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晚清牛人徐寿简介 徐寿的历史功绩

合集下载

简述徐舜寿的故事

简述徐舜寿的故事

简述徐舜寿的故事徐舜寿(1880年-1949年),字秉义,号东轩,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家境贫寒,但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优秀的才华,成为了中国近代文艺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徐舜寿的父亲在他5岁时去世,他由母亲一手带大。

从小,徐舜寿就展现了对书法和文化艺术的浓厚兴趣。

他师从于当时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郑板桥的弟子,深入研究了古代经典书法的精髓,并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融入其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徐舜寿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改革运动。

他担任过多所学校的教职,在教育事业中默默耕耘,为培养新一代的人才而努力。

他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格素质。

除了从事教育工作外,徐舜寿也十分关注社会公益事业。

他积极参与筹办各种慈善机构,为贫困人群提供帮助。

他还积极组织文化活动,推广传统文化,提倡人道主义价值观,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徐舜寿一生中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他的书法艺术。

他以楷书著称,被誉为“楷书之宗”。

他的书法作品字形秀丽,结构严谨,遒劲有力,很多作品被誉为艺术珍品。

他的著名作品包括《论字帖》,《徐氏九成楷法帖》等,这些作品成为了学习书法的经典教材,影响了几代人的学习和创作。

1949年,徐舜寿因年老体弱去世,享年69岁。

他的离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哀悼和深切缅怀。

他一生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教育事业的丰碑,他的书法被誉为中国现代书法的瑰宝。

徐舜寿的故事展示了一个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教育、文化和社会事业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鼓励我们勇于追求理想,不畏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的教育理念和艺术成就也让我们认识到教育和文化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激励我们为教育事业和文化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结起来,徐舜寿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教育、文化和社会事业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国近代化学之父徐寿

我国近代化学之父徐寿
手工艺活,懂得古琴等乐器的演奏及修理,因此得到清道光举人、同乡华翼纶的赏识,并结 识了其子华蘅芳。但要在那个时候学习科技非常困难,不仅没有一所学校,就连最基础的数 学、物理、化学书籍也都没有。他和华蘅芳到上海,在传教士开设的“墨海书馆”买到一本由 西方翻译过来的《博物新编》,并得到当时著名数学家李善兰的指点,又去洋人开设的修理 船舶的工场看机器设备, 参观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洋人小火轮。 据华蘅芳后来对著名思想家王 韬说,徐寿当时就说小火轮上的机器自己也完全能够制造。还说,徐寿能够造自鸣钟和指南 针, 与欧洲制造的没有两样。 他还能铸造墨西哥的银元, 铸出的银元使人难辨真假。 徐
南制造局技术工作的同时, 还与傅兰雅创办了格致书院, 格致书院是我国第一所开创实验教 育法的科技教育专门学校。在此期间,他还协助傅兰雅创办了科技期刊《格致汇编》,为培 育科技人才,普及科技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徐寿一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献身于科 教救国。在他在科技上取得巨大成就之后,一些封疆大臣争相向朝廷推荐,并请他去创办主 持工矿企业。他不愿做官,淡泊名利,认为当时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译书和培养科技人才, 对于聘请一概推辞,推辞不了的就派他的儿子徐建寅、徐华封代他前往。 徐寿对家乡
了《抛物线说》,引起了人们瞩目。 徐寿和华
蘅芳的科技才能,名声愈传愈远。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后,特地聘他们去从事技术工 作。徐寿的第二个儿子徐建寅当时只有 17 岁,也随同前往。曾国藩要求他们制造出一艘用 机器驱动的轮船。他们用自己制造的简陋土机床和工具,经过三个月夜以继日的苦干,制成 了一台船用蒸汽机模型;接着,就造出了我国第一台船用蒸汽机;又经过近一年的奋战,造 出了一艘机动木质轮船; 再针对试航时不够理想之处加以改进, 造成了我国第一艘机动轮船, 在长江中试航获得成功。该船由曾国藩长子、清末外交官曾纪泽命名为黄鹄号,寓意象传说 中的大鸟黄鹄一样翱翔于江海。当时上海英文报纸《字林西报》的记者特地赶去采访,确认 船上机器直至螺帽螺钉均由徐寿父子率领工人手工制作, 他在文章中说, 这艘轮船的制造成 功,显示了中国人具有制造机器的天才。 徐寿作为科学家,懂得靠手工、土机床造轮

