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祖师之4
净土宗宗风
净宗宗风一
真谛(往生之道)
(一)一向专称--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二)三不疑杂--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不杂余佛,不杂余行)。
(三)守愚无诤--专崇本宗,不讥他宗;法门高下,不相诤论;唯守愚念佛。
(四)六不六化--不尚体验而平凡化,不好玄奇而平实化,
不求高深而平常化,不纯学术而信仰化,
不涉艰涩而浅易化,不落繁琐而普及化。
(五)恪守传承--著作讲演,必依传承,绝不妄自,越格发挥。
他宗他流,言论若异,敬而不依,坚持本流。
(六)亲近同门--亲近同门,切磋法义;若非同门,不亲不近,防退失故。
宗风二
俗谛(处世之道)
(一)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
(三)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
人。
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较是非。
不求人过,不举人罪,不揭人私,不争人我。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怀虚假,不行谄曲。
(四)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于人。
奉行谦敬,不起骄慢;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五)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爱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凡事守大体、有分寸,凡事为对方设想,凡事肯吃亏不计较。
(六)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净土宗祖师们讲法的共同特征(五台山比丘果戒)
净土宗祖师们讲法的共同特征(五台山比丘果戒)
居士问:师父,以前印光大师开示里劝人最好在家念佛,但是师父书里说还是出家好,那印光大师为什么那么说,是不是因为当时社会的情况是战火连天导致的呢?出家的身份对当时的人来说比较困难,可以这么理解吗?
师父开示:印光大师也没有否定出家,只是说出家的人需要很优秀,很标准的才能出家,对出家人的要求特别高。
印光大师从那个角度说的,如果有些人出家以后僧相也树立不起来,戒律什么的也拿不下,是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在家念佛的好。
居士问:那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比如战乱啊,有没有关系?
师父开示:没有,当时和印光大师同时的一些老和尚开示都没有这么说。
印祖讲经说法的最大特点是:今生赶紧往生极乐世界,不求来生来世,像禅宗可以发愿来生“童真出家,正信入道”等等的,但净土宗的祖师们几乎都不让人这么发愿,今生都这样了,还求什么来世呢?净土宗的发愿都有这个特征,就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玄中寺导游词
玄中寺导游词女土们、先生们:我们今天要去玄中寺游览。
玄中寺是我国佛教著名的宗派——净土宗的发样地和中心。
玄中寺坐落于山西省交城县城西北10公里的石壁山中。
据《山西通志》和存于寺内的唐碑记载:“时大魏第六主皇帝延兴二年石壁寺县鸾祖师初建寺,至承明元年方成就。
”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始建年代最早的寺院之一。
因地处山陡如壁的层峦叠峰之中,所以叫“石壁玄中寺”,也称“石壁寺”。
唐贞观年间(公元627一跳年)重修后,改称“石壁永宁禅寺”。
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九年(635年)亲临拜谒,瞻仰礼佛。
唐开元九年(721年)玄中寺以佛教律宗道场出现,建立了“露天碍义坛”,和当时的西都长安“灵感坛”,东都洛阳“会善坛”齐名,合称全国三大戒坛。
据载,北魏名僧,被称之为“神鸾”的昙鸾大师晚年来玄中寺任主持,继净土宗祖师慧远之志,在此宣扬净土教义,其死后,弟子道绰、善导继任主持,并在此正式成立净土宗,玄中寺成为净土宗的中心。
后经善导大师向东传人日本,在日本也成立了净土真宗,并建立寺庙,称为“枣寺”。
之所以称之为“枣寺”,据说枣寺内所种的枣树的种子是从玄中寺带回去的。
日本的净土真宗尊奉善导大师为“高祖”,视玄中寺为“净土祖庭”。
从此,玄中寺在海内外闻名退还。
宋、元以来,玄中寺曾多次毁于兵火,每次重建又多有扩建,至元代成宗年间(公元1295—1307年)极盛时,寺庙除本寺外,还下辖40院,方圆近80公里,明清后,逐渐衰微,特别是清末连年战争,僧徒四散,寺院荒芜,原有的李白题刻及其它珍贵文物也被窃走;清同治、光绪年间,主要殿堂又皆毁于大火。
建国后,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聋,善法殿、万佛殿,千佛殿、天王殿,东西配殿等莫不金壁生辉,重放异彩。
