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汉族的来源及其与原少数民族的融合

合集下载

略论云南历史上的族际通婚

略论云南历史上的族际通婚

略论云南历史上的族际通婚摘要:族际通婚即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联姻,是促成民族融合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之一。

在我国,族际通婚主要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相互之间的通婚联姻两种基本类型。

本文谨据有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族际通婚的历史渊源,汉晋之世夷汉通婚的“遑耶”制度,以及南诏、大理时期和元明以来的族际通婚的历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与社会功能,进行探索讨论和归纳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族际通婚;汉族;少数民族;民族融合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族别和人口最多的边疆多民族杂居区之一。

考察云南历史上的族际通婚状况及其发展脉络,不仅有其特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深入理解我国各兄弟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云南族际通婚的历史渊源云南历史上的族际通婚,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庄蹻开滇”。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

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

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

欲归报,会秦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

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根据这一记载,先秦之世的战国后期,在将军庄蹻带领下,一支来自楚国的军队,沿着长江三峡溯流而上,经今重庆、贵州抵达滇池沿岸,将这一地区略定为楚国的疆域。

后因原在楚国控制下的巴郡、黔中郡被秦军攻占,切断了返回楚国的归路,只得留下来“以其众王滇”,并“变服、从其俗”融合到了当地少数民族中。

对于“庄蹻开滇”一事,除《史记》之外,在《华阳国志·南中志》《后汉书·西南夷传》和荀悦《汉纪》等典籍文献中,也有大同小异的记载,仅在入滇的时间和行军路线等具体问题上略有出入。

因而被古今学术界公认为信史,而有“西南外徼,庄蹻首通”①等美誉,将其视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开端。

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

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

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一个自古以来多民族共存的地区。

在明代,随着政治、军事因素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大量汉族移民涌入云南。

这些移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景观。

本文旨在探讨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的变迁与交融情况,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这一历史现象。

首先,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的动因主要有政治和军事因素。

明代初期,明朝政府为了巩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采取了大规模移民政策。

同时,为了增加边防力量,明朝政府还组织了一系列军事移民,将大量士兵和官员调派到云南地区。

这些政治和军事移民不仅增加了云南的人口规模,也为汉族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其次,云南汉族移民与当地少数民族的交融也是明代云南的一个重要特点。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地区,明代时期的云南有彝族、白族、傣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随着汉族移民的涌入,不同民族之间开始出现了交流和融合的现象。

汉族移民在经济活动、政治组织、宗教信仰等方面对当地少数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当地的少数民族也对汉族移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互相融合,共同发展。

第三,云南汉族移民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变迁也是明代云南的一个重要方面。

汉族移民的涌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他们引进了一些农业技术、商业经验和手工业技艺,改善了当地的生产力水平。

同时,汉族移民在土地开发、商品流通和市场发展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他们的到来带来了新的商业品种、文化观念和社会制度,促进了云南社会的变迁。

此外,云南汉族移民对当地的宗教信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明代时期,儒家思想在云南地区开始传播,汉族移民为当地的少数民族带来了儒家经典和礼仪制度。

与此同时,佛教也在云南地区传播开来,成为当地社会的重要宗教信仰之一。

汉族移民和当地的少数民族逐渐形成了共同的信仰体系,宗教信仰成为他们团结的纽带。

综上所述,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的变迁与交融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历史现象。

20世纪5080年代云南边境地区的汉族移民

20世纪5080年代云南边境地区的汉族移民
。数据来源:《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125页。 雪勐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勐海县志·人口》,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编委会:《跨世纪的中国人ISI·云南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第32页。
283
了130.12万人。叼0年中,沿边八个地州共增加人口618.5万人。在民族构成上,许多传统的民族 自治地方,汉族人口比例有了较大的提高,如西双版纳州,解放初,傣族人口较多,约占总人口的 52%,哈尼、布朗、瑶、佤、基诺等民族以及汉族的人口约占48%。到1983年,西双版纳的汉族 人口由1955年建立自治州时的1.7万人,上升到19.17万人@。西双版纳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形成了傣族、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人口的增长给边疆地区的生态环境 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一时期,农民流动总体上是流向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不过,由于边疆地区社会经济 的发展缓慢,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群众商品意识和竞争相对较弱,而且许多项目急待建设,这对一 些有技能和有商品意识的外来人员产生了吸引力,大量的内地建筑队、商贩、有技术专长的手工业 者不断流入边疆地区,停滞30多年的内地与边疆的人口自发流动又开始恢复,很快成为边疆移民 的主要形式。如西双版纳勐海县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方针的贯彻,县境内流 动人口迅速增长,1982年迁入勐海的人口有5202人,1985年迁入人口6468人,1990年第四次人 口普查登记,常住勐海一年以上、户口在外县的外来移民6594入。圆进入90年代以后,除工商移 民外,还增加了大批到边疆承包土地耕种的内地各族农民。
垦荒青年。1955年12月,昆明青年志愿垦荒队3552人分赴边疆各军垦农场或组建青年农庄。 其中550名来到黎明军垦农场,2230名到双江、勐撒、镇康等军垦农场,389名到潞江组建新城青 年农场,97名到遮放,89名到陇川,99名到盈江,98名到莲山组建青年集体农庄。1958年4-5

