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13课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必修一历史第13课

必修一历史第13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1、条件:
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 命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2、思想武器: 3、两个中心: 上海、东京
4、三个思想家: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 利益,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实施变法,通过改 良手段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而革 命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下层,主张借鉴法美 经验,用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必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 然 (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性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清政府更加孤立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6)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7)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先后失败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没 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 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局限性:
启示:在20世纪初的中国,要想革命取得成功, 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 ③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土地问题 ④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才能取得革命 的胜利。
表明宪法的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性质: 意义: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的失败
1 袁世凯篡权 原因:
①袁世凯掌握清政府大权 ②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③立宪派和旧官僚的附和
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
控制北洋军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3课_太平天国运动 (1)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3课_太平天国运动 (1)

《天朝田亩》
内容 1. 平分土地;2.圣 库制度;3.建立理想 天国. 评价 1.强烈革命性; 2.空想性; 3.本质落后;
《资政新篇》
1政治法治选举2经济 主张发资3文化学西4. 外交独立平等. 1.革命性; 2.先进性;
结果 未能真正落实. 未能真正落实. 联系 两者在反封方面具有一致性,但出发点不同. 区别 两种主张和实质本质相反;前者违背社会规 律,后者符合历史方向.
阅读右边两幅图:
(1)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的革命纲 领各是什么?哪一个更能反映农民的 要求?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
《天朝田亩制度》
(2)两幅图所反映的经济主张是否 矛盾?为什么? 矛盾, 《天朝田亩制度》
主张废除私有制; 《资政新篇 》主张发 展私有制,发展资本主义
(3)哪一个文件符合历史发展的潮 流?为什么?
《资政新篇 》;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4)条件允许的话,两个纲领性文 件能实现吗? 《天朝田亩制度》不能;《资政新篇 》能
太平天国兴衰过程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达到鼎盛 最终失败 突围北上 颁布纲领 天京事变 攻占武昌 北伐西征 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64年7月 19日,太平天国 都城天京(今南 京)陷落。天京 的陷落标志历时
太平天国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
凡田分九等……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 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 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 饱暖也。 凡当收成……除足…… 所食可接新谷外,馀则归国 库,凡麦、豆、宁麻、布帛、 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 《天朝田亩制度》 主。
太平天国兴衰过程

必修一历史第13课 辛亥革命

必修一历史第13课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临时约法》颁布
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形势发展
宣统帝颁诏退位
小论文纠错:
临时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正式 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3月,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 分立的原则。政府还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民族 工业获得初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存在了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辛亥革命: 广义上 指从孙中山建立兴中会领导革 命到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这一时间段内,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 任务的民主革命。 狭义上 指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 起义。
史学常识
历史背景 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 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对历史背景的分析可从必要性( 历史事件发生的动机、目标或目的) 和可能性(历史事件发生的条件)两 个层面来进行,从事件的性质和发生 的时间上去考虑相关因素。
结论:
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辛亥革命之成败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排列史料的顺序——
小明和他的同学要在学校举办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图片展 览”,他们在网上找了很多图片, 但图片上没有日期,他们把顺序 搞乱了。怎么样?同学们,帮帮 忙吧?
排列史料的顺序——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革命形势的出现 辛亥革命前,500 多个不平等条约 中,仅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 19 的8次主要赔款,就被勒索19亿多银 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全年财政收 16 入的16倍。
——人民日报 2001年10月9日
革命形势的出现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 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 法兰西,占广州,窥视黔贵, 德意志,占胶岭,虎视东方。 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 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 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高一历史13课手写知识点

高一历史13课手写知识点

高一历史13课手写知识点作为高一学生,历史课程是我们所必修的科目之一。

历史课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培养我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在高一历史的第13课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将用手写的方式把这些知识点整理出来,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1. 伊朗伊斯兰革命:- 伊朗伊斯兰革命发生于1979年,是伊朗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 这次革命推翻了伊朗的蒙哥王朝,建立了伊斯兰共和国。

- 革命由伊斯兰教的精英组成的民众运动发起,旨在建立一个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国家。

