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国共十年对峙》教学反思
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设计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要求:概述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课文简介1927年——1937年是国共两党对峙的十年,这十年又叫土地革命时期,也叫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原来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变为中共领导的中国人民与国民党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矛盾。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出现了星火燎原的局面。
面对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国民党则对共产党的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反革命“围剿”,中国共产党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长征,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到达陕北,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识记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史实,如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重要史实。
2、结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和一系列根据地建立及巩固发展,分析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性。
3、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性。
4、根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分析土地革命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过程与方法1、学生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只起引导和诱导作用。
2、鉴于初中教材对书中重要史实介绍较详,学生比较熟悉,因而把主要精力用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
3、帮助学生用比较法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掌握国共双方的对峙情况。
4、制作PPT课件配合教学。
5、补充十年对峙期间中共领导反日本侵略者的重大事件,使课文内容与单元主题相呼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学习中共在十年对峙过程中克服左右倾错误,实现历史上两次伟大转折的情感体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不断克服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弱点和缺点的能力。
2、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过程,让学生深刻领会长征精神,培养不怕吃苦、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乐观主义精神,努力把自己的学习提高。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415《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反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历史人物、事件,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个时期的历史?这段历史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知识的掌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点评,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政策及其影响。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取一个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分析。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能体现出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理解和思考。
2.结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背景,谈谈你对这一时期对国家历史发展的影响的认识。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观点正确、逻辑清晰,能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此外,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动机存在差异,教师需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素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政策及其影响。
2.难点:分析国共十年对峙的内在原因和影响,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2.通过学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重要性,树立团队意识。
3.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信心。
必修一第15课教案赵红
4.土地革命的方式、意义?
5.遵义会议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基础知识梳理】
一、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
原因: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决定以革命的武装反抗反革命的大屠杀。
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
结果:占领了南昌城后很快撤退
思想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2)实践方面:武装斗争:进行了五次反“围剿”斗争
土地革命:
方式:打土豪、分田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意义: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根据地建设:经济建设: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政权建设: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
时间:1927年8月7日地点:汉口
内容:(1)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3)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
【课程标准】
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重点难点】
1.土地革命、红军长征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课堂导入】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0——73页,思考下列问题:
1.南昌起义的原因、时间、领导人、意义?
2.八七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关于《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课的教学建议
历史 ・ 教 法 探 讨
关 于 国 共 的 十 年 对 峙 一 课 的 教 学 建 议
辽 宁阜新 市教 师进修 学院 ( 1 2 3 0 0 0 ) 李世 春
[ 摘
要] 《 国共的十年对峙》 是 中国近现代 史重要 的一课 , 由于受学时限制 , 许 多重要 历 史信 息无 法在教 材文本 中完全呈现 , 社会特征 中日矛盾 对峙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6 0 5 8 ( 2 0 1 5 ) 2 2 — 0 1 0 5
[ 1 ]季欣怡. 提升 高 中历 史课 堂提 问效 益的优 化设 计[ D] . 南
京师范大 学, 2 0 0 7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够 自圆其说 、 合情 合理 即 可。二是 思维 结构 开放 , 允 许 和鼓励学生运用不 同的思维 方式来 解决 问题 , 鼓励学 生
对 一 些 历 史 事 件各 抒 己见 。
值, 本 文从 当时的社会特征 、 主要矛 盾变化 、 对 峙特点 等
维度对《 国共 的十年对峙 》 一 课 的教 学提几点 建议 , 以供
参考 。
带一路” 战略与唐代丝绸之 路相 比有 何不 同。在具体 问 题 的基础 上 , 让 学生思 考更深 层次 的 问题 , 谈谈对 一 国
对 外 贸 易 发 展 的认 识 。
第一 问较简单 , 结合材 料从政治 、 经济 、 交 通等方 面 进行归纳 即可 。第 二 问从 内容 上 考查 了 当前 中国提 出 的“ 一带一路 ” 战略与 唐代 丝绸 之 路 的不 同点 。第 三 问
属 于 开 放 性 问题 , 考 查 了学 生 的概 括 和 归 纳 能 力 。强 调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学案例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帮助他们梳理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进行全面评价。
(二)讲授新知
1.梳理历史脉络:详细讲解国共十年对峙的时间、背景、主要事件和意义。
2.分析关键问题:深入剖析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时期的斗争策略、军事行动及其背后的原因。
3.阐述历史影响:阐述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准备工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题目:针对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问题,如“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时期的斗争策略有哪些?”布置给各小组。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播放历史影片:选取与国共十年对生的学习兴趣。
