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初中物理7-3重力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3重力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重力的存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5.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即物体重心,通过实际物体展示,让学生找出物体的重心。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如:“重力的方向为什么总是竖直向下?”“如何测量物体的重力?”等。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达成共识。
4.分组讨论,促进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重力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案例分析,联系实际: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桥梁设计、电梯原理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多元评价,关注个体差异:采用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学要求:查阅资料,了解重力在工程中的应用,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5.鼓励学生思考重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预习下一节课关于“重力势能”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布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和探索,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教师应及时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引力的图像,如苹果落地、瀑布流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重力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3《重力》
教案:7.3《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7章第3节《重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N/kg。
5. 重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和大小,能运用重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和大小。
难点:重力加速度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重物、细线、地球仪。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演示地球引力作用的现象,如地球吸引物体、物体自由下落等。
(2)提问: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出重力的概念。
2. 重力的概念:(1)讲解重力的定义: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强调重力是一种基本的自然力。
3. 重力的方向:(1)讲解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演示实验:用地球仪和重物进行实验,验证重力的方向。
4. 重力的作用点:(1)讲解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2)演示实验:用细线悬挂物体,找到重心的位置。
5. 重力的大小:(1)讲解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 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N/kg。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3节重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重力的定义,即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明确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
3.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重力的单位:介绍重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N)。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6. 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重力势能、比重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方向、单位和与质量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重力的方向和单位。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计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重力现象,如抛物线运动、物体落地等。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重力的定义,即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3. 明确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
4. 讲解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5. 介绍重力的单位:介绍重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N)。
6.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7. 举例说明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重力势能、比重等。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重力、判断物体在地球上的状态等。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施力物体:地球3. 受力物体:地面附近的物体4. 方向:竖直向下5. 单位:牛顿(N)6.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地球上的重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探索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3.强调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实用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力概念的理解: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需要理解重力的来源、作用点和方向。
2.重力与质量关系的探究:理解重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的关系,并能运用公式G=mg进行相关计算,这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3.重心概念的认识: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如苹果落地、抛物线运动等,引发学生对重力的好奇心,自然导入新课。
2.实验探究,理解重力: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比较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重力,理解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互动讨论,突破难点:针对重力与质量关系这一难点,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自主发现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
7.作业布置,拓展延伸:布置与重力相关的作业,如观察生活中的重力现象、计算特定物体的重力等,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8.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9.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培养他们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3节-重力教案(基础班)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3节重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重力的方向。
2. 重力的计算: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根据物体的质量计算其受到的重力。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探讨重力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讲解重力常数的概念。
4. 重力的测量:介绍常用的测量重力的工具,如弹簧测力计,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根据物体的质量计算其受到的重力。
3.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重力常数的概念。
4. 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等工具测量重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方向:学生需要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 重力的计算公式:学生需要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并能正确运用。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学生需要理解重力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重力常数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弹簧测力计。
2.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工具(如尺子、天平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苹果从树上落下来,引导学生思考重力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
2. 讲解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的定义,说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 讲解重力的计算: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G=mg,讲解如何根据物体的质量计算其受到的重力。
4.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探讨重力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讲解重力常数的概念。
5. 测量重力:示范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计算公式:G=mg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其中g为重力常数)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
答案:G=mg=2kg×9.8N/kg=19.6N2. 题目:解释为什么苹果从树上落下来。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3重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3重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 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约为 9.8 m/s²。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小,受到的重力也越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让学生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重力的作用点。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测力计、地球仪、悬挂装置。
2. 学具:学生测力计、质量不同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例如拿起一个物体,感受手对物体的吸引力。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向学生讲解重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3. 演示重力的方向:使用地球仪和悬挂装置,演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向学生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5.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向学生讲解物体的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 G=mg。
6. 学生实验:让学生使用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的重力,观察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重力的问题,例如:重力的方向是什么?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什么?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重力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重力与质量:G=mg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描述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重力的方向。