净土宗是我国佛教中著名的宗派之一。
沿着盘山路前行,抬头望去,可见一两层八角的白塔圪立在东山之巅,挺拔俊秀,宛若一位慈祥长者,迎接着八方游客的到来。
此塔名曰“秋容塔”,为宋代所建,造型简洁、清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毘钵舍那第8讲
毘钵舍那第8讲我们翻开404页第三自然段,“又有一类先觉”一直到405页的头两行。
那我们这一段主要也就是要谈的对中观论师的分类了。
那么实际上面也就是说,这些宗派观点的不同。
那么在这一自然段当中,我们又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那么第一个层次,“又有一类先决”那么这个一直到“名瑜伽行中观师”,那这是可以是一个部分。
第二个部分“就立胜义亦立二名”,那么一直到这一页的倒数第二行,“若诸细流谁能尽说”。
然后就第三部分,“又其觉慧大译师云”,第三个部分。
那么第一个部分里头是要从世俗的名言这样子的一个层面,来分析中观论师。
那第二个部分就从胜利的部分,来给中观论师安立他的名称。
那么第三个部分是觉慧大译师的这种观点。
然后,就是我们最后这种宗大师的一个总摄。
所以在这段当中,它的层次还是非常地分明,先从世俗的部分,然后从胜义的部分,再一个是引了善慧大译师的说法。
那么因为对中观论师的分类不同,那实际上面也就是说,在过去这些中观论师,他们对中观的认识,对中道的认识是不是有偏差,究竟不究竟,圆满不圆满,这样子的一个问题。
那第一个层面谈的是,从世俗名言,世俗名言那么它是跟客观外境是有关系的,所以又有一类的先觉知识,那么这个在过去的古大德们,过去的这些善知识,“作如是言”还有这样子的一种说法,什么说法呢?就立名言而立名言者。
那么就世俗谛的名言的概念,名言安立,那么来安立的话,来安立中观师的这种名言的话,那可以分成两类,略于二类大中观师,那么可以分成两类的中观师。
那么是哪两类呢?“谓于名言许外境者,名经部行中观师”,就是在世俗的名言概念这个份上,如果承认有外境的话,叫做经部行的中观师。
“及于名言不许外境者”,在这个世俗概念名言份上,如果不承认有外境的话,那这个派别的中观师叫做瑜伽行中观师。
那这个也就是分成两类:一类是经部行中观师,一类是瑜伽行的中观师;一类是许外境,一类是不许外境。
那这个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先觉知识作如是言”,就过去的这种善知识,他们这样子的一种分法:经部行中观师,瑜伽行的中观师。
正是用功时节李炳南老居士讲述
正是用功时节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净土难信之法学佛必须先有目标,若没有目标就没有成就。
每宗各有目标,看似普通,做起来皆做不到。
台中不论讲什么经文都离不开净土,台中同修三十年来,二十年前还很好,这几年来却一年不如一年,退步得几乎不成样。
从前还看得出来有结果,我曾经拿出二十年前各单位发表的讲演或文章来看,内容都是正知正见,现在不行,乱七八糟的多,成就的少了。
佛法是五乘说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前二乘是世间法,后三乘是出世间法。
我们都是世间上普通人,佛先说世间的道理,也就是做人的道理,和生天的道理,这两乘就是世间法,这是佛法为度初机不得已所说的法。
(世界各宗教说的也都是世间法,不究竟的道理。
)佛的正法是出世间法,能出生死、跳出六道轮回,这各宗教都不懂得。
我已九十多岁了,平常也难得多说,而说法讲究契机,净土法门大家都没把握,还讲别的做什么呢,净土法门完全是出世间法,但是大家都错用了,只拿来求家庭平安,升官发财。
出世间法又分两乘,有大乘和小乘。
小乘只求出轮回,生死只了一半,没有全了,声闻、缘觉属于这类。
小乘人不在六道里头,但永远不能成佛,学了一半就止住了,不能进步,他自己有好处,对众生无好处。
大乘是成佛,没有成佛不算大乘,成佛才是最彻底。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
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
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
唯有佛懂得净土法门,连十地菩萨也不懂得,等觉菩萨快成佛了,也才懂一点。
所以阿弥陀经说,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难信在那里,净土法门看似平常,做起来不平常,所以是难信之法。
净土法门有什么秘密可以成就,没有什么秘密,教你怎么念,你就怎么念。
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就可成就,不是什么妖魔鬼怪。
能念阿弥陀佛,你的心就是阿弥陀佛,若学妖魔鬼怪,心就成妖魔鬼怪。
净土难懂之处,不但今日之下我们同学们愚笨不懂,自古以来全球上连印度也如此,所以祖师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净土宗
(净土宗)以口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修行方式,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宗旨,是最简便的法门。
