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汉族的来源及其与原少数民族的融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汉族的来源及其与原少数民族的融合
摘要: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形形色色的少数民族共有二十五种。

但与大部分人想的“云南处处是少数民族”不一样的是:在云南汉族人口有着绝对的数量上的优势,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云南汉族数占云南总人口的66.59%。

然而,云南的汉族并不是土著民族,而是从内地迁到云南的。

他们从哪里来,他们的到来又给在各土著民族统治之下的云南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这正是我在这篇文章中想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
云南汉族,移民,交流
云南汉族从哪里来?
汉族从中原迁徙到云南,并且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

这项巨大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间便可以完成的,纵观云南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汉族由中原迁徙到云南的记载。

但无论是什么时候,汉族迁移到云南的原因都是大同小异的,因此,在这里,我想以产生移民的原因为轴,对云南汉族的来源进行一下梳理:
一、由军事活动而产生的移民
虽然过程伴随着血腥与征服,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军事活动永远是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对云南进行过军事活动,而这些活动也导致大量的汉族进入了云南,其中比较大的有三次,分别发生在汉朝、南诏时期及元明清时期。

1、两汉时期
在汉武帝之前,云南一直是“西南夷”集居的蛮荒地区,当时云南的少数民族也经常跟汉族发生武力冲突,《史记·大宛列传》里就曾经提到:“昆明之属无君长,善盗寇,辄杀略汉使。

”长期的边境摩擦必然会招致战争的发生,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调集巴蜀地区的士卒进兵云南,征服了滇王,在云南设立益州郡,在当时,云南地区的情况十分复杂,为了维持汉朝对云南的统治,因此,军队的进驻是必须的,但大量的军队的粮食供给却又成了问题,于是,屯田戍边就成了人们可以想到的最佳手段,这便是汉族向云南移民的开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

[1]另外,在两汉时期,由于官府对当地土著民族的压迫十分严重,云南地区的夷人不断掀起反抗斗争,朝廷也就不断从中原地区征调军队到云南征讨反抗的夷人,而每次作战,都会有不少汉族兵士流落在云南,经统计,光是在王莽时期,散落在云南的兵士就有数万人。

[2]
2、南诏时期
在这个时期,唐王朝与南诏之间发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争,由此产生的移民也不计其数。

但与上
文所述不同,这些汉人大多数为南诏的战俘与劫掠人口。

唐中叶天宝年间战争,唐朝出兵云南不下20余万人,然而,这些战争无一例外的全部失败,这就意味着,至少有10万人作为战俘进入了云南;
与此同时,南诏强盛以后,竭力向外扩张,其后期连年出兵西川、琶管、安南,掳掠了大量的汉族人口进入云南。

《南诏德化碑》记载:至德元年(公元765年),南诏攻掠侧州,“越椒再扫,台登涤除;都督见擒,士兵尽虏”。

由此可见,南诏建立以来,以俘虏或者战利品的身份进入云南的汉人数量很多。

[3]
3、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是汉族向云南进行军事移民的高峰时期,也是云南汉族之所以能成为云南主体民族的决定性时期。

这一时期的移民与两汉时期的移民较为类似,即都为国家征服云南后,为保证当地的稳定而进行的屯田。

然而,元明清时期的军事移民与两汉时期的移民依旧有着较大的区别,首先,与两汉的“以夷制夷”不同,元明清在云南实行与内地基本一致的政治制度;其次,元明清时期,中原与云南的交通已较为便捷,便于中央对云南的管理,有效防止了由于交通不便引起的“天高皇帝远”问题的产生;再次,元明清都在云南大力推行儒学,为汉族文明提供了浓郁的汉族文化氛围。

[3]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在进行军事移民方面的创举,即军户制度,当军人迁徙到云南的时候,其家人也一起迁徙,成为军户。

