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困厄
读《论人生》感悟

读《论人生》感悟博文收藏02-08 1018为自己的精神垫底---读《论人生》感悟有人说人生应该多读几本垫底的书。
可我越来越觉得自己腹中空空,就像一个空口袋立不起来,因此我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抓紧时间好好读书,为自己的精神垫底。
前几天,我阅读培根的《论人生》,实在是收获颇丰,他是英国最有教养的阅世甚深的思想家,他关于人性及人生问题的研讨,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书中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语,蕴含着人性智慧。
从论困厄到论变更,培根诠释了人生的风雨;从论友谊到论恋爱,培根揭示了情感之谜;从论猜疑到论嫉妒,他又发射出人性阴暗的一面……区区一百多页,培根引领我俯视了人生,将世间的种种收录到我眼底……在今天,他的许多话在消度空闲中拿出来,仍然可以当作格言醒句,让人们的灵魂得以安静,让人生的目标更坚定,让求知的欲望更激烈。
在论美中,指出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
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爱才放射出真正光芒,美才让生活熠熠增辉。
论厄运中说:幸运所生的德性是节制,厄运所生的德性是坚忍,在伦理将起来,后者是更为伟大的德性。
这句话告诉我,厄运其实是上帝更明显的恩惠,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它让人们去创造奇迹。
在论善中,说明人性向善,天人统一,以仁治国,社会和谐,世界进步。
论真理,真理是自身的尺度,要追求真理,认识真理,信赖真理,是人性中最高品德,我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做好艰苦、繁杂的准备,也许是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有时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论求知时,他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一个人的性格很难改变,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因为读书,所以就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让人生更美好。
论厄运

—塞内加《论天意 》 塞内加《 塞内加
没有经历过逆境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力量。 没有经历过逆境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力量。
——琼森《确实可靠》 琼森《确实可靠》 思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 划出《论厄运》 点的名言警句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 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课外拓展
《读本》上选了王蒙的《人生三境》 读本》上选了王蒙的《人生三境》 写一篇200字的读后感( 200字的读后感 写一篇200字的读后感(写出自己对待人生的见解 与看法) 与看法)
— 培根
培根(弗兰西斯 培根 弗兰西斯)(FrsncisBscon,1561-1626) 弗兰西斯 , 英国哲学家,近代欧洲唯物主义经验论哲 学的奠基者。 出生于贵族。12岁人剑桥大学学习,毕业 后曾为驻法国大使的随员,回国后专攻法律, 当过律师和国会议员。后担任掌玺大臣、大 法官等要职。晚年被控受贿,离开政界,从 事著述。主要著作有《新工具》、《学术的 进步》等。 反对经院哲学,主张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的口号。把阻碍人们认识的各种错误观念和偏见,归纳为四种,称作“四 种假相”,并对之作了详尽的分析和批判。肯定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世界 是物质的,构成个体事物的基本成分是“简单性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离,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物质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主张面向自然, 认识自然,征服自然;认为“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要命令自然 就必须服从自然”。强调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一切知识的观念都来 源于感觉。但也肯定理性的作用,主张把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结合起来。 重视科学方法的研究,提出归纳法,即以感觉经验为依据,对感性材料加 以整理、分析,上升到最普遍的原理,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他承认 上帝存在,灵魂不死,接受了中世纪以来颇为流行的“两重真理论”。
论厄运

论厄运【英】培根教学目标1、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文章的中心。
2、能认识厄运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坚忍的意志,有战胜生活中的困难、逆境的勇气。
教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人生既有灿烂的阳光,也会有凄冷的风雨,面对逆境厄运的考验,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厄运》一文中,指出怎样面对厄运。
二、阅读文章把它分成三层1、开头——横渡波涛翻滚的生活之海的。
