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战争观共17页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PPT 共17页

《孙子兵法》PPT 共17页

孙子兵法的主要பைடு நூலகம்想
1、重战、慎战、备战 2、不战而屈人之兵 3、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非利不动, 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火攻篇》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九变篇》
孙子兵 法
作者简介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 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早年由齐 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hé lǘ】进呈所著 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 占领楚国都城郢【yǐng 】城,几近覆亡楚国。后人尊称其为孙 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 》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 《武经七书》之首。
吴国的争霸活动在南方地区取得胜利后,便向北方中原地区进逼。公元前485年,夫差联合鲁国, 大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率领着数万精兵,由水路北上,到达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 与晋、鲁等诸侯国君会盟。吴王夫差在这次盟会上,以强大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得霸主地位。孙武 虽没直接参加攻齐取胜、与晋争霸两事,但在此前孙武精心训练军队和制定军事谋略,对夫差建立 霸业有不可抹煞的巨大贡献。
孙武指挥的著名战役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给了吴军伐楚的借口。阖闾、伍子胥、孙武 指挥训练有素的3万精兵,乘坐战船,溯淮而上,直趋蔡国,与楚国交战。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 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不料 孙武突然改变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 孙武从3万精兵中选择 强壮敏捷的3500人为前阵,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旧历11月28日攻入楚国国都郢 城。楚昭王带着妹妹仓皇出逃。孙武以3万军队攻击楚国的20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 的光辉战例 。

最新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与当代启示-精品

最新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与当代启示-精品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与当代启示《孙子兵法》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546年,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华夏与周边民族冲突与融合不断发生。

公元前546年---公元前476年,“尊王攘夷”的旗帜已经黯淡,中原大国争霸战争进入尾声,出现陪臣执国命。

所以说,《孙子兵法》的产生与当时的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定阶级社会发展的产物。

《孙子兵法》的产生,是中华民族演进到一定阶段在理论方面的结晶。

春秋时期是人才辈出、学术兴盛的一个重要阶段。

管子、孔子、老子等都是春秋时代着名的思想家。

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他们之间既共同学习与探讨、又相互攻击与批判。

孔子提出要“克己复礼”、“得治”和“仁政”来保持国家的稳定。

所以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孙子兵法》的产生,是春秋时期长期战争和军事实践孕育的结果。

“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

”根据史书记载,在春秋时期,共有200多个国家,春秋时期前后长达240多年,这个时期,各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据不完全统计,在这240多年中,就有483次大的军事行动,平均每年两次以上。

任何一种重要的军事理论,都是来自最现实的战争实践之中。

因此,《孙子兵法》这种非凡的历史巨着的产生,与当时的那种极其频繁的兼并战争实践是分不开的。

一、《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一)重战、备战、慎战的战争观战争决定着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政治、民心对战争的胜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孙子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段话既是《计》篇的纲领,也是《孙子兵法》全书的纲领。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孙子同样把战争看成国家大事,把战争看成是是国家行为,是政治行为,不是个人行为,不是国君、更不是将领的个人行为。

“兵着,国之大事”决不能把战争看成个人行为,战争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决不可不慎重,“不可不察”.对于战争的发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对敌我双方状况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研究和准确无误的判断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的基本条件,总之,孙子提倡把国家安全放在第一位,提倡重战、备战、慎战,要求明君、良将时时刻刻将“国家安危”、兵民生死系于心上,对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孙子兵法核心思想核心篇

孙子兵法核心思想核心篇

孙⼦兵法核⼼思想核⼼篇《孙⼦兵法》的核⼼在于挑战规则,出奇制胜,规则就是没有规则,讲究谋略。

《孙⼦兵法》表明从宏观上我们需要在出兵前对敌我双⽅决定胜负的政治、军事、兵⼒等条件进⾏⽐较、分析和研究,估算出战事的发展进程以及胜负的可能性,再制订作战计划,这是战前⽤兵的要领。

⽽孙⼦兵法的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齐⽂化伦理思想的特点,即讲“仁”,但是“仁”主要⽤于对⼠卒的管理和教育⽅⾯,同时还要符合战胜敌⼈、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才能再“仁”。

创作背景:孙武辗转到吴国时,适逢公⼦光政变。

公⼦光即位后,伍⼦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

孙武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

《汉书·艺⽂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兵法⼋⼗⼆篇,图九卷”。

⼋⼗⼆篇中的⼗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着问答多篇。

晚⾄唐代,流传的孙⼦兵法共三卷,其中⼗三篇为上卷。

还有中下⼆卷。

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篇孙⼦兵法删节为⼗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三篇出⾃孙⼦本⼈,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是由孙武草创,后经其弟⼦整理成书。

1、孙⼦兵法的核⼼思想是“全”。

2、《孙⼦兵法》中的孙⼦军事思想博⼤精深,其战略战术原则备受⼈民的推崇。

孙⼦在《孙⼦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1.避实击虚。

在《孙⼦兵法》中,孙⼦指出,战争中兵⼒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定的,其兵⼒必定是有强有弱。

我⽅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兵⼒强⼤的部分,⽽重点进攻敌军兵⼒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的胜利。

