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教案:意识的本质
《生活与哲学》第五课第一节《意识的本质》

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 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 的机能
物 质
决定
意 识
生理基础 内容
意识是客观存在 的主观映象
本质: 客观存 在在人 脑中的 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 出发,实事求是
1、 关于“意识起源”的正确表述是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B.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一旦产生就成为脱离客观存在的主 观映象
4、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用木 牛流马车运粮,而不是用汽车;《西游记》 中孙悟空七十二变化,就是变不出一辆坦克, 这是因为 A、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 B、古代文学家思想保守,不善于联想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事物 D、人们的思想认识是发展变化的
5、某学校论坛中流行着一句话“上学时,铃 声是紧迫的;放学时,铃声是悦耳的;考试 时,铃声是紧张的。”这说明:
他们有意识吗?
19世纪初某国有个王子,幼年时被人绑架,囚禁 在一间直不起身的黑屋子里,直到17岁被释放,从未 接触过人。后来虽然经宫廷老师尽心尽力的教育,智 力仍然不及常人。死后解剖发现,他的脑沟很简单, 大脑甚至没有覆盖小脑,连类人猿都不如。王子的故 2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事说明什么?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可见,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去创造神的。 宗教观念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某种原型。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的意识——如实反映ຫໍສະໝຸດ 观事物的本来面目错误的意识——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 活和实践环节进入人脑,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 结果 注意:意识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本质教案

意识的本质教案教案标题:意识的本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意识的定义和本质;2. 探讨意识的作用和功能;3. 分析意识与学习、思维、行为之间的关系;4. 培养学生的意识觉察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1. 意识的定义和本质;2. 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教学难点:1. 意识与学习、思维、行为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学生讨论活动的问题和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 利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或实例引发学生对意识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意识的定义和本质,包括意识是一种主观体验、意识是对自己和外部世界的认知等内容。
- 解释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如意识对学习、思维、行为的调控作用。
Step 3: 学生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意识与学习的关系是什么?- 意识对思维过程有何影响?- 意识如何影响行为?-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Step 4: 案例分析(15分钟)- 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意识现象,以加深对意识的理解。
-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然后共同讨论结果。
Step 5: 总结(5分钟)- 小结意识的定义、本质、作用和功能。
- 强调培养学生的意识觉察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一篇小论文或写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思维、行为等方面,分析意识对其的影响。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进行意识觉察训练,如冥想、自我反思等活动,以提升他们的意识水平。
评估方式:- 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度;- 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 PowerPoint演示文稿;- 学生讨论活动的问题和材料;- 案例分析材料;- 评估表格。
【教案】意识的本质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意识的本质;
(2)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3)结合所学原理,分析人的意识产生的条件,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辩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三、教学方法
案列分析,启发讨论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PPT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整体感知
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内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本质——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七、教学反思
1、这一框的内容,课标中没有作出规定,但为了说明意识的作用,说明“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把握客观规律”,就必须对意识的本质有所了解。
在这一意义上,这一框的内容是为讲下一框作铺垫和准备的,所以不用讲太多,而应该以学生自主讨论为主,教师辅助讲解,而自己在讲课中讲太多,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
2、本课重点、难点是意识的本质,而学生对“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容易理解,但对“它的反映形式却是主观的”较难理解,需要重点讲解,而自己在讲课中有所忽略。
意识的本质教案——探究感知、思维、情感等意识构成要素