2、“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不对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3、“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结尾三、概括每部分内容1、战胜厄运令人惊叹,对厄运无所畏惧的人是真正的伟人。
2、要培养起坚韧的品德,勇敢的面对厄运,通过战胜厄运去获取幸福。
3、厄运孕育出希望,最美好的品德是在厄运中显现出来。
四、文章善用比喻,指出文中词句的比喻义及作用刺绣:人生、生活花朵:人的美德背景:人生中的苦难启示:战胜苦难获得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
运用“人的美德犹如香料”是为了证明“最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现的”五、有人说“厄运就是灾难和摧残”学了文章你有什么新认识,谈谈你对厄运的理解。
六、如果说逆境是对人的考验,那么顺境同样是考验,比如,如何在顺境中把握自己,珍惜顺境,又如何增加危机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请你联系自己的实际,就如何面对顺境和逆境各写一则座右铭。
七、我们应该从新的视角去透视人生的厄运,对人生的顺逆做新的认识。
厄运不仅仅是灾难和摧残,也是磨练和新生,帮助我们培养起坚忍的品格,去勇敢地面对厄运、战胜厄运,获取幸福。
厄运中孕育着希望,最美好的品德可以在战胜厄运中凸现。
以此为话题,收集有关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直面苦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其人2、仔细阅读文本,感悟文中蕴涵的人生哲理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蕴涵哲理的语句一课时一、导入ppt杏林子的图片,配以文字说明(穿插:我们看这张图片,这么美丽的女子是谁呢?喔,她是12岁时就得类风湿关节炎的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瘫痪了……弓着腰不能吃自己想吃的东西,不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不能自己梳头,不能自己化妆,到后来连大笑两声也变得奢侈,因为要带来一阵阵的咳嗽和气喘,三毛看到了杏林子的痛苦,忍不住偷偷向上帝祷告,让上帝快点结束她的痛苦。
_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_从希望到绝望的心路历程

第24卷 第2期 开封大学学报 V o.l 24 N o .22010年6月J OURNAL OF KA I FENG UN I V ERS I TY Jun .2010收稿日期:2009-12-30作者简介:倪云(1977-),女,河南固始人,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从希望到绝望的心路历程倪 云(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 要: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是!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的遗著。
剧中备受创伤的泰龙一家总是在彼此抱怨、互相争吵又追悔莫及。
他们对过去无法释怀,更借此逃避残酷的现实。
逃避主义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人生之旅是悲剧性的∃∃∃从希望走向绝望。
剧中的象征起到了揭示主题的重要作用,更暴露出人物内心的矛盾与彷徨。
该剧亦传达出剧作家对人生及命运的叩问。
这部经典给现代人新的教益:在大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现代人面临更多更大的困境,更应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命运抗争,自我救赎。
关键词: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逃避主义;希望;绝望中图分类号:I 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3X (2010)02-0042-03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是!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1888-1953)的一部遗著,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戏剧之一。
它写于1941年,但在奥尼尔辞世两年后才得以发表,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奥尼尔的自传,主人公泰龙一家的原型就是奥尼尔的家人。
剧作家以其深沉的情感投入本剧的写作,称它为一部!血泪之作∀也不为过。
通读全剧,可以发现从白昼到黑夜的旅程亦是从希望到绝望的历程。
心灵苦旅中的每个家庭成员都从未消停过,彼此抱怨、互相争吵而又追悔莫及。
他们逃避现实的态度决定了其悲剧性的结局。
本剧从始至终都存在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氛围。
这幕悲剧有着超强的生命力,历久弥新,现代社会中的个体与家庭仍能从中获得实际的教益。
一、生活在!过去∀:通过怀旧逃避现实剧中的四位主要人物,每个人生活都不如意,被挫折所困扰,期望从残酷现实中解脱。
论困厄

黄伯桢《揣摩而得》8.论困厄讲到困厄,毫无疑问,总得将他归入苦的一类;与之相对应的顺遂、发达,任怎么品尝,也总是甜咪咪、美滋滋的。
是甘是苦,这好说;是好是坏,有无余荫后患,这就很难说了。
人有趋吉避凶的生物性本能,这也是求生本能的初级反应。
因此,当人们暴露其软弱性时,就将厌恶、恐惧、咒诅、忿怒都向困厄倾泻。
但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人,他们赞美痛苦、欣赏折磨、嗜苦成癖、勇蹈火海,以显示其英雄气概,以填补其空虚的心灵。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对此就多有论述,以鼓舞困厄忧患中人,以警告腾达安乐中人。
