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
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

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叫《美国工厂》的纪录片,感触颇多。
这部片子讲的是中国福耀玻璃在美国开工厂的事儿。
一开始,我以为这就是个普通的商业故事,可看着看着,我发现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片子里,美国工人和中国工人的差异那叫一个明显。
美国工人呢,特别注重个人权益,工作时间一长就抱怨,安全措施不到位也抗议。
中国工人可不一样,吃苦耐劳,为了完成任务加班加点那都不算事儿。
这让我想起了我之前在工厂打工的经历。
那时候,我刚毕业,没啥经验,就进了一家小工厂。
工厂的环境可比不上福耀的美国工厂,但大家都很努力地干活。
我被分配到了流水线上,负责组装一个小零件。
一开始,我觉得挺简单,不就是把几个东西拼在一起嘛。
可真干起来,才发现没那么容易。
每天早上,我都要早早地赶到工厂,穿上那身有点脏兮兮的工作服,然后站在流水线前,等着零件一个个传过来。
一开始,我的速度特别慢,总是跟不上流水线的节奏,后面的零件堆成了小山,组长在旁边急得直跺脚,“你这速度可不行啊,得加把劲!” 我心里那个着急啊,手忙脚乱的,越急越出错。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累得连筷子都快拿不动了。
饭菜也没啥油水,就是简单的大锅菜,可我实在是饿,狼吞虎咽地就吃了起来。
吃完饭,也没时间休息,就得赶紧回到岗位上继续干活。
下午的时间感觉特别漫长,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照得我眼睛都睁不开。
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一直响个不停,震得我脑袋嗡嗡的。
我一边组装着零件,一边想着啥时候能下班。
好不容易熬到了下班,我感觉自己的腰都快断了。
回到宿舍,倒在床上就不想动。
可第二天,还得照样爬起来去上班。
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我慢慢地适应了工作的节奏,速度也越来越快。
我发现,身边的工友们虽然每天都很辛苦,但大家也会苦中作乐。
休息的时候,会互相开开玩笑,讲讲家里的事儿。
再看这纪录片里的福耀美国工厂,美国工人可没我们这么能吃苦。
他们觉得工作环境不好,要这要那的。
当然啦,这也不能全怪他们,毕竟文化不一样嘛。
美国工厂观后感500字范文5篇

美国工厂观后感500字范文5篇美国工厂这部电影在中国火,主要火在了主题。
美国制造业上的衰退和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已经进行了20年。
但是,中国汽车玻璃大王要返回美国建厂,这确实夺人眼球,中美媒体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美国工厂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美国工厂观后感1这个纪录片是中美发展模式的一面镜子。
资本没有国界,在美国生产可以赚钱,资本就可以远渡重洋。
资本也有国界,是不是自己的people我们都心知肚明,一面说着我们是family,一面美国劳工要创立工会,一面中国的员工大会在商议如何阻止工会,为了杜绝一山二虎而集思广益。
外籍高管的被清理,一定程度应该是因为文化距离而被放逐。
当我们在讲普世价值的时候,我们内心也在念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穷家难舍,故国不弃,文化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一个没有文化认同的人是没有根基的,海外华人局限在华人圈,不能进入主流社会,非常可以理解,因此我很谨慎的对待移民。
看这个片子我有一种身份纠结,一方面作为员工我也会像美国劳工一样想要更加人性化的管理,要被尊重和人权,愿意为了争取员工利益而斗争,而作为一名管理者,我非常严苛的执行公司政策,监督员工是否高效、尽职的工作,做捍卫“资本”的帮凶,在优胜劣汰的思想指导下主动优化一些人。
今日磨刀霍霍,明日刺刀是否指向了自己?另一个我想说,人民都是愚钝的,普罗大众是不可能有远见的,社会是被少数精英支配和推动的。
劳工只考虑当下,美国的铁锈地带振兴困难重重,如果员工都不愿意放弃福利,没有做好心理调试,靠一两从政者呐喊几句,热血沸腾几天,恐怕也难以成事,产业/资本看不到利润绝不会回流!让人民去做选择,人民从来都会选择最舒服的,但是否是最有利的,最理智的值得深思。
兴于此,覆于此!民主是万能的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儿,当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中国的产业工人也会变得安逸,要人权的,必然趋势。
历史的圈套在有限资源的地球上会一直上演下去!除了资本的嗜血外,我认为曹德旺是有中国人骨子里那种“敢叫日月换晴天”的种子,让你看看什么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只是中美关系掉个个儿就显得非常刺眼了!我在美企工作没有感觉到被奴役的感觉,许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以为曹德旺身上的是一种企业家精神,客观上是我国崛起之后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
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

