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答案

合集下载

《登飞来峰》赏析和答案

《登飞来峰》赏析和答案

《登飞来峰》赏析和答案
《登飞来峰》赏析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来山上千寻塔;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闻说鸡鸣见日升。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5、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这首诗中,“泘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当时的保守势力)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7、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8、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见日升)”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9、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答: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 / 1。

中考语文总复习《哲理诗》专项训练(带答案)

中考语文总复习《哲理诗》专项训练(带答案)

中考语文总复习《哲理诗》专项训练(带答案)一、哲理诗基本常识1.哲理诗含义: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

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2.哲理诗特点:(1)抽象性:哲理诗的表达方式通常较为抽象,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以含蓄、隐喻的方式呈现思考和理解。

(2)深度思考:哲理诗以较为深刻的角度和思维方式思考生命和存在的意义,表达对于人类的思考和关切。

(3)多重解读:哲理诗常常具有开放性和多重解读的特点,使用多义性和模糊性的语言创作,使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诗歌的意义。

3.哲理诗说理方式:借景说理、即事说理、托物说理、类比、比喻、象征、对比二、中考课标篇目《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过松源晨炊漆公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晚春》《次北固山下》《浣溪沙》《水调歌头》三、课内链接《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南山北山阴阳分解,晨昏不同。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回旋入山。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渺小的群山。

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写作手法:拟人、设问、对偶、化用诗句文本分析:这首诗通过对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的描绘,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巍峨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壮志。

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

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未了”写出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了山势绵延不尽的特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友情诗和哲理诗)(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友情诗和哲理诗)(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友情诗和哲理诗)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诗词曲鉴赏阅读。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_______”,展示了一幅离别的画面。

起句“_______”,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2.诗的后两句是“_______”(表现手法),进一步说明送别的地点在桃花潭。

“_________”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尾一句的抒情作了伏笔。

3.桃花潭的水真的有“千尺”深吗?诗人把潭水和什么相比?4.结尾句“不及汪伦送我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前两句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画面。

B.第一句表明李白乘舟待发,第二句写送行者,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C.后两句是抒情。

第三句描写潭的特点,照应起句。

D.结尾用拟人手法抒发作者难忘汪伦的深厚情意。

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解释词语:辞:________________烟花:________________7.这首送别诗先后写出了送别的地点:___________;送别的时间:____________;故人的去向:________________;以及送别的场景:_________________(最后一个填空用自己的语言)。

8.这首诗中“之”的意思是___________,“故人”的意思是___________,“唯”的意思是___________。

9.后人评说此诗是:千古丽诗。

请结合诗歌说说“丽”的具体内容。

阅读。

峨眉山①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②,影③入平羌④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哲理诗鉴赏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哲理诗鉴赏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哲理诗鉴赏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唐】孟郊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蔽月山房【明】王守仁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前两句认为,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B.第二首诗前两句认为,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觉得月亮很小,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

C.第一首诗五六句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运势,其他人得到了一切也比不上我的才能。

D.第二首诗三四句认为,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仅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

2.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

这种诗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理。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菊节(宋)苏轼缥缈危楼紫翠间,良辰乐事古难全。

感时怀旧独凄然。

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

不知来岁与谁看。

1.本词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重阳节前一天与杨绘分别时所写,词中“______”一词点出“重阳”的时节,“______”一句暗示了“分别”。

(用原词、原句回答)2.本词充满理趣,多处体现出哲理性思考,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塍①秋日即事周密络纬②声声织夜愁,酸风吹雨水边楼。

[注]①塍:田间的土埂子,小堤。

②络纬:虫名。

俗称络丝娘、纺织娘。

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如纺线,故得此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标题中的“即事”一词意为“就过去的事物、情景做诗文或绘画”。

B.“织夜愁”既回应了“络纬”,又暗指纺织女的“夜愁”如织物般纵横交错。

C.“酸风”的出处是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意指“刺人的凉风”。

哲理诗鉴赏

哲理诗鉴赏

一、哲理诗的概念哲理诗: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

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

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

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

二、表达哲理的形式1、借景说理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字面解读: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