唐代云南地界的汉文化

唐代云南地界的汉文化

唐代云南地界的汉文化唐代是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南诏的崛起,对云南历史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南诏时期,不仅云南的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文化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南诏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富于民族色彩的地方文化;南诏文化的发展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南诏文化是在汉文化与土著民族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发展起来的,在研究唐代云南文化时,我们自然而然地着眼于其鲜明的地方民族色彩,同时也应注意到汉文化对云南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自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云南设置益州郡以来,便不断有汉族移民进入云南地区。

到东汉末年,汉族移民中出现了拥有武装部曲的强宗豪族。

汉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冲突交融的结果,形成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云南的爨文化。

汉晋时期云南的汉族移民,有事迹可考的大都在滇东地区。

到唐代,汉族移民就主要向洱海地区发展。

唐以前,洱海地区已有不少汉族移民。

《通典》卷一百八十七载:初唐时,洱海地区的“数十百部落,大者五六百户,小者二三百户,无大君长,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自云其先本汉人。

有城郭村邑,弓矢茅铤,言语虽小讹舛,大略与中夏同;有文字,颇解阴阳历数。

自夜郎、滇池以西,皆云庄蹻之余种也。

其土有稻、麦、粟、豆,种获亦与中夏同,而以十二月为岁首”。

可知,洱海地区的汉族移民在唐初已有为数不少的人户定居,而且年代亦颇为长久。

在今大理凤仪地区,有从今陕西汉中、山西汾河下游陆续迁来的汉人,其中的大族有王、杨、李、赵四姓。

今大姚、姚安一带也有许多汉人,大都以姚为姓,所以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在此设州时,便命名为“姚州”。

今祥云县,唐初为云南城,在此设波州,亦有汉族移民,大姓有段氏。

其语言与生活方式,与中夏汉人大同小异。

唐代初期,大力经营云南,在此先后设南宁州、姚州两都督府及众多的州县,为巩固统治,每年都派遣士卒前来戍守,仅姚州都督府每年至少有五百人从蜀州调到这儿镇守。

云南西双版纳汉族移民的文化适应与地域认同--以云南勐腊县易武镇为例

云南西双版纳汉族移民的文化适应与地域认同--以云南勐腊县易武镇为例

云南西双版纳汉族移民的文化适应与地域认同--以云南勐腊县易武镇为例何连伟【摘要】From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with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Tea-House Road,the ethnic Han people from Shiping (county)of Honghe Prefecture continuously migrated to Yiwu (Township)of Mengla (county).In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local ethnic peoples,the Han culture is featured with the style of frontiers.The migrants have adapted themselves to the locality all along,while the internal adaption appears slower than the external adaption.In recent years,with the booming economy and culture of Pu-erh Tea busi-ness,the Hans′cultural and regional adaption has been accelerated.%清中叶至今,受茶马古道的影响,云南省红河地区的石屏汉人陆续迁入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镇。

在与当地少数民族互动与交融的过程中,移出地的汉族文化被带到移入地,并在移入地民族的影响下呈现出多元文化共存的“边疆风格”。

移民在移入过程中表现出了灵活的文化适应性。

而这种适应性与迁入的时间密切相关,且内在深层次文化的适应慢于外在文化。

近年来,普洱茶文化与经济的兴起加速了汉族移民的文化适应和地域认同。

试论滇东南历史上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

试论滇东南历史上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


两汉 时期, 中央王朝在“ 西南夷” 地区设置郡县, 实行“ 羁縻政策” 汉人 , 始从内地进入 。北宋皇祜五年 (0 3 , 15 年) 狄青征侬智高至特磨道 ( 今广南、 富宁一带) 派部将沈达领 兵驻守富州 ( , 治今 富宁) 这些军士除 战死外 , , 其 余全部留戍滇东南, 其中部分融入壮族 , 余兵卒则保 留汉族 习俗 逐渐 落 其 籍 。至南宋时期, 内地汉商与大理国贸易频 繁, 大理国至横 山寨 ( 今广西 田 东县) 的邕州道商旅 穿梭不息 , 滇东南是必经之 地, 部分商人留居滇东南境 内从 商 。 由于 落 籍 汉 族 人数 有 限 , 的 即 被 融入 当地 民族 之 中 , 沈 达后 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有 如 融合为壮族; 元朝末年从南京“ 飘悠群舸 ”后落籍 维摩 州 ( , 今砚 山县西北维 摩 ) 龙 色 一家 , 后 代 为 彝 族 。 I 的 其 l 明代 以前进入 当地的中原汉人, 不仅为地域 内的开发和 建设作 出了巨 大 的贡献 , 而且其所带来 的语 言、 文化和礼俗对区域 内的社会文化变迁产 生 了深刻影响, 并为 民族融合铺平 了道路 。 自明代实行 ‘ 移民就宽乡’ 策起 , 礅 汉人 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通过 军屯、 民屯等方式大量移居滇 东南地区 , 并繁衍生息 , 人数为之大增 。特别 是清代后, 汉人 之所 以能大量进入该地 , 原因有: 其 首先 , 东南地区改土 滇 归流的逐渐完成, 政制与汉 区归于~ 统, 这就为汉人进入 该地提 供 了政治 条件 。 在土司时代 , 当地 的封建领主制与汉 区的封建地主制相悖 。 汉人要进 入该地, 自然 要受制 于领主制度 , 因而望 而生畏, 不敢贸然深入 , 明初开始
科 学 论 坛
试论滇东南历史上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 的关系

