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评价精编版

合集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学习评价(一至六下册)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学习评价(一至六下册)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生学习评价质量分
析表
填表时间: 20XX 年 6 月 28 日填表人:
此表可续页
备注:
以年级为单位,每学期统计汇总一次,填写好以上评价质量分析表,期末按时上交。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生学习评价质量分
析表
填表时间: 20XX 年 6 月 28 日填表人:
此表可续页
备注:
以年级为单位,每学期统计汇总一次,填写好以上评价质量分析表,期末按时上交。

三年级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生学习评价
质量分析表
填表时间:20XX年 6月 8日填表人:
此表可续页
备注:
以年级为单位,每学期统计汇总一次,填写好以上评价质量分析表,期末按时上交。

四年级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生学习评价
质量分析表
填表时间:20XX年 6月 9日填表人:
此表可续页
备注:
以年级为单位,每学期统计汇总一次,填写好以上评价质量分析表,期末按时上交。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生学习评价质量分
析表
填表时间: 20XX 年 6 月 26 日填表人:
此表可续页
备注:
以年级为单位,每学期统计汇总一次,填写好以上评价质量分析表,期末按时上交。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生学习评价质量分
析表
填表时间: 20XX 年 6 月 25 日填表人:
此表可续页
备注:
以年级为单位,每学期统计汇总一次,填写好以上评价质量分析表,期末按时上交。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说课稿【精编】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说课稿【精编】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说课稿【精编】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

本册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但对道德和法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各种社会现象,对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规则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道德和法律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教材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要求。

2.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道德品质。

3.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法律意识,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自觉践行道德和法律规范。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创新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要求。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具备道德判断能力和法律意识,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自觉践行道德和法律规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案例分析:展示一些与家庭、学校、社会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引导学生明确道德和法律要求。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评价实践与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评价实践与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评价实践与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评价实践与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由于《道德与法治》是小学必修的一门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普遍陈旧、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有必要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以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评价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通过对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效果、课程设置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当前教学现状,并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依据。

本研究将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进行实践与研究,分析其现状、探讨评价方法、总结实践成果、提出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建议,以期为未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评价实践与研究的探讨,深入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寻求解决途径和方法,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评价,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在实践过程中,旨在探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程效果,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研究,还希望能够准确把握小学生道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2. 正文2.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育体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目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修养、法治知识、公民道德等方面。

这些内容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该课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小学品德与社会表现性学习评价总结范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表现性学习评价总结范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表现性学习评价总结范文近年来,我校将品德与社会表现性学习视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实践,通过观察和评价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表现性学习,以下是本学期的评价总结。

一、品德学习方面1. 纪律意识:学生的纪律意识逐渐提高,守时守纪、尊重他人、遵守校规校纪等方面表现良好。

但仍有少数学生存在纪律意识淡薄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教育。

2. 礼仪习惯:大部分学生在礼貌用语、行为举止方面有明显的改善。

他们会主动问候老师,尊重同学和长辈,能够细心照顾他人。

个别学生还存在一些不文明习惯,需要及时纠正。

3. 做事态度: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对待事情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能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有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

但仍有个别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需要加强引导。

4. 诚实守信:绝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诚实守信意识,言行一致,能够恪守承诺。

但也有个别学生存在说谎等不诚实行为,需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加强教育。

二、社会表现性学习方面1. 人际交往:学生能够主动与同学建立友好关系,尊重他人的权益,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但仍有少数学生存在攀比心理和欺负同学的现象,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

2. 爱护环境:学生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不随意破坏学校和周围环境的设施。

但个别学生对于班级环境的布置和维护意识较差,需要加强培养。

3. 社会实践: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关心社会问题,为他人和社会尽力。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较少,需要加强社会教育的力度。

4. 团队合作: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有一定的能力,能够和同学共同完成任务,相互配合。

但仍有部分学生过于依赖他人,需要鼓励他们勇于表达意见和主动参与团队活动。

综上所述,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表现性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引导和教育。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表现性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培养平台,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行为习惯。

(完整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过程性评价方案

(完整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过程性评价方案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过程性评价方案一、评价目的《道德与法制》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对道德与法治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水平、行为转变的情况做出确认,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的形成。