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纪录片,叫《美国工厂》。
这片子可真是让我感触良多啊!影片一开始,展现的是一家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那破败的景象,就像一个被遗忘的巨人,落寞又凄凉。
而随后,福耀玻璃的入驻,仿佛给这片死寂之地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在片中,我看到了中美两国工人在文化和工作方式上的巨大差异。
美国工人强调个人权益、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而中国工人则更注重集体利益,吃苦耐劳。
这让我想起了片中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有个美国员工因为操作不符合规范,被中国主管批评了,那美国员工一脸的不服气,还振振有词地说自己一直都是这么干的。
中国主管呢,着急得不行,比划着动作,努力解释正确的操作方法。
这一幕真的太真实了,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同性格的人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的不同反应。
还有啊,美国工厂里的工会问题也是让我印象深刻。
美国工人们为了争取工会入驻,那是各种努力和折腾。
而福耀的老板曹德旺坚决反对,认为工会会影响企业的效率和发展。
这其中的博弈和较量,看得我是紧张又好奇。
我就在想,要是工会真的入驻了,这工厂还能像预想的那样顺利运转吗?说到这,我想起一个让我忍不住笑出声的片段。
有一次开会,中美双方的管理人员坐在一起讨论问题。
中方人员语速飞快,还带着各种专业术语,美方人员一脸懵,不停地问:“啥意思?能再解释一下吗?”那场面,既尴尬又好笑。
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有时候真的会成为沟通的巨大障碍。
另外,纪录片里展现的工厂环境和工作流程也让我大开眼界。
那巨大的玻璃生产线,自动化的设备,工人们在流水线上忙碌的身影,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扣。
我能感受到那种紧张和有序,也能体会到工人们的辛苦。
还有那些培训的场景,中国师傅教美国徒弟,那耐心劲儿,真的让人感动。
可是美国徒弟们总是掌握不好技巧,不是这里出错就是那里不对,把中国师傅急得直跺脚。
但他们都没有放弃,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这种坚持和执着,让我对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美国工厂》观后感

《美国工厂》观后感《<美国工厂>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叫《美国工厂》,看完之后,心里那是五味杂陈,感触颇多。
这部片子主要讲的是中国福耀玻璃在美国开工厂的事儿。
刚开始,我以为就是个普通的商业故事,没想到越看越觉得有意思,就像看一场现实版的“文化大战”。
片子里,中国的管理方式和美国工人的习惯那叫一个冲突不断。
中国的工头们讲究效率,强调纪律,希望工人们加班加点,多干活多产出。
可美国工人呢,他们看重个人权利,到点就下班,觉得休息和生活质量不能被工作侵占。
这两种观念碰在一起,那真是火星四溅。
有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
中国来的师傅教美国工人操作机器,那叫一个细致。
师傅手把手地演示,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步骤和注意事项,那股认真劲儿,就像是在雕琢一件艺术品。
可美国工人呢,听着听着就不耐烦了,眼睛四处乱瞟,心里估计在想:“咋这么麻烦呢?”结果自己上手操作的时候,错误百出。
这时候中国师傅急得直跺脚,脸上的表情又无奈又着急。
还有一次,为了提高产量,工厂决定实行新的工作制度,要求工人加快速度。
这可把美国工人惹毛了,他们觉得这是在压榨他们,于是纷纷抗议。
有的工人在会议上大声指责管理层不人道,有的则私下里跟同事抱怨,说这根本不是他们想要的工作环境。
而中国的管理层呢,也觉得很委屈,他们认为自己是为了工厂的发展,为了大家能有更好的收入,怎么就不被理解呢?在这个工厂里,文化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工作方式上,还体现在日常的交流和相处中。
中国工人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热热闹闹的,有说有笑,互相帮忙。
而美国工人则相对独立,更注重个人的空间。
有个场景我记得特别清楚,中国工人过春节,大家一起包饺子、贴春联,欢欢喜喜的,就像一家人。
而美国工人在一旁看着,一脸的茫然,完全不明白这有啥好高兴的。
看到这些,我就在想,全球化虽然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让不同国家的人有了更多的接触和合作,但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却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
我们总是说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可真正做起来,真的太难了。
美国工厂观后感十篇

美国工厂观后感十篇美国工厂观后感《美国工厂》是美国上届总统奥巴马投资的一部纪录片,记录的是福耀玻璃集团在美国的开厂情况。
看完电影,有几个场景让人印象比较深刻。
1、福耀开厂,欢呼雀跃福耀玻璃准备接手的是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个破产公司,这个公司已经破产几年了,工人全部下岗没有饭吃,一听有__公司在这个开厂,而且能安置____左右的人口就业,他们都很高兴。
有一个女工人在下岗期间就住在姐姐家的地下室,除了电视是自己的,其他都不是自己的。
当福耀玻璃开厂以后,他进入福耀玻璃工作,自己也住得起480美元的公寓了。
有一个在通用汽车公司工作了____年的员工,通用倒闭后,自己的生活难以为继,是福耀又让他过上了中产生活。
2、中西不同管理文化的冲突福耀准备建厂,美国的工会就要进入,福耀总裁曹德旺明确表示,如果工会进来,他们马上关厂。
语气之硬,让工会不敢贸然进入。
刚开始工人干的还特别高兴,后来蜜月期过了以后,他们开始对福耀不满意,又开始支持工会的进入。
工会进入到底对企业好还是不好呢?用影片中每个工作人员的好说,并不好。
一个女员工说:工会进来只会让那些混日子的人受益,而自己认真优秀工作的人却不能受益,只能和他们一样。
工会进来以后,福耀就不能直接雇佣工人了,也不能和工人直接对话了,只能通过工会招聘工人,按照美国的标准支付工人的工资,同时还要给工会一定的费用。
这让我想到了,美国的工会其实很官僚,也是收钱办事,看起来是为了工人争取应得的利益,但实际上会损伤各方的利益。
因为一旦企业不能直接管理、招聘工人,就不能与工人直接对话,不能激发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工人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责任心,没有上进心,都在混日子。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盈利,企业盈利不了,如果再向通用汽车一样关掉,这样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蓝领工人都是很不利的,两败俱亡,只有作为工会的中介捞到了好处。
3、趋势很关键在文中的最后,有一段情节就是很多地方都要采用机械手臂取代工人,因为他们效率太低。
美国工厂纪录片观后感3篇

