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化的双重特点

合集下载

俄罗斯民族文化特点

俄罗斯民族文化特点

1、非理性。

重感性轻理性是俄罗斯民族最显著的性格特征。

别尔嘉耶夫写道:俄罗斯“可能使人神魂颠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从它那里永远可以期待意外事件的发生。

”俄罗斯人给我们的感觉常常是大胆任性、率性而为的。

且不说它的平民百姓,就是它的领袖人物身上,大胆冒进的行为也俯首即是,我们随便就可以想到:叶利钦的酗酒,赫鲁晓夫的“靴子”、猪湾事件、以及西伯利亚种玉米等莽撞行为。

一个民族如同一个人一样,其性格形成与周遭世界以及自己的种种经历有关。

俄国大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考证,俄罗斯人的非理性与其自然环境有一定关系。

我们知道,茫茫的俄罗斯大自然是最奇妙、最充满奇迹的,这是从好的方面讲。

另一方面,俄罗斯的自然环境最恶劣、变幻莫测的。

气候的阴晴不定,土壤的时好时坏,常常使靠天吃饭的早期俄罗斯农民的期待,甚至是最微小有限的愿望落空,这样,经历不断的希望和落空,习惯于这种失望之后,于是俄罗斯人开始不顾一切做出最无望的、甚至是最不合常理的选择,或许这样反而能出奇制胜,以本身的勇敢任性来对抗大自然的任性。

碰运气的侥幸心理由此而来。

对于绝对捉摸不定的天气,俄罗斯只能乐天知命。

俄罗斯有首著名的歌:“大自然没有坏天气,风霜雨雪都是上帝的赐予。

”非理性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比比皆是。

与此相关的有俄罗斯人的崇尚浪漫:在莫斯科的大街上行走,最明显的感受是,到处是花店,很少有饭店。

每逢节日,特别是三八妇女节,简直是倾城鲜花。

如果那天你恰巧出门,绝对能享受到视觉的盛宴,地铁通道里满眼见的是怀抱鲜花的男士,无论尊卑,无论长幼,都急匆匆地往前赶,给自己的妻子,女儿,母亲,心爱的女人送花。

俄罗斯人酷爱空想,相信奇迹。

他们的文艺作品对此多有体现。

电影《红帆》告诉人们,内心的想往,甚至是幻想,只要是美好的,终有一天会实现。

而每年元旦前夜必放映的大受欢迎的影片《命运的捉弄》,正契合了俄罗斯人这种相信巧合、渴望神奇的心理。

帝俄末年的拉斯普京现象耐人寻味,一个衣衫褴褛、举止粗俗的西伯利亚农民竟征服了尼古拉二世宫廷。

俄罗斯和中国的国民性格和文化特点有何异同?

俄罗斯和中国的国民性格和文化特点有何异同?

俄罗斯和中国的国民性格和文化特点有何异同?俄罗斯和中国是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大国,其国民性格和文化特点的异同备受研究者关注。

接下来就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国民性格1.俄罗斯人的国民性格俄罗斯人民是一个热情、刚强的民族。

他们善良、正直、勇敢,重情义,一生之中都追求自由。

俄罗斯人性格开朗、豁达、热情、热爱生活,但是同时也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和孤僻特点,难以迎合社交文化。

2.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中国人民是一个勤奋、沉稳、谦虚的民族。

他们重视传统文化,讲究礼仪,注重家庭、亲情和友情。

中国人性格温和、坚忍、含蓄,但差异太大的陌生人之间往往难以迅速建立深厚的友谊。

二、文化特点1.俄罗斯的文化特点俄罗斯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历史沉淀,其中以民族音乐、文学、舞蹈、戏剧和雕刻艺术最为有名。

俄罗斯文化注重道德和信仰传承,并强调家族和社区的重要性。

2.中国的文化特点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强调礼仪、孝道和人际关系,不少传统艺术形式伴随着宗教信仰的发展而产生,如道教、佛教和儒教。

中国文化强调谦逊和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

三、教育制度1.俄罗斯的教育制度俄罗斯的教育制度注重实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鼓励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2.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国的教育制度注重知识积累,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各门知识,特别是数理化,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四、饮食文化1.俄罗斯的饮食文化俄罗斯饮食文化以饱腹和美食为重,如烤肉、鱼子酱、香肠等均为特色美食。

2.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注重平衡和营养价值,以色、香、味同时兼备为特色,如小笼包、烤鸭、火锅、粤菜等均为特色菜品。

五、娱乐休闲1.俄罗斯的娱乐休闲俄罗斯人娱乐休闲的福利较多,少年儿童热衷于集体运动,而成年人则更多地享受独立活动时间,喜欢追求刺激和冒险,如滑雪、攀岩、摩托车等。

2.中国的娱乐休闲中国人娱乐休闲的方式多样,包括唱歌、旅游、运动、看电影等等,其中传统文化活动如中国画、书法、民间乐器、果蔬雕刻等祖国传统文化受到爱好者青睐。

俄罗斯人酒文化的特点

俄罗斯人酒文化的特点

俄罗斯人酒文化的特点俄罗斯人酒文化的特点俄罗斯人对每个节日都非常重视,每逢节日,都要郑重其事地喝酒。

大家喝酒时祝酒辞颇多,总有要喝的理由,经常一醉方休。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俄罗斯人酒文化的特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俄罗斯人酒文化的特点(一)俄罗斯人的酒神崇拜的狂欢文化说起俄罗斯人的酒文化来,有历史学家曾经概括的称其为:“俄罗斯人的酒神崇拜的狂欢文化。

”由此可见,俄罗斯人的酒文化具有“酒神崇拜”和“狂欢”两大特征。

关于酒神崇拜,说白了就是对酒精的一种无可节制的迷恋和依赖。

俄罗斯人的先祖斯拉夫人,一直生活在气候条件较为恶劣的北西伯利亚寒带地区。

为了驱除严寒,为了打发漫长的冬季,在文化生活极端贫乏的那个年代,人民别无选择,只有聚在一起饮酒作乐。

久而久之,饮酒作乐便成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习俗。

众所周知,酒精对人的大脑神经具有一定的麻醉和抑制作用,喝多了会给人以飘飘欲仙的感觉。

对此,俄罗斯人颇有领悟,他们在享受酒的美味的同时,也在追求饮酒后心灵上是那种“成仙”的感觉,以求进入迷蒙的酒神状态,从而获取酒神无拘无束的狂欢激情。

俄罗斯人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喜欢喝酒,多数人也都很有酒量。

因此,饮酒便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酗酒者、酗酒闹事者也屡见不鲜。

在当年的俄国乃至后来的苏联,酗酒成了一大社会问题。

为此,前苏联就曾颁布过一道“禁酒令”。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性格开朗大方、热情奔放的民族,特别是在几百年前的那个时代,人民的文化素养普遍较低,文化生活又相对落后。