意识的本质教案——探究感知、思维、情感等意识构成要素I. 教学目标1.了解意识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2.探究意识的本质及其与人类生命的关系;3.分析感知、思维、情感等意识构成要素的特点及作用;4.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II. 教学重点1.意识的本质;2.感知、思维、情感等意识构成要素的特点及作用。
III. 教学难点1.意识的本质及其与人类生命的关系;2.意识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
IV. 教学方法1.讲授法;2.分组讨论法;3.实验观察法。
V. 教学过程1.意识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1)意识的定义:指人和动物所具备的心理现象,是一种感觉、认知和情感的综合体。
(2)意识的基本要素:①感知:意识中的感知是指人或动物对环境或自身状态的感觉。
②思维:指人或动物通过推理、判断、分析等方式来认识事物。
③情感:指人或动物对所发生的事情产生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反应。
2.意识的本质及其与人类生命的关系(1)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是把人与环境联系起来的神经系统所产生的现象。
(2)意识与人类生命的关系:人类的高级意识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
3.意识构成要素的特点及作用(1)感知:感知是意识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主动性、选择性和个体差异性等特点。
感知可以影响人类的行为和生命。
(2)思维:思维是人类高级意识的核心,具有综合性、创造性和反思性等特点。
思维可以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3)情感:情感是人类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复杂性、情绪性和个体差异性等特点。
情感可以影响人类行为和心理健康。
VI. 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验;2.分组汇报;3.实验报告。
VII.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了解了意识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明确了其与人类生命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意识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同时,教学中重点采用了分组讨论和实验观察等方式,增强了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提高了他们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下一步,可以加强学生对意识的细节了解,如意识的发生机制及其与神经系统的关系等,更深入地探究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教案

意识的本质教案教案标题:意识的本质教案目标:1. 了解意识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探讨意识的本质及其影响。
3. 提高学生对意识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教案内容:1. 导入:教师通过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来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2. 知识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意识的定义:意识是人类高级智能的产物,是指人类对自我和外界的觉知和认知能力。
教师进一步解释意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和外界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包括人的自我形象、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
外界意识是指人感知和认识外界的能力,包括感官的感知、思维的认知和情感的体验等。
3. 理解分析: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意识的本质。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意识与大脑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是否只有人类才有意识?- 意识是一种主观体验还是客观存在?- 意识与思维、感觉、意愿之间有什么关系?- 意识对人的行为和个性有什么影响?4. 实践活动:分小组进行讨论和思考,并由代表发言总结出小组的观点。
每个小组设计一份问卷,调查同龄人对意识的认知和理解,了解不同人对意识的看法和理解。
学生回到课堂上,每个小组依次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并让其他小组与自己的观点进行对比和讨论。
5. 拓展延伸: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讨论,提供一些拓展材料,如科学研究中对意识的探索,不同学者对意识的理论和观点等。
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意识的本质和意义,并对意识的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行阅读相关文献,探索更多关于意识的现象和问题。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回答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疑惑。
强调意识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心理现象之一,对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
7. 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意识的认知,写一篇200字以上的作文,描述自己对意识的理解、意识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对意识的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教案评估: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以及在作业中对意识的理解和思考的深度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意识的本质》教案(精选7篇)

《意识的本质》教案(精选7篇)《意识的本质》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第二信号系统,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能力目标):理解意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价值、情感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并坚持之教学重点:意识的本质教学难点:意识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教学方法:讨论、谈话十故事式讲授教学过程:教学导入情境设计:人们曾说,夜有所梦,日有所思。
我中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已过了上课时间,还在睡觉,惊醒之后,看了时间,才1点40分,原来自已是在做梦,我之所以做这样的梦,是因为我近来曾有过忘记上课的经历,这几天又有其他的工作,心里一直挂着工作,是自已太过于紧张的缘故。
同学们,你们也做过梦,你想知道人为什么会做梦吗?想解开梦的迷团吗?今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迷,学习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请阅读课文,哪个同学来说说?分别引出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学前提。
这两点说明了什么问题?意在说明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罗马科学家普林尼曾观察大象在月光下跳舞,最近泰国举行一系列大象比赛的活动,其中有投篮,画画,等,这些是否能说明大象也有意识?学生讨论。
也许大象有自已的语言,只是我们人听不懂而已,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今后可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留下问题让学生探究,可以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提醒学生注意,意识的产生,是与人类同步的,那么人类是如何来的?同学们会说是劳动。
说明意识是劳动的产物。
同学们还记得“狼孩”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使人的大脑机能得到了充分的完善。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同学们都学过生物,谁能说说人脑的构造,各个区域的功能是什么?如同学们不能记起或不能回答,老师可以简单介绍,如语言中枢管语言,运动中枢管运动,感觉中枢管感觉,视觉中枢管视觉。
如某一区域受损,人就会有某一方面毛病。
意识的本质教案范文