美国工厂纪录片观后感1最近,一部纪录片《美国工厂》引起了全球关注。
故事讲的是中国企业家拯救美国工厂的故事。
但看完后,五味杂陈,这部片子的导演高级黑,主体现在如何对待工人这件事上。
首先,是企业家对工会的态度。
纪录片中,曹德旺对工会的态度被原汁原味记录下来了:福耀美国不欢迎工会,工会影响我们的劳动效率,工会进来我关门不做了。
其次,暗示中国制造的竞争是不善待劳工,对工人休息权益的保护。
最后,还暗讽了中国的工会组织。
故事最后还算圆满:福耀美国工厂2016年建厂,2017年就盈亏平衡,2018年盈利2.46亿人民币。
福耀玻璃盈利的背后,是什么呢?券商机构研究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人工美国是中国的3倍,天然气美国是中国的25%,电力美国是国内的64%,其他则相差不大。
从成本上,福耀美国工厂成本比中国高36%左右,但其产品售价美国比中国高35%,互相抵消后,美国的毛利率跟中国的差不多了。
这是曹德旺的一笔理性投资。
美国工厂纪录片观后感2纪录片《美国工厂》是奥巴马夫妇投资拍摄的。
长达106分钟,非常不错,我昨天一直看到凌晨,认认真真看完了,很有感受。
(1)很客观,以事实叙述说明问题,非常有利于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特别有助于美国人民理解中国这个国家。
(2)我真的没有想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于美国老百姓生活的冲击这么大。
这么多人一夜之间失去了房子、汽车,一切一些人从原来的大房子搬到亲戚的地下室去住。
在福耀美国建厂的代顿,这些不幸的人是高度密集,因为通用汽车把一个工厂关掉了,福耀美国就是利用这个工厂的旧厂房。
看到这,我真的痛恨华尔街的金融资本家们,是他们掠夺走了这些老百姓的财产,自己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强奸老百姓的幼女他们比一般的杀人犯还要坏得多,应该个个凌迟,却逍遥法外。
我也觉得美国老百姓真的挺怂的,给他们枪有什么用啊?就知道杀自己的阶级弟兄,有本事你去毙几个华尔街的金融资本家啊!真是远不如中东那伙子人。
相比之下,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中国,其实只是若干条新闻(郎咸平说中国的问题比美国严重得多,完全是放屁)。
美国工厂观后感三篇 美国工厂纪录片观后感

美国工厂观后感三篇美国工厂纪录片观后感美国工厂观后感1纪录片就从美国通用工厂的倒闭开始,黑人牧师在关厂那一天带领大家祈祷,人们脸上满是绝望的表情,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工作和失去按揭贷款的房屋、汽车。
福耀的到来给当地带来了希望,但是影片也从这里开始产生冲突的前奏。
一些工人认为福耀工厂的薪资待遇大大低于以前的美国通用工厂,并且对工作效率要求太高,让他们感觉到侵害了自己的正常权益。
这里的矛盾之处在于,效率和员工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是成反比的。
中国工人可以忍受加班和高强度的劳动,但是美国工人不行,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工人的年纪普遍偏大且种族多元;另一方面美国崇尚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要将工人权益放在优先位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样的片子无意中揭示出中国凭借优质的劳动力和超额的工作时间实现了赶超。
可是我们应该思考,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否可以持续呢?福耀美国工厂就是中美两种文化碰撞的交界处,如何妥善处理,考验着管理层的能力。
对此,福耀的解决方式是提高员工时薪,分两次提升到每小时16美元。
与此同时,解雇那些工作效率太过低下的员工,同时加快招募年轻员工。
福耀的第二个考验是工会问题。
不同于中国的工会,美国的工会是有相当强大的力量的。
依据美国法律,一旦在工厂中成立工会,管理层就无法直接与员工沟通,而必须通过工会来沟通各类事宜。
这对于福耀美国工厂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曹德旺先生在影片中直接说道,如果成立工会,他就撤资不做了。
通过有目标地解雇亲工会分子,培训普通员工,告诉他们成立工会的利弊,福耀在最后的员工全员投票中,成功否决了工会的成立。
在我看来,这里讽刺的意义在于,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走出来的企业,在老牌资本主义美国居然要和工会斗智斗勇,相当黑色幽默。
然而,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福耀必须要对自己的股东负责。
一旦成立了工会,福耀美国工厂的盈利就将遥遥无期。
经过查阅资料发现,福耀美国工厂已经在2022年实现盈利。
企业只有盈利才能活下去,员工才能持续不断地拿到工资。
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

