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 -4.8.2 平均数(例2)【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四、巩固拓展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2.四一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年每组种了多少棵?
3.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王悦5次跳远的总成绩是10m,她每次跳远的成绩肯定都是2m.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cm,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cm。()
(3)小华不会游泳,但她说:“我身高160cm,这条小河平均水深才0.8m,我一定能安全过河.”()
(4)小东所在的小组同学平均体重是36kg,小刚所在的小组同学平均体重是34kg,小东一定比小刚重.()
2.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平均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平均数6的呢?
(通过把上层书本移2本至下层得到的相同数。)
今天就来学习平均数。
二、互动新授
1.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
问:你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设计意图:总结性语言使学生明确如何求平均数.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通过简单的实际操作,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认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明确平均数与传统的平均分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平均数是能代表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是统计应用中最广泛的一个指标。本环节借助比较两队的成绩,形成“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的认知冲突,通过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使学生认识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这样不仅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可以代表整体的平均水平,还可以发现运用平均数作比较的必要性。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例1、例2作业设计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例1、例2作业设计
2.冷饮店的冰淇淋最近5天的销售情况如下图:
请帮老板算一算。
明天做多少个冰淇淋合适呢?
三、拓展型
1.小丽最近7次数学测试成绩如下:98分、98分、98分、96分、93分、87分、95分。
(1)小丽7次的测试平均分是多少?
(2)如果分别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在计算平均分的方法计算最后的得分,此时小丽的平均分是多少?通过合理预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通过不同方式求平均分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一组数据中异常值对整体数据的影响,去掉异常值平均数能更好的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2 《平均数》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2 《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计算器、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每人一份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找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2)小组讨论: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意义?(3)师生共同总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3. 拓展应用(1)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讨论解题方法。
(3)师生共同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平均数的应用。
4. 巩固练习(1)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讨论解题方法。
(3)师生共同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平均数的应用。
5.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平均数的意义。
6.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思考:在生活中,平均数还有哪些应用?五、板书设计平均数求平均数的方法:1. 求和2. 除以数据个数六、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表达和展示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以上提供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探究新知”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概念的关键步骤,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以及是否能够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第8单元 平均数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教案
第8单元平均数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平均数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合作意识,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方式,积极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应用:比较两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估算数据的范围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平均数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练习册上关于平均数的练习题。
2. 请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平均数过程中的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合作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平均数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组数据,如:5、7、9、12、15,让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并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2. 学生可能会说,这组数据有5个数,有的大,有的小。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这组数据有大有小,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个数就是平均数。
二、新课1. 老师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老师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老师出示例题,如:小明5天共卖出45个苹果,平均每天卖出多少个苹果?老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5÷5=9,所以小明平均每天卖出9个苹果。
三、练习1. 老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四、总结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老师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学习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同时,我也注重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在练习环节,我出示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小学数学平均数的教案篇一教学目的: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足球!”“篮球!”“乒乓球!”……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生:“有!”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
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
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
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 21、23。
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
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
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
“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
“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 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认识平均数的第二课时,完成课本第43页例2及练习十一3、4、5题。
本例通过求两支篮球队的平均身高,比较这两支球队的身高情况,使学生理解: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不能反映其总体情况,应该用一个统计量来描述这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并和其他组数据进行对比,平均数就是这样的一个统计量。
要比较两支篮球队的身高情况,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
所以要先求出两个球队各自的平均身高,再用两个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通过此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在已经认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初次学习简单的平均数,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学习关于平均数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求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充分感受到平均数的作用,从而产生学习关于平均数的需求。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在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和实践能力。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01.主题与课时《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教学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两个内容,其中例1和例2教学平均数,例3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它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但平均数的概念与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虚拟的,而平均分得到的数是真实存在的。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平均数,能够计算平均数,但是对于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与现实意义了解并不深刻,因此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根据意义感知平均数的特性以及巧算平均数。
