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施工工艺标准

合集下载

管道焊前预热与焊后热处理

管道焊前预热与焊后热处理

管道焊前预热与焊后热处理1、焊前预热焊接前预热的目的在于减小焊件与焊缝的温度梯度,延缓焊接接头的冷却速度,减少温差所造成的应力和淬硬组织。

对于碳钢、碳锰钢、铬钼合金钢、低温镍钢等易产生冷裂纹的材料,在焊接前应进行适当预热。

各标准规范均对常见材料的预热温度做出了规定,对同类材料的预热要求基本一致,GB50236-2011对常见材料焊前预热温度的规定见表1。

表1:常用钢材的最低预热温度附:合金钢的编号示例12CrNi3: 合金结构钢C=0.12%,Cr<1.5% ,Ni≈3%CrWMn: 合金工具钢含碳≥1%(当含碳量大于1%时一般不标注),含Cr、 W、 Mn均小于 1.5%40CrNiMoA: 高级优质合金结构钢C≈0.4%,Cr、 Ni、 Mo均小于1.5%预热范围一般为焊缝两侧各不小于壁厚的5倍,且不少于100 mm。

对于无预热要求的钢种,当焊接环境温度低于0 ℃或焊件温度低于-18 ℃时,应对焊件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不应低于15 ℃。

预热应在坡口两侧均匀进行,防止局部过热,加热区以外100 mm范围应予以保温。

2、焊后热处理焊后热处理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进一步释放焊缝金属中的有害气体,尤其是氢,防止延迟裂纹的发生。

二是适当减缓焊接接头残余应力,防止冷裂纹或者再热裂纹的发生。

通过焊后热处理可以松弛焊接残余应力,软化淬硬区,改善组织,减少含氢量,从而降低焊接接头的延迟裂纹倾向。

热处理温度和保温时间是焊后热处理的关键参数。

焊后热处理的温度过高,或者保温时间过长,会使焊缝金属结晶粗化,碳化物聚集,造成力学性能、蠕变强度等下降。

各标准规范中均对焊后热处理的温度、恒温时间、最短恒温时间,以及热处理后焊缝及热影响区的布氏硬度等参数做出了规定。

表2为SH3501-2011对环焊缝焊后热处理的基本要求。

表2:常用钢材焊接接头热处理基本要求焊后热处理的加热范围为焊缝两侧各不少于焊缝宽度的3倍,且不少于25 mm,加热范围以外100 mm区域应予以保温,且热处理时管道两端应封闭。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施工工艺标准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施工工艺标准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施工工艺标准1 适用范围本工艺适用于现场设备、工业管道安装工程中的焊前预热及焊后局部热处理施工。

2 施工准备2.1 技术准备施工前,熟悉有关设计文件、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编制作业指导书。

2.2 作业人员2。

2.1 操作人员应经过技术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2。

2。

2 技术负责人制订热处理工艺,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2。

3 主要施工机具、材料2.3。

1 施工用主要机具设备焊前预热主要设备:液化气预热装置、电加热器控制装置、表面温度计.焊后热处理主要设备:见下表.2.3.1.3 所有仪器、设备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等应保存完好。

2.3.2 施工用主要材料:2.3.2。

1 焊逢局部热处理的加热器材采用的是柔性加热器,加热器的形状主要有绳形、履带式等.绳形和履带式加热器是用多股镍铬合金(Cr20Ni80)丝绳,外套活动陶瓷材料制成.加热器的长度方向可以任意弯曲,可围绕各种形状工件进行加热.2。

3。

2。

2 电缆线的规格应满足使用要求,一般采用2×10mm2铜芯电缆线;补偿导线为铜—康铜、规格2×1。

5mm2 。

2。

3。

2.3 保温材料一般采用硅酸铝纤维针刺毯,密度为98~120kg/m3,厚度为20~50mm,长期使用温度不低于800℃。

2。

4 施工用测量及计量器具2.4.1 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施工测量计量器具有热电偶、温度记录仪表、表面温度计、硬度计和温度控制设备(带有记录系统必须鉴定)。

2.4.2 测量计量器具在施工前应有法定计量部门出具的鉴定证书,并且合格.2.5 作业条件2。

5。

1 焊后热处理应在焊缝外观检查及规定的无损检测合格后进行。

并经质检员或技术人员检查认可。

2。

5。

2 工号工程师提供相关技术文件或施工图纸,填写委托单。

2。

5.3 焊接接头没有承受压力,管道固定牢靠。

2.5.4 热处理工件周围和焊缝内部清洁、干净、无油、无凝脂等易燃物。

3 施工工艺3。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作业指导书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作业指导书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作业指导书目录1.目的2.适用范围3.编制依据4.工程概况、特点及主要工程量5.劳动力计划和作业人员的资格要求6.主要施工机械、工具、器具及材料计划7.施工进度计划8.施工准备9.作业程序10.作业方法、工艺要求及质量标准11.工序交接及成品保护12.强制性条文13.安全和文明施工措施14.绿色施工及节能减排15.技术记录1.目的为了使项目作业规范、符合程序、满足标准,确保施工安全、优质、准点完成,编制本作业指导书。

2.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国电泰州电厂二期工程#4机组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施工作业3.编制依据1)国电泰州电厂二期工程B标段相关施工图纸2)《国电泰州电厂二期工程B标段施工组织设计》3)《国电泰州电厂二期工程B标段焊接专业施工组织设计》4)《江苏省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焊接工艺评定》5)《焊接工艺评定规程》(DL/T868-2004)6)《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DL/T869-2012)7)《火力发电厂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DL/T819-2010)8)《火力发电厂金属监督技术规程》(DL/T438-2009)9)《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第7部分:焊接(DL/T5210.7-2010)10)《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11版)11)《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火力发电厂部分(DL5009.1-2002)12)《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1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46-200514)中国国电集团绿色火电厂建设指导意见4.工程概况、特点及主要工程量4.1工程概况锅炉方面热处理焊口按管径分为小径管和中大径管。