云南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影响

云南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影响
第3 4卷 第 3期
Vo. 4 No 3 13 .
昭通 师 范高 等 专 科 学校 学报
J u n l fZ a tn a h rsColge o r a h oo g Te c e ’ l o e
21 O 2年 6月
J n 2 1 u.02
● 历 史 学
云 南 以汉 族 为 主体 的多 民族 分 布格 局 的形 成 及 影 响
早 在 旧石器 和新 石 器 时代 , 云南 的土著 居 民就 生
息 、 衍 和 劳 作 在 这 块 土 地 上 。新 石 器 时代 , 繁 氐
羌、 百越 和百濮 三 大 民族 群体 进入 云南 , 与云南 土
著 民族 相融合 , 成 了云南 的多 民族 。秦 汉开 始 , 形
随着 中央王朝 在 云 南设 置 和 经 营 , 族 开始 进 入 汉 云 南 。随后 的各 个 时期 , 内地 的汉 族人 民都 以各
南 的 土著 民族 与 氐 羌 、 越 、 百 百濮 等 民族 群 体 相 融 合 , 南 多 民族 分 布 格 局 已见 端 倪 。秦 汉 至 唐 宋 时期 , 着 汉 云 随 族 的 不 断 迁入 及 与 云 南各 族 的 融合 , 南 多民 族 分 布 格 局 形 成 。 元 明 清 时期 , 量 的 汉 族 人 民 进 入 云 南 , 族 云 大 汉 即 成 为 云 南 的 多数 民族 , 他 民族 则 成 为 少 数 民族 , 南 以 汉族 为 主 体 的 多 民 族 分 布 格 局 形 成 , 对 云 南 各 个 其 云 这 时 期政 治 、 济 、 化 、 经 文 民族 关 系 等 方 面发 生 了深远 的 影 响 , 进 了云 南 经 济 的发 展及 社会 的进 步 。 促

云南汉族的来源及其与原少数民族的融合

云南汉族的来源及其与原少数民族的融合

云南汉族的来源及其与原少数民族的融合摘要: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形形色色的少数民族共有二十五种。

但与大部分人想的“云南处处是少数民族”不一样的是:在云南汉族人口有着绝对的数量上的优势,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云南汉族数占云南总人口的66.59%。

然而,云南的汉族并不是土著民族,而是从内地迁到云南的。

他们从哪里来,他们的到来又给在各土著民族统治之下的云南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这正是我在这篇文章中想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云南汉族,移民,交流云南汉族从哪里来?汉族从中原迁徙到云南,并且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

这项巨大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间便可以完成的,纵观云南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汉族由中原迁徙到云南的记载。

但无论是什么时候,汉族迁移到云南的原因都是大同小异的,因此,在这里,我想以产生移民的原因为轴,对云南汉族的来源进行一下梳理:一、由军事活动而产生的移民虽然过程伴随着血腥与征服,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军事活动永远是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对云南进行过军事活动,而这些活动也导致大量的汉族进入了云南,其中比较大的有三次,分别发生在汉朝、南诏时期及元明清时期。

1、两汉时期在汉武帝之前,云南一直是“西南夷”集居的蛮荒地区,当时云南的少数民族也经常跟汉族发生武力冲突,《史记·大宛列传》里就曾经提到:“昆明之属无君长,善盗寇,辄杀略汉使。

”长期的边境摩擦必然会招致战争的发生,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调集巴蜀地区的士卒进兵云南,征服了滇王,在云南设立益州郡,在当时,云南地区的情况十分复杂,为了维持汉朝对云南的统治,因此,军队的进驻是必须的,但大量的军队的粮食供给却又成了问题,于是,屯田戍边就成了人们可以想到的最佳手段,这便是汉族向云南移民的开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

[1]另外,在两汉时期,由于官府对当地土著民族的压迫十分严重,云南地区的夷人不断掀起反抗斗争,朝廷也就不断从中原地区征调军队到云南征讨反抗的夷人,而每次作战,都会有不少汉族兵士流落在云南,经统计,光是在王莽时期,散落在云南的兵士就有数万人。

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形成与现实发展

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形成与现实发展

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形成与现实发展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形成与现实发展云南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在这片土地上,多个民族相互交融、共同生活了数千年。

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形成与现实发展,既是这片土地的历史进程,也是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

云南的多民族特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南诏国。

南诏国建立于公元738年,是云南少数民族区域间的一次政治统一。

南诏国统一了巴蜀地区的多个部落,并立国于昆明。

南诏国的建立标志着云南不同民族的政治联合。

南诏国的统治使得多个民族之间有了更频繁的联系和交流,加强了彼此的融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云南多民族的形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3世纪中叶,元朝在云南建立大理行省,统辖了全省。

在元朝时期,主要的统治者为汉人,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排斥其他民族。

汉族、傣族、景颇族、彝族等民族在这个时期开始了更紧密的交往,并逐渐形成了云南多民族的特殊模式。

明朝时期,云南地区历经了一系列的变革。

明成祖在推翻元朝后,加强了对云南地区的统治,并实施了一系列的移民政策,引导汉族人民向云南迁徙。

这一时期,云南地区的汉族人口迅速增加,而其他少数民族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然而,即使在这个时期,云南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仍然是存在的。

清朝时期,云南成为中国统一国家的一部分。

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管理云南地区,以确保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清朝时期,维吾尔族、苗族、壮族和藏族等多个民族相继移居云南,丰富了云南的民族多样性。

在清朝的统治下,云南的各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20世纪初,云南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动。

