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反思--李东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反思--李东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寻找幸福一、认真备课,追寻幸福。

因为4个班级的顶岗实习,整体来说,这学期课程轻松了很多,虽然总课时量减少了,但并不代表自己对课堂的教学质量要求也降低了,即便是只剩一个班级,自己也从没有想过敷衍了事,从始至终一直认认真真地备课,课下查找资料,制作PPT花费了自己不少的时间与精力,但事实证明,自己的这份付出是值得的,因为我看到了学生的热情,感受到了学生的积极配合,每一节课下来,自己和学生都是愉悦的,那种幸福的感觉让自己觉得之前的付出是有价值的。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体味幸福。

本学期我授课的内容是《哲学与人生》。

乍一听哲学这个词,给人的感觉是深奥、难懂,所以开学的第一课我就用那英的歌曲《雾里看花》、漫画《不同角度立场不同》和生活中常用的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牵牛要牵牛鼻子”等俗语打破学生思维定势,让他们放松心情,用平常心去看待哲学课,更希望他们能用愉快的心去体会、感悟哲学课。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几乎每一节课,我都从生活中挖掘典型的事例、漫画等资料,在讲解这些资料时,我也不会只是照本宣科,而是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展开思维,围绕主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这使得学生不但能够道出本节课的哲理,更是从多个角度阐释了问题,有时他们总结的答案是我之前都没有想象得到的,这让我很惊喜,学生也会因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而且被肯定而兴奋,一节课过去,我们收获了很多,当然也收获了幸福。

三、批改作业,让幸福蔓延。

一节课结束,我们的幸福却没有停止,通过作业,我们的幸福在蔓延。

虽然不能保证每节课的作业都令人回味,但这学期,有几次作业让我至今难忘,每次想起都是回味无穷,然后再次体味到那种幸福。

比如说一次作业是画图注明你人生成功年龄、死亡年龄,说出自己在有限的人生中最想做的三件事,学生的答案很现实,也正因为现实才变得有“意思”;还有一次,我让他们写下五个对未来从事职业的要求,然后再一次次删除,直至剩下最后一个,我能看到他们中的多数在思考自己的人生了,而且在慎重地选择,这个作业也和现实,同时也很残酷,在这个游戏中,我同样因为学生的现实而幸福,也因为事实的残酷而给他们忠告,这样的作业同样给我们带来收获,带来幸福。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3、对为什么要减去3讨论不够,虽然有学生回答上来了,我应该能觉察出学生理解有困难,课件和天平能让学生懂得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相同的数,至于为什么这里要减去3却还似懂非懂,如果当时举例说明也许很有效果,比如:x+3=6,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减去2,会怎样呢?同时减去4,又会怎样呢?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就会发现方程两边同时减去2或同时减去4,依然求不出x是多少,就要根据方程的具体情况,若比x多几的就要两边同时减去几,比x少几就要两边同时加几,使方程的一边只有x,这样效果肯定好些。
1、在学生通过天平的特点列出方程x+100=250后,根据学生的几种回答,没有抓住学生的生存资源,利用天平平衡原理,让学生黄嘉莹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后,让她说出她的思路,老师加以引导,得到解方程的格式。
2、从天平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程学生理解不透,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就相当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这个过程写下来时,要强调左右两边原来状态保持不变,要原样写下来,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会格式;
4、备学生环节出现差错,这部分内容应该不难,但学生的现有基础是确定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学效果看,我明显做的不够。
5、由于时间估计不足,学生练习不够充分。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2012年度)
教师
谭贤芬பைடு நூலகம்
年级班级
五年级
类别
教学反思
日期
2012、11、5
题目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解简易方程》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本节课是在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和根据信息列方程以及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解方程教学与以往的最大不同就是,不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而是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教学时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还一头雾水。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定义及危害。

2.掌握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储存、使用和处理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定义及危害。

2.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储存、使用和处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1.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分类和处理方法。