2. 阿富汗战争:- 阿富汗战争是由苏联1999年入侵阿富汗引发的一系列冲突。

- 苏联试图支持阿富汗共产党政权,但遭到了阿富汗民兵和外国势力的抵抗。

- 这场战争持续了9年,对阿富汗和周边地区造成了广泛的破坏。

3. 冷战的结束:- 冷战是二战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一场全球意识形态冲突。

- 冷战于1991年结束,主要原因是苏联的解体和共产主义体制的崩溃。

- 冷战的结束标志着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以及新一轮全球化进程的开始。

4. 中国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始于1978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转折点。

- 这一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交流的扩大。

- 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 世界贸易组织(WTO):- 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致力于促进全球自由贸易的国际组织。

- WTO成立于1995年,取代了之前的关贸总协定(GATT)。

- WTO的目标是通过减少贸易壁垒和规范国际贸易规则来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6.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比:- 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强调市场自由和私有财产。

- 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主张社会公有制和平等分配。

- 这两种体制在经济组织、资源配置和社会政策上存在根本差异。

通过手写整理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的历史事实和概念。

同时,手写的过程也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写作和思维能力。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知识点小结 13-15课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知识点小结  13-15课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3课鸦片战争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1、背景国际: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发展起来。

国内:清政府腐败落后,闭关锁国2、原因:A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对外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B直接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茶叶瓷器药材(很畅销)中国英国呢绒棉布(很难卖出去)C直接原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在华利益。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走私的鸦片当众销毁3、经过:A 1840年6月,英国舰队驶进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沿海北犯,到达天津白河口B 1841年初,侵占香港岛和一些东南沿海城市C 1842年8月,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扬言攻城,清政府屈服求和,战争结束。

4、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五口通商)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协定关税)即:五口通商/割香港岛/协定关税/此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特权5、影响:A、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C、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原因:根本原因:(1)根本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直接原因;(2)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1858年美俄英法四国抵达白河口外,夺取大沽炮台,占领天津,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签订《北京条约》3、结果:1858年和1860年,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舰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准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华工出国4、影响:A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B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置总理衙门、设置同文馆C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洋务运动: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三战败的原因:1)主要原因:英国综合国力的强大,清王朝的腐朽落后2)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一背景:列强侵略部分手工业者破产清朝腐败,矛盾激化自然灾害严重二经过:金田起义: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定都于此天京事变:1856年,全盛时期发生内讧天京陷落:1864年,标志失败三纲领: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内容:“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无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1、革命背景(1)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王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与同盟会。

(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7)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虛。

2、革命爆发:1911年,武昌起义。

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脱离清朝),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革命高潮: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定都南京。

(2)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主要内容(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否定了君主专制。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3)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②历史影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革命结局: 1912年3月,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表现:(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原因:(1)主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5、历史功绩(1)性质: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①政治:(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②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归纳总结]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1)从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和近代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

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局限性
1、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权利的保障 2、对责任内阁制的规定不完备, 3、现实需要的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人治主义色彩,损害 了立宪的严肃性 4、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 5、未能提出反帝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从经济 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反封建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也没有妇女参政的规定。
启示:革命要成功必须有以下条件:必须有一个彻底
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必须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必须要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相结合;必须要有一支人民 的革命军队
24
H、意义: 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一步发展。
19
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定都:南京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换算成公元纪年 国旗:五色旗 后二位数加11。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1912 年为 如1912 年,后二 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 位12-11=1,民国 民国元年。
大 公历纪年:公元 总 与民国纪年换算 统 方法是具体某年 后二位数加减11。 誓 公元换算成民国 纪年减11,民国 词
提倡自由平等,使 内容: 3、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 人民获得一些民主、 自由的权利。 4、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5、实行责任内阁制
2 、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中国近代史第一部资产 性质: 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实行三权分立 的责任内阁制, 限制总统独揽 大权。
2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1、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君主共和政 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清末“新政”(1901——1911) 目的: 为了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安抚立宪派、缓和同 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1901年,清廷宣布实施“新 政”。 内容 改革官制;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编练新军,淘 汰绿营;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派留学生出国等。 评价: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利于工商业发展、西学和民 主思想的传播;新军的发展于清朝统治愿望相悖; 袁世凯势力乘机崛起。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件第13课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件第13课