意识的本质教案范文教案:意识的本质教学目标:1.了解意识的定义和特征;2.探讨意识与大脑活动之间的关系;3.探究意识的本质及其在思维、知觉和情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意识的定义和特征;2.意识与大脑活动的关系;3.意识的本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1. ppt;2.视频资源:意识和大脑活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知识,提问:你们对意识的定义了解多少?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表现?Step 2:讲解意识的定义和特征(10分钟)用ppt展示意识的定义和特征,解释每个特征的含义。
然后让学生讨论,意识的定义和特征对我们了解意识有何帮助。
Step 3:观看视频(10分钟)给学生播放一个关于意识和大脑活动之间关系的视频。
视频中会有一些实验和案例,用来说明意识和大脑的关系。
Step 4:讨论意识和大脑活动的关系(10分钟)学生观看视频之后,老师提问:你们通过视频了解到了哪些关于意识和大脑活动的信息?你们觉得意识和大脑活动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Step 5:讲解意识的本质(15分钟)使用ppt讲解意识的本质。
引导学生思考: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它在我们的思维、知觉和情感中起到什么作用?Step 6: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你认为意识的本质是什么?2.意识如何在我们的思维、知觉和情感中发挥作用?Step 7:小结和展望(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答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
展望下节课的主题:睡眠与意识。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
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5篇

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高二生活哲学第五课第一框《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北京市日坛中学任会波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明白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以及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本框开始学习“意识”。
学好本课将有助于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并对下一框意识的作用打下扎实基础。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由于本节课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究。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识记并理解意识的本质;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过程方法目标: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教学重难点意识的本质的三个体现这是由于:本知识点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讲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是本门课程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正确认识意识的本质对于以后学习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立足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导入新课部分展示学生小诗词: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什么是意识?没有意识世界将会怎么样?(这样设计激发学生讨论兴趣,很快可以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讲解新课部分首先,展示一则材料:《人类进化史》学生通过讨论,并结合材料发表看法,教师给予总结,并详细讲述知识点从而掌握: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板书)(这样设计,视频的运用,直观易于理解抽象的知识,便于学生把握,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接下来,过渡到意识的第二个特征的学习——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首先展示鹦鹉学舌和醉酒男对骂,被一脚踩死的的一图片,并设问探究:这个醉酒男犯了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思考:动物会骂人吗?教师结合材料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1.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板书)进一步举生活实例来讲解引入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并结合书本引导学生体会到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板书)(这里新闻图片激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材料的多维运用丰富知识面,教师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系统把握)下面,我们将进入最后一目内容的学习----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板书)首先,展示两幅漫画:《画鬼如何取材》《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并设问问题探究:上帝的形象和鬼的形象都是怎么来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有针对讲解补充。
生活与哲学5.1 意识的本质

D
•探究三: •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那么 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意识吗?
1919年,一个印度人在狼窝内救出 了两个小女孩。小的约2岁,大的约8岁。 小的不久就死去了,大的却活下来,人 们给她取名卡玛拉。卡玛拉生活习性和 狼一样,四肢爬行,吃扔在地上的肉; 害怕光亮、水、火;不穿衣,给她衣服 就把衣服撕破;白天睡觉,夜间活动, 深夜时经常发出狼一样的嚎叫。
促进了意识的表 达手段:语言的 产生,提供和丰 富了意识内容。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探究二:有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上 超过人脑? 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有没有可能达到 人脑的水平? 以上探究说明了什么?
科幻电影定义为包含着某种因素的电影,这些 因素是基于科学(包括现有的科学和假设的科学) 而假想出来的。在今天的世界中,它们是不可能 发生的,或还没有发生的。由此可见科幻电影的 产生 A.来源于人们对未来的设想 B.以自然科学的产生为基础 C.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根源于人们创造的主观世界
c
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 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 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如“地冷 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 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 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 化可以看出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一)意识的本质
• 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 展的产物。 •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 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 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 映象。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5.1 意识的本质