就如:“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小人享福如受罪。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大难不死,后福无穷。
”“入行三年穷。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孟子的一段名言,也是人们常乐于朗诵的。
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又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话当然是对的。
然而,鬼将降大灾于斯人也,又是何等境况?明明是恶魔搞鬼,磨得你七死八活,却又美声唱道:“忍着吧,天降之大任,来哉!”要你甘之若饴,如何?“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有之;“死于忧患而生于安乐”者,亦复不少啊!困厄,常给世人带来无以名状的困惑和十分古典的烦恼。
有人说,“这是天使特意为你送来化妆的福庇。
”那么,我岂不是应当逆来顺受,照单全收么?!若有人说:“这是撒但对你的攻击,要搞垮你,要得着你!”那么我又当如何呢?这是说到困厄的背景。
至于说困厄的前景呢,同样是令人困惑的谜。
许多天才人物确实被困厄所扼杀了;“饿其体肤”,那是要饿出胃病来的。
但有许多平凡人物,却又在困厄的冲击中扶摇直上,成就伟业。
同是在这天下人间,许多天才人物,确实被赞扬与爱护所扼杀;许多平凡人物,却也确实在同情与鼓舞的幸运机遇中,东山再起。
所以在困厄的现实苦味中,我们不妨暂且摆脱背景与前景的困惑、价值与意义的困惑、心怀不平的困惑……认真剖析眼前的困厄,看是怎么处理才好。
培根论说文集读后感

培根论说文集读后感培根议论文散读后感(一)没有暂前,经伴侣举荐拜读了《培根议论文散》,读完之后顿觉支损非浅。
它不只文笔柔美并且阐述精炼。
用其敏钝的洞察利巴庞大的人熟答习题用集文的文体写没去,一高让本来干燥有趣的人熟实践变失宛在目前起去,那确是让尔的精力为之一振。
正在《培根论》柔美且布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高,尔一口吻通读了二遍,仍觉意犹已尽,就非常念将其举荐给更多的伴侣,邪谓之“偶文共观赏,信义相取析。
”但又未免夷由,果为《培根论》那原书模板外也有些篇章存正在着争议。
如《论韬晦》、《论家口》等篇章外叙说的作人之叙,真际上是典型的奸商哲教。
俐的阐述,给人以深入的封迪而广为读者所青睐。
因此,尔以为《培根论》确实是值失一读的孬书模板。
正在《培根论》之外有许多到处颂扬的篇章,但尔印象最深的倒是《论机会》。
他正在篇外说到“当惊险迫近时,擅长捉住机会迎头邀击它要比夷由避闪更无利。
果为夷由的成果恰正是错过了克制它的时机。
”人的平生不少工作是不成能用确定论去精确形容的,但机缘确是胜利的尾要果艳,便人熟而言,平生外年夜的机缘否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逢。
年夜的机缘是汗青战社会形成的,因而要念有所做为,必然要擅长省时度势,看浑开展的年夜趋向,有精良的洞察力来感知那里有“金矿”。
另有一种机缘是社会形成的,尔国糊口正在六七十年月的人便出有很孬的机缘能够操纵。
机缘往往是忽然天或人不知;鬼不觉天呈现的,有时甚至永近没有为人所知、或只是正在回顾回头旧事时才意识到已往的这件事是个机缘,庆幸捉住了它或者懊悔落空了它。
擅长捉住机缘的人应该具备如下根本艳量:第一,要随时作孬筹办,没有要机缘去的时分暂时抱佛手。
不只要尽否能的获与各类各样的广搏的常识,借要尽否能熬炼没很弱的翻新才能。
“若是工夫未使事物糜烂,而人却无伶俐使之改造,这么其终局将只要覆灭”(《论改造》)。
有些人十分吃苦,很爱教习,然而逢到新答习题老是束手无策,那便是翻新才能有余。
第两,要从大事作起,仔细天作孬每一一件事。
论厄运教案精选四篇

论厄运教案论厄运教案「篇一」论厄运教案范例论厄运教案范例《论厄运》教案一、导语设计人生在世与逆境总是相伴而行。
顺境,人之所求,却未必有求必应,逆境,人之所畏,却往往不期而遇。
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人生的逆境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论厄运》,看看培根会给我们哪些启示。
二、走近作者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哲学史上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和哲学家。
《培根论人生》是他文学上的代表作,问世400余年,几乎被翻译成成人类所有语言。
见解深刻独到,分析周密严谨,文风老辣锐利,体现了他“高度的阅历,丰富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开创了英国散文的传统,影响极大。
他在《沉思录》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著名论断。
三、解题:厄运:即中国所说的逆境。
四、《论厄运》1、齐读课文,理清思路第一层:(开头——“横渡波涛翻滚的生活之海”),引用名言与神话指出“战胜厄运令人惊叹”,对厄运无所畏惧的人才是“真正的伟人”。
第二层:(“幸福所需要的美德”——“比对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用《圣经》、圣诗指出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
第三层:(“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结尾),用比喻与对比说明厄运中孕育着希望,更能显示出我们最美好的品格。
2、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培根的观点。
我们要以坚忍的品德战胜厄运。
3、速读,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
”“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
传统小说三要素的“困厄”例谈

传统小说三要素的“困厄”例谈传统小说是指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主要特征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通常包含着三个要素:情节、人物和主题。
其中,情节是传统小说的骨架,人物是情节的承载者,主题则是传达给读者的思想感情。