(1)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
局限性
民主权利。 (2)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
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论从史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 (1)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三权分立 的原则。 (3)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4)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制的原则。
探究点二 辛亥革命的影响 材料一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 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 的“第一回”。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材料二 章开沅认为:“应该了解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的 100 年,特别是辛亥革命怎么来的,孙中山的纲领怎么来的,它都是有 依据的。同时还要盘点辛亥革命后的 100 年。还要研究从现在开始, 往后的 100 年。”
知识纲要导引
答题术语导学 (1)1905 年同盟会成立,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 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 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3)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 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 丰碑。
(3)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 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 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 步发展,对此后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 斗争,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第13课

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第13课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爆发的背景
1.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2.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提出;
6.民主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
7.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
8.保路运动提供了有利时机。

二、经过
1.武昌起义(1911.10.10)
2.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1.1南京)
成功(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革除了封建陋习,移风易俗;
★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失败(1)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高一13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历史高一13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历史高一13课知识点归纳总结在高一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

1. 中国历史的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 汉朝的兴起和汉武帝- 三国时期的分裂和魏蜀吴三国- 隋唐时期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科技进步- 元朝的统治和蒙古帝国- 明朝的兴盛和海外航行- 清朝的衰落和封建统治2. 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兴起和影响- 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和十字军东征- 文艺复兴的发生和意大利文化复兴- 工业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峙和东西方阵营- 当代世界的国际关系和全球化趋势3. 重要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中国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分析- 世界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分析- 历史事件对今天世界的影响和启示4. 历史思维的培养和历史方法的运用- 历史思维的基本要素和培养方法- 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培养- 使用历史方法进行研究和论证5. 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传统价值观- 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传承方式- 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背后意义通过以上对历史高一13课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视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我们了解自己和世界的重要途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用心去学习历史,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和思维。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第13课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第13课

第13课辛亥革命知识纲要导引答题术语导学(1)1905年同盟会成立,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3)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背景(1)经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

(4)组织:①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

②中国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军事: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

与此同时,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2日,占领武汉三镇。

[学思之窗](见教材P62)19世纪90年代走在时代前面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为什么会在民主革命思潮兴起后,发表这样的言论?提示:维新派和革命派是资产阶级内部政见不同的两个派别。

维新派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实施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革命派主张借鉴法、美经验,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维护君主制前提下的改革,反对革命。

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颁布了第一个要求以共和国取代封建君主制的革命纲领,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

同盟会:1905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知识点二中华民国成立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

国体:主权在民,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 平等—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民权: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
集会、结社、宗教信仰自由、有选举 权和被选举权—保证真正民主 政体: 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限制个 人专权 政府: 议会、责任内阁制—限制个人专权

影响:核心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以法律形式确
概括辛亥革命影响
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功绩:①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 君主专 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 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 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③ 打击了帝国主义 ④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⑤为中共革命提供了经验和继续革命的精 神、方法。
府军政大权、向革命派军事进攻 ② 帝国主义想革命派施压 ③ 革命派内部立宪派、旧官僚向革命党人进攻 ④ 孙中山实力弱小(无军队、经费、群众支持)
袁 世 凯
六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中华 民国成立的 意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
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孙 中 山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背景
1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民族危
机加深(瓜分中国、辛丑条约) 2清末“新政”破产,加剧矛盾 3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4改良道路失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5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义和 团运动) 总之: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结 果,是人民抗争探索的必然结果。
三辛亥革命高潮
武昌起义: 过程—(由武昌—武汉三镇)


结果: ①湖北军政府政府成立——号 “中华民国” ②南方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 府独立,清政府土崩瓦解 ③帝国主义改变侵略策略:放 弃清政府,改扶植袁世凯

新高一历史第13课知识点

新高一历史第13课知识点

新高一历史第13课知识点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学科,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高中历史课程的第13课是新高一历史课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