小径管主要包括:水冷壁、低过、过热器悬吊管、隔墙、一次低温再热器、一次高温再热器、二次低温再热器、二次高温再热器;中径管包括水冷壁连接管、隔墙连接管、集箱手孔等;大径管包括下降管系统、启动分离器、贮水罐出口连接管、隔墙出口汇集集箱到隔墙出口分配母管连接管、二次再热低温出口到高温进口连接管、过热器低温出口到高温进口管道、一次再热低温出口到高温进口连接管、水冷壁出口至分离器连接管等。

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的范围、目的和方法

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的范围、目的和方法

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的范围、目的和方法
焊前预热和后热是为了降低焊缝的冷却速度,防止接头生成淬硬组织,产生冷裂纹。

焊前预热温度一般在100-200度,后热不属于热处理,也是一种缓冷措施,后热的温度在200-300度,有的单纯是为了缓冷,有的是针对消氢处理的,一定的后热温度,能使焊缝中氢扩散出来,不至于集聚导致裂纹。

后热保温时间要根据工件厚度来确定,一般不会低于0.5小时的。

焊后热处理的就多了,主要分为四种:
1低于下转变温度进行的焊后热处理,如消除应力退火,温度一般在600-700之间,主要目的是消除焊接残余应力,
2高于上转变温度进行的焊后热处理,如正火,温度在950-1150之间,细化晶粒,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再如不锈钢的固熔、稳定化处理,温度在1050左右,提高不锈钢的耐蚀性能。

尤其是抗晶间腐蚀的能力。

再如淬火,不同的淬火工艺能得到不同的效果,提高钢的耐磨性,硬度等。

3先高于上转变温度进行处理再进行低于下转变温度下的热处理。

比如正火加回火,淬火加回火等。

4在上下转变温度之间进行的焊后热处理。

750-900之间,一些材料的实效强化重结晶退火等。

1/ 1。

工业管道焊接热处理施工工艺标准

工业管道焊接热处理施工工艺标准

工业管道焊接热处理施工工艺标准QJ/JA0615-20061 目的为了规范压力管道等焊件的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工艺,保证焊接工程质量,特制定本工艺标准。

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公司承接的工业与公用压力管道焊接工程的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

3 引用标准GB50236《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4 定义预热:焊接开始前,对焊件的全部(或局部)进行加热的工艺措施。

焊后热处理:焊后,为改善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或消除残余应力而进行的热处理。

5 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的一般要求5.1焊前预热5.1.1 焊接工艺人员应根据母材的化学成份、焊接性能、厚度、焊接接头的拘束程度、焊接方法、焊接环境和所执行的施工工艺标准要求等综合考虑是否进行焊前预热,必要时可通过试验确定。

5.1.2 焊前预热温度应符合设计或焊接施工工艺标准的规定,当无规定时,焊前预热温度宜采用表1的规定。

5.1.3 预热的加热方式一般采用氧-乙炔焰加热或电加热带加热法。

预热的温度应用热电偶、测温笔等测出。

当温度达到要求时才能进行焊接。

5.1.4 焊前预热的加热范围,应以焊缝中心为基准,每侧不应小于焊件厚度的3倍。

5.1.5 要求焊前预热的焊件,其层间温度应在规定的预热温度范围内。

5.1.6 当焊件温度低于0℃时,所有钢材的焊缝应在始焊处100mm范围内预热到15℃以上。

5.1.7 不同钢号相焊时,预热温度按预热温度要求较高的钢号选取。

5.1.8 当采用钨极氩弧焊打底时,焊前预热温度可按表1规定的下限温度降低50℃。

5.1.9 当用热加工法下料、开坡口、清根、开槽或施焊临时焊缝时,亦需考虑预热要求。

表1 常用管材焊前预热工艺条件5.1.3 预热的加热方式一般采用氧-乙炔焰加热或电加热带加热法。

预热的温度应用热电偶、测温笔等测出。

当温度达到要求时才能进行焊接。

5.1.4 焊前预热的加热范围,应以焊缝中心为基准,每侧不应小于焊件厚度的3倍。

5.1.5 要求焊前预热的焊件,其层间温度应在规定的预热温度范围内。

压力容器焊接工艺

压力容器焊接工艺

压力容器焊接工艺(一)、焊前预热正式施焊前应检查焊接装配是否符合规定。

图纸及工艺文件要求工件预热时,应对工件进行预热。

预热温度由工艺评定确定或参照NB/T47015-2011执行。

预热在坡口两侧均匀进行。

一般宽度每侧不得小于100mm,严防局部过热。

(二)、焊后热处理1、作用:保证装备的质量、提高装备的安全可靠性、延长装备寿命。

2、目的:松弛焊接残余应力、稳定结构形状和尺寸、改善母材、焊接接头和结构件的性能(①软化焊接热影响区、②提高焊缝的延性、③提高断裂韧性、④有害气体扩散和逸出、⑤提高蠕变性能、耐腐蚀性能、抗疲劳性能等)3、规范加热温度:最主要的工艺参数,相变温度以下,低于调质钢的回火温度30-40℃,同时避开钢材产生再热裂纹的敏感温度。

保温时间:工件厚度选取焊件保温期间,加热区内最高与最低温差不大于65℃升温速度:焊件温度均匀上升,厚件和形状复杂构件应注意缓慢升温。

升温速度慢使生产周期加长,有时也会影响焊接接头性能。

冷却速度:过快造成内应力过大,甚至产生裂纹进、出炉温度:过高与加热、冷却速度过快结果类似4、方法-炉内热处理加热燃料:工业煤气、天然气、液化气、柴油整体热处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采用优点是被处理的焊接构件、容器温度均匀,比较容易控制,消除残余应力和改善焊接接头性能较为有效,并且热损失少。