要问水塘为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2、即事说理诫子弟 [清] 何绍基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哲理】全诗以诗人劝解家人不要因为三尺之地破坏邻里关系类比喻理警世:人生百年,转眼即逝,何必为小利,“三尺”之地,败坏品德。

在短暂的人生中,要目光长远,不因小利而损害人间情义。

3、托物说理画眉鸟 [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此诗是他受排挤从朝中被贬到安徽滁州时所写。

[哲理解读]“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才知道把它锁在金笼里,实在比不上让它在山林里自由啼鸣的悦耳动听。

用笼中鸟与林中鸟,诗人朝中受排挤与纵情山水作对比,揭示了万物贵在自由,宇宙万物之美在能自由自在。

三、理趣赏析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一、田园山水诗1. 江村即事唐·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诗题是“江村即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江村”的?写出了“江村”怎样的特点?2.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限60字)2.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

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8. 鄂州南楼书事宋·黄庭坚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1.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无人管”?2.全诗将、、、四种自然景色及沁人心脾的芰荷香味与作者所在的南楼一起化成优美无比的清凉意境。

可见其时作者的心情是。

9. 过分水岭唐·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

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爰一夜声。

1. 全诗描写的对象是而“”一词总领全诗,堪为“诗眼”。

2 .试说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自己真切感受的?11. 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 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 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二.赠友别离诗古人尚交游,朋友之间、情侣之间,用诗来抒写真情挚意和离情别绪是习见的事。

这类诗常常把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衬托心情。

如柳永的《雨霖铃》,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也有直接叙写离别时人物的言语、行为和神情,创造一种情境,表现深厚情感。

如李白《赠汪伦》、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还有通过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来表达对朋友关切的。

这些诗,人物形象鲜明,感情浓烈,感人至深。

23.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 第二、三句连续用“问、惊、称、忆”四个动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 颈联中的“语”指的是,“暮天钟”的意思是反映了。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诗歌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诗歌第二句“芙蓉向脸两边开”用了衬托的手法,明写________,实则为了衬托出________之美。

(2)请赏析“乱”字的妙处。

3.诗歌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是什么意思?(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桂源铺(宋)杨万里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

【注】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一,二句诗。

(2)朱光潜《诗论》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炽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

”这首哲理诗的第三,四句中能够表现“理”的意象是什么?从中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部编版六(上)一课一练:语文园地(一、三、四)(附答案)

部编版六(上)一课一练:语文园地(一、三、四)(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一、交流平台读句子,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

①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那儿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③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1.选段从颜色、样子和气味三方面描写了丁香花。

请你用“____”画出描写丁香花颜色的词句,用“”画出描写丁香花样子的词语,用“”画出描写丁香花气味的词句。

2.仿照上面的句子,联系生活经验,写一写。

(1)槐花的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槐花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槐花的气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词句段运用1.读句子,完成练习。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1)我发现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它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2)仿写排比句。

西湖的水真清啊,清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湖的水真绿啊,绿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湖的水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熹《观书有感》苏轼《琴诗》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苏轼《琴诗》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苏轼《琴诗》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观书有感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琴诗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1,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属于诗。

朱熹诗揭示的道理是,苏轼诗暗示的道理是。

2,分析这两首诗在表达上的不同。

【参考答案】:(1)朱熹诗借大战船自在航行的条件说明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不按照规律行事,硬是用人的蛮力去“推移”是不行的;苏轼诗通过琴音与手指的关系说明,单有好的客观条件或单有好的主观条件都是不行的,只有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朱熹诗通过鲜明的形象体现理趣;苏轼诗通过两个浅显的假设表现理趣。

【问题】(1)这两首哲理诗各揭示了什么道理?(2)这两首哲理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⑴朱诗说明大战船自在航行,有其自身的规律,离不开必要的条件,硬是用人力“推移”,即使发挥了冲天干劲,也无济于事。

苏诗说明,只有好的客观条件或主观条件,还不能取得好效果,只有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效果。

⑵朱诗有鲜明的形象,由形象本身来体现理趣。

苏诗用两个假设、两个提问表现理趣。

[分析]古代诗歌的题材有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羁旅(行旅)诗,边塞诗,咏怀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哲理诗,爱情(闺怨)诗等等,应该能够加以基本的识别。