近代爱国化学家徐寿简介

近代爱国化学家徐寿简介
蒸汽机”相似。稍后,即着手进行中国第一艘以蒸汽为动力的黄
鹄号轮船的研制工作。这使他的科学事业迈进到一个新阶段。
1865年,黄鹄号试制成功。这是一艘长55余公尺、载重25吨、时
速达20余里的木壳轮船。这艘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轮船的研制成
功,标志着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开始,在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史上具
有重要意义。
最丰富的中国近代科学家之一。这些译作的影响,还远播日本等
国。徐寿的主要代表译作还有:《化学鉴原》6卷。此书为普通
化学,对一些化学基本原理和许多重要化学元素作了概略的论
述。《化学鉴原续编》24卷,主讲有机化学。《化学鉴原补编》
6卷,主讲无机化学。《化学考质》8卷,主讲定性分析。《化
学求数》16卷,主讲定量分析。《物体遇热改易记》4卷,主要
进、安贫若素、耿直敦朴的好品德。他曾经参加过一次童生考
试,没有成功,便毅然抛弃科举,“专研格物致知之学”,开始
涉猎天文、历法、算学书籍,走上了运用科学、传播科学并为科
学奋斗终身的艰难道路。
1843年,徐寿和同乡、算学家华蘅芳来到上海,旨在求得西
方传入的科技知识。当时,英国人在上海开办了墨海书馆,聘请
近代化学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
徐寿在钻研化学的同时,对数学、物理、矿学、汽机、医学
等都极为重视,逐渐成为“能通晓制造和格致之事”的学者。
1861年,他受到曾国藩“研精器数、博涉多通”的评价,并被聘
请到安庆内军械所。其间,与华蘅芳等人合作,于1862年制造出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蒸汽机,与当时居于世界 先进水平的“往复式
二年春开始授课。课程主要有:矿物、电务、测绘、汽机、制造
等。格致书院是我国近代开办新式科技教育的先河,培育了一批优

中国历史故事-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徐寿简介 徐寿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徐寿简介 徐寿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徐寿简介徐寿是怎么死的?人物档案姓名:徐寿字:生元号:雪村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朝代:中国近代出生地:江苏省无锡市郊外出生时间:公元1818年去世时间:公元1884年职业: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毕业院校:自学成才代表作品:翻译了关于蒸汽机的专著《汽机发初》主要成就:引进和传播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译书17部105本168卷共约287万余字。

“赋性狷朴,耐勤苦,室仅蔽风雨,悠然野外,辄怡怡自乐,徒行数十里,无倦色,至不老倦。

”说的就是本文的男主角,徐寿。

公元18118年,徐寿出生在江苏无锡郊外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

自幼丧父,被母亲抚养长大,十七岁的时候又失去了自己的母亲。

凄惨的人生经历和贫寒的家境,早就了他吃苦耐来,坚毅勇敢,诚实朴素的品质。

青年之时,徐寿学习经史,研究诸子百家,很有自己的看点,所以受到时人的称赞。

但是后来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却连秀才都没有考过。

徐寿仔细思考,发觉八股文实际上并没有其他用处,于是便放弃了八股取士的打算,转而开始涉及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包括:科学、几何学、力学、医学、光学、电学、汽机等各个方面,凡是这类书籍他都看。

与其他中国近代学习科学技术是通过海外留学,在外国名校学习的人不同,徐寿是属于自学成才。

徐寿当时开始接触科学的时候,中国还没有涉及这些科目的学校,所以全靠徐寿个人的坚持。

好在徐寿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他能够全身心的专研进知识的海洋中。

自学中,他的同乡华蘅芳是他的学友,两人通过互相探讨,互相学习,互相质疑,逐步的进步。

他们后来拜访了正在上海墨海书馆从事西方近代物理、动植物、矿物学等书籍翻译工作的李善兰,给李善兰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从上海返回之时,徐寿买了许多书籍,还采购了不少有关物理实验的仪器。

回家之后,根据书上所写,自己开始从事各种实验。

公元1856年,再次来到了上海的徐寿,读到了《博物新编》的中文译本,开始接触到化学及化学实验。

徐迟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徐迟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徐迟: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作者:来源:《今传媒》2010年第06期徐迟(1914年10月15日—1996年12月13日),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

浙江南浔人。

原名商寿,生于一个教师家庭。

曾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

1931年开始写诗,1934年开始发表诗作《寄》、《沉重的BUS》、《诗拔萃》等,后结集为《二十岁人》。

1936年起陆续发表散文《歌剧院及其它》、《贝多芬之恋》、《理想树》等,后收入《美文集》、《狂欢之夜》。

徐迟早期创作受欧美现代派影响。

特别是他的诗作,追求意象的蕴蓄,节奏的跳跃,有些作品较为难懂。

散文创作则因受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影响,稍趋明朗,叙写细腻,富于诗情。

正如作者所说:“已经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色,写入散文中的诗味比我的诗中的更加浓郁。