2. 重力的大小:讲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测量重力。
3. 重力的作用点:介绍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以及如何确定重力的作用点。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计算物体的重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产生原因和重力的方向。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大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学会测量重力。
3.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点,学会确定重力的作用点。
4. 让学生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学会计算物体的重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方向。
2.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3. 重力的作用点。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计、物体。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一个物体,感受一下重力的存在。
2. 讲解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重力的方向。
3. 讲解重力的大小:讲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测量重力。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介绍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以及如何确定重力的作用点。
5.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计算物体的重力。
6. 例题讲解: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来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7.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
2.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3.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G=mg。
4.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的重力。
答案:G=mg=2kg×9.8N/kg=19.6N。
2. 题目:判断一个物体的重力是否与其质量成正比。
答案:是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践和例题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七章 第3节.重力教案
第三节:重力(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2.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2.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2.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二、落实重点,突破难点(一)落实重点1.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二)突破难点2.G=mg的应用。
三、课型与课时安排新授课、一课时四、教学时间教学班级八()八()八()八()教学日期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橡皮、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等.六、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课件视频:①苹果下落;②水往低处流;③抛出的球落地.引导大家观看视频,并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教师就学生举例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下面我们来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重力。
(二)进行新课1.认识重力生活中,同学们可以随处发现像上面视频中的现象.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有吸引作用,物理学中把地球的这种吸引作用叫做引力.重力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吸引.那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我们知道,凡是力都有大小,那么重力的大小如何呢?重力的大小通常叫重量.我们有这样的体会,有的物体所受重力大,有的物体所受重力小.请大家猜想,物体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思考,发表看法: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可能与它相对地面的位置有关;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教师总结学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实验方案(多媒体课件)(1)需要测定的物理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3《重力》教学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3《重力》教学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5. 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公式为G=mg。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作用点以及重力的方向。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重力的性质和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难点:重力的作用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悬挂重物的绳子、测量工具(如磅秤)。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重力的存在。
将一个物体悬挂在绳子上,让学生观察物体下垂的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向下垂?”2. 讲解:讲解重力的概念,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解释重力的作用点,并通过地球仪模型来展示重力的作用点。
讲解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介绍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给出公式G=mg。
3. 实践与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 巩固与练习:通过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重力知识解决问题。
如:计算一个物体的重力,或者判断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的受力情况。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重力: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施力物体:地球受力物体:地球附近的物体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mg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的重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第三节-重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第三节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1.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 测量重力: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3. 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运用公式 G=mg 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方向。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悬挂钩、质量不同的物体。
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同学们感受重力的存在,可以拿一个物体向上抛出,观察物体落回手中的现象。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叫重力。
3. 讲解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可以通过悬挂钩实验来验证。
4. 测量重力: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5.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
6. 例题讲解:一个质量为 2kg 的物体,求它的重力。
解:G=mg=2kg×9.8N/kg=19.6N7.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自己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2. 方向:竖直向下3. 测量:利用弹簧测力计4. 关系:G=mg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 3kg 的物体,求它的重力。
答案:G=mg=3kg×9.8N/kg=29.4N2. 题目:请同学们用自己的体重除以 10,求出自己的重力。
答案:假设体重为 50kg,则重力为G=mg=50kg×9.8N/kg=490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然后讲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是什么,它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2.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重力的作用点:解释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4. 重力的大小:介绍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所在的高度有关。
5. 重力的测量:学习使用重力计测量重力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方向,明白重力总是竖直向下。
3.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点,理解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4.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大小与质量、高度的关系。
5. 培养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重力的作用点及重力的大小。
3. 重力与质量、高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重力计、地球仪。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学生为什么物体总是往地上掉,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存在。
2. 讲解重力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3. 讲解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总是竖直向下,使用地球仪演示重力的方向。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解释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举例说明。
5. 讲解重力的大小:介绍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所在的高度有关,演示实验。
6. 重力计的使用:讲解重力计的原理,让学生动手操作重力计,测量重力的大小。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重力大小。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2. 方向:竖直向下。
3. 作用点:重心。
4. 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与高度有关。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本节课学到的重力知识,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的重力大小。
答案:2kg × 9.8m/s² = 19.6N2. 请解释为什么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八年级物理下册(7.3 重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环节】
引
入
新
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1.实验:
用一根线拴住一个小球,做圆周运动。
1.学生观察。
2.引导提问:
小球为什么不会飞走?
同样的,月亮在绕地球做类似的运动,为何不会飞走?
让学生认识到做圆周运动的受力特点。
2.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原因:
1. 猜想:重力大小可能与其质量有关?可能与体积有关?