鉴真被日本人誉为日本(律宗)之开山祖、医药的始祖、文化的恩人。
著名太湖石“玉玲珑”位于(豫园)。
在我国著名的刺绣中,双面绣最能体现(苏绣)的艺术特征。
海南三亚市天涯海角海滨的“天涯”、“海角”两石题刻均刻于清(雍正)年间。
杭州西湖从成因上分,应属于(潟湖)。
我国现存最早的《道藏》分别出现在(.唐代、明代)。
属于中国六大古都的城市是(西安、杭州、洛阳)。
苏州沧浪亭始建于(宋代)。
禅宗的祖庭是(河南嵩山少林寺)。
既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又被称为活化石的是(望天树)。
2000多年前创作的“花山崖壁画”是极为珍贵的人文景观,它是由(壮)族先民创作的。
在杭州,孤山与吴山相对来说,孤山是(雅)文化的代表。
所谓“孤山”A.是栖霞岭的余脉B.海拔38米 C.因孤处湖中而得名D.又名“梅屿”南宋时,孤山上建有(西太乙宫),清康熙年间又建行宫。
满族信仰(A.萨满教 B.伊斯兰教 C.苯教 D.佛教佛教的主要经典有(A.《律藏》 B.《丹珠尔》 C.《经藏》大龙湫瀑布表述正确的是(A.在雁荡山马鞍岭西B.雁荡山最大的瀑布 C.落差近200米D瀑布因季节变化而不同。
我国当代瓷器的主要产地包括(B.河北唐山 C.江西景德镇D.湖南醴陵对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表述正确的是(A.位于杭州B.真山真水的自然环境C.有丰富的珍稀动物种群 D.有精彩的动物表演A.《孝经》 B.《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C.《道德经》)是全真教的主要经典。
唐三彩B.主要以黄、绿、褐三种颜色为主 D.是唐代的釉陶生活用具和雕塑工艺品我国赏梅胜地有(A.邓尉香雪海 B.无锡梅园 C.杭州孤山道教基本教义(A.崇“道”B.崇奉“三清”C.追求长生成仙D.天道循环,势恶承负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佛前金座罗汉归位
佛前金座,罗汉归位!(转)说到罗汉,很多人以为是裸体的大汉,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耶稣都曾经说过,佛教无限美!因此作为一名研究僧,一名痴呆人士──也就是吃斋人士,我完全有必要向大家宣传一下下佛教知识,以发扬我佛慈悲的大无畏精神。
在佛教世界中,我们把取得正果的神分成三级。
A级是佛,二级是菩萨,三级片就是罗汉。
罗汉在佛教世界中属于马仔阶级,他们既不能对众生许什么愿,又不能对众生指手划脚,只能遵照佛祖的意思干些低等下人的工作。
比如说在大雄宝殿看门、在佛祖家打扫卫生、给佛祖带孩子、替佛祖点烟、帮佛祖搓背、拉屎时递卫生纸给佛祖等等。
但他们毕竟是取得正果的神,所以他们吃东西不要钱,享受人间烟火的供养。
罗汉是“阿罗汉”的略称,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品位。
一个人皈依佛门后开始修行,根据他的诚心和智慧,能够修到四种不同的水平,取得四种不同的成就,每一种成就,就是一种“果位”。
就好像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一样。
是哪四种果位呢?很多人以为是“柠檬味”、“香蕉味”、“菠萝味”和“脚臭味”。
其实这四种果位是“预流果”、“一来果”、“为不还果”和“阿罗汉果”。
而修得修得阿罗汉果的人,见惑都已断尽,万念俱空,证得涅槃,可享受人天供养,永远不会再轮回转世而遭受痛苦。
后来,我们就把修得阿罗汉果的人称为“阿罗汉”,就像把取得博士学位的人称作博士一样。
那们修得阿罗汉需要什么条件呢?这个问题问的好!要修阿罗汉果,除了要经常参加五讲四美三代表的学习、经常给佛祖送礼外,最重要的是要出家,在家修行是达不到阿罗汉果的。
有了以上几个条件,苦心修行,无我无欲,才能成正果!中国流传的罗汉,主要有这么几种:一为四罗汉,二为十六罗汉,三为十八罗汉,四为五百罗汉。
■■■■■■■■■■■■■■■■■■■■■■■■■■■■■■■■■■■■首先我们来看看四大罗汉,请看大屏────根据小乘佛教的说法,取得了阿罗汉果位,就是人功德圆满的结果。
安士全书简介
安士全书简介安士全书简介《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安士全书简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内容简介本书被印光法师称为“善世第一奇书”,在佛教界被认为是准佛经。
全书以佛教思想为主线,汇集了许多历史故事,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儒释道三教文化,雅俗共赏,启迪智慧,有益于劝人为善、济世救人、净化心灵。
本书没有空洞的说教,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为一体,会使您消除烦恼、大彻大悟,让您爱不释手!清朝周安士居士所著,包括“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万善先资”、“欲海回狂”、“西归直指”四部。
被中国净土宗十三祖的民国高僧印光大师称为“善世第一奇书”,并列入他在苏州弘化社常备流通书籍。
原书全部为古文,不便今人阅读,所以在社会上已经很少有人看到。