”新中国成立后,徐迟创作勤奋。

50年代的前七年,他两次到朝鲜战场,4次去鞍钢,6次到长江大桥工地。

诗集《美丽·神奇·丰富》、《战争·和平·进步》和《共和国的歌》,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论文集《诗与生活》等,是他这一时期的创作收获;1957年至1960年的四年间,他担任《诗刊》副主编。

1960年定居武汉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报告文学的创作,写成《火中的凤凰》、《祁连山下》、《牡丹》等作品。

记述两个爱国知识分子常书鸿﹑孙健初的《祁连山下》,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

1996年底,徐迟因患抑郁症而在武汉同济医院跳楼自杀,震动全国。

徐迟的报告文学被誉为“别具特色的科学诗篇”。

徐迟在1977年第10期《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为知识分子立传的《地质之光》。

“《地质之光》是一篇光彩照人的好作品,引起文坛普遍重视,这是在‘文化大革命’后率先闯入科学与知识分子禁区的较为成功的报告文学作品。

……它写出了地质学家李四光如何用他的学识、智慧为我国描绘出石油、煤炭、金属、非金属、稀有元素等矿产资源的壮丽远景。

作品并没有对主人公的个人经历作直观的平面化的叙述,而是把中心聚集在李四光如何创建地质力学理论这一中心上。

近代前期科学家徐寿[详细讲解]

近代前期科学家徐寿[详细讲解]

近代前期科学家徐寿第一节研读科技典籍,善制工艺器械徐寿,字生元,号雪村,江苏无锡人。

清嘉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1818年2 月26 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县社岗里。

徐氏世居无锡,“力田读书”④,是一个比较贫苦的农民家庭。

徐寿的祖父审发务农的同时兼作商贩,家境日渐富裕。

徐寿的父亲文标大概是徐家的第一个读书人,但不幸的是年仅26岁过早去世了,徐寿时年仅4 岁。

母亲宋氏含辛茹苦,将他和两个妹妹抚养成人。

在他17 岁那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在此之前,他已经娶妻,并有了一个儿子。

徐寿早年也习举子业,“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①。

显然,八股诗文无法解决他一家人的生计问题。

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一面务农,一面经商,往上海贩运粮食。

难能可贵的是,徐寿并没有就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生活的磨难和务农经商的实际经验,使他痛感时文词章毫无用处,因此,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转向了经世致用之学。

那时正是鸦片战争前夜,清皇朝已经走向衰亡,社会矛盾日益突出,青年徐寿立下了“不二色,不妄语,接人以诚”和“毋谈无稽之言,毋谈不经之语,毋谈星命风水,毋谈巫觋谶纬”的座右铭②,抱定了经世致用的宗旨,开始在经籍中学习研究有用之学。

他研读《诗经》和《禹贡》等经书时,将书中记载的山川、物产等列之为表,研读《春秋》、《汉书》、《水经注》等历史、地理著作,则注意古今地理的沿革变迁。

凡是有用之学,他无不喜好。

徐寿的家乡无锡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远近闻名的手工业之乡。

那里有许多能工巧匠。

这种风气也影响了徐寿,他从小就爱好工艺制作,“少好攻金之事,手制器械甚多”①。

大概正是由于这一爱好使他由博览群书逐渐转而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

徐寿在科技方面的兴趣极为广泛,举凡数学、天文历法、物理、音律、医学、矿学等等,他无一不喜,无一不好。

他不仅潜心研究中国历代的科技典籍,对于明末清初从欧洲翻译过来的西方科技著作也认真加以研究。

他认为工艺制造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而科学的原理又藉工艺制造体现出来,所以他总是“究察物理,推考格致”②。

中国近代科学家的故事200字!

中国近代科学家的故事200字!

中国近代科学家的故事200字!
摘要:
一、引言
二、徐寿父子对近代化学的贡献
三、华罗庚对数学的杰出成就
四、梁思成对建筑学的贡献
五、陈景润对计算机科学的突破
六、结尾
正文:
二、徐寿父子对近代化学的贡献
徐寿(1810-1884)是清朝时期著名的化学家,他首次将西方化学知识引入我国。

他的儿子徐建寅(1845-1901)继承父业,编译了多部化学著作,为我国化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华罗庚对数学的杰出成就
华罗庚(1910-1985)是我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提出了华罗庚三角,并在多复变函数论、数论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华罗庚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还致力于我国数学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数学人才。

四、梁思成对建筑学的贡献
梁思成(1901-1972)是我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

他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古代建筑史,揭示了中华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梁思成还参与了北京城市规划工作,为我国现代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五、陈景润对计算机科学的突破
陈景润(1933-1996)是我国计算机科学的先驱。