需要有较大的加热炉,投资较大。

分段加热处理:体积较大,不能整体进炉时,局部区域不宜加热处理重复加热长度应不小于1500mm。

炉内部分的操作应符合焊后热处理规范,炉外部分应采取保温措施,使温度梯度不致影响材料的组织和性能。

5、方法-炉外热处理被处理的装备过大,或因各种原因不能进行炉内热处理时,只能在炉外进行热处理加热方法:工频感应加热法、电阻加热法、红外线加热法、内部燃烧加热法整体焊后热处理:不能进入加热炉的大型装备,在安装现场组焊后,将其整体加热、保温而进行的热处理局部焊后热处理:对装备的局部,如焊接区域、修补焊接区域或易产生较大应力、变形的部位进行局部加热6、炉外整体焊后热处理注意问题①由于把底座上面的装备整体加热,考虑到热胀冷缩产生的变形和热应力,必须防止对本体结构、支撑结构、底座等产生不利影响②由于对大型装备进行加热,采用的热源,均匀加热所需的循环、搅拌装置以及炉外产生的热量等问题都应特别注意其安全保护措施③为提高热效率和保证温度均匀,对大型装备必须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措施④整体炉外焊后热处理与整体炉内焊后热处理相比较,要做到均匀加热比较困难,为确认整个装备的加热工艺情况是否达到工艺要求,应注意有足够数量且正确配置的温度检测设备,以保证热处理效果7、炉外局部焊后热处理注意问题①局部加热由于温度的分布不均匀、温度梯度较大而容易产生较大的热应力,为了尽量减少这种热应力造成的不利影响,加热的范围可以考虑尽量对称②容器环焊缝的加热带宽度应至少包括焊缝边缘两侧各3倍壁厚的宽度,管子对接焊者为2倍③尽量减少加热区与非加热区域之间的温度梯度差,温度梯度过大时,可能产生残余应力和变形。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施工方案(修)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施工方案(修)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施工方案(修)
一、简介
焊接是一种常见的金属连接方法,而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是确保焊接质量的
重要步骤。

在焊接过程中,预热和热处理可以减少焊接变形和裂纹,提高焊缝的强度和韧性。

本文将针对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的施工方案进行探讨和总结。

二、焊前预热方案
1. 钢结构预热
在焊接钢结构之前,必须严格执行预热的要求。

预热的目的是减缓冷却速度,
减少应力,避免冷脆,保证焊接接头的质量。

预热温度和时间应严格按照焊接工艺规程执行。

2. 铝合金预热
预热对铝合金的影响尤为重要,可以避免氧化皮的产生,减少热裂纹的风险,
并提高熔池的流动性。

预热温度应根据具体材料而定,通常在150°C至250°C之间。

三、焊后热处理方案
1. 延时冷却
焊接完成后,应立即对焊接接头进行冷却处理。

延时冷却可以减缓焊缝冷却速度,降低残余应力,减少裂纹的产生。

延时时间根据焊接材料和工艺规范确定。

2. 热处理
对于一些关键部位或特殊要求的焊缝,需要进行热处理以提高焊接接头的性能。

热处理可包括回火、时效处理等,具体热处理方案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四、总结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是确保焊接接头质量的关键步骤,必须严格执行相应的
施工方案和工艺要求。

只有在预热和热处理环节做到位,才能确保焊接接头的质量稳定和可靠,从而保障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压力管道焊接及焊后热处理施工工艺规范

压力管道焊接及焊后热处理施工工艺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工业管道或公用管道中材质为碳素钢、合金钢、低温钢、耐热钢、不锈钢和异种钢等压力管道的手工电弧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及其焊后的热处理施工.2 主要编制依据2.1 GB50236-98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2。

2 DL5007—92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焊接篇)》2。

3 SH3501—1997 《石油化工剧毒、可燃介质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2。

4 GB50235—97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2.5 CJJ28—89 《城市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2.6 CJJ33-89 《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2。

7 GB/T5117-1995 《碳钢焊条》2.8 GB/T5118-1995 《低合金钢焊条》2。

9 GB/T983—1995 《不锈钢焊条》2.10 YB/T4242-1984 《焊接用不锈钢丝》2。

11 GB1300—77 《焊接用钢丝》2.12 其他现行有关标准、规范、技术文件。

3 施工准备3。

1 技术准备3。

1。

1 压力管道焊接施工前,应依据设计文件及其引用的标准、规范,并依据我公司焊接工艺评定报告编制出焊接工艺技术文件(焊接工艺卡或作业指导书).如果属本公司首次焊接的钢种,则首先要制定焊接工艺评定指导书,然后对该种材料进行工艺评定试验,合格后做出焊接工艺评定报告。

3.1。

2 编制的焊接工艺技术文件(焊接工艺卡或作业指导书)必须针对工程实际,详细写明管道的设计材质、选用的焊接方法、焊接材料、接头型式、具体的焊接施工工艺、焊缝的质量要求、检验要求及焊后热处理工艺(有要求时)等。

3。

1。

3 压力管道施焊前,根据焊接作业指导书应对焊工及相关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做好技术交底记录。

3。

1.4 对于高温、高压、剧毒、易燃、易爆的压力管道,在焊接施工前应画出焊口位置示意图,以便在焊接施工中进行质量监控。

3。

2 对材料的要求3。

碳钢管道焊接及热处理工艺要求最终版讲解学习

碳钢管道焊接及热处理工艺要求最终版讲解学习

碳钢管道焊接及热处理工艺要求最终版碳钢管道焊接、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工艺要求一、焊接方法选择管道壁厚≤4mm时,采用钨极氩弧焊,管道壁厚>4mm时,采用氩电联焊。

