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知识梳理
《桃花源记》知识梳理
《桃花源记》知识梳理【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文学常识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时期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缘.溪行:沿着、顺着2.夹岸:两岸3.芳草鲜美..:新鲜美好4.落英..缤纷..:落花。
/ 繁多的样子。
5.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6.欲穷.其林:尽7.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8.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9.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10.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11.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12.悉.如外人:全、都13.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14.并.怡然自乐:一起15.乃.大惊:于是,就16.具.答之:详细17.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18.咸.来问讯:全,都19.妻子..邑人..:妻子儿女。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知识梳理人教版
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
1.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私谥“靖节”。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其中的名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文章《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因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
著有《陶渊明集》。
2.选自《陶渊明集》。
《桃花源记》本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3、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
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等。
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二、主题写作目的):作者虚构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对立的美好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
三、行文思路: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渔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拜访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情节组织起来。
四、理解性默写:1、描绘桃林美景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描写了桃花源社会风尚的语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最能突出桃源人生活幸福美满、恬淡自足的语句是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7、表现桃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9、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五、简答题:10、第一自然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初中语文古诗文《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古诗文《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归纳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重点字词:1. 缘:沿着,顺着。
2. 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3. 数:几。
4. 芳:香花。
5.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6. 缤纷:繁多样子。
7. 复:再。
8.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9. 才:仅。
10. 平旷:平坦开阔。
11. 俨然:整齐的样子。
12. 属:类。
13. 阡陌:田间小路。
14. 悉、咸:全,都。
15. 黄发:指老人。
16. 垂髫:指小孩。
17. 怡然:形容喜悦。
18. 乃:竟然。
19. 具:详细。
20. 问讯:打听消息。
21. 云:说。
22.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23. 延:邀请。
24. 语(yù):告诉。
25. 扶:沿,顺着。
26. 向:从前,旧的。
27. 及:到。
28. 诣:到。
29. 遣:派。
30. 欣然:高兴的样子。
31. 规:计划。
32. 果:实现。
一词多义:1. 中: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2. 志: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3. 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4. 寻: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5. 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6. 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7. 作: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1. 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2.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
《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时期)伟大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二.文章主题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从而寄托了作者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社会理想。
三.古今异义词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四.一词多义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下船”丢弃。
舍弃)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做的标记')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四.一义多词(1)缘扶=沿着 (2)要延=邀请 (3)悉咸具皆=都五.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问所从来,具.答之(具,通“俱”,详尽)六.课文中的成语及其解释豁然开朗:形容有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朗。
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晓明白。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
桃花源记的知识点梳理
桃花源记的知识点梳理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著名小说,是由唐代诗人陶渊明所创作的。
这部小说道出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景象,即一个与世隔绝的乌托邦社会。
这个社会没有战争,没有疾病,没有饥荒,人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本文将对桃花源记中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梳理和解析。
一、背景知识桃花源记是唐代大诗人陶渊明所写的小说,书中的情节大致说的是一个隐蔽的桃花源。
这是唐代社会在和乱之后,文人士林逃到山中避难,顺便发现的一个没有人烟的山林。
这个山林里物产丰富,没有政治的干扰和社会的贫富差距,这个故事被解读为对唐朝政治和道德领域的一次反叛。
二、主要人物1、游士坐游士坐是桃花源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知识分子,热爱自由和平的生活,和林中的猎民、农民及渔民成为好友。
2、村民村民们是重要的人物,他们都是和平的生活,不担心所谓的外边纷争,唯一的任务就是忙于种植和捕鱼,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3、旁观者旁观者是那些在外界闲逛的士兵,他们最终问到了桃花源的位置。
三、主要情节1、图景之美这个物美价廉的农场比几千年来所有的农场都要好。
桃花源中所出产的水果和鱼肉极其美味,其景象更是令人心旷神怡。
2、秩序之美游士坐说服全村人按照自然环境、人口规模和肉体劳动为基础恢复中世纪最基本的社会秩序。
较大的决策将通过全体村民表决,所有的工具、生产力都是公共财产。
所有成年男女每年两月到山下城镇交答卷、缴纳税款。
这是历史上最早的民主投票制度。
3、迷漫之美桃花源中的水晶泉流到了整个社区,时刻流动着一条松散而幸福的界线。
村民们和游客坐在水底下弯腰,为鱼儿和蜻蜓嗑糖。
游泳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活动,村民们用小船将食物和家具运送到亲戚的房子。
四、主要思想1、隐逸思想桃花源的出现代表了中国人对音乐生活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可以被视为传统中国隐士的乌托邦,他们尽可能地远离人群,以便更深地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和绝对的平和与安宁。
2、大和谐思想桃花源是一个好的社会模型,它不仅在桃花山地区创造了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也在经济和农业领域创造了许多财富。
