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1.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是如何决定总体经济表现,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2.实证分析法:指企图超越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所产生的效果的方法。
3.经济理性主义假定:指在进行逻辑实证的研究过程中,总是假定当事人非常明确行为目标,在经济决策时,总是深思熟虑地进行权衡比较,选择最佳方案,以期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
4.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
5.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6.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7.总量分析:就是研究一国总需求、总产出、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8.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9.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
10.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1.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2.支出法:从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家购买的最终产品的支出角度来衡量社会在一定时期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方法。
13.收入法:从企业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衡量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多少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方法。
第三章14.萨伊定律基本内容:一种产品的供给产生了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有多大的供给就会有多大的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必定相等。
a.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微观主体资源配置的最优同时就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从而也就决定了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2.投资成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3.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4.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5.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得利率和收入的组合。
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是相等的,即I=S。
从而产品市场时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成为IS曲线。
6.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部分货币的动机7.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成为“凯恩斯陷阱”和“流动偏好陷阱”。
流动性偏好: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8.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 曲线9.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与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10.货币政策: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11.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支出降低的效果。
12.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价格和利率的行为。
13.利率效应:在宏观经济学中,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利率效应14.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15.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P428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P446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P462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P463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P486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
P4877.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P4958.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
P500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P517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P51811.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
P52312.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P5461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
P572—57614.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P612—61615.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生产要素是指为进行生产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
要进行生产活动,就要投入各种经济资源。
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
要素报酬(factor payment)要素报酬指按生产要素的贡献所取得的相应的收入。
这些收入通常表现为利息、利润、地租或租金及工资。
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人力资本指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和劳动素质而投到劳动者身上的投资,是无形资本,它与物质资本(有形资本)共同构成了经济增长因素中的投资。
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自身不仅能形成递增的收益还能使相关的劳动和资本也产生递增的收益,从而使得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地租之和。
政府预算赤字(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政府预算赤字是指在政府预算支出大于预算收入的差额(BD=G+TR-TA)通货膨胀(inflation):纸币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货币就会贬值,这就是通货膨胀。
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通货紧缩(deflation):通货紧缩是指因流通中货币供应量小于需求量而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
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上对潜在经济增长的偏离。
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是,就会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
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即一国家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4.GDP折算指数:指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 的比率。
5.均衡产出(或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6.消费函数:C=C(y):表示支出和影响支出的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
7.投资乘数: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一变化的投资支出量最初变化的比率。
8.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9.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10.投资函数:i=i(r):投资与利率之间的方向变动关系。
14.谨慎动机(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16.凯恩斯区域(萧条区域):书P428页图14-14。
(第五版)17.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时,描述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18.货币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是指交易资产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市场。
19.总需求AD: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20.财富效应:指以下价格水平对消费影响的效应:当价格水平下降时,提高了经济中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感觉更富有,这又鼓励他们更多地支出,消费者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更大。
相反,当价格水平上升时,降低了经济中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感觉变穷,这又减少了消费者支出以及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21.利率效应:指价格水平通过影响利率进而影响企业投资的效应。
22.宏观生产函数:又称总量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表示总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23.古典总供给曲线:表示在长期中,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经济的就业水平处在充分就业状态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3、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
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5、国内生产净值(NDP):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NDP。
6、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净值(NDP)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7、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税后的个人收入。
8、名义GDP(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9、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准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经济主体想要有的全部支出。
在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为消费c与投资i之和,总供给为消费与储蓄之和。
当产量或国民收入处于均衡状态时,c+i=c+s,i=s.即均衡产量也就是投资等于储蓄时的产量,所以均衡产出指和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等于计划产出,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
11、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Δc/Δy,若消费增量和收入增量均为极小值时,MPA=dc/dy. 12、棘轮效应:即上去容易下来难,杜森贝利相对收入假说理论的核心是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等),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在其领土范围内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GNP: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得到的收入总和。
3.最终产品:是指已经退出生产过程,进入消费领域的产品,如消费品、出口品等。
4.中间产品:是指用来参加其他产品的生产过程的产品,如原材料、燃动力等。
5.投资:是指为了维持、形成和扩充生产经营能力而对资本品的购买及组合行为。
6.存货投资:就是指统计期内存货价值的变动额。
7.政府购买:指各级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
8.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以失业保险、失业救济、抚恤金、各种困难补助及国债利息等形式对个人(有时也对企业或灾区等)地一种支出。
9.名义GDP:是指按照当年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GDP。
10.实际GDP:是指以先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GDP。
11.消费者价格指数:是综合反映各种消费品的生活服务价格的变动程度的一种经济指数。