二、焊材选用三、焊前预热1、当碳钢管道的壁厚大于等于26mm时,焊接前需进行预热。

2、预热方法和温度预热可采用电加热方法,预热温度为100~200℃,焊接时层间温度应不低于预热温度。

3、预热范围碳钢管道对接焊缝,焊前预热范围应以坡口两侧各不小于壁厚的3倍,内外热透并防止局部过热,加热区以外100mm范围应予以保温。

四、焊接工艺要求1、对于无预热要求的碳钢管道,当环境温度低于0℃时,在始焊处100mm范围内应预热到15℃以上再进行施焊,预热可采用火焰加热方法。

焊接时层间温度应等于或略高于预热温度。

2、焊条使用前应按其出厂说明的规定进行烘干,烘干后放在保温筒中不能超过4h,否则按原烘干规定重新烘干,重复烘干次数不得超过两次。

3、焊前应将坡口附近内外表面20mm范围内的铁锈、油污、漆、毛剌、水分等清理干净。

五、后热要求碳钢管道焊接接头,当管道壁厚为19~29mm时,焊后应进行保温缓冷。

六、焊后热处理1、热处理要求设计图纸中有应力消除要求的碳钢管道,焊后应进行消应力热处理;设计无要求时,当管道壁厚≥30mm时,焊后也应进行热处理。

热处理在焊缝无损检测之前进行。

2、热处理方法和温度热处理采用电加热方法,热处理温度为600~650℃。

3、热处理工艺参数升温过程中对300℃以下可不控制;升温至300℃后,升温速度应按5125/δ℃/h计算,且不应大于 220℃/h;升温至热处理温度后保持恒温,恒温时间为每毫米壁厚2~2.5min,且不得少于30min。

恒温时各测点的温度均应在热处理温度规定范围内,且任意两点温差不得大于50℃;恒温后的冷却速度应按6500/δ℃/h计算,且不大于260℃/h;300℃以下自然冷却。

4、热处理范围焊后热处理时,以焊缝中心为基准,每侧在焊缝宽度的3倍以上,且不小于25mm,加热范围以外的100mm范围内应予以保温,且管道端口应封闭。

碳素钢及合金钢的预热及焊后热处理

碳素钢及合金钢的预热及焊后热处理

监理工程师 (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签章)
年月日
热处理后进行返修或硬度检查超过规 定要求的焊缝应重新进行热处理
6.4.5 6.4.6 6.4.7 6.4.8 6.4.9 6.4.10
6.4.11
6.4.12 6.4.13 6.4.14
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
Hale Waihona Puke (签章)年月日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分项工程名称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
施工单位检查评定记录 监理单位验收记录
《规范》 章节条款
6.4.1
6.4.2
6.4.3 6.4.4
非奥氏体异种钢焊接时,应按焊接性较 差的一侧钢材选定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 理温度,但焊后热处理温度应超过另一 侧钢材的临界点Ac1
调质钢焊缝的焊后热处理温度,应低于 其回火温度
焊前预热的加热范围,应以焊缝中心为 基准,每侧不应小于焊件厚度的3倍; 焊后热处理的加热范围,每侧不应小于 焊缝宽度的3倍,加热带以外部分应进 行保温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记录
工程名称
施工执行规范 名称及编号
子分部工程名称
碳素钢及合金钢的焊接


进行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应根据钢材 的淬硬性、焊接厚度结构刚性、焊接方 法及使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要求焊前预热的焊件,其层间温度应在 规定的预热温度范围内
当焊件温度低于0℃时,所有钢材的焊 缝应在始焊处100mm范围内预热到15℃ 以上 对有应力腐蚀的焊缝接时,应进行焊后 热处理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过程中,焊件内 外壁温度应均匀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时,应测量和记 录其温度,测温点的部位和数量应合 理, 测温仪表应计量检定合格

004管道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

004管道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

错误!未指定书签。

目录1.适用范围 (2)2..编制依据 (2)3.工程概况及工作量(以一台机组计) (2)4.作业人员资格及要求 (3)5. 施工主要机具、工具及材料计划 (3)6.施工准备 (4)7.作业程序 (4)8. 作业方法、参数及工艺要求 (5)9.不合格品的热处理 (8)10.质量检查及验收 (8)11.工序交接及成品保护 (8)12.安全和文明施工措施 (8)13.强制性条文 (11)14.技术记录 (18)1.适用范围1.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天津天铁50MW燃机-蒸汽联合发电锅炉、汽机管道焊接的热处理。

2..编制依据2.1天津天铁50MW燃机-蒸汽联合发电焊接专业施工组织设计2.2《焊接工艺评定规程》DL/T868-20042.3《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DL/T869—20122.4《火力发电厂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DL/T819-2002)2.5《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第一部分:火力发电厂(DL5009.1-2002)2.6天津天铁50MW燃机-蒸汽联合发电相关图纸2.7溧阳恒正无损检测有限公司相关焊接工艺评定2.8《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第七部分:焊接(DL/T5210.7-2010)2.9《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11版)2.10《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典型大纲》(火电、送变电部分)3.工程概况及工作量(以一台机组计)3.1工程概况本工程建设规模为50MW燃机-蒸汽联合发电机组。

本工程厂址地处邯郸市涉县更乐镇原天津铁厂动力厂运输部家属区内。

机组配套一台双压、无补燃、卧式自然循环余热锅炉,余热锅炉为杭州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制造,其相应的附属系统由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设计。

锅炉专业施工范围包括:锅炉本体、辅机、锅炉附属管道及设备、烟道、钢烟囱等。

本锅炉为双压、无补燃、无再热、自带整体式除氧器、卧式自然循环、露天布置余热锅炉,所有受热面管子水平布置,烟气为垂直流动,受热面内水和蒸汽的流动都是由自然循环完成的。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技术交底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技术交底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技术交底
1.15CrMo 热处理温度700~750℃。