人民唯一的乐趣就是聚在一起自娱自乐。

希腊人的酒神崇拜具有鲜明的狂欢性;而俄罗斯人的狂欢更夹杂着许多非理性的蛮夷因素。

俄罗斯人的狂欢文化不仅表现在各种节日如复活节(俗称巴斯克节)、扮鬼节、圣诞节等重大节日和婚姻嫁娶、老人寿诞等庆典活动中;就连日常生活的一日三餐中,其酒文化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即便不是年节也没有庆典,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也常常仨一帮、俩一伙的聚在一起开怀畅饮。

俄罗斯国家独特的文化特色

俄罗斯国家独特的文化特色
俄罗斯国家最重要的象征——国旗、国歌和国徽
在沙皇俄国,国旗是红蓝白三色旗,白色代表自由,蓝色代表圣母,红色代表国家主权。现代俄罗斯的国旗仍是白蓝红三色旗,已经具备了新的意义:白色代表高尚、蓝色代表忠诚和正直,红色表示勇气、心胸和爱(但是民间还有其他的解释)。现在还有人对前苏联的国旗念念不忘——金星红旗,现在它是俄罗斯的军旗和代表俄罗斯多民族战胜法西斯德国的胜利的旗帜。
俄罗斯最出名的女歌手——20年如一日的阿拉•普加乔娃。在俄罗斯歌坛上的流行歌手多如繁星,但是无愧于“人民歌手”称号的艺人却少之又少,真正获得大众认可的“人民歌手”是上世纪初的歌手沙良宾(顺便说一句,他在中国上海生活过很多年)。
还有现代最流行的摇滚音乐艺人——圣彼得堡人巴里斯•格列宾西科夫。流行乐坛最出名的艺人当属季玛•毕莱恩,他在欧洲国际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名列亚军,获得世界性的公认。
最俄罗斯化的男性名字——伊万,外国人干脆称俄罗斯人为“伊万”,但俄罗斯最大众化的名字却是亚历山大和伊琳娜。俄罗斯最普遍的姓氏是伊凡诺夫、彼得罗夫和西德罗夫,这些姓氏和古罗斯伊万、彼得和西得的儿子有些渊源。
最“俄罗斯化”的家常菜是由酸白菜熬成的“白菜汤”,还有俄餐的象征——粥、饺子、红黑鱼子酱以及酸白菜(它可是伏特加最好的下酒菜)。
俄罗斯的“诗圣”是亚历山大•谢尔盖维奇•普希金。俄罗斯沙皇非洲侍从的后裔,他成为了俄国自由公民,讲俄语并自始至终地认为俄国就是自己的祖国。
还有一位深受广大俄罗斯人民群众的喜爱。由它的诗歌谱成的歌曲广为传唱,许多诗歌早就成为了“老百姓的挚爱”久经不衰。
俄罗斯国家的象征当之无愧地要数它的首都——莫斯科。另一个国家的象征——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在公元1919年前还是沙皇俄国的首都)直到现在还被称为俄罗斯的文化之都。毋庸置疑,俄罗斯的象征就是辉煌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建筑还有它那带着五星的塔楼。经常可以在新闻联播或报纸文章中看到俄罗斯的领导人这样的经典发言:“克里姆林命令”或“克里姆林拥护”。

试述俄罗斯文化的东西方双重性

试述俄罗斯文化的东西方双重性

试述俄罗斯文化的东西方双重性作者:张爱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5期摘要:俄罗斯地处欧亚两大洲,不仅受到东方文化的熏陶,而且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使得俄罗斯文化具有既非东方又非西方,既是东方又是西方的独特的双重性。

本文便试图叙述俄罗斯文化东西方双重性的历史形成过程。

关键词:俄罗斯文化;东西方;双重性中图分类号:G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062-02在亚洲和欧洲之间,在东方与西方之间,俄罗斯一直在徘徊。

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曾在其著名的《俄罗斯思想》一书中指出:“东方和西方两股世界之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

俄罗斯是世界的一个完整部分,是一个巨大的东西方,它将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

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和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

这是对俄罗斯文化双重性的最好概括,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俄罗斯文化发展史,就更能看到这一点。

一、俄罗斯文化东西方双重性的起源在蒙古人统治之前,俄罗斯一直走的是偏向西方的道路,其民族和宗教信仰是源自西方。

从种族起源上看,俄罗斯人属于欧洲人种。

俄罗斯人属于欧洲最大的民族集团斯拉夫人中的东斯拉夫一支,起源于古罗斯部族,在14至15世纪时形成部族,19世纪后半期形成民族。

古俄罗斯人居住在西起德涅斯特河和喀尔巴吁山脉、东至伏尔加河流域、南抵黑海北岸、北达拉多加湖的地域里。

后来随着基辅罗斯和莫斯科公国的建立,俄罗斯人的居住地域不断扩大,但16世纪中叶以前,俄罗斯人的势力范围一直没有越过乌拉尔山和乌拉尔河,直到1547年沙皇伊凡四世派兵越过乌拉尔山,才进入亚洲。

从宗教信仰上讲,俄罗斯人经历了从信仰多神教到皈依基督教的过程。

古罗斯人于公元9 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同拜占廷帝国联系密切,基督教由此从拜占廷传入罗斯,拜占廷文化随之涌入罗斯。

大量拜占廷风格的建筑、雕塑、绘画出现在罗斯。

俄罗斯文化特点及形成

俄罗斯文化特点及形成

俄罗斯文化特点及形成特点:1、兼有东西方文化特征的“中间性”和”兼容性”;2、其内部结构具有“两极性”;3、受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仪式很强的影响。