九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概括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市) 人,东晋有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二、文言词语[ 缘]沿着,顺着。
[夹岸] 两岸。
夹,在两旁。
[数 ]几。
[芳 ]香花。
[落英 ]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缤纷 ]众多样子。
[复 ]再。
[仿佛 ]朦朦胧胧,形容看得不真实的样子。
[才 ]仅。
[平旷]平展宽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 ]类。
[阡陌 ]田间小道。
[悉、咸]全,都。
[黄发 ]指老人。
[垂髫 ]指儿童。
[怡然]形容愉悦。
[乃]竟然。
[具 ]详尽。
[问讯 ]探询信息。
[云 ]说。
[叹惋 ]叹息吃惊。
惋,吃惊,诧异。
[延 ]邀请。
[语 (y 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 ]以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 快乐的样子。
[规]计划。
[果 ]实现。
三、课文 1.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2.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3.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如何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平定幸福,风气朴实;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白手起家,安家乐业,和平平和的理想社会。
4.作者为何要虚假一个与现实对峙的美好世界? 寄望自己的政治理想,反应广大人民的梦想; 对美好生活神往,对黑暗社会批评。
5.你如何对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亮比较,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望,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评,客观上反应了广大人民的梦想,拥有必定的踊跃意义; 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印迹,有必定的复古偏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桃花源记》文言知识归类整理
i me a n dAl gs e i ri n g《桃花源记》文言知识归类整理1、通假字:便要还家2、一词多义:(1)①便舍船,从口入 动词,舍弃 (2) ①处处志之 动词,做记号②屋舍俨然 名词,房屋②寻向所志 名词,(所作的)记号(5(①乃大惊②乃不知有汉第一个乃是竟然的意思.第二个是于是的意思(6) 为 (7)之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当做,作为 ①忘路之远近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向、让、给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给,把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代词,指这件事.3、一义多词: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悉,全. 咸,全. 皆,都缘溪行——便扶向路 沿着,顺着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请4、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今义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不足仿佛b ei n g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多指味道鲜美 ②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③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古义:指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④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关联词语,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5、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6、特殊句式: 1.判断句:2.省略句:(1)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2)( )便舍船,从口入。
(3)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4)( )见渔人,乃大惊,问( ) 所从来。
( )具答之。
( )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7、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吗?本文以 为线索,以 为序,依次写了:1.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垂髫:指小孩要:同“邀”邀请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遂:于是、就惋:惊讶、惊奇2.村人渔人渔人村人渔人村人村人村人村人村人渔人渔人3.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
《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作品简介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
他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了幻想,希望通过仕途来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二十九岁起,曾先后担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职。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看清了官场的黑暗污浊。
四十一岁最后一次出任彭泽(今属江西)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仅八十多天就辞官回家。
从此寄身田园,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一生不慕荣华,热爱自然,归隐后写了大量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意境平和、静穆、深远,语言朴实自然、亲切有味。
具有独特的风格。
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桃花愿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后来独立成篇。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 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当时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文,足见人们对它的喜爱。
二、字音俨然(yǎn) 阡陌(qiān mò) 间隔(jiàn) 垂髫(tiáo)语云(yù) 平旷(kuàng) 诣(yì) 遣(qiǎn)要(yāo) 刘子骥(jì) 郡下(jùn)三、节奏划分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中考考点知识梳理
桃花源记中考考点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1. 作者- 陶渊明,东晋诗人。
名潜,字元亮。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2. 出处二、重点字词1.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如“便要还家”。
2. 古今异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例句:“芳草鲜美”。
- 今义:(味道)新鲜。
-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例句:“阡陌交通”。
-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 古义:妻子和儿女。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今义:男子的配偶。
-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例句:“无论魏晋”。
-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3. 一词多义- 舍- 舍弃。
“便舍船”。
- 房屋。
“屋舍俨然”。
- 寻- 寻找。
“寻向所志”。
- 不久。
“寻病终”。
- 做标记。
“处处志之”。
- 标记。
“寻向所志”。
- 为- 作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 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句子翻译1.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渔人)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
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4.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5.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6.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完整版)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文章结构】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文章主题】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及看到的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
