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罗斯军装演变看俄罗斯民族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俄罗斯军装演变看其民族性格
摘要:要真正的了解俄罗斯,他们的民族性格是决不可忽略的内容,所以必须首先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全面、公正、发展的观点。就像想要交识一个好朋友,首先要对他的性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进一步做到相互更深的了解、理解和合作。本文试从俄罗斯军装的演变浅析其潜在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军装民族性格文化
军装是按专门的指示、命令和规则制作的,是所有陆海军员必须穿着的一套服装,某些情况下也包括其他的装备配件。在军队中军人普遍穿着军装是为了加强组织性,提高部队纪律和规范,区分军兵种、服役情况和军衔等级。俄罗斯军装既是军队的识别标志,也是国威、军威及军人仪表的象征。俄军创建300多年来,军装几经更革。这不仅与作战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而且受到了执政者的喜好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俄罗斯军装的演变可以折射出俄罗斯的民族文化性格。
俄罗斯民族性格是非常特别于其他民族的,提到美国人人们会想到自由,提到法国人会想到浪漫,提到日本人会想到严肃和等级,提到德国人会想到惜时等等,但是想到俄罗斯人,恐怕不能用简单的某个词概括。
人们通常认为,用于区分军事部门的统一样式的军装是在17世
纪的欧洲军队中出现的,但是有颜色区分的军装则出现的更早。而且在俄罗斯,火枪兵就拥有那样的服装。16世纪下半叶,在莫斯科组建了第一批常规火枪兵部队,火枪兵穿着延伸到脚踝的各色呢子长袍,每个部队都有自己特有颜色的长袍,长袍的领子是竖领,扣着彩色的领章。火枪兵头上戴着平顶毛皮帽,左肩挂着宽大的皮质背带,用来放武器弹药。
一彼得大帝时期:官兵统一着装
俄罗斯军队的统一制服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一世统治时期得到确立。一般认为,俄罗历史上的第一支常备军是由彼得大帝(1689年一1721年)创建的。1699年,他将帮助其夺得政权的“娃娃兵”改编为两个近卫兵团,并颁发了统一的制服。新制服以萨克森王国的军装为蓝本。士兵们上身穿墨绿色长襟服,内衬红色坎肩,下身配套裤、长筒袜和矮腰皮鞋,头上还戴一顶细毛毡制成的三角帽。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近卫兵团是俄罗斯新军的主力,其军服的颜色——墨绿色逐渐成为步兵制服的主色调。直到19世纪时,这种颜色依然很流行,甚至连民政官员的制服也被设计成了墨绿色。军队按照西欧国家的样式制作,步兵和炮兵的服装是由坎肩、短裤、长袜和鞋子组成,外面套着长袍;骑兵穿着长袍、坎肩和鹿皮裤子。颜色为:步兵深绿色和红色,骑兵蓝色和红色,炮兵红色。所有兵种的帽子均为黑色。佩戴在脖子上、过肩头巾上的金属片和镶在袖口的金边则是军官的标记。
另外,在掷弹兵的燧发枪兵的军服上还出现了肩章。不过,当
时的肩章并没有标记军衔的作用,而仅仅是出于固定弹药包或行军囊背带的需要才加上去的。正因为如此.所有士兵的肩章都是一模一样的,并一律佩戴在左肩。当然了,军官们是不需要负重前行的,所以他们的制服上没有肩章。另一个有趣的特点是,在彼得大帝统治前期,官兵们的着装几乎是没有区别的。为显示其高贵的身份,军官们只好挎肩披一条白蓝红三色的武装带。这三种颜色恰好与俄罗斯国旗的颜色相吻合。
二亚历山大一世时期:以法国为楷模
1796年登基的保罗一世(1796年一1801年)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的狂热崇拜者。因而,他即位伊始,就按照普鲁士兵军队的装束对俄军制服进行改革,并强迫军人们戴假发、梳辫子。