本书分为四部,即《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白话解、《万善先资》白话解、《欲海回狂》白话解、《西归直指》白话解。
安士全书是什么书《安士全书》是一部劝世人改过修善的书,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发明因果,第二部分劝人护生放生,常养慈悲心。
第三部分劝人忠贞良善,万恶淫为首。
第四部分导归净土,劝人念佛求生西方。
本书被净土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誉为第一奇书,不可不读。
《安士全书》都包括哪几本《安士全书》为清朝周安士居士所著,包括“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万善先资”、“欲海回狂”、“西归直指”四部。
被号称中国净土宗十三祖的民国高僧印光大师称为“善世第一奇书”,并列入他在苏州弘化社常备流通书籍。
本书没有空洞的说教,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为一体,会使您消除烦恼、大彻大悟,让您爱不释手!本书分为四部,即《文昌帝群阴骘文广义节录》白话解、《万善先资》白话解、《欲海回狂》白话解、《西归直指》白话解。
作品鉴赏论安士全书的思想内涵一、《安士全书》以净土为指归《安士全书》为清代周安士先生所著,清末民初曾广为流传。
此书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受到广泛推崇,号称中国净土宗十三祖的民国高僧印光法师在序言中说:“诚可以建天地,质鬼神,羽翼六经,扶持名教,允为善世第一奇书。
妄尽还源观
妄尽还源观《妄尽还源观》的中心实在是止观两门,尤其是最后的六种观法。
从自性清净圆明的心体,起二用:(一)海印森罗常住用,又名海印三昧,是说真如本觉,妄尽心澄,众德同时炳然圆明显现,森然交罗,常住不动,犹如大海,风息水澄,万象齐观。
(二)法界圆明自在用,又名华严三昧,是说菩萨广修万行,契理称真,成就众德,普周法界而证菩提,放大光明,度脱众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及禅定、智慧、方便、神通等一切自在,无有障碍。
海印、法界二用一一都周遍法界。
周遍有三种:(一)一空普周法界遍,一切事法都无自性,要因真如理体而得成立;一尘亦揽真如理而成;一尘亦和真如同样周遍法界。
(二)一尘出生无尽遍,一尘现起必依止真如,真如既然具备恒沙众德,一尘亦应称真如法界起无边的妙用,出生万法,无有穷尽。
(三)一尘含容空有遍,一尘是因缘所生法无自性,即是空;众缘相续的假相幻用宛然,即是有;所以一尘同时具有真空、妙有二义。
依前一尘能遍的境界而修四种行德:(一)随缘妙用无方德,众生根器不等、受解万差、乐欲不同,随顺机缘,起应病与药的妙用,施化万品,仪式难量。
(二)威仪住持有则德,行住坐卧四威仪等,於如来所制禁戒,常护讥嫌,堪任住持,可为轨范。
(三)柔和质直摄生德,慈悲平等,调柔和顺,体无妄伪,言行相符。
(四)普代众生受苦德,菩萨由大悲方便力,以身为质,于三恶趣救赎一切受苦众生,令离苦得乐。
依前能行四德之行而修五止:(一)照法清虚离缘止,观照真谛之法本性空寂,俗谛之法似有即空,真俗清虚,肃然无寄,能缘之智既寂,所缘之境亦亡。
(二)观人寂怕绝欲止,观五蕴假合之身寂然无主,诸欲皆尽,无愿无求。
(三)性起繁兴法尔止,观真如体随缘起万差诸法,任运常然,古今不变。
(四)定光显现无念止,于此六止妙观门中,心体相彻,十方齐照,无思无虑,任运成事。
(五)理事玄通非相止,观幻相的事法,无性的理体,此隐彼显,此显彼隐;隐复显了,俱时成就;悲智双融,性相俱泯。
四种清净明诲(注音版)
《大dà佛fó顶dǐnɡ首shǒu 楞lénɡ严yán 经jīnɡ》卷juàn 第dì六liù四sì种zhǒnɡ决jué定dìnɡ清qīnɡ净jìnɡ明mínɡ诲huì唐tánɡ天tiān 竺zhú沙shā门mén 般bān刺cì密mì谛dì译yì佛fó告ɡào阿ā难nán:汝rǔ常chánɡ闻wén 我wǒ毗pí奈nài耶yē中zhōnɡ,宣xuān 说shuō修xiū行xínɡ三sān决jué定dìnɡ义yì。
所suǒ谓wèi摄shè心xīn 为wéi 戒jiè,因yīn戒jiè生shēnɡ定dìnɡ,因yīn 定dìnɡ发fā慧huì,是shì则zé名mínɡ为wéi 三sān 无wú漏lòu 学xué。
阿ā难nán,云yún 何hé摄shè心xīn,我wǒ名mínɡ为wéi 戒jiè?若ruò诸zhū世shì界jiè六liù道dào 众zhònɡ生shēnɡ,其qí心xīn 不bù淫yín,则zé不bù随suí其qí生shēnɡ死sǐ相xiānɡ续xù。
汝rǔ修xiū三sān 昧mèi ,本běn 出chū尘chén 劳láo。
五百罗汉名号及简介(一)
五百罗汉名号及简介(一)1. 阿若忄高陈如尊者。
为释迦出家时随行的五人之一,被列为五百罗汉之首。
2. 阿泥楼尊者:即阿楼菩萨。
3. 有贤无垢尊者:即无垢威德菩萨。
4. 须跋陀罗尊者:佛祖在世时收的最后一名弟子。
5. 迦留陀夷尊者;原为释迦在宫中的老师,后出家得道。
6. 闻声得果尊者。
7. 檀藏王尊者。
8. 施幢无垢尊者。
9. 惨梵钵提尊者。
10. 因陀得慧尊者。
11. 迦那行那尊者。
12. 婆苏槃豆尊者:后人称为世亲菩萨。