云南人民在中国革命的浪潮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云南成为中国解放的重要基地。

这一时期,不同民族的人民共同抗击外敌入侵,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云南各族人民通过共同战斗,进一步加强了互相合作和交流。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以保护和发展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

汉僰同风:明清楚雄与中原的文化交融

汉僰同风:明清楚雄与中原的文化交融

汉僰同风:明清楚雄与中原的文化交融
汉僰同风是指汉族和僰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现象。

明清时期,中原文化逐渐向四川和云
南地区传播,与当地的僰族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这种文化交融不仅丰
富了中原文化,也为当地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中国文化多元化的体现。

在明清时期,中原文化逐渐向西南地区传播。

明代中期,随着明朝政府设立西南行辕,中原文化开始向四川和云南地区传播。

作为地方贵族和士大夫的僰族,也开始受到中原文
化的影响。

他们学习汉族的礼仪、语言和技术,逐渐融入汉族社会。

在当地统治者的推动下,中原文化在西南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

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中原文化和僰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

中原文化的礼仪和
道德观念对僰族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方面产生了影响,使僰族社会的文化规范和行为
习惯得到了调整和改变。

僰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民间传统也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影响,使中原文化在西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面对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我们也应该从中原文化和僰族文化的交融中汲取经验,促
进各地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

通过文化交流,不仅可以增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
解和友谊,也可以促进各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望我们能够在共同努力下,推动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兴盛。

云南省的汉族历史精编版

云南省的汉族历史精编版

云南省的汉族历史云南省的汉族历史网友评论0 条云南省的汉族是云南的主体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二,约2657.37万人,遍及全省128个县市。

汉族的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华夏族。

至汉朝,汉族名称正式出现使用。

先秦时期云南就有汉族先民活动的记载。

公元前310年云南省的汉族是云南的主体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二,约2657.37万人,遍及全省128个县市。

汉族的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华夏族。

至汉朝,汉族名称正式出现使用。

先秦时期云南就有汉族先民活动的记载。

公元前310年秦国武王时曾派遣军队官吏和移民充实其管辖蜀郡西南的姚府(今楚雄、姚安一带),标志着中原王朝对云南地区统治的开始,也是汉族先民进入云南的开始。

战国末年,公元前279年前后,楚威王时,派将军庄□率兵攻打巴蜀黔中以西,庄乔率军到达滇池沿岸,并在滇称王。

这是历史记载中进入云南的数量较多的一次内地移民,人数在几千至万人(一说2万人),史称“西南外徼,庄乔首通”。

这与楚国在云南采矿冶炼黄金铸币有一定关系,是内地汉族先民进入滇池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云南的重要历史事件。

但是,比起原来的土著民族,这批人毕竟是少数,所以“变服,从其俗,以长之”,逐渐融化在当地民族之中。

秦开“五尺道”,通过四川,沟通了云南与中原的联系。

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在秦始皇即位前后李冰任蜀郡郡守期间,即已开始在今川滇交界的□道(今四川宜宾地区)开山凿崖,修筑通往滇东北的道路。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时候,又派常頞继续修筑道路。

常頞把李冰在□道修筑的道路继续向前延伸,一直修到今曲靖附近。

由于道路仅宽五尺,时称“五尺道”。

由于“五尺道”的修筑,“西南夷”各部落和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起来。

据文献记载,秦汉之际关中和今四川之间,四川和云南部分地区之间,“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商人来往于途,络绎不绝,把邛□牛马运人四川,又把四川的铁器输入云南。

云南汉族源流述略

云南汉族源流述略

作者: 何华新
作者机构: 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83级 彝族
出版物刊名: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21页
主题词: 云南地区;云南汉族;西南夷;汉族人口;汉族人民;屯田;西南边疆;郡县;民屯;太祖实录
摘要: <正> 云南面积三十九万四千平方公里,人口约三千二百五十万,汉族二千二百二十三万多人,占全省总人口三分之二。

全省二十五个少数民族人口共一千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分布地区则占全省面积的四分之三,主要是边疆一线和腹地的广大地区。

如果把斜贯全省的元江作为边疆和腹地的大致分界线,元江东北部称为腹地,是汉、白、回、壮、纳西、蒙古等族杂居和散居地区,其中汉、白、回、壮、纳西、蒙古等族多住坝子,彝、瑶等族多住半山和高山,苗族多居高寒山区,藏、普米等族多住于西北部的高原。

元江的西南部为边疆各族聚居区,其北部横断山脉纵谷高山地区居住着傈僳、怒、独龙等族;其南部地势扩展地带的。

少数民族区域文化与汉文化空间整合的总体特征解析_以云南沿边少数民族区域..

少数民族区域文化与汉文化空间整合的总体特征解析_以云南沿边少数民族区域..