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叫《美国工厂》,这片子可真是让我感触颇多啊!影片一开始,展现的就是一家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那种萧条破败的景象,让人心里挺不是滋味。
紧接着,福耀玻璃接手了这个地方,打算在这里打造一个全新的工厂。
一开始,大家都充满了希望,美国工人觉得终于有新工作了,中国这边也信心满满地要在美国大展拳脚。
我看到那些美国工人,一开始那叫一个兴奋。
毕竟失业了那么久,能重新有份工作,那感觉就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
他们走进新工厂的时候,眼睛里都闪着光。
可很快,问题就来了。
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那可不是一般的大。
中国的管理方式强调效率,强调加班,强调服从。
可美国工人呢,他们重视个人权利,重视休息时间,不愿意加班。
这就导致了各种矛盾冲突。
有个细节我记得特别清楚,中国的主管们去教美国工人做事,那语气、那动作,在中国工厂里可能很正常,但在美国工人眼里,就觉得太强硬、太不尊重人了。
然后美国工人就开始抱怨,说这工作环境不好,管理太苛刻。
还有一个场景让我忍不住笑了又觉得无奈。
美国工人要搞工会,中国这边的管理层那是一百个不愿意。
为了阻止工会成立,福耀又是请人来给工人宣传工会的坏处,又是各种软硬兼施。
这其中的你来我往,真的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再说说那些中国工人吧,他们远离家乡来到美国,为的就是能多赚点钱,让家里的日子过得好点。
他们吃苦耐劳,加班加点毫无怨言。
有个中国工人说,他出来就是为了孩子,只要能多挣钱,苦点累点都不算啥。
这话听着朴实,却让人心里酸酸的。
他们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但还是咬着牙坚持。
美国这边的工人呢,他们习惯了相对轻松的工作节奏,突然面对福耀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要求,就有点吃不消了。
有个美国大姐,一边干活一边抱怨,说这工作太累了,自己都没时间陪家人了。
这让我想到,其实大家都不容易,都是为了生活在奔波,只是方式和观念不同罢了。
看到后来,福耀开始用自动化设备取代一些工人的岗位。
这时候,不管是中国工人还是美国工人,都面临着失业的威胁。
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

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美国工厂是由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及他的妻子投资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该纪录片以2008年金融危机,通用汽车在俄亥俄州代顿工厂倒闭,整个社区陷入萧条为背景。
讲述了中国福耀玻璃集团,接手美国俄亥俄州一座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将其改为玻璃制作工厂并雇请上千位蓝领美国员工的故事。
因为次级房屋爆发信贷危机,导致投资者对于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起了资金的流动性危机。
即使大型银行多次注入资金也无法阻止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9月9日,危机失控,同时多个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被政府接管。
这就是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迅速从美国扩展到全球,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都陷入了衰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减缓,世界经济正面临着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美国的通用汽车工厂也同样收到危害,在美国中西部铁锈地带的俄亥俄州代顿市,通用汽车的厂区,因世界汽车制造业兴旺发达。
但更加重要的是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上遭到重创,通用汽车工厂倒闭,当地出现了2000个失业家庭。
这些人员在失业后,很难再次找到一份工作,他们大多数人几年内都处在无业状态,导致他们丢失房子和车子,过着艰难的生活。
2015年,来自中国的企业家曹德旺在通用汽车工厂旧址上投资修建了福耀玻璃工厂,重新雇佣当地的美国工人,开始生产汽车玻璃。
美国社区民众对中国投资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甚至非常感谢中国投资商,因为有了中国的投资,他们就能重新拥有工作,不需要为如何还贷款、住那里、如何满足孩子的需求这些问题而担忧。
但是,事情并没有工人们想的那么美好,在生产过程中,因中美双方在工业模式、企业管理、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再就业的美国工人当中,有很多人逐渐开始由感恩到抱怨,嫌工资太低,加班,受了工伤,不被尊重等等,部分工人按照既定的工作思维,坚持要组建工会。
而中国的老板和管理者们却充满无奈,由于美国的工人生产效率太低,工厂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不过,最终大家弥合了分歧,并在全球化过程中受益,自2018年开始,在美国的福耀玻璃工厂终于开始盈利。
美国工厂纪录片观后感5篇

看完纪录片《美国工厂》真的是震惊到了。
一提到跨国公司,大家都会觉得:市场大,待遇好。
但是这部纪录片很真实的展示出跨国公司里人们的生活。
来自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冲突,正是这个片子吸引人,也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一边是一个月八天假期,工作安全有保障,薪资高,环境好,一边工作一边哼歌,效率低;一边是一个月一两天假期,工作有安全隐患,一年与子女间不着几面,只知道埋头苦干;一边是成立工会,呼吁保障工人权利;一边是抵制公会,要求提高工作效率...... 在跨国公司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是工人间的互不理解,矛盾冲突。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文化差异。
美国自由民主,呼吁人权。
工社为人权申诉提供了渠道,自然就受到工人的支持。
但中国与美国工作观念不同,中国的工作制度违背美国的规定要求。
所以,要想提高效率,工社必然成为一个矛盾点。
其次,美国迈入现代化较早,所以在工作时制,保障方面更为完善。
而中国在这方面稍显落后,两国工人在一起工作就会产生矛盾。
这就是跨过公司的难处,如何在兼顾两国工人的同时最大程度提高效率?福耀公司的做法是:加薪提高待遇,同时采取强制措施打压抗议示威,加快现代化的进程提高效率。
既可以留住优秀的美国工人,也能增加效益。
这一点对于其他大型的跨国公司应该也有借鉴价值。
当然,这部纪录片反映出的也不止于此。
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可能使几亿人失去工作,这就是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中国讲究效率,讲究团结的工作方式也间接的透露了近些年中国崛起的原因,外媒所说的中国可能不再是发展中国家有望成为现实;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是渐进的,深远的。
最好的应对措施就是包容,就是周恩来总理讲的“求同存异”。
最后呢,本片的一个亮点就是奥巴马夫妇的参与。
也希望他们能够制作出更多这样的纪录片。
中美贸易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国人民的互不理解,这样的片子,相信能够增进两国人民间的理解,有利于中美关系的改善这是一个看完让人倍感悲伤的纪录片,我们感伤的不再是一厂一地的兴衰,而是人类的命运走向。
美国工厂的观后感(通用5篇)