他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陈景润定理”,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陈景润还参与了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发工作,为我国计算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结尾
这些中国近代科学家的事迹激励着我们继续探索科学真理,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中国近代卓越的化学启蒙者和造船专家——徐寿

中国近代卓越的化学启蒙者和造船专家——徐寿

中国近代卓越的化学启蒙者和造船专家——徐寿
孙秋香;程翔章
【期刊名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8(0)5
【摘要】本文总结了近代爱国科学家徐寿自学成才的艰难道路,论述了他在洋务运动中为振兴中华民族,在化学、造船和译介西学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总页数】4页(P85-88)
【关键词】卓越的;化学启蒙者;造船专家
【作者】孙秋香;程翔章
【作者单位】湖北教育学院化学系;华中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6
【相关文献】
1.纪念我国近代化学启蒙者徐寿逝世一百周年 [J],
2.徐寿父子对中国近代化学的贡献 [J], 徐振亚
3.纪念我国十九世纪卓越的化学专家徐寿 [J], 蒋树源
4.徐寿与中国近代造船业 [J], 赵敏
5.中国科学技术近代化的启蒙者——徐寿 [J], 徐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趣谈天完皇帝徐寿辉的简介 徐寿辉墓地在哪里

历史趣谈天完皇帝徐寿辉的简介 徐寿辉墓地在哪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天完皇帝徐寿辉的简介徐寿辉墓地在哪里
导语:天完皇帝徐寿辉,生于1320年,卒于1360年,一名真一,又名真逸,罗田多云乡上五堡人,也就是今天的天堂九资河人,原来是卖布的小商贩,1351
天完皇帝徐寿辉,生于1320年,卒于1360年,一名真一,又名真逸,罗田多云乡上五堡人,也就是今天的天堂九资河人,原来是卖布的小商贩,1351年8月与麻城铁匠邹普胜、江西宜春县和尚彭莹玉等人一起发动起义,因为徐寿辉相貌奇伟、性格豪爽、为人正直被推举为首领,9月,建立政权,国号天完,徐寿辉成为了天完政权的皇帝。

天完皇帝徐寿辉领导的起义军因为头裹红巾所以被称为红巾军,也称为红军,国号定为天完是取义于压倒“大元”的意思。

天完皇帝徐寿辉创建政权之后,提出了“摧富益贫”的口号,得到广大的贫苦农民的大力支持,红巾军快发展到几十万人,于是红巾军攻城略地,势力逐渐的壮大起来,因为红巾军纪律严明,不淫不杀,对百姓秋毫无犯,所以深得人心,队伍非常迅速的扩充到了百万之众,控制了湖北、湖南、江南、浙江以及福建等广大地区。

1356年,天完皇帝徐寿辉迁都到汉阳,这个时候的天完皇帝徐寿辉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皇帝,真正的实权被宰相倪文俊掌握,1357年,倪文俊想要杀掉天完皇帝徐寿辉投降元朝,后来事情败露,被自己的属下陈友谅杀死,天完政权的实权于是又归陈友谅掌握。

1359年,陈友谅将天完皇帝徐寿辉的部属全部杀光,于是挟持了天完皇帝徐寿辉,自己做了汉王,1360年,陈友谅杀死天完皇帝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汉。

天完政权彻底完结。

陈友谅徐寿辉
陈友谅徐寿辉都是元末红巾军农民起义军的领袖,陈友谅本来姓谢,生活常识分享。

为什么徐寿被称为晚清第一巧匠,他做过什么贡献吗

为什么徐寿被称为晚清第一巧匠,他做过什么贡献吗

为什么徐寿被称为晚清第一巧匠,他做过什么贡献吗本文导读:今年恰逢徐寿诞生200周年。

他是江苏无锡人,但上海是他后半生工作的地方,其主要业绩和科技成果也发生在上海。

本文讲述了几则关于徐寿的创新故事,来纪念这位晚清“第一巧匠”,学习他的工匠精神。

一本科普读物催生“鲁班再世”徐寿出身于耕读之家,少时在村塾学习11年。

但他厌恶科举,而喜格致之学,“举凡各种农具、工具、日用器皿的结构,以至于艺术品、装饰品等的制作,无不发生兴趣,从事研究”。

在乡村,他以手工艺谋生,并立下“四毋”座右铭:“毋谈无稽之言,毋谈涨之语,毋谈星命风水,毋谈巫觋谶纬”。

1855年,他与喜欢数理的同乡华蘅芳一起到上海,逛至外滩一家书馆,觅得《博物新编》一书。

这是一本科普通俗读物,既讲析日常用品的结构原理,也介绍当时新鲜的声光化电知识。

徐寿一看,大喜过望,赶紧购下。

回家之后,不仅精读细看,而且与华蘅芳“朝夕研究,目验心得,偶有疑难,互相讨论,必求焕然冰释而后已”。

为求得七色光,他曾用水晶图章磨成三角形验之;为明白枪弹之行的抛物线,还设立远近多靶以测之……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能工巧匠而言,有了科普读物就能助其学用结合、技艺大进。