少数民族区域文化与汉文化Ξ空间整合的总体特征解析——以云南沿边少数民族区域为例方远平1 , 陈忠暖2( 11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云南昆明650092; 21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 广东广州510631)摘要: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 汉文化深刻影响着各少数民族文化, 但在不同的民族地区, 其影响的程度、内容与机制均有不同表现。

从空间角度出发, 在民族文化调查问卷的基础上, 通过对问卷统计分析与定性解释相结合, 概括得出汉文化与云南沿边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与冲突的总体程度倾向于融合、文化冲突与融合点相对集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空间变化规律以及文化冲融的具体文化特性等四大特点, 并从历史的、文化发展水平、民族空间分布格局、地理区位因素及现实社会经济状况等角度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解释。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化; 汉文化; 融合与冲突; 空间格局; 云南沿边地区中图分类号: C 956 文献标识码: A1 研究意义与方法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文化是人类在特定地理环境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1 。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而导致不同自然区内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多样性, 这是不同类型的文化及相应文化区形成与发展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原因2 。

研究文化区的形成, 文化的传播与扩散, 文化的交流与整合(融合与冲突) , 文化生态, 文化景观的形成与演变以及上述文化现象空间差异与空间分布格局、演变及其形成机制向来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与重点所在3 。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 自然条件复杂多样, 区域差异十分显著, 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以及其位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三大文化板块交汇处的特殊区位4 , 造就了云南民族成份复杂、文化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空间分布格局。

25 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各地, 构成了众多性质独特、风情各异、和谐统一、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区。

然而,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 云南各少数民族受汉文化影响显著, 其时间之长、程度之深、范围之广, 是其他文化远所不及的。

云南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影响

云南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影响

云南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影响周玲【期刊名称】《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2(034)003【摘要】Since ancient times,Yunnan has been a multi-ethnic province and shown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 periods. During the early Qing Dynasty,Yunnan~ indigenous people began to get blended with other nationalities such as Di Qiang,Bai Yu and Bai Pu which formed the initial living patterns of Yunnan's nationalities. From the Qing Dynasty, Han Dynasty to Tang and Song Dynasty,as a result of the continuous migration of the Han people,Yunnan's ethnic pat- tern was established. During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a larger number of Han people movedinto Yunnan and became the dominant nationality while others becoming ethnic minorities. This living pattern exerted a profound impact on Yunnan's politics,economy,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 among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promoted Yunnan'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第四讲 云南汉族(和顺)

第四讲 云南汉族(和顺)
云南汉民 族的文化
——和顺实例
云南汉族的文化——一个和顺人的实例
一、背景 和顺乡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汉文化发达,被誉为“华侨之乡”,位于腾 冲至缅甸克钦邦密支那公路(史迪威公路)及腾冲至德宏州的公路。 居民1509户,人口5963人(2004年初),主要为汉族,占总人口96%。 侨居国外的和顺人近万人,分布在13个国家和地区,为和顺人口的 117%。村民目前的主要收入来自耕种土地和饲养牲畜,到外地打工占 家庭收入的比例很小。 现今居民寸、刘、李、尹、贾五大姓,原籍四川重庆府巴县,其始祖为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奉命随傅有德、蓝玉、沐英征金齿、腾越 而来的军人及家眷。随后是来自湖南的张姓、来自南京的赵姓、钏姓, 分别来自湖南与江西的杨姓(洪武末年),来自河南的许姓(正统初 年)。 明初始到境外谋生。由于大量来自境外的商业和劳务收入,以及和顺人 对教育的重视,和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到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进 入鼎盛时期,文化具有“儒”、“商”、“侨”的特点。 20世纪50年代以后,和顺与境外(主要是缅甸)的经济联系基本上被切 断,文化遭受重创。
“儒”的基本思想以及和顺作为传统农业社会的特点,是形成和顺人人格 的关键因素。“孝”作为家庭的主导思想构成家庭中最主要的关系—父 子的轴心关系(延伸至信仰系统中则成为活人与祖宗的关系),并构成 了父亲权威的观念。这种观念向外延伸至宗族、社会以及信仰中则成为 和顺人对权威的服从。在“官”、“亲属”、“外人”的社会结构中, 以“父子之轴”为中心的亲属结构处于中心地位,“家庭”是和顺人生 产、生活与交往的中心。和顺人不仅具有强烈的家庭观念,家庭是人们 实现理想的基本单位,而且“家庭原则”成为他们处理一切社会关系的 参照原则。因此,就形成了和顺人人格中处于核心位置的部分,即观念 和理想:作为生活与象征的中心,理想满足的基本单位的家庭的完整、 繁荣与延续。 “儒”的思想以及他们所固有的人格特点在境外的劳务和商业活动中得 到了充分的实践、发挥和延伸,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了和顺人对家庭无条 件依赖的观念和“家庭原则”,形成了在商业中的“礼让、诚信、友善、 坚韧、勤俭”等特点,另一方面也因为对外的交流与交往而使得其人格 上充满了看似矛盾的成分,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合”的大家庭思 想与分离的矛盾、重农思想与鄙农崇商思想的矛盾、刻板与灵活变通的 矛盾、传统守旧与开放的矛盾,但最终都没有脱离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和 实现,甚至可以说,后者是实现前者的方法和曲线。

云南省的汉族历史精编版

云南省的汉族历史精编版

云南省的汉族历史云南省的汉族历史网友评论0 条云南省的汉族是云南的主体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二,约2657.37万人,遍及全省128个县市。

汉族的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华夏族。

至汉朝,汉族名称正式出现使用。

先秦时期云南就有汉族先民活动的记载。

公元前310年云南省的汉族是云南的主体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二,约2657.37万人,遍及全省128个县市。

汉族的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华夏族。

至汉朝,汉族名称正式出现使用。

先秦时期云南就有汉族先民活动的记载。

公元前310年秦国武王时曾派遣军队官吏和移民充实其管辖蜀郡西南的姚府(今楚雄、姚安一带),标志着中原王朝对云南地区统治的开始,也是汉族先民进入云南的开始。

战国末年,公元前279年前后,楚威王时,派将军庄□率兵攻打巴蜀黔中以西,庄乔率军到达滇池沿岸,并在滇称王。

这是历史记载中进入云南的数量较多的一次内地移民,人数在几千至万人(一说2万人),史称“西南外徼,庄乔首通”。

这与楚国在云南采矿冶炼黄金铸币有一定关系,是内地汉族先民进入滇池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云南的重要历史事件。