当加热温度升至400℃时,加热速率不应大于205*25/T℃/h;恒温时间应为每25mm壁厚1h,且不得少于15min,在恒温期间内最高与最低温差应低于65℃;恒温后的冷却速率不应超过260*25/T℃/h,且不得大于260℃/h,400℃以下可自然冷却。

2.要求焊前预热的焊件,其层间温度应在规定的预热温度范围内。

当焊件温度低于0℃时,所有钢材的焊缝应在始焊处100mm范围内预热到15℃以上。

对有应力腐蚀的焊缝,应进行焊后热处理
3.焊前预热的加热范围,应以焊缝中心为基准,每侧不应小于焊件厚℃的3倍;焊后热处理的加热范围,每侧不应小于焊缝宽℃的3倍,加热带以外部分应进行保温
4.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过程中,焊件内外壁温度应均匀。

热处理需测量和记录其温度,测温点的部位和数量应合理,测温仪表应经计量检定合格
5.当不能及时进行焊后热处理时,应在焊后立即均匀加热至200~300℃,并进行保温缓冷,其加热范围应与焊后热处理要求相同
6.热处理后进行返修或硬℃检查超过规定要求的焊缝应重新进行热处理。

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

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

焊前预热重要构件的焊接、合金钢的焊接及厚部件的焊接,都要求在焊前必须预热。

焊前对焊件整体或焊接区域局部进行加热的工艺手段称为预热。

对于焊接强度级别较高、有淬硬倾向的钢材、导热性能特别良好的材料、厚度较大的焊件,以及当焊接区域周围环境温度太低时,焊前往往需要对焊件进行预热。

预热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焊接接头的冷却速度。

预热能够降低冷却速度,但又基本上不影响在高温停留的时间,这是十分理想的。

所以当焊接具有淬硬倾向的钢材时,降低冷却速度减小淬硬倾向的主要工艺措施,是进行预热,而不是增大线能量。

对焊件进行多层多道焊时,当焊接后道焊逢时,前道焊缝的最低温度,称为层间温度。

对于要求预热焊接的材料,当需要进行多层焊时,其层间温度应等于或略高于预热温度,如层间温度低于预热温度,应重新进行预热。

焊接奥低体不锈钢时,为保持焊接接头有较高的耐蚀性,需要有较快的冷却速度,因此此时需要控制较低的层间温度,即在前道焊缝冷却到较低温度时,再进行后道焊缝的焊接。

焊前预热的主要作用:(1)预热能减缓焊后的冷却速度,有利于焊缝金属中扩散氢的逸出,避免产生氢致裂纹。

同时也减少焊缝及热影响区的淬硬程度,提高了焊接接头的抗裂性。

(2)预热可降低焊接应力。

均匀地局部预热或整体预热,可以减少焊接区域被焊工件之间的温度差(也称为温度梯度)。

这样,一方面降低了焊接应力,另一方面,降低了焊接应变速率,有利于避免产生焊接裂纹。

(3)预热可以降低焊接结构的拘束度,对降低角接接头的拘束度尤为明显,随着预热温度的提高,裂纹发生率下降。

预热温度和层间温度(注:对焊件进行多层多道焊时,当焊接后道焊逢时,前道焊缝的最低温度,称为层间温度。

对于要求预热焊接的材料,当需要进行多层焊时,其层间温度应等于或略高于预热温度,如层间温度低于预热温度,应重新进行预热。

焊接奥低体不锈钢时,为保持焊接接头有较高的耐蚀性,需要有较快的冷却速度,因此此时需要控制较低的层间温度,即在前道焊缝冷却到较低温度时,再进行后道焊缝的焊接。

GB50236_98_焊接规范

GB50236_98_焊接规范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6-82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一般规定第二章碳素钢及合金钢的焊接第一节材料第二节焊前准备第三节焊接工艺要求第四节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第三章铝及铝合金的焊接第一节材料第二节焊前准备第三节焊接工艺要求第四章铜及铜合金的焊接第一节材料第二节焊前准备第三节焊接工艺要求第五章焊接工艺试验第一节试验原则第二节试验要求第三节试验评定第六章焊工考试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焊工操作技能考试第三节附则第七章焊接检验第一节焊接前检查第二节焊接中间检查第三节焊接后检查第四节焊接工程交工验收附录附表1附表1-1附表1-2附表2附表3附表4附表5附表6附表7附表8附表9附表10附表11附表12附表13附表14附表15编制说明主编部门:化学工业部批准部门: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实行日期:1982年8月1日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文件(82)建发施字25号关于颁发《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通知国务院有关部、总局,各省、市、自治区建委,基建工程兵:由我委委托化学工业部负责组织有关单位编写的《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为国家标准施工及验收规范,编号为GBJ236—82,自一九八二年八月一日起实行。

本规范由化学工业部基建局管理和解释。

一九八二年一月二十日第一章总则第一节概述第1.1.1条为指导设备和工业管道的焊接工程特制定本规范。

它适用于石油、化工、电力、冶金、机械和轻纺等行业工程建设的施工现场。

第1.1.2条本规范适用于碳素钢(含碳量小于或等于0.3%)、合金钢(普通低合金结构钢、低温用钢、耐热钢及奥氏体不锈钢)、铝及铝合金(工业纯铝及防锈铝合金)、铜及铜合金(紫铜及黄铜)的手工电弧焊、氩弧焊、埋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和氧-乙炔焊。

第 1.1.3条用于现场焊接作业的其他标准和设计文件中的技术要求和规定,不得低于本规范。

第1.1.4条焊接作业的安全技术、劳动保护等应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焊前预热与焊后热处理