据记载,徐寿曾制作指南针、象限仪、自鸣钟,甚至还仿铸墨西哥银圆。

一下子,“鲁班再世”的声名传遍城乡。

1862年,洋务派首领曾国藩点名征召徐寿到淮军在安庆的军械所。

徐寿出手不凡,没过几月就和次子徐建寅造出了蒸汽机模型。

蒸汽机的出现,曾推动西方的工业革命,但当时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其为何物。

当这台蒸汽机模型在总督府成功试验后,曾国藩欣喜不已。

在当天的日记中,他这样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3年后,徐寿和华蘅芳同心协力,制造出了我国第一艘机动木质轮船,“长五十余尺,每一时能行四十余里”。

轮船在长江中破浪前进,性能良好,向上游逆水航行14小时,下行顺水则只用了8个小时。

晚清时中国第一巧匠,徐寿的生平简介,徐寿的一些人物事迹

晚清时中国第一巧匠,徐寿的生平简介,徐寿的一些人物事迹

晚清时中国第一巧匠,徐寿的生平简介,徐寿的一些人物事迹本文导读:钻研器械在徐寿的青年时代,我国尚无进行科学教育的学校,也无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

他说“格致之理纤且微,非借制器不克显其用”。

徐寿学习近代科学知识的方法是自学。

坚持自学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徐寿有这种毅力,因为他对知识和科学有着真挚的追求。

在自学中,他的同乡华蘅芳(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擅长数学,比徐寿年幼15岁)是他的学友,他们常在一起,共同研讨疑难问题,相互启发。

在学习方法上,徐寿很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853年,徐寿、华蘅芳结伴同往上海探求新的知识。

他们专门到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创办的墨海书馆,结识了当时在西学和数学上已颇有名气的李善兰。

李善兰正在上海墨海书馆从事西方近代物理、动植物、矿物学等书籍的翻译。

他们虚心求教、认真钻研的态度给李善兰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从上海回乡,他们购买了书籍,采购了有关物理实验的仪器。

回家后,徐寿根据书本上的提示进行了一系列的物理实验。

为了攻读光学,买不到三棱玻璃,他就把自己的水晶图章磨成三角形,用来观察光的七彩色谱,结合实验攻读物理,他较快地掌握了近代的许多物理知识。

有一次,他给包括华蘅芳的弟弟华世芳在内的几个孩子作物理实验演示。

先叠一个小纸人,然后用摩擦过的圆玻璃棒指挥纸人舞动。

孩子们看了感到很惊奇和可笑。

通过这样的演示,他就把摩擦生电的知识传授给了他人。

1856年,徐寿再次到上海,读到了墨海书馆刚出版的、英国医生合信编著的《博物新编》的中译本,这本书的第一集介绍了诸如氧气、氮气和其他一些化学物质的近徐寿和华蘅芳在江南制造局翻译处代化学知识,还介绍了一些化学实验。

这些知识和实验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依照学习物理的方法,购买了一些实验器具和药品、根据书中记载,边实验边读书,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提高了化学实验的技巧。

徐寿甚至独自设计了一些实验,表现出他的创造能力。

坚持不懈地自学,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终于使他成为远近闻名的掌握近代科学知识的学者。

徐寿—化学小报(国际化学年)

