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习题及答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原诗】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评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等诗句是: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2、“菊花”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寄托了不同的情怀。
以下诗句中的“菊”和本诗中的“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最接近的一项是( )A.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D.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3、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B、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C、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可见作者报效祖国的忠心。
D、整首诗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评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等诗句是: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作者】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主题思想】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赏析】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
两个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
"强欲登高",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
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长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
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
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习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习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在这战场旁开放了。
一、填空题1.这首诗写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登高、菊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二、选择题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作者回忆重阳节在长安登高的情景。
B.“无人送酒来”化用了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C.第三句诗人联想到沦陷的都城中的菊花。
D.诗歌流露出诗人惆怅、凄凉、难以言表的思绪。
解析:A 。
第一句写作者重阳节勉强登上高处远眺,不是在回忆。
故A错误。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中“行军九日“表明作者正处于连续九天的行军路途中,暗指军情紧急。
B.“强”字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绪,“送酒”则化用了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C.本诗中的“怜”与“仍怜故乡水"中的“怜意思分别是“怜惜“和“喜爱”。
D.“遥怜故园菊”与“采菊东篱下“中的“菊”,分别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解析:A 。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强”字表明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
C.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这样写,以个别代表一般,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D.诗人看到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2023-2024学年7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03(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时练一、阅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一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②战场开。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长安”是现今西安城的旧称。
②傍:靠近、接近1.(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押_______韵;(2)写了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
2.诗中运用联想(想象)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出两点即可)。
二、(2023·湖北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①强②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②强,勉强。
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一首田园诗,描写了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B.甲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C.乙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一个“强”字,表明重阳佳节来临作者情不自禁去登高远眺故园。
D.乙诗是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5.两首诗都有“菊”这一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练习及答案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练习及答案诗歌鉴赏诗歌背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所作的一首七律。
岑参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经担任过唐玄宗的侍御史,后来被贬为边境地区的州长,后回到长安,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高峰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描述了长安市的繁华景象、自然景观、与朋友们团聚的场景等,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
此篇诗歌的主人公是岑参自己,描述了他九天行军回到长安后的感受。
诗歌分析本首诗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四句一组的七律组成的。
以下是对本试题的分析和练习。
第一节行宫南固多佳景,花开不同咏古人。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本节通过描写行宫南固的美景,把读者的思维引入到长安市的美景之中。
在这里,作者提到了“花开”,让人们联想到与古人有关的事物。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自己夜半时倘若听风听雨,在梦中也能闻到铁马和冰河的味道。
这个情景心理交替的描写是比较妙的,能够增强读者的感受。
第二节月旦风急如律令,与郎相拥十行行。
长亭横古驿,汴水曲回弯。
这一节是描述了与朋友相聚的情景。
月亮升起之后,诗人与一位好友走在路上,感受到了风的急速。
两人相互拥抱,共同前行。
其中“长亭横古驿,汴水曲回弯”是非常典型的古典诗歌的写法。
这个场景也被认为是唐代诗歌经典场景之一。
第三节此地青山可自知,老人乘黄牛渡过。
往来曾是客,道路骑还书。
这一节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还利用了情景描写抨击了流离之人的命运。
诗人在这里突出了青山,由此可以得知作者在环境美丽的故乡生长,思念故乡的母亲,以及所爱的人。
其中,老人乘黄牛渡耐等情景,描写了一个常出现在神话故事中的人物。
第四节高楼望尽峨嵋山,泪滴阑干不知何处。
桃花江上杨舜舞,羽扇纶巾谈冯唐。
这一节也是本诗歌的高潮,描绘了图像的画面。
难得停留在楼下,俯瞰远处的峨嵋山,看着山的美好。
哀欲的泪水滑落在千里之外,是号寄恋乡的顽疾。
隔江相望的桃花,可见要不绝于耳,杨舜和舞,备受关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选择题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原诗】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选择题: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2、“菊花”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寄托了不同的情怀。
以下诗句中的“菊”和本诗中的“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最接近的一项是( )A.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D.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3、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B、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C、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可见作者报效祖国的忠心。
D、整首诗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参考答案】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作者】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主题思想】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赏析】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