02.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2.学生能够通过移多补少感受平均数的区间性、易变性、虚拟性,能灵活用“移多补少”和“求和均分”两种方法正确地求出平均数。
3.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并发展数据分析能力。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03.评价任务1.能正确选出小红平均每月阅读量的代表数,并理解代表数表示的含义。
(检测目标1)2.能通过动画演示感受平均数的特性,并根据平均数特性巧算平均数。
(检测目标2)3.能根据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关于平均数的应用,透过数据分析本质。
(检测目标3)04.学习过程联系生活:师生围绕世界读书日谈话任务一:探讨交流,理解平均数含义(指向目标1)1.设计导学:选择一个数分别代表小明和小红的每月阅读量2.组织交流:(1)选择一个数分别代表小明、小红每月的阅读量并说明理由。
(2)讨论最大值“7本”、最小值“3本”不作为小红每月阅读量的理由。
(3)讨论中间值“4本”、“6本”不作为小红每月阅读量的理由。
3.概括总结:(1)7本只代表小红1月份的阅读量,没有考虑到其他月的阅读量;虽然每个月都读到3本,但除2月外其他月的阅读量均超过3本。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统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 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 实践应用- 设计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总结提升-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 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请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平均数实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八、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定期进行测试,检验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系统地传授平均数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学过程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它涉及到教师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以及如何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石家庄市藁城学区岗上镇岗上小学李景格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一课,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新课程中得到了较大重视,成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并列的四部分内容之一。
而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基于平均数的重要性我比较了苏教版的相关内容。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来进行不同数据组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等。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的意义基础上教学的。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对平均数的处理,更加突出其统计意义。
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这一思维的矛盾,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运用平均数作比较的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在上课之前,我对班内的不同程度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平均成绩,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平均数的很少。
只有一部分同学对平均成绩有所了解,大概占10%,学生对平均数在生活中接触不多。
但看到平均数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平均分,平均分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充分理解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平均数的基础,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这一点可能会使学生造成困惑。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
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实际,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三、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2.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平均数》教案 (2)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人教版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石阳小学朱宝华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以后,要想比较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怎么比较呢?生(预测):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
生(预测):这样不公平,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
生(预测):应该比较平均成绩。
师:对,应该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绩。
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绩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
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卫生日,环境卫生对我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的环保小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
出示课件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平均数教案课件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1、自己想办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交流,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认真!二、小组交流,展示点拨1、小组交流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生(预测):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生(预测):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生(预测):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2、展示点拨汇报预测:生1(预测):我们组认为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此时可展示移动瓶子的过程;生2(预测):我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生3(预测):平均数就是把收集瓶子的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2 《平均数》 ︳西师大版
教案标题: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2 《平均数》︳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 探究新知(1)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求平均数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求平均数的步骤,即:求和、除以个数。
(3)平均数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平均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3. 巩固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5. 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题(2)思考题:如何运用平均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进行分析和解决。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详细补充和说明: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指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数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可以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一个班级有5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40cm、145cm、150cm、155cm、160cm,如何表示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平均身高为(140 145 150 155 160)÷5=150cm。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8《平均数》(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8《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平均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的共同特点——每个数据都大于最小值,小于最大值。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数的含义,然后给出平均数的定义。
(3)介绍求平均数的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求平均数。
3. 巩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4. 应用拓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和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本节课板书如下: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8《平均数》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七、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可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总结: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导入,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一、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2课时 平均数(2)【教案】】