第二章:12.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13.储蓄函数:是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14.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
15.平均储蓄倾向(APS):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16.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时消费的变动情况。
17.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时储蓄的变动情况。
18.货币幻觉:即所有的人只注意到货币收入的提高而忽略了物价的相应上升,误以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增加了,从而增加消费,导致平均消费倾向上升。
19.财富效应:由于市场情况变化而导致的消费者财富的增减,进而对消费者的消费产生的影响称为财富效应。
20.乘数效应:投资及其他经济变量的变化在正反两个方向对于国民收入变动的放大效应也常被称为“乘数效应”。
宏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地域概念。
2.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核算的方法有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3. 消费物价指数CPI消费物价指数也称零售物价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是用通过对若干种主要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进行加权平均来编制。
用公式表示为: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4. 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指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它不是一个实际产出量,一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潜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潜在产出的途径是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实现技术进步。
5. GDP 平减指数GDP 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GDP 平减指数=报告期价格计算的当期国内生产总值/基期价格计算的当期国内生产总值GDP 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
6. 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β-=∆∆=11I Y K I ,其中,β为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越大,反之则越小。
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前提是:1,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2,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3,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7. 平衡预算乘数(2006年)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假设政府购买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T G ∆=∆时,G G T G T k G k Y t g ∆=∆--=∆--+∆-=∆+∆=∆βββββ11111,所以无论在是定量税,还是比例税下,平衡预算乘数G Y K ∆∆=平均为1。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GDP(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成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NI (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NDP(国内生产净值):指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设备消耗的价值。
总投资:净投资加重置投资。
是指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与流动资产投资之和。
重置投资:重置投资又称折旧投资,是指为补偿固定资产损耗而进行的投资用。
GDP折算指数: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名义GDP :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 :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均衡产出(或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即称为均衡产出或均衡收入。
MPC(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MPS(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
消费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得多,消费与收入的这种关系成为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储蓄函数: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储蓄与收入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
投资乘数(k):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持的变化的比率。
政府购买乘数(kg):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税收乘数(kt):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平衡预算乘数(kb):指政府收入与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投资需求函数: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分析中,投资被假设为一个外生变量。
在本章,投资被表达为利率的减函数,即i=e-dr。
由于人们要根据资本边际效率和市场利率的对比来决定投资与否或投资多少,而资本边际效率又是递减的,因此当利率下降时,将会有更多的投资项目变得可行,这样,投资需求和利率之间就表现为反向变化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定时期内,某国国民运用所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净值(NNP):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资本折扣所得到价值。
国民收入(NI):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个人收入(PI):个人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收入的总和,包括工资、租金收入、股利股息及社会福利等所收取的来的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可直接用于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GDP平均减数: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格水平变化的程度指标。
消费价格指数(CPI):是指反映居民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格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标。
生产价格指数(PPI):衡量企业购买一篮子物品的价格。
利率:又称利息,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比值。
总需求:是指一定时期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经济主体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均衡国民收入:是指总需求等于总共给的国民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
乘数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内在机制。
可支配收入:是指人们的税后收入再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
IS曲线:是指在投资与储蓄相等的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与收入组合点的轨迹。
LM曲线: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的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与收入组合点的轨迹。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使提高国民收入的同时也引起利率的提高,从而使得私人部门的消费与投资减少的现象。
流动性陷阱: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存储起来。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GDP: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消费: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真实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CPI: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美元数量的协议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的自动调整。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这个国家向她的人民提供经济商品的能力的长期提升,这个增长中的能力,基于改进技术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
(库兹涅茨)技术知识:社会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金融体系: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
由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组成。
金融市场:是资金拥有者可以直接向资金需求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共同基金: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来购买股票与债劵资产组合的机构。
金融中介:储蓄者可以借以间接的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包括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是联系储蓄者和借款者的地方。
贴现(利率):现在货币的数量与未来货币数量之间的关系。
风险厌恶:得到与失去等量的货币,失去的效用更大。
多元化:通过大量不相关的小风险代替一种风险来降低风险。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资产价格反映了关于一种资产价值的所有公开的、可获得的信息的理论。
信息有效:以理性方式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的有关资产价格描述。
失业率:劳动力中失业者所占的百分比。
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x100%自然失业率:经济正常情况下存在的失业量,即在长期内也难以自行消除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失业者在寻找最适合于自己偏好和技能的工作岗位时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种原因引起的失业叫做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某些劳动市场上,由于实际工资高于均衡工资所造成的劳动岗位的供给小于实际需求所引起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2 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经济政策: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4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5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6通货膨胀: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通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7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
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述。
8挤出效应: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
9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0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
11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2托宾的“q”说: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q)可作为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
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的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2.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完整)《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4、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5、存货投资: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6、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投资.7、政府支出的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者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所以转移支付和公债利息不计入GDP)8、政府购买: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计入GDP)9、企业的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