2. 引导学生做实验,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设计步骤:
i.增加质量,看重力的变化情况。
ii.表格记录数据,要求能表现出质量与重力的对应关系。
iii.根据数据做图,用图线表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动手实验:
iv.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
4.学生可分组议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播放动画“万有引力”。
5.引入课题:重力,特指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5.明确学习内容:重力,包括研究其大小,方向,作用点。
播放动画“重力”。
重
力
的
大
小
1. 探究活动:在地面上拿大小两个石块,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后,一个重一个轻,为什么呢?什么是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呢?
《7.3 重力》
【课题】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知道重心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自己参与思维活动的兴趣,珍惜自己的思维活动成果。
八年级物理下册 7_3 重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重力章节(课题)名称重力学时1总课时4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3)知道重心的概念过程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学生特征分析本节是在前一章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札记一.引入新课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
引入新课。
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
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
二.新课教学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引入“万有引力”。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
引入重力概念。
(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
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提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7.3重力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的大小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3. 让学生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够运用重力公式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的大小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重物、细线、桌椅。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起自己的书包,感受一下书包受到的重力。
提问:你们感受到的重力是什么?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2. 知识讲解:介绍重力的概念,讲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介绍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3.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测量结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公式计算几个物体的重力,并填写在笔记本上。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重力计算的例题,让学生跟随讲解步骤一起解题。
6. 小组讨论:7. 知识巩固:8.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重力1. 概念:物体受到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
2. 方向:竖直向下。
3. 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 = mg。
七、作业设计物体质量(kg)重力(N)课本 0.2 _____书包 0.5 _____2. 答案:物体质量(kg)重力(N)课本 0.2 2N书包 0.5 5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跳伞运动员为什么要打开降落伞?地球上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作用,那么在太空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的大小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一、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它是由于地球的质量所产生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题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总结等过程,掌握重力的相关知识。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重力知识,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重力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5.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重力的作用效果,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重力概念。
6.适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
5.强调重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重力的作用使得物体落地、水流向低处等,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力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内容:讲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等,并通过实验演示重力的测量方法。
3.课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重力知识的掌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题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作用点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计算物体的重力、分析重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等。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测量重力大小的实验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a.质量为5kg的书
b.质量为200kg的人
(3)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并记录实验过程和数据。
初中物理重力文字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 知道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
(2) 能够用G=mg计算重力。
(3) 理解重心概念,能画出简单物体的重心位置。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感受重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物理的兴趣。
(2) 学会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
(2) G=mg计算重力。
(3) 重心概念和重心位置的确定。
2. 教学难点(1) 重力方向的理解。
(2) 重力作用点的确定。
(3) 重力计算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然后提问: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一种力的作用,你们知道这种力是什么吗?引入新课《重力》。
2. 探究重力的方向(1) 实验一:让学生每人拿一个气球,松手后观察气球的运动方向。
(2) 实验二:将一个物体悬挂在绳子上,使其在水平方向自由摆动,观察物体摆动的方向。
(3)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得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3. 探究重力的作用点(1) 实验三:让学生拿一个物体,轻轻放在桌面上,观察物体受到的重力作用点。
(2) 实验四:将物体悬挂在绳子上,使其在水平方向自由摆动,观察物体摆动时绳子受到的力。
(3)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得出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4. 学习重力计算公式(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物体的重力?(2) 介绍重力计算公式G=mg,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9.8N/kg)。
(3) 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公式计算物体的重力。
5. 重心概念和重心位置的确定(1) 介绍重心的概念: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感受重力的存在,理解重力的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我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结合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重力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定义,知道重力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重力的定义、重力的作用。
2. 难点:重力的大小、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水果、玩具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提问方式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重力。
2. 探究重力的定义:观察地球仪,让孩子们了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3. 实验演示:利用重力计展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重力大小,并用记录本记录。
6. 重力的大小与方向:讲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距离地球表面的距离有关,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7. 课后拓展:让孩子们思考: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那么太空中呢?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重力的定义、重力的作用。