第一信号系统 (具体事物刺激) 第二信号系统 (语言刺激)
望梅止渴 说梅止渴 谈虎色变
动物与 人共有
人类特有
探究四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是, 是不是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呢?
狼孩的故事
由于狼孩脱离了人类社会,所以不可能产生意识。
狼孩
1929年,在印度加尔各 答东北的米德纳波尔,人们 常看到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 于森林。一到晚上,有一个 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随在四只 大狼的后面。后来,人们打 死了大狼,在狼窝里发现了 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母狼 养大的裸体女孩,小的有七 八岁,大的只有十一二岁。 她们的习性象狼,吃生食, 爬行,不会说话,不会思维, 只会象狼一样嗥叫,常常在 晚上出来觅食。
探究二
2、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 而来的,上述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 发展为人的意识?
动物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其根本原因:
动物不能使用劳动工具劳动,没有高度发 达、高度完善的人脑。 纯碎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劳动是整个人 类生活的第一个基 本条件。劳动不是 消极地适应环境, 而是积极地支配自 然,改造自然。制 造和使用工具的需 要使人直立行走, 解放双手。
注意: 1.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活动,动 物的活动是一种本能活动。 2.不能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看成是直 观的镜子对事物的反映。因为意识活动具有 创造性特点。 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大 脑对客观事物的放映。因此,动物的大脑不 能产生意识。 4、电脑 ≠ 人脑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 能。“电脑思维”只是对人脑思维功能和思 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它同人类思维有本质 的区别。电脑不能产生意识。
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意识的本质教案

意识的本质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意识的本质。
2. 探讨意识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3. 分析意识对个体认知和价值观的影响。
教学内容:
1. 意识的定义与特点。
2. 意识与大脑活动的关系。
3. 意识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4. 意识对个体认知和价值观的影响。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并提出对意识的理解,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步骤二:讲解意识的定义与特点(10分钟)
通过讲解意识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意识是指人类对外界事物或自身思想感觉的主观体验,具有主观性、私有性和选择性等特点。
步骤三:探讨意识与大脑活动的关系(15分钟)
让学生讨论意识与大脑活动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大脑是意识产生和展现的物质基础,同时意识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步骤四:分析意识与身心健康的关系(20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意识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意识的不健康可能导致心理压力过大、焦虑等问题。
步骤五:讨论意识对个体认知和价值观的影响(20分钟)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分析意识对个体认知和价值观的影响,认识到意识对人们的认知和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步骤六:总结与延伸(10分钟)
总结课堂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意识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课后阅读相关文献或继续探究,延伸对意识的理解。
教学评估:
1. 分组展示: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呈现出来,展示对意识的理解程度。
2. 课堂讨论:在探讨意识与身心健康关系以及意识对个体认知和价值观的影响时,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质量。
五、意识的本质教案

五、意识的本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意识的本质及其在物质世界中的地位。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意识现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意识的本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2.难点: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意识的社会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意识是什么吗?(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物质、运动等概念。
2.理解意识的本质(1)讲解意识的定义: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分析意识的本质:A.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B.意识具有主观性,但不是主观臆造,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意识具有社会性,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3.意识与物质的关系(1)讲解意识与物质的关系:A.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举例说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A.意识可以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B.意识可以影响人们的情感、行为,进而影响物质世界。
4.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1)讲解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A.人的大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
B.大脑皮层的活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2)分析意识产生的生理过程:A.外界刺激通过神经系统传入大脑。
B.大脑对刺激进行分析、综合,形成意识。
5.意识的社会性(1)讲解意识的社会性:A.意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意识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的意识具有不同的特点。
(2)举例说明意识的社会性:A.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深化的。
B.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是在社会变革中不断发展的。
(2)提问: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什么?(3)布置作业:A.阅读教材,整理笔记。
B.深入思考意识的社会性,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四、教学反思1.对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讲解不够详细,可能导致学生对意识产生的机制理解不深。
2.在分析意识的社会性时,举例不够充分,可能使学生难以理解意识的社会性。
《意识的本质》教案