3.出示问题: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如“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红军进行斗争的?”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相关历史影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国共十年对峙的激烈场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地图,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形势的变化。
3.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国共两党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历史事件。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小组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国共十年对峙的问题。
4.反思与评价,促进学生自我提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他们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同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峙教案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南陵中学金梅(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三次反“围剿”;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遵义会议;三大主力会师。
理解——正确认识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在中共党史上的作用。
运用——探究南昌起义的背景——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土地革命;分析前三次反“围剿”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南昌起义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导下,红军和根据地迅速发展,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坚决拥护。
(3)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4)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教学方法:分析比较、认识探究、综合概括、延伸现实。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形象的图片、图表资料,激发学习兴趣,更好的掌握课本知识。
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入历史基本原理、学习技巧。
(三)教学重难点:南昌起义、长征;“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四)教学过程:1927—1937阶段概述:主线:共产党:“工农武装割据”——武装起义土地革命革命根据地次线:国民党(阶级矛盾)“围剿”——反“围剿”红军长征辅线:日本侵略者(民族矛盾)——共产党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从“九一八”到“华北事变”(五)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教学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展示图片,以大革命的失败导入新课。
观看图片,回顾历史前后衔接(一)武装斗争的开始——南昌起义1、分析背景。
(大革命失败、中共中央改组)2、展示图片,介绍起义经过、成功原因、南下受阻原因。
3、依据课本讲解南昌起义的意义。
4、说明:南昌起义的成功具有偶然性,不能说明大城市道路适用于中国,苏联模式对中国的影响依然存在,为后来遵义会议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独立埋下伏笔。
高中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案范文
高中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案范文教案:高中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目标:1. 理解国共的十年对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奏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2. 了解国共两党在国共对峙中的斗争策略和战略调整。
3. 掌握国共合作取得的主要共同斗争成果。
教学重点:1. 国共对峙的背景和主要矛盾。
2. 国共两党在对峙中的斗争策略和战略调整。
3. 国共合作取得的主要共同斗争成果。
教学难点:1. 国共合作中两党的对立和统一的辩证关系。
2. 国共对峙中的战略调整和斗争策略的演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学多媒体设备。
2. 教材《高中历史人教版》和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前夜各革命力量的对峙状态。
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国共对峙的背景和主要矛盾。
第二步:讲授1.讲述国共对峙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矛盾。
2.讲述国共两党在对峙中的斗争策略和战略调整。
3.分析国共合作取得的主要共同斗争成果。
第三步:案例分析以国共合作中的一些典型事件为例,让学生分析国共对峙中的战略调整和斗争策略的演变。
如:一二九运动、中共中央遭白色恐怖迫害等。
第四步: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以下问题:1. 国共合作中两党的对立和统一的辩证关系是如何发展和转变的?2. 国共对峙中,两党的斗争策略和战略调整如何适应时局变化?3. 国共合作取得的主要共同斗争成果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何意义?第五步:总结总结国共的十年对峙对中国革命发展的意义,并归纳国共合作取得的主要共同斗争成果。
第六步: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课后反思,思考以下问题:1. 国共对峙中,你认为国共两党的斗争策略和战略调整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2. 国共合作取得的主要共同斗争成果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何启示?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以下问题:1. 从国共的十年对峙中,你认为什么样的因素促成了两党的合作?2. 在国共对峙中,你认为两党应如何处理彼此的矛盾?3. 如果是你,你将如何调整国共的斗争策略?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评价他们对国共的十年对峙的理解。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南昌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有关史实。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阅读教材和补充资料,合作探究认识中国共产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成功探索,让学生初步掌握提取有效信息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中国和苏联革命道路的不同性,体悟要实事求是地学习借鉴别国经验、从国情出发的重要性。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道路的探索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四、设计思路《国共的十年对峙》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的内容。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
教材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继续探索新的革命道路为明线,以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为暗线。
教材从军事斗争、政权对峙等方面反映出这一阶段国共的对峙。
同时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中共领导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讲课时注重运用相关图片、地图、音频视频材料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以吸引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道路的探索这一主线展开。
五、活动设计附:1、【材料一】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由“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由“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材料1:对中国革命采取什么斗争形式和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当时是有不同意见的: 一种意见是:“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即“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另一种意见是:“争取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学案例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播放历史视频、展示图片、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历史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代入感。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共十年对峙的原因、过程和影响。通过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3.小组合作活跃课堂气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探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影响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4.总结归纳到位: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教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归纳,使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的时间、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等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从国共十年对峙中总结历史规律,升华主题。
