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剂工程的导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1953年Ziegler-Natta型催化剂的问世,是化工里程碑。

2•合成氨工业是最伟大的工艺开发:把催化剂理论和工艺实际相结合,解决了热力学、催化剂筛选、高压的问题。

3. Wachker :乙烯制备乙醛,采用纯乙烯和纯

氧,催化剂原位再生,乙烯大量过剩,维持在爆炸极限上限操作,压力为0.3mpa,温度为373K,乙烯经纯化后再生,依稀的收率打95%.

4. 催化剂的基本特性:a催化剂能够加快化学

反应速率,但本身并不进入化学反应的计量b 催化剂对反应具有选择性,即催化剂对反应类型、反应方向和产物的结构具有选择性c催化

剂只能加速热力学上可能进行的反应,而不能

加速热力学上无法进行的反应d催化剂只能

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的位置e催化剂不改变化学平衡,意味着对正方向有效的催化剂,对反方向的反应也有效。

5. 催化剂按工艺与工程分类:多相固体催化剂,均相配合物催化剂,酶催化剂。

6. 多相固体催化剂包括:主催化剂,共催化剂,助催化剂(结构助催化剂,电子助催化剂,晶格缺陷助催化剂),载体,其他。

第二章

1. 工业催化剂的传统制造方法:沉淀法,浸渍法,混合法,离子交换法,热熔融法。

2. 沉淀法分为:单组分沉淀法,共沉淀法,均匀沉淀法,浸渍沉淀法,导晶沉淀法。

3. 沉淀法的流程:两种以上的金属盐溶液-混合-沉淀剂-沉淀-晶型或非晶型的沉淀-洗涤干燥焙烧-研磨成型活化-催化剂。

4. 共沉淀:将两个或多个组份同时沉淀。关键:T、PH 搅拌程度,加料顺序

5. 均匀沉淀:首先使沉淀金属盐溶液与沉淀剂母体充分混合,形成均匀的体系,调节温度和时间,逐渐提高PH 是沉淀缓慢进行。关键:沉淀剂的选择温度和PH的控制。

6. 洗涤:沉淀法制备催化剂特有的操作

EG硝酸铝和氨水-中和-洗涤-老化-过滤-酸化-成型-干燥-煅烧-成品

7. 沉淀剂的选择原则:a尽可能使用易分解挥发的沉淀剂b形成的沉淀物必须便于过滤和洗涤c沉淀剂的溶解度要大d沉淀物的溶解度应很e沉淀剂必须无毒,不应造成环境污染。8. 沉淀形成的影响因素:浓度,温度,PH值,加料方式和搅拌强度。

9. 浸渍法:载体的沉淀-洗涤干燥-载体的成型-用活性组分溶液浸渍-干燥-分解-活化-负载型金属催化剂。

10. 成型方法:压片成型,挤条成型,喷雾成型,转动成型。

11. 焙烧的目的:a通过物料的热分解,除去

化学结合水和挥发性物质(如CO2、NO2、NH 3),使之转化为所需的化学成分,其中可能包括化

学价态的变化b借助固态反应、互溶、再结晶,获得一定的晶型、微粒粒度、孔径和比表面积等c让微晶适度地烧结,提高产品的机械强度。

12. 陈化的目的:获得颗粒大小较为均匀的粗晶体。洗涤的方法:倾析法和过滤法。

13. 如何选择载体:物理,孔结构、比表面积、吸附热、稳定性、导热性、传导性能。化学:活性导电性。14. 活性组分载体的分布与控制:加竞争吸附剂

EG、镍/氧化铝重整催化剂的制备:载体-一次浸渍-干燥-焙烧-二次浸渍-干燥-焙烧-成品

a、载体的制备:用铝酸钙水泥和@氧化铝,

石墨,木质素、经球磨混合2h,加水造粒压

制成拉西环,用饱和水蒸气加热养护12h, 100 C 烘干2h在1400 C焙烧12h,及为载体。

b、原理:一方面是因为固体的孔隙与溶液接触时,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而产生毛细管压力,是液体渗透到毛细管内部,另一方面是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上吸附。

15. 催化剂成型的原则:a保证催化剂机械强度和压降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催化剂的表面的利用率b催化剂颗粒的形状,尺寸和机械强度要与相应的催化反应过程和催化反应器相匹

EG国产SO2氧化钒系催化剂

硅藻土+水T水洗T酸处理T带酸过滤T干燥f精制硅藻土苛性钾T化碱T化钒T澄清T中和T V2O5+K2SQ T 混合碾料T挤条T干

燥T过筛T焙烧T过筛T包装T产品

第三章

1. 催化剂指标1.活性:指催化剂效能的高低,是最重要的性能指标2选择性:用来衡量副反应能力的大小3寿命:催化剂在使用条件下,维持一定活性水平的时间;