2.安全防范措施的教育和培养。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危害和安全防范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并让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易燃和易爆物。

2. 学习易燃和易爆物的定义及危害教师讲解易燃和易爆物的定义以及对人身安全和环境造成的危害,引导学生了解安全防范意识的重要性。

3.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分类和处理方法教师将易燃物和易爆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并介绍每种类别的储存、使用和处理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展示相关实验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4.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简单易懂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易燃和易爆物带来的危害和安全防范方法。

5. 讨论与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易燃和易爆物进行讨论和总结,并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危害以及防范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和讨论形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严格遵守实验安全规定,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安全。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感受中学习,在实践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及目标1.课标要求:可以根据借助物理知识分析并解释现象和过程。

2.教学内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应用。

3.教学目标:–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能够运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进行实验和观察。

二、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2.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3.检查实验器材和仪器是否完好。

2.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提问或分享一些生动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例如,通过关注身边的显微镜、望远镜、眼镜等有关光学的物品,逐渐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内容。

3. 讲解理论知识教师使用PPT等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介绍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感受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4. 学生实践操作学生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并根据教师要求,开展一系列有关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实验,如:测量微小物体的大小、观察天文现象等。

5. 汇报与总结学生通过讨论、实验报告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实践操作成果,并对学习过程做一些总结性的回顾。

三、教学反思该教学过程强调了学生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一些学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需要教师提前提醒,并严格控制实验过程。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实验器材和仪器往往较为简单,不能真实地模拟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复杂应用场景,需要教师通过实物演示等方式加强理论知识的建立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总体而言,该教学过程既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又强调实践操作,因此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2.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过程及其原理。

3.掌握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条件和实验方法。

3.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过程及其原理。

4.教学难点1.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条件和实验方法。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5.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展示二氧化碳的产生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简单介绍一下本节课的主题。

(2)概念讲解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高密度、不易溶于水。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能与碱类和金属形成盐类,能与氢气和氧气发生反应。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气、氧气的反应。

3.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能够在水中溶解,在水中发生一系列酸碱反应,产生的碳酸导致水变酸性。

(3)实验演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对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过程的理解。

例如,将二氧化碳逐渐通入水中,观察水的变化。

(4)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了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过程及其原理,以及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条件和实验方法等知识。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紧张,实验演示的环节没有过多的展示,这也导致学生们对于化学反应的了解不是非常深入。

未来如果再有机会讲解此类知识,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验演示环节,让学生们从实践中去理解化学性质,让整个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和有趣。

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适当的创造互动环节,让学生们更积极地参与进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总之,相较于以往,化学学科在中学阶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通过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了解,更好的使学生们从实践中去理解科学知识,让学生们尤其是对化学不感兴趣的学生更能够对此类知识点产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们爱上这门学科。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合反应》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合反应》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合反应》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合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熟练掌握确定化合物式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实验技能,掌握常见化合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三明治结构的认识以及其在确定化合物式中的应用;2.合成反应与分解反应的区别;3.常见化合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第一节化合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 教学目标•了解化合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教学流程1.引入化合反应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解释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基本概念;3.介绍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4.讲解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以及化合物的成分和结构;5.解释化合反应概念,并分类。

第二节确定化合物式的方法1.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确定化合物式的方法。

2. 教学流程1.介绍氢化合物的基本概念;2.引入确定化合物式的三明治结构;3.讲解“三明治”结构的组成及运用方法;4.考察学生掌握程度。

第三节常见化合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实验技能,掌握常见化合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2. 教学流程1.介绍化合反应的实验过程的概念;2.进行硝酸与铜的反应实验;3.观察实验现象和化学反应式,分析实验结果;4.介绍常见化合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板书、实验演示和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全面且详细地讲解了化合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确定化合物式的方法、常见化合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等知识点。