这⼀点,孙⼦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形象的阐述。

孙⼦说:“夫兵形象⽔,⽔之⾏,避⾼⽽趋下;兵之形,避实⽽击虚。

”同时,对于如何实施之⼀作战原则,孙⼦也提出了⼀些具体的办法。

如集中优势兵⼒,攻其所不守;避其锐⽓,击其惰归。

总之,这⼀原则的关键是集中⼒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

2.致⼈⽽不致于⼈。

《孙⼦兵法》的另⼀作战要点是:致⼈⽽不致于⼈。

“致⼈”,即调动敌⼈,让敌⼈依照我的意图⾏事;“致于⼈”,即被敌⼈调动。

孙子兵法提出的战争指导规律

孙子兵法提出的战争指导规律

孙子兵法提出的战争指导规律子的全胜思想是关于以万全之策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胜利的理论.它要求决策者利用全破辩证关系,最大限度地使敌人屈服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它的核心思想是谋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即谋划要从全局出发,这就要懂得全与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万全之策.其手段主要有伐谋、伐交与伐兵相结合.孙子认为:"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这里所说的"全"是保全,"破"是用武力将敌人击败.孙子这段话中包含这样的思想:最理想的目标是使敌人整个国家都投降;不行,就破敌一军,使敌人一国投降;次之,破敌一旅,使敌人一军投降;再次,破敌一卒,使敌一旅投降;乃至破敌一伍,使敌一卒投降.这就是孙子的"全胜"思想.可见,孙子"全胜"概念确切含义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牺牲而获得全局性胜利.他已认识到了"全"与"破"相反相成的关系,在指导思想上力争完满的"全";在实践中,则主张"全""破"结合,以"小破"求"大全",其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敌屈服于我,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这就在全破问题上实现了理想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孙子虽然提出了全胜思想,但对如何实现全胜,讲得不够具体,后人对此进行了补充和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攻心战、经济战、联盟战等.攻心是达成全胜目的的重要手段.目前,所见我国最早的兵书《军志》中就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话;《孙子兵法》中也讲到"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攻心"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孙膑最早提出来的.据唐代人杜佑撰写的《通典》中记载,孙膑曾对齐王说:"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服其心."古人所用的攻心谋略中有两个最主要的手段,一是软攻心,古人称之为"文伐";一是硬攻心,古人称之为"威慑".什么叫文伐呢?文伐是《六韬》里的话,意思是用柔性手段消弱敌人,为对之进行军事打击创造条件.其基本特点是"因其所喜,以顺其志".比如,敌人骄傲自大,就吹捧他,使他忘乎所以;敌人利欲熏心,就用金钱收买他,让他为我所用;敌人喜欢美色,就用美女去诱惑他,叫他心昏神迷,颠倒是非.如春秋末年越王勾践送西施给吴王夫差;战国时,秦将王翦用离间手段使赵王杀死李牧;明末皇太极用反间计使明朝的崇祯皇帝杀死袁崇焕等,都属文伐.威慑的含义是显示威力和使用这种威力的决心,以使敌人畏服.用孙子的话说,叫"威加于敌".威慑仍是现代人们对敌斗争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国防大学教官哈伦·厄尔曼等人说,他们提出的"震慑"理论就源之于孙子吴宫教战斩美姬.美军将这一战略思想贯穿于伊拉克战争的始终,为瓦解伊军士气产生了巨大作用.全胜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谋略叫"经济战",即用经济手段达成不战屈敌,或为军事上战胜敌人创造条件的目的.这个思想在我国古代托名管仲作的《管子》一书中就有记载.现在美国经常使用这一手段,叫做"经济制裁",用以对付它的对手,以此达到不战而屈敌或削弱对方、达成"胜于易胜"的目的.中国古代的联盟战略思想也很丰富,如战国时代的连横、合纵;三国时代的多极斗争谋略等.它是多极斗争的产物,使用者利用盟友借力打力或宣示自己的强大以使敌畏服.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阿富汗战争前100天内,美国总统布什为了取得盟友的支持,至少会晤了51个国家的领导人,争取到了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40多个国际组织的支持,从而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构成了巨大压力,并因势借力打击主要敌人,将己方伤亡减少到最低限度.在出现核武器后,孙子"全胜"思想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观点受到世人重视,成为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制定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据.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80年5月出版的《真正的战争》一书中,讲到了他施行的"以正合,以奇胜"的对苏新战略.所谓"以正合"就是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加强西方的联合与苏联正面对峙;所谓"以奇胜"就是依靠西方的经济实力、精神力量和价值观念分化瓦解苏联等国家,用表面的"缓合"达成"退一步,进两步"的目的.孙子全胜思想在战役战术层次上也有广泛应用.据媒体报道,在伊拉克战争中,担任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的汤米·弗兰克斯是个熟读《孙子兵法》的人.战后,弗兰克斯在接受英国《防务新闻》记者采访时讲到,早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美军就派特工人员深入到伊拉克境内了解驻守巴格达周围部队的情况,包括这些部队的兵力、其高级将领和一般军官的姓名、家庭住址和通讯联络方式等,在此基础上,美军特工人员对这些官员有针对性地展开攻心战,要求他们与美军合作.如果他们接受了美军的条件,就会获得巨额的美元回报,他们的家属也会得到保护,战后,美军也不会追究他们的责任.美国人还许诺,如果他们愿意的话,还可以让他们加入美国国籍或让他们在未来伊拉克过渡政府中担任一定职务等等.弗兰克斯算了一笔帐:发射一枚精确制导导弹的成本是100万至250万美元.