4、文化发展速度很慢,其受上一代人的经验和传统影响很大。

5、局部性,封闭性。

6、多样性。

形成原因:(一)疆域分布横跨欧亚,文化特征兼及东西。

俄罗斯横跨欧亚两大洲,俄罗斯人认为自己既是一个欧洲国家,也是一个亚洲国家,既是东方,也是西方,他们常为此而感到骄傲。

但是俄罗斯又处在欧亚大陆的边缘--欧洲东部、亚洲北部。

说它是欧洲国家,它的版图却占有亚洲的1/3;说它是亚洲国家,无论是它的发源地,还是政治文化中心都在欧洲。

俄罗斯人非常强调自己的西方特征,但是西欧从来没有把他们当成是一个真正的欧洲人。

面对西方,俄罗斯是东方;而面对东方,俄罗斯又成了西方。

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置身于东西方文化的交界处,既不是纯粹的西方文化,也不是纯粹的东方文化,它是东西文化双重作用、又兼有两者文化特征的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

俄罗斯文化的这一特征决定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两面性。

俄罗斯的双头鹰国徽既是俄罗斯的国家象征,又是民族性格的象征。

这个双头鹰左顾右盼,期望左右逢源的拟人化形象,绝妙地显露出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忽左忽右,摇摆不定。

(二)自然资源丰饶充沛,民族性格自信懒散。

俄罗斯幅员辽阔,广大的空间激发出俄罗斯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造就了俄罗斯民族豪放的性格,比如要做世界的一极,要做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等等。

同时,取之不尽的丰富自然资源使俄罗斯人容易懒散、不讲效率、时间观念差。

俄罗斯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也给人们留下了生活的重负与精神的压抑,使俄罗斯人磨练了意志,培养出了忧郁但又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

可能是由于有太优越的自然条件,俄罗斯人又显得非常懒散,他们喜欢晒着太阳在大街上、公园里唱歌跳舞、吸烟喝酒,而且表情总是庄严、肃穆,凝重似乎多于微笑,沉重似乎多于轻松。

(三)宗教影响多元渗透,群体意识优越坚强。

俄罗斯的风土人情文化的简介

俄罗斯的风土人情文化的简介

俄罗斯的风土人情文化的简介俄罗斯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多样文化的国家。

它的风土人情凝聚着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独特特点,展现出丰富的多元性。

本文将为您简要介绍俄罗斯的风土人情文化。

一、俄罗斯地域广阔多样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11个时区,涵盖了东欧和北亚的大部分地区。

这些地区的地理环境各不相同,从冰雪覆盖的北极到温暖的黑海沿岸,从广袤的森林到辽阔的草原。

这种地理多样性对俄罗斯的风土人情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俄罗斯的文化多元性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众多的民族和地区特色文化。

在这个多元的文化背景下,俄罗斯孕育了许多独特的文化传统。

例如,西伯利亚地区的雅库特人以其丰富多彩的传统服饰和特殊的音乐舞蹈而闻名,南部高加索地区的车臣人则保留了传统的骑马和剑术技艺。

三、俄罗斯的宗教和信仰俄罗斯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东正教是俄罗斯最主要的宗教信仰,占据了绝大多数人口。

俄罗斯正教的传统有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对俄罗斯风土人情的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历史的演变,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等也渐渐在俄罗斯发展壮大,俄罗斯的宗教多元性为其文化景观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四、俄罗斯的民俗与节日俄罗斯有丰富多样的民俗和传统节日,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例如,俄罗斯传统的农耕节日“马斯连寿节”庆祝丰收和未来的繁荣,而彼得堡的白夜节则是该城市夏季的重要庆典,人们在白天和夜晚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

这些节日传承了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深受人们喜爱。

五、俄罗斯的独特艺术和文学俄罗斯以其丰富的文学和艺术创作而闻名于世。

大师级的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普希金等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深入人心地反映了俄罗斯社会的命运和人性的复杂。

此外,俄罗斯也在音乐、舞蹈和绘画等艺术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如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和列宾的芭蕾舞剧等。

六、俄罗斯的美食文化俄罗斯的美食文化丰富多样,与其地理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俄罗斯文化的矛盾性及其形成因素

俄罗斯文化的矛盾性及其形成因素

俄罗斯文化的矛盾性及其形成因素俄罗斯文化的历史特征反映了俄罗斯在两个大洲(亚洲和欧洲)之间及在两种文明类型(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间的边缘状况。

不论是西方派思想家还是与其相反的斯拉夫派思想家,或是后来的欧亚主义,都对俄罗斯命运的认知作了不懈的探索。

直到今天,这种论争还在继续。

俄罗斯在西方和东方之间所处的中间位置使其与这两部分相互作用,导致了俄罗斯文化的深层矛盾及双重性特征。

历史证明,我们无法将俄罗斯文化统一成某种类型,因此对它的理解必须避免单义的、直线型思维,而要注意使用多元思维。

一、俄罗斯文化的矛盾性俄罗斯文化在各个层面是由两个或多个互为依存、互为对立甚至互相斗争的部分或方面构成的,许多现象都是两极的矛盾统一,而且这种矛盾统一贯穿于俄罗斯文化发展的始终。

在俄罗斯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固有的矛盾性特征: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谦恭和反抗、奴性和自由、软弱和残暴;自我牺牲和利己主义、精选原则和人民性,以及高级别的原始宗教性、对唯物主义的崇拜和对崇高精神理想的喜爱;无所不包的国家性和无政府主义的自由性;国家的自负和与大国主义相连的民族自负和弥赛亚的万能型;东正教的强制俄化与努力将东正教变为世界性宗教;寻求社会自由与服从国家专制及等级主教制;接受僵化的尘世事件与无限的自由、寻找上帝的真理;西方派所向往的进步、个性自由、合理组织生活与东方派感兴趣的有序、稳定且复杂的与俄罗斯现实相区别的生活……这些现象都是俄罗斯文化中矛盾但又互为依存的部分,这些部分构成了俄罗斯文化的二元体系。

俄罗斯文化的双重构成性是一种“矛盾的统一”,有矛盾又有统一,但对集结力、向心力、整合力在俄罗斯文化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重视超过和大于分散力、离心力、分化力。

因此,俄罗斯文化史上尽管出现了注入“双重信仰”、“两种文化”、“两个都城”,甚至将“双头鹰”形象作为国徽等现象,但是始终保持着其文化的完整性,俄罗斯文化一直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

