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3课辛亥革命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13课 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
第13课辛亥革命随堂作业——练双基一、选择题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答案:D解析: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故答案为D。
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2.20世纪初,某人在其著作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据此推断,此人可能是( )A.林则徐B.洪仁玕C.康有为 D.邹容答案:D解析:由“20世纪初”可排除A、B两项。
由“自由”“革命”等关键词可以看出,其主张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民主政体。
而康有为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反对革命,故排除C,答案为D。
3.“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这是中国近代革命党人黄兴为其领导的某次革命活动所写的挽联。
该革命活动是( )A.武昌起义 B.四川保路运动C.黄花岗起义 D.金田起义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黄兴”“领导”“七十二健儿”“黄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发生于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
答案为C。
4.《纽约时报》是以报道重大事件为主、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报纸。
该报在近代某一时段共5个月的时间内,对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文章有500余篇;以该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关键词进行检索的话,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38、50和25篇。
由此判断该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鸦片战争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辛亥革命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时,应从题干材料信息“5个月”“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等进行判断,这与辛亥革命相符合,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在地理信息上均不符合,排除A、B、C。
必修1 第13课 辛亥革命 高考题答案解析
必修1 第13课辛亥革命高考题答案解析1、A 【解析】本题利用情景材料考查辛亥革命及其影响。
研读图片,乡村知识分子在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的情况下,没有采用最新的公历,而沿用农历,仍使用清朝末帝宣统的年号,并称辛亥革命为“变乱”,都反映出作者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选择A项。
材料中无法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且对外国东西全然排斥,可排除B、D两项,“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反映出乡村社会习俗的变化,可排除C项。
2、A 【解析】本题以美国报纸对辛亥革命的报道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
美国对中国未来的预测是未来的中国将按照美国模式发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
中国始终不是联邦政体,也没有出现亚洲最西化的现实排除B、C两项;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没有西方民主观念,排除D项。
3、C 【解析】本题以民国年间的漫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漫画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解答漫画类题目时,需留意与时间有关的信息及人物的装束,题干中人物所留的辫子、民国六年均是答题的重要信息。
从题干可以看出漫画中的人因想当“万岁”(复辟)被打倒,墓碑上“民国六年”表明时间是1917年,据此判断出是张勋复辟;A项袁世凯复辟是1915年,B项段祺瑞没有复辟,排除A、B两项;1917年,溥仪时年12岁,主要策划者是张勋,故排除D项。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C项。
4、C 【解析】本题考查对清末预备立宪的理解。
清朝晚期,迫于形势,清政府打出“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了一些改革,企图阻止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
A 项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B项是光绪帝颁布的,此时革命形势尚不高涨;D项是袁世凯策划的。
故选C项。
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两大成果被载入史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3课 辛亥革命
一、单选题1.1919年,尚未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指出“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A. 未能联系广大民众B. 由部分团体发动参加C. 推翻了封建帝制D. 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2.鲁迅《阿Q正传》这样写道“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
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
”这说明()A. 不敢提出反帝目标B. 没有动员下层人民群众C. 在反封建方面很不彻底D. 没有革命理论指导3.陈旭麓先生说:“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以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庚申之变’……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体会到有一种不受欢迎,但又无法拒却的变化正在发生。
”“庚申之变”后3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是()A.“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B.“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
”C.“已缠者令其必放,未缠者毋许再缠。
”D.“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4.(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正式国旗,并请大总统孙中山颁布各省执行。
但孙对此表示异议,复函据理力争,且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提请参议院对这一议决加以复议。
临时参议院立即对此进行重新讨论,最终正式决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
这一过程表明()A. 五族共和思想成为共识B. 南京临时政府统而不治C. 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践D. 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5.“鄂师既举,各省尚多迟回观望”,沪苏志士“冒诸险艰,创义于沪上。
尔时大江震动,纷纷返正……其后金陵负固,各省义师,云集环攻,此其于民国之功,固已伟矣。
”孙中山这番言论有感于()A.沪苏志士推动了湖北军政府的成立与清政府的瓦解B. 沪苏志士为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创造了有利形势C.袁世凯的反革命威压而妥协退让D.烦地反封国民大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6.“皇帝倒了,辫子割了。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练习题
第13课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辛亥革命“在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根底上重建统一的政治共同体。
从此 ,中国的政治开展不再依托以臣民政治文化为载体的消极被动的政治认同〞。
这是指辛亥革命A.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展【答案】B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 ,一律平等 ,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通信、信教等自由;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项权利〞。
这些规定A.使人民真正获得了自由民主B.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否认了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D.确立了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答案】C3.鲍明铃认为 ,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体结构内 ,如果议会强大有力 ,内阁将被引向对议会负责的方向 ,否那么就要对总统负责。
这主要是因为A.内阁总理由议会选举的多数党产生B.约法特别规定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C.内阁总理同时要对总统和议会负责D.双重行政体制中权力划分模糊不清【答案】D4.历史图片作为历史知识的有机组成局部 ,可让我们更形象、更贴切的感受历史。
观察以下图 ,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A.同盟会成立B.湖北军政府成立C.中华民国成立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答案】C5.以下图是辛亥革命期间的漫画 ,以下选项中符合漫画主题的是A.武昌起义的爆发B.清朝统治土崩瓦解C.清帝退位D.清朝的强大 ,光辉四射【答案】B6.“中华民族〞概念是在20世纪初出现的 ,最初只是指代汉族。