在这三个要素中,情节是最基本的要素,情节是整个小说结构的基础。
情节是由一系列事件、冲突和发展构成的,它牢牢地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
而情节中必须存在一个困厄,才能更好地展示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困厄,是指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人物们所面临的某种具有挑战性的困难、问题、障碍等等。
它是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是人物群体达到高潮的关键时刻。
困厄通常可以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部分。
在物质层面上,困厄通常表现为财富的缺乏或损失、生命的威胁、斗争的困难等。
例如在《西游记》中,唐僧四人前往西天取经,被妖魔鬼怪拦路挑战,而他们年纪不大、道行不高,缺乏绝对把握。
这就是物质层面的困境,这种困境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使人物在挑战等困境时,经受历练,不断成长。
在精神层面上,困厄主要表现为心理和道德上的矛盾,例如恋爱的烦恼、家庭的分歧、道德的艰难抉择等等。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情感矛盾就是精神层面上的困境。
林黛玉因为她的舍亲病重,无法见到自己喜欢的人,而贾宝玉则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实现他的爱情,这使得他们的感情走入了死胡同。
困境是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拦路虎,它起着阻碍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也是情节发展的动力。
在小说中,我们透过困境看到了主人公的性格,看到了他们的决策、选择和成长。
困境通过挑战和考验着主人公的人格,使主人公在不断克服困境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个人成长和形象的塑造。
总之,在传统小说中,困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困境鲜明地显示出主人公的个性、态度与人物形象,在情节、人物和主题三要素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
因此,创作者必须充分把握困境的这一重要概念,使之成为整个传统小说的关键元素,塑造出更为精彩的故事与人物形象。
诸般困厄已前尘,来日春与青溪长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诸般困厄已前尘,来日春与青溪长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些困厄让我们感到困惑和无助。
然而,历经沧桑的人生旅程告诉我们,任何困难和磨难都是暂时的,总会过去,留在心中的只有坚强和希望。
本文以"诸般困厄已前尘,来日春与青溪长"为题,探讨困厄与希望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困境中寻求突破与解脱。
希望通过分析和总结,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组织方式和内容安排。
首先,文章围绕着"诸般困厄已前尘,来日春与青溪长"这一主题展开,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将通过概述文章主题,介绍文章结构和目的,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接着,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诸般困厄已前尘、来日春与青溪长以及意义与启示。
通过对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深入挖掘主题的内涵,引发读者的思考。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同时展望未来,指出主题对读者的启示和影响,并以感性的结束语来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安排,可以使读者清晰地了解本文的内容框架和思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1.3 目的文章的目的是探讨人们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如何能够化解困难,迎接新的生活。
通过分析诸般困厄已前尘和来日春与青溪长这两个主题,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的同时,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示和正能量,让大家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找到前行的动力和信心。
通过本文的撰写,旨在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勇敢面对困难,不断追求自我提升和成长,以更加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起伏和变化。
2.正文2.1 诸般困厄已前尘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这些困厄就如同前尘般沉重而无法摆脱。
无论是工作上的挫折、人际关系的纠纷,还是健康问题的困扰,都会让我们感到沮丧和困惑。
新年心语:奋斗,心怀梦想向前行演讲稿

新年心语:奋斗,心怀梦想向前行演讲稿各位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同学XX,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思考和感悟。
转眼之间,我们已经告别了辛勤拼搏的2020年,迎来了崭新的2021年。
在这新的一年里,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新年心语:奋斗,心怀梦想向前行。