徐寿—化学小报(国际化学年)
(The
Magazine) ,创办于1872年,是一种社会科学 和自然科学的综合刊物。改为《格致汇编》后,开始为月 刊,后为季刊。
生平简介
徐寿先世曾为无锡望族,到其曾祖父时,家道衰落。徐寿的祖父徐审法,耕读外 兼理商务,勤俭持家,家道渐裕。徐寿父亲徐文标,27岁时早逝。徐寿年方5岁, 在母亲宋氏抚养下长大成人,故徐寿一生事母尽孝,远近闻名。 徐寿原娶盛氏,生一子,名大吕。盛氏夫人早卒,继娶韩氏,又生二子,名建寅、 华封。 少年徐寿,禀性耿直纯朴,刻苦耐劳,在清贫家中,安之若素。弱冠之时,曾书 铭于左右:“不二色,不妄语,接人以诚”,“毋谈无稽之言,毋谈不经之语,毋谈星命 风水,毋谈巫谶纤纬”。他无意于仕途,对律吕、几何、重学(力学) 、矿产、汽机、 医学、光学及电学兴趣甚浓。 19世纪中叶,道光后期,正是鸦片战争甫经屈辱性的结束。国人痛感泱泱大国 之羸弱,深信西方列强船坚炮利,有识之士纷纷转向西学,希冀以此救国。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26岁的徐寿与同乡算学家华蘅芳结伴去上海探求
在上海,徐寿父子从事造船工作多年,为中国的造船工业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治七年(1868年) ,江 南制造局设立翻译馆,徐寿父子都参加了译书工作。当时制造局最迫切的是翻译西方科学技术书籍。没有专 门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只好由西方传教士口译,由国人笔记成书。 徐建寅与傅兰雅(J.Fryer)合作,首先译出《运 《化学鉴原》《营城揭要》等十余部西方科技书籍。 、 徐寿是将西方近代化学系统介绍到中国的先驱者,他与傅兰雅合译的《化学鉴原》《化学考质》《化学 、 、 求数》等书为西方近代化学在中国传播奠定了基础。他译订的24个元素名称如:钡、铋、溴、碘、铱、锂、 镁、锰、钼、钯、铂、硒等都已成为标准译名沿用至今。除化学元素名外,徐寿深感化学中还有许多繁难的 译名需要推敲,晚年他自己编写了《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和《西药大成中西名目表》 。这两本书籍是在他逝 世后才刊行的。 徐寿翻译的化学书籍和其它技术书籍,所采用的原本基本上是西欧各国刊行不久的新书。如《化学鉴原》 一书,可以作为徐寿所译化学书籍的代表。原著者是美国韦尔斯(Wells) ,出版于1870年,当年即 由徐寿和傅兰雅合作开译,这是相当及时的。 《化学鉴原》在我国影响较大,30年以后出版的《东西学书缘》 还称道它为善本。 徐寿与何了然( 《化学初阶》中译者)都在翻译近代化学书籍和化学名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约指》 ,徐寿与伟烈· 亚力合作,于同治十年 出版《汽机发韧》 ;其后,建寅又译《汽机必以》《汽机新制》 、 ;1873年,徐寿转与傅兰雅合作,译出了

10个化学家的故事

10个化学家的故事
达尔文问: “妈妈,那泥土能不能长出小狗来?”
“不能呀! ”妈妈笑着说, “小狗是狗妈妈生的,不是泥土里长出来的.”
达尔文又问: “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姥姥生的,对吗?”“对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妈妈生的.”
“那最早的妈妈又是谁生的?”
“是上帝! ”
“那上帝是谁生的呢?”
妈妈答不上来了.她对达尔文说: “孩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个谜,你像小树一样快快长大吧,这些谜等待你们去解开呢! ”
化学元素符号的首倡者贝采里乌斯
琼斯·雅可比·贝采里乌斯1779年8月20日出生在瑞典南部的一个名为威菲松达的小乡村里。他在发展化学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接受并发展了道尔顿原子论,他以氧作标准测定了40多种元素的原子量,他第一次采用现代元素符号并公布了当时已知元素的原子量表,他发现和首次制取了硅、铣、硒等好儿种元素,他首先使用“有机化学”概念;他是“电化二元论”的提出者。他发现了“同分异构”现象并首先提出了“催化”概念。他的卓著成果,使他成为19世纪的一位赫赫有名的化学权威。
爱迪生试制电灯,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实
在太累了,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终於找到了合适的灯丝,发明了电灯.后来,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
三、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是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熏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

徐寿和中国近代化学史

徐寿和中国近代化学史

徐寿和中国近代化学史
徐寿(1865-1922)是近代中国的著名化学家,也是中国近代化学史上的楷模,他于1893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取得化学学士,1900年
取得化学博士学位。

此后,他在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学习,得到了诸多化学知识,为中国的科学事业有了很大的贡献。

徐寿曾经在台大(Taipei University)、北洋大学(Beiyang University)、南
开大学(Nankai University)开设化学课程,整理新颖而系统化的化学知识,将西方现代化学的构造和物理化学重新编排,成为中国现代化学
发展的开创者之一。

此外,徐寿还在《徐寿学报》中报道了自己的教
学和研究成就,为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徐寿的科学研究成就,以及他在中国近代化学发展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堪称一代天才,在中国化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他对中
国现代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徐寿父子对中国近代化学的贡献