练习8所选的两首诗都是阐述道理的,所以是“哲理诗”。

对于哲理诗必须弄清两点:一、说明(或隐含)着怎样的道理;二、这种道理是如何来表达(或显示)的——即表现手法。

题解1,朱熹的诗说,由于春水上涨,所以“艨艟巨舰”就像一根羽毛那样轻了;原来费了很大的力气也推不动,现在却在水中自然地漂动起来了——即“春水生”是“自在行”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朱熹诗中说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与必要条件的关系——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需要恰当条件的,或者说当一定的条件具备了,事物就会发生变化。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哲理诗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哲理诗课件

内容:写景、叙事、物——说理 一叙一议论
联系生活实 际:悟出在 社会现象、 人生的思考, 自然规律的 总结。
课堂活动二:参照参考答案,进行阅卷判分。作为阅卷人,请说 明判分理由。
(一)分析你的答案与参考答案有哪些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6题。
明发石山
杨万里
明发愁仍集,寒云又作屯。
悬知今定雨,正坐夜来暄。
回答有术:

以题定答

答而有方


言而有序
课堂活动三:学以致用,夯实强化。 《全品.短平快》P99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以下问题。 纸鸢 [明]彭友信 桐花时节春风颠,巷陌街头多纸鸢。 一丝斗上云霄际,摇尾昂头如得意。 纷纷羽翮岂真有,舒卷只在儿童手。 儿童疾走莫漫狂,如此春风那可常。 君不见朝来雨声骤,人间又是清明候。
便恐禾生耳,宁论客断魂。
山深更须入,闻有早梅树。
[注]①禾生耳:即禾头生耳,指庄稼遭雨后禾头长出卷曲如耳的芽蘖,预
示收成不好。
16.《明发石山》 中蕴含两重哲理,对我们的学习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
诗句简要说明。(6分)
16.《明发石山》 中蕴含两重哲理,对我们的学习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 诗句简要说明。(6分)
古诗鉴赏二轮复习
精读哲理诗.答题有术
一、学习目标
1.分析诗歌的写作结构,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 2.调动知识储备与题干对接,进行思维建模。
二、教学重难点:

精何研读文本,快速把握诗歌内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6小题。
明发石山 杨万里 明发愁仍集,寒云又作屯。 悬知今定雨,正坐夜来暄。 便恐禾生耳,宁论客断魂。 山深更须入,闻有早梅树。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哲理诗(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哲理诗(含答案)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哲理诗一、哲理诗特点:“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

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二、分类:(1)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

诸如: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虞世南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2)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启迪深思。

诸如: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咏史》);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

(3)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往往都是诗人的感情宣泄,真切自然,读了催人奋起。

诸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等。

(4)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

诸如: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子聿》);郑板桥的“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竹》);张问陶的“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论诗绝句》)等。

(5)描写爱情的哲理诗,也不乏名篇,不过这类作品,大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来表现感情的。

诸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等。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朱熹。

其古诗全文如下: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前言】《春日》这首七言绝句是宋代的朱熹所作。

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注释】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翻译】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赏析】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

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

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

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

但泗水在山东,孔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2020-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诗歌赏析讲解与分析 阅读练习(含答案)

2020-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诗歌赏析讲解与分析 阅读练习(含答案)

专题一哲理诗阅读专题精讲知识要点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

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

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

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

这类诗,之所以倍受赞赏,是因为具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系列生动意象。

二是含蓄,不露理。

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陈毅的《冬夜杂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写作哲理诗,要语出自然,有警句创见,避免概念化、一般化,切忌人云亦云,浅薄无味。

如:七年级下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命题规律近几年,哲理诗频频登陆中考试卷,它形式活泼、贴近生活、注重实用、富有情趣,且命题者新招迭出,目的在于激活考生的思维,引发联想和想象。

命题人通过这种“思维体操”来考查考生思维的思辨性、广阔性和多样性,并以此引导考生关注自然、思考生活,有效地实现了高一级学校的选拔功能,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综观近年中考语文试题中以诗词为材料的题目,其命题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特点一:从诗词选择看,以唐诗宋词中的名言名句为主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两大瑰宝。