这节课的内容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与挑战”。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时期以及面临的挑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时期。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伟大的文化繁荣时期,如先秦时期的儒家文化、唐宋时期的诗词文化、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等。

这些时期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儒家文化提倡仁义道德,推崇孔子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词文化则为后来的文学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积累和启示。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思想、新文化逐渐涌入中国。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流失、边缘化的困境。

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

许多国外的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年轻人接触到的文化往往更加多元化。

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反而通过与现代社会的相互影响,融合出新的发展方向。

许多传统文化元素也在现代文化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例如,在流行音乐中融入了中国传统乐器的声音,电影中出现了古代故事的改编,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例子。

这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风韵,也满足了现代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追求。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保护和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例如,加强对传统文化机构的扶持,鼓励社会各界开展传统文化的普及活动等。

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13课

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13课

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13课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研读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故事、认识历史人物、明白战争和和平的来龙去脉。

对于高一历史学习而言,必背知识点13课是重要的一课,涵盖了从黄河文明到东周时期的历史内容,本文将就这些知识点进行探讨。

一、黄河文明的特点和发展黄河文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其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定居并形成村落;二是文字的出现,文字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方便,也为后来的文化交流打下了基础。

黄河流域的文明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到青铜时代的商朝、西周,最终发展到东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黄河文明的兴衰变迁,折射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

二、皇帝制度的出现与演变皇帝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特色,它的出现与演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最早的皇帝制度可以追溯到秦始皇。

秦皇帝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调,统一了中国国土,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

此后,汉朝的刘邦继承了中央集权制度,并在政治上做出了一定的改革。

继承了汉朝统治基础的东汉,由于内外因素影响,逐渐走向衰落。

三、杨广的政治改革与民变杨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皇帝,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吏治改革、农田制度改革、和亲外交等,对于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杨广的政治改革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民变,如安史之乱等。

这些民变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对唐朝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杨广的政治改革与民变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现象之一,它们反映了社会矛盾与变革的过程,也教训了人们政治改革的艰辛与复杂性。

四、东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东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

在政治制度方面,东周时期实行的是封建制度,通过封建制度来巩固统治。

然而,东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也面临了一些挑战,比如争夺分封的现象,这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

必修一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知识点及习题

必修一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知识点及习题

必修一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知识点及习题辛亥革命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必修一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知识点及习题,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一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知识点必修一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习题(一)知识掌握1. 20世纪初,革命知识分子主要集中在国内哪座城市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A.上海B.北京C.广州D.东京2.孙中山首次明确提出“恢复中华”是在( )A. 1894年B. 1905年C. 1911年D. 1912年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①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②内阁由国民直接选出③中华民国实行总统责任制④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4.按照民国纪年,1937年是( )A.民国25年B.民国26年C.民国27年D.民国28年(二)能力提高1. 1912年清朝统治的结束,意味着中国( )A.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B.专制统治的结束C.封建统治的结束D.君主立宪制的破产2.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左右清政府,原因在于( )①帝国主义的支持②立宪派的支持③掌握了北洋新军④革命党人的妥协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3.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的根本”是指(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4.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这是因为它( )A.成立时间最早B.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C.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D.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三)延伸拓展1.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电告国内:“文(即孙中山)已循途东归,自美徂(到)欧,皆密晤要人,中立之约甚固……”这段话表明孙中山()A.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B.要兼程回国,亲自参加武装起义C.对国内发生的事情一度保持中立态度D.要革命党人争取袁世凯中立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3. 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历史必修一 第十三课