7.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8.教学评价全面客观: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全面评价,既肯定了他们的优点,又指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9.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将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历史使命感。
10.人文关怀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人性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同时,通过设置讨论题、思考题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结束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五)作业小结
教学设计2: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教材解析1、分析《国共的十年对峙》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的内容。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
本课讲述的是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和屠杀,中共领导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及探索一条新的革命道路的内容。
学习南昌起义意义重大,能让学生更多了解我党的斗争和人民军队创建的历史。
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重难点重点:南昌起义;红军的长征难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道路的探索;遵义会议3、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形势,剖析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
(2)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由此探讨党的革命路线正确与否对革命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的对话,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 利用材料、图片、地图等,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历史背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学习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中共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等史实,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体会并弘扬长征精神。
二、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中运用图片、地图、音频视频材料等,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利用“图表演示—材料分析—解答问题”的方式掌握土地革命这一目内容。
利用“设置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归纳”方式开展探究,理解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性。
此外,还贯穿常见的讲读法、讲述法。
1、学情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只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历史知识不广,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对于该课内容,主要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一些简单的分析上,学生的分析、归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2、学法指导(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悉教材。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国共两党各自的政策和战略。
2.认识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并分析这些事件对国共关系和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
4.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深入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国共的十年对峙》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分析,要求不少于800字。分析中需包括以下内容:
(3)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贡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反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南昌起义、长征等,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个时期的历史?这个时期有哪些重要事件?
2.学生分享自己对图片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了解这一时期国共两党的斗争及其影响。
3.掌握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过程中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斗争,以及各自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复杂矛盾,提高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能力。
5.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图片等资料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5.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事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贡献。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5《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共1课时)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国共十年对峙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强调国共十年对峙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4.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国共十年对峙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共两党的军事和政治斗争。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国共十年对峙的主题海报,要求包含事件、人物、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审美观念。
5.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料,搜集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等,进行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资料搜集和整理能力。
注意事项:
1.作业布置时要注重层次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作业。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5《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共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导致国共两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
2.掌握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期间的主要军事和政治行动,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
3.掌握国共十年对峙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解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矛盾的复杂性。
c.结合现实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深度。
国共十年对峙教学反思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
——一国共十年对峙教学反思
XXXXX中学
王XX
纵观整个教学设计我着眼学生现实生活,力图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在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上使用大量素材,问题设置层层递进,目的是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并有所收获,本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是无所不在,从大革命失败到南昌起义的失败,秋收起义的失败再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面对重重困难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国共产党人毫不退缩勇往直前,在困境中不断摸索最后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让学生深深体会在那个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了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培养了学生在逆境中寻求答案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力从而形成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还使学生增强了对五个认同的认识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识特别是道路自信,同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对学生一生成长都是有所裨益的。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八七会议内容和遵义会议的内容仅局限于课本文字没有进行课外拓展略显教条了些。