《意识的本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意识的概念,掌握意识的本质特征。
2. 引导学生探讨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了解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对哲学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内容1. 意识的概念:意识的定义、意识的表现形式。
2. 意识的本质特征:自觉性、能动性、目的性、主观性。
3. 意识的起源:生物进化论、心理起源论、社会实践论。
4. 意识的生理基础:大脑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的作用。
5.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意识的概念、意识的本质特征、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意识的自觉性、能动性、目的性、主观性等本质特征的深入理解,以及意识与物质关系的辩证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意识的概念、本质特征、起源和生理基础、与物质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意识的特点和作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4. 思辨法:培养学生对哲学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意识的概念与表现形式2. 第二课时:意识的本质特征3. 第三课时:意识的起源4. 第四课时:意识的生理基础5. 第五课时: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中的积极性,以及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论述逻辑性和说服力。
4. 课程论文:检查学生对意识本质的理解,以及对意识与物质关系辩证思考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系统的哲学教材,如《哲学导论》、《哲学原理》等。
2. 参考书目:提供相关的哲学著作和论文,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马克思的《资本论》等。
《意识的本质》教案

《意识的本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意识的定义和特征,理解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掌握意识的本质,认识到意识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意识的定义和特征2.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3. 意识的本质4. 意识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5. 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意识的定义和特征,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意识的本质,意识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意识的本质,意识的培养和发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意识的定义、特征、与物质的关系、本质等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意识的作用。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意识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 实践锻炼法: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意识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意识的定义、特征、与物质的关系、本质等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意识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意识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 实践锻炼: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意识能力。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意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意识定义、特征和与物质关系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于意识本质的理解深度和思辨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意识在人类社会中作用的理解,以及对意识培养和发展的认识。
4.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效果的反馈,以便进行教学调整。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关于意识本质的相关理论资料,供学生自学和参考。
2. 案例库:收集各种关于意识应用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在线资源:推荐相关的在线文章、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五课意识的本质 (2)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一框《意识的本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
理解——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运用——结合哲学原理,分析在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一切生命物质所具有的刺激感应,再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过程中,人的意识产生的条件,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能力目标:通过意识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的思想观点,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重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难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的物质性》,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那么世界的物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生: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师:人类社会是怎么样产生的呢?生:……【活动探究】前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巴浦洛夫曾做过的一个试验:黑猩猩经过人们的反复训练,它能打开水龙头,用水桶放水灭火。
后来,人们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同样点上火,给它一个水桶,让它灭火,但它此时已束手无策了。
问题:黑猩猩不会就地取水灭火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生:……结论:动物是没有意识的。
只有人类才有意识。
设问:人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呢?它与动物的反应是什么关系呢?【新课讲授】一、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师:我们都知道在自然界里,一切物质,不论是有没有生命的,都会有一些反应特性,比方说,像铁会生锈,岩石会风化。
还有低等生物会对外界的刺激所作出的应激反应,向日葵会向着太阳转,含羞草被碰到之后就会把叶子收起来,还有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蛇在自身受到危险时会攻击,一些狗在自己的主人受到危险时会主动攻击。
【活动探究】书本第35页:没有这些反应特性和反应形式,意识能不能产生呢?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反应形式同人的意识是什么关?【教师总结】从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反应形式,到动物的感觉、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这是一个生物进化发展的过程,没有前面的环节,那么后面的环节就不会有了。
意识的本质教案