人生的道路上,我们终究要经历不同的风雨,经历不同的坎坷和磨难。
然而,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的成长,磨炼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更加坚定地朝着梦想奋斗。
奋斗,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实现自己梦想的关键。
无论是学业还是工作,只有勤奋付出,才能收获自己想要的结果。
就像一位名人曾说过:“有志者,事竟成。
”只要我们怀有追求,心怀梦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然而,奋斗,并不仅仅是靠单纯的努力和拼搏就能够实现的。
我们还需要心怀梦想。
梦想是人们追求幸福、追求成功的动力源泉,是我们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只有心怀梦想,我们才能在追求的道路上更加坚定,更加努力地前行。
不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不论困厄与成功,我们都应该坚持,永远保持一颗燃烧的心,不让梦想轻易熄灭。
亲爱的同学们,人生只有一次,让我们怀揣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追逐自己的梦想。
这个梦想也许如同一颗星星,照亮我们前进的路途;这个梦想也许宛如一片云彩,让我们的青春飞扬起来。
无论是身处艰苦的学习中,还是面临未来的职场挑战,让我们始终保持一颗向往梦想的心,坚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最后,我想引用马云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年轻人要有梦想,要有追求,要为自己的人生设定一个目标。
”让我们一起努力,奋斗不息,心怀梦想向前行,成就更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祝大家新年快乐!。
传统小说三要素的“困厄”例谈

传统小说三要素的“困厄”例谈传统小说的三个要素是情节、人物和环境。
在这些要素中,其中一个关键的元素是“困厄”,即主人公在故事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难题和困难。
困厄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读者所关注和期待的。
传统小说中的“困厄”可以是许多不同的形式,它可以是主人公面临的外部困境,如战争、自然灾害、社会压力等;也可以是内心的困扰,如道德挣扎、情感纠葛、心理压力等。
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的困厄,它们都会对主人公的生活和命运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贾宝玉是一个富贵公子,拥有无尽的财富和享受,但他内心却常常感到孤独和困扰。
他面临家族的期望和传统道德的束缚,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真正的喜好和爱情。
他还遭遇了亲人的离世、父母的反对以及复杂的亲戚关系,这些困厄使他身心俱疲,也难以找到自己的人生归宿。
贾宝玉的困厄不仅是个人的,也反映了整个贾府的衰败和社会阶层固化的局限,深刻地描绘了封建社会的困境。
另一个例子是郁达夫的《春蚕》。
小说主人公明秀因家境贫寒,从小就被迫投身于艰苦的丝绸生产工作中。
她为了能够安享安乐的人生不辞辛苦地努力工作,但她的努力却化为泡影。
由于各种不公正的待遇和社会的歧视,她的努力始终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甚至被迫嫁给一个并不喜欢的人。
明秀的情感与人生被大环境所局限,她的困厄表现出来的是社会不公与个体无力的冲突。
传统小说中的“困厄”不仅仅是一种挫折和痛苦,它也是人物成长和故事发展的关键。
主人公在面对困厄时,往往需要付出努力、改变自己,通过战胜困难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他们常常通过思考和反思自己的困境,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最终迎来转机和成功。
通过困厄这一要素,传统小说中展示了人生的真实与复杂,也带给读者深思和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正是这些困厄使我们成长和进步。
困厄在传统小说中不仅是一个情节发展的手段,更是一种反映人性与社会问题的表现形式,它在小说中的描绘和处理,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和理解。
培根散文随笔美文:OfAdversity论困厄论作伪与掩饰

培根散文随笔美文:OfAdversity论困厄论作伪与掩饰培根散文随笔集中英对照,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学语言,是掌握英语的绝佳方法。
既可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又能享受文学之美,一举两得,何乐不为?5 Of Adversity 论困厄It was an high speech of Seneca (after the manner of the Stoics) that the good things which belong to prosperity are to be wished; but the good things that belong to adversity are to be admired. Bona rerum secudarum optabilia; adversarum mirabilia.“幸运底好处是应当希望的;但是厄运底好处是应当惊奇叹赏的”,这是塞奈喀仿画廊派的高论。