如果用一枚导弹的成本,就可以收买伊拉克军队的高官,让他们下令部下放弃抵抗,从而避免巷战造成的人员伤亡,并迅速取得胜利,这不是非常划算吗?弗兰克斯说,美军的这一做法收到了奇效,巴格达之役打响后,许多伊拉克军官和他们手下的士兵们都纷纷脱下军装,化装成老百姓如鸟兽散般各奔东西,萨达姆的"王牌军"--共和国卫队就这样被悄悄地"蒸发"掉了.三、《孙子兵法》的"战胜"思想及其在战争指导上的应用战胜思想是关于通过战争手段夺取战争胜利的理论,是《孙子兵法》中最精彩的部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内容,它总的要求是致人而不致于人,即掌握战争主动权.为此,要识常变,讲仁诡,知虚实,用奇正,懂专分,辨久速,晓迂直,兼攻守等.(一)识常变兵家权谋中的灵魂是知常变.常是常法,变是变法.《孙子兵法》中讲了大量的常法,即用兵的一般规律.如"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等,这些都是常法,是关于作战指导的一般规律.但在很多情况下,未必都是如此.比如,"归师"并非都不可遏,"围师"也未必都要留阙口.东汉末年,曹操征张绣引军撤退,张绣手下有个谋士叫贾诩,很有头脑,张绣第一次追击曹操时他极力劝阻,张绣不听,结果因曹操预有准备而遭到失败.第二次,张绣不想追了,贾诩却劝他追,结果张绣军因曹操放松警惕而获得胜利.可见归师也不是绝对不可遏.包围敌人也不一定都留生路,力量上占绝对优势,不怕敌人作困兽斗,将其围得铁桶一般,也可以瓦解敌人意志,迫其投降或聚而歼之.如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大兵围困北平,使敌军"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从而迫使傅作义部接受和平改编,即是如此.孙子在讲常法的同时,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就是要人们懂得变法 .(二)讲仁诡有人认为,《孙子兵法》只讲诡,不讲仁.这种认识有片面性,实际上,《孙子兵法》是既讲诡,也讲仁的.《孙子兵法》的仁是智者之仁,而非迂腐之仁;《孙子兵法》的诡是仁者之诡,而非不仁之诡.仁与诡互相界定,互相为用,仁为诡主,诡为仁用,以取得和保持战争的胜利为目的,这就是《孙子兵法》仁诡辩证统一思想.这是中国古典战略理论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在现代战争中,同样也必须既讲仁,又讲诡.现在一些西方强国非常重视对军事欺骗的研究,如美国1982出版了一本《战略军事欺骗》的书,英国1996年出版了一本《军事欺骗艺术》的书.这两本书都以孙子的"诡道"思想为宗.英国人庞森比在《战争时期的谎言》一书中公然声称:"在战争时期,不重视欺骗是一种疏忽,怀疑谎言是反常,说明真相是犯法."在伊拉克战争中,交战双方都制造了大量谎言.美国政府说的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武器至今还未找到证据,但这却成为其入侵伊拉克的一个极具煽动性的理由;伊拉克新闻部长萨哈夫在美军进入巴格达之后,还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这是伊军为诱敌深入设下的"圈套",以致我们的一些专家在那样的形势下还做出了"好戏还在后头"的错误判断.一些西方国家在进行战争的同时,也搞一些所谓"人道主义援助"之类的活动,以收买人心.可见,仁诡两种手段兼施,是古今中外成功战争指导的不二法门.(三)知虚实虚实是指敌对双方兵力的大小、众寡,士气的高低、凝散,军队的治乱、劳逸,兵势的锐钝、勇怯,部署的主次、坚瑕等.识虚的目的是为了击虚.击虚是指打击敌人虚弱而要害之处.避实击虚并不是说对敌之实处就不打,而是通过击其虚,孤立震慑其实,使敌人的实向虚转化,然后再实施打击.另外还可采取分敌之法,将敌人各个击灭.孙膑围魏救赵采取的就是这一谋略.避实击虚原则在现代战争也被广泛运用.1982年英阿马岛之战,英军舰队不在阿根廷军力较强的斯坦利港登陆,而选在只有50名守军的圣·卡洛斯港,即是为了避实击虚.印度人写的《印度军史》中说,印军之所以能取得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胜利,是因为他们成功地运用了孙子避实击虚的打法.(四)通奇正《孙子兵法》最早完整地提出了奇正理论.这一谋略原则几千年来一直被兵家视为至圣的妙谛.奇正是针对人们常规思维所形成的定势,用非常规思维方式取胜的一种谋略.奇正理论的精髓是"奇正相生",即以奇为正,以正为奇,变化无穷,使敌莫测.出奇制胜的要义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奇胜原则的主要特征是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与敌变化而取胜",反对墨守成规.如果死守预先规定好的奇正,而不知变化,就会正也不是正,奇也未必奇,因为这本身就违背了奇正原则.《孙子兵法》关于奇正相生的原则在现代战争中受到了高度重视.如1982年8月20日美国陆军颁布的新版《作战纲要》,首次提出了"空地一体战"理论.这一理论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主动、纵深、灵敏和协调.纲要的第二章直接引用了孙子名言:"兵贵胜,不贵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两句话的要义就是出奇制胜.1986年,时任美国国防大学校长的理查德·劳伦斯中将来中国国防大学作关于《空地一体战--纵深进攻》的讲演时,也明确指出,这一作战理论所根据的原理就是《孙子兵法》的"奇正之变"和"避实击虚".这一理论成为美军作战的重要指导思想.(五)善专分孙子在《虚实篇》中提出了专分命题.专分的精义是集中我的兵力,分散敌人的兵力,将敌人各个击灭.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分散之敌,是《孙子兵法》中一个突出的思想,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用五个指头分别去打人,不如握成拳头一次打出去有力.但如果敌人也握成了拳头与我相对时,孙子主张,不要和敌人去拼拳头,而是设法使他的手张开,即所谓"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在局部上形成我以十攻一的态势,这样就可以各个击灭它.那么,如何让敌人自己分散自己的兵力呢?孙子的方法就是使敌所备者多,所备时间长.我不让敌人知道我何时何地与他交战,使他到处设防,长期准备,敌人防备的地方多了,力量就必然分散,所谓"无所不备,无所不寡",敌人备的时间长了,就会松懈麻痹.在兵力部署上无所不寡,在精力上又松懈麻痹,也就无时、无所不可击了.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打"人海战术"已非上策;但集中"火力"却往往是必须的.这里需要的是对孙子原则的灵活运用.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对敌实施了空、地、海、天一体多维联合打击,即体现了集中火力的原则.战争开始时,美军在阿富汗周边地区和海域集结了5个航母编队,700多架战机和近8万人的兵力,对塔利班政权和"基地"恐怖组织进行了猛烈的联合打击.