但是,比起原来的土著民族,这批人毕竟是少数,所以“变服,从其俗,以长之”,逐渐融化在当地民族之中。

秦开“五尺道”,通过四川,沟通了云南与中原的联系。

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在秦始皇即位前后李冰任蜀郡郡守期间,即已开始在今川滇交界的□道(今四川宜宾地区)开山凿崖,修筑通往滇东北的道路。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时候,又派常頞继续修筑道路。

常頞把李冰在□道修筑的道路继续向前延伸,一直修到今曲靖附近。

由于道路仅宽五尺,时称“五尺道”。

由于“五尺道”的修筑,“西南夷”各部落和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起来。

据文献记载,秦汉之际关中和今四川之间,四川和云南部分地区之间,“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商人来往于途,络绎不绝,把邛□牛马运人四川,又把四川的铁器输入云南。

汉族移民与云南统一

汉族移民与云南统一

汉族移民与云南统一云南成为祖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与历代王朝向云南移民有重大关系。

汉族移民是开发云南的生力军,是云南统一于祖国大家庭的社会基础。

正是汉族移民与汉文化在云南的广泛传播使云南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西南边疆。

本文拟从汉族移民在统一云南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就汉族移民与民族国家的认同问题做一粗浅的探讨1。

期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教正。

开拓:汉族移民与云南边疆的统一云南在汉武帝以前是“西南夷”聚居的“化外之地”。

秦王朝试图经营西南夷,派遣官吏,开通道路,设置郡县。

可是,这些举措还未来得及实施,秦王朝就被农民大起义推翻。

汉武帝时期,以蜀为基地,经略西南夷地区(今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和云南)。

约在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从僰道(今宜宾)修筑一条通往云南的道路,在今昭通地区“凿石开阁”,翻山越岭,直达建宁(今云南曲靖),约二千余里。

这就是所谓“南夷道”。

为修筑这条道路,调动了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内受钱于都内”2。

为解决筑路民夫的粮食供应,招募内地商人出钱雇用农民到西南边区屯垦。

为修筑“南夷道”,招募多少农民来西南屯垦,有多少人户定居下来,未见史书记录。

但可以推定,有一定数量的内地汉族农民在“南夷道”沿线定居下来。

在开“南夷道”后三年,汉王朝又命司马相如修筑“西夷道”,即由今天从成都到西昌的道路。

为修筑这条道路,同样招募内地汉族农民前来修路、屯垦。

也有一部分汉族人户在“西夷道”沿线定居。

汉王朝开始经营“西南夷”地区时,就有许多汉族移民迁移到云南来,只是不详于录。

自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今云南设置益州郡以后,云南就成为大一统的中华帝国的一部分。

汉王朝在云南建立郡县的同时,不断向云南移民。

移民的目的是保卫郡县,即“屯田守之”3。

为了管理屯田事务,汉王朝在云南设置专门的机构,如“屯兵参军”之类。

这一职官,虽见诸于南朝纪录,却应当是自西汉以来历代相沿袭的郡县职官4。

汉僰同风:明清楚雄与中原的文化交融

汉僰同风:明清楚雄与中原的文化交融

汉僰同风:明清楚雄与中原的文化交融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各地的文化纷纷交融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文化形态。

明清时期的川滇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川滇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域,汉族和僰族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明清时期的川滇地区,不仅是汉族和僰族的交融之地,也是汉文化和僰文化相互交融、融合的地区。

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多汉文化和僰文化的交融现象,这些现象反映出了明清时期汉族和僰族的共同进步和交流,也反映出了中原文化与川滇地区文化的相互启迪、交融、互鉴。

古代的川滇地区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区域之一,这里的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都非常优越。

在这样的条件下,当地的居民创造出了丰富的文化。

在明清时期,川滇地区的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这和当时中原地区文化的繁荣密不可分。

川滇地区的文化与中原地区的文化在这个时期相互交融,相互启迪,形成了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盛景。

川滇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的交融。

在明清时期,川滇地区的文化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之间的交融更加频繁,这也为当时中国文化的繁荣贡献了巨大力量。

川滇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思想的交融;二是艺术生活的交融。

在这个时期,川滇地区的文人士大多接受了中原地区的文化思想,如儒家思想、佛教思想等,这些思想对当地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川滇地区的艺术生活也受到了中原地区的艺术风格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川滇文化艺术风貌。

明清时期的川滇地区是一个文化交融、融合的地区,汉族和僰族的文化交融、汉文化和僰文化的交融、川滇地区和中原地区文化的交融,为当时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种文化交融的现象,在当代中国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川滇地区的文化交融现象也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这种文化交融现象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教训,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汉族的来源及其与原少数民族的融合摘要: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形形色色的少数民族共有二十五种。

但与大部分人想的“云南处处是少数民族”不一样的是:在云南汉族人口有着绝对的数量上的优势,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云南汉族数占云南总人口的66.59%。

然而,云南的汉族并不是土著民族,而是从内地迁到云南的。

他们从哪里来,他们的到来又给在各土著民族统治之下的云南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这正是我在这篇文章中想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云南汉族,移民,交流云南汉族从哪里来?汉族从中原迁徙到云南,并且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