意识的本质教案引言意识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本质和运作方式一直是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的研究重点。
意识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介绍意识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意识并思考其对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1.了解意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理解不同意识状态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3.掌握意识研究的方法和工具。
4.分析意识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内容1. 意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意识的定义:意识是指人类对外界及自身的感知、思维和体验的主观体验状态。
•意识与注意力的关系:注意力是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选择性地关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意识的内容:意识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绪和意愿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2. 不同意识状态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清醒意识:清醒状态下,人们具有明确的觉醒感和自我意识,能够进行思维和行为的有目的的调节。
•睡眠意识:睡眠是一种周期性行为,分为REM(快速眼动)睡眠和非REM 睡眠。
在睡眠过程中,意识状态发生变化,表现为梦境、睡眠行为等。
•意识扰乱状态:如昏迷、麻醉、中风等病症会导致意识受损或丧失,表现为意识内容的缺失或混乱。
•催眠状态和特殊意识状态:催眠和其他特殊意识状态的研究是意识领域的重要内容,包括催眠、药物影响、禅定等。
3. 意识研究的方法和工具•行为观察法: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表现来推断其意识状态。
•自我报告法:个体主动描述自己的意识体验和感受。
•神经影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等,以观察脑活动来推断意识状态。
•意识实验:如经典的视觉格林兹瞬间判断实验、意识剌激实验等。
4. 意识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意识与自我认知:意识让人们具有自我认知和对自身的思考和评价。
•意识与社会关系:意识是社会交往和群体行为的基础,人们通过意识交流和理解彼此。
•意识与决策和行为:人们的决策和行为往往受到意识的制约和引导。
意识的本质 教案