13. 法界四乐尊者:天台宗第二代祖师。
14. 优楼频螺尊者。
15. 佛陀密多尊者。
16. 那提迦叶尊者。
17. 那延罗目尊者:他是过去世佛。
18. 佛陀难提尊者:‘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八祖。
19. 末田底迦尊者:付法藏第三祖,得六种神通,具八种既。
20. 难陀多化尊者。
21. 优波毱多尊者:即无相好佛。
22. 僧迦耶金尊者。
23. 教说常住尊者;即说法尊。
24. 商那和修尊者。
25. 达摩波罗尊者:印度佛教十大论师之一,《唯识论》的者。
26. 伽耶伽叶尊者。
27. 定果德业尊者。
28. 庄妙无忧尊者。
29. 亿持因缘尊者。
30. 迦那提婆尊者。
31. 破邪神通尊者。
32. 坚持三字尊者:“三字”即“阿弥陀”,意思是“无量”。
他就是净土宗始祖慧远。
33. 阿楼驮尊者:被称为:天眼第一”。
34. 坞摩罗多尊者。
35. 毒龙皈依尊者。
36. 同声稽首尊者。
37. 毗罗胝子尊者。
38. 伐苏蜜多尊者。
39. 闍提首那尊者。
40. 僧法耶舍尊者。
41. 悲察世间尊者:即地藏菩萨。
42. 献华提记尊者。
43. 眼光定力尊者。
44. 伽耶舍那尊者。
45. 莎底芯刍尊者。
46. 波闍提婆尊者47. 解空无垢尊者。
48.伏陁蜜多尊者。
49.富那夜含尊者。
50.伽耶天眼尊者:是佛教五眼之一。
51.不著世间尊者:名虚空无边游步金刚。
52.解空第一尊者:佛在世十八弟子之一,被称为“解空53.罗度无尽尊者:密号无尽金刚。
《禅宗祖师传》四祖道信大师简介,
《禅宗祖师传》四祖道信大师简介,西天卅一祖,东土四祖。
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来礼祖(三祖僧璨大师)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祖曰:「谁缚汝?」曰:「无人缚。
」祖曰:「何更求解脱乎?」师于言下大悟。
服劳九载,后于吉州受戒,侍奉尤谨。
祖屡试以玄微,知其缘熟,乃付衣法。
非常姓唐武德甲申岁师却返蔪春,住破头山,学侣云臻。
一日往黄梅县,路逢一小儿,骨相奇秀,异乎常童。
师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
」师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
」师曰:「汝无姓邪?」答曰:「性空,故无。
」师默识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
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舍为弟子,以至付法传衣。
偈曰: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横出一枝佛法一日告众曰:「吾武德中游庐山,登绝顶,望破头山,见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汝等会否?」众皆默然。
弘忍曰:「莫是和尚他后横出一枝佛法否?」师曰:「善。
」牛头法融牛头山法融禅师,年十九,学通经史。
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
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
般若正观,出世舟航。
」遂隐茅山,投师落发。
后入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有百鸟衔花之异。
那个是道人唐贞观中,师遥观牛头山气象,知彼山有奇异之人,乃躬自寻访。
问寺僧:「此间有道人否?」曰:「出家儿那个不是道人?」师曰:「阿那个是道人?」僧无对。
别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么?」师遂入山,见法融端坐自若,曾无所顾。
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问融曰:「在此作甚么?」融曰:「观心。
」师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
净土宗修行纲领
净土宗修行纲领一切法门。
以明心为要。
一切行门。
以净心为要。
然则明心之要。
无如念佛。
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
必定见佛。
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
如此。
念佛非明心之要乎。
复次净心之要。
亦无如念佛。
一念相应一念佛。
念念相应念念佛。
清珠下于浊水。
浊水不得不清。
佛号投于乱心。
乱心不得不佛。
如此。
念佛非净心之要乎。
一句佛号。
俱摄悟修两门之要。
举悟则信在其中。
举修则证在其中。
信解修证俱摄。
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
罄无不尽。
然则一句弥陀。
非至要之道乎。
吾人现前一念之心。
全真成妄。
全妄即真。
终日不变。
终日随缘。
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
便念九界。