美国工厂的观后感(通用5篇)《美国工厂》是由美国Netflix公司出品的纪录片,由史蒂文·博格纳尔、朱莉娅·赖克特执导。
该片于2019年8月21日在美国上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国工厂的观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1篇: 美国工厂的观后感《美国工厂》以2008年金融危机,通用汽车在俄亥俄州代顿工厂倒闭,整个社区陷入萧条为背景。
讲述了中国福耀玻璃集团,接手美国俄亥俄州一座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将其改为玻璃制作工厂并雇请上千位蓝领美国员工的故事。
该片于2020年2月10日,获得第92界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
今天二刷了《美国工厂》,或许很多人会问,这样一个纪录片,你还二刷?对,第一次看完后心里有些痒痒的,有一些萌芽一样的感触,所以,特意在周末,再看了一次,这一次后,心里的感触就是这三个词:机会,碰撞,趋势。
机会机会,贯穿了人类社会的全部历程,任何年代都有令人振奋的机会,或者称之为时机更加准确。
就以影片中的代顿市为例,它地处美国北部,濒临五大湖区域,因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在19世纪后半页和20世纪初,发展了大量的工业,冰箱、空调器、计算机等,这些都是当地人的机会,后来随着美国的第三产业越来越发达,加之代顿及周边区域的气候(冬季较长,且降雪较多),导致大量产业外移。
进而,慢慢丧失了一些竞争优势。
影片里用了一个词:铁锈带,来形容这一片区。
具体到每一个个人或家庭而言,时代的变迁是无法改变的,只有不断的改变自己,以更加适应这个环境。
可以在影片里看到,在福耀召开一次招聘的说明会后,有很多的人前来应聘,其中不乏在上一份工作中有过丰富经验,或职位较高的人。
影片没有交代最终成功上班的人和前来求职的人的比例,但是就以当地报纸的报道来看,当地人是认为福耀为他们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就业机会的。
有些失去工作数年的人,可以重新来上班,重新获得收入,大家都很开心。
而这一阶段是福耀刚刚开始在代顿投资,还处于双方的蜜月期,但是此时的甜蜜并没有让后面的碰撞与冲突减少或降低。
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

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最近观看了纪录片《美国工厂》,这部片子给我带来了许多的思考和感触。
影片以福耀玻璃在美国开设工厂为背景,展现了中美两国在工业文化、工作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与碰撞。
一开始,美国工人对福耀的到来充满期待,以为这将带来大量的工作机会和经济的复苏。
然而,随着工厂的运营,一系列问题逐渐浮现。
从文化层面来看,中美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
美国工人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对于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和期望。
他们习惯了较为宽松的工作模式,对于福耀那种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方式表现出了不适应。
而中国工人则更注重集体利益,吃苦耐劳,能够忍受较为艰苦的工作条件,以实现更高的生产目标。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在工作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冲突。
在管理模式方面,福耀带去的中国管理方式在美国遭遇了挑战。
在中国行之有效的一些管理手段,如严格的工作纪律、长时间的工作班次等,在美国引发了工人的不满和抗议。
美国的工会组织也试图介入,为工人争取更多的权益,这使得工厂的管理变得更加复杂。
而福耀的管理层则努力在适应美国的法律和文化环境的同时,试图将中国的高效管理模式融入其中。
经济因素也是影片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福耀在美国建厂的初衷是降低运输成本,接近市场,但在美国运营工厂的成本远远高于预期。
不仅要面对高昂的人力成本,还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设备改造和员工培训。
这让福耀在初期面临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然而,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关于中美差异和冲突的呈现,更是对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发展和劳工问题的深度探讨。
它让我们看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如何平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如何保障员工的权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且重要的课题。
对于美国工人来说,他们渴望工作机会,但又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工作标准和权益。
他们在面对新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方式时,表现出了困惑和抵制。
这也反映出了美国制造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固有观念和模式,在面对新的竞争环境时,需要做出调整和改变。
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

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美国工厂》,一部由美国导演史蒂文·邓特布格执导的纪录片,于2019年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该片记录了美国俄亥俄州代顿一家汽车工厂被中国资本并购后的故事,通过深入剖析美中文化差异和工业发展现状,给人们带来许多思考。
在观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深受触动,不禁思考起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首先,纪录片中展现了中美两国文化差异。
中国资本对代顿工厂进行改革和管理时,往往和美国员工发生冲突,这源于两国在价值观念、工作习惯等方面的不同。
例如,中国工人在工厂中遵循严格的纪律和管理,乐于接受加班和强制训练,但这与美国工人普遍追求自由和个性发展的思维格格不入。
通过这些冲突,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工作中如何应对和妥协,这也引发了我对全球化进程中文化融合和冲突的思考。
其次,影片揭示了工业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转型与问题。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产业链的变革,传统工业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和改变。
电子商务大行其道,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企业必须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这导致了不少工厂关闭和工人失业,而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兴起也为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影片中代顿工厂关闭后,不少员工面临重新找工作的压力,但也有人从中找到新的机会。
这启示我们应如何应对经济转型带来的挑战,以及政府和企业应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人民就业的关系。
再者,纪录片还提醒人们要关注工人权益和劳动环境。
片中描绘了代顿工厂创造了大量工作机会的同时,也暴露出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劳工权益问题。
工人们面对低薪、长时间工作、缺乏保护等问题,感受到了来自不同国家工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冲击。
这促使我反思全球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是否应该更加注重对员工权益的关注和保护,建立更加公正和人性化的劳动环境。
除了以上观点,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工业工人的素质培养、企业社会责任、国家产业政策等。
纪录片《美国工厂》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细致的观察,给我们提供了深度思考的机会,引发了对人类社会发展中众多问题的关注。
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