仅从2001年10月7日到12月17日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美军就出动战机5000架次之多,投射炸弹1.2万多枚,分别从太空、高空和空中,从海上,从陆地对敌实施多层面、多方向、多方式的攻击,使敌很快失去大规模反击能力.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共发射巡航导弹约800枚,总投弹量约2万多枚,其中精确制导导弹弹药占总弹药量的70%,动用军用卫星达90多颗,都大大超过阿富汗战争.这些均体现了集中火力打击要害的思想.这种打击方式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将会在战场上反复出现.(六)懂久速对久速这对范畴,孙子有明显的倾向性,就是贵速贱久.这是有道理的.一是从当时国家承受能力和后勤供应困难角度考虑,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的战争,会使"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时间过长,国家承受不起,二是防止诸侯"乘其弊而起",陷已于两面或多面作战之中,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三是从战争自身特点出发,只有突然袭击才能出敌不意,攻其不备,取得胜利,这是由"兵之情主速"这一客观规律决定的.打现代战争,一般进攻方仍多利于速战,而防御方则多利于持久.美国人主导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吸取了越南战争的教训,都以速战速决为指导思想,竭力避免陷于长期战争之中.美国攻打阿富汗战争前,塔利班政权制定的战略就是与美国人打持久战,企图使美国再走一次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老路;而美国则是力争速决,一举将塔利班政权击垮.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采取了哈伦·厄尔曼等人提出的"快速主宰"理论,绕开一些城市,快速赶路,直趋巴格达,这与孙子的"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相吻合.(七)晓迂直孙子在《军争篇》中提出了以迂为直的思想.迂直的本意是绕弯路和走直路,后来被引伸为间接手段和直接手段.为什么走迂远之路的人可以比走近直之路的人后发而先至呢?这是因为迂和直这对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比如迂远之路险阻少,敌人少,我通过的时间反而可能短.直路上险阻多,敌人重兵防守,我通过的时间反而会长.绕弯路可以出敌不意、攻其不备,所以往往能够胜过走直路的人.孙子感悟到了这一转化规律,因此才提出了这一具有深刻哲理的范畴,使之成为战争指导的一个重要原则.古人掌握了这一原理,常用间接手段达到直接手段不能达到的目的.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的间接路线战略就是因为受到了孙子这一理论的启示而提出来的.海湾战争中,联军陆战部队和空降师避开伊拉克正面防线,迂回到伊拉克集结在科威特部队的侧后,并将他们迅速包围,他们称之为打"左勾拳",也是对"以迂为直"思想的成功运用.可见这一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价值.(八)兼攻守攻守是作战的基本方式.孙子既强调进攻,又注意防守,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攻守理论.《孙子兵法》认为,部队深入到敌国作战,能充分强化士卒的凝聚力和斗志;还可以"因粮于敌".进攻速决的最好方式是突然袭击,"其疾如风","动如雷震",为了达成突然袭击的目的,要秘密决策,隐蔽准备;必要时,实行纵深奔袭,"并敌一向,千里杀将",以巧成事.在攻守这对范畴中,《孙子兵法》更青睐于进攻.但《孙子兵法》并非只强调善攻,它也主张善守,即善于防御作战.如,它要求"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为了取得防御作战的胜利,必须首先做好战争的准备;在兵力部署上要重点守备,并掌握一定数量的机动兵力,以适应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反对"所备者多",更反对"无所不备",认为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次,强调发挥防御作战的优势,"先处战地","以逸待劳,以饱待机",利用有利的地形,搞好防御伪装,制造假象,欺骗敌人;再次,在防御作战中灵活用兵,在敌"整众而来"时,先夺其所爱,以调动敌人,以攻为守,破坏敌人的进攻企图;或坚守不出,"画地而守",使敌不得与我战等.《孙子兵法》的防御作战思想,在其军事思想体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不应忽略.在现代战争中,也必须攻守兼施.消极防御,盲目进攻,都将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现在美国人所说的"非对称作战"就是弱者在防御中实施进攻的一种手段.美国国防部对"非对称作战"下的定义是"以集中力量攻其弱点来对付敌人的强大".美国2001财年《国防报告》中指出了非对称威胁的4个方面:信息战、核生化武器、弹道导弹和恐怖主义,并提出了以非对称对付非对称的作战指导原则.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无论强者,还是弱者,都有个如何在防御中实施进攻、在进攻中作好防守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比过去的地位更为突出,重要性更大,情况更为复杂,手段更为先进,因此这是现代战争条件下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9·11"事件就是一次典型的弱者对强者的非对称作战.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9.11"事件后,美国又掀起了一股"孙子热",仅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译《孙子兵法》在一个月内就卖出了1.6万册,在美国畅销书排名榜上高居第二位.这说明美国人非常重视从《孙子兵法》中寻找非对称作战的理论武器,以做到攻防兼备.由于《孙子兵法》整个理论体系都是以"胜"字为核心构筑的,所以也有其难免的局限性.比如,为了胜利,它主张可以掳掠,可以愚化士兵,可以把德政当作夺取胜利的手段("令民与上同意")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孙子兵法》关于先胜、全胜、战胜的思想对现代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古人说:"难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古今中外的战争样式、具体战法会有很大不同,但关于战争指导的一些原理却是相通的.《孙子兵法》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的一般规律,对于今天的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仍具有指导意义.。

