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CH10(94页)
农业经济学
4、农业的作用
1)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贡献: 产品贡献:指农业部门所生产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对增加国民生产总 值所产生的作用。(包括食品和轻工业原料)。 要素贡献: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非 农产业部门的发展(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市场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是国内工业品的主要 市场(买方);另一方面,农业为市场提供各种农产品(卖方)。 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农业为国家经济建设赚取外汇。表 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贡献,即通过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直接创汇; 二是间接贡献,即扩大农产品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减少外汇支出。
5、农业劳动力需求
包括对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两个方面。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是指农业部门维持再生产所必
需的农业劳动力达到一定的数量。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需求,是指农业部门维持再生产对
农业劳动力文化、技能及健康等达到一定的素质。
6、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基本特点
农业劳动力需求具有数量和劳动时间的季节性 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复杂性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质量在提高、数量在减少
1、农业劳动力的概念 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是指农村中符合劳动年龄并有劳 动能力的人的数量和不到劳动年龄或已超过劳动年龄 但实际参加农业劳动的人的数量。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 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
2、农业劳动的特殊性
农业劳动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农业生产的季
7、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
农业劳动力数量大,质量低 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6亿 农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东
农业经济学(朱道华)
教学重点:本教材的第二篇、第三篇
教学难点:本教材的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
目
录
第一篇 导论 (第1-3章) 第二篇农业生产力 (第4-9章) 第三篇 农业生产关系 (第10-12章) 第四篇 农业与农业外部经济(第13-15章)
第一篇 导论(第1-3章)
目的要求:通过本篇内容的学习,要学习 和掌握农业经济学学科体系中的基本知 识,本学科的研究对象、概念、任务和 内容,研究指导思想和主要方法、农业 的概念、地位和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 方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理 论和演变,把握好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 基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历史发 展脉络,从总体上了解一门学科的基本 要求,为学好全书打好基础。
关于本书
• 主要研究动植物生产的狭义农业 • 扩展到广义农业产业系统的相关方面 • 包括农村经济中与农业经济有密切关系 的经济问题 • 涉及到农业的外部联系问题 • “三农”问题是个复杂的大系统,是个 艰巨的沉重任务
二、农业的地位
• 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 农业是其它活动和产业赖以产生和独立化的基 础 •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普 遍规律 • 农业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 以农业为基础是符合国情的规律 • 把农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表明了解决“三农” 问题的决心和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解决的工作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力的、 农业生产关系的、以及两者相互间的矛盾运 动规律三个方面。 • 广义上,应包括生产方式的更迭,各历史时 期的和现阶段的表现。 • 通常是研究现阶段农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规律。 • 现阶段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学和社 会主义农业经济学。
• 农业:种植业-农作(狭义农业) 果树 广义 林木 农业 …… 畜牧业 饲养业-驯养业 水产业
农业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
10
2.1.3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含义及特点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特点 : 5)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不稳定性。农业生产周期长,受 自然环境的影响大,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可变因素 多,所以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具有不稳定性。 6)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极限性。农业生产是在生物与环 境统一的条件下进行的。人们对于生物本身的生理特点和 外界环境因素的认识还远没有进入自由王国的境地。因此 ,在一定条件下,人们采用的技术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是 有限的,因而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也就具有极限性。例如,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牲畜饲养到一定体重后,再继续饲养 ,那么每单位饲料的报酬将逐渐减少,所消耗的饲料成本 大于牲畜体重增加所获得的收入。种植业中化肥的使用量 也有类似的情况。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注意技术要 素的合理投入,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5
2.1.2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
(1)经济效果着重从成本角度分析投入与产出 (2)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它表现为技术性能 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项生产成果。 强调在技术上达到目的的质和量,往往也用技术可行性来 表示。 (3)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关系。 技术能否发展和应用,既要看这项技术在经济上是否需要 ,是否具备应用的条件,同时又取决于技术本身能否产生 经济效果。技术和经济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经济方面的 需要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方向;技术方面的进步是推动经 济发展、提高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和手段。
7
2.1.3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含义及特点
(1)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概念:就是指在农业生产和在生产的 过程中,通过物质技术因素实施所发生的劳动消耗和劳动 占用同生产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来考察,同时应该注意到资源保护、土壤肥力、生态平衡 的变化。 相对技术经济效果,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多种可行方案之 间,或新方案与对照方案之间经济效果的相对比较,通过 这种比较可以选出最佳的方案或措施,所以相对技术经济 效果主要用来进行方案的选优。
农业经济学
指导思想
农业经济学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理论为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 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和固有矛盾,及必然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方式所取代的科学。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南,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武器, 农业经济学也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必须明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是指要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来指导农业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而不是要坚持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所论述过 的一切论点。马列主义给予我们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是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是解 决一切未来问题的具体答案。什么是马列主义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的观点和方法?这就是同志所指出的“通过实 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也就是同志所一再强调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正确标 准即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发现和发展真理。农业经济科学的发展也是如此。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 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 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结,即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亦即理论。理论是当 代中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成功,正是坚持以理论为指导,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了僵化体制和陈旧观念的束缚,进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也正是在理 论为指导下,我国农业经济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它在实践的推动下发展,又在发展中为农业经济服务。总之,农 业经济学的对象、任务,决定了它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为指导,特别要高举理论旗帜,在实践中不断 发展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