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写渔人访问桃花源,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五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3、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①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②第一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答:以前未见过桃花源;桃花林面积之广;桃花林没有其他树种;景色优美。
4、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从哪两方面来表现世个桃源的?答:、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②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答:②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安定快乐。
5、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①文段第三段主要写哪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花源中的社会风尚;二是:村人自叙来此避难的经过。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答:人问“今是何世” ,渔人当答以“今是晋” ;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 ,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③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答桃源的人不想让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源。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000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杰出的文学家,他所作的诗文多描写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代表作品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后来独立成篇,通过文章,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共同劳动、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二、重点字词(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4)悉.如外人。
悉:都。
(5)具.答之。
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
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
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向:先前(10)及.郡下,诣.太守。
及:到。
诣:拜见。
(11)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
规:计划.(13)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三、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四、古今异义词。
(1)率妻子...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2)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走投无路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
五、知识内容1.出自本课的成语。
(1)世外桃源。
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
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无人问津。
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
~桃花源记陶渊明陶渊明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其中《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等。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weí)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eí)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晋朝太元年间,一个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
《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
《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一、背景介绍:二、主要内容:《桃花源记》描绘了陶渊明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一处隐匿深山之中的桃花源。
在桃花源的居民们过上了乌托邦般的生活,与外界完全隔绝,他们保持了纯朴而欢乐的生活方式。
陶渊明与桃花源的居民相处融洽,并且被他们的生活态度所感染,最终选择了留下来。
三、主要人物:1.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作者,也是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乐观向上、醉心自然的人。
2.桃花源的居民:他们生活在桃花源中,过着纯朴快乐的生活,与外界完全隔绝。
四、主题思想:1.对人类社会的批判:《桃花源记》通过描绘桃花源的乌托邦生活,对当时唐朝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批判。
文章中描述了原始与宁静、纯朴与自由的桃花源与外界不正之风的对比。
2.对人心理的探讨:《桃花源记》揭示了人们的内心追求自由、平静和幸福的普遍愿望。
桃花源中的居民以自然为师,过上了简单、自由、快乐的生活,与外界纷繁复杂的社会相比,更加美好。
3.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桃花源记》倡导了追求内心的宁静、自然和简朴的生活方式,强调返璞归真的重要性。
通过与桃花源居民的互动,陶渊明最终选择留在桃花源,放弃了世俗的荣华富贵,也是对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思考。
五、艺术特点:1.描述逼真生动:《桃花源记》以简洁、生动的文字描绘了桃花源的美景及居民的快乐生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语言清新自然:《桃花源记》的语言优美、自然,采用了大量的形象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3.内容含蓄丰富:《桃花源记》篇幅虽然不长,但内容十分丰富,文中隐含了对人类社会现状的呼唤与对人性纯朴的渴望。
六、对后世的影响:1.文化影响:《桃花源记》从古至今广为流传,并且对后世文人的情怀与思考产生了深远影响。
2.政治影响:《桃花源记》被一些人用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以及对乌托邦式政治制度的向往。
总结:。
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汇总
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汇总《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短篇散文,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它以写梦为形式,展示了人们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愿望。
本文将对《桃花源记》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梳理汇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一、桃花源的地理位置和背景《桃花源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桃花源的地方。
文章中没有明确提到具体的地理位置,但可以推断出桃花源是一个隐秘而偏远的地方。
故事中的桃花源被高山环绕,山下有一条小溪流经,山中有茂密的桃树林和熟透的桃子。
二、桃花源的社会形态桃花源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社会群体。
故事中描述了桃花源人民独立自主、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
桃花源人民不受外界纷扰和社会约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他们尊重之间的友谊和互助,平等相待。
三、作者对桃花源的赞美陶渊明通过描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桃花源人民的生活方式,表达了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赞美。
他赞美桃花源的美丽和宁静,以及桃花源人民的纯朴善良。
通过对桃花源的赞美,作者寄托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表达了对自由和和谐社会的憧憬。
四、《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观念《桃花源记》中展现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构想。
这个社会中的人民自给自足,没有私有制,没有政府的干预,每个人都过着安乐自在的生活。
人民之间互帮互助,互相尊重,没有争斗和冲突。
五、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桃花源记》中的人物形象不是具体的个体,而是代表了一类群体。
这些人物形象具有普遍性,使得读者可以从中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各种普遍的问题。
六、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桃花源记》通过描写桃花源的社会形态和人民的生活方式,探讨了人们的理想社会和自由生活的向往。
它批判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弊端,鼓励人们勇敢追求理想,探索美好人生。
