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8种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 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一)对传染源的措施
2.法定分类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I流感、
病原体
细菌 病毒
二、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寄生虫
宿主
途径
得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 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 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一)传染源
患者
死亡
传 病人 生长繁殖
பைடு நூலகம்
染 源
动物
排出病原体
传 播 途 径
侵入
患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动物
3 建立预警制度
4 严格相关管理
5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措施
具体的方法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控制 切断 保护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 早治疗、早隔离
加强卫生管理,养成良好 卫生习惯,保持环境卫生
锻炼身体,避免接触传染源, 加强防护,实行计划免疫
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一)对传染源的措施
➢ 垂直传播
流感、肺结核 霍乱、血吸虫 痢疾、伤寒 淋病、疥疮 疟疾、西尼罗热 炭疽、破伤风 丙肝、艾滋病
风疹、梅毒
(二)传播途径
飞沫在病人呼气、喷嚏、咳嗽
流感病毒
时经口鼻排入环境
1.空气传播
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由于失去水
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
结核杆菌
核称为飞沫核
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或分泌物落在地
终末消毒
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三)对易感者的措施
(1)免疫预防 (2)药物预防 (3)个人防护
第三节 免疫规划与 预防接种
预防疾病——事半功倍 治疗疾病——事倍功半
预防接种——预防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保证
新任卫生部长陈竺: “中国在医学领域的科研应该注重预防、
注重改善环境因素,这样投入少而见效明显。 13亿人的健康,不可能光靠看病吃药解决, 加强预防和保护环境是根本”。
1.报 告
• 1955年7月5日,卫生部公布《传染病管理办法》,法定传染病2 类18种。
• 1955年9月6日,新增7种,法定传染病2类25种,其中甲类3种, 鼠疫、霍乱、天花。
• 1989年9月1日,我国实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3类35 种,传染病管理走上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法制道路。
• 1991年12月6日,卫生部发布《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甲类、乙 类和丙类, 共三类39
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 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 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 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炭疽杆菌芽孢 面,干燥后形成尘埃
特征
➢ 传播途径易实现,易爆发流行 ➢ 冬春季高发 ➢ 少年儿童多见 ➢ 未免疫预防人群周期性升高 ➢ 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
2.经水传播
(二)传播途径
饮用水污染特征
➢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 ➢ 除哺乳婴儿外,其余人群均可发病 ➢ 如经常被污染,可表现为慢性流行经过 ➢ 如一次性严重污染,可出现爆发流行 ➢ 水源停用或净化后,爆发或流行可平息
疫水接触特征
➢ 疫水接触史 ➢ 地区、季节与职业上的差别 ➢ 多见于与疫水接触的人群 ➢ 大量易感人群与疫水接触可爆发 ➢ 对疫水采取措施可控制发生
(二)传播途径
3.饮食传播
4.生物媒介传播
5.接触传播
6.垂直传播
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三)易感人群
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和降低 的因素有哪些?
(2)报告时限
甲类(包括乙类中艾滋病、肺炭疽)
城镇
2h内
农村
6h内
乙类 城镇
12h内
农村
24h内
丙类
24h内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受到甲类、传染病爆发、流
行的报告后,于2h内报告卫生部。
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二)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消毒:用理化、生物方法杀灭和消除传播途径上(环境中)的病原体。
预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 :随时消毒
麻疹、 百日咳、水痘 乙肝 鼠疫、狂犬病
易感者 携带者
传染病流行图
获得免疫者
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 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分类
➢ 空气传播 ➢ 经水传播 ➢ 食物传播 ➢ 接触传播 ➢ 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 土壤传播 ➢ 医源性传播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四、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经济
社 政治
接触
会 因 文化 素 宗教
水
传 病人 染 携带者 源 受感染
动物
传 食物 播 途 医源性 径
垂直
风俗
易 感 人 群
媒介 土壤
自 然
气候
因 地理
素
2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一、传染病防治策略
1 预防为主
2 加强监测
第十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演 示文稿
优选第十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 制
教学结构及目标展示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 行过程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 防与控制 第三节 免疫规划与 计划免疫
掌 握
传染病 流行过程 的三环节; 法定传 染病分类。
熟 悉
法定传 染病的报 告; 消毒; 预防接 种的种类 及注意事 项。
了 解
传染 病防治 策略
1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一、传染病流行状况
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 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躲避 这场危机
《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
HIV隐性冰感山染现-象-冰山现象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人类征服 传染病的斗争比以往更加艰巨,有些似乎已被 征服的传染病正在卷土重来;有些区域性的传 染病正在昔日的“安全地带”蔓延;有些疾病 的病原体产生了抗药性,使其治疗变得极为困 难。此外,近30年来世界各地至少出现了40种 新传染病,以至于 WHO 呼吁“全球警惕,采 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
种
丙类传染病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 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 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 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一)对传染源的措施
3.报告
(1)责任报告人及报告时限
