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药性及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3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36卷第2期
纵观历代本草方书发现,当今之人参与《神农本
草经》(《本经》)所言人参存在着药性的不同,通过研究发现,人参的药性与功效随着配伍药物的不同而变化,即所谓药有合群之性,方有化合之妙。现将其变化规律归纳如下。1人参寒凉之辨
早在《本经》,即对人参的功效已作了高度的概括,然就药性而言,《本经》谓:“人参味甘,微寒。”今言其甘,微苦,平。当今之人参是否为《本经》所言之人参,《别录》言:“微温。”谓生上党山谷及辽东。并在《本草经集注》将《本经》、《别录》之性和而论之,谓:“人参味甘,微寒,微温无毒。”而在《海药本草》陶弘景注云:“高丽即辽东。”由此可见高丽,辽东同属一地,自梁代起上党参与辽参(高丽)同时并存,其后著作中亦可见这样的记载:人参生上党者为上,次用辽参。《本经》曰:“微寒。”既寒而不甚寒。《别录》言:“微温。”既温而不甚热。其后《新修本草》、《蜀本草》、《大观本草》、《图经本草》、《证类本草》等亦多持弘景之言。至金《珍珠囊》谓:“甘,苦,阳中微阴”。前者只言其“甘,微寒,微温”。未言其苦,此处首提味“苦”,似与今之人参“味甘、微苦”相合,这或许是因年移代革及气候的变化带来药性的改变。再后,元·王好古《汤液本草》认为人参:“气温,味甘。甘而味苦,微寒,气味俱轻,阳也。阳中微阴,无毒。”明·陈嘉谟《本草蒙筌》指出人参:“味甘,气温,微寒。气味俱轻,升也,阳也,阳中微阴,无毒。”由此可知,金元时期医家多以“阳中微阴”立论。到了明代李言闻在炮制方面明确指出:“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阳,微苦补阴”。其后医家亦多沿其说。明·贾所学在《药品化义》谈到:“山西襄恒县,古名上党,有紫图山,出人参,久绝其种。今惟辽佐清河所产最良,朝鲜者次之。”由此可见,此时所指辽参已不是陶弘景所指辽东所产者,也有别于朝鲜高丽所产。
清·张志聪《本草崇原》言:“人参气味甘美,甘中稍苦,故曰微寒。”清·严洁《得配本草》言:“味甘,微苦,生微凉,熟微温。”张璐《本经逢源》:“人参甘苦微温,无毒。”民国·张山雷就其产地品质在《本草正义》论道:“古称人参,今辽参、高丽参之别。形色、性情、功效各有不同,考其气味主治,则《本经》“寒,而补五脏,安精神”云云,皆似辽参而言。辽参、高丽参其力皆厚,惟一则甘而能清,一则甘而兼温,功力自别。辽参微寒,功能养阴清虚火,今用之阴虚有火,及吐衄失血后宜于清养,或汗家、失精家,阴液耗损,虚阳偏炽者,甚有经验,证以《本经》之所谓人参“味甘微寒”者,气味甚合。寻绎《本经》主治,皆滋养阴液,生津补血之功,而非补气回阳之药;是皆辽参之功用,而非高丽参之兼有温性者可比”。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以上本草考证来看《本经》所言人参为上党所产并非辽参,《药品化义》所言上党人参,久绝其种。今惟辽佐清河所产最良,朝鲜者次之。将两家之言合而论之,并结合整个考证情况来看,自明代贾所学起所言之辽参已不是陶弘景时之辽参(高丽)者。至现代受加工炮制的影响分别有生晒参、糖参、红参,其药性亦有所不同:生晒参性偏凉,对气阴不足者较宜;糖参品质较生晒参为次,药力也弱,常用于病后体弱、气阴耗伤之证;红参性偏温,对气弱阳虚者更为适合。
2从方剂配伍探讨人参药性
论人参之功,早在《本经》言:“补五脏。”唐·甄权《药性论》以彰其说:“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明·缪希雍《本草经疏》认为其:“补五脏,盖脏虽有五,以言乎生气之流通则一也,益真气则五脏皆补矣。”明·张景岳《本草正》谓:“扁鹊曰,损其肺者益其气,须用人参以益之,肺气即旺,余脏之气皆旺亦。”亦有以补肺气立论者,如明·徐彦纯《本草发挥》言:“东垣曰:人参甘温,能补肺中之元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肺主气故也。”清·严洁亦将《本经》之言发挥,在《得配本草》谓:“人手太阴经气分,能通行十二经,大补
人参药性及功效探析
刘
敏
(齐河县中医院,山东齐河251100)
[摘要]通过对《神农本草经》关于寒凉之性、方剂配伍的研究,认为凡言参之微寒者,皆为《神农本草经》上党所产,言参之微温者多指高丽所产;人参之功甚广,能补五脏、通行十二经,能升、能降、能通、能泻,其功效与配伍密切相关,并阐述了人参药性随配伍变化的规律。
[关键词]人参;药性;补五脏;通血脉;泻火;配伍[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 (2012)02-0110-03
[收稿日期]2011-06-20
第36卷第2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Vol.36,No.22012年3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Mar .2012110
2012年3月第36卷第2期
肺中元气,肺气旺,四脏之气皆旺。”