孙子兵法讲义

孙子兵法讲义

孙子兵法主讲人:郭俊然•第一章:商战卷:企业家唯《孙子兵法》是瞻孙子兵法与现代商战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武——孔子的核心思想“仁”——老子的核心思想“道”——孙子的核心思想“全”全胜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战争的最高境界,同样也是经营的最高境界。

全胜包括四个方面的涵义:(1)预知未来:提前做好准备,将风险降到最低。

(2)百战百胜:一旦展开竞争就一定能取胜,而且每战必胜。

(3)高质高效,花费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最好的效果。

(4)符合道义,充满人道主义精神,顺应人类文明发展方向。

对于前三个涵义人们基本没有异议。

这里重点说明一下第四个涵义——符合道义。

这个涵义是孙子“全胜”思想最重要的内涵,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珍惜生命。

孙子说“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孙子兵法.谋攻篇》)这里的卒为百人编制的队伍,伍为五人编制的队伍。

即使面对这样少的敌人,孙子也强调要全胜,而不能破胜,这体现了孙子珍爱生命的人道主义思想。

孙子还写到“死者不可以复生”(《孙子兵法.火攻篇》)更是体现了孙子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2)用非战的方式制止战争,避免生灵涂炭。

孙子讲“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兵法.谋攻篇》)伐谋、伐交的最大好处,就是不经过残酷的交战而达到战争的目的,这对于我方来说是最划算的,但对于对方来说,何尝不是最划算的,避免了生灵涂炭的悲剧发生。

(3)用人道主义的观点慎重地对待战争。

《孙子兵法》开篇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始计篇》)。

接下讲“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孙子兵法.作战篇》)最后在火攻中特别提醒“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这些论述,都充满了人道主义的色彩。

如果孙子不是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是很难确立“必以全争于天下”的军事最高原则的。

孙子的全胜观和老子的战争观极为相近。

孙子兵法考试

孙子兵法考试

论述题:1、《孙子兵法》一、重战与慎战相结合的战争观(一)重战:兵者,国之大事孙子之前有人支持战争,有人反对战争。

比如,西周武王伐纣的战争得到多数人支持,但孤竹方国的伯夷、叔齐兄弟俩却坚决反对,认为战争是不仁之举。

到了孙子时代,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向没落的奴隶主阶级抢班夺权的过程中,战争扮演着重要角色。

周天子失去了控制诸侯国权威,在重新瓜分政治经济的利益、建立当时的“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争霸与兼并的战争更是此起彼伏。

孙子旗帜鲜明地从理论上支持战争,号召民众积极研究和参加战争。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疚呼:“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从战争观的角度看,从“兵者凶器”到“兵者国之大事”是一个理论上的飞跃!(二)慎战:明君慎之,良将警之孙子重视战争,但他并不好战,而是以十分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

就本质上说,孙子是向往和平的。

孙子慎战思想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是战争耗费巨大,二是在春秋激烈的争战中,国君将帅稍有不慎就会丧军亡国。

孙子提醒国君和将帅,一定要从安国利民考虑,对战争要慎之又慎,万万不可轻举妄动。

那在什么情况下开动战争机器才符合慎战要求呢?孙子认为,一是“非利不动”,从有利和不利出发,有利就战,不利就不战;二是“非危不战”,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时就要果断出战;三是要深思熟虑,清醒理智的决定是否发动战争,所谓“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一、“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后先战而后求胜”,意思是说打胜仗的军队都是先创造、具备了胜利的条件再去交战,打败仗的军队则是先与敌人交战而后寻求胜利。

战前所要具备的取胜的条件是: 1.修明政治2.富国强兵3.知彼知己4.未战先算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1.全胜思想的实践与理论来源春秋时期的时代主题是争霸。

当时战争以屈服小国为目的,“灭国绝祀”的战争是被禁止的。

因为周天子是当时的天下共主,私自灭亡周天子分封的诸侯是违反当时的国际法的。

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

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

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周强060210043孙子的全胜思想是关于以万全之策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胜利的理论。

它要求决策者利用全破辩证关系,最大限度地使敌人屈服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它的核心思想是谋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即谋划要从全局出发,这就要懂得全与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万全之策。

其手段主要有伐谋、伐交与伐兵相结合。

孙子认为:"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这里所说的"全"是保全,"破"是用武力将敌人击败。

孙子这段话中包含这样的思想:最理想的目标是使敌人整个国家都投降;不行,就破敌一军,使敌人一国投降;次之,破敌一旅,使敌人一军投降;再次,破敌一卒,使敌一旅投降;乃至破敌一伍,使敌一卒投降。