Certainly if miracles be the command over nature, they appear most in adversity. It is yet a higher speech of his than the other (much too high for a heathen): It is true greatness to have in one the fragility of a man and the security of a God. Vere magnum habere fragilitaterm hominis securitatem da. This would have done better in poesy; where transcendencies are more allowed. And the poets indeed, have been busy with it; for it is, in effect, the thing which is figured in that strange fiction of the ancient poets, which seemeth not to be without mystery; nay, and to have some approach to the state of a Christian: that Hercules when he went to unbind Prometheus (by whom human nature is represented) sailed the length of the great ocean in an earthen pot or pitcher: lively describing Christian resolution; that saileth, in the frail barque of the flesh, through the waves of the world.无疑地,如果奇迹底意思是“超越自然”,那么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
读书人的思想 儒道释

读书人的思想儒道释儒、道两家思想,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因循;一个入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这是他们达到相通和互补的真正前提。
所以,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才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者熔儒道于一炉,张弛相济,进退自如。
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孔子认为,他与那些逸民、隐者的区别就在于"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
用孟子的话来解释,就是:"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孔子一向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但实际上不管天下"有道"还是"无道",他似乎没有一点退隐的意思。
为了改变这个"无道"的世界,尽管他四处碰壁,却百折不挠,骨子里还是那股劲:"知其不可而为之"。
在此方面,孟子比孔子毫不逊色。
在他看来,无论得志还是不得志,无论困厄时还是显达时,都不应该绝人逃世;主张用自己的方法来"平治天下",实现其"王道"理想;并且扬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他更无退隐之意。
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
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本人就是一个"隐君子",相传他在周朝做过藏书管理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来他退隐了,写下《老子》一书。
庄子曾做过宋国漆园的管理员,辞职后表示"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宁肯隐居陋巷,借米充饥,自编草鞋,过着清苦的生活,也不愿应楚威王高薪聘请而赴楚相之位。
从老子的自然无为、少私寡欲、贵柔守雌的思想,到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无不说明道家与儒家的不同之处。
何新《培根论人生》欣赏

何新《培根论人生》欣赏何新译最新版《培根论人生》欣赏(选篇)[原创2010-4-11论美弗朗西斯·培根何新译美德好比宝石,在幽暗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显名贵。
同样,一个人外貌虽不俊美然而举止端庄优雅,还是令人肃然起敬。
美貌者未必具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因为造物者是吝啬的,给予此就不再予以彼。
所以许多容颜俊丽之人却一生无为,他们也许过于追求外表之美而放弃了内在之美。
但也并非必然——因为奥古斯都大帝、泰·菲斯帕斯、美男子腓力普王、英王爱德华四世,以及雅典人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若仔细考究,形态之美胜于色彩之美,而优雅之美又胜于形态之美。
最高的美是画图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难于被直观,这是一种无法定义的奇妙之美。
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曾经幼稚地设想,可以按照某种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美的特点,用图画组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
其实这样合成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欣赏。
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是机遇,而不是模式。
有许多种面容,就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非常可爱,因为他们的风范具有成熟优雅之美。
正如拉丁谚语所说:“晚秋晴色尤为美好。
”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外貌俊美,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举止而令人失望。
美貌犹如盛夏时的水果,容易腐烂而难以持久。