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趣、互动性强、操作性强,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究和思考,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在教学流程中,通过引入相关实验、展示实验实物及展示实验结果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师也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加强实验室“三预防”,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相对原子质量》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相对原子质量》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相对原子质量》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和目标1.1 教学内容此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相对原子质量(Ar)。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化学中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会了使用化学元素周期表找到化学元素的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了解了元素化合物中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1.2 教学目标•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单位。

•学习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查找方法。

•掌握元素化合物中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意识到相对原子质量在元素化合物计算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环节1.通过引入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来回顾已经学习过的化学知识。

2.通过将化学元素周期表投影到幕布上,介绍元素的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2 主体教学2.2.1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单位1.通过比较氧元素和氧化铁分子的质量,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原子单位(u)。

3.通过计算氧元素和氧化铁分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2.2.2 查找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1.指导学生使用元素周期表上的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查找化学元素的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2.对于多个同位素,指导学生如何使用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数进行计算。

2.2.3 元素化合物中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1.通过引入化合物的概念,介绍如何计算元素化合物中的相对原子质量。

2.通过一些示例计算来巩固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2.3 总结回顾1.确认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回答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

3.强调相对原子质量在化学计算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们在课堂上比较积极,受到了知识的启发和激发。

引入化学元素周期表投影到课堂的幕布上,能够在可视化的操作中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如提问和回答、演示和练习等,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自主学习。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碱的化学性质》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碱的化学性质》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碱的化学性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碱的性质以及常见的碱物质;2.学习碱与酸的反应及中和反应;3.掌握碱与金属反应的性质;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5.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过程A. 导入环节1.通过一幅图画,给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碱性物质,如肥皂、洗洁精等;2.通过一段短小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活中的碱性物质是如何制作出来的;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常见的碱性物质有什么共同点。

B. 碱的性质1.让学生跟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了解碱的定义;2.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总结碱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3.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学生的记忆,如肥皂能够去除油渍,洗洁精能够去除油腻等。

C. 碱与酸的反应及中和反应1.让学生跟读教材,了解酸和碱的定义,并举一些例子进行讲解;2.运用视频演示,让学生观察酸和碱溶液混合的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总结酸和碱的反应特征;3.调配出不同pH值的酸碱溶液,让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体验pH值对酸碱反应的影响;4.引导学生完成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并让学生自行总结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D. 碱与金属反应的性质1.播放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碱和金属反应的现象;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了解碱和金属反应的性质及变化过程;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过程以及产生的气体等是否在生产、生活中有应用。

E. 拓展应用1.让学生自行寻找生活中与碱有关的现象,并进行解释;2.引导学生对碱做更多的探究,并让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开展相关探究。

三、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以碱的化学性质为主要内容,从导入、碱的性质、碱与酸的反应及中和反应、碱与金属反应的性质、拓展应用等环节进行有机的组合,使学生在多种方式的引导下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碱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碱性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固体融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固体融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固体融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固体物质的融化过程和温度变化规律,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2. 教学重点•探究固体融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控制实验条件并观察实验现象。

3. 教学难点如何规范操作温度计及记录实验数据,理解固体物质的融化过程及相关温度变化规律。

4.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时间安排教学内容10 分钟引入及预习:引导学生思考固体融化时温度如何变化10 分钟实验讲解:介绍实验步骤及操作温度计的方法30 分钟实验操作:学生根据讲解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15 分钟实验结果分析:让学生用图表展现数据并总结规律10 分钟总结及小结:巩固学生对实验结果及温度变化规律的认识5. 教学资源及准备实验器材:蜡烛、玻璃棒、温度计,计量器具、手套、过滤纸6.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固体融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反思本课程采取了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固体物质的融化过程及温度变化规律。

学生对该实验很感兴趣,积极参与课程,互帮互助,营造了良好的实验氛围。

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有所反思和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 教学步骤过于紧凑实验时间稍微有些紧张,学生们面临一些时间的压力,导致有的同学在记录实验数据时略有疏漏。