但在1913年初各蒙古王公及其代表发表声明:“我蒙同系中华民族 ,自宜一体出力 ,维护民国。
〞“中华民族〞内容的变化反映出A.辛亥革命使各民族间真正实现了平等B.中华民国的建立有助于现代国家认同C.?临时约法?使近代国家观念得到传播D.中华民国成立推动中华民族意识形成【答案】D7.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曾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 ,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 ,这并缺乏怪 ,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时同步练习: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1.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
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确立责任内阁制度B.保障议会中心地位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限制袁世凯的权力2.观察如下“辛亥革命大事时间轴”。
如要将史事“宣统帝下诏退位”列入其中,则应将其放在A.①、②之间B.②、③之间C.③、④之间D.④之后3.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
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幡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
这说明A.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B.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C.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D.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髙4.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5.孙中山去世后,被安葬在南京中山陵,墓前也是一块无字碑,原因是孙中山功高盖世,非文字可以表达。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D.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6.《全球通史》评价:“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
……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事实面前土崩瓦解。
”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包括①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②向西方学习进程缓慢③照搬西方体制④民族资本主义孱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干支纪年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它以60年为一个周期。
第13课辛亥革命课后练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3课:辛亥革命1.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
”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 )A.清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2.同盟会纲领是对兴中会革命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提出了民族主义 B.提出了民权主义C.提出了民生主义 D.提出了民主主义3.“事不孤起,必有其邻”。
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911年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这些省区包括( )①浙江②湖北③直隶④江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直接相关的是( )十八星旗飘扬于湖北军政府A.兴中会成立B.同盟会成立C.黄花岗起义D.武昌起义5.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6.清末预备立宪之后,梁启超说:“在民主专制之下,宪法徒具一纸空文,议会只是尸位素餐。
然而,专制政体久而久之亦失人心。
除了再革命之外,别无他途。
”梁启超意在说明( )A.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B.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清廷专制体制导致革命爆发D.君主政体是革命出现的根源7.“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上述评价意在指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8.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对联一副:“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13课 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
第13课辛亥革命随堂作业——练双基一、选择题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答案:D解析: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故答案为D。
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2.20世纪初,某人在其著作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据此推断,此人可能是()A.林则徐B.洪仁玕C.康有为D.邹容答案:D解析:由“20世纪初”可排除A、B两项。
由“自由”“革命”等关键词可以看出,其主张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民主政体。
而康有为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反对革命,故排除C,答案为D。
3.“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这是中国近代革命党人黄兴为其领导的某次革命活动所写的挽联。
该革命活动是()A.武昌起义B.四川保路运动C.黄花岗起义D.金田起义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黄兴”“领导”“七十二健儿”“黄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发生于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
答案为C。
4.《纽约时报》是以报道重大事件为主、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报纸。
该报在近代某一时段共5个月的时间内,对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文章有500余篇;以该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关键词进行检索的话,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38、50和25篇。
由此判断该事件是()A.义和团运动B.鸦片战争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D.辛亥革命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时,应从题干材料信息“5个月”“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等进行判断,这与辛亥革命相符合,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在地理信息上均不符合,排除A、B、C。
历史人教版高一必修1练习:第13课_辛亥革命_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第13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导学号89910406()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解析: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故答案为D项。
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答案:D2.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孙中山的“先驱”活动体现在导学号 89910407() A.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最早进行了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斗争C.最早领导推翻了封建制度D.最早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解析: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是洪仁玕,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最早进行反侵略、反封建斗争,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封建制度仍然根深蒂固,故C项错误;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D项正确。
答案:D3.(2016·浙江学业水平模拟)同盟会纲领是对兴中会革命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导学号89910408()A.提出了民族主义B.提出了民权主义C.提出了民生主义D.提出了民主主义解析:兴中会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具有民族、民权的含义。
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相比较兴中会纲领,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民生主义,故选C项。