二、评价目标:1.让学生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2.学会正确评判事物,培养良好的是非观;3.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4.检查学生遇到问题会想办法,懂得用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热爱家乡,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三、评价原则:(一)全面性原则:评价必须全面考虑学生素质的构成,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不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

(二)差异性原则: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着每个学生发展上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场合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让人人体会到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特别是对部分智力滞后学生更应采取特殊评价方式。

(三)可行性原则: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应是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达到的,每项指标应明确具体,易为学生理解,便于教师掌握,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四)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不仅要关注形成性评价,还要关注终结性评价,也就是把考试评价和其他评价方法(如平时的观察等)有机结合起来。

四、评价的形式:重点考核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分为认知能力和行为评价能力,具体内容为“教材和日常行为表现”。

五、评价内容:项目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说明课堂表现(10分)1.课前准备及时,学具摆放整齐。

(3分)2.能积极举手发言,能耐心倾听别人发言。

(3分)。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4分)老师根据平时观察记录和学生的表现给予综合评价。

优:10分。

良:8分。

及格:6分。

待努力:4分。

家庭习惯养成(10分)1.每次课后能按时完成相关作业。

(5分)。

2.能独立或在家长的配合下完成难度较大的作业展示,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有自己的想法。

小学道德与法治如何评课【六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如何评课【六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如何评课【六篇】第一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如何评课听了张老师的《学习伴我成长》这一课,收获很多。

下面谈谈一些浅薄看法。

教师通过评价学生两年来学会的本领,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目标,从而鼓励学生攀登新的高峰,将自信心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

三年级的小学生经过两年的学校生活,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经验,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初步形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这为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奠定了基础。

但是,升入三年级后,随着课程内容的加深、学习任务不断加重、学习难度逐渐加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烦恼和学习困难也会越来越多,这对刚进入中年段的学生来说面临着新的挑战。

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这是思维发展中最艰难的一个阶段,孩子们刚刚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发展的程度也不平衡。

这一时期若不注意引导,有的孩子可能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厌学,这就是为什么此阶段学生的学习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对于很多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要学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学习”的概念还只局限于学校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不知道什么是终身学习,更不明白人为什么需要终身学习。

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和周围大人们的学习情况,明确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可以学习,处处可以学习,从而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在进步中获得成长。

因此,本课重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懂得学习是人成长的需要,并且需要终身学习;引导学生理清学习的概念,理解并树立新的学习观,懂得学习的空间、途径、内容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生活处处皆学习。

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第二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如何评课一年级学生的自控力较弱。

在生活中,学生觉得没必要时刻都精神,那样会感觉很累。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两点,第一,有精神的生活和学习是健康的表现。

第二,当自己看到别人不精神时的感受是什么,换位思考,当别人看到自己不精神的时候,又会有何感想。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小学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1 开开心心上学去》评课稿

小学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1 开开心心上学去》评课稿

小学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1 开开心心上学去》评价稿(一)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施目标明确恰当:教师准确把握了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上学的意义,熟悉校园环境,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同时培养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目标实施有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例如,通过讲述故事、展示图片、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上学的重要性;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让学生熟悉学校的各个场所,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二、教材的处理合理整合教材: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整合和拓展,不仅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图片、故事等资源,还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了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活动,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贴近学生。

突出重点难点: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引导。

例如,对于学生可能存在的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和恐惧心理,教师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经验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三、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完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完整,包括导入、新授、巩固、总结等环节。

各个环节之间过渡自然,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时间分配合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够充分展开。

例如,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游戏,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授环节,教师给予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样: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实践法等,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讲解校园环境时,教师采用了演示法,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了学校的各个场所,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在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适应学校生活时,教师采用了讨论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经验,共同成长。

注重启发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南海区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生学习评价表(上册第一单元)

南海区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生学习评价表(上册第一单元)

南海区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生学习评价表
(学习内容: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
学校:班级:姓名:
1.暑假里,我过得很快乐,印象最深的事是。

2.周末,我是这样安排的:上午;下午
;晚上。

3.每年的月日是国庆节。

《》规定,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旗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

4.农历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节。

我知道有关月亮的
诗句有,。

5.农历是中国的节。

欢迎大家来评价
自评:组评:
家评:师评:
我获得了()个笑脸,
被评为了()。

小朋友,我们将假期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过
得很快乐,收获真不少!我们是国家的一员,要从
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珍爱国旗、国徽,会唱国歌,
备注:优秀:20个笑脸;良好:15个笑脸以上;一般:10个笑脸以上;继续努力:8个笑脸以下。