登飞来峰诗歌阅读题及答案

登飞来峰诗歌阅读题及答案

登飞来峰诗歌阅读题及答案登飞来峰诗歌阅读题及答案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是一首哲理诗,其主要特点是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或借用别人的诗句来解读诗中蕴含的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3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4.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5.写出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诗句意思相同或相似的诗句(或格言、成语)。

6.下列各句中的“寻”与“飞山上千寻塔”中“寻”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句是()A.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

B.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掘地深逾寻丈。

(以下是07年娄底市中考题)7.这首诗的前两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两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揭示了什么人生哲理?答案:1.站得高,望得远。

(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①用“自”好。

因为“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得“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解释不显得绝对。

②用“只”好。

因为“只”字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3.指困难、挫折、障碍等4.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

6.D。

《题西林壁》古诗_《题西林壁》阅读训练及答案

《题西林壁》古诗_《题西林壁》阅读训练及答案

《题西林壁》古诗_《题西林壁》阅读训练及答案【原文】:题西林壁⑴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注释】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翻译】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阅读训练】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

诗词鉴赏习题专练(附答案)

诗词鉴赏习题专练(附答案)

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回答问题。

(4分)塞上忆汶水曹元用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注】沙碛:沙漠。

苑马:西域大苑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答:边塞秋高云飞,展示频繁的惆怅、悲哀的景象。

(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2 分)答:征鸿,意为“远飞的大雁”,古人常利用它们寄寓自己的情怀.这里借写征鸿未归,表达了思乡思亲之情及厌战的心理。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城南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下列四首诗与《城南》体裁相近的是( C )(2分)A.《蒹葭》 B.《将进酒》C.《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D.《长歌行(青青园中葵)》2.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春雨山水图”,发挥想象把它描绘出来.(2分)答:风过罢,雨卷珠帘,水漫碧池,潮涨横塘。

远山含翠,错落起伏,小径明灭,任尔东西.3.这是一首哲理诗,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唷嚣浮华者往往昙花一现,平凡朴实者定会恒久长远。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问题(4分)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2分)答: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答: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5分)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注】⑴星河:银河。

⑵谩有,空有。

⑶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哲理诗举隅」刘禹锡《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阅读理解和答案(2022届佛山期末)

「哲理诗举隅」刘禹锡《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阅读理解和答案(2022届佛山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①刘禹锡衙前有乐馔常精,宅内连池酒任倾。

自是官高无狎客,不论年长少欢情。

骊龙颔被探珠去②,老蚌胚还应月生③。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注]①此诗作于大和五年(831)。

时年59的白居易丧子,刘禹锡寄诗安慰,白居易作《府斋感怀酬梦得》答谢中有二句:“劳寄新诗远安慰,不闻枯树再生枝。

”本诗为诗人再次酬答之作。

②《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颌下。

”比喻极其珍贵难得之物。

③汉·孔融《与韦端书》:“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

”原比喻年老有贤子,后多指老年得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直接描写了友人白居易晚年生活的优渥,有佳肴盛、歌舞充庭、美酒倾池。

B. 颔联笔锋一转,道出友人“少欢情”的原因不在“年长”,而是官高无亲近之人。

C. 颈联连用典故,写出对白居易的劝慰:现在的失去固然可叹,但将来仍存有希望。

D. 这首诗章法严谨,构思精巧,标题“释”字引领全篇,语言朴实晓畅,风情俊爽。

16. 有人说,好的文学作品既能“增人感”,以情动人;又能“启人思”,发人深思。

请结合本诗尾联简要分析。

(6分)【答案】15. C 16. ①劝勉友人不要因年老而悲伤,不要羡慕三春的桃李,此时的自己如同八月桂花,果实累累;②乐观主义情怀启人深思,诗人用桃李徒然浓艳,而桂花果实累累,说明人年老并非无用的道理,启迪人们乐观向上。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C.“现在的失去固然可叹,但将来仍存有希望”错误,“骊龙颔被探珠去,老蚌胚还应月生”是说年老,意味着成熟,意味着充实,意味着精华的集结,是应该感到高兴的事情。

并非说年老就失去了很多,实在可叹,也并非说将来仍存有希望。

故选C。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和哲理的能力。

年老,是白居易悲叹的核心问题,他甚至因此把自己看作一棵毫无生机的“枯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熟悉几首哲理诗,并体会哲理诗所蕴含的哲理。