答案:C4.(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导学号89910409()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解析: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之前进行了不只一次的武装起义,所以A项错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试题:第13课 辛亥革命-含解析
第13课辛亥革命编者选题表1.(2017·广西桂林期末)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写道:武昌起义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这一材料( )A.说明了同盟会力量的强大B.否定了武昌起义关键作用C.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D.说明了革命党人的软弱性解析:C 材料“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说明清朝灭亡是由于自身统治危机所致,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2.(2017·天津滨海期末)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上说:“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
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
”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A.继续进行革命B.加强政治统一C.各省放弃独立D.实行民族自治解析:B 材料强调独立于清廷的各省份应当行动统一,听命于中央,而非继续革命,故A项错误,B项正确;孙中山肯定各省独立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孙中山认为蒙古、西藏等地也应当跟其他省份一样统一行动,故D项错误。
3.(2017·四川宜宾期末)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立法目的是为了推翻君主专制B.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和总统制C.拉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D.体现了分权制衡的立法原则解析: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此时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被推翻,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限制和削弱总统权力,没有确立总统制,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拉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故D项正确。
4.(2017·辽宁锦州期末)陈旭麓认为,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里“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时同步练习: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1.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
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确立责任内阁制度B.保障议会中心地位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限制袁世凯的权力2.观察如下“辛亥革命大事时间轴”。
如要将史事“宣统帝下诏退位”列入其中,则应将其放在A.①、②之间B.②、③之间C.③、④之间D.④之后3.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
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幡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
这说明A.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B.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C.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D.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髙4.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5.孙中山去世后,被安葬在南京中山陵,墓前也是一块无字碑,原因是孙中山功高盖世,非文字可以表达。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D.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6.《全球通史》评价:“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
……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事实面前土崩瓦解。
”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包括①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②向西方学习进程缓慢③照搬西方体制④民族资本主义孱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干支纪年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它以60年为一个周期。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练习题:第13课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答案:B2.★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了《平民政治》,出版时易名为《共和政治》……《困粹学报》一段时间销路不畅,改名《共和杂志》后,变得十分抢手。
这表明( )A.平民对待传统文化淡漠B.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C.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D.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答案:D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条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其实质意义是( )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人民在政治上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C.确定了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答案:A4.“自辛亥革命以后,民主主义就成了正统。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对这段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社会B.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C.辛亥革命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D.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答案:C5.“建立民国……大总统由国民共举……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材料应出自哪一政党的誓词( )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华兴会D.光复会答案:B6.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这说明中国同盟会( )A.推动了各个革命团体的“百家争鸣”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C.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使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答案:B7.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直接相关的是( )十八星旗飘扬于湖北军政府A.兴中会成立B.同盟会成立C.黄花岗起义D.武昌起义答案:D8.“被民族危机催得早熟的中国资产阶级顾不得自己的幼稚和力量弱小,一代又一代付出努力,想把西方近代化运动引入中国,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
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最确切的回答是( ) A.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B.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C.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D.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2.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和日本”一章这样写道:“在广东,小规模的革命党起义虽遭镇压,可是在汉口,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
”这场“兵变”带来的结果不包括( )A.清朝政府垮台 B.封建制度结束C.中华民国成立 D.中国历史巨变3.袁世凯为笼络康有为,召他主持清史馆。
康有为力辞道:“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如此必不为所容,因此不可赴任。
”这反映出( )A.威权政治下知识分子的艰难抉择B.康有为坚持君主立宪道路C.康有为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不满D.康有为无法接受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4.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下图所示的文件,下列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B.标志清王朝统治的结束C.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D.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5.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