历史必修一 第十三课

• 结合材料再分析,《天朝田亩制度》 的进步性表现在哪里?有实施的可能吗?
天下田
本来
农民
农民
积极性: 反映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是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消极方面:
(1)落后性: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 标
(2)空想性:实行绝对平均主义,这违背了 社会发展规律
金田
A
4、天京事变:1856年 5、重建领导核心:洪仁玕、陈玉成、 李秀成 6、改革纲领:《资政新篇》(中国最早、最完整 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7、天京陷落:1864年
评价太平天国
◆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①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 ②第一个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③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1851—1864)
第一子目:金田起义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 西方列强的侵略 阶级矛盾的激化 自然灾害严重
理论基础
第二子目:天国的兴衰
1、金田起义爆发: ( 1851 )年 太平天国 ) 建号:( 天京 B 2、1853年, 定都:( 南京 ), 改名:( 天京 ) B 3、全盛时期:1856 年 巩固政权的措施: 军事上: ( 北伐 )( 西征 ) 革命纲领: 《 天朝田亩制度 》
结果:没有真正实行过。
定都南京不管是对是错,对太平天国来说,都 是一个新的起点。但遗憾的是,洪秀全把这个起点 当成了终点。到了南京以后,洪秀全、杨秀清们主 要做了四件事:盖房子、选妃子、摆谱子、护院子。 首选先是大兴土木,修建天王府、东王府等各个豪 宅,以供自已享受。其次是选嫔妃供自已享乐,洪 秀全有正式嫔妃88人。第三是摆谱子,进南京后, 洪秀全就再也未出京门一步。即使在南京城内出行, 也是前呼后拥,路边行人皆需下跪,好不威风。第 四是护院子。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就失去了主动 进攻性,主要军事行动都是两个目的,一是确保天 京的安全,二是为天京筹粮,推翻满清的宏伟战略 目标变成了想方设法保护自已的安乐窝。

历史13课知识点总结

历史13课知识点总结

历史13课知识点总结第一课:古代中原文明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原地区的文明发展历程,包括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和文化特点等。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主,君王统治下的贵族阶层具有很大的权力。

在这个时期,以夏、商、周三代的王朝建立和衰落为主线,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王朝的建立、统治和衰落过程,以及它们的政治制度和特点。

2. 社会结构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结构主要是以封建的宗法制度为基础,贵族阶层士大夫拥有土地和人口,对社会经济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而平民百姓的地位较低,受到贵族的统治和剥削。

3. 经济生活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生活主要是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发展兴起。

这一时期也涌现了一些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如夏商时期的二里头战国时期的襄阳等。

4. 文化特点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文字的出现和发展,礼乐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祭祀活动的兴盛,工艺品和殷墟文化的繁荣等方面。

这些文化特点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对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周秦汉时期周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周朝的建立、分封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变迁、思想文化等。

其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 周朝的建立周朝的建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周朝的建立过程、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 分封制度周朝的分封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周朝的分封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演变过程和对后世的影响。

3.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一上册历史13课知识点

高一上册历史13课知识点

高一上册历史13课知识点历史课是一门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理解世界以及塑造未来的重要学科。

高一上册的历史课程内容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第一课,我国古代史纲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古代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遗产。

这一课我们首先学习了中国历史的划分方式,从夏商周到秦汉之间的时期被称为古代。

接着我们学习了古代华夏人的生产生活及其特点,包括农耕经济和军事制度等。

第二课,古代史时期-秦汉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

我们学习了秦朝和汉朝的政治制度,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绩和其实施的法家思想。

我们还了解了汉朝的政治体制、文化特点和科技成就。

第三课, 古代史时期-魏晋南北朝与隋唐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

本课我们学习了这些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三国时期的魏晋南北朝的政体特点,以及隋唐的国家制度和政治思想。

我们还了解了这些时期的文化特点,如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和诗词歌赋的繁荣。

第四课,古代史时期-宋元明清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

我们学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如宋代的科举制度、元代的蒙元制和明清的封建王朝政治制度。

我们还学习了这些时期的文化特点,如宋代的士人文化、元代的书画和明清的科技发展。

第五课, 古代史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海外贸易中国自古以来就积极参与对外交往和贸易活动。

这一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包括丝绸之路的建立和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我们还了解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以及对外贸易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六课, 古代史时期-宗教与哲学思想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包括儒家、道家、佛教和伊斯兰教等。

我们还学习了这些宗教对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的“仁爱”和佛教思想的“舍我其谁”。

