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感悟中生成历史情感6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感悟中生成历史情感

摘要: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本

文针对历史教学中情感培养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了探索,指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应在教师的引领下自然感悟生成。

关键词:情感教育;自然感悟;生成

作者简介:张芳群,任教于江苏省吴江市七都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李大钊曾经说过:史学对于人生的关系,可以从知识方面和情感方面两部分

去说。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知识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其中也蕴涵着厚

重的情感因素,如:历史人物的善与恶,历史现象的丑与美,历史事件的好与坏,都会使学生产生爱憎分明、或喜或悲的情感波动,这就为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大

量素材。

传统的历史教学没有发挥它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真正价值,忽视了教学中的

情感培养,过多地强调传授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没有认识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显得更为重要。这几年的历史课程改革大大推动了历史教师观念的转变,他们已深知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能

力的提高,更应关注学生情感的陶冶、品德的提升、态度的形成、价值观的塑造,这相对于以往来说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方法

和效果在一些课堂中却很不尽如人意。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

情感教育时,不注重知识背景和学习过程,而是孤立地询问学生的“思想感受”和“情感认识”,或集体灌输一些概念、观点和原理性的东西,再或直接对一些历史

人物进行大肆赞扬、一味漫骂等。这些做法,其实是将情感与历史知识分离开来。要知道,脱离开历史知识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承载,历史情感教育是根本无法实

现和进行的。历史情感教育应该是浸润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而逐渐实现的,否则,所“生成”的历史情感就是虚假的、空洞的。

二、理论依据

现代心理学认为,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即人对客观事物是

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它产生于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但又不

同于认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初中学生的自

我意识不断强化,参与意识日渐增长,对多种新生文化有较高的敏感性。因此,

说教式的情感教育不适应他们的心理变化。

历史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分析与解读课程标准时,我们要把历史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分离开来,而在现实的教学实施中,却要把三者看

成一个整体,三者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割裂开来的。因为知识信息本身就在某种

程度上包容着和渗透着情感信息,情感信息又往往折射着知识信息,知识信息和

情感信息总是相伴而生,相伴而存在。没有具体的知识信息,相对抽象的情感信

息则难以寄托;没有情感信息的参与,知识信息则失去了活的生命。把二者截然

分开,或简单相加,都是教学的误区。

三、如何实施

情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紧密衔接的情感心理外显、内化、升华以致指导外显

行为的过程。知识可以灌输,但情感只能渗透。历史教育应该走出枯燥、刻板、

单调的说教,使学生在一种不知不觉的氛围中自我感受和领悟,使道德教育达到

“润物细无声”之功效。关于如何落实这一点,笔者一直在尝试,下面是一些具体

做法:

1.课堂教学应多用图片、影视、诗歌等直观素材

相比教师的解说,直观形象的素材更能使历史事件或人物栩栩如生。在生动

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和感人的情景中,学生能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自然地激

发出对真善美的爱,对假恶丑的恨。

比如,在讲述《“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这一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

系列日本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烧、杀、劫掠等图片,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悟

历史、体验历史,增强学生对侵略者暴行的憎恨,对苦难中国人民的同情,培养

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和对和平的热爱。

在《五四爱国运动》这框内容中,可以播放影片《我的一九一九》片段“顾维

钧在巴黎和会上的发言”。电影中,顾维钧的扮演者陈道明用极富感染力的表演再现了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要求收回山东主权的历史情景,引起了学生

的强烈共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基本史实。

《火烧圆明园》的电影片段中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奇珍异宝以及英法联军对

圆明园的肆意破坏行为,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痛恨列强、热爱祖国的感情。

在介绍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时,可以引入他的原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

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

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一个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

雄气概展露无遗。

又如大禹治水的“娶妇山中不肯留,会朝山下万诸侯。古人辛苦今谁信,只见

清淮人海流。”能让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不畏劳苦的精神。

2.历史教师应具备强烈的情感意识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特卡金通过研究表明,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

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难以拨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另外,

由于年龄、阅历、认知等方面的原因,中学生的历史情感往往显得较为单薄,需

要有效的引导和拓宽。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先深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历

史人物的不同情感,然后通过情感的转移,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在这个

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情感的“传递者”,而应做情感的“促进者”。课堂上,教师要

做到寓理于情,将深厚的真挚情意渗透和体现于教学中的语言、手势、眼神、体

态上,才能避免枯燥单调的说教,从而引起学生注意、产生兴趣,表示认同,愿

意接受,同时引起情绪上的变化,产生情感上的体验,从中受到感悟与启示。中

学历史的“育人”功效也才能得到体现。

如讲“南京大屠杀”时,教师可以用悲愤的语调历数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虐行为,“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 “江边流水尽为之赤,

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血泊中的婴儿哭声伴着刽子手的狂笑……”

学生很容易随着教师激动的语调和挥动的拳头而义愤填膺。

3.情感教育应多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学习历史,同时也要“走出”历史,要以更高的姿态关注今人的生活、关

注社会、关注人类的命运。心理学认为: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

事件,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是过去的事,

无法复制或重演。所以,我们的历史教学尽量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个人体验结

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历史与他们的心理距离就缩短了,情感教育目标就能更自然地落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