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美国工厂》是一部由奥斯卡得主、美国导演史蒂文·伯格斯(Steven Bognar)执导的纪录片。
该片通过一个中国公司收购一家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废弃工厂,重新开启生产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全球化下两种文化和工作方式的冲突与融合。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世界经济格局和劳动者权益有了深入的思考。
首先,我被纪录片中展示的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深深吸引。
电影开头,中国工人对于美国工作环境的陌生感和说不惯的美式英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此同时,美国工人们对中国老板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也表示出了困惑和不满。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和习惯的障碍,更是对于价值观和工作哲学的碰撞。
这使我意识到,不同国家的劳动力在工作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上存在差异,这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挑战之一。
其次,纪录片中对于工人权益的讨论引发了我对于劳动力保护的思考。
在纪录片中,美国工人对于工资、工作环境和权益的争取让我深感触动。
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组织罢工并与管理层进行谈判,表达了自己的声音。
反观中国工人,他们似乎更加顺从和宽容。
这引发了我对于劳动力保护差异的思考。
不同国家对待劳动者权益的态度是如此不同,这也导致了跨国企业对待员工的方式不尽相同。
对于劳动力保护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和反思。
最后,这部纪录片让我意识到全球化已经深度嵌入我们的生活,并带来了矛盾与挑战。
随着跨国公司大规模进驻其他国家,各种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然而,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文化融合和共赢是一个关键问题。
作为观众,我对于中国老板与美国员工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感到乐观。
他们试图找到平衡点,并通过双方的努力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这也是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我们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尊重各国的差异并寻求共同发展?总之,纪录片《美国工厂》通过展现中国公司收购美国工厂的过程,给观众带来了对于全球化经济、文化差异和劳动力权益的思考。
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

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美国工厂》是一部由史蒂文·博格内文担任导演的纪录片。
这部影片围绕着一家中国玻璃制造企业收购了美国俄亥俄州一家关闭的汽车工厂展开,展现了中西文化碰撞、职工生活变迁以及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观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感触颇深。
首先,纪录片向我们展现了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如何相互交融。
随着中国企业进军美国市场,工厂内的运营方式和文化习惯发生了巨大转变。
中方管理层希望引入更加高效率和纪律严明的管理方式,而美国员工却感到对自由和尊严的侵犯。
这种文化冲突和磨合在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片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中国管理者为了提高工人效率,不惜取消职工休息日。
这引发了美国员工愤怒和抵制,最终导致了工会的出现和冲突的升级。
这些文化差异和矛盾让我深思: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文化的尊重和相互理解,是一个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其次,纪录片还反映了全球化对工人阶级的冲击和改变。
随着中国玻璃企业的进驻,美国失业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中国企业对于员工要求的高工作强度和低报酬让美国员工感到不满和压力。
他们曾经拥有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薪酬,而现在他们不得不接受低薪和严苛的工作环境。
这让我意识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追求利润最大化和降低成本的企业行为,对于原本相对容易获得工作机会和社会保障的工人阶级来说,也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
最后,纪录片还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了全球化时代个人命运的起伏。
在影片中,我们见证了一些曾经在汽车工厂工作多年的员工,由于工厂关闭而失去工作,面临重新就业和适应新环境的困难。
他们中的一位,通过创业和经营咖啡店找到了新的方向,最终成功融入新的工作和生活中。
这些真实的个人故事感人至深,让我明白到在全球化浪潮中,个人的选择和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观看纪录片《美国工厂》,我对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它让我思考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文化的多元性和尊重,如何解决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磨合,以及如何确保工人阶级在全球化中获得公平和合理的待遇。
美国工厂观后感500字