这项巨大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间便可以完成的,纵观云南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汉族由中原迁徙到云南的记载。

但无论是什么时候,汉族迁移到云南的原因都是大同小异的,因此,在这里,我想以产生移民的原因为轴,对云南汉族的来源进行一下梳理:一、由军事活动而产生的移民虽然过程伴随着血腥与征服,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军事活动永远是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对云南进行过军事活动,而这些活动也导致大量的汉族进入了云南,其中比较大的有三次,分别发生在汉朝、南诏时期及元明清时期。

1、两汉时期在汉武帝之前,云南一直是“西南夷”集居的蛮荒地区,当时云南的少数民族也经常跟汉族发生武力冲突,《史记·大宛列传》里就曾经提到:“昆明之属无君长,善盗寇,辄杀略汉使。

”长期的边境摩擦必然会招致战争的发生,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调集巴蜀地区的士卒进兵云南,征服了滇王,在云南设立益州郡,在当时,云南地区的情况十分复杂,为了维持汉朝对云南的统治,因此,军队的进驻是必须的,但大量的军队的粮食供给却又成了问题,于是,屯田戍边就成了人们可以想到的最佳手段,这便是汉族向云南移民的开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

[1]另外,在两汉时期,由于官府对当地土著民族的压迫十分严重,云南地区的夷人不断掀起反抗斗争,朝廷也就不断从中原地区征调军队到云南征讨反抗的夷人,而每次作战,都会有不少汉族兵士流落在云南,经统计,光是在王莽时期,散落在云南的兵士就有数万人。

[2]2、南诏时期在这个时期,唐王朝与南诏之间发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争,由此产生的移民也不计其数。

但与上文所述不同,这些汉人大多数为南诏的战俘与劫掠人口。

唐中叶天宝年间战争,唐朝出兵云南不下20余万人,然而,这些战争无一例外的全部失败,这就意味着,至少有10万人作为战俘进入了云南;与此同时,南诏强盛以后,竭力向外扩张,其后期连年出兵西川、琶管、安南,掳掠了大量的汉族人口进入云南。

《南诏德化碑》记载:至德元年(公元765年),南诏攻掠侧州,“越椒再扫,台登涤除;都督见擒,士兵尽虏”。

由此可见,南诏建立以来,以俘虏或者战利品的身份进入云南的汉人数量很多。

[3]3、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是汉族向云南进行军事移民的高峰时期,也是云南汉族之所以能成为云南主体民族的决定性时期。

这一时期的移民与两汉时期的移民较为类似,即都为国家征服云南后,为保证当地的稳定而进行的屯田。

然而,元明清时期的军事移民与两汉时期的移民依旧有着较大的区别,首先,与两汉的“以夷制夷”不同,元明清在云南实行与内地基本一致的政治制度;其次,元明清时期,中原与云南的交通已较为便捷,便于中央对云南的管理,有效防止了由于交通不便引起的“天高皇帝远”问题的产生;再次,元明清都在云南大力推行儒学,为汉族文明提供了浓郁的汉族文化氛围。

[3]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在进行军事移民方面的创举,即军户制度,当军人迁徙到云南的时候,其家人也一起迁徙,成为军户。

这种做法使得云南的汉族人口极大地增加,也避免了屯垦戍边的士卒与土著“夷人”的普遍通婚。

尽管“汉夷通婚”无法完全避免, 但是卫所“军户”的存在从根本上避免了“以夷变夏”的“夷化”趋向, 保证边疆地区“以夏变夷”的发展方向, 促进民族融合, 加强国家统一。

[2]二、罪徙移民罪徙移民是汉族另一种主要的移民方式,历史上的云南是有名的蛮荒之地,自愿来的汉人是很少的,因此,云南也成为各王朝流放犯人,落籍充军的理想地点。

被流放到云南的就有著名的吕不韦家族,《三国志·吕凯传》注引孙盛《蜀世谱》说:“初,秦徙吕不韦子宗族于蜀,汉武帝开南夷,置郡县,徙吕氏以充之,因曰不韦县。

”[1]天启《滇志·官师志·流寓》之中也记载,明代流寓在云南的名士45人,其中就有23人为罪徙移民。

由此可见罪徙移民数量之多,占据比例之大。

另外,依照明代朝廷“南人犯罪发往北方,北人犯罪发往南方”、“某些充军重犯发至烟瘴地面”的原则,云南也成了接收北人充军的两个重要的南方省之一[4](53-68页),这也许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云南地处中国南部,但仍属于北方方言区的原因。

三、其他渠道的移民与前面两种移民相比,这种移民来源较为多样。

如官府组织的民屯移民,由利益引导的商屯移民,居留在云南当地的官员,游历的学子以及其他原因如躲避战乱等移居云南的人,他们往往来源复杂,祖籍遍布大江南北,进入云南的时间也是参差不齐,极难进行具体的估算统计,但总体来说他们的人数并不少。

清朝是这种类型的移民最多的时期之一:由于清初实行招商开铜的政策,大批商人投资于矿业,成千上万汉族入滇开矿,造成了云南人口在这一时期惊人的增长量:18世纪初期,云南人口年增长率为千分之四,而到了乾隆五十年(1785年),年增长率已上升到了千分之十,十年以后更是上升到千分之二十,这几乎比中国任何省份的增长率都要高得多。

[5]云南汉族与原住地少数民族的融合与交流汉族移民的土著化无论是屯田戍边,还是流放他乡,当古代的汉人们来到云南这片蛮荒之地时,他们也许不会想到,这片土地对他们生活方式的影响,绝对不会小于他们祖祖辈辈生活了数千年的中原。