焊前预热与焊后热处理

焊前预热与焊后热处理一、焊前预热:1.焊前预热的目的:1)延长焊接时熔池凝固时间,避免氢致裂纹;2)减缓冷却速度,提高抗裂性;3)减少温度梯度,降低焊接应力;4)降低焊件结构的拘束度。

2.预热温度的确定:1)工件的焊接性,主要取决于含碳量和合金元素含量;2)焊件的厚度、焊接接头型式和结构拘束程度;3)焊接材料的含氢量;4)环境温度。

3.火电厂检修常用钢材焊接预热温度:1)含碳量≤0.35%的碳素钢及其铸件,管材壁厚≥26mm,预热温度100-150;板材≥34mm,预热温度100-150。

2)15CrMo管材壁厚≥10mm;预热温度150-200;3)12Cr1MoV —预热温度150-200;4)9Cr1Mo —预热温度300-400;注:1. 预热宽度从对口中心算起,每侧为焊件厚度的3倍,且不得小于150mm-200mm;2. 当工件厚度超过200mm时,可适当提高预热温度,但一般不超过400度;3.当环境温度低于0度时,均须预热,且在始焊处100mm范围内预热,大于等于150度。

二、焊后热处理:焊接工作完成后,将焊件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一定的速度冷却下来,以改善焊接接头的金属组织和力学性能,这一工艺过程叫做焊后热处理。

1.焊后热处理的目的:降低焊接残余应力,获得一定的金相组织和相应的各项性能。

1)松弛焊接残余应力;2)改善组织和提高综合性能;3)除氢及稳定成分(低合金钢和中合金钢只要在300度下,保温2-4小时,即可达到去氢的目的。

2.焊后热处理规范包括:热处理种类、加热温度、保持时间、和升降速度等;焊接接头焊后热处理工艺是正火和高温回火。

对于火电厂检修焊接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焊接残余应力,一般均采用高温回火。

1)含碳量≤0.35%,最高温度600-650 壁厚>25-37.5mm;恒温时间:1.5小时;壁厚>37.5-50mm;恒温时间:2小时;壁厚>50-75mm;恒温时间:2.25小时;壁厚>75-100mm;恒温时间:2.5小时;壁厚>100-125mm;恒温时间:2.25小时;2)15CrMo 最高温度670-7003)12Cr1MoV 最高温度720-7504)9Cr1Mo 最高温度750-780。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
1)构件中有一块板厚32<δ≤100的焊缝,应对焊缝中心两侧各2倍板厚且不小于100mm区域预热100 ℃以上。

2)构件中有一块板厚100<δ的焊缝,应对焊缝中心两侧各2倍板厚区域预热
150 ℃以上。

3)预热应尽量使用红外线加热炉进行,不允许利用焊接过程中自身产生的热量来
预热。

4)需预热的构件,如中途停止施焊应重新预热到规定温度,或持续保温使其保持
规定的预热温度。

5)柱、梁(包括热轧型钢)中,对板厚δ≥32mm的低合金钢板的对接焊缝应进
行消除应力热处理。

6)热处理规范如下:
a、热处理升温速度为220X25.4/δmax.(℃/h),δ单位为mm,且不大于220℃
/h。

b、当炉温高于315℃时,其降温速度不大于:
260X25.4/δmax.(单位℃/h),δ单位为mm,但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大于260℃/h,
从315℃以下焊件可在静止空气中冷却。

c、热处理温度580-650℃,保温时间如下表:
d、允许采用局部热处理,要求焊缝的每一边其加热带的宽度至少为接头钢板厚
度的二倍,且不小于200mm。

H2-12管道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要点

H2-12管道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要点

H2-12管道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要点一、预热要点在进行H2-12管道的焊接前,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预热。

预热主要是为了减少焊接过程中的热裂纹、缩松和应力集中。

以下为H2-12管道焊前预热的要点:1.1 温度控制预热温度一般控制在100~150℃范围内,具体则需要视管道的壁厚、焊接位置和施工条件的不同而定。

需要严格按照规程要求控制预热温度,并进行充分的测量和记录。

1.2 时间控制预热时间一般为管道壁厚的1/2~2/3。

需要根据工程管道参数的不同进行调整。

控制好预热时间可以有效地减少管道的热影响区大小,提高管道的焊接质量。

1.3 均匀性预热时需要确保管道各部位的温度均匀,不能出现高温局部或低温局部。

可以采取相应的预热方式,如夹具定位、加热板、电热器等,提高管道的整体温度均匀性。

二、热处理要点在H2-12管道的焊接过程中,还需要进行热处理,以消除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和变形,提高焊接的质量和可靠性。

以下为焊后热处理的要点:2.1 退火退火是一种常见的焊后热处理方法,其作用是在消除管道焊接后产生的应力,减少管道的热影响区,提高管道的力学性能。

具体做法是,将焊接后的管道进行加热,直至达到所需温度,然后保持一定时间,最后缓慢冷却。

2.2 淬火淬火也是一种常用的焊后热处理方法,其作用是提高管道的硬度和强度。

淬火一般分为水淬、油淬、气体淬等方式,通过不同的淬火方法具体控制管道的硬度和强度。

2.3 回火回火是退火与淬火的结合体,其作用是提高管道的抗拉强度和韧性,同时也能有效地消除管道的残余应力。

具体做法是将已经淬火的管道加热,并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

三、注意事项在H2-12管道的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3.1 温度测量在预热和热处理过程中,需要对管道的温度进行定期测量,确保管道温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3.2 热处理时间预热和热处理时间需要根据管道壁厚、管道材质、工程情况和施工要求等因素来确定,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控制时间。