2024年小学品德与社会表现性学习评价总结

2024年小学品德与社会表现性学习评价总结

2024年小学品德与社会表现性学习评价总结涉及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表现性学习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品德修养、公民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社交行为等各个方面。

以下是对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综合评价总结:
1. 品德修养:
学生在品德修养方面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尊重师长和同学,具备诚实守信、正直勇敢、友善关爱等品质,具备良好的自律能力。

2. 公民责任感:
学生在学校和社区中具备高度的公民责任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心社会问题,传递正能量,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

3. 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在团队中表现出良好的合作能力,愿意协助他人,善于沟通和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妥善处理团队冲突,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4. 社交行为:
学生在与他人交往和相处中表现出良好的礼仪和社交行为,待人友善,乐于助人,能够主动关心他人,尊重多样性,遵守社交规范。

综上所述,2024年小学品德与社会表现性学习评价总结是对学生在品德修养、公民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社交行为等方面
的综合评价,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

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评价

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评价

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评价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进一步改进教学、完善课程的依据,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的教育手段。

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应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

通过对学生有效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生活,建立自信,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我就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实际,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积极有效评价,激励内在的动力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成长需要激励,学生需要肯定,积极有效评价对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老师为你点赞。

”“你们小组分工合作,搜集到这么多的图片、文字资料,真是会学习的孩子。

”“你还可以想想有其它办法吗?”课堂上诸如此类积极有效语言评价,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为课堂情感推波助澜,发挥了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作用。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有一定道理但却表述得不够清楚时,教师千万不可全盘否定,可以进一步积极引导说:“你的想法很好,老师已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更明确些,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再试试看。

”如果有的学生的想法出乎意料,但很有道理,教师可以欣喜地说:“好!有创新,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

”这样的评价,往往使学生的脸上挂满自信的笑容。

此外,我们对学生的评价除了外显的语言评价之外,它还可以是隐性的非语言评价。

或许是教师竖起的一个大拇指,或许是一个默许的眼神,或许是一个会意的微笑……但无论如何,评价是以对学生真诚的关注为基本点,以激励学生的信息发布为基本的表达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为目的。

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每一个孩子,在教学中考虑儿童生动活泼的个性、复杂性、丰富性,随时采取差异政策,并为儿童五光十色的个性世界倾注真心评价,使评价呈现出可贵的人文精神,促进儿童进一步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改进自我、激励自我奋发向前。

2019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doc

2019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doc

2019年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20212本文立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先从问题入手,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接着又结合具体实例详细阐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改善方法,旨在于优化评价,让评价为教学助力,推动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学生们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成长与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当前实践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教师忽视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在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一种情况,即很多时候教师们将更多的教学重心与注意力放在了知识点的讲解与传授上,忽视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与作用,因此,很少会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给予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评价。

这导致的后果便是学生感受不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来自教师的关注与反馈,久而久之,便会逐渐失去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兴趣与探索的热情。

可以说,不够重视教学评价,这是当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纵观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给予学生的学习评价更多的时候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即学生们《道德与法治》考试的分数理想,便会给予学生积极性的、肯定性的评价,相反,若是学生们《道德与法治》学科考试的分数较差,则往往很容易粗暴地给学生学科学习评一个“不认真学习”的消极评价。

教师过分关注结果却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这一评价方式显然也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也是无益的。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另外,我们还可以观察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缺少了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和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的评价。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及反思(全册)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及反思(全册)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及反思(全册)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 (全册)12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1.让学生知道生活中需要养成哪些好习惯。

培养孩子讲卫生、珍惜粮食、做事不拖拉等生活习惯。

2.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学校生活的快乐。

了解自己的成长进步,获得成就感;懂得有烦恼是正常,并能及时解决自己的烦恼;努力向优秀进发。

3.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养成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动脑筋,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4.引导学生认识到朋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学习的好习惯和主动关心、帮助同学的态度。

5.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尝试。

6、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二、教学资源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

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

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

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小学道德与法治听课评语3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听课评语3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听课评语3篇1.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由浅入深。

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但师生双边活动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板书工整有条理,分析透彻,提示恰到好处。