徐寿父子对中国近代化学的贡献

徐寿父子对中国近代化学的贡献徐振亚【摘要】我国近代科学先驱徐寿首先倡议建立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系统译出近代化学专著,创立化学元素汉译名原则,参与创办上海格致书院和《格致汇编》,成功地运用铅室法制硫酸和用近代科技生产火药,进行矿物分析并开发矿业,创行实验化学并建立家庭实验室.徐寿父子对我国近代化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我国近代化学先驱者和奠基者.【期刊名称】《大学化学》【年(卷),期】2000(015)001【总页数】5页(P58-62)【关键词】中国;科学家;徐寿父子;近代化学;化学知识【作者】徐振亚【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化学学院,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徐寿(字生元,号雪村,1818~1884)无锡钱桥社岗人。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先驱、化学家、兵工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其次子徐建寅(字仲虎,1845~1901)是献身于我国近代兵工事业的科技专家。

三子徐华封(字祝三,1858~1928)是开拓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实业家。

他们为我国近代科技和近代化学的引进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略述他们对近代化学的贡献和影响。

1 倡建翻译馆,引进近代化学在我国近代西学东渐史中,引进科技书最多,质量最佳,门类齐全,影响最大的翻译馆,首推徐寿倡议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徐寿自幼读古文经史,考过科举,但他觉得“无裨实用”,放弃科举,专门研究科学技术。

对化学、数学、矿学、蒸汽机、医学、光学、电学、律吕都有深入研究。

而且他“不惜多金”购置仪器做实验,被曾国藩举为“奇才异能",因试制成功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而成名。

1867年徐寿任上海江南制造局襄办。

他到局后即上条呈倡议翻译西书等四事,但因曾国藩批“未得要领”而被否定。

徐寿译书心切,竭力争取制造局冯光和沈保靖的同意进行“小试”。

1868年,徐寿父子将己译成的《汽机发轫》、《汽机问答》、《运规约指》、《泰西采煤图说》四本书,呈曾国藩阅览。

曾见译书后非常满意,上奏同治帝,称赞“局中委员于翻译甚为究心”,转变了对译书的态度,同意徐寿父子和华蘅芳等筹组翻译馆。

中国古今数学家的故事

中国古今数学家的故事

中国古今数学家的故事】中国有许多的数学家,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陈景润教授了,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数学家的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数学家的故事(一)商高商高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数学家,出生于大约公元前十一世纪。

关于他的生平,历史上的记载很少,只知道是西周初期人,约与周公旦同时期人。

在公元前1000年发现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勾三,股四,弦五。

早于毕达哥拉斯定理五百到六百年。

勾股定律数学成就据《周髀算经》记载,主要有三方面:勾股定理、测量术和分数运算。

商高提出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

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

既方之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

” 商高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数是根据圆和方的道理计算得来的,圆来自于方,而方来自于直角三角形。

当一条直角边(勾)为3,另一条直角边(股)为4,则斜边(弦)为5。

”以后人们简称之为“勾三股四弦五”,命名为“勾股定理”也叫'商高定理'。

以商高命名勾股定理,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重要的是它确定了东方几何学开创的'原点',是几何学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被称为“几何学的基石”。

所以我们所学的勾股定理是商高提出的。

数学家的故事(二)张圣蓉1948年生于陕西省西安市,出生不久便随父母到台湾居住。

她从小聪慧,喜爱读书,对数学情有独钟。

张圣蓉中学毕业后考入著名的台湾大学数学系,1970年获学士学位。

她不满足于此,又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

“函数”是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

一位著名数学家说过“函数概念是近现代数学思想之花”。

它的产生、发展实质上反映了近现代数学迅速发展的历程,同时也与函数论、解析数学的发展相辅相成。

张圣蓉选择了现代数学的重要前沿分支之一“函数论”作为攻读对象。

她的导师是一位著名的函数论世界大师,她要同函数论专家一道去摘取函数论皇冠上的明珠。

[中国科技教育史话]《Nature》上第一篇中国论文堪称中国近代科学先

[中国科技教育史话]《Nature》上第一篇中国论文堪称中国近代科学先

78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Column专 栏[中国科技教育史话]《Nature》上第一篇中国论文 堪称中国近代科学先驱“黄鹄”号第一艘中国自制轮船 是为晚清中国第一巧匠文_王渝生 王渝生,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

一个半世纪以前,1869年,《Nature》(自然)杂志在英国创刊。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综合性科学技术期刊,比1880年美国《Science》(科学)杂志还早10多年。

现在世界各国科研精英翘楚者,都以在这2个杂志上发表论文而感到无尚荣耀,并受到科技界的一致推崇。

然而,你可知道,早在138年前,1881年,《Nature》杂志就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徐寿(1818.2.26—1884.9.24)的关于声学方面的研究论文《考证律吕说》。

“律吕”是我国古代乐律学的统称,是研究律制构成与应用的科学,律管研究更是律学研究中的难题。

1878年,上海出版的《格致汇编》发表徐寿《考证律吕说》这一重要论文,报道了徐寿研究律管管口校正的最新成果,他用实验向著名的物理学家丁铎尔(John Tyndall,1820—1893)的《声学》(徐建寅、傅兰雅译,1874年由上海江南制造局刊行)一书提出了质疑。