焊前预热、焊后热处理程序汇总

焊前预热、焊后热处理程序汇总

Table of Contents目录1 Purpose目的 (4)2Scope范围 (4)3References参考文件 (4)4Responsibilities职责 (4)5Pre-requisite先决条件 (5)6Steps of Operation操作步骤 (5)7. Detailed Description详细描述 (6)7.1 Detailed Description详细描述 (6)7.2 Heat Treatment热处理 (9)8Appendix 附录 (16)1 Purpose目的The procedure is defined as the criteria in preheating, heat treatment and heating straightening of Shandong Nuclear Power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for ensuring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k.为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进行焊前预热、热处理以及热矫直提供工作依据,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程序。

2Scope范围The procedure is applicable for the prewelding preheating and stress-relief heat treatment of all welding joints and heating straightening of the non-centered pipes of Shandong Nuclear Power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本程序适用于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中的所有的焊接接头的焊前预热、消应力热处理以及不对中管的热矫直。

3References参考文件ASME Standards B3.1 Power Pipeline Edition 2001, including 2002 AddendaASME标准B3.1 动力管道2001版,2002增补ASME Standards V olume IX Criteria for Welding and Braze Welding Edition 2001, including 2002 AddendaASME标准第IX卷焊接和钎焊评定标准2001版,2002增补ASME Standards V olume III Construction Rules of Nuclear Power Equipments Edition 2001, including 2002 AddendaASME标准第III卷核动力设备建造规则2001版,2002增补Welding control procedure焊接控制程序HY-MP-COP-001Welding Procedure for CV Bottom SchemeCV底封头焊接方案HY-WP-W-00054Responsibilities职责4.1Technical Department技术部4.1.1 The heat treatment engineer of Technical Department should be liable for the technical guidance for preheating, post heating treatment & heating straightening of welding products.技术部热处理工程师负责焊接产品焊前预热、焊后热处理和热矫直工作的技术指导4.1.2 Be liable for carrying out the operations of preheating, heat treatment and heating straightening according to the data sheet of heat treatment;负责按照热处理数据单的要求执行预热、热处理和热矫直操作;4.1.3 Be liable for collecting temperature curve of heat treatment and filling in the record list of heat treatment;负责收集热处理温度记录曲线并填写热处理记录表;4.1.4 Submit relevant records to Quality Management Dept.;将相关记录送质量管理部;4.2 Quality Management Department质量管理部4.2.1 Perform inspection & supervision responsibility for the heat treatment and qualification of heat treatment personnel;对热处理工作和热处理人员资格履行检查、监督职责;4.2.2 Inspect and confirm if the heat treatment is in conformity with process regulations, and sign on the heat treatment records for confirming;检查热处理工作是否按工艺规程执行,并对热处理记录签字确认;Collect the records on preheating, heat treatment and heating straightening.收集预热记录、热处理记录及热矫直工作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施工工艺标准1 适用范围本工艺适用于现场设备、工业管道安装工程中的焊前预热及焊后局部热处理施工。

2 施工准备2。

1 技术准备施工前,熟悉有关设计文件、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编制作业指导书。

2。

2 作业人员2。

2.1 操作人员应经过技术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2。

2.2 技术负责人制订热处理工艺,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2.3 主要施工机具、材料2.3.1 施工用主要机具设备焊前预热主要设备:液化气预热装置、电加热器控制装置、表面温度计。

焊后热处理主要设备:见下表。

2。

3.1。

3 所有仪器、设备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等应保存完好。

2。

3.2 施工用主要材料:2。

3。

2.1 焊逢局部热处理的加热器材采用的是柔性加热器,加热器的形状主要有绳形、履带式等。

绳形和履带式加热器是用多股镍铬合金(Cr20Ni80)丝绳,外套活动陶瓷材料制成。

加热器的长度方向可以任意弯曲,可围绕各种形状工件进行加热。

2。

3。

2。

2 电缆线的规格应满足使用要求,一般采用2×10mm2铜芯电缆线;补偿导线为铜—康铜、规格2×1.5mm2 .2.3。

2.3 保温材料一般采用硅酸铝纤维针刺毯,密度为98~120kg/m3,厚度为20~50mm,长期使用温度不低于800℃。

2。

4 施工用测量及计量器具2。

4.1 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施工测量计量器具有热电偶、温度记录仪表、表面温度计、硬度计和温度控制设备(带有记录系统必须鉴定)。

2.4.2 测量计量器具在施工前应有法定计量部门出具的鉴定证书,并且合格。

2。

5 作业条件2.5。

1 焊后热处理应在焊缝外观检查及规定的无损检测合格后进行.并经质检员或技术人员检查认可。

2。

5.2 工号工程师提供相关技术文件或施工图纸,填写委托单。

2。

5.3 焊接接头没有承受压力,管道固定牢靠。

2.5.4 热处理工件周围和焊缝内部清洁、干净、无油、无凝脂等易燃物. 3 施工工艺 3。

1 工艺流程度3.2。

2 焊后热处理3.2.2。

1 热处理作业人员应根据委托和工艺要求准备温度控制设备、加热器、热电偶、补偿导线、保温材料、铁丝等器具材料。

3。

2.2.2 检查需要使用的材料和设备,保证使用安全。

3。

2.2。

3 热处理前工件应垫牢,不能晃动,防止热处理过程中发生变形;同时工件在热处理过程应处于自由状态,防止因热胀冷缩产生新的应力和变形。

3。

2。

2。

4 安装热电偶:(1)确定测温点:测温点一般布置在焊缝上,测温点的位置和数量应满足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根据施工方案布置;无特殊要求时,可参考以下要求布置:DN ≤100mm ,布置一个测温点, 见图a 100mm <DN ≤500mm ,布置两个测温点;见图b 500mm <DN ≤900mm,布置三个测温点;见图c900<DN ,布置四个测温点,见图d(2)热电偶的固定:一般采用储能电焊机点焊法或16~20#铁丝(有要求时可用不锈钢丝)固定热电偶.热电偶的测温端应与设备壳体或管道焊逢接触紧密,不能晃动,保证热处理过程中测温准确. 3.2。