这种做法使得云南的汉族人口极大地增加,也避免了屯垦戍边的士卒与土著“夷人”的普遍通婚。

尽管“汉夷通婚”无法完全避免, 但是卫所“军户”的存在从根本上避免了“以夷变夏”的“夷化”趋向, 保证边疆地区“以夏变夷”的发展方向, 促进民族融合, 加强国家统一。

[2]
二、罪徙移民
罪徙移民是汉族另一种主要的移民方式,历史上的云南是有名的蛮荒之地,自愿来的汉人是很少的,因此,云南也成为各王朝流放犯人,落籍充军的理想地点。

被流放到云南的就有著名的吕不韦家族,《三国志·吕凯传》注引孙盛《蜀世谱》说:“初,秦徙吕不韦子宗族于蜀,汉武帝开南夷,置郡县,徙吕氏以充之,因曰不韦县。

”[1]天启《滇志·官师志·流寓》之中也记载,明代流寓在云南的名士45人,其中就有23人为罪徙移民。

由此可见罪徙移民数量之多,占据比例之大。

另外,依照明代朝廷“南人犯罪发往北方,北人犯罪发往南方”、“某些充军重犯发至烟瘴地面”的原则,云南也成了接收北人充军的两个重要的南方省之一[4](53-68页),这也许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云南地处中国南部,但仍属于北方方言区的原因。

三、其他渠道的移民
与前面两种移民相比,这种移民来源较为多样。

如官府组织的民屯移民,由利益引导的商屯移民,居留在云南当地的官员,游历的学子以及其他原因如躲避战乱等移居云南的人,他们往往来源复杂,祖籍遍布大江南北,进入云南的时间也是参差不齐,极难进行具体的估算统计,但总体来说他们的人数并不少。

清朝是这种类型的移民最多的时期之一:
由于清初实行招商开铜的政策,大批商人投资于矿业,成千上万汉族入滇开矿,造成了云南人口在这一时期惊人的增长量:18世纪初期,云南人口年增长率为千分之四,而到了乾隆五十年(1785年),年增长率已上升到了千分之十,十年以后更是上升到千分之二十,这几乎比中国任何省份的增长率都要高得多。

[5]
云南汉族与原住地少数民族的融合与交流
汉族移民的土著化
无论是屯田戍边,还是流放他乡,当古代的汉人们来到云南这片蛮荒之地时,他们也许不会想到,这片土地对他们生活方式的影响,绝对不会小于他们祖祖辈辈生活了数千年的中原。

汉族移民进入云南后,经过了由移徙流动到戍防定居,再到土著世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中原地区的人们看来十分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并且不断向当地民族学习,甚至与当地民族进行婚配,这就是汉族居民的“夷化”现象。

在云南的历史中,并不缺少汉族“夷化”甚至变为少数民族的例子。

民国《禄劝县志》载:“禄劝自元设州,置汉官治夷。

而汉人之来徙者,仅居城内,其城外以及四乡皆夷也。

既而罗次、富民、昆明、晋宁、新兴之民,或以流佣占籍,或以训读寄居,乐其川原之广,风俗之淳,粒食之易,不复思归,遂成土著,散满五境之中。

加以承平日久,江西客往往来兹贸易,虽深丛邃谷,无不遍历,押熟著寨,习为夷言。

而夷民富谷,争学诗书,补诸生,充小吏,岁不乏人。

其居室饮食衣服,半化夷俗,故二十四马汉人渐多,不复辩夷汉矣。

”这就说明,许多汉族在移居云南之后,出现了与当地少数民族同化的现象。

我们很难说出这种现象是好是坏。

因为在一定程度上看来,同化是有其好处的:少数民族在云南生活时间比汉族久得多,在应对当地的环境,如丛林、瘴气等方面都有其独到的经验,“从夷俗”显然有利于汉族适应当地环境。