俄罗斯

俄罗斯

一、俄罗斯文化的显著特点俄罗斯是一个典型的宗教国家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宗教的影响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俄罗斯的文化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包括有东西方文化特征的“中间性”与“兼容性”,内部结构又呈现出鲜明的“两极性”和“矛盾性”的特征二、俄罗斯文化特点成因俄罗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具有鲜明的兼容性和中间性其文化本身就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体因其这一特征,俄罗斯也被形象地称为“东西方文化的混血儿”,成了“东方人眼中的西方,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兼容性和中间性的形成原因可以归结于地理和历史两个方面俄罗斯国土面积广大,横跨亚欧大陆,而其自兴起至今,总共不过一千多年的历史相对于其听处的亚欧大陆其他古文明来说,俄罗斯文明是典型的后起文明“这种后起文明更易受周围文明的影响”(转引自徐之明《大国兴亡》)因此俄罗斯文化自然而然受到了亚欧两个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其兼容性、中间性的特色俄罗斯有将近四分之三的国土位于亚洲,近四分之一的国土位于欧洲但面积甚小的欧洲部分,却又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听在地,全国五分之四的人过都居住在其领土的欧洲部分除此之外,首都莫斯科也位于欧洲地区这种独特的地缘条件为俄罗斯吸收借鉴东西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俄国宗教哲学家恰达耶夫在《哲学通信》也写道:“我们不是人类大家庭中的成员,我们既不属于西方,也不属于东方我们既没有西方的传统,也没有东方的传统当我们站在时代之外时,我们不可能被人类的世界性教育所触动”从整个俄罗斯文明的动态运行来看,俄罗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在东西方文明中进行转向,这也使得俄罗斯一直在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杂揉就像俄罗斯国徽上那只左顾右盼的双头鹰,“一头向西,一头向东”,一直不动声色地凯俞叭观察着东西方的文化成果,择善而从,并试图从其中寻找一个东西的平衡点俄罗斯文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内部分化出鲜明的两极,内音卜结构具有矛盾性这种矛盾性一方面源于一直存在的东西方文化因素的碰撞别尔嘉耶夫曾写道:“俄罗斯精神听具有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可能与下列情况有关,即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历史之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俄罗斯是世界的完整部分,巨大的东方一西方,它将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听以说,俄罗斯是连接东西方的一个桥梁这种位置特点决定了俄罗斯精神中,势必将东西方两个精神世界中的最主要的因素在自己的身上结合起来,但也使俄罗斯动摇于这两种文化之间,甚至于使两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另一方面俄罗斯的这种文化特点源于国家内部上下层的严重分化在俄罗斯,从最早先起就存在有倾向性的教育政策18世纪彼得改革时建立的学校,后来只对贵族开放,“不接受农民入学,农奴的子女更受到严格的禁止”,其教育政策并没有涉及到广大的中下层人民于是在俄罗斯社会的上下层中逐渐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教育鸿沟其次,是由于军役贵族的解放和农奴制的加强贵族学习、接受西方影响,农民却在无知和愚昧中继续劳作,两者鸿沟不断加深再次,彼得大帝改革后,城市中出现了与教权分离的世俗教育而在农村,东正教控制的识字学校仍然存在,农民仍旧受着东正教和村社的双重控制在宗教和传统宗法思想的双重束缚下,受禁锢的农民心中只有沙皇、上帝、土地和村社,他们对任何外来的思想都怀有一种恐惧感于是,俄罗斯国内上下层间的矛盾对立就更严重了三、俄罗斯文化特点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1.兼容性与中间性:兼容性与中间性在俄罗斯文化中有很多体现比如,俄罗斯在科学和教育等方面表现出极具西方传统的理性精神,而在宗教和文艺等领域则体现着被视为东方特征的神秘主义和感性至上的倾向2.两极性与矛盾性:这一点在其社会内部上下层间体现的尤为明显俄罗斯实际上基本没有像法国和美国那样经过自由民主思想的启蒙运动阶段,对于从西方引进的而不是从俄国发展的矛盾中有机地生长起来的自由民主的思想体系,俄罗斯还需要时间使政治精英与人民大众进行互动众听周知,在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中,当那些已经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熏陶的贵族知识分子走向农村时,农民并没有理解他们听谓为“解放农民”听做出的努力,反而把他们当做破坏国家安定的捣乱分子捉起来扭送到了当局这就昭示了,在俄罗斯,在社会的上下层之间,存在一个西方化的文明和中世纪的愚昧的巨大鸿沟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也体现出鲜明的自相矛盾性:他们既有国家观念,主张专制主义,却又渴望有随心所欲的自由,有时也有对无政府主义的向往;他们有时是暴力、血腥、残忍的“战斗民族”,有时却又充满了善良、温和的人道主义光辉;他们有着强烈的个人意识,灵魂中却又渗透着集体主义……启、的来说,俄罗斯文化在受东正教的影响下呈现出东西方文化的兼容性与中间性,而其内部结构又具有鲜明的两极性和矛盾性俄罗斯的这种文化特征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保证了斯拉夫文明的长期稳定繁荣存在参考文献[1]马亚兵;焦玲玲;《关于<黑龙江文化听受俄罗斯文化影响>的问卷调查报告》f1l;大众文艺;?013年07期f-']恰达耶夫;《哲学通信》f31张龄茁;《浅谈俄罗斯文化梗概》fJl;文化研究;。

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双重性

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双重性

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双重性自9世纪下半期基辅罗斯国家建立以来,俄罗斯民族历程已逾千年。

由于处在文明和文化交汇结合之地的独特条件,俄罗斯民族曾先后受到来自北方的瓦里亚基人、南方的拜占庭、东方的游牧民族和西方的先进国家的不同影响,俄罗斯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与外来民族不断的碰撞、冲突和融合过程中实现的。

俄罗斯民族不仅有着横跨欧亚大陆的幅员辽阔的疆域,而且有着一部起伏跌宕、徘徊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历史和一个对俄罗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起着奠基作用的宗教。

这种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心里意识,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双重性”:一切对立都可以转变成统一,一切排斥又可以转变成融合;既善良,又残忍,既谦逊和睦又放肆闹事,叛逆与服从,无个性的集体主义与非理性的个人意识等等。