意识的本质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 理解意识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意识的本质和特点; 3. 了解意识与大脑的关系; 4. 思考意识与人类思维活动之间的关联。
二、教学重点1.意识的本质和特点;2.意识与大脑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意识与人类思维活动之间的关联。
四、教学准备1.教材:教科书《心理学导论》第三版;2.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人类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呢?”2. 意识的定义和作用对意识进行简要的定义和解释,提醒学生意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讲解意识的作用包括了解世界、感受自我、理解他人等。
3. 意识的本质和特点•意识的本质:意识被认为是一种主观经验,具有主体性、唯一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主体性:每个人的意识只能被自己所体验,无法直接观察到他人的意识。
–唯一性:每个人的意识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完全相同的意识体验。
–连续性:意识在时间上是连续的,不会出现间断或跳跃。
•意识的特点:–注意性:人类的意识具有选择性和集中性。
–前引性: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仅受到当前刺激的影响,还受到前一时刻的经验和知识的影响。
–意向性:意识具有主动、目的性的特点。
4. 意识与大脑的关系讲解意识与大脑之间的关系: - 大脑是意识的基础和物质基础,意识是大脑的产物。
- 意识的产生和维持与大脑的神经活动密切相关。
- 大脑皮层是产生高级意识的关键区域。
5. 意识与人类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意识与人类思维活动之间的关联,并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讨论意识对于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性。
六、课堂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巩固对意识的理解和应用。
七、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意识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与思维活动的关联。
八、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章节,并撰写一篇500字的作文,回答以下问题: 1. 你对意识的理解是什么? 2. 意识与大脑的关系是什么? 3. 意识对于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性是什么?九、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思考下节课的教学改进方向。
公开课教案2-《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难点
一时的产生过程
教学策略
教学
思路
要点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课在教学的设计上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并请学生发言。
邹梦宇:我觉得黑猩猩是有意识的,虽然前面在模仿,当它发现小狗做不了仰卧起坐的时候,很着急地拍打它的腿示意图它起来,而这个动作并没有人教它。
曾嘉伟:我不同意邹梦宇的看法,叫小狗起来的行为并不复杂,只是动物间的简单交流。视频中的黑猩猩虽然很聪明,但它只是在模仿人类,学习人的行为,并没有自己的意识,黑猩猩它是没有创造能力和自主意识能力的。(为什么它不可能有人的意识呢?)可能是黑猩猩的大脑没有人脑发达吧。
把外界事物分成四个阶段:无生命物质、低等生物、高等动物和人,请同学们分别讨论这四个阶段并举例说明这些事物对外界刺激会做出怎样的反应,请学生代表发言。
谢衍(“无机物”的反应):无生命的物质对外界的刺激也有反应,比如黑板被擦干净了,石头被太阳暴晒会变烫,被长时间风吹雨淋会风化,还有铁被氧化会生锈。
龙诗晶(“低等生物”的反应):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移动;还有含羞草,当她受到人们触碰时叶子会闭合,所以生物具有应激性,这种反应是趋利避害,有利于植物更好地生长。
张寅春:我国明代初年,明成祖朱棣杀了建文帝夺得皇位之后,把建文帝的小儿子朱文圭带到北京关起来,从两岁一直到五十七岁,其间除了基本的饮食供给外,不许别人与他接触,等放出来时,朱文圭连牛马都不认识,成了一个什么也不懂的白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的本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意识的本质,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能力目标:使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意识的本质
【教学难点】意识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整个世界包括三部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由物质决定的。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为什么人的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火中放置一个香蕉,人用杯子从附近的水缸中取水灭火后拿出香蕉来吃,猩猩很快学会了.当人把火堆放到猩猩经常玩耍的小河边时,人们发现猩猩并没有从身边的小河中取水灭火,而是走过小桥,从远处的水缸中取水,再走回来灭火。
我们可以从这个实验看出,猩猩并不知道小河的水和水缸的水都是
可以灭火的,对它来说,有用来玩耍的水,还有用来灭火的水,二者是
不一样的。
猩猩只是机械地模仿人,其智力水平仍然属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并不是意识。
黑猩猩和人都属于高等动物,为什么只有人具有高级的反应形式——意识呢?人的意识是某个神赐予人类的吗?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板书)
物质通过自身的发展产生意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经历了由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的产生这样几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是无生命物质的简单反应形式.
(图片:自然界的“岩石风化"、“水滴石穿”铁生锈踏雪留
痕水中映月等现象。
)
地球上最早存在的无生命的无机物,尽管还没有感觉、意识,但都具有简单的反应形式。
这是一种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过程,是没有选择性的、完全被动的反应形式。
第二阶段是低级生物对外界刺激的感应特性.
(图片:1.向日葵总是面向太阳的方向,2. 变形虫受到食物刺激,就会接近实物,把它吸入体内3.用手触摸含羞草的叶片,叶片卷起)无机物经过长期的发展,产生了有机物,出现了生物反应形式。
在植物和低级动物身上,这种反应叫刺激感应性。
应激性和反应特性的区别是具有了为了维持其生存而趋利避害的选择性,这就
表现了一定程度的主动性,从此掀开了地球进化历史上新的一页.
第三阶段级是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图片:1.狗见到食物会分泌唾液。
2。
响尾蛇的两眼已经退化,可是它却能在夜间捕食,因为他的眼睛和鼻子之间有一块皮肤,能感受红外线辐射3。
猩猩会模仿人的动作4。
猎狗会协助猎人拦截猎物等)
随着低级生物向较高级动物的发展,产生了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并在刺激感应性的基础上,形成较高级的反应能力,就是动物的感觉。
动物的感觉是一种较高级的反映形式,它大大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的能力.高等动物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但动物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其根本原因是它们缺少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人脑。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
而来,但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不仅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需要,而且还提供了可能。
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协同合作的需要“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于是就产生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
语言的产生,使大脑能够用词来概括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并使人类获得了交流思想的工具,从而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曾报告说,有一个叫安娜的私生女,被她的外祖父惨无人道地关在楼顶的一间房里,不让她见人,不让她接触社会,每天只给她送一些食物和水。
当人们发现安娜时,她已经6岁了,既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更不会使用餐具吃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