2.1补五脏综诸家之言合而论之,补五脏之意有二:一是仅针对某一经、某一病证及配伍后所起到的作用而言;二是依据脏腑生理功能关系,进行配伍后所起到作用而言。在补益五脏方面,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参苓白术散,治脾胃气虚挟湿证。此方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山药、莲子、薏苡仁、扁豆、砂仁、桔梗等渗湿止泻、调理气机之品而成。补气健脾之中,兼有渗湿和胃止泻以及保肺之功,适宜于脾胃气虚,湿浊内生之泄泻证,并可用于肺脾气虚之痰咳证,体现了“培土生金”之法。方中人参即是同诸药共行益脾肺之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十全大补汤,以四君合四物加黄芪、肉桂各等分的用量治男子、妇人诸虚不足,五劳七伤。方中以人参大补元气,合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补脾益胃,以资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与诸补血药合用即是气旺血生之意,肉桂温肾助阳,鼓舞气血生成,此为阳生阴长之意。《圣济总录》人参丸,方中人参合蛤蚧补肺肾,与诸药合用以治年深喘嗽,睡卧不宁。《千金要方》之五补汤,治五脏虚竭,短气,咳逆伤损,郁悒不足。《千金方衍义》释之:“五补者,补五脏诸虚不足也。肾为五脏之根,五味收摄右肾命门之相火,固蜇封藏不使精气妄泄。胃为五脏之母,人参入胃,先补肺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故《本经》言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得麦冬,交通肺肾而通上下津液;得桂心,交通心肾而通上下气化;得甘草,引入脾经而敷化精微;得小麦,滋培肝气。且助以粳米而生发清阳,又须枸杞根皮散三焦之虚热,薤白、生姜泄胃中之滞气,滞气散而正气安,五脏皆受荫矣。”
其次为针对某经、某一病证所起的治疗作用,如《太平圣惠方》人参润肺汤,主治肺气不足,喘急咳嗽不已。《鸡峰普济方》补心汤,用治心气不足。另外,即便是用治某一经病证也常需配伍应用。如《太平圣惠方》人参丸,人参同茯神、远志、菖蒲、龙齿治心气不足,多惊悸,耳目不明,健忘。《圣济总录》大麻仁丸,人参同决明子、车前子、黄连等清降之药同用泻肝热,治目赤。《银海精微》之八珍汤,人参同黄芪及诸补血养肝之药用治虚损血苦,上攻眼目涩痛。
人参可补气、血、阴、阳。明·张景岳《本草正》:“人参,气虚血虚俱能补,阳气虚竭者,此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阴血崩溃者,此能障之于已决裂之后。惟其气壮而不辛,所以能固气;惟其味甘而纯正,所以补血。以气血相较,则人参气味颇轻而属阳者多,所以得气分者六,得血分者四,总之不失为气分之药。”清·陈士铎在《本草新编》概况说:“味甘,气温,微寒,气味俱轻,可升可降,阳中有阴,无毒,乃补气之圣药,活人之灵苗也。能入五脏六腑,无经不到,非仅入脾、肺、心而不入肝、肾也。五脏之中,尤专入肺、入脾。其入心者十之八,入肝者十之五,入肾者十之三耳。世人止(只)知人参为脾、肺、心经之药,而不知其能入肝、入肾。”观诸家之言,人参之用可为广益脏腑,五脏兼调,无所不入,可升可降。
2.2补阴与养阴药配伍补阴。如《圣济总录》人参汤,人参三分,乌梅二枚。主治霍乱吐利不止,津液虚少,不至上焦而烦渴。《仁斋直指方》玉壶丸,人参、瓜蒌根各等份。上为未,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麦门冬煎汤送下。治消渴,引饮无度。降心汤,人参、远志、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茯苓、炙黄芪、北五味子、炙甘草各半两,天花粉一两。上锉细。每服三钱,加大枣煎,食前服。主治心火上炎,肾水不济,烦渴引饮,气血日消。《简易方》人参固本丸,用人参二两、炒天冬、炒麦冬、生地黄、熟地黄各四两,蜜丸,治肺劳虚热。《医方考》评之曰:“盖二冬清肺热,二地益肾水;人参大补元气,气者水之母也,且人参之用,无所不宜,以气药引之则补阳,以血药引之亦补阴也。”
2.3补阳与附子配伍补阳。如《伤寒论》之四逆加人参汤,方中人参合附子协诸药共行回阳益气,救逆固脱之功。《景岳全书》四味回阳饮,人参一二两,制附子二三钱,炙甘草一二钱,炮干姜二三钱。水二钟(盅),武火煎至七八分,温服,徐徐饮之。治元阳虚脱,危在顷刻。张景岳指出:“附子性悍,独任为难,必得大甘之品,如人参、熟地、炙甘草之类,皆足以制其刚而济其勇,以补倍(培)之,无往不利矣。”说明元阳虚脱,若以人参益气固脱,与回阳救逆之附子配伍使用的重要性。
2.4补血与补血药同用补血。如《兰室秘藏》圣愈汤,由人参、熟地黄、生地黄、川芎各三分,黄芪、当归身各五分。上为粗末,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治诸恶疮,血出多而心烦不安,不得睡眠。葛可久《十药神书》方用人参二两,大失血后,元气大虚,“血脱者,当益其气”。故重用人参大补元气,补气以生血,补气以固脱。《症因脉治》归芍地黄汤,方中人参合诸滋阴补血药同用,治疗血虚咳嗽。《正体类要》归脾汤,治心脾血虚证。方中以人参补心气、健脾胃、益心智;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二药合用,俱补气生血,养脾益心之功。
2.5通血脉梁·陶弘景首提人参具有“通血脉、破坚积”之功。其后,《薛氏医案》薛己谓:“人参但入肺经,助肺气而通经活血,乃气中之血药也”。《本草经疏》指出人参:“通血脉者,血不自行,气壮则行,故通血脉。”以上均可看出人参通血脉之功,即是血以载气、气能帅血之理。基于此也相应创制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剂,如《普济方》之参归丸,治脾血受病,经水不通,血化黄水,流入肢体浮肿。《济阴纲目》十全济
刘敏:人参药性及功效探析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