汉族移民进入云南后,经过了由移徙流动到戍防定居,再到土著世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中原地区的人们看来十分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并且不断向当地民族学习,甚至与当地民族进行婚配,这就是汉族居民的“夷化”现象。

在云南的历史中,并不缺少汉族“夷化”甚至变为少数民族的例子。

民国《禄劝县志》载:“禄劝自元设州,置汉官治夷。

而汉人之来徙者,仅居城内,其城外以及四乡皆夷也。

既而罗次、富民、昆明、晋宁、新兴之民,或以流佣占籍,或以训读寄居,乐其川原之广,风俗之淳,粒食之易,不复思归,遂成土著,散满五境之中。

加以承平日久,江西客往往来兹贸易,虽深丛邃谷,无不遍历,押熟著寨,习为夷言。

而夷民富谷,争学诗书,补诸生,充小吏,岁不乏人。

其居室饮食衣服,半化夷俗,故二十四马汉人渐多,不复辩夷汉矣。

”这就说明,许多汉族在移居云南之后,出现了与当地少数民族同化的现象。

我们很难说出这种现象是好是坏。

因为在一定程度上看来,同化是有其好处的:少数民族在云南生活时间比汉族久得多,在应对当地的环境,如丛林、瘴气等方面都有其独到的经验,“从夷俗”显然有利于汉族适应当地环境。

然而,“夷化”却可能使汉族被少数民族同化,这一点由汉朝、唐时期的移民的结果可看出。

按照常理,经历了历史上的不断移民,汉族至少应当在云南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在元朝攻打下云南时,却发现汉族寥寥无几,这无疑是“夷化”的结果。

在历史上,这无疑是统治者们不愿意看到的后果,为解决这个问题,统治者们也进行了许多努力,如推行儒学,与内地实行一样的政治制度等,这些努力无疑是卓有成效的,在明朝之后,汉族便成了云南的“多数民族”,方国瑜教授总结元明清三代汉族移民在云南的发展轨迹是就曾经说过: “元代汉人主要住在城市, 明代主要住在坝区, 清代则山险荒僻之处多有汉人居住, 且在边境莫不有汉人踪迹”。

[6]汉族移民的土著化在今天也遗留了许多证据:现在的云南汉族,口味普遍偏重,嗜酸辣,这很明显是受到了傣族口味的影响;另一方面,云南方言中的许多名词都来自于少数民族的语言,我的家乡在滇西南一带,方言称木瓜为“麻仓普”,番荔枝为“麻哦扎”,这两个发音都来自对傣族发音的音译。

汉族给云南带来了什么?汉族居民的土著化并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他们在逐渐接受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与信仰带入了云南,其中十分重要的便是云南耕作方式的改变,唐代洱海地区的农业耕作方法为二牛三夫的耕作方法,在《南诏史画卷》之中便有形象的证明。

而二牛三夫的耕作方法,是秦汉时期中原汉族普遍采用的耕作方法。

这种相对于云南来说比较先进的耕作方式,是由进入云南的汉人带来的,使当时南诏的农业生产经济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儒学在云南的发展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云南推行儒学,是从元代开始的。

据《元史》记载,“云南子弟不知读书,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由是文风少兴。

”儒学在云南的发展,不但促进了云南社会风气的变化,使云南士子中出现一批朝廷官员、忠臣义士,还促进了云南地主经济的产生,并且给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制造了许多便利,使得中央集权制度终于在云南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7](60-89页,162-169页)。

如今,大大小小的孔庙也成了云南当地的一条风景线,如建水孔庙、鹤庆孔庙、楚雄孔庙、景东孔庙、澄江孔庙、腾冲孔庙、宾川孔庙、江川孔庙等。

总结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

”纵观历史,人类的发展总是与迁徙相伴而生的,云南汉族的发展也是如此。

不管原因是什么,我们的祖先一步步走入了云南这个古时对于汉族来说避之唯恐不及的蛮荒之地,且在当地繁衍生息并且发展到了今天的程度,其坚忍不拔的毅力与决心都是值得我们赞叹的。

如今,许多云南的汉族人民虽然已经在云南生活了许久,但他们依旧铭记着自己的来历与传承,在现在,依然有许多人宣称他们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

虽然已经经历了许多代人,但家乡的名字就像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符号,永远刻在一代代云南人的心里。

另外,汉族的到来也给云南注入了新的血液,他们带来了来自中原先进的技术,也让儒家、道家等思想传到了这极边之地。

由汉代到现在这么多年来,在汉族一步步走遍云南的山山水水的同时,他们的一举一动也已经打上了云南的符号,汉族与云南的其他少数民族一起,编撰出了只属于云南的滇味文化。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云南的各个民族将会更加的团结在一起,创造出更为辉煌灿烂的文明。

参考资料[1]苍铭,《云南汉族的来源》,《民族工作》1997年10期,44-47[2]林超民,《汉族移民与云南统一》,《云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22卷第三期,106-113[3]陆韧,《唐末至元代云南汉族的曲折发展》,《民族研究》1997年5期,92-101[4]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汉族移民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版[5]李晓斌,《清代云南汉族移民迁徙模式的转变及其对云南开发进程与文化交流的影响》,《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3期,172-177[6]林超民,方国瑜文集,第三辑[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332[7]木芹,木霁弘,《儒学与云南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文化转型》,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