但二倍角的相对性要着重强调。

2.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教学中无科学性错误,详略得当,布局合理,字迹工整规范。

仪表端庄,教态自然,举止大方。

对教学内容分析、处理恰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容量适度,环节连贯、紧凑。

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突出,难点把握准确,课堂结构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

3.教学目的全,准,科学性强,切合实际。

教学重点明确,突出重点的方法恰当、有效。

教学难点找到,解决的方法恰当、有效。

教学内容信息量最大,教学结构安排科学,从容自然,有张有弛。

教学过程体现两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积极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调动了学生。

教学方法灵活有效,课堂反馈渠道畅通无阻,形式多样,方向多维,矫正及时有效。

4.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应该说,这是一节重过程、重发现、重生活、重主体的具有探究精神和启发教育的课,让人耳目一新,感触颇多。

结合评价,“互助互动”,评价时,同伴之间进行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

我们不仅要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更应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

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鱼”,而应该是捉鱼的方法5.对教学内容分析、处理恰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容量适度,环节连贯、紧凑。

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突出,难点把握准确,课堂结构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学目的全,准,科学性强,切合实际。

教学重点明确,突出重点的方法恰当、有效。

教学难点找到,解决的方法恰当、有效。

教学内容信息量最大,教学结构安排科学,从容自然,有张有弛。

6.教学目标明确,教材处理较好,过程操作符合学生实际,注重分层教学,课堂整体结构的安排、环节的处理、作业的设置,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符合特殊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智发展规律。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评价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评价
评价教师是否能够根据课程和学生 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 果。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达到 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帮助学 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内容评价
教学内容的准确性
评价教师是否准确传授知识,是 否符合课程要求和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评价教师是否注重教学内容的实 用性,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
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 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
评价能力。
02
学生学习评价
课堂表现评价
01
02
03
课堂参与度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 程度,包括回答问题、讨 论、小组活动等。
注意力集中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 力是否集中,能否认真听 讲。
纪律性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 表现,是否遵守课堂规则 。
悟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改进
创新教学方式
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参与度。
注重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 力和创新精神。
加强师生互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让课堂成为师生共 同成长的平台。
3
社会行为
学生愿意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05
课程改进建议
教学内容优化
更新教材内容
01
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及时更新教材内容,确保教学内容
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强化德育教育
02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将
德育教育贯穿于课程始终。
增加实践环节

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学习评价

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学习评价

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学习评价
本文旨在评价一年级学生在研究《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下册时的表现。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研究态度
评价学生的研究态度,包括是否能够按时完成作业、自觉复所学知识等。

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研究态度。

研究成绩
参考学生在考试、作业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研究成绩。

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提高成绩。

课堂表现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是否听讲、参与互动、是否遵
守纪律等方面。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发扬光大;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改善。