结语《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描写一个理想社会的构想,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通过解读这部作品中的主要知识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体会到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
《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隐士陶渊明所著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全文传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失望,表现出了他强烈的隐逸情怀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以下是《桃花源记》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整理:1.陶渊明(352年-427年),字元亮,南朝宋云阳(今湖北宜昌)人,是东晋末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
2.陶渊明早年曾在官场任职,但在政治斗争中遭受挫折,后辞官隐居,致力于文学创作和农业生产,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二、作品背景:三、主要内容:1.故事背景:一个渔夫偶然发现了一个隐藏在深山密林中的桃花源,那里生活着一群不被外界干扰的桃花源居民,他们过着安宁自在的生活。
2.描写桃花源:桃花源处处皆桃花,水湄清澈见底,渔樵耕读皆自给自足,无忧无劳,没有礼法律仪之辨,形同野人。
3.民风淳朴:桃花源居民待人真诚,相互之间和睦友善,没有欺诈和尔虞我诈,形成了一种纯粹、质朴的社会风气。
4.无忧无虑的生活:桃花源居民安居乐业,没有欲望的困扰,一生无忧无虑,享受着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
5.后人随之而至:渔夫告诉了外界的人桃花源的位置,但后来的寻找者无法再找到这个隐秘的桃源,人们失去了这个理想之乡。
四、主题意义:1.隐逸理想:《桃花源记》展现了中国古代士人隐逸理想的特点,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绝望和对自然和谐的向往。
3.自然与人类:作品通过描绘桃花源的自然景观和人类生活,表现了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理想,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其和谐相处。
五、影响与价值:1.文学价值:《桃花源记》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体现了陶渊明独特的隐逸情怀和优美的叙事技巧,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3.社会价值:《桃花源记》传达了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探讨,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追求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着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特殊词义 【一词多义】[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 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三、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 文章线索: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2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
第3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辞去的过程。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第三部分(第4、5段): 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
一、背景知识:
1.故事背景:唐朝时期,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二、文学特点:
1.优美的语言:《桃花源记》运用了流畅自然的文字,美丽的景色词藻,揭示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政治现实的失望。
2.描写的对象:《桃花源记》描写了庄园、房屋、田亩、村落、村人及他们的生活,以及桃源的自然景色等。
三、主要内容:
1.世外桃源的寻找:主人公在狩猎时迷失了方向,偶然发现了一片美丽的山谷,决定留下来居住。
2.桃源的美景:在桃源中,有繁茂的山林、清澈的泉水、碧绿的草地和各种野果,还有村落和村民的房屋。
3.村人的生活:桃花源中人民和睦相处,习俗纯朴,不受朝廷征税和管辖,自由自在。
4.桃花源与现实的对比:主人公在桃源度过了很长时间,不再关心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但是最终还是要离开这个世外桃源。
四、思想内涵:
1.对现实的失望:作者通过描写唐朝的黑暗腐败和政治动荡,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1.反映现实问题:《桃花源记》通过对唐朝社会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与动荡。
1.对现实的思考:《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之间的思考。
2.对退隐生活的思考:主人公选择留在桃源,放弃了现实社会的利益和名利,是对退隐生活和个人追求的思考和追求。
以上是《桃花源记》必考的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作品,并能够运用到阅读理解和作文中。
《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
《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在平时的学习中,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
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1一、重点句子翻译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渔人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溪流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和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见。
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老人和小孩全都安适舒畅,自得其乐。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村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摆了酒杀了鸡做了饭(来款待他)。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以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情一件一件详细地告诉给他们,(他们)都感叹惋惜。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桃花源中的人告诉(渔人):“(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1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渔人)出去之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到处做了记号。
1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迷路了,不能再找到原来的路。
二、词语解释缘:沿着,顺着行:行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â)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wâi)具言所闻,皆叹惋(w ǎn)。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wâ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坠落的花瓣繁乱交杂。
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
渔人便下了他的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们都神情愉快,自得其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
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二)文言词语【一般词语】[缘]沿着,顺着。
[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惋惜。
[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诣]拜见。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一词多义】[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异]感到诧异。
【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二、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6、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7、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8、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9、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0、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3、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三、迁移拓展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4、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