当我们想到俄罗斯民族的一个具体的品质时,总有一个对立相反的特点紧随其后。

一地理位置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它的版图占了亚洲陆地的1/3,但它的发源地,政治文化中心都在欧洲。

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极易受到来自东西方两个方面的双重影响,形成其独特的民族风貌。

俄罗斯将整个西伯利亚平原收入囊中,气候寒冷,这种自然条件培养了俄罗斯民族既奔放又忧郁,既懒散又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

俄罗斯有着广大而肥沃的土地,广大的空间造就了俄罗斯民族豪放的性格。

他们嗜酒无度,缺乏纪律;舞蹈奔放粗犷,合唱震天动地。

但是俄罗斯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却给人们留下了生活的重负与精神的压抑。

因此俄罗斯人总是表情庄严,肃穆,凝重多于微笑;心情忧郁,伤感,沉重多于轻松。

此外,肥沃的土地也养成了俄罗斯人懒散的习性。

他们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无需勤劳节俭去创造财富。

然而恶劣的气候又使俄罗斯人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品格。

二历史发展的影响“基辅罗斯”国家建立以后,俄罗斯第一次接受西方文化,就将拜占庭帝国带有东方色彩的基督教,即东正教定为国教。

俄罗斯文化特征笔记摘抄(3篇)

俄罗斯文化特征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历史与文化渊源1. 欧洲与亚洲的交融俄罗斯文化具有独特的欧洲与亚洲交融的特点。

在历史上,俄罗斯民族经历了多次民族迁徙和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这种交融使得俄罗斯文化既有欧洲的严谨与理性,又有亚洲的浪漫与神秘。

2. 俄罗斯东正教的影响俄罗斯东正教是俄罗斯文化的重要支柱,对俄罗斯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正教强调信仰、道德和宗教精神,使得俄罗斯文化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二、文学艺术1. 文学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文学家。

以下是一些俄罗斯文学的特点:(1)现实主义:19世纪中叶,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代表作家有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

他们以真实、生动、深刻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反映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2)浪漫主义: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俄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代表作家有普希金、莱蒙托夫等。

他们以热情奔放、富有想象力的创作风格,抒发了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3)诗歌:俄罗斯诗歌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等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

2. 艺术俄罗斯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以下是一些特点:(1)绘画:俄罗斯绘画以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为主,代表画家有列宾、苏里科夫等。

他们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矛盾,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2)建筑:俄罗斯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如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圣彼得堡冬宫等。

这些建筑融合了拜占庭、巴洛克、古典主义等风格,展现了俄罗斯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3)音乐:俄罗斯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

俄罗斯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旋律优美,情感丰富。

三、民俗风情1. 节日庆典俄罗斯节日庆典丰富多彩,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节日:(1)新年:俄罗斯人将新年视为最重要的节日,家家户户都会举行庆祝活动。

(2)复活节:复活节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宗教节日,人们会举行宗教仪式、品尝复活节蛋糕等。

浅谈俄罗斯文化特征

浅谈俄罗斯文化特征

浅谈俄罗斯文化特征作者:高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1期摘要:俄罗斯文化是世界诸多文化中起步较晚的一个。

在东北亚文化的三种类型中,俄罗斯文化比较特殊,它是加入到东北亚文化中最晚的一个类型,并且是东北亚文化中唯一的一个非东方型文化。

在研究东北亚整个文化的同时,我们应对俄罗斯文化进行剖析和探索,这对了解整个东北亚文化大有裨益。

地理位置与历史的造就使她具有了东西方文化的双重性及感性化的民族个性。

关键词:俄罗斯文化;特殊性;双重性;[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1-0234-01一、俄罗斯文化形成、发展的历程俄罗斯文化是世界诸多文化中起步较晚的一个。

俄罗斯民族有记载的历史开始于公元9世纪的基辅罗斯时期。

俄罗斯文明发展中一个最重要的起步,也可以说是里程碑,是公元988年基辅罗斯国家接受基督教。

俄罗斯人有记载的文化史应该从“罗斯受洗”,即接受基督教开始。

可以说,俄罗斯所有教化人伦和精神启蒙等等都自“罗斯受洗”开始。

在此之前,俄罗斯在西方人眼中,是个不谙文明的异族蛮邦,西欧当时对俄罗斯人有“鞑靼”之称。

“公元988年的“罗斯受洗”,不能仅仅理解为对外来文化的吸纳,更重要的是,为还没进入文明行列的俄罗斯民族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奠基。

二、俄罗斯文化的主要特征第一、从宏观上看,俄罗斯文化有着非常鲜明的“中间性”和“兼容性”。

俄罗斯文化既不是纯粹的西方文化,也不是纯粹的东方文化,它是处于两者之间的、又兼有两者文化特征的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

之所以产生此“二性”,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国家地处欧亚两洲,在地理上有东西方特征;更重要的是,俄罗斯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东方和西方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融合到自己的文化之中。

总之,俄罗斯就像一只巨大的钟摆,不停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摆动。

这种处于东西方之间的地位,曾使俄罗斯萌发了充当东西方桥梁,从而联结整个世界以在引导人类统一的过程中起到伟大作用的念头,并因此而出现一种崇高的使命感。

从俄国经典文学作品看俄罗斯文化的双重性

从俄国经典文学作品看俄罗斯文化的双重性

从俄国经典文学作品看俄罗斯文化的双重性摘要:俄罗斯立于欧洲,亦立于亚洲;分别来自东西的两股文化交织碰撞造就了独特的俄国文化。

经典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绝佳材料,本文将从多部俄国文学作品中找出有代表性的个例分析俄国文化的双重性表征及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国经典文学作品;俄罗斯文化的双重性一.俄罗斯文化的双重性中国学者朱达秋指出:“俄罗斯文化发展既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又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使俄罗斯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既非东方又非西方,既是东方又是西方的独特的二元性”。

[5] 文学作品是最能够深入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特性的手段。

通过对一些俄国经典文学作品的研读、思考和深入了解,可对俄罗斯文化的“双重性”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二、俄国文化双重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1)亦东亦西的东正教俄罗斯国内的宗教信仰较为复杂,既有基督教、犹太教等西方宗教,又有伊斯兰教、佛教等东方宗教。