世上有许多美人,有过放荡的青春,却承受着愧悔的晚年。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论美[Of Beauty]VIRTUE is like a rich stone, best plain set; and surely virtue is best, in a body that is comely ,though not of delicate features; and that hath rather dignity of presence, than beauty of aspect. Neither is it almost seen, that very beautiful persons are otherwise of great virtue; as if nature were rather busy, not to err, than in labor to produce excellency. And therefore they prove accomplished, but not of great spirit; and study rather behavior, than virtue. But this holds not always: for Augustus Caesar, Titus Vespasianus, Philip le Belle of France, Edward the Fourth of England, Alcibiades of Athens, Ismael the Sophy of Persia, were all high and great spirits; and yet the most beautiful men of their times. In beauty, that of favor, is more than that of color; and that of decent and gracious motion, more than that of favor. That is the best part of beauty, which a picture cannot express; no, nor the first sight of the life. There is no excellent beauty, that hath not some strangeness in the proportion. A man cannot tell whether Apelles, or Albert Durer, were the more trifler; whereof the one, would make a personageby geometrical proportions; the other, by taking the best parts out of divers faces, to make one excellent. Such personages, I think, would please nobody, but the painter that made them. Not but I think a painter may make a better face than ever was; but he must do it by a kind of felicity (as a musician that maketh an excellent air in music), and not by rule. A man shall see faces, that if you examine them part by part, you shall find never a good; and yet altogether do well. If it be true that the principal part of beauty is in decent motion, certainly it is no marvel, though persons in years seem many times more amiable; pulchrorum autumnus pulcher; for no youth can be comely but by pardon, and considering the youth, as to make up the comeliness. Beauty is as summer fruits,) which are easy to corrupt, and cannot last; and for the most part it makes a dissolute youth, and an age a little out of countenance; but yet certainly again, if it light well, it maketh virtue shine,and vices blush.老网虫子:培根经典美文名家四译网址:/blog/wangdaning培根论说文集是我学生时代读的启蒙励志的精品之一。
培根散文随笔简介

培根散文随笔简介这本书一五九七年初版时只收有十篇文章,因为太薄了,所以添了“宗教信仰”。
一六一二年版增至三十八篇,一六二五年版即末版增至五十八篇。
原先大部分大为修改。
在培根逝世三十一年后的一六五七年,有一个Rawley版将培根的未完稿《论谣言》作为第五十九篇收入其《随笔集》,但由于该篇只有“启承”尚无“转合”,故后来的通行本仍多以五十八篇为标准。
我们现在读的《培根随笔》是经过了三个进化阶段。
这三个阶段可由1597年、1612年和1625年的三个版本代表。
第一版只有10篇文章,前面已经说过了。
因为好象太薄了,所以又填补了1篇用拉丁文写的“宗教默思”进去。
到了1612年的本子,篇数增多到38了。
原先的那10篇文章全大为修改,而且有几篇是重新写过的。
从那时起到培根死止末版就是如今的通行本,共有文章58篇,作者老是把这本文集放在身边,不断地增删修改。
随着他的人生经验的改变,他不得不改变他的意见,于是也就不得不改变他在文章中所发的议论。
如“论请托”、“论党派”、“论友谊”3篇文章在各版都可看出重大的修改。
“论友谊”一篇,为了末次版刊行的原故,曾经完全重写。
从初次问世之日起,这些文章就大受欢迎。
培根值得我们感谢的地方并不是一时的,而将与时具增,与年俱永。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美》、《论善与性善》、《论真理》、《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从《培根随笔集》的《论真理》、《论死亡》、《说人之本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困厄