美国(měi ɡuó)工厂观后感500字《美国工厂》是美国上届总统奥巴马投资的一部(yī bù)纪录片,记录的是福耀玻璃集团在美国的开厂情况。
看完电影,有几个场景让人印象比拟(bǐnǐ)深刻(shēnkè)。
1、福耀开厂(kāi chǎnɡ),欢呼雀跃福耀玻璃准备接手的是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个破产公司,这个公司已经破产几年了,工人全部下岗没有饭吃,一听有中国公司在这个开厂,而且能安置2022左右的人口就业,他们都很快乐。
有一个女工人在下岗期间就住在姐姐家的地下室,除了电视是自己的,其他都不是自己的。
当福耀玻璃开厂以后,他进入福耀玻璃工作,自己也住得起480美元的公寓了。
有一个在通用汽车公司工作了20年的员工,通用倒闭后,自己的生活难以为继,是福耀又让他过上了中产生活。
2、中西不同管理文化的冲突福耀准备建厂,美国的工会就要进入,福耀总裁曹德旺明确表示,如果工会进来,他们马上关厂。
语气之硬,让工会不敢贸然进入。
刚开始工人干的还特别快乐,后来蜜月期过了以后,他们开始对福耀不满意,又开始支持工会的进入。
工会进入到底对企业好还是不好呢用影片中每个工作人员的好说,并不好。
一个女员工说:工会进来只会让那些混日子的人受益,而自己认真优秀工作的人却不能受益,只能和他们一样。
工会进来以后,福耀就不能直接雇佣工人了,也不能和工人直接对话了,只能通过工会招聘工人,按照美国的标准支付工人的工资,同时还要给工会一定的费用。
这让我想到了,美国的工会其实很官僚,也是收钱办事,看起来是为了工人争取应得的利益,但实际上会损伤各方的利益。
因为一旦企业不能直接管理、招聘工人,就不能与工人直接对话,不能激发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工人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责任心,没有上进心,都在混日子。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盈利,企业盈利不了,如果再向通用汽车一样关掉,这样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蓝领工人都是很不利的,两败俱亡,只有作为工会的中介捞到了好处。
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

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电影《美国工厂》记录了一批被裁掉工作的工人,与一个中国公司的重组与生产相遇后的故事。
这部电影还记录了美国文化、中国文化以及文化之间的差异,挑战和调解。
片中的一个工厂位于美国俄亥俄州,它在G慕尼黑电器公司倒闭后破产,导致近3000人失业。
当中国玻璃制造商精锐汽车上海专注于高端太阳能面板时,公司扩大并将工作前移至俄亥俄州。
在思想和文化熔炉中,这两个社区的生命被扭曲、拉长和压榨到极限。
他们经历了一个冲突和解决的过程,向我们传达了丰富而深刻的信息。
这部纪录片的特点是它的客观性。
它没有希望我们关注哪一方,而是鼓励我们去看事实。
这部电影也是敏锐的,因为它意识到了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斗争不是美国与中国之间的斗争,而是全球资本主义中固有的斗争。
它拍摄了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即美国就业机会的减少,以及工厂将公司扩张的空腔封闭,从而在美国创造了一个更加具有财富分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影片中描绘的一些情节令人印象深刻。
例如,在玻璃外壳制造公司城市建立大厦时,纪录片通过风景刻画表明,在中国,这样的功绩可能会成为城市桂冠,但在美国,更多地被视为企业的自豪或是麻烦。
此外,纪录片还记录了一位工人的心路历程,她为了财富和儿子,但无奈选择了离开旧工作并入职新工作;还有一个管理阶层的女士,她的经历表明了文化冲突和文化根深蒂固的问题在许多方面都存在。
纪录片的音乐配乐,与影像的情境相融合,也彰显出美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不同。
片中的音乐色调迂回蔓延,似乎让人联想到“神秘而沉重”的东方文化,而不是通常在西方电影中使用的高调、强调节奏。
这使得观众在观看这部纪录片时,更能够融入影像所表现的生活情节。
影片的结束,没有拉下粉饰,也没有宽慰作用,似乎在表达着更加真实。
片尾的工厂里,仍旧有那些噪声、机器和动作,伴随着穿越这一过程的兴奋和沮丧。
然而,在美国局部的结局开始变得毛茸茸而变得轻松时,它同时也在教育观众:我们不应该一厢情愿地以自己的角度看待别人的文化,不应期待不同的工作环境拥有相同的结果。
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

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最近我看了一部纪录片叫做《美国工厂》。
这部纪录片由奥巴马夫妇旗下的高地制片公司拍摄,讲述了一家中国玻璃生产企业在美国俄亥俄州重新开业的故事。
在美国工厂,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和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这部纪录片不仅揭示出了全球化的复杂性,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首先,这部纪录片揭示了中美之间文化的巨大差异。
在中国,人们习惯于紧密统一工作和生活。
然而,这种传统方式在美国却被视为对个人自由的侵犯。
在工厂中,美国员工意识到他们需要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他们眼中,这与中国员工处理同样的事情的方式截然不同。
在中国工厂,员工们好像更注重效率,而在美国工厂,员工更注重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和友谊,他们认为这是让工作变得更加美好的关键因素。
因此,这种文化差异在两个国家之间创造了很大的冲突和矛盾。
除了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称也是中美之间的另一个问题。
中国工人到美国工厂工作后,他们发现他们需要遵守完全不同的规则,这对于他们来说非常困难。
他们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像健康和安全规定和劳动法规这些东西太不一样了。
他们不明白美国公司为什么如此严格地对待这些规则,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公司不会这样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工厂管理层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一个方法就是给中国员工提供翻译服务。
他们还让美国员工与中国员工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彼此之间的文化和观念。
然而,即使如此,美国工人们仍然无法完全理解中国员工们的心境。
同样的,中国员工们也不知道美国员工为什么要这么做,毕竟两者文化差异太大了。
从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了,我们应该用更宽阔的角度来看待它。
其次,我们需要拥抱不同的文化,并试着理解它们的背后所代表的价值。
最后,我们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来弥合各种文化间的差异,在确保信息透明与互惠互利的情况下,保障中美间合作的顺利进行。
最新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

