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生物学史知识总结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生物学史知

识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涵盖必修一至必修三书上出现的所有生物学史内容,包括正文和资料分析。)

细胞学说:

维萨里比利时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法国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虎克英国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虎克荷兰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意大利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

施莱登德国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体

的基本单位。

施旺德国《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耐格里不祥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

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魏尔肖德国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克劳德美国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

的不同组分分开。

德迪夫比利时发现某种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

放。这层膜经其他科学家证实存在,并命名此细胞

器为“溶酶体”。

帕拉德罗马尼亚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

的合成、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上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欧文顿国籍不祥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

质比非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由此提出

膜是脂质组成的。

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国籍不祥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

构成,描述生物膜为“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尼克森国籍不祥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酶的本质:

巴斯德法国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

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李比希德国提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

母菌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德国证实酵母菌中存在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之为“酿

酶”。

萨姆纳美国认为酶是蛋白质、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切赫、奥特曼美国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光合作用:

萨克斯德国在法国科学家首次分离出叶绿素后发现叶绿素集中在

一个个更小的结构中,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

体”。

普利斯特英国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鼠呼吸而

变得污浊的空气,但忽略了光对植物更新空气

的作用。

英格豪斯荷兰发现普利斯特的实验只有在光照下才能成功;植物体

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梅耶德国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

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萨克斯德国叶片半遮光处理实验成功地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

氧气还有淀粉。

鲁宾、卡门美国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卡尔文美国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探明了二氧化

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

“卡尔文循环”。

植物细胞全能性:

斯图尔德美国对胡萝卜韧皮部细胞进行植物组培,形成新植株,证

实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

植株的能力,这就是细胞全能性。

豌豆杂交实验:

孟德尔奥地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分离定律和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1、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性状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

说:

(1)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包括纯合子、杂合子。

(3)生物体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设计了测交实验,验证了他的假说。

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

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

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

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设计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性状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并设

计测交实验验证,提出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

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

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

由组合。

注: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做“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形和基因型的概念。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

萨顿美国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发

现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有惊人的一致性。因此

得出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

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

系。”这是典型的“类比推理法”。

以下是萨顿假说内容:

摩尔根美国此人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对萨顿假说持怀疑

态度。他以果蝇为实验材料,发现果蝇眼色和

性染色体相关。通过假说演绎、实验(测交)

的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他还发明了测

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出

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

置,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杂合体内,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

数分裂生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

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