学科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1.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农业经济学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各类经济问题的的部门经济学。
研究对象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包括农业生产的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以及两者相互之间的运动规律。
2.农业的概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社会中成为第一产业。
从本质上看,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和自然力,通过自身的劳动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人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
3.农业再生产得基本特征自然再生产…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经济再生产…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Ij的的活动,利用与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4•如何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及农业的多功能性一,从农产品对人的重要性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三,农业是工业发展的条件。
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在向人类提供粮食和丄业原料的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非商品性产岀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
包括生态环保功能,社会稳定功能,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
5.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恢复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1949-1952年间,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恢复和提高,1954-1956,毛泽东提出的“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思路,到1957年, 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大跃进"和恢复时期(1958~1965年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方法,可概括为“十分指标, 十二分措施,二十四分干劲"。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以"农业学大寨"运动方式、扣政治帽子、行政压制、形式主义等手段推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领导方法。
农业经济学
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在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稀缺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农产品价格与市场、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与市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农业宏观经济制度与政策的部门经济科学。
农产品供给: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的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收入效应。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又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替代效应。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农产品供给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指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绝对成本学说:亚当·斯密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之上,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与他国进行交换,那么贸易双方都可以获利比较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只要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也可以进行互利的贸易要素禀赋学说:国与国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国要素禀赋中某些要素丰裕,另一些要素稀缺;国际贸易中一国出口的应当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的则应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
产品生命周期说:产品生命周期说把产品技术发展分成三个阶段: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影响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也在变化,即使各国仍然拥有原来生产资源的储备比例,其生产和出口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要素密集型的变动而转移。
因此,不同类型的国家能够在不同阶段上享有比较优势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是由四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行为)和两个辅助因素(政府行为和偶然事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一) 导言一、教学目标1. 理解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
3. 了解农业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和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二、教学内容1. 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农业:农业的定义、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的定义、农业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
2.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生产要素。
(2)农业市场:农产品市场、农业要素市场。
(3)农业政策:农业政策的概念、农业政策的类型和作用。
3.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概念、实证分析的方法。
(2)规范分析:规范分析的概念、规范分析的方法。
(3)动态分析:动态分析的概念、动态分析的方法。
4. 农业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和在我国的研究现状(1)农业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农业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学的发展特点。
(2)我国农业经济学的研究现状:我国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我国农业经济学的研究趋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 农业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和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材、参考文献。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案例分析报告的质量。
3. 期末考试:期末考试的成绩。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二) 农业生产要素一、教学目标1. 理解农业生产要素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农业生产要素的分类和特点。
3. 了解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的现状和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农业生产要素的概念和作用(1)土地:土地的概念、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劳动:劳动的概念、劳动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资本:资本的概念、资本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4)技术:技术的概念、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定位农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经济活动规律的学科,旨在揭示农业生产的内在矛盾和外部联系,为农业发展战略制定和农业政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农业经济问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教学内容2.1 农业经济学导论介绍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创新动态。