然而,“夷化”却可能使汉族被少数民族同化,这一点由汉朝、唐时期的移民的结果可看出。

按照常理,经历了历史上的不断移民,汉族至少应当在云南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在元朝攻打下云南时,却发现汉族寥寥无几,这无疑是“夷化”的结果。

在历史上,这无疑是统治者们不愿意看到的后果,为解决这个问题,统治者们也进行了许多努力,如推行儒学,与内地实行一样的政治制度等,这些努力无疑是卓有成效的,在明朝之后,汉族便成了云南的“多数民族”,方国瑜教授总结元明清三代汉族移民在云南的发展轨迹是就曾经说过: “元代汉人主要住在城市, 明代主要住在坝区, 清代则山险荒僻之处多有汉人居住, 且在边境莫不有汉人踪迹”。

[6]
汉族移民的土著化在今天也遗留了许多证据:现在的云南汉族,口味普遍偏重,嗜酸辣,这很明显是受到了傣族口味的影响;另一方面,云南方言中的许多名词都来自于少数民族的语言,我的家乡在滇西南一带,方言称木瓜为“麻仓普”,番荔枝为“麻哦扎”,这两个发音都来自对傣族发音的音译。

汉族给云南带来了什么?
汉族居民的土著化并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他们在逐渐接受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与信仰带入了云南,其中十分重要的便是云南耕作方式的改变,唐代洱海地区的农业耕作方法为二牛三夫的耕作方法,在《南诏史画卷》之中便有形象的证明。

而二牛三夫的耕作方法,是秦汉时期中原汉族普遍采用的耕作方法。

这种相对于云南来说比较先进的耕作方式,是由进入云南的汉人带来的,使当时南诏的农业生产经济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
儒学在云南的发展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云南推行儒学,是从元代开始的。

据《元史》记载,“云南子弟不知读书,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由是文风少兴。

”儒学在云南的发展,不但促进了云南社会风气的变化,使云南士子中出现一批朝廷官员、忠臣义士,还促进了云南地主经济的产生,并且给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制造了许多便利,使得中央集权制度终于在云南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7](60-89页,162-169页)。

如今,大大小小的孔庙也成了云南当地的一条风景线,如建水孔庙、鹤庆孔庙、楚雄孔庙、景东孔庙、澄江孔庙、腾冲孔庙、宾川孔庙、江川孔庙等。

总结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

”纵观历史,人类的发展总是与迁徙相伴而生的,云南汉族的发展也是如此。

不管原因是什么,我们的祖先一步步走入了云南这个古时对于汉族来说避之唯恐不及的蛮荒之地,且在当地繁衍生息并且发展到了今天的程度,其坚忍不拔的毅力与决心都是值得我们赞叹的。

如今,许多云南的汉族人民虽然已经在云南生活了许久,但他们依旧铭记着自己的来历与传承,在现在,依然有许多人宣称他们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

虽然已经经历了许多代人,但家乡的名字就像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符号,永远刻在一代代云南人的心里。

另外,汉族的到来也给云南注入了新的血液,他们带来了来自中原先进的技术,也让儒家、道家等思想传到了这极边之地。

由汉代到现在这么多年来,在汉族一步步走遍云南的山山水水的同时,他们的一举一动也已经打上了云南的符号,汉族与云南的其他少数民族一起,编撰出了只属于云南的滇味文化。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云南的各个民族将会更加的团结在一起,创造出更为辉煌灿烂的文明。

参考资料
[1]苍铭,《云南汉族的来源》,《民族工作》1997年10期,44-47
[2]林超民,《汉族移民与云南统一》,《云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22卷第三期,106-113[3]陆韧,《唐末至元代云南汉族的曲折发展》,《民族研究》1997年5期,92-101
[4]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汉族移民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5]李晓斌,《清代云南汉族移民迁徙模式的转变及其对云南开发进程与文化交流的影响》,《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3期,172-177
[6]林超民,方国瑜文集,第三辑[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332
[7]木芹,木霁弘,《儒学与云南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文化转型》,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