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 法定报告人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 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一)对传染源的措施
2.法定分类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I流感、
病原体
细菌 病毒
二、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寄生虫
宿主
途径
得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 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 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一)传染源
患者
死亡
传 病人 生长繁殖
பைடு நூலகம்
染 源
动物
排出病原体
传 播 途 径
侵入
患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动物
3 建立预警制度
4 严格相关管理
5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措施
具体的方法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控制 切断 保护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 早治疗、早隔离
加强卫生管理,养成良好 卫生习惯,保持环境卫生
锻炼身体,避免接触传染源, 加强防护,实行计划免疫
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一)对传染源的措施
➢ 垂直传播
流感、肺结核 霍乱、血吸虫 痢疾、伤寒 淋病、疥疮 疟疾、西尼罗热 炭疽、破伤风 丙肝、艾滋病
风疹、梅毒
(二)传播途径
飞沫在病人呼气、喷嚏、咳嗽
流感病毒
时经口鼻排入环境
1.空气传播
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由于失去水
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
结核杆菌
核称为飞沫核
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或分泌物落在地
终末消毒
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三)对易感者的措施
(1)免疫预防 (2)药物预防 (3)个人防护
第三节 免疫规划与 预防接种
预防疾病——事半功倍 治疗疾病——事倍功半
预防接种——预防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保证
新任卫生部长陈竺: “中国在医学领域的科研应该注重预防、
注重改善环境因素,这样投入少而见效明显。 13亿人的健康,不可能光靠看病吃药解决, 加强预防和保护环境是根本”。
1.报 告
• 1955年7月5日,卫生部公布《传染病管理办法》,法定传染病2 类18种。
• 1955年9月6日,新增7种,法定传染病2类25种,其中甲类3种, 鼠疫、霍乱、天花。
• 1989年9月1日,我国实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3类35 种,传染病管理走上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法制道路。
• 1991年12月6日,卫生部发布《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甲类、乙 类和丙类, 共三类39
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 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 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 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炭疽杆菌芽孢 面,干燥后形成尘埃
特征
➢ 传播途径易实现,易爆发流行 ➢ 冬春季高发 ➢ 少年儿童多见 ➢ 未免疫预防人群周期性升高 ➢ 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
2.经水传播
(二)传播途径
饮用水污染特征
➢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 ➢ 除哺乳婴儿外,其余人群均可发病 ➢ 如经常被污染,可表现为慢性流行经过 ➢ 如一次性严重污染,可出现爆发流行 ➢ 水源停用或净化后,爆发或流行可平息
疫水接触特征
➢ 疫水接触史 ➢ 地区、季节与职业上的差别 ➢ 多见于与疫水接触的人群 ➢ 大量易感人群与疫水接触可爆发 ➢ 对疫水采取措施可控制发生
(二)传播途径
3.饮食传播
4.生物媒介传播
5.接触传播
6.垂直传播
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三)易感人群
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和降低 的因素有哪些?
(2)报告时限
甲类(包括乙类中艾滋病、肺炭疽)
城镇
2h内
农村
6h内
乙类 城镇
12h内
农村
24h内
丙类
24h内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受到甲类、传染病爆发、流
行的报告后,于2h内报告卫生部。
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二)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消毒:用理化、生物方法杀灭和消除传播途径上(环境中)的病原体。
预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 :随时消毒
麻疹、 百日咳、水痘 乙肝 鼠疫、狂犬病
易感者 携带者
传染病流行图
获得免疫者
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 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分类
➢ 空气传播 ➢ 经水传播 ➢ 食物传播 ➢ 接触传播 ➢ 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 土壤传播 ➢ 医源性传播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四、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经济
社 政治
接触
会 因 文化 素 宗教
水
传 病人 染 携带者 源 受感染
动物
传 食物 播 途 医源性 径
垂直
风俗
易 感 人 群
媒介 土壤
自 然
气候
因 地理
素
2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一、传染病防治策略
1 预防为主
2 加强监测
第十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演 示文稿
优选第十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 制
教学结构及目标展示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 行过程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 防与控制 第三节 免疫规划与 计划免疫
掌 握
传染病 流行过程 的三环节; 法定传 染病分类。
熟 悉
法定传 染病的报 告; 消毒; 预防接 种的种类 及注意事 项。
了 解
传染 病防治 策略
1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一、传染病流行状况
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 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躲避 这场危机
《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
HIV隐性冰感山染现-象-冰山现象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人类征服 传染病的斗争比以往更加艰巨,有些似乎已被 征服的传染病正在卷土重来;有些区域性的传 染病正在昔日的“安全地带”蔓延;有些疾病 的病原体产生了抗药性,使其治疗变得极为困 难。此外,近30年来世界各地至少出现了40种 新传染病,以至于 WHO 呼吁“全球警惕,采 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
种
丙类传染病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 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 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 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一)对传染源的措施
3.报告
(1)责任报告人及报告时限
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 法定报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