2.2 农业生产要素与农业技术分析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与利用、农业技术进步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3 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研究农业生产组织、农产品市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等问题。
2.4 农业政策分析与评价探讨农业政策的目标、工具和效应,以及政策评价的方法和指标。
2.5 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分析农业产业链的构成、作用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机制及发展对策。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系统地传授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知识。
3.2 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典型农业经济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3.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4.1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采取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期末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
4.2 考试内容期末考试内容包括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现实农业经济问题分析。
4.3 平时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参与度等。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农业经济学》,张晓山、蔡昉等著,中国农业出版社。
5.2 辅助教材《农业经济学导论》,李宁华著,中国经济出版社。
5.3 网络资源中国农业经济网、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等。
第十一章农业经济学ppt课件
二、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
三、农产品需求弹性
四、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
(二)农产品需求原理
农产品需求曲线
第一节 农产品需求
一 、农产 品需 求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二、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农第产二品部需分求的主要因素
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
三、农第产三品部需分求弹性
四、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农产品需求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农业经济学 2015年高教版
(二)农产品供给原理
四、农产品第供四给弹部性分 五、影响农产品第供五给弹部性分的因素 第三部分
内容: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某 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 向变化。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 ,农产品的供给量随其价格的升高 而增加,随其价格的降低而减少
第二节 农产品供给
一、农第产品一供部给分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能开始对症下药,然后药到病除。近年来国家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已经展开了“精准扶贫”项目
第一节 农产品需求
一、农第产一品部需分求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能开始对症下药,然后药到病除。近年来国家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已经展开了“精准扶贫”项目
二、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
三、农产品第需三求部弹分性
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
四、农产品需求第弹四性部的分影响因素
第一节 农产品需求
农业经济学第一章
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应用经济学:经济理论在农业部门的具 体应用 供求均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均衡 与非均衡理论等在农业部门中的应用
• 课程地位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核心 课和必修课程
4
学习该课程的必要性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贫苦的,因而 懂得了穷国的经济学就大体懂得了真 正重要的经济学。世界上大多数穷人 靠农业养活自己,因而懂得了农业经 济学,也就大体懂得了穷国的经济学 。”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 · 舒尔茨(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讲演” )
5
舒尔茨:
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 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 问题——即农业发展的滞后、贫穷与工业的高 生产率、高收入水平之间的反差,主张将农业 经济作为经济体的一部分去研究,并将研究延 伸至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 主要著作有《世界粮食》、《不稳定经济 中的农业》、《农业生产和福利》、《农业经 济组织》、《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的经济 价值》、《改造传统农业》、《经济增长和农 业》等。
25
小金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 系本科毕业生,后来在美国农业经 济专业排名第一的加州伯克利分校 攻读农业经济学的博士学位。毕业 后,她已经应聘在华盛顿的世界银 行总行承担助理研究员的工作,协 助完成了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 区退耕还林还草的项目评估工 作„„
26
老余曾为中国参加WTO农业谈判的 首长准备背景材料。他和他领导的小组 已经持续研究了好几年,同时从国内资 源成本系数(DRCC)、社会净收益 (NSP)和有效保护率(ERP)等指标, 一一分析研究了从小麦到蚕丝的各项农 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进而计 量综合支持总量( AMS )、生产者补 贴等值(PSE),客观显现了中国农业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中的机遇和挑 战„„
农业经济学(完整)
1.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的根本特征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
2.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产值的绝对量肯定不会增加,但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将会不断下降的原因:国民生产总值(P)=农业生产总值(Pa)+非农业部门生产总值(Pn)。
Pa/P减小的原因为Pn增长的速度大于Pa。
3.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某种农产品数量。
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①土地是农产品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同时是有限的稀缺资源,因此在一定地域和一定技术条件下,农产品的可能供给总量是有限的,不会随价格的提高呈现无限增长趋势。
②农产品生产周期比一般商品生产周期长。
③农产品供给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④农产品供给受政府调控程度较大。
4.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5.农产品零售市场又称农产品消费市场,它是通过零售方式直接为消费者提供农产品服务的最终交易场所,反映着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多方面竞技关系。
6.农产品批发市场又称中心集散市场,是“有形市场”的一种较高级的市场形式。
它是指将来自各产地的农产品进一步集中起来,经过加工、储藏与包装,通过销售商分散销往全国各地。
7.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a 发现价格功能;b 回避风险功能;c 其他功能。
8.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地区结构特征:①出口:到日本和中国香港,其次欧盟、东南亚、韩国和朝鲜,占出口的30%。
②进口: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东南亚、拉美、欧盟。
产品结构特征:①出口农产品主要为园艺产品(菜、果、花),占50%以上。
②进口主要是谷物及大豆,占50%左右。
③出口的农产品中,畜产品出口呈上升趋势。
④进口农产品中,食糖、原棉、生丝和废丝等其他农产品为第二大进口农产品,其次园艺产品,再次是畜产品。
农业经济学
但是,农业经济思想的更大发展是在德国。 18世纪后半期,德国的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 旧有的农业制度存在许多缺点,建议采用英 国农业中发展起来的技术革新,彻底变革德 国农业。哥廷根大学的戈特洛布· 尤斯蒂 冯· (G.H.Gottlob von Justi)出版了两卷本 的《论欣欣向荣的农业所遇到的障碍》,提 出了改革农业的方案,主张废除耕作强制, 瓜分公有土地,合并分散耕地地块,消除农 民的杂役负担。
0.2 农业的地位、贡献 与多功能性