历史必修一第13课

历史必修一第13课
危害 身心
吏治腐败 军备废弛
鸦片战争
直接原因:中国禁烟运动 直接原因:中国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1839.6.3 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急于 根本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 打开中国市场. 打开中国市场. 经过:1840.6——1842.8 经过: 三元里人民抗英(广州附近郊区) 三元里人民抗英(广州附近郊区) 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的影响
①政治: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政治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②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被迫卷入 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③历史进程:社会性质变化 历史进程:社会性质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 中国开始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闭关锁国 宋明理学,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宋明理学,儒家思 天赋人权, 想占主导地位, 十分重视科技创新 想占主导地位,鄙 视科学技术
2,鸦片的输入及林则徐禁烟 英国
入 超 正 当 贸 易 出 超
扭转逆差 (目的) 目的)
对华倾销鸦片
林 则 徐 禁 烟
中国
财政 危机
严重灾难
"弛禁论" 弛禁论" 弛禁论 与 严禁论" "严禁论"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占领中国领土 占领中国领土 B.使中国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使中国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C.要求中国赔偿鸦片损失 要求中国赔偿鸦片损失 D.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中国近代以鸦片战争为开端, 中国近代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 B,长期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 ,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一13课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需要背诵的知识点有很多,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对于大家进行高一历史必
修一的学习非常有帮助,为帮助大家学好高一历史必修一,以下为大家提供高一历史必修
一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实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覆灭。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封地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使他们创建诸侯国,戍卫王室。

即为“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4)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稳步封地、设置官员、创建武装、指供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封地,等级森严;具备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备一定的分离性
和独立性。

(6)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促进作用:稳固了(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者;边远地区获得研发,并不断扩
大了西周的统治者区域;构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沦为一个沿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
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败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败的具体表现为:诸侯对决等。

2、宗法制:
(1)含义:就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长幼去维系政治等级、稳固国家统治者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
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特点:嫡长子承继制;大小宗相对。

(4)评价:
促进作用:确保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寡头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平衡和团结一致(即为,汇聚宗族、避免纷争、加强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
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足与开拓: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
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
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就是一种宗庙之法。

其实质就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维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寡头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一、帝国的建立,即“六王毕,四海一”
1、秦的统一:过程(略);意义:完结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创建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新制的秦王朝。

2、军事上的巩固:
(1)史实:筑城长城、上开“弯道”,北击匈奴;上开灵渠,讨平岭南;上开“五尺道”,开拓西南。

(2)意义:加强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内。

3、评价(意义):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强化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掌控,不断
扩大了统治者区域,而且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构成。

二、如何巩固其帝国统治?
1、地方制度:推行“废为封地,行郡县”,即为“海内为郡县”
(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2)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作“道”。

(3)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4)特点(与分封制较之):构成了中央横向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轻易选任;严禁世袭。

(5)巩固: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6)评价:同时实现了这样对地方政权的轻易有效率的掌控和统辖;就是中央集权构成
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就是官僚政治替代贵族政治的关键标志。

2、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1)皇帝制度的创办:至高无上。

(2)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三公”的职责。

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军事。

九卿:略。

特点:互相配合,彼此压制,军政大权压低在皇帝手中。

(3)朝议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探讨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减少了“刺史”和司隶校尉。

意义: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
掌控,对于巩固政权,避免地方对立势力的发展,有著关键的意义。

三、评价:
1、秦汉创建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构成和稳固的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科学知识开拓:
1、秦朝虽有太尉一职,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设立官员,而是由秦始皇自己亲自担任。

三公真正的确立是在西汉
2、秦汉时期:郡守和县令每年定期就是向丞相家访,而不是向皇帝家访。

3、君主专制的两大基本矛盾: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

两大矛盾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新制的本质特征:封建制度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者。

5、君主专制的弊端:独断性和随意性,不可避免决策中的重大失误,且容易导致暴政。

因此皇帝的品行在其执政过程中至关重要。

6、三公九卿的评价:三公九卿共同组成的朝廷就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就是绝对受限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低权力机关,三公的发生就是对世卿世禄新制的彻底否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