课外拓展
评价学生在课外拓展方面的表现,比如是否积极参加文艺活动、社会实践等。

鼓励学生通过课外拓展更好地发展自己。

通过综合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努力
改进。

同时,也可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在学习中的表现,
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验法
• 效度:一种量化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即测量结 果中包含欲测特质的信息量的程度。就是测验 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影响效度的因素主要有: (1)测验组成方面 (2)测验实施方面 (3)被试主观状态方面 (4)估计效度所依循的效标 (5)样本方面
测验的项目分析——难度与区分度
项目的难度 .难度的概念:难度是指测验试题的难易程度 .难度的计算 (1)客观题难度的计算 在教育测量中,客观题的难度一般用正确回答试题的人数与参加测验的 总人数之比值来表示。
课 程 学 习 评 价
小学《道德与法治》
成都师范学院
郭多华
主要内容
• • • • • 关于教学评价的一般常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依据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评价建议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评价方式 编写思想政治(品德)评价方案的基本要求
1
关于教学评价 的一般常识
什么是教学评价?
R
P = —— N 式中,P为试题的难度,R为正确回答客观题目的人数,N为参加测验的
总人数。
测验的项目分析——难度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度
2)主观题的难度的计算。 观题的难度等于该题考生所得分数的平均值与该题应得的满分之比。 以P 表示试题的难度, 计算公式是: X /f (i=1,2,…,Q) 中,X 为各题考试分数的平均值,f 为各题的满分值,Q为试题个数。
教学评价,一般认为,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核心部 分,它主要围绕教学过程的诸要素和形成教学过程的基本 环节来进行的。
从教师个体的角度讲,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是教师的 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掌握的主要评价 技能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生学习效果 的评价技能,二是对教学任务完成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的 技能。
hi li
i
i
i
hi
li
i
测验的项目分析—— 难度与区分度 三、测验的项目分析 —— 难度与区分度
(2)采用相关计算方法 计算学生各题得分与考试总分的相关系数 r。区分度系数一 般情况亦为 (O≤r≤l)。r 越趋向于1 ,说明学业水平高的学生 考试成绩也高,学业水平低的学生考试成绩也低,即所谓正区 分;r越趋向于0,说明学业水平不一的学生考试成绩没有差异 即所谓零区分;区分度系数有时会出现负相关, r<0,说明学 业水平高的学生反而考试成绩低,学业水平低的学生反而考试 成绩高,即负区分。
及民主协调性,它应当成为将来整体评价的必然趋势。
量化评价
量化评价方法 :通过将评价内容化为可以量化的数量,经
过测量这些相关数据,并以量化统计方法来分析结果数据, 最终达到评价目的的一种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测验
法。
主要的测验类型 :诊断性测验 、成绩测验 、学能(学习能 力)测验
• 量化统计方法: 一般量化统计方法——频数、中位数、众数、 百分比等。 进一步分析数据——运用方差分析、假设检 验、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选取何种方法进行量化分析主要取决于评 价内容和评价目的。
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是指以预先设定的课程教 标为基准,就学生学习课程的知识、能力、素养状况与课程目 求之间的差距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某课程学习的总检验 般来说,以学业水平考试的方式进行,具有毕业的功能。同时 结性评价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由学业成绩、教师考核 校鉴定相结合,共同完成对学生某课程学习的评价。
测验法
• 信度:一种量化评价方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即在同样条件下重复测量,其结果具有的一致 性的程度。测验是否有价值,就必须考察测验 的质量,包括它的稳定性、可靠性,即在同样 条件下重复测量,其结果的一致性。 影响信度的因素主要有: (1)测验本身所引起的误差。 (2)测验的实施所引起的误差。 (3)学生自身因素所引起的误差。
质性评价
指以人文主义为认识论基础,通过文字、图片等描述性手段,对评价对象的各种特
充分的揭示,以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的教育评价活动。
用了当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如调查法和观察法、谈话法、档案袋评价法等。
十世纪50年代以后,这些方法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普遍应用。我们把这些方法和相关
教育评价,就成为通常所说的“质性评价方法”。
形成性评价
考试测验、观察、谈话、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等
法,不断反馈学生学习某课程的成功与失败的信息
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为迎接终结性评价做准
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又称准备性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 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了解学生的知 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 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诊断性评价重点在于调查学生完成阶段性学习任务中的困难 并找到学习困难的原因,据此确定每个学生的教学起点并采取某 补救性措施,选择差异性的教学策略并给学生以情感方面的关心 支持。
评价,意味着根据某种标准对某事物的价 值作出判断,衡量其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
评价=测量(量的记述)或非测量 (质的记述)+价值判断
根据评价时间和作用不同来分类:
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根据评价的方式分:
量化评价、质性评价。
是基于对学生学习某学科全过程的持续观察、
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主要任务,就是通
卷的设计,访谈的设计以及教学调查的设计等内容,这些都属于质性评价方法在教学
应用。
质性评价
质性评价趋势的形成,主要受建构主义理论模型和评价模
式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教育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
是启用质性评价方法,国外的一些教师和研究者已开始采
用实验的方式加以推进,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就
质性评价方法本身而言,它带有更强的人文性、过程性以
i i i i i
测验的项目分析——难度与区分度
项目的区分度
.区分度的概念: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区分 又叫鉴别力。它是评价试题质量,筛选试题的主要指标与依据。 区分度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1)将学生按其考试总分排序,取高分之27%定为高分组,取低分之2 定为低分组,然后分别计算高分组和低分组考试分数的平均值,按 下公式计算各题的区分度: =(X -X )/f (i=1,2,…,Q) 式中,d 为第i题的区分度,X 为第i题高分组的平均分值,X 为第i题 低分组平均分值,f 为第i题的满分,Q为题目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