”此评论 ( )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6.鲁迅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
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C.反封建不彻底7.《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高中历史 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含解析)
高中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含解析)(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孙中山(1866-1925)在回忆录中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
”孙中山“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A.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B.联合其他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C.与革命党人一起发动黄花岗起义D.领导同盟会会员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解析:孙中山28岁那年应是1894年,他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答案:A2.孙中山指出:“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
为此他采取的行动是( )A.成立中国同盟会B.发动辛亥革命C.建立中华民国D.颁布《临时约法》答案:A3.孙中山总结黄花岗起义时说:“事虽不成……已震动全球。
”主要是因为( )A.扩大了武装起义的规模B.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C.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斗志D.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解析:题干说明黄花岗起义的意义重大。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已震动全球”。
答案:D4.右图是坐落于武汉市的一个著名建筑,2011年6月正式建成,10月10日正式开放,以纪念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一百周年,你认为这一历史事件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答案:D5.1911年4月21日,中国海军巡洋舰“海圻”号出航,它出使英国参加乔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庆典,并出访美国、古巴。
13个月后它回到上海应升起的国旗是( ) A.大清王朝的龙旗B.中华民国的五色旗C.中华帝国的青天白日旗D.新中国的五星红旗解析:13个月后应是1912年5月,上海属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统治区,故应升中华民国五色旗,选B。
答案:B6.某班同学举行了一次关于辛亥革命的讨论,下列结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推翻了旧政权B.颁布了新宪法C.建立了新政府D.实现了真民主答案:DB组(能力题)7.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为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
人教版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知识整理和小题强化
第13课辛亥革命一、知识整理背景:1.社会根源: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②清政府新政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③维新变法的失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决心推翻清政府,2.酝酿准备:①组织基础: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创立②理论基础: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确定标志: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成果:1.1912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意义: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推翻君主专制,终结帝制: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宣统帝退位结局:失败1.直接失败: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2.根本失败:中国双半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依旧。
败因:根本原因: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由经济决定)。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力量过于强大。
意义:1.性质: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⑴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自由的权利。
⑵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⑶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⑷在生活风俗上,革除旧风,促进了社会进步。
⑸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教训:双半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二、小题强化1.“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也有土药烟灯捐。
要办铁路为的哪一件?怕的是外国人来占路权。
”这首歌谣表明( ) A.清朝统治不得人心 B.保路运动胜利在望C.武昌起义已经爆发 D.风俗习惯影响革命答案:A根据材料“要办铁路为的哪一件?怕的是外国人来占路权”可知,这首歌谣所抨击的是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的丧权辱国行为,从客观上反映了清政府统治的不得人心,故A项正确2.武昌起义发生后12天,湖南、陕西两省首起响应,当月内宣布独立的还有江西、山西和云南,这5个省的独立集中地发生在9天以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优化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1(人教版)第13课辛亥革命基础达标1.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中国国民党D.光复会答案:B2.孙中山总结黄花岗起义时说:“事虽不成……已震动全球。
”主要是因为()A.扩大了武装起义的规模B.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C.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斗志D.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答案:D3.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这宣告了()A.辛亥革命已经胜利B.中华民国正式成立C.清朝统治已被推翻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答案:B4.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政权机构中权力分配、制约、平衡”这一原则的内容是()A.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D.实行责任内阁制度答案:C5.(2013·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C.是推翻清王朝并建立民国的起义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答案:C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别从政治、法律角度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之前,不算其成功,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也不算辛亥革命的成果,故选D项。
答案:D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
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制度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材料二见下图。
(1)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封建专制政体进行了哪些艰苦的革命斗争?(2)材料二中图一事件发生于何时?该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府?(3)材料二中图二文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它有何积极意义?(4)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迅速瓦解,但最终失败。
北京市昌平凯博外国语学校2021届人教版必修一高三历史复习题:第13课辛亥革命
北京市昌平凯博外国语学校2021届人教版必修一高三历史复习题:第13课辛亥革命1.现代史学家金冲及先生说:〝辛亥革命过了七年多,中国便发作了五四运动,这自然不是偶然的。
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有着多方面的深入影响。
〞以下选项中属于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深入影响的是〔〕A.展开武装妥协 B.确立共和政体C.传承民主肉体 D.支持君主民主2.著名学者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指出:〝武昌起义一举大获成功,很大的一个要素,是革命党人不测地撞上了一个有钱有枪的宝库,喊了一嗓子芝麻开门,门就真的开了〞。