下次教学应更加合理安排时间分配,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记录实验数据。

2. 信息传递有待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些对实验操作有疑问,需要进行补充说明。

因此,下次在进行实验讲解时,应更清晰明确地传达给学生每一步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3. 需要适当加强实验安全知识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因为没有注意到实验安全知识,如火源的离远,操作不够仔细等,测量温度时手部烫伤,或是出现了其他小事故。

因此,下次我将更注重安全知识教育,加强学生对实验安全知识的认识,切实保障学生的安全。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镁与氧气的反应》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镁与氧气的反应》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镁与氧气的反应》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镁与氧气的反应过程。

2.掌握镁燃烧时放出的氧气与氧气的特性。

3.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报告撰写。

2. 教学重点1.学习镁与氧气的反应过程。

2.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

3.学会将实验现象描述清楚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报告。

3. 教学难点1.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方法。

2.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报告撰写。

4. 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来让学生了解反应的实际过程。

2.实验法: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自观察反应现象。

3.讲解法:讲解反应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5.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镁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了解镁与氧气的化学式,并引导学生思考反应可能会产生什么物质。

第二步:实验操作1.按照实验步骤,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

2.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注意安全。

第三步:实验分析1.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

2.引导学生思考反应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物质。

第四步:知识点讲解1.讲解镁与氧气的反应过程。

2.讲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确定方法。

第五步:实验报告1.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收集和整理实验数据,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6. 教学评价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完成以下学习要求:1.掌握镁与氧气的反应过程,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确定方法。

2.学会描述实验现象,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报告撰写。

3.了解镁燃烧时放出的氧气与氧气的特性。

二、教学反思本课程教学的谋篇布局、活动设计、讲解方式及评测方式等方面都能比较好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 实验操作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学生对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的理解程度不够。

教师在实验前要讲解实验的重点,重要内容和细节注意事项,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操作要求。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软水硬水》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软水硬水》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软水硬水》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掌握软水和硬水的定义;2.了解产生软水和硬水的原因;3.掌握软水和硬水的处理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软水和硬水的定义和处理方法;2.教学难点:硬水对生活和工业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PPT、实验装置、茶叶、软水、硬水;2.实验步骤:1.用软水泡茶叶;2.用硬水泡茶叶;3.比较两者的味道和色泽。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同学们喝过软水和硬水吗?它们有什么区别?2.通过导入引出本节课的话题:软水和硬水。

2. 新课讲解(10分钟)1.讲解软水和硬水的定义;2.通过PPT演示让同学们了解软水和硬水的产生原因。

3. 操作实验(20分钟)1.实验步骤:1.用软水和硬水各泡一杯茶;2.比较两者的味道和色泽。

2.让同学们尝一尝两种茶的味道,并比较它们的色泽差异。

4. 讨论反思(15分钟)1.让同学们说出硬水对生活和工业的影响;2.分享不同处理硬水的方法。

5. 课堂小结(5分钟)1.总结软水和硬水的定义;2.提醒同学们注意硬水的影响和处理方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了软水和硬水的定义、产生原因、对生活和工业的影响以及处理方法。

实验环节使同学们亲身体验了软水和硬水在泡茶过程中的区别,增强了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在讨论环节也顺利地引发了同学们对不同处理硬水方法的探讨和思考。

但是,在实验环节需要注意,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要尽可能保证杂质的清除,以避免泡茶实验的结果受到杂质和污染的影响。

同时,在讨论环节需要引导同学们提出具体的处理方法,并加以分析和讨论,以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本节课程的内容。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的化学性质》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的化学性质》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的化学性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酸的化学性质,掌握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2.理解酸和金属的反应规律,能够应用消除金属腐蚀等方面。

3.理解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加工、医药、清洁等方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1.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的原理及相关方程式。

2.酸和金属的反应规律。

3.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安排本节课将通过PPT、实验演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1. 导入(10分钟)教师首先介绍关于酸的一些基本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酸的性质。