来自东西方的不同宗教信仰既给俄罗斯带来了多元的宗教文化,也给俄罗斯带来了长期的宗教冲突。

公元988年,弗兰基米尔大公定基督教为国教,基辅公国加入欧洲基督教国家行列,使俄罗斯从文明源头就与西方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然而,由于罗斯受洗之时,基督教早已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而形成一东一西两个教会对立的态势,而弗拉基米尔大公接受的又是东罗马帝国教会的传承,因此,当基督教在1054年最终分裂成东正教与天主教时,基辅罗斯作为拜占庭东正教的势力范围,自然站到了西方天主教势力的对立面。

这一结果对俄罗斯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使俄罗斯的东正教文化既有西方文化的特点,又有自己的民族独特性。

俄罗斯民族宗教传统中的非理性和内在情感上的宗教观念不同于西方的理性主义,对于上帝的信仰较之西方民族更加虔诚狂热与情绪化。

例如:“现在有救了!这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拯救。

这种拯救就是上帝的独生子为我们流了血,他情愿为我们受苦受难”。

[8]书中引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反感的基泽维特的讲道也正是这种极度情绪化的最好反映。

浅析俄罗斯文化的东西属性

浅析俄罗斯文化的东西属性

文化长廊浅析俄罗斯文化的东西属性田丽娜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文化的独特性。

在俄罗斯文化中,东、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并存。

俄罗斯文化的东西属性主要体现在其地理位置、政治、宗教信仰、民族性格、思想流派等方面。

对俄罗斯文化东西方属性问题的剖析,有助于准确把握俄罗斯文化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俄罗斯;文化;东西方;属性[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4-189-01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由本民族在其历史发展长河中所创造出来的。

俄罗斯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最终形成了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混合型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

俄罗斯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受到来自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这主要指的是来自于东西方民族的影响。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特殊的地理位置引出了其文化的地域归属问题,俄罗斯文化究竟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这是俄罗斯文化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

20世纪俄罗斯著名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对俄罗斯文化的归属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俄罗斯不能把自己定为东方,从而使自己与西方对立起来;俄罗斯应当意识到自己也是西方,即是东西方;是两个世界的连接者,而不是分割者。

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

别尔嘉耶夫的观点形成了关于俄罗斯文化属性的东西说。

俄罗斯所处的这种地域状况和特征使得俄罗斯和俄罗斯文化总是在东方和西方之间来回“摇摆”。

何谓“东方”?东方的概念具有相对性、多歧义性和不确定性,其内涵既包括地理的,又包括民族的和文化的,同时,也带有某种政治的含义[1]。

在俄罗斯思想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不同层面的“东方”的内涵。

大多数情况下,这不是外在于俄罗斯的东方,而是俄罗斯内在的“东方”,甚至有时用来指代俄罗斯,即一个相对于西欧国家的“东方国度”[2]。

朱达秋在《俄罗斯文化概论》一书中认为,“东方”即亚洲文化,而“西方”则为欧洲文化。

近代俄国文化的多元性与创新性

近代俄国文化的多元性与创新性

近代俄国文化的多元性与创新性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近代欧洲的许多国家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其中俄罗斯也不例外。

在这一进程中,俄罗斯的文化也经历了一些逐渐变化和创新的过程。

本文将从多元性和创新性两个方面来探讨近代俄国文化的发展。

一、多元性俄罗斯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文化复杂。

因此,俄罗斯文化在近代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很强的多元性。

首先,宗教文化对俄罗斯的影响非常显著。

俄罗斯自公元988年正式接受基督教以来一直是东正教国家,东正教的文化与俄罗斯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俄罗斯特有的宗教文化。

其次,在19世纪,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在俄罗斯也逐渐显现。

一些有识之士阅读了来自西方的作品,例如普希金、高尔基等人在早期都受到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20世纪初期,一批创新艺术家追求舞台艺术与使用俄罗斯传统剧目相结合的效果,这些艺术家形成了一个称为俄罗斯未来主义的运动,而这个运动更是对俄罗斯文化的多元性做出很好的诠释。

俄罗斯的多元文化还体现在不同民族之间的互相影响上。

虽然俄罗斯一直默默地接受来自欧洲的文化,但俄罗斯各地区的不同民族之间也有很多的文化碰撞。

例如,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座城市就呈现出了很不同的文化特征。

莫斯科作为俄罗斯的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在历史上一直是俄罗斯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而圣彼得堡则成为了一个西式化的城市,同样吸收了来自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

此外,东部的给养日省则形成了独特的伊斯兰文化,这些文化因素都体现了近代俄罗斯文化的多元性。

二、创新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俄罗斯文化也开始不断进行创新。

一方面,随着俄罗斯工业的发展,各种新型的工艺和技术被引进到俄罗斯。

这些新型的技术对俄罗斯的艺术文化产生了新的影响。

例如,俄罗斯的油画在20世纪初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印象派的影响,这使得俄罗斯的艺术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油画技法上,开始尝试新的表达方式。

俄罗斯的文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例如,谢尔盖·艾森斯坦的电影《罗曼尼诺夫家族》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短小小说文学体裁发展的一种尝试。

俄罗斯文化考试重点

俄罗斯文化考试重点

一、俄罗斯人口特点西部(欧洲部分)较密集,东部(西伯利亚)人口十分稀少人口:1.455亿(2003年4月)。

全国有130多个民族,其中俄罗斯人占82. 95%,主要少数民族有鞑靼、乌克兰、楚瓦什、巴什基尔、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日耳曼、乌德穆尔特、亚美尼亚、阿瓦尔、马里、哈萨克、奥塞梯、布里亚特、雅库特、卡巴尔达、犹太、科米、列兹根、库梅克、印古什、图瓦等。

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西部发达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52—77人,个别地方达261人,而东北部苔原带不到1人。

高加索地区的民族成分最为复杂,有大约40个民族在此生活。

居民多信奉东正教,其次为伊斯兰教。

俄语是俄罗斯联邦全境内的官方语言,各共和国有权规定自己的国语,并在该共和国境内可与俄语一起使用。

主要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主要宗教为东正教,其次为伊斯兰教。

二、分析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多余人的形象“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作品中贵族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产生于二十至五十年代的俄国贵族革命时期。