两个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
"强欲登高",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
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长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
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
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附答案(2017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附答案(2017年浙江省衢州
市中考)
古诗阅读(3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还没有光复。
17.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甚么不同?(3分)
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答:
17.(3分)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故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想;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糊口饶富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糊口的爱好之情。
(背景分析共1分,情感分析各1分)。
古诗提升练习(4)(附答案)-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提升练习(4)(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第一句作者回忆重阳节在长安登高的情景。
B. “无人送酒来”化用了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C. 第三句诗人联想到沦陷的都城中的菊花。
D. 诗歌流露出诗人惆怅、凄凉、难以言表的思绪。
7诗中的“故园菊”负载了哪些意义?请简要分析。
(2分)(二)夜上受降城①闻笛李益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内蒙古境内。
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
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3分)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三)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四)都门霜降日作郑茂风雨连朝动客愁,笳声①呜咽满边楼。
卷帘何事看新月,一夜霜寒木叶秋。
【注】①笳声:胡笳吹奏的曲调。
亦指边地之声。
1.诗句“风雨连朝动客愁”中的“动”字颇有表现力,请加以分析。
2.发挥想象,用自己语言描绘“一夜霜寒木叶秋”所呈现的画面。
(五)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这首诗的一、二两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这首诗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现诗歌意境的?请做简要分析。
(六)从军行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①。
前军②夜战洮河③北,已报生擒土谷浑④。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列小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请你将五,六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和愿望?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什么?(2)这首小令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行秋(宋)徐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的景物,但是描写的对象不同,【甲】诗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而【乙】诗则描写了秋天的四种景象,分别是秋蝉、秋柳、________、秋叶。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的景物,但是诗人的心境是不同的,请简要分析。
闲居初夏午睡起【宋】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鉴赏题背诵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1.这首诗写了_重阳节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诗中“九日”、“登高”、“饮酒”、“菊”等词语可以看出。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运用想象手法,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饱经战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3.“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手法及表达思想感情两方面加以赏析。
作者运用想象手法,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饱经战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4.“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选择题及解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原诗】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选择题: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解析】C 不是第三句,是第二句。
2、“菊花”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寄托了不同的情怀。
以下诗句中的“菊”和本诗中的“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最接近的一项是( C )A.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D.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解析】C“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借菊花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所以C最接近。
3、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B、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C、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可见作者报效祖国的忠心。
D、整首诗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七年级上册语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古诗词赏析、译文及考题分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古诗词赏析、译文及考题分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原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赏析】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结束战乱的渴望。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衔接自然,明白如话,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和凄凉,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故园。
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怜菊”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了“长安故园”。
最后一句是想象,紧扣诗题中的“行军”二字,词句虚实结合,将惜花、思乡、感时伤怀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寄寓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
【主题】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写法】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
中考语文诗词文言文阅读《逢入京使》《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词文言文阅读《逢入京使》《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含答案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班级要制作“一代诗雄——岑参”的主题展板,请你协助。
【他的诗作】【他的“粉丝”】【注释】①岑嘉州:即岑参。
②胡床:一种坐具,也叫交椅。
③儿曹:孩子们。
④子美:杜甫。
⑤唐安:地名。
别驾:官名。
摄:临时代理某官。
犍为:嘉州别称。
【活动一】在布置展板的过程中,有部分同学对材料内容不理解,请你帮忙解答。
33.下列对两首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路漫漫”三字不仅陈述事实,且很自然地勾起“前途迷茫”这样的感触。
B.《逢入京使》整首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用语自然而又含蓄凝练。
C.“强欲登高去”中“登高”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歌写作时间。
D.“无人送酒来”这一句,实际上写军旅生活凄凉,无菊可赏,更无酒可饮。
34.解释加点词。
35.下列对展板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至/酒醒或熟睡/乃已B.至酒醒/或熟睡/乃已C.至/酒醒或熟/睡乃已D.至酒醒/或熟/睡乃已36.把展板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辄令儿曹诵之。
(2)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活动二】请你完成“他的诗作”展板。