不念三乘。
便念六凡。
不念人天。
便念三途。
不念鬼畜。
便念地狱。
以凡在有心。
不能无念。
以无念心体惟佛独证。
自等觉已还。
皆悉有念。
凡起一念。
必落十界。
更无有念出十界外。
以十法界。
更无外故。
每起一念。
为一受生之缘。
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
未之有也。
若此心能与平等大慈大悲。
依正功德。
以及万德洪名相应。
即念佛法界也。
能与菩提心六度万行相应。
即念菩萨法界也。
以无我心。
与十二因缘相应。
即念缘觉法界也。
以无我心。
观察四谛。
即念声闻法界也。
或与四禅八定。
以及上品十善相应。
即念天法界也。
若与五戒相应。
即念人法界也。
若修戒善等法。
兼怀嗔慢胜负之心。
即落修罗法界。
若以缓輭心。
念下品十恶。
即堕畜生法界。
或以缓急相半心。
与中品十恶相应。
便堕饿鬼法界。
若以猛炽心。
与上品十恶相应。
即堕地狱法界也。
十恶者。
即杀。
盗。
淫。
妄言。
绮语。
恶口。
两舌。
贪。
嗔。
邪见。
是。
反此则为十善。
当密自检点日用所起之念。
与何界相应者多。
与何界相应者猛。
则他日安身立命之处。
不劳更问人矣。
一切境界。
惟业所感。
惟心所现。
即其现处。
当体即心。
凡在有心。
不能无境。
不现佛境。
便现九界之境。
不现三乘之境。
便现六凡之境。
不现天人鬼畜之境。
便现地狱境界。
佛及三乘所现境界。
虽有优降不同。
要皆受享法乐而已。
三界诸天所现之境。
但唯受用禅定五欲之乐。
人道之境。
苦乐相间。
各随其业。
佛教宗派(净土宗)的开山祖师慧远
佛教宗派(净土宗)的开山祖师慧远释慧远慧远大师,法名释慧远,俗姓贾氏,男,(334年-416年),山西雁门郡楼烦县人(今山西原平大芳乡茹岳村人)人,历史上著名高僧之一,是佛教宗派(净土宗)的开山祖师、创始人之一、庐山白莲社创始者。
净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公元334~416年),东晋时代人,庐山白莲社创始者。
慧远大师出生于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世代书香之家。
慧远大师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十三岁时便随舅父游学,精通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听后,慧远大师悟彻真谛,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
慧远大师二十四岁时,便开始讲经说法,听众有不能理解的地方,慧远大师便援引庄子的义理为连类,采用「格义」方法,令听众清楚地领悟。
慧远大师著述宏富,相传鸠摩罗什大师读到慧远大师所著《法性论》,大加赞叹云:「边国人未有经,使暗与理会,岂不妙哉!」在弘法传道的过程中,许多人皈投到慧远大师座下。
东晋太元四年(公元379年),道安大师为前秦苻坚所执,往长安,其徒众星散,慧远大师率领弟子数十人,打算去罗浮山,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到庐山清净,足可以息心敛影办道,于是驻锡庐山的龙泉精舍。
刺史桓伊发心建造东林寺,慧远大师自此以东林为道场,修身弘道,著书立说,晚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
」由于慧远大师的德望,当时的东林寺成为南方佛教的中心。
中外僧俗,望风遥仰。
「东向稽首,献心庐岳。
」遥与北方长安消遥园,平分天下。
慧远大师容貌威严,令人一见顿生敬畏之心。
据传记载:时有慧义法师,以强正自命,不肯服人,对慧远大师弟子慧宝说:「你们都是一班庸才,所以对于慧远推服得不得了。
你们看我和他辩论。
」及到听慧远大师讲《法华经》时,屡次欲提出问题来问难,终因心情战栗,汗流浃背,一句也不敢问。
另有谢灵运恃才傲物,一见慧远大师,肃然心服。
足见慧远大师感格人心之威德。
东晋时代,佛法虽已不断的传入,然尚不完备。
净土文背诵版最简单解释
净土文背诵版最简单解释
嘿,你知道吗?净土文啊,那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就好比是一把
能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净土文背诵版,听着好像挺复杂,但其实啊,没那么难理解。
比如说,“阿弥陀佛身金色”,这不就是在说阿弥陀佛闪闪发光,特别厉害嘛!就像太阳一样耀眼,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
“相好光明无等伦”,哇塞,那阿弥陀佛的样子肯定超级好看,无与伦比呀,就好像世界上
最美的宝石一样让人惊叹。
再看看“白毫宛转五须弥”,这是说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啊,能绕五
座须弥山那么大呢!你能想象吗?这得多大呀!这就好像是天空中巨
大的云朵,一眼都望不到边。
“绀目澄清四大海”,阿弥陀佛的眼睛又
青又亮,就像那四大海一样清澈,能一眼看穿所有的东西。
然后呢,“光中化佛无数亿”,哇哦,阿弥陀佛的光芒中还能变出无
数亿的佛呢,这也太厉害了吧!就像魔术师一样,不停地变出惊喜。
“化菩萨众亦无边”,还有那么多菩萨呢,多得数都数不过来,这场景
该有多壮观呀!