3.2。

2。

6 保温棉的敷设:(1)保温宽度为加热宽度的一倍或至少不低于150mm 范围应予保温.(2)保温材料应紧贴在加热器上,保温厚度不低于20mm,原则上要求在热处理过程中保温材料表面温度不大于60℃。

(3)保温效果应保证加热工件的焊接接头温度均匀一致。

3。

2.2.7 温度的测量与控制:(1)热处理温度宜采用长图温度记录仪表测量记录温度,热电偶、记录仪表、补偿导线三者应当匹备。

灵敏度不得低于热处理温度的1%。

(2)温度控制设备须与加热器和温度测量系统配套,分为自动、半自动控制.(3)接线:加热器、温度记录仪表、热电偶、补偿导线和温度控制设备的各连接线应牢靠正确,并标明序号,避免混淆。

(4)按工艺要求热处理:刚开始送电时应将电压设定为加热器最高使用电压的1/3,运行正常后,按照工艺要求对电压进行调整.当温度出现偏差时,要及时查找原因,预防事故的发生。

3。

3 施工技术参数3.3。

1 非奥氏体异种钢焊接时,应按可焊性较差的一侧钢材选定焊后热处理温度,但焊后热处理温度不应超过另一侧钢材的临界点Ac1.3。

3。

2 调质钢焊缝的焊后热处理温度应低于其回火温度.3.3.3 对容易产生焊接延迟裂纹的钢材,焊后应及时进行焊后热处理,当不能及时进行焊后热处理时,应在焊后立即均匀加热至200~300℃,并进行保温缓冷,其加热范围应与焊后热处理要求相同。

3.3.4 焊后热处理工艺要求首先应符合设计或焊接指导书的规定,当无规定时,常用的焊后热处理温度应符合表2的规定:3.3。

5 热处理加热速度、恒温时间及冷却速度应符合下面要求:3。

3.5。

1 加热速度:升温至400℃后,加热速度应按5000/δ(℃/h),且不大于205℃/h。

3。

3.5.2 恒温时间:非合金钢为每毫米壁厚2~2.5分钟,合金钢为每毫米壁厚3分钟,且总恒温时间均不得少于30分钟.在恒温时间内,最高与最低温度差应小于50℃。

3。

3.5。

3 冷却速度:恒温后冷却速度应按6500/δ(℃/h),且不大于260℃/h,冷至400℃后可自然冷却.3.4 施工方法3.4.1 预热一般采用电阻丝加热法或火焰加热法。

3。

4。

2 焊后热处理一般采用电阻丝加热法.3.5 施工环节和重要部位3。

5.1 施工前对所使用的温度计量器具进行鉴定。

3.5。

2 测温点的布置和温度的控制3。

5。

3 施工后对热处理工艺曲线和硬度检查值的确认.3.6 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3。

6.1 电器设备使用前经安全人员检查,并有专人负责保养、维修,确保设备运行完好。

3。

6.2 加热器分类妥善放置,使用前检查加热器是否有断丝或电阻丝裸露的情况.3。

6。

3 电缆线、补偿导线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有短路、断路及胶皮损坏情况,保证施工安全。

3。

6.4 保温材料应存放在干燥、清洁的地方,要求对管道和设备无腐蚀性。

3。

7 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热处理施工过程中要做好防雨措施,大型设备焊逢的局部热处理还要作好防风措施,防止热处理过程工件温度不均匀或温度迅速降低现象。

4 质量检验:4。

1 质量检验要求和方法4。

1。

1 焊接接头热处理后,首先应确认热处理温度记录曲线,升温速度、恒温温度、恒温时间和降温速度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4.1。

2 热处理后,通过硬度测量检查热处理效果,硬度值应符合设计文件、相关工程标准或焊接作业指导书的规定.无具体规定时,碳素钢焊缝和热影响区的硬度值不宜大于母材硬度值的120%,合金钢不宜大于母材硬度值的125%。

4.1。

3 硬度值抽查数量:焊缝热处理后,应在焊缝、热影响区及母材处进行硬度测定。

硬度为布氏(HB),每处三点,求取平均值,抽检数不得少于20%。

4。

1。

4 热处理自动记录曲线异常,且被查部件的硬度值超过规定范围时,应按班次加倍复查,查明原因,对不合格接头重新热处理。

4。

1.5 经检验不合格的产品须做出标记,热处理责任工程师应对热处理记录、工艺进行分析,采取补救措施,修改工艺,重新进行热处理,不合格产品不能转入下道工序。

4.2 质量检验标准4。

2.1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984。

2。

2 《钢制压力容器》GB150—19984。

2。

3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JB/T4709-20004.2。

4 有关设计文件、焊接作业指导书4。

3 质量记录4.3。

1 热处理工艺记录4.3。

2 热处理硬度试验记录4.3.3 热处理报告4。

4 质量控制点4.5 应注意质量问题4.5。

1 电加热器布置不能重叠、悬浮和松动,防止工件局部过热或过烧。

4。

5.2 热电偶固定应牢靠,不能松动,防止热处理过程热电偶移动,测温不准。

5 成品保护5.1 热处理后应及时在图纸、温度记录曲线上标明热处理时间、工件名称、操作人等,在工件上做出已经热处理过的标记,填写热处理工艺记录,防止与未热处理工件混淆。

5。

2 热处理合格后的工件,在热处理部位处严禁施焊、锤击和折弯。

6 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6.1 职业健康安全主要控制措施注:上表仅供参考,现场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6。

2 环境管理主要控制措施表6。

2 环境管理主要控制措施注:上表仅供参考,现场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环境因素辩识、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