这就是孙子的"全胜"思想。

可见,孙子"全胜"概念确切含义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牺牲而获得全局性胜利。

他已认识到了"全"与"破"相反相成的关系,在指导思想上力争完满的"全";在实践中,则主张"全""破"结合,以"小破"求"大全",其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敌屈服于我,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这就在全破问题上实现了理想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孙子虽然提出了全胜思想,但对如何实现全胜,讲得不够具体,后人对此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攻心战、经济战、联盟战等。

攻心是达成全胜目的的重要手段。

目前,所见我国最早的兵书《军志》中就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话;《孙子兵法》中也讲到"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攻心"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孙膑最早提出来的。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孙子兵法》被称为"武经之冠冕",其内容博大精深,其文词言简意赅。

宋人郑有贤说:"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

"①所谓"包四种",即包举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的特色;所谓"笼百家",即囊括诸子百家的精华。

正就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完整的体系,因此在中国军事史上被认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②下分四个方面加以介绍。

第一,革新进步的战争观《孙子兵法》开章明义即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当时,战争就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③。

孙子瞧到,诸侯列国互相兼并,亡国破军的惨祸不断发生,因此,她告诫国君要把战争问题的研究提到日程上来,引起重视。

兵凶战危,不就是儿戏,只有深刻地认识战争。

才能慎重地对待战争。

孙子指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 良将警之。

"国君"慎",即"主不可以怒而兴师",不要轻启战端;她要将帅"警",即"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不要妄动干戈。

军事就是科学,战争就是艺术。

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

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孙武天才地发现"胜可知",同时也"胜可为",并且对探求战争胜利的规律作了明确而辩证的表述。

首先,她认识到客观物质力量就是战争胜负的基础,这物质力量她概括为"五事"--道(政治)、天(天时)、地(地理)、将(将帅)、法(法制),并进一步归结为"称"这一概念。

"称'就就是军事实力,甚至可以译为综合国力,请瞧孙子的解释:"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即就是说。

孙子兵法战术体系

孙子兵法战术体系

孙子兵法战术体系孙子兵法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兵法经典,被誉为战争之圣典。

它以其独特的战略思想和战术体系,为后世军事家所推崇。

本文将以孙子兵法战术体系为标题,探讨其中的精髓和应用。

一、制胜之道:战略思想孙子兵法强调制胜的重要性,认为战争是一场危险的游戏,胜利来自于全面的规划和巧妙的策略。

对于战略思想,孙子兵法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

1. 知己知彼:了解敌人和自己的情况是制定战略的基础。

只有深入了解敌人的实力、战略和意图,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2. 避实就虚:根据敌人的实力和弱点,选择合适的战术和战斗方式。

在实力不如敌人时,可以通过埋伏、诱敌等手段争取胜利。

3. 兵不厌诈:战争是一场谋略的较量,采取欺敌、假装退却等手段,可以使敌人陷入困境,从而取得胜利。

二、战术体系:兵法要诀孙子兵法不仅有丰富的战略思想,还有一整套完备的战术体系。

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几个重要要点。

1. 五种进攻:孙子兵法提出了五种进攻的方法,分别是乘势攻击、诱敌深入、疾风迅雷、无中生有、暗渡陈仓。

这些进攻方法在不同的战争环境下具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性。

2. 兵力运用:孙子兵法提出了兵力运用的原则,包括集中兵力、分散敌人的兵力、利用地形和气候等。

通过合理运用兵力,可以在战场上取得战略优势。

3. 军队编制:孙子兵法强调了军队的编制和组织,包括军队的建设、训练和指挥等方面。

军队的编制应该合理,使得各部队之间协作默契,形成整体力量。

4. 情报收集:情报收集是制定战略和战术的基础。

孙子兵法提出了多种情报收集的方法,包括刺探敌情、侦查敌军、听取战俘等。

通过收集情报,可以更好地了解敌人,做出正确的决策。

5. 兵器运用:孙子兵法还强调了兵器的运用和发挥。

不同的兵器有不同的用途和战术。

在战场上,合理运用兵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威力。

三、应用实例:历史战争中的兵法运用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和战术体系在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几个历史战争中的典型案例。

1.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曹操和刘备联军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对抗。

《孙子兵法》战争观诸说驳论

《孙子兵法》战争观诸说驳论
战 ” 是作者 的主 旨 。 就
第2 6卷
家 以 自我 保 存 为 第 一 重 要 价 值 。 由 于 缺 乏 中 央 权 威 提 供 公 共 服 务 , 家 不 得 不 采 取 自助 的 手 段 , 国 不 断 增 加 其 权 力 。 一 国为 了 加 强 安 全 而 进 行 的 努 力 , 又 引起别 国的 警 惕 , 使 整 个 世 界 处 于 “ 惧 ” 就 恐 之 中 , 而 引 发 战 争 。 同 样 的 认 识 在 孙 子 的《 篇 》 从 计 中也 有 表 达 : 兵 者 , 之 大 事 也 。 死 生 之 地 , 亡 “ 国 存
龚 留柱
( 南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 南 开 封 450 ) 河 河 7 0 1