2. 难点:重力的大小、方向。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掌握了重力的基本概念。
在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观察、思考、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孩子对重力大小的理解仍有困难。
在课后,我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拓展延伸,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实践,进一步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探究重力的定义在引入重力概念时,我选择了提问方式:“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这个问题紧密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引发了他们的思考。
我接着引导他们观察地球仪,让他们了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重力的定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7.3重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7.3重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7.3节重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以及重力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方向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重锤、质量不同的物体。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地球仪和重锤,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重力的存在和方向。
2. 知识讲解:讲解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作用点,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方向。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引导学生发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例题讲解:运用重力的知识,讲解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物理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知识拓展:介绍重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重力发电、重力悬浮等。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2. 施力物体:地球3. 作用点:重心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5. 方向:竖直向下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重力为10N,求该物体在月球表面的重力。
答案:由于月球的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该物体在月球表面的重力为2N。
2.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重力是多少?答案:G=mg=2kg×9.8N/kg=19.6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掌握较好,但在重力方向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重力方向的教学,可通过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学是否能例举一些物体受到重力的现象呢?(强调:地面上以及地面附近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重力作为一种力,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地面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
二、重力的方向
强调:
①在公式中,m的单位需用千克,计算出的G的单位才是牛。
②g=9.8 N/ k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③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属性,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是一种力.在近地面范围内,重力是质量的9.8倍左右,但比如在月球上,物体所受引力约为地球上的1/6。(举例:宇航员的称重图片;播放宇航员月球行走的图片。)
探究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内容,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去做,通过自己实验总结出规律。在此过程体会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并从探究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和乐趣。
最后,通过科学窗介绍地球上不同位置g值不同,延伸了知识点,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本节课教学中,特别强调重力是一种力,引导学生从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的角度全方位的认识重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课时教学方案周时
章节课题
第七章运动和力第三节重力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主要研究重力这种常见的力。对于重力的概念,教学中首先展示重力的具体事例,通过事例启发学生从研究对象运动的共同点思考重力产生的原因等深层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习惯。关于重力的方向,通过说明物体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区别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介绍重垂线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再次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锻炼学生动脑思考问题。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学生观察粉笔自由下落的方向。
学生观察悬挂重物的细线静止时的方向。
使学生猜想重力的方向。
(4)(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可放在扩展资料中)重心的应用: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如不倒翁。
五、重力的图示
举例:试作出静止在一斜面上的质量为2千克的正方体木块所受重力的图示。
观看视频,思考其共同特点:落回地面。
回忆小学自然课所知的物体受地球吸引的概念,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积极举例(跳水、滑滑梯、飞机失事坠毁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重力的三要素;难点为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掌握公式G=mg。
教学基本方法与教具
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启发和讲解结合的方法。
教学中需使用铁架台、细线、斜面、一重物;弹簧测力计、钩码(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课
请大家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几个现象:播放视频:瀑布、投篮、苹果落地。
“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向上抛出的球为什么总落回地面?”、“大家知道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引导学生对观测结果进行描述,再提出问题。
探究新知
一、重力
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在这里,针对善于思考的同学可指出: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讲解)。
(4)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5)在重力的运用上,较多的采用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
(10)请同学们计算自己的重力?(指出平时所说的体重其实是质量)
(11)请同学想象一下,要是地球对物体没有重力作用将会是什么样子?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2)举例(课件):找出正方体、球、直尺的重心。
(3)请学生想办法用一个手指托住一把直尺(图),观察手指所在刻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引力而产生的。
(2)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
(3)能用G=mg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收集实验信息。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的信息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1)演示:让粉笔由静止自由下落。
(2)演示:把一物体用细线悬挂在水平铁架台上,把物体抬高后放手,最后竖直悬挂静止。
(3)从这些现象中,能猜想出重力的方向吗?(学生容易回答:垂直向下)
(4)演示:如上实验中,把铁架台放在一斜面上,演示此时细线悬挂情况。
(5)比较两图片,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方向即为垂直水平面的方向)
根据情况可提醒学生计算G与m的比值,
在表格中补充一列,如: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
0.1
0.98
9.8
0.2
1.96
9.8
0.3
2.94
9.8
0.4
3.92
9.8
(9)由实验可总结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9.8牛/千克(用g表示)。
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可以写作:G=mg
(6)同学能不能想个办法检测一下你的桌子是否水平?
(7)介绍水平仪和重垂线的应用。
三、重力的大小
(1)演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一个钩码(50克)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约0.49N)。
(2)同学的体重(质量)是多少千克呢?你觉得你的重力大还是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3)提出问题:物体的重力大小和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吗?
(4)组织学生猜想。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和制定表格。
(6)请各小组交流方案和表格,帮助总结出实验方案和表格。
(指出应多测几组数据)
(7)请学生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
提出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尝试发现规律。
(8)请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发现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