10、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
11、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12、边际消费倾向: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13、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14、边际储蓄倾向: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15、平均储蓄倾向:任一单位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16、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17、税收乘数: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18、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19、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20、投资: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主要包括厂房、设备的增加。
决定投资的因素主要有: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
21、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
(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2.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
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
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
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支出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XXX提出的需求能创造本人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步伐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XXX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阐发,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潜在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国家在正常的强度下,充分利用其生产资源生产的GNP。
3.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4.流量和存量: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5.GDP折算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6.个人可支配收入: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人们用来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7.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
(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无形磨损,资本老化带来的无形磨损)。
8.奥肯定律: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9.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的产品。
14.重置投资:建造一个企业所欲要的成本。
10.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1.平均消费倾向:指在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上的比率。
12.对外贸易乘数:表示出口增加一单位引起国民收入变动的多少。
13.相对收入假说:消费者会改变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
15.边际储蓄倾向:指储蓄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是边际储蓄倾向,是指该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16.政府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引起的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17.凯恩斯消费函数:(c=α+βy)经济含义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
18.投资边际效率:由于R(资本品供应价格)上升而被缩小了的r(利息率)的数值。
19.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20.平衡预算乘数:执政府收入与支出可以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21.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2.投资乘数:在有效需求不足,社会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被利用的情况下,投入一笔投资可以带来数倍于这笔投资的国民收入的增加3.挤出效应: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4.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段时间内即使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5.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6.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或工资黏性指工资率不能随劳动供求的变动而及时而迅速的变动。
7.单一货币政策:弗里德曼认为,主动的反周期的货币政策是没有用的,应该将货币政策限制在以一个固定比率增加货币的供给方面,因此,弗里德曼提倡联储实行对经济情况不作出反应的单一货币政策。
8.摩擦性失业:一般指在较短时间内,人们由于各种原因,诸如怀孕和工作上的变更等而失去工作,包括由于季节性因素造成的失业。
9.滞胀: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10.奥肯定律: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11.预防性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故而形成对货币的需求12.米德冲突:在固定汇率不变时,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这样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形。
13.法定准备金率:它是中央银行为保护存款人和商业银行本身的安全,控制或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以法律形式所规定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取的存款准备金的最低比率。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名义GDP:是按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实际DG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的物品和劳务的价格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5、重置投资:是指弥补当期资本设备的生产消耗和意外损坏的投资支出,即折旧。
6、总需求:是指在一定价格水平下社会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7、总供给:是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或国民收入),即经济社会投入的劳动、资本和技术等基本资源所生产的产量,随着价格水平的波动而上下变动。
8、通货膨胀:指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
9、充分就业: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假设,也称完全就业,指在现有工作条件和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参加工作的人都参加了工作的就业量。
10、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用kT表示。
11、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用Ktr表示。
12、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
13、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购买支出同时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支出变动的比率,用kB表示。
14、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商业循环,一般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即经济增长过程中国民收入即经济活动总水平经历的有规律扩张与紧缩的周期性波动。
15、货币政策:是指一国的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而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和整个经济活动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16、财政政策: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所做出的决策。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一国内生产总值: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投资乘数:国民收入相对变动与引起该国民收入相对变动的投资相对变动的比.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顺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商品货币:以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形式的货币.名义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流动性偏好陷阱”.基础货币:指的是银行准备金和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用Cu表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P523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546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P625—63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 或者人均GDP的增长.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繁荣与衰退.总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出总量,即所有生产部门愿意支出的总量,通常用产出水平表示.通货膨胀经济体中大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名词解释二共同基金: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购买股票与债券资产组合的机构.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搜寻最适合自己嗜好&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想要购买的物品&劳务数量的曲线.名义汇率: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费雪效应:名义利率等于真实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也称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指为了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法定准备率:政府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应占的比率.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利率.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着的上涨.成本推进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着的上涨.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失业率:指劳动大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消费倾向: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资本边际效率:是预期增机的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流动偏好: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凯恩斯的财政政策的内容:政府支出: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其他税收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446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463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P48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P487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P500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P517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P518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P572—576自发消费:与收入变动无关的消费.即使收入为0,也需要的消费.中间产品:指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用于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商品和劳务.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超过资本广化或人均储蓄在与补充原有资本折旧和配备新工人后而导致人均资本上升的情况.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增量中用于增加消费支出的比例,或者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或者每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即经济社会的就业的基本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所生产的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上述定义含有的意思: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3.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4.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7.用支出核算GDP: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的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