我跟你说啊,净土文背诵版真的很有意思。
每次读它,都感觉自己
好像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一个充满光明和美好的世界。
这可不是
我瞎说哦,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呢!你难道不想去感受一下那个神
奇的世界吗?
净土文背诵版就是这样,简单又深奥,只要你用心去体会,就能发现它的魅力。
所以呀,别犹豫啦,赶紧去了解一下净土文背诵版吧,相信你一定会爱上它的!我的观点就是:净土文背诵版是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探索的,它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南岳祝圣寺
作者: 戒圆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38-39页
主题词: 祝圣寺;南岳总胜集;净土宗;际醒;袾宏;慧远;智旭;承远;岳镇东;法照
摘要:<正> 祝圣寺,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南岳镇东街。
创建于唐代(618~907),开始命名为弥陀台。
据《南岳总胜集》一书记载,夏朝的大禹,曾在此建立清冷宫,祀奉舜帝,寺的西边有一个禹柏庵,说明在唐代建弥陀台时,这个地方就是民间祀奉神祗的场所。
其创始人承远(712~802),世称弥陀和尚,被后人推为我国净土宗的第三代祖师。
它的次序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袾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印光,共一十三代。
净土宗的祖师,大都是以其人弘扬净土法门有重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见,大师所传的五会念佛法是于阿弥陀佛所得真传。
其音调是以极乐净土的法音为版式,称念之方法等同
于极乐净土,当然其功德力用非同凡响了。
五会念佛
净土宗祖师系列之4 五台竹林照公大师
功德利益
大师赞言:修此法者,即于此生能离五浊烦恼,
除五苦、断五盖、截五趣、净五眼、具五根、成五力, 得菩提,具五解脱,能速成就五分法身。惜此五会念 佛在末法只传五百年,现已绝响。
神奇感应
净土宗祖师系列之4 五台竹林照公大师
劝
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夏,大师
往
于衡州湖东寺(或作湘东寺),启建五会念佛道 场,六月初二日,感得祥云弥漫道场,云中
五 有诸楼阁,见数梵僧,身可丈余,执锡行道。
台
阿弥陀佛及二菩萨现金色身,满虚空中。在 会众等,咸皆清楚观见此景,无不欢喜踊跃,
焚香瞻礼。此情此景,良久方消。
生平简介
净土宗祖师系列之4 五台竹林照公大师
四祖五台竹林法照大師
唐代宗永泰(765~766年)年中,因慕慧遠大師行跡而入廬山, 專修念佛三昧。後登南嶽衡山師事承遠,受淨土法。後修「五會念 佛」法門。大曆二年(767年),在南嶽雲峰寺勤修不懈。又過二年, 於衡州湖東寺開五會念佛般舟道場。因兩次感見五台勝境,乃與數 人上五臺山佛光寺。
神奇感应
净土宗祖师系列之4 五台竹林照公大师
定中睹师
时照公居庐山,入正定,至极乐国,见蒙恶衣
事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远也。”出而求之,乃 之南岳,见长老承远,师事之。
佛声远播
师每念佛,常化佛空中现。师于并州行五会教化
人念佛。代宗于长安宫中常闻东北方有念佛声。遣使寻 之至于太原。果见师劝化之盛。遂迎入禁中。教宫人念 佛。亦及五会。
神奇感应
净土宗祖师系列之4 五台竹林照公大师
五台奇缘
后与五十僧往金刚窟。即无着见大圣处。忽睹众
4 净土宗祖师 之 四祖照公大师
法像庄严
净土宗祖师系列之4 五台竹林照公大师
照中公国五大净台师土竹宗林四祖
时代背景
净土宗祖师系列之4 五台竹林照公大师
周 秦 汉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公元747~821年)