然后,安排热身活动,让学生在浓度不同、酸强弱不同的情况下,测试酸的酸度差异,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2. 讲授酸的化学性质(40分钟)本段课程主要涉及酸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和金属的反应规律的知识。

首先,老师将通过PPT的形式介绍酸的性质,让学生了解酸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探究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帮助学生掌握反应的原理和平衡方程。

最后,通过实验演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酸和金属的反应规律。

3. 学生自主实验(60分钟)本节课将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自主实验、自主探究,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实验1:测量酸的酸度值实验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3:酸和金属的反应实验4. 总结(10分钟)在完成实验之后,教师将通过课堂讨论梳理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点,再一次加深学生对酸化学活性的理解,并且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总结本次实验的注意事项和感悟。

最后,老师将对酸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和金属的反应规律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酸的化学性质,掌握酸与碱等知识点,并在实验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

然而,在实验环节中,个别学生的操作规范度较低,实验结果不够准确。

可以考虑增加一些实验训练的时间,让学生熟悉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流程,以提高其实验技能水平。

歌曲《我和你》的教学反思

歌曲《我和你》的教学反思

歌曲《我和你》的教学反思歌曲《我和你》是2012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奥运之声》中的演唱内容,是二声部合唱。

因为是北京奥运的主题曲,所以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是容易预计的。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境,用怎样的声音表现这首歌曲,二声部合唱如何准确且和谐地表现就成为我的歌曲教学的重点。

给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方式感受音乐。

在歌曲的教唱过程中我安排了聆听感受,比较听辩,对比聆听,聆听模唱,让学生选择出适合歌曲情境的声音,再进行相应的发声训练,用适合的声音及状态演唱。

记得过去的音乐课总是在一上课就开始做一两条发声练习,比较刻意生硬,可能与实际教学脱离。

而后的音乐教学干脆取消或很少安排发声训练,总是在感受后便开始学唱,学生演唱的效果还是不尽人意,只停留在会唱歌而没有达到唱好歌的状态。

所以我觉得要获得好的声音必须要通过适合而有效的练习进行提高。

如歌曲《我和你》需要用和谐、含蓄、唯美的声音表达,那么怎样让声音纯净、连贯?气息的支撑是关键,因此训练气息和高位置是首要任务。

我选择了一条较为适合的练习,在同一个音上依次唱出a-e-i-o-u-yu,要求一口气完成。

开始学生做不到,我就建立一个过程,一个音一个音地叠加,在过程中体验气息和声音的平稳,这样学生既有兴趣不断挑战,又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我和你》二部合唱教学中我采用了先入为主的方式,自然地切入二声部的`教学,让学生先对二声部建立印象,乐意学唱二声部的旋律,解决难点后再进行合唱,这样既不会觉得枯燥,又能达到较好的合唱效果。

合唱时需要把两个声部的进入点和气口重点练习。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在唱高声部还是二声部,又或是合唱时一定要提醒、引导学生始终保持用正确的状态和适合歌曲的声音演唱,如演唱这首歌曲时始终要保持开口腔、高位置,用简单、纯净的声音含蓄而深情地表现。

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在演唱时善于倾听大家的声音、情绪、力度是否在同一状态,也就是合唱所要求的均衡。

在我看来,歌曲教学最重要的一是充分感受,获得真情实感;二是把握特点,解决难点;三是有效的声音训练,以声传情。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铁与硫酸铜的反应》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铁与硫酸铜的反应》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铁与硫酸铜的反应》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活动性的相关知识;2.掌握铁与硫酸铜的反应原理、反应方程式和实验方法;3.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数据处理,使学生形成科学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5.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增加实验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铁与硫酸铜的反应》三、教学过程1. 实验前准备1.讲解铁和硫酸铜的相关知识,探讨金属活动性的原理;2.分组准备实验器材,装置,称取所需质量的铁条;3.要求学生穿上实验服,戴上眼镜,做好实验前的安全措施。