2. 催化剂评价:指对催化剂化学性质的考察和定量描述;测试:一般侧重于工业催化剂的物理性质的测定;表征:着眼于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与其物理与物

理化学性质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性

3. 动力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a提供数学模型,反映出

温度、空速、压力等对反应速率、转化率、选择性的影响

规律,为催化剂及催化反应器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b弄清化学反应的机理,了解关键组分的主副反应的动力学特

许证,找到催化剂局部改进及换代开发的方向

4. 实验室反应器:积分反应器、微分反应器、无梯度反

应器

5. 评价流程:

原料气T反应器T生成物

(组成、分析中心(管式)分离、计量分析预热、净化)

动力学研究1空白试验T排除反应器材质对实验的干扰2预实验T确定混合的气流速

度(消除内扩散)和粒径(消除外扩散)3实验结果处理T本征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转化率、选择性、反应速率的确定及模型参数的优化和检验动力学方程的求取

评价试验是改变催化剂不改变条件,动力学研究是改变条件不改催化剂

6. 消除管壁效应:12>dr/dg>6时可消除管壁效应;7催化剂的物理性质的测定:。宏观物理a、颗粒直径与粒径分布:沉降X射线光透、电

镜-小型图像仪、激光全散射b、机械强度:

压碎强度、磨损性能c、抗毒稳定性:毒物-

永久性、短暂性d、比表面与孔结构:3种密度、3种孔结构;BET法;堆密度<颗粒密度< 真密度;气体吸附量的测定方法:容量法、重量法、色谱法;r<10nm 微孔;10200nm大孔;孔径测定法:气体吸附

法、压汞法O2微观性质:XRD: D=0.89L/Bcos O、TEM、SEM XPS DTA TC AES IR

8消除内外扩散:内:选定反应器,改变待测催化剂粒径大小,测反应速率,速率不变,无内扩散。夕卜:两个实验装填量不等其他相同,不同气体流速反应,测随气流速度的转化率。第四章

1. 工业催化剂的开发:催化剂的设计、制备、

测试、评价各方面,包括实验室小试,中试,大厂生产等。催化剂的开发程序:实验室工作(资料准备,催化剂参考样品的剖析,配方筛选);扩大试验(中型制备试验,中性评价试验),工业生产阶段。

2. 实验室工作中催化剂参考样品的剖析:①通过化学分析与物理测试,推断催化剂样品的原料,配方,工艺及制备条件。②通过对催化剂活性,选择性,机械强度及其他性能的评价测试及表征,了解样品基本性能特点。

3. 催化剂参考样品的剖析的的目的:①通过化

学分析和物理测试,推断催化剂参考样品的原料、配方、制备工艺及主要制备条件;②通过对催化活性、选择性、机械强度及其他性能测试和表征,了解参考样品的基本性能特点,为待开发催化剂提供比较基准。

4.ICI46-1与46-4催化剂的剖析:

过程:外观-物理性质-元素组成分析-某些元素的分布-物相组成的测定-差热谱图-还原性的考察-活性组分镍晶粒大小和吸附氢气量的测定-热稳定性的考察-活性和抗积碳性能的测

46-1 :①结构模型:以高岭土,氧化铝以及Mgo为载体,钾,氧化钙为助剂,镍为活性组分,850度高温处理胶黏型催化剂。②工艺特点:由高岭土,氧化钙,氧化镁,铝盐一起沉淀,以铝酸钙水泥为胶黏剂,成型养护热处

理浸钾,700-850热处理而得。46-4 :①结构模型:将催化剂预先烧成载体,载体以a -AI2O3为骨架,纯铝酸钙水泥为胶黏剂,温热处理成孔隙发达的高强度载体。②工艺:预先烧好载体后浸镍。5. 放大实验:原料的影响:(杂质,成分多变)。设备的放大效应:扩容带来的传质传热不均使产品下降。

6. 催化剂设计:为某一特定的化学反应创制最佳催化剂的战略性策划。

7. 研究催化剂设计的目的:①催化剂功能对控制化学反应起重要作用。②为使催化剂开发中被测试催化剂数量尽可能少,避免盲目性。

8. 催化剂设计程序:dowden:靶反应-化学计量分析-热力学分析-分子反应机理-表面反应机理-反应通道-催化剂性质-催化剂材料-推

荐的催化剂。米田幸夫催化剂设计:给出

目的反应-虚拟反应机理-选择有关部分反应的基本催化剂

9. 为什么进行热力学分析与反应通道的设计:

①新开发的过程如不了解反应方向与限度,可能热力学不可能,无工业价值。②对热力学可能反应,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