《美国工厂》是美国上届总统奥巴马投资的一部纪录片,记录的是福耀玻璃集团在美国的开厂情况。
看完电影,有几个场景让人印象比较深刻。
1、福耀开厂,欢呼雀跃福耀玻璃准备接手的是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个破产公司,这个公司已经破产几年了,工人全部下岗没有饭吃,一听有中国公司在这个开厂,而且能安置2000左右的人口就业,他们都很高兴。
有一个女工人在下岗期间就住在姐姐家的地下室,除了电视是自己的,其他都不是自己的。
当福耀玻璃开厂以后,他进入福耀玻璃工作,自己也住得起480美元的公寓了。
有一个在通用汽车公司工作了20年的员工,通用倒闭后,自己的生活难以为继,是福耀又让他过上了中产生活。
2、中西不同管理文化的冲突福耀准备建厂,美国的工会就要进入,福耀总裁曹德旺明确表示,如果工会进来,他们马上关厂。
语气之硬,让工会不敢贸然进入。
刚开始工人干的还特别高兴,后来蜜月期过了以后,他们开始对福耀不满意,又开始支持工会的进入。
工会进入到底对企业好还是不好呢?用影片中每个工作人员的好说,并不好。
一个女员工说:工会进来只会让那些混日子的人受益,而自己认真优秀工作的人却不能受益,只能和他们一样。
工会进来以后,福耀就不能直接雇佣工人了,也不能和工人直接对话了,只能通过工会招聘工人,按照美国的标准支付工人的工资,同时还要给工会一定的费用。
这让我想到了,美国的工会其实很官僚,也是收钱办事,看起来是为了工人争取应得的利益,但实际上会损伤各方的利益。
因为一旦企业不能直接管理、招聘工人,就不能与工人直接对话,不能激发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工人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责任心,没有上进心,都在混日子。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盈利,企业盈利不了,如果再向通用汽车一样关掉,这样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蓝领工人都是很不利的,两败俱亡,只有作为工会的中介捞到了好处。
3、趋势很关键在文中的最后,有一段情节就是很多地方都要采用机械手臂取代工人,因为他们效率太低。
也就是说,在很多时候,工会和企业争来争去的,都争不过科技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从这个纪录片中,能看到来至于两个国家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冲突,中国工人与美国工人在一个团队中的自我认知的差异,由于各自的立场不同,所观看事物的角度就会改变,在不断的冲突与改变中摸索前行。
从纪录片的前一部分中可以看到,美国工人对于福耀工厂的未来,还是拥有者强烈的期待心理的。
在那一位副总经理问道要不要在墙上挂上两幅画,一副中国的、一副美国的,曹德旺说:挂美国的,我们还是不要刺激他们了。
在曹德旺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曹德旺作为一个企业家的格局与胸襟。
还有一幕就是说要去砍了议员脑袋的那位经理。
从这两个点能看到双方起初的克制,还是希望能够良好的合作的。
影片中在美国工人来中国工厂学习的那一段,有两位员工的对白给人的印象十分的深刻,很是直白地讲出了问题冲突的矛盾点。
就是中国的那句古话:拿了钱,就得办事。
最重要的就是美国工人没有那种对于一个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美国工人之中存在着大量的只为拿工资的员工,他们是为了拿到工资从而使自己回到“中产阶级”,使自己的生活更好,而不能在团队中担任自己应有的角色。
而中国工人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团队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思考的更多的是能为团队做什么,有种以团队为家的感觉,只有相
互间的配合,才能像齿轮一样,一个连接一个推动着公司这艘巨轮向前远航。
冲突最为激烈的莫过于工会的差点介入那一段了,工会组织人员发传单、刷口号,做员工的思想工作,而福耀管理层,也是层层推手去控制着事件的恶化。
最终,以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于工厂建立工会。
福耀拿到了满意的结果,而因为劳工冲突导致失业的人,只能在落寞中反思着自己的得失。
影片的结尾部分,工厂的管理者在向曹德旺介绍着,将会用机器人一步步地取代人工。
这种机器取代重复劳动力的模式,必定会在以后的社会上,特别是制造业中发展壮大。
正如一位美国工人所说的那些话,重复的劳动是困乏的,更是对于人的一种精神上的一种巨大的考验。
在重复的`劳动中,你可能会丢失你对于世界的热爱,生活的热忱。
在中国福耀工厂,一位大姐的回答,说这工作还可以把。
一天十二个小时,一年回家一两次,这个节奏估计放到美国很多人是要崩溃的。
人们对于事情的认知与判断,大概率的来源于你所接触的世界和人,它决定着你思维的维度和深度。
人活着,就是要干活的。
这句话大概没人会反对。
工作占据人们大部分的时间,通过工作,人们获取生存的价值,推动经济的发展,收获自己的财富。
同时也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一片理想的王国。
没点理想,拿什么支撑着你不断的前行。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员工唱歌的那一幕,为了每一片的透明。
对福耀公司的理念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怎么讲,就是员工得有这么一个心态和同企业一起奋斗的目标与理想,还有就是一个团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一同为了更好地明天。
只有企业做好了做大了,有利润了,员工才会有更好地待遇,不是么
世界正处于一个急速发展的阶段,互联网的发展更是加速了科技革新的迭代,对于现有的制造业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迫使着制造业向着智能化机械化、物联网的方向迈进,像是汽车的智能驾驶,5G的建设。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只有不断地接触新的知识体系,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不然只能被埋进时代的浪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