当时,一些受过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较高天赋和才华的贵族知识分子,既不满上流社会的腐败,愤世嫉俗,又无力与本阶级决裂;既有朦胧的追求,希望有所作为,又脱离人民,远离革命,结果,在碌碌无为中虚度一生,成为“既非孔雀,又非乌鸦”的“多余人”。

这些“多余人”形象不仅是十九世纪前半期俄国文学的中心主人公,而且是世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重要角色,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珍品。

“多余人”系列形象:1.普希金《叶甫盖尼。

奥涅金》: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2.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毕巧林3.赫尔岑《谁之罪》:别尔托夫4.屠格涅夫《罗亭》:罗亭5.《贵族之家》:拉夫列茨基6.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三、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东正教以《圣经》为其教义的基本来源,同时承认圣传也是教义的来源之一。

东正教神学家认为,圣传是那些虔信上帝的人以其自身的榜样或语言世代相传的传统。

俄罗斯和中国的文化差异

俄罗斯和中国的文化差异

俄罗斯和中国的文化差异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蕴含着民族的历史、文明和习俗。

俄罗斯和中国作为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庞大人口的国家,拥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价值观念、礼仪习俗和饮食习惯四个方面,探讨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历史背景俄罗斯历史悠久,充满了各种战争、政治斗争和文化交融。

从基督教化的罗斯公国开始,经过蒙古统治和沙皇时代,再到社会主义时期,俄罗斯的历史曲折而丰富。

而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经历了封建王朝、民族大融合和现代化进程。

这两个国家的历史背景使得它们在文化发展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

二、价值观念俄罗斯文化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情感的表达,重视个人的独立和个人权利。

在俄罗斯,人们更加开放和直率,注重情感的充分表达,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

而中国文化强调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家族观念,崇尚“克己奉公”和“和而不同”的价值观。

在中国,人们通常更加内敛和谨慎,注重集体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三、礼仪习俗俄罗斯和中国在礼仪习俗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俄罗斯的礼仪注重个人空间和打破僵硬,人们在社交和交往中注重直接表达感情和意见。

而中国的礼仪习俗非常讲究,重视礼貌和尊重,注重面子和情面。

在中国,人们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关系和传统礼仪,比如鞠躬、敬酒、请客等。

四、饮食习惯俄罗斯和中国的饮食习惯也有所不同。

俄罗斯人饮食丰富多样,喜欢吃肉类、面食和奶制品,他们热衷于烹饪和享受美食。

而中国人饮食注重均衡和营养,主食以米饭为主,搭配各种蔬菜和肉类,注重食物的烹饪方式和口味的协调。

总结起来,俄罗斯和中国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历史背景、价值观念、礼仪习俗和饮食习惯上。

这种差异既体现了两国各自的独特性,又丰富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对于两国人民而言,了解对方的文化差异是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桥梁,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

通过加深对俄罗斯和中国文化差异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繁荣与发展。

俄罗斯文化双重性新论

俄罗斯文化双重性新论
李 嘉 图为代表 的古典 政治经 济学 。西欧派 认为俄 罗斯应 该走西 欧式 的发展 道路 ,而斯 拉夫 派则 强调俄 罗斯 应 该走 俄罗斯 自己的道路 ,反对西 欧式发 展 。没 有产 生支持 东方发 展道路 的 流派这一 事实表 明 ,俄 罗斯知 识分子 受西方 思想 的影 响远大 于受东方思 想 的影 响 。而 白银 时代 的哲学 家则更 加成熟 ,受 西方影 响更 为深
2 .哲学
收稿 日期 :2 1-62 0 1 -1 0
基金项 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研究项 目 ( 00 D M90 0 ) 20 Z X 9 02 作者简介 :蔡 亮亮 ( 90一 ) 19 ,女 ,福建莆 田人 ,本科 生 ,从 事教育 政策研究 ;刘金 娟 (9 9一 ) 18 ,女 ,江西上饶 人 , 本科 生,从事教育社会 学研究 。
拜 占庭 文化对 古罗斯 文化 的影 响是不 可替代 的 ,尤其是 东正 教 ,其对 俄 罗斯 文 学 、艺 术等精 英层 面文
化的影响深远厚重。正如张百春教授指出的:“ 正是东正教使俄罗斯人和俄罗斯民族意识劐自己的使命,
它不但起到了凝聚这个民族的作用,而且也使这个民族充分发挥 自己的潜力 , 在科学、文化 、文学和哲学 领域作出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 同时这也是俄罗斯文化西方归属的重要证据。 ”
学 、艺术、宗教等) 、大众文化 ( 习俗、仪式、衣食住行等) 、深层文化 ( 价值观、行为方式等) 。笔者根 据俄罗斯文化双重性特征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的不同表现 ,将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政治制度文化三个层 面 剖析俄 罗斯 文化 。


西 向的精英文化
精英文化不单单指社会精英阶层创造的文化 ,而是指较高层次的文化形式 ,包括宗教、哲学 、文学、 艺术 、科技等 。 1 .宗教 公元 98 ,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定东正教为罗斯 国教,历史上称为 “ 8年 罗斯受洗 ” 。信奉多神教的罗 斯 民族 被弗拉基 米尔 强行施 洗而成 为基 督 教徒 ,东 正教在 俄罗斯 生根 发芽 ,从 此俄 罗斯 文化深 深地打 上 了 西方 的烙印 ,甚 至被称 为 “ 三罗 马帝 国” 第 。 随着宗教的传人 ,拜占庭文化涌人俄罗斯。首先是宗教艺术 ,包括拜 占庭风格的教堂。“ 1 世纪, 到 1 仅基辅一 地就有 教堂数 百座 ” ,被史学 家亚 当称 为 “ 方 的饰 物 ,君 士坦 丁堡 的匹敌 ” J 东 ;其 次便 是 与宗