2. 实验过程1.将硫酸铜溶液注满试管,放在三角架上;2.用镊子夹住铁条,在玻璃棒的帮助下,将铁条慢慢地放入试管中,观测试管中出现的变化;3.在观察过程中,可以用玻璃棒轻轻搅拌试管中的液体,观察变化是否加速;4.记录反应过程中的情况和实验数据。

3. 实验后分析1.观察实验现象,探究铁与硫酸铜的反应原理;2.写出化学方程式,解释反应过程;3.分析实验数据,计算反应体积、反应速率等相关实验数据;4.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发现规律。

4. 安全提示1.在实验过程中,要穿戴好实验服和安全眼镜;2.不要将实验器材摔在地上或者放置不当,以免出现意外伤害。

四、教学反思本次实验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在进行实验前,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实验原理,我讲解了铁和硫酸铜的相关知识,探讨金属活动性的原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实验过程中,我认为学生的操作技巧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有的学生在实验中操作不熟练,出现了一些小的失误。

在实验结束后,我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以发现问题和规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实验操作的细节,特别是那些容易出现失误的地方。

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教育,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像和虚像》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像和虚像》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像和虚像》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实像和虚像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使用凸透镜成像公式和光线追迹法绘制凸透镜实像和虚像的方法;3.培养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实像和虚像的概念和特点;2.凸透镜成像公式的推导及应用;3.光线追迹法绘制凸透镜实像和虚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实像和虚像的概念理解;2.凸透镜成像公式的应用;3.光线追迹法的掌握。

四、教具准备1.一架凸透镜;2.一张白纸;3.一支黑色笔;4.实验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进入课室后,我首先向同学们问候,然后让同学思考一个问题:日常中,我们看到的自己的影像是什么?同学们经过思考后,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实像。

接着我告诉同学们,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就是实像和虚像。

2. 学习实像和虚像的定义及特点我拿出一个凸透镜,并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描绘凸透镜。

然后我简单介绍了凸透镜的结构和作用,并讲解实像和虚像的定义及特点。

我在黑板上画出了实像和虚像,并向同学们进行了分析。

下面,我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让其口述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其他同学跟随着板书上所画的图进行思考。

3. 掌握凸透镜成像公式的推导及应用了解完实像和虚像的概念之后,我向同学们介绍了凸透镜成像公式。

我首先让同学们思考一下,当物距和像距一定时,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实像,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虚像。

接着我现场演示了使用凸透镜成像公式计算实像和虚像的方法,并让同学们在白纸上画出几个实像和虚像,并在上面标注出物体、像和凸透镜的位置。

4. 光线追迹法绘制凸透镜实像和虚像的方法除了使用凸透镜成像公式来计算实像和虚像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光线追迹法来绘制凸透镜实像和虚像。

我现场向同学们演示了光线追迹法的方法,并让同学们在白纸上模拟绘制出几个实像和虚像。

5. 实验模拟在精讲完凸透镜成像公式和光线追迹法之后,我为同学们推荐了几个与光学成像相关的实验。

我让同学们自由组队,到实验箱中取出物品进行实验,并根据凸透镜成像公式或光线追迹法来求解有关问题。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响度》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响度》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响度》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背景本次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课程名称为《响度》。

本节课是物理声学的重要章节,主要涉及到声音的基本概念和计量方式——响度。

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包括声音的来源、传播等;2.理解声音的计量方式——响度;3.学会使用声仪测量响度。

教学内容1.课前准备: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声音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声音来源,如交通工具、家庭用品等;2.授课环节1:声音的基本概念;–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等媒质传播;3.授课环节2:响度的计量方法;–响度:人耳感受到音强的大小;–声压级:衡量声音强度大小的物理量;4.授课环节3:声仪的使用;–给学生一个简单的演示;–让学生上手操作,自己测量一些常见物体的响度;5.总结: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教学重点1.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可以采用一些生活化的例子,便于学生理解;2.清楚掌握响度和声压级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方便学生之后的实践操作。