37.请你借鉴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点评,完成对《逢入京使》的点评。
【活动三】请你继续完成“他的‘粉丝’”展板。
38.陆游对岑参“英雄情怀”的崇尚,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展板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33.A 34.①喜好、喜爱、喜欢②停止③了解、知道35.B 36.(1)我就让孩子们(或就让我的孩子们),吟诵岑参(他)的诗作。
(2)(我)曾经认为(岑参)是是继白、杜甫之后,最有才华的诗人。
37.既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也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38.①动不动就让孩子们诵读岑参的诗歌,直到陆游酒醒或者睡熟才会(让他们)停止。
②陆游曾经认为,在李白和杜甫的后面,也就只有岑参一个(才华特别出众的)人罢了。
③自今年从唐安别驾任上临时代理犍为,既绘岑参画像在斋壁之上,又选取了世上留下的岑诗八十余首刻写在斋壁上,用来传给后世喜好诗词的人。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答案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答案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外表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⑴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⑵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⑶怜:可怜。
⑷傍:靠近、接近。
1.这首诗写了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等可以看出。
(3分)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5分)1.【答案要点】:重阳节;(1分)“九日”、“登高”、“饮酒”、“菊”等(2分)。
2.【答案要点】: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2分)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3分,指出表现方法直接抒情和想像各计1分,结合分析正确各计1分)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
岑参这首诗那么不然。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表达,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
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练习题及答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评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等诗句是: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解析】C 不是第三句,是第二句。
2、“菊花”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寄托了不同的情怀。
以下诗句中的“菊”和本诗中的“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最接近的一项是( C )A.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D.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解析】C“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借菊花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所以C最接近。
3、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B、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C、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可见作者报效祖国的忠心。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附答案(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也同“锸”。铁锹。 19.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 分)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6 分) 【答案】 19.(2 分) 采地黄卖地黄 20.(6 分) 叙述: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 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 憎之情。 对比: 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 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 利。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 赏评价 D。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 第一步明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 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送人之荆门(5 分) 明•浦源 长江风扬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汉水声。 此去郢①中应有赋,千秋白雪②待君赓③。 (选自《明清诗赏析》) 【注释】①郢(yǐnɡ):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此处借指朋友去的地方, 即荆门。②白雪:也称“阳春”“阳春白雪”,古代楚国歌曲名,也用以比喻优 秀的文学艺术作品。③赓(ɡēnɡ):继续。 12.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荆门的特点。(2 分) 13.此诗尾联与李白《送友人》诗中的尾联所抒发的情怀有何不同?请简要 分析。(3 分) 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答: 12.(2 分)历史兴亡(人文遗迹)、自然风光(山水奇丽) 13.(3 分)答案示例:李诗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来表达惜别之情;此诗通 过想象“客人”未来生活,表达安慰期盼(鼓励、乐观、祝愿)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习题及答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习题及答案《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班级:姓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原诗】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习题】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分析:C不是第三句,是第二句。
2、“菊花”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寄托了不同的情怀。
以下诗句中的“菊”和本诗中的“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最靠近的一项是( )A.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D.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分析:C“遥怜故园菊,应傍疆场开”两句借菊花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心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田园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所以C最靠近。
3、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方面赏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诗。
答: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理解性默写、简答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评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等诗句是:
1、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方面赏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诗。
答: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断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意对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班级:姓名: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原诗】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习题】
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分析:C 不是第三句,是第二句。
2、“菊花”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寄托了不同的情怀。
以下诗句中的“菊”和本诗中的“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D.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分析:C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借菊花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所以C最接近。
3、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方面赏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诗。
答: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
4、“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断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