第2课时平均数(2)▷教学内容教科书P91~92例2,完成P93~94“练习二十二”第3~6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2.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机敏应用所学学问,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进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养成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平均数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预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创设情境,复习旧学问。
师:同学们,学校正在进行踢毽比赛。
下面是第3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的成果。
你知道哪个队的成果更好吗?(出示课件)【学情预设】预设1:算出哪个队踢毽个数多就行了。
男生队:19+17+16+20=72(个);女生队:17+21+20+18=76(个)。
因为72<76,所以女生队成果更好。
预设2:还可以用平均数来比较。
男生队的平均数是72÷4=18(个),女生队的平均数是76÷4=19(个)。
因为18<19,所以女生队成果更好。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第3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的情境,让学生在推断哪个队成果更好的过程中,既复习了旧学问,又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2.揭示课题,引出新知。
师:同学们真棒!很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正确地解决了问题,不少同学还用到了上节课学习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
今日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平均数(2)]【教学提示】教学时也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活动作为教学素材,例如跳绳、拍球等,由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参与的乐观性。
二、探究新知1.产生冲突。
课件出示教科书P91例2中的表格。
师:现在看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的成果,哪个队的成果好?【学情预设】预设1:算出哪个队踢毽的个数多,哪个队的成果就好。
《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
《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例1、例2的学习内容。
小学数学所认识的平均数指算术平均数,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份数所得的商,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具有代表性、虚拟性和敏感性等特性。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分类与整理、数据的收集整理,有对数据进行简单收集与整理的学习经验,具有初步的数据意识,掌握了平均分和除法运算的含义。
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居家学习期间同学们缺乏体育锻炼。
于是,复学后,学校打算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运动会。
其中一分钟掷球比赛吸引了四年级的同学。
四1班的张林和其他三名同学进行了一场团体训练赛。
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预设:这队共有四个人,其中张林投中8个,赵琦投中5个,李一博投中11个,王佳硕投中9个。
师:观察分析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会提问题是学好数学的开始。
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
你能提出一个和平均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吗?预设:第一小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师:这个问题要求的就是“平均数”。
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设计意图: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召开趣味运动会的情境,自然巧妙地引入新课。
特别是让学生自主提问,开放了课堂,发散了思维,同时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探索,建构意义 1.探索平均数的求法。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在练习纸上写出你的答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平均数在生活当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需要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资源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多加引导。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
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组数据的平均值是多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讲授新课(1)平均数的定义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含义,即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求平均数的方法a. 计算一组数据的总和。
b. 计算数据的个数。
c. 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3)平均数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
3. 操练巩固(1)让学生计算一些简单的平均数题目,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讨论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的能力。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和应用。
5.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求平均数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交流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评估学生对平均数概念、求法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教案旨在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精品教案
小组活动,
教师总结: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同学们,科学的殿堂美不胜收,只要你们“以勤为径”认真学习,我相信你们一定会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个人学习的好坏取决于他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加油吧,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去收获无限风光吧!
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 先合并,再平均分
(14+12+11+15)÷4=13
女生队(18﹢20﹢19﹢19)÷4=19(个)
男生队(19﹢15﹢16﹢20)÷4=17.5(个)
19﹥17.5
六、习题精选:
1、学校气象小组上午8点、10点、12点测量气温三次分别是 12℃、15℃、18℃,下午3点、6点测量气温二次,分别是17℃、14℃。求这一天的平均温度。( )
教师:这个答案是怎么得来的呢?
1、移多补少的方法。
结合学生的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板书:移多补少。
2、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教师结合学生的口述,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板书:(14+12+11+15)÷4=13
教师:谁再来说说这个3表示什么意思?
3、对比异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能力目标
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8.2 平均数(例2)
=19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为什么男生队除以5而女生队是除以4呢?你认为是男生队还是女生队成绩好?
师生交流后明确:因为男生队有5人,所以要除以5,而女生队只有4人,所以除以4。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19个,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
师:问题解决了吗?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明确: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王悦5次跳远的总成绩是10m,她每次的跳远成绩肯定
都是2m。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有的队员身高会
超过160cm,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cm。
()
(3)小东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6kg,小刚所在小组同
学的平均体重是34kg,小东一定比小刚重。
()
2. 哪个小组成绩好些?
3.“五一”期间博物馆门票统计如下图。
(1)估计一下,这5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
(2)如果你是博物馆的馆长,看到这个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第二小组5人,一
共做了110个第一小组4人,一共做了100个
四、归纳小结,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求平均数的方法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平均数
先求出总数----→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再求平均数----→总数÷份数=平均数
作业设计
基础:
1.小梅做跳绳练习,第一次跳了67下,第二次跳了76下。
她要想三次平均成绩达到80下,第三次至少要跳多少下?
综合:
2.一农机站有960千克的柴油。
用了6天,还剩240千克。
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用几天?
拓展:
小王现在还没工作,正好两家公司都在招聘员工。
两个公司内部工资结构表。
请问小王该选哪一家公司?为什么?
A公司员工月工资一览表
职工总经理副经理职员1 职员2 职员3 职员4 平均工资
7000 3000 1500 1500 1500 500 2500
工资
(元)
作业设计答案:
基础:1. 97
综合:2. (960-240)÷6=120(千克)
240÷120=2(天)
拓展:如果小王应聘高级职务,应选A公司,如果只是一般职工,应选B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