教学难点本次课堂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特别是使用声仪进行测量时。

需要班级分小组,集中在电脑教室内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反思本次授课中,学生的思路较为清晰,对一些基本概念有了比较好的了解理解。

但是在实践操作时,有部分同学操作不当,导致测量数据偏差较大。

希望在之后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在讲解响度和声压级计算方法时,部分同学还存在比较大的困难,希望在之后的授课中作出一些调整,更加生动有趣地让学生掌握知识。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熔化和凝固物态变化》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熔化和凝固物态变化》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熔化和凝固物态变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理解物质的物态变化原理;•了解物质的相变规律。

2. 教学重难点重点:物态变化的原理与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难点:概念的理解。

3.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探究法。

4.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通过引入“物态变化”这个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二:讲解在讲授时,通过幻灯片展示图像和文字,讲述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让学生对物质的物态变化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步骤三:实验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验步骤:1.取一块蜡烛,在火焰中涂烤片,直到烤片熔化,用镊子快速取出;2.在烤片上准确记录下蜡烛表面中心位置和熔化后的坑形状;3.记录实验数据和实验心得。

步骤四:归纳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

步骤五:作业完成课堂练习,查阅相关资料并写一份小结。

5.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估。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探究法等,使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来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1. 教学时间安排由于课程紧凑,我在安排时间的时候将实验环节放在了最后,导致学生无法深入了解实验过程,从而影响了实验效果和效果评估。

2. 教学方式选择在实验环节的时候,我没有及时指导学生操作,导致部分学生的实验数据出现了误差。

下次可以在实验前先进行详细的实验讲解和安全指导。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但仍有提升的空间。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时间的合理安排和教学方式的选择。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音色》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音色》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音色》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并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了解音色的概念,听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

3.了解如何调节乐器以达到不同的音色效果。

1.2 教学重点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了解音色概念,听辨不同乐器的音色。

1.3 教学难点1.如何调节乐器以达到不同的音色效果。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的音色,让学生对音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1.4.2 讲解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一种机械波。

声音需要介质才能传播,它不同于光的传播,所以我们没有声音传播就没有声音。

2.音色的概念。

音色是乐器独特的音质特点。

不同乐器具有不同的音色。

1.4.3 演示讲师通过演示如何调节乐器,让学生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音色。

1.4.4 练习让学生自己拿起乐器,实践调节音色的方法。

1.4.5 总结讲师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音色的概念以及如何调节乐器以达到不同的音色效果。

二、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音色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学生对于调节乐器改变音色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还有一些问题:1.学生的兴趣需要更好的激发。

在导入阶段,我使用的是播放不同乐器的音色,让学生听出不同音色的乐器,但是这个方法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需要使用更多的互动和合作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探究中去。

2.演示太少。

在本节课中,教师只进行了一次演示,讲解调节乐器以达到不同音色的效果。

但是,这样的演示是远远不够的。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更多的演示和实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色的概念,并掌握实践操作。

3.练习时间过短。

在本节课中,学生只有短短的练习时间去调节乐器,这并不充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尝试调节乐器,让他们更加自由、全面地掌握这一技能。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药品的取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药品的取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药品的取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目标为:1.知识目标:学习化学药品的分类、名称及取用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安全使用化学药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及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及流程1. 教学内容1.化学药品的分类及命名规律;2.化学药品的储存及保管;3.化学药品的取用方法;4.化学药品的事故处理及防范。

2. 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介绍化学药品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化学药品的重要性。

2.知识点讲解(20分钟):讲解化学药品的分类及命名规律,阐述化学药品的储存及保管方法,介绍化学药品的取用方法。

3.互动讨论(10分钟):让学生分享使用化学药品的经验,提高学生对化学药品安全使用的意识。

4.实验操作(30分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以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并加强安全意识。

5.教学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总结所学知识点。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采用了以往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思考、互动讨论、实验操作等。