导学内容:哲理诗所蕴含的哲理。

一、学生阅读诗歌,体会其中包含的哲理:
泥土(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包含的哲理是:只有正确认识自己价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义的人。

做个平凡的人,默默奉献,才能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不朽和永恒的价值。

只有人民不朽,只有历史永恒,在不朽和永恒中,个人的作用只能是微乎其微的。

“把自己当作泥土”的精神,正是使自己的生命价值获得不朽和永恒的一种追求。

二、教师明确哲理诗及特点:
1、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

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琴诗》;陈毅的《冬夜杂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等写作哲理诗,要语出自然,有警句创见,避免概念化、一般化,切忌人云亦云,浅薄无味。

2、示例分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哲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
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三、概括古诗中包含的哲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包含的哲理是: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
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
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
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四、仿写练习:读下面几首诗,指出其包含的哲理,然后仿写。

土(林希)仿写: 头发雨滴梅花
附着在大地上长在人的头上洒在湖面上开在陆游词里
你是土壤你能美容你增加一份清爽你只是愁苦的象征
沉浮在空间里落在人的肩上落在污水沟开在毛泽东诗中
你是尘埃你是垃圾你只会散发臭气你成了希望的路标
包含的哲理是:
林希笔下的泥土不仅注意到了它具有“土壤”价值的一面,而且还看到了当它“沉浮在空间里”时的轻浮的一面。

一旦变成“尘埃”,它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人生的价值也是如此。

当把生命与理想同一种伟大的集体事业相联系时,人生的价值才会显示
出来;而一旦离群索居,孤芳自赏,陷入虚幻的空间,就会成为污染环境的“尘埃”。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假如生活阻拦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惊慌,不要沮丧!
你不要悲伤,不要生气!阴暗的日子里需要信心:
熬过这忧伤的一天:坚持吧,光明的时光定会到来。

请相信,欢乐之日即将来临。

视线永远朝着前方;
心儿生活在未来;视线永远朝着前方;
现实却显得苍白:这里却多是阴暗。

一切皆短暂,都将过去;一切都是暂时,
而过去的一切都将可爱。

一切都将会随着时光流逝;
而那流逝了的,
就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包含的哲理是:
面对挫折要正确、乐观的对待它,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美好的、光明的。

仿写: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要沉沦也不要在意
不顺心时暂时克制自己所有的快乐和幸福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只有你自己能够给予自己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我们的双脚踏着土地
现实总是令人悲哀不论哪个方向总得向前走去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生命也终将化作尘土逝去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只有时间的河流在奔腾不息
一粒沙(布莱克)
从一粒沙看世界,
从一朵花看天堂,
把永恒纳进一个时辰,
把无限握在自己手心。

包含的哲理是:
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小东西里有大宇宙。

仿写:
一粒沙
一朵花里藏着一个世界,
一粒沙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
永恒在那一霎那间收藏。

一粒沙
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
刹那含永劫。

一粒沙子
从一粒沙子看到一个世界,
从一朵野花看到一个天堂,
把握在你手心里的就是无限,
永恒在那一霎那间收藏。

机会
人一生有许多的机会,
只是看自己是否能把握住,
珍惜眼前所看到的,
满足目前所拥有的。

我们常常为了一个机会,
而错失了更多的机会。

包含的哲理是:人要善于把握机会,抓住主要矛盾,不可顾此失彼。

理由
逃避不一定躲的过,
面对不一定最难过,
孤单不一定不快乐,
得到不一定能长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

你可能因为某个理由而伤心难过,
但你却能找个理由让自己快乐。

包含的哲理是:事物总有两面性,不要总看事物的阴暗面,要乐观的看待生活,看待一切。

古代哲理诗句
1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得高,看得远
3刘禹锡: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万事万物不可能十全十美)
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6.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只有高瞻远瞩,看问题才会深远
7.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实践出真知
8.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美好的新事物不可战胜
9许浑: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大事发生前有预兆
10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出真知
11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留取丹心照汗青。

(死要有意义,有价值)
12王安石: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老而弥坚。

人经历的挫折坎坷越多,就越坚强。

13郑板桥:(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现象到本质(螺旋式上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