该书说:有底管、无底管发出声音的吹奏振动数,在一定时间内,皆与管之长度成正比。

这也就是说,由于在一定时间内,任何八度音阶必是吹奏振动数的2倍,因此开口管必须准确地截去一半才发出高八度音。

而这一点徐寿通过实验证明恰恰是不正确的,“惟声出于实体者正半相应,故将其全体半之,而其声仍与全体相应也。

至于空积所出之声,则正半不应,故将同径之管半之,其声不与全体相应,而成九与四之比例。

”徐寿用9英寸长的铜管进行实验,发现将管长截去一半,并不能得到与原管相差八度的音,但如果再截掉半英寸,就能得到准确度的高八度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故事-晚清牛人徐寿简介徐寿的历史功绩
说起晚清英豪,李鸿章、张之洞、曾国潘等人肯定第一时间浮现大家脑海。

本文给大家介绍的晚清牛人不在此列,他是真的牛,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

这位牛人就是晚清科学家、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造了中国第一艘军舰,建了中国第一所科技学校,一人撑起中国近代军工业半边天的徐寿。

听到这些头衔,可能大家也并不是很熟悉。

但要说另一件事,大家就不可能不熟悉了。

学习过化学的朋友们,在当初刚接触化学的时候,有一样东西必背,那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

而这个化学元素周期表,就是徐寿翻译命名的,可见徐寿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地位。

1818年,徐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

和很多人一样,徐寿最开始学习的是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八股文,是冲着科举考试去的。

然而徐寿明明十分聪慧,但是却连个秀才的考不上。

科举失意,大多数人应该十分伤心。

但是徐寿不,他说:“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

”俗一点大概是说:“八股文有个毛用,老子不学了!”
放弃当时的“通天大道”,徐寿转而研究经世致用之学。

他读书杂,什么都看,山川、物产、地理变迁,还有数学、天文历法、物理、音律、医学都涉及在内。

他还根据书中所学,自制指南针、自鸣钟。

徐寿喜欢器械科学,他不仅潜心研究中国历代科技典籍,同时也想方设法的搜罗中国翻译的西方科技著作。

当时中国没有系统学习科学的书院,徐寿一切都靠自学,由此还结识了另一位科技爱好者华蘅芳。

在一片研究八股考试的人中,找一个爱好科技的知音多难啊!两人一见如故,组成cp闯天涯,共同探讨和研究科学知识。

徐寿学习讲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科学知识必须用于实践检验。

当时没有咱们今天的实验室那样,想要什么工具都有。

没有工具,徐寿就自己做。

他曾经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需要一个三棱镜,买不到就用自己的水晶图章硬磨出来。

就是这样潜心学习研究,徐寿渐渐的闯出名气,连当时像李鸿章这样的清朝大臣都听说了他的名字。

后来清廷“师夷长技以制夷”,展开洋务运动,徐寿就
这样被清朝大臣们推到台前。

1861年,徐寿入曾国潘所开设的安庆内军械所工作。

做什么?当时外国轮船开到中国内河横冲直撞,中国用的还是帆浆动力船,大家一拍手一致决定造轮船。

轮船好造吗?又不是纸糊的,当然不好造。

但是徐寿就这样瞎子摸象,凭着《博物新编》上的图和简介,跑到洋人船上研究了一整天,回来就开造了。

没有零件,就自己一锉子一锉子的做。

就这样靠着一股韧劲和聪慧,三个月后徐寿造出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象征蒸汽机。

三年后,造出了中国海军第一艘蒸汽动力船——黄鹄号。

看到此船,同治帝钦赐牌匾:天下第一巧匠。

曾国藩夸赞:“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
徐寿对于办好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提了些意见,但是曾国藩说:“你只管造船,其他的就别操心了。

”徐寿心想:“你让我造那就造呗!”
就这样,在徐寿的带领下,先辈们造出了中国近代第一艘军舰“惠吉号”。

随后“操江”、“测海”、“澄庆”、“驭远”等接连诞生,徐寿堪称我国海军军工业的鼻祖。

办好了这事儿,徐寿深知如果中国的科技想要进步,就必须有系统的教育。

于是在他又开始了漫长的翻译之路,《化学鉴原》、《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等,当然还包括让今天学生们痛苦不已的元素周期表,都被徐寿引入中国。

为了传播近代科学知识,徐寿又开办了上海格致书院,书院含矿物、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等专业,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科技学院。

咱们今天说“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而徐寿则是征途的起点。

这位先辈,理应被所有人铭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