其中,互动讨论的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积极分享对化学药品使用的经验,并提出了许多问题。

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也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而在实验操作环节,我注意到学生将药品取出时动作不够轻柔,有可能会造成药品的液体泼溅,引起不必要的危险。

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更加强调化学药品的安全使用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意识。

此外,本节课内容较为单调,我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注重情境教学,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兴趣及学习效果。

总之,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但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与提高,让学生在安全、感兴趣的情境中更好地学习化学药品的使用方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我们高一学生学习钢琴,不仅能使他们提高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而且对于艺考来说也是一门专业。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而且对孩子的优良品质、道德品质及个性产生重大影响。

现今浮躁的社会心态造成家长对孩子学琴求成心切,盲目追求考级。

有的家长甚至要求老师学一年就让孩子考三级,学两年考五级甚至更高。

家长间会时常相互询问:“考几级了?”,有的甚至相互攀比,似乎只看考的级数就判断谁的演奏水平高。

在这样的心理下钢琴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踏实,养成了一些错误的练琴习惯。

所以作为教师,我认为首先必须让家长了解学生学琴的目的,通过怎样的练习方法才能有更好的收获,适时调整心态,不要盲目追求速度。

学生掌握怎样的练习方法尤为重要。

在学生学习一首新曲目的过程中,开始阶段的学习最为关键。

而在钢琴练习中,须十指各自独立灵活运动,左右手都能得到均衡及高度独立的训练,因此在练习过程中都少不了“慢练”。

如果忽略了这一过程,就容易使他们形成错误的练琴方法、养成错误的习惯,会严重影响之后的学习,所以在学生学习钢琴的初级阶段中,“慢练”是必不可少的。

慢练就是慢速练习,是对于作品的正常速度相对而言的。

但对于刚学琴的学生来说,他们只有通过慢练来练好每一首曲子。

在课上经
过老师的正确讲解,在课后用慢练来做好老师所讲的每一个指法技巧。

一、慢练在学习新曲目中的重要性
例如《拜厄》上的练习曲,如一开始就用原速弹奏,学生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所以在弹奏之前教师就要要求学生有步骤的练习。

首先,认真浏览一遍乐谱,再逐个小节的仔细分析。

同时还要注意乐谱中常出现的记号,如:谱号、音符、拍号、音高、时值、休止符号和指法等等。

这些都要详细的辨认清楚,认真校正。

接着还要从谱面上辨明应该用哪种方法来弹奏,是连音、跳音;还是断奏、连断奏等。

而有的学生一拿到乐谱就急于求成的快速弹奏,容易突现了错音、节奏和指法上的不正确。

从而不能够很好的完成乐谱的要求,事后再来改正这些错误是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欲速则不达。

但之前让学生放慢速度练习,那么眼睛就来的急看,脑子来的急思考,手上来的急准备,就能使之按照乐谱的规定弹奏出正确的音响和指法、节奏关系,从而为学生更好的掌握乐曲打下了基础。

二、慢练可以解决乐曲中的技术难点
慢练,即以低于作品要求的速度进行练习,它是解决快速的、节奏复杂的或复调类钢琴作品技术难点的首选有效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科学练习方法之一。

在学生练琴的过程中,一开始就应该慢速正确的弹奏,只有刻意放慢速度,才能降低难度,这就好比实验室里的“显微镜”,体育比赛中的“慢镜头”,将我们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放大来解决。

经过正确
认真的反复练习,且以低于乐曲原速度的练习,就可以克服很多技术难点。

以上是我对于“慢练”在钢琴教学中的一些想法,作为一名钢琴教师,必须注意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使他们了解正确的引导方式。

不要盲目追求“速成”,并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和练琴进度,因材施教和适当的正确引导都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教师必须经常学习掌握新的技法和教育方法,以便能给予学生更好的引导。

音乐教学反思总结
时间:2012年9月5日
姓名:王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