要 : 孙子 兵 法》 对《 战争观 的认 识 , 存在 两大误 区。一是 认 为《 子兵 法》 孙 是非 暴 力的 “ 不战
论 ” 二是认 为《 子兵 法》 充斥仁 爱精神 的“ , 孙 是 民本 论 ” 。从 历 史的 实践 、 孙 子 兵 法》 本 本 身、 从《 文
科 学 和 超 然 的 原 则 , 且 不 真 实 不 正 确 的 结 论 也 会 而
反 过来误 导现 实决 策 。 比如对《 子兵 法 》 书的 战争 观有 诸 种误 判 , 孙 一 即有 学 者 认 为 它 体 现 了 “ 战 、 战 、 战 ” 和 平 不 慎 避 的
而 不 是 全 部 条 件 , 战 争 中 还 有 体 制 、 力 、 勤 等 在 实 后 因素及 “ ” 知 以后 如 何 决 策 、 施 等 环 节 都 与 胜 负 相 实
近 年 来 , 们 国 家 大 力 宣 传 中 国 人 的 “ 下 主 我 天

《图解孙子兵法》课件

《图解孙子兵法》课件

奇正相生原则
奇正相生原则
指在战争中采取奇袭和正面进攻相结合 的方式,以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 目的。奇正相生原则是孙子兵法中的重 要战术之一,它能够有效地迷惑敌军、 提高作战的成功率。
VS
具体运用
在战争中,将领可以采用奇正相生的方式 ,先以正面进攻吸引敌军的注意力,然后 派遣奇兵进行奇袭,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 果。同时,奇正相生还可以用于防守反击 ,以降低敌军的攻击力、提高自身的防御 力。
实战经验
总结战争经验教训,分析胜败原因,不断 提高实战能力。
06
总结与展望
《孙子兵法》的总结与评价
总结
《图解孙子兵法》ppt课件通过丰富 的图解和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 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和战略思想, 为读者提供了全面而详尽的学习体验 。
评价
该课件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通过视 觉化的方式呈现了《孙子兵法》的精 髓,使得抽象的军事哲学更加易于理 解和接受。
《孙子兵法》的未来发展与影响
未来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孙子兵法 》作为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瑰宝,将继续在 军事、商业、教育等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未来,对于《孙子兵法》的研究将更加深 入,其应用范围也将更加广泛。
影响
作为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代表,《孙子兵法 》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世界范围内 研究和应用的经典之作。未来,《孙子兵法 》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影响,为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有借鉴意义。
在政治中的应用
战略眼光
《孙子兵法》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政治家在处理国际 关系时可以借鉴这一思想,寻求和平 解决争端。
情报收集
决策权衡
孙子提出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 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思 想,告诫政治家在决策时要权衡利弊 得失。

论《孙子兵法》的大战略思想

论《孙子兵法》的大战略思想

内容提要:大战略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运用以军事为主的综合手段战胜敌人达成政治目标的总战略。

《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庙算‛、秦汉以来所流行的‚大略‛等概念含义与之相近。

孙子大战略思想主要包括‚察‛战、‚备‛战和‚慎‛战的重战战略思想,以‚伐谋‛、‚伐交‛为主的‚不战‛战略思想和唯‚战道‛是从的‚善战‛战略思想。

三者是一个密切关联的有机整体。

其大战略思想对处理现代国际关系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1929年出版的《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中提出了‚大战略(grand strategy)‛概念。

他认为,‚大战略的任务是协调和指导国家的全部力量以便达到战争的政治目的,即国家政策所确定的目标‛。

此后,国内外出现了许多关于‚大战略‛的不同定义,有些定义把大战略的含义泛化了。

笔者认为,本义性的大战略应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运用以军事为主的综合手段战胜敌人达成政治目标的总战略。

所谓‚以军事为主的综合手段‛,是指以军事力量准备、军事力量威慑、军事力量使用等为主要手段,同时包括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综合手段。

这样形成的总战略主要用于敌我之间的斗争,指导用战争手段或非战争手段战胜敌人。

换言之,‚大战略‛是由‚对敌斗争‛的‚政治目标‛所决定,并以实现这一目标为目的。

这是其与泛化了的大战略最根本的不同点。

大战略从层次上分,有国家联盟的大战略、国家战略、政治集团的大战略,而不仅仅是指‚国家战略‛。

大战略与军事战略的关系是,它规定、指导和决定着军事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而军事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又影响甚至决定着大战略的施行和结果。

大战略并非如利德尔〃哈特在1929年所说,此前‚基本上是一片未被认识的处女地‛①,而是早有人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

今人所说的大战略与我国孙子在2500年前所说‚庙算‛含义相近,孙子的‚庙算‛,就是指最高决策者从道(政治)、天、地(自然条件)、①利德尔·哈特《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

将、法(军事)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预测、决策和执行,从而达成‚王霸‛政治目标的总战略。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它的主要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孙子兵法》的开篇之语,强调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

战争涉及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掉以轻心。

因此,孙子强调要对战争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的研究,以确保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认为,在战争中,了解敌人和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了解敌人的情况和自己的实力,才能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战术,从而避免失败。

这也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之一。

三、兵者,诡道也孙子认为,战争是一种诡诈的行为。

在战争中,要用诡计和欺骗的手段来迷惑敌人,使敌人产生错误判断,从而取得胜利。

因此,孙子强调要善于使用计谋和策略,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四、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认为,战争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行为,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循。

因此,要根据敌情和战场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制定战略和战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

这也是《孙子兵法》的又一个核心思想。

五、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孙子认为,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心理的较量。

因此,他主张要用攻心为上的策略来战胜敌人。

通过心理战和其他手段来影响敌人的情绪和士气,使敌人失去斗志和信心,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六、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孙子认为,将领在战争中要有独立的决策权和指挥权。

如果一切都要听从君主的命令,那么就会束缚将领的手脚,使得将领无法根据战场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因此,将领应该在遵循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七、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这是《孙子兵法》中关于战斗力的论述。

