出去,余下的部分仍留在空闲链表中。
然后,将分配区的首址返回给调用者。
当进程运行完毕师范内存时,系统根据回收区的首址,从空闲区中找到相应的插入点,此时可能出现以下四种情况之一:⑴该空闲区的上下两相邻分区都是空闲区:将三个空闲区合并为一个空闲区。
新空闲区的起始地址为上空闲区的起始地址,大小为三个空闲区之和。
空闲区合并后,取消可用表或自由链中下空闲区的表目项或链指针,修改上空闲区的对应项。
⑵该空闲区的上相邻区是空闲区:将释放区与上空闲区合并为一个空闲区,其起始地址为上空闲区的起始地址,大小为上空闲区与释放区之和。
合并后,修改上空闲区对应的可用表的表目项或自由链指针。
⑶该空闲区的下相邻区是空闲区:将释放区与下空闲区合并,并将释放区的起始地址作为合并区的起始地址。
合并区的长度为释放区与下空闲区之和。
同理,合并后修改可用表或自由链中相应的表目项或链指针。
⑷两相邻区都不是空闲区:释放区作为一个新空闲可用区插入可用表或自由链。
程序流程图内存分配流程图,如图内存回收流程图,如图数据结构体分析⑴进程属性结构体typedef struct readyque{char name[10];int size;}readyque,*readyqueue;⑵空闲链表结构体typedef struct idlyspace{int from;int size;idlyspace * next;}idlyspace,*idly;⑶已分配链表结构体typedef struct busyspace{int from;readyque r;busyspace * next;}busyspace,*busy主要程序代码分析⑴主函数//代码请添加适当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