唐朝人,张氏之子。 陕西洋州兴势人。
618
907 (747~821)
大師以音聲作佛事,大力弘倡「五會念佛」法門。代宗德宗皆 曾迎入宮中請教五會念佛法,而有「五會法師」之稱。又其教義內 容承繼善導大師的教學,故又有「善導後身」的稱舉。後不知所終。
五会念佛
净土宗祖师系列之4 五台竹林照公大师
自释其意
五会念佛之意,大师自释如下:“五者是数,
会者集会,彼五种音,从缓至急,唯念佛法僧,更无 杂念,念则无念,佛不二门也,声则无常,第一义 也。”
同时代人物:
湛然 (711年-782年) 道一 (709年-788年) 希迁 (700年-790年) 慧苑 (?年-?年) 圆照 (?年-?年)
智升 (?年-?年) 怀海 (720年-8l4 年) 澄观 (737年-838年) 宗密 (780年-841年) 灵佑 (771年-853年) 义玄 (?年-866年)
神奇感应
净土宗祖师系列之4 五台竹林照公大师
五台奇缘
师遂与同志远诣五台。见寺南有光及随至佛光寺。
一如钵中所见。东北五里果有大山。山有涧。涧北石门旁 二青衣。一称善财。一称难陀。引师入门。北行见金门楼 观。金榜题曰大圣竹林寺。寺方二十里一百院。皆有金地 宝塔华台玉树。入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在东踞师子座 为众说法。菩萨万数共相围绕。师于二菩萨前作礼问曰。 末代凡夫未审修何法门。文殊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 阿弥陀佛愿力难思。汝当系念决取往生。时二大士同舒金 臂以摩其顶。与之记曰。汝以念佛力故毕竟证无上觉。文 殊复曰。汝可往诣诸菩萨院巡礼承教。师历请教授至七宝 园。复回至大圣前作礼辞退。向二青衣送至门外。师复作 礼举头俱失。
念佛方法
五会念佛的方法按大师所说则是:
♫其音调则是由缓和次第转急, ♫其要点在于能使念者,收摄意念,渐渐将心识凝聚一
处,专注一心称念佛号,长此以往加行用功自然能入 念佛三昧。
五会念佛
净土宗祖师系列之4 五台竹林照公大师
弥陀亲传
大师他在《净土五会念佛观仪》中自述云:
“照以永泰二年四月十五日,于南岳弥陀台……每夏
九旬,常入般舟念佛道场……至第二七日夜,……至
阿弥陀佛所……白佛言:‘有何妙法,唯愿说之。’佛言:
‘有一无价梵音念佛法门,正与彼五浊恶世’。……
言讫,彼佛国界,佛菩萨众,水鸟树林,皆悉五会念
佛诵经。法照粗记少分,……阿弥陀佛言:‘汝但依
此五会念佛诵经之时,我此国土水鸟树林,诸菩萨众,
无量音乐,于虚空中,一时俱和念佛之声’。”由此
神奇感应
净土宗祖师系列之4 五台竹林照公大师
劝
是晚,师于道场外遇一老者,其质问 往
师言:“汝曾发愿,往金色界,礼觐大圣,今何 五 辄彼止老?者”大复师劝答告曰曰::““唯若因有时坚艰固路愿难心,,不何易难前之往有”?”。台
言毕,消然不见其踪。大师甚感惊异,思索 再三,自认志向未坚,遂即入道场于佛像前 重发诚愿曰:“愿以此身,奉觐大圣,准夏满前 往,任是火聚冰河,终无退堕。”
五会念佛
净土宗祖师系列之4 五台竹林照公大师
念佛方法
按大师自述,此五会念佛实系阿弥陀佛亲授。
大师传示的五会念佛法是:
第一会平声缓念 第二会平上声缓念 第三会非缓非急念 第四会渐急念 第五会四字转急念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五会念佛
净土宗祖师系列之4 五台竹林照公大师
神奇感应
净土宗祖师系列之4 五台竹林照公大师
粥现胜境
照公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 767年),迁居衡州(今
湖南衡阳)的云峰寺时,一日,于斋堂用餐时,从钵盂中, 忽睹五色祥云及寺院、山林、流涧、石门等,距石门约 五里处复见一寺名:大圣竹林寺。过些时日,也是在用餐 时的钵中,见五色云彩、寺院的亭台楼阁等皆微妙无比, 无有此界所见之土石秽恶,纯金色界,众宝交错,万千 菩萨杂处其中,种种妙相宛若诸佛严净国土。及至用餐 完毕,钵中诸境方才消失。师以所见请问大德,其中有 嘉延、昙晖二僧告知曰“圣神变化,不可以凡情测,若 论山川之势,乃五台尔”。获知许是五台圣境,师曾萌 发朝山之愿,然因有诸障缘,未能了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