孙子认为,战斗力是由士气、勇气、决心和训练等因素组成的。

只有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培养,才能使军队具备强大的战斗力。

同时,孙子也强调了战斗力的发挥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指挥体系和战术配合。

八、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是《孙子兵法》中关于战术的论述。

孙子兵法与战略(全集)

孙子兵法与战略(全集)

思想精髓
1.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在军事 上,只听说过指挥虽拙但求速胜,没见 过为讲究指挥工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 象。
2.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战争久 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 有过。
3.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 之利也——不完全知道用兵害处的人, 就不完全知道用兵的好处。
4.探敌虚实的方法和运用虚实的秘诀。
探敌虚实的方法:策 作 形 角 运用虚实的秘诀: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5.用兵贵在避实击虚、因敌制胜。
“避实击虚”,孙子在文章末尾提出, 犹如画龙点睛。
第七篇 军争篇
解题
曹操注:“两军争胜。” 王皙注:“争者,争利。得利 则 胜。” 本篇主要论述敌我双方争相造成取胜 的有利条件:有利的态势和战机,以掌 握战争的主动权,获取胜利。“以迂为 直,以患为利”是核心。
1瞒天过海2围魏救赵3借刀杀人4以逸待劳5趁火打劫6声东击西7无中生有8暗度陈仓9隔岸观火10笑里藏刀11李代桃僵12顺手牵羊13打草惊蛇14借尸还魂15调虎离山16欲擒故纵17抛砖引玉18擒贼擒王19釜底抽薪20浑水摸鱼21金蝉脱壳22关门捉贼23远交近攻24假道伐虢25偷梁换柱26指桑骂槐27假痴不颠28上屋抽梯29树上开花30反客为主31美人计32空城计33反间计34苦肉计35连环计36走为上12计计算计谋
像从万丈高山滚下圆石,这就是“势”。
内容提要
1.作战指挥的四要素: 分数 形名 奇正 虚实
2.奇正的作用和变化。 奇正变化的要诀是:“以正和,以奇
胜。”
3.势的姿态和运用。
其势险,其节短。 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4.要善于造势。
“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1)重战思想。

《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是不可不认真研究的。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战争不仅是各国维持其政治统治,向外扩张发展的主要手段,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孙武总结了一些国家强盛,一些国家灭亡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著名论断,这对于人类认识战争的实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2)慎战思想。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

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取胜把握的,就不能随便用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思想。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则百战不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可能胜也可能败;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会每战必败。

孙武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指明了战争指导者了解敌我双方情况与战争胜负的关系,从而揭示了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

这一思想是极富科学价值的。

自有战争以来,古今中外的战争指导者,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

***对此曾有高度评价,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

军事理论《孙子兵法》

军事理论《孙子兵法》

攻心为上
1、(原文)故三军可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将 原文)故三军可夺气,
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 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 暮气归。 暮气归。
2、(译文) 、(译文) 译文
所以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伤其锐气, 所以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伤其锐气,对于敌人的将 军可以动摇其决心,初战时士气饱满;过一段时间, 军可以动摇其决心,初战时士气饱满;过一段时间,就逐渐懈 到了最后,士卒就会气竭思归。 怠;到了最后,士卒就会气竭思归。
——( ——(日)北村佳逸
问 题:
某个偏僻地区被发现蕴藏了一 个大金矿,人们纷纷涌向此地淘金, 个大金矿,人们纷纷涌向此地淘金, 但是一条宽阔大江横亘面前, 大江横亘面前 但是一条宽阔大江横亘面前,无法 到达。如果你是淘金者之一, 到达。如果你是淘金者之一,你将 如何尽快地 以最佳方式取得财富 尽快地、 方式取得财富? 如何尽快地、以最佳方式取得财富?
“得意之笔”—四渡赤水 得意之笔”
1、一渡赤水: 一渡赤水:
(被失利逼出来的) 被失利逼出来的)
发端是遵义会议确定北上方针后, 发端是遵义会议确定北上方针后,中央决定痛击正向土 城方向前进的尾追川军,为北渡长江创有利条件.但由于对敌情判断失误, 城方向前进的尾追川军,为北渡长江创有利条件.但由于对敌情判断失误,进攻 作战变成背水作战.打了败战——果断决定撤出土城战斗, ——果断决定撤出土城战斗 作战变成背水作战.打了败战——果断决定撤出土城战斗,改变为由西渡赤水 后北上,过时红三军团全军最后一门山炮被迫投出赤水河中,轻装上阵, 后北上,过时红三军团全军最后一门山炮被迫投出赤水河中,轻装上阵,摆脱敌 人; 二渡赤水: :40万 兵力悬殊达到长征之最。 2、二渡赤水: 3万:40万,兵力悬殊达到长征之最。加上从乌江到金沙 江处处是天险,只能用奇兵,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北渡长江的错觉,( ,(敌在长江 江处处是天险,只能用奇兵,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北渡长江的错觉,(敌在长江 南岸布置了几十个团)突然回师向东,二渡赤水,打敌措手不及,重占遵义城, 南岸布置了几十个团)突然回师向东,二渡赤水,打敌措手不及,重占遵义城,歼 敌八个团两个师——红军长征以来最大胜利,当年兴奋:“ ——红军长征以来最大胜利 :“扁了好久的子弹袋 敌八个团两个师——红军长征以来最大胜利,当年兴奋:“扁了好久的子弹袋 这下装满了。 这下装满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