0.2.1 农业的地位 0.2.1.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 首先,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 产部门,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最基 本的生活必需品。 其次,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 济其它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 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其次是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
0.2.2 农业的贡献与多功能性
1.农业的贡献
(1)产品贡献 食品、工业原料
(2)要素贡献
(3)市场贡献
劳动力、资金、土地
工业品市场、农产品市场
(4)外汇贡献
为资本品的进口提供外汇
2.农业多功能性
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纤 维等多种商品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它经济、 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这些功 能所产生的有形结果和无形结果的价值无法通 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 1.环境功能 2.社会功能 3.粮食安全功能 4.经济功能 5.文化功能
0.3 西方农业经济学科 的产生与发展
0.3.1 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农业经济思想 0.3.2 近代资本主义前期的农业经济思 想(17世纪~19世纪30年代) 0.3.3 近代资本主义后期的农业经济思 想(19世纪40年代~20世纪初) 0.3.4 现代农业经济思想(20世纪初以后)
农业经济学CH10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一般要包含下列规定性:
➢合作社成员是具有独立财产所有权的劳动者,并按自 愿的原则组织起来,对合作社的盈亏负无限或有限责任。
➢合作社成员之间是平等互利的关系,组织内部实行民 主管理,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在其成员内聘任,也可以聘 请非成员担任。
➢合作社是有独立财产的经济实体,并实行合作占有, 其独立的财产包括成员投资入股的财产和经营积累的财 产。
指导思想不同:市场型合作经济的思想基础是空想
社会主义理论;生产型合作经济则以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为指导
➢形成的环境和条件不同:市场型合作经济是在
市场经济体制中发展演变而来的;生产型合作经济 则计划经济中形成
➢目的不同:市场型合作经济注重
效益和效率;生产型合作经济以政治 目标大于经济目标
➢主体不同:市场型合作经济以家
➢完成合作化,要进行文化革命
10.2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含义、产生的 原因、运行的基本原则与特征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含义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也称农业合作社,是 指农民、特别是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 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以至生活 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遵 守合作社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联合从事特定 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基本特征
✓合作目标的双重性,即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 性和盈利性,与成员发生经济关系不以利润最 大化为目标,可以为社员提供有偿、低偿、无 偿服务,力求成本最小化,与外部发生经济关 系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合作经营结构的双层次性,约定统一经营 (某些环节上)与分散经营(在其他环节上) 相结合
此后一年中,《人民日报》连续组织了 23期关于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道、宣传和 讨论,在全国掀起农村合作医疗的热潮。 同年,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农 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文化大 革命”期间,农村合作医疗被当作“无 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新生事物”,当作 “农村卫生工作两条路线的斗争”,是 “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卫生路线”的大 问题
农业经济学
农业的生产的特点是什么: 1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
2农业生产也是一种经济再生产。
3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最根本的特征)。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农业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1)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2)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农业的贡献: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外汇贡献农业的多功能性: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粮食安全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各类经济问题的部门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包括农业生产力的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以及两者相互不间的运动规律。
从广义上看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的更选和各个历史时期农业生产方式。
但通常农业经济学时狭义的,狭义:以研究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所以主要研究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的农业经济学或以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的农业经济学。
农业的特征:1.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 2.农业生产也是一种经济再生产 3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最根本的特征)。
农产品供给: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形成有效供给的条件:一是生产经营者有出售农产品的愿望,二是生产经营者有供应能力。
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形成有效需求的条件:一是消费者有购买欲望,第二是消费者在现行价格条件下具有支付能力。
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1消费者的收入水平2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3中间需求的变化4人口的数量与结构5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观念6消费者的文化习俗7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8政府的消费政策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指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与其价格变动率得到比率。
农业经济学
1、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过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农业发展过程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2、影响农业经济学的变量有哪些?经济变量:农产品供给价格,农用资料价格,科学技术进步,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变化3、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1)农业资源开发及利用状况(生物、劳动力、土地、水资源)(2)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自然灾害发生率、土壤有机物质含量、土壤水资源中有害物质含量)(3)满足社会需求程度:①农产业的人均占有量②农产品商品率③商品性农产品总价值4、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比较传统农业:(1)生产目的是糊口农业/产品农业(2)生产手段以人力、畜力和各种手工工具为主(3)生产经营者文化水平低,人力资本投资少,回避风险倾向较强(4)生产部门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单一部门(5)生产经营市场化程度低,自给自足为主(6)组织管理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组织管理简单(7)关联关系远离城市,城乡界限明显(8)经营效果物质和能量低层次循环,发展潜力有限,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都较低现代农业:(1)生产目的是商品农业/市场农业(2)生产手段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理念方法(3)生产经营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4)生产部门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部门(5)生产经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生产的产业模型(6)组织管理产前、产中、产后实行一体化管理(7)关联关系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生产,城乡统筹优势互补(8)经营效果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5、都市农业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周边地区,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先锋,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建立农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的现代大农业,弱化农业的满足人、食物需要的传统功能,释放农业的生产功能,教育和文化的传承功能,及审美功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功值,使农业成为高效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