8.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
9.投资: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用字母I表示)。
10.净投资: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
11.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2.自主投资:利率r为零势能有的投资量。
13.储蓄-投资恒等式: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S;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C+S,由上而得的公式I=S。
14.折旧: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和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15.政府购买(即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16.净出口:进出口的差额。
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
17.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18.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商品用的产品。
19.政府转移支付: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20.个人可支配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以后的个人收入。
21.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22.消费函数(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23.储蓄函数: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的关系。
24.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25.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26.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27.平衡储蓄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28.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29.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的消费水准的影响。
30.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31.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32.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33.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是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34.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35.投资边际效率(MEI):由于资本品供给价格上升而缩小的利息率的数值36.偏好(流动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
37.加速数:产出增量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38.加速原理:说明产出变动和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
39.投资税抵免的政策:即政府规定,投资的厂商可从它们的所得税单中扣除其投资总值的一定百分比。
40.产品市场的均衡: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41.IS曲线:是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42.LM曲线:是这样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并且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43.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第二版课本第552页44.LM曲线的古典区域和中间区域:第二版课本第552页45.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都属于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而减少政府支出和增税,都属于降低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46.货币的需求:就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47.货币的交易需求:出于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的货币需求。
48.货币的投机性需求: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即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
49.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50.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指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51.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52.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
53.狭义的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1表示)。
54.广义的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银行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2表示)。
55.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银行活期存款、银行定期存款、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
56.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57.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58.凯恩斯极端: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
59.古典主义极端: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水平线而LM曲线为垂直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将十分有效。
60.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61.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
6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政策混合产出利率1)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上升2)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不确定3)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下降4)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不确定63.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原有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64.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65.劳动力参加率: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
66.摩擦失业:志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67.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68.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69.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
(可看作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
70.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71.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72.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73.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审时度势而主动采取的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的一些财政措施。
74.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的膨胀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75.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
76.周期平衡预算: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77.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78.功能财政: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这种思想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
79.货币创造乘数:不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加上超额准备率的倒数。
80.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硬币和纸币)。
(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是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81.存款准备金: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的货币。
82.法定准备率:在现代银行中,由政府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
83.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
84.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85.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86.债券:⑴广义的:包括商品证券(如提货单、购物券等)、货币证券(如支票、商业票据等)以及资本证券(如股票、债券等)⑵狭义的:仅指资本证券,代表对一定资本所有权和收益权的投资凭证。
87.证券交易的程序:开户、委托、竞价、成交、清算交割、过户开户:一指为投资者开设证券交易专用账户(证券账户),二指为投资者开设资金账户。
委托:指投资者将证券交易的要求告知券商,券商受理后代为进场申报,参加竞价成交的过程。
成交:指买卖双方的价位与数量合适,达成交易的过程。
清算与交割是买卖双方结清价款的过程。
过户:投资者到证券发行机关或指定代理机构变更证券所有者的手续。
88.“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指排出利息率、信贷流泪、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惟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89.总需求: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90.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产量(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91.利率效应:宏观经济学中,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
92.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