对此了解最准确的是〔〕A.革命党人发扬了革命的首创肉体B.辛亥革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C.武昌起义的成功具有一定偶然性D.武汉地域的革命力气相对弱小3.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署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胜国而是打败国。
〞为此,〝打败国〞将要采取的举动是〔〕A.掀起瓜分狂潮B.发起战争扩展市场C.扩展资本输入D.割占中国台湾4.〝1912年史量才接办了«申报»,实行西方管理形式,并从美国购进新式印刷机投入消费。
1920年,他被推选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屡次与欧美报业停止交流。
之后他又在«申报»增设文艺、儿童等栏目。
九一八事故后,他在«申报»宣布文章力挺抗日活动。
〞以下用不同史观解读该资料,不准确的是〔〕A.从文明史观看,史量才在«申报»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B.从社会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丰厚了民众的文明文娱生活C.从全球史观看,史量才担任报业大会副会长推进了世界报业交流D.从现代化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实行机器印刷、企业化管理5.«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假设我们将中国传统文明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梁启超说:“(辛亥革命后),任凭甚么人,……若再想做中国的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
这说明辛亥革命()A.彻底推翻了封建统治B.使人民获得了民主权力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沉重打击了列强侵华势力2.蔡济民在《书愤》中说:“风云变幻感沧桑,拒虎谁知又进狼,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上述诗句最有可能是对()A.八国联军侵华造成灾难的批判B.辛亥革命后全国局势痛切写照C.巴黎会议中国外交失败的愤慨D.日军侵华制造滔天罪行的揭露3.“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竞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
”这段文字写于()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4.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
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C.反封建不彻底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5.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该法律的进步性是()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C.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6.《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实施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
这一认识()A.是没有基于史实的错误分析B.是在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作辩护C.忽视了武昌起义的暴力作用D.强调了辛亥革命的推进富有理性7.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8.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9.“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的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的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历史实践证明()A.作者未能实践自己的信念 B.作者坚持信念并躬行实践C.作者后来放弃了革命主张 D.没有出现汉人为君主现象10.《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关于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将这棵大树砍断”指推翻了中国封建制度B.“树墩还在”指封建思想根深蒂固C.袁世凯称帝是“萌发”的重要表现D.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的发展11.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上说:“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
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机枢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
”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A.继续进行革命B.加强政治统一C.各省放弃独立D.实行民族自治12.有学者认为“经济上,辛亥革命爆发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三民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
”该学者()A.认为资本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B.不认同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C.正确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D.完全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13.时人所著《中国革命史》一书指出:“中国革命自古有之,惟在本朝以今岁为烈。
而川省抗路风潮亦与革命有至大关系。
”作者评论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14.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有两块是反映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这两大历史事件的相似之处有()A.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口号B.在革命政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C.曾在武汉建立与清朝正式对峙的政权D.革命纲领都有反封建的性质15.“辛亥革命后实行选举,老百姓从来也没有选举过什么官员,不知该怎么做,都不愿意要这个权利。
在广西桂林,选举时百姓都不来,不来怎么办?发米粉票!每人来参加投票附几张米粉票,这样老百姓才过来投票。
”这说明()A.中国老百姓文化水平低B.中国平民力量弱小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任重而道远D.辛亥革命没有对中国的社会环境产生影响16.1924年初,孙中山指出:“1911年的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
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由此,孙中山认为()A.辛亥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 B.革命成功是革命派斗争的结果C.必须坚决进行反帝反封建D.国共合作受制于政治形势变化17.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下列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C.实行总统制D.实行责任内阁制18.“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这说明()A.清政府主动谋求社会变革B.民主共和制成为必然趋势C.封建的专制制度行将结束D.袁世凯创建民国临时政府19.制约袁世凯的专政,是辛亥革命维护共和和民主的重要目标。
合法防止袁世凯专权是南北谈判前后革命党人重要的考量。
因此他们希望用合法的方式控制住袁世凯的称帝。
宋教仁因此()A.要求袁世凯赞同共和B.制定《临时约法》C.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D.实行责任内阁20.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A.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颁布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D.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21.一百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
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备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
……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济、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
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
……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
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
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2)材料一、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答案1.C2.B3.C4.C5.A6.D7.C8.A9.B10.A11.B12.B13.D14.D15.C16.C17.D18.B19.C20.B.21.(1)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临时约法;经济上,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2)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
(3)理解:①共和政体符合时代潮流,辛亥革命的失败不能说明共和政体的失败;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救亡道路(或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