略论俄罗斯文化的双重特征

略论俄罗斯文化的双重特征

略论俄罗斯文化的双重特征
程红;李锦霞
【期刊名称】《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7)004
【摘要】俄罗斯幅员辽阔, 横跨欧亚两大陆.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致使其文化既具东方魅力,又兼容西方的特征.这一切表现在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改革、人与自然的关系、家庭关系、民族问题等诸多方面.俄罗斯处于东方与西方两种文化交汇之处,其文化具有典型的二元性.
【总页数】4页(P479-482)
【作者】程红;李锦霞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12
【相关文献】
1.俄罗斯文化史研究新视角——评《俄罗斯文化史——历史与现代》 [J], 孙嵩霞
2.俄罗斯文化哲学历史嬗变--评《俄罗斯文化哲学论》 [J], 郭荣君
3.俄罗斯文化欧亚双重特征的形成 [J], 岳小文
4.基于数据融合与双重特征的居民出行调查扩样 [J], 朱海明;郑海星;芮晓丽;何枫鸣
5.利用双重特征量鉴别变压器励磁涌流的高阶统计原理 [J], 张员宁;黄景光;张艳华;于楠;陈勇;翁汉琍;贾永波;李振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自然资源丰饶充沛,民族性格自信懒散。俄罗斯幅员辽阔,广大的空间激发出俄罗斯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造就了俄罗斯民族豪放的性格,比如要做世界的一极,要做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等等。同时,取之不尽的丰富自然资源使俄罗斯人容易懒散、不讲效率、时间观念差。俄罗斯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也给人们留下了生活的重负与精神的压抑,使俄罗斯人磨练了意志,培养出了忧郁但又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可能是由于有太优越的自然条件,俄罗斯人又显得非常懒散,他们喜欢晒着太阳在大街上、公园里唱歌跳舞、吸烟喝酒,而且表情总是庄严、肃穆,凝重似乎多于微笑,沉重似乎多于轻松。
双重性: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与文化特征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决定着民族的性格和国家的兴衰走向。有人说,从古至今,俄罗斯民族常常表现出性格上的"双重性"。一方面性格刚烈,勇猛剽悍,尚武善战,在历史上赢得了很多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拿破伦、希特勒都败于莫斯科城下)。从15世纪开始经过400多年的扩张,把一个位于东北欧一隅仅有200多平方公里的小国扩张成为地球上领土面积最庞大的国家(曾经横跨欧、亚、美三大洲);另一方面又多愁善感,犹豫彷徨,优柔寡断。俄罗斯民族性格具有"钟摆性",他们有时温顺驯服,有时又往往缺乏理性,经常感情用事,极易走极端。"决斗"便是这种性格特征的产物。普希金死于决斗,莱蒙托夫、赫尔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都曾参与决斗或走到了决斗的边缘。叶利钦时代的激进改革政策更是俄罗斯人走极端的写照。他们信仰宗教,善良真诚,乐于助人,在处理人际的关系上有时比较大度,非常慷慨,热情好客,有时又往往显得十分小气,冷漠无情。他们有时非常懒惰,有时又非常勤奋;有时非常霸道,有时又非常恭顺;有时非常蛮横,有时又非常虔诚;有时非常暴躁,有时又耐性十足……要了解俄罗斯民族性格的这种双重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四)文化历程几经融合,文明冲突此伏彼起。俄罗斯文化已经经历了1000多年的历史,它不断受到东方和西方的交互影响,并把这种影响融合到自己的文化之中。俄罗斯历史可以大致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辅罗斯时期(公元862-1240年)。这一时期是接受先进的欧洲拜占廷文化、积极参与欧洲文化发展的时期。;第二阶段是1240年至1480年蒙古鞑靼人统治时期。在这一时期,俄国在文化上急剧地向亚洲靠拢,强迫接受蒙古文化。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是蒙古人统治的典型特征。这一模式又为以后俄罗斯国家的政权体制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第三阶段是15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彼得一世改革再次开始了西化的历程。彼得一世强力推行改革,大举学习西方,引进西欧先进的启蒙思想和科学文化,使俄罗斯一跃成为欧洲的强国;第四阶段,苏维埃时期。苏联把其影响扩展到东欧斯拉夫地域和东亚,并用"柏林墙"把自己与西方隔开;第五阶段,后苏维埃时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又出现"回归欧洲"的呼声。然而十几年过去了,俄罗斯国家并没有"西化",相反却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危机。普京上台后,俄罗斯社会逐渐从"西化"的噩梦中清醒过来。为了"强国富民",俄罗斯百姓甚至不惜牺牲民主、自由,要求"铁碗"整顿秩序。东西方的文明通过普京的"新政",又一次达到优越坚强。俄罗斯文化是深受宗教影响的文化。早期处于欧洲边缘的俄罗斯,基本上与西欧隔绝,"罗斯洗礼"将俄罗斯带入基督教,不久后东正教又被奉成为国教。多元的宗教影响渗透在俄罗斯各个方面,成为其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主体成分。如,东正教主张博爱、宽恕和忍耐,造就了俄罗斯人温顺善良的品质。但因缺乏理性,又容易陷入病态的献身狂热之中。东正教主张苦行主义的自我牺牲和人人得救的群体意识,造就了俄罗斯人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东正教主张普济众生和"救世"精神,使俄罗斯人产生一种民族主义的优越感和使命感。他们认为,东正教是基督教的正教,继罗马和拜占廷之后莫斯科是东正教唯一的保卫者,即"第三罗马",为俄罗斯大规模向外扩张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疆域分布横跨欧亚,文化特征兼及东西。俄罗斯横跨欧亚两大洲,俄罗斯人认为自己既是一个欧洲国家,也是一个亚洲国家,既是东方,也是西方,他们常为此而感到骄傲。但是俄罗斯又处在欧亚大陆的边缘--欧洲东部、亚洲北部。说它是欧洲国家,它的版图却占有亚洲的1/3;说它是亚洲国家,无论是它的发源地,还是政治文化中心都在欧洲。俄罗斯人非常强调自己的西方特征,但是西欧从来没有把他们当成是一个真正的欧洲人。面对西方,俄罗斯是东方;而面对东方,俄罗斯又成了西方。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置身于东西方文化的交界处,既不是纯粹的西方文化,也不是纯粹的东方文化,它是东西文化双重作用、又兼有两者文化特征的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俄罗斯文化的这一特征决定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两面性。有人说,俄罗斯的双头鹰国徽既是俄罗斯的国家象征,又是民族性格的象征。这个双头鹰左顾右盼,期望左右逢源的拟人化形象,绝妙地显露出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忽左忽右,摇摆不定。
总之,俄罗斯既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营养,又对东西方文化产生某种排斥,俄罗斯就像一只巨大的钟摆,不停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摇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