19世纪初,俄罗斯上流社会兴起一股崇尚法国的风潮。保罗去世后,好赶时髦的亚历山大一世(1801年一1825年)一声令下,俄军
制服全部变成了法国军装的式样:传统的三角帽被平顶圆筒帽所代替,矮腰皮鞋也变成了靴筒到膝盖的大皮靴。而上衣则变得短小、贴身,看上去有点像燕尾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了俄罗斯民族对法国文化的跟风效仿。
另外,自1801年起,为了区分军队番号,士兵们开始佩戴不同颜色的肩章。后来.军官服上也增加了用金银丝线绣成的带重穗肩章。
三亚历山大三世时期::扯掉所有扣子
“法国风”过去之后,为显示帝国的威严,沙皇们在军服上增添了
国家的象征性标志——双头鹰。有意思的是,双头鹰的形态在不同时期还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它的翅膀时而向上,时而朝下。学者们经过研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国力强盛时,双头鹰就向上飞;当局势动荡时,它便朝下飞。亚历山大三世(1881年一1894年)继位后,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和对外战争的失利,促使其进行了一场“回归传统”的军服改革。自1882年起,除近卫骑兵外,全军都换上了宽大的新式制服。这套制服由暗绿色上衣、圆顶羊皮帽和黑色高筒靴组成,从样式上看,更接近于俄罗斯传统民族服饰。新军装最大的特点是用钩襻代替了钮扣。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上衣可以收放自如;二、取消钮扣后,军装上没有任何发光的东西,有利于军事隐蔽。
四尼古拉二世时期:出现隐蔽战服
亚历山大三世所推广的军服简洁实用,便于行军打仗,但在样式上不够美观,因而遭到许多军官的抵制。在其统治后期,军官们纷纷退役,军人已不再是令人向往的职业了。尼古拉二世执政后,试图纠正先人的错误。他将军装分为作战服和便服两种款式,前者宽松肥大,不影响士兵们的技术动作.后者则恢复了过去那些华美的装饰,让年轻人趋之若鹜。1905年,俄军在对日战争中的失利令沙皇政府深受刺激。在这场战争中,俄军的深色装束使其完全暴露在对方的远程舰炮之下,无法组织起强有力的正面进攻。惨重的伤亡使士兵们被迫在战争期间就更换了服装。战后。尼古拉二世汲取教训,在1907—1908年进行了军服改革,为野战陆军增加了一套隐
蔽服。
五列宁时期:废除旧的军人标志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严峻的经济状况迫使苏俄红
军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沙俄政府所遗留的军用物资来装备部队。这也反映在了红军的穿着上。当时,很多战士仅仅是把旧的军人标
志去掉,并在帽子上佩戴红色五角星来表明身份;军官则通过左袖
红星下方的标记来表示职务等级:三角形为低级指挥员,方形为中
层干部,菱形为高级干部。在国内战争期间,因骑兵英雄布琼尼元
帅而得名的盔形呢绒帽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服饰。实际上,“布琼尼帽”是沙皇政府在一战末期设计的一款新式军帽,本打算在战争胜利后
参加柏林阅兵时使用。谁知还没等到那一天,沙皇自己就倒台了。
于是.存放在仓库里的大量军帽成为红军最著名的标志之一。
六斯大林时期:灰大衣和高筒帽
在斯大林主政期间,苏军制服不强调装饰性.而是以庄严、厚
重为主要特征。在苏德战争初期,红军步兵主要装备1935型军服:
夏装包括棕绿色套头式军便服、棕黄色马裤及黑色长筒靴,冬装则
为灰色粗呢大衣。与普通士兵的装束相比较,军官制服要考究一些——
上装为小翻领的“法兰西式上衣”,帽子则为大檐帽。自1940年起,大檐帽上的红星标记被圆形帽徽所取代,冬季军帽则改为哥萨克式
的灰色高简羊皮帽。同年。军官开始穿白色夏常服,冬季的大衣则
采用大翻领、双排扣的样式,袖子上还带有军衔标记。在电影《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