幸运底好处是应当希望的;但是厄运底好处是应当惊奇叹赏的,这是塞奈喀仿画廊派的高论。
无疑地,如果奇迹底意思是超越自然,那么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
塞氏还有一句比这更高的话(这话由一个异教徒说出,几乎是太高了):一个人有凡人底脆弱而又有神仙底自在无忧,那就是真正的伟大。
这句话如果是一句诗,也许更好一点,因为在诗里头,高夸的说法,好象是更为可许似的。
诗人们也真的常说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实际就是古诗人常述的那个奇谈中所表现的而这个奇谈又似乎非无深义的;不特如此,它所描写的还很有点接近基督徒底情形呢那就是当赫扣力斯去解放普罗密修斯的时候(普罗密修斯是象征人性的)他坐在一个瓦盆或瓦罐里渡过了大海。
基督徒以血肉之躯的轻舟渡过世间底波涛的决心,这故事很生动地描写出来了。
但是用平凡的话来说,幸运所生的德性是节制,厄运所生的德性是坚忍;在伦理上讲起来,后者是更为伟大的一种德性。
幸运是《旧约》中的福祉;厄运是《新约》中的福祉;而厄运所带来的福祉更大,所诏示的上帝底恩惠更为明显。
然而即在《旧约》之中,如谛听大卫底琴音,就一定可以听见与欢颂一般多的哀歌;并且圣灵的画笔在形容约伯底苦难上比在形容所罗门底幸福上致力得多了。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在针工与刺绣中,我们常见,若在一片阴沉的底子上安排一种漂亮的花样,比在一片浅色的底子上安排一种暗郁的花样悦目得多;从这眼中的乐趣上推断心中的乐趣罢。
无疑地,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论作伪与掩饰
掩饰不过是策略或智谋中较弱的一种,因为要知道何时当说真话,何时当行真事需要强壮的脑筋和心胸也。
因此政治家之中较弱的一流方是善于掩饰者。
泰西塔斯说:里维亚同她丈夫底智略和她儿子底虚伪都很融洽就是说奥古斯塔斯有智略而泰比瑞阿斯善掩饰的意思。
又当缪西阿奴斯劝外斯帕显举兵攻委泰立阿斯的时候,他说:我们现在起事,所与为敌者既不是奥古斯塔斯底洞察的判断力,也不是泰比瑞阿斯底极端审慎或隐密这些特质权谋或策略与掩饰或隐密确是不同的习惯与能力,并且是应当辨别的。
因为假如一个人有那种明察的能力,能够看得出某事应当公开,某事应当隐秘,某事应当在半明半暗之中微露,并且看得出这事底或隐或显应当是对何人,在何时(这些正即是泰西塔斯所谓的治国与处世的要术),那末在他这样的一个人,一种掩饰的习惯是一种阻挠,一个弱点。
但是假如一个人达不到那种明察的能力,那末他就不得不常趋隐秘,并且为一个掩饰者了。
因为一个人在不能随机应变有所选择的时候,自以取那一般地最安全最谨慎的途径为佳;就好象目力不济的人走路是轻而且慢一样。
无疑地,从来最有能力的人都是有坦白直爽的行为,信实不欺的名誉的;可是他们是象训练得很好的马一样,因为他们极能懂得何时当止,何时当转,并且在他们以为某事真需要掩饰的时候,如果他们果然掩饰了,以往流传各处的关于
他们底信实和正直坦白的见解也使他们差不多不至为人所疑的。
这种自我底掩藏有三等。
第一是隐密、缄默和守秘密;就是一个人不让别人有机会看出或推测出他底为人。
第二是掩饰,是消极的;就是一个人故意露出迹象端倪,教别人错认他底真正为人,以真为假。
第三是作伪,是积极的,就是一个人有意并且显著地装出他实际非是的那种为人来。
讲起这第一件事隐秘来,这真是一位听人忏悔者底德能。
隐秘的人确实常是听得到许多的忏悔的。
因为谁肯向一个喋喋多言的人自白呢?但是假如一个人被人认为隐密,这就会招致他人底自白的;就好象密闭的空气会吸摄空旷的空气一样;又在忏悔中的暴露既不是为任何实际用处而是为一个人心里痛快的,如斯,隐密的人乃能得知许多的事;盖人多乐于宣泄心事而不乐于增加心事也。
简言之,隐密直似有接受秘事之权也。
再者(说真的),裸露精神的与肉体的,均是不美的;一个人底举止与行为若不完全暴露,便增加尊严不少。
至于多言饶舌之人多虚妄而且轻信。
盖言其所知之人,也会言其所不知也。
因此,隐密底习惯是于处世及修身,两俱有益的。
这句话竟可作为定律。
在这一方面,一个人底面容最好能让他底舌头自由说话。
因为一个人底自我可由其面上的征状而看出者,乃是一个大弱点,大泄漏;这弱点和泄漏有多大,由人面之受人注意与信任胜过言语若干倍而可见也。
说到第二种,那就是掩饰;掩饰常常是必然的,不得不与隐密俱来的;所以一个人若要隐密,他就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作一个掩饰者。
因为一般的人都是狡黠得断不能允许一个人在坦白与掩饰之间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并且实际隐密而表面上不偏向任何一方的。
这样的一个人,人们一定会用问题包围他,设法引诱他,并且探出他底口气。
所以除非他有一种一概不理的沉默,他就不免要显露他是倾向何方的;或者即令他自己无表示,那些人也会由他的沉默中推测出来,犹如他自己说了一样。
至于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话,那是不能持久的。
所以没有人能够隐密,除非他给自己留一点掩饰底余地;掩饰可说仅仅是隐密底裙或裳。
但是说到第三等,那就是作伪或冒充。
那我认为,除非在重大与稀有的事件之中,是罪过多于智谋的。
因此,一种普遍的作伪底习惯(那就是这最后的一等)是一种恶德。
其起因或由于天性的喜伪或多畏,或由于一种有重大缺陷的心智。
这种缺陷因为一个人不得不设法掩盖,遂使他在别的方面也作伪,以免有荒疏之虞也。
作伪与掩饰底大益有三。
第一是使反对者不疑而我可以出其不意。
因为一个人底意向若是公开那就等于一声唤起一切敌人的警报。
第二是为一己留一个安全的退步。
因为一个人要是明说要如何如何,因而束缚了自己,那末他就只有干到底,或者被人打倒之一途了。
第三是可以有较好的机会来看破别人的心思。
因为对一个暴露自己的人,别人是不会公开反对他的;他们将干脆让他继续说下去而把他们自己言论底自由变为思想底自由。
因此西班牙人有句成语:撒一个谎以便发现一件真事。
这是一句很好、很精明的成语。
这话底意思犹云。
除了作伪并无发现真情之术也。
持平言之,作伪与掩饰也有三种害处。
第一,作伪与掩饰平常总带着一种畏怯的模样。
这种恐惧底态度在任何事件之中,都不免有阻挠直达目的之处,第二,作伪与虚饰使得许多人心中迷惘,莫明其妙,而这般人与那个作伪掩饰的人在相反的情形下也许会合作的;作伪与掩饰使人独自跋涉,去达到他自己底目的。
第三种而且是最大的害处,就是作伪与掩饰剥夺一个人作事底主要工具信与任。
最好的结合是有坦白之名,隐密之习,掩饰之适当应用;并且有作伪底能力,假如没有别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