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一《国共十年对峙》教学反思
高一《国共十年对峙》教学反思高一《国共十年对峙》教学反思高一《国共十年对峙》教学反思这一是必修一政治史内容最多的一个单元,第四单元的中间一,起到国共关系承上启下的作用,这节在准备的过程中,有这些问题是本的重难点,要讲解清楚。
首先一定要知道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其次要深刻的理解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导下,红军和根据地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赢得了根据地广大农民的坚决拥护。
最后要正确认识到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遵义会议,是中共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讲解第一目时,南昌起义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要做重点讲解。
南昌起义最初夺去了南昌,但是后在南下途中失败,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当初攻打南昌时,是趁南昌城内敌人守备空虚之时进行的,当时南昌附近敌人的总兵力只有三千余人,而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有两万多,在敌弱我强的情况下暂时取得了胜利;但是后,敌人集中兵力围堵时,则处于敌强我弱的情况之下,所以最终失败。
可见,敌我力量的对比决定了这场起义的成败。
第二目中,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最终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给共产党怎样的启示?要做重点讲解。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都以攻打大城市南昌、长沙为主要目标,双方实力对比的结果都是敌强我弱,当时革命形势已处于低潮,再加上群众缺乏作战经验,起义军某些指挥员指挥失当,所以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得出的启示就是:近代中国的大城市中外反动力量异常强大,工人阶级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所以共产党应该是先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积蓄力量,中国共产党必须将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关于井冈根据地的建立,这部分中要理解好为什么毛泽东将秋收起义的队伍开到了井冈,从而把第一个革命根据地选择在井冈?首先,由于井冈位于罗宵脉的中段,这里远离南昌、长沙、武汉、广州等大城市,属于湘赣军阀不管之地,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其次,井冈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于屯兵,有利于开展游击斗争;第三,这里的红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能够给部队提供充足养。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反思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反思《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交流活动的课题是《国共的十年对峙》,这课时的内容承上启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
但是备课中感到课内容庞杂,关于国共对峙的内容有难度,需要合理安排史料,引领学生从感性认识得出历史结论。
新课导入部分由老师带领概念解读:什么是对峙?国共为什么走向对峙——1927年的国民党与共产党。
PPT出示:1927年春天开始,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方面的国民党人,发起一个大规模的“清党”运动(即清除国民党内的共产主义分子)。
思考:“清党”运动对当时的国共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学生应该能够看到并答出“对峙”的含义。
2.在老师引导下应该能得出类似如下结论:国共两党关系的破裂3.学生在老师的讲述中回顾上艽所学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明确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4、结合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国民党的残酷屠杀及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仰。
这个导入注意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同时引导学生认识我共产党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引入本课的学习。
第二部分是自主学习,然后当堂展示。
PPT上同时展示四幅图片:图1《南昌起义》、图2《“八七”会议》、图3《秋收起义》和图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依次提问)①图1、3、4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②图1和2、图3和4所反映的事件之间分别有何联系?③对比图1和3,能发现哪些明显不同点?学生在仔细观看图片之后,回答①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②有一定的因果联系。
③可以从地点、人物、穿戴、军旗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不同。
用看图说话这一形式让同学们有话可说,在老师的点评后有话会说,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中要求的“口动”即说出1927-1937年国共对峙基本史实并准确描述和比较历史事件。
第三部分是重难点突破。
该部分设计的思路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概括材料。
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其中五组每组负责一则材料的解读,留下一组负责最终点评。
在合作中提高效率,快速准备的把握材料,从而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各组对材料的解读、问题的解答。
对“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的几点思考
范从华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
【年(卷),期】2013(000)011
【摘要】最近,南通市教育局教研室以人教版必修一“国共的十年对峙”为题组
织高中历史评优课活动,笔者有幸观摩了全程。
作为各个县区选拔出来的种子选手。
参赛者们使出了浑身解数,笔者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困惑,比如.能否以教材标题“对峙”作为本课的教学标题?
【总页数】4页(P23-26)
【作者】范从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中学,226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
【相关文献】
1.翻转课堂翻出历史的味道r——以《国共十年对峙》为例
2.关于《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课的教学建议
3.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及实施--以人教版必修1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中“红军长征”为例4.历史教学的“神韵”和“史味”——以人教版必修①《国共的十年对峙》为例5.从史料研读的角度走入历史——以《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教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国共十年对峙》教学反思
高一《国共十年对峙》教学反思
这一是必修一政治史内容最多的一个单元,第四单元的中间一,起到国共关系承上启下的作用,这节在准备的过程中,有这些问题是本的重难点,要讲解清楚。
首先一定要知道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其次要深刻的理解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导下,红军和根据地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赢得了根据地广大农民的坚决拥护。
最后要正确认识到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遵义会议,是中共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讲解第一目时,南昌起义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要做重点讲解。
南昌起义最初夺去了南昌,但是后在南下途中失败,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当初攻打南昌时,是趁南昌城内敌人守备空虚之时进行的,当时南昌附近敌人的总兵力只有三千余人,而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有两万多,在敌弱我强的情况下暂时取得了胜利;但是后,敌人集中兵力围堵时,则处于敌强我弱的情况之下,所以最终失败。
可见,
敌我力量的对比决定了这场起义的成败。
第二目中,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最终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给共产党怎样的启示?要做重点讲解。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都以攻打大城市南昌、长沙为主要目标,双方实力对比的结果都是敌强我弱,当时革命形势已处于低潮,再加上群众缺乏作战经验,起义军某些指挥员指挥失当,所以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得出的启示就是:近代中国的大城市中外反动力量异常强大,工人阶级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所以共产党应该是先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积蓄力量,中国共产党必须将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关于井冈根据地的建立,这部分中要理解好为什么毛泽东将秋收起义的队伍开到了井冈,从而把第一个革命根据地选择在井冈?首先,由于井冈位于罗宵脉的中段,这里远离南昌、长沙、武汉、广州等大城市,属于湘赣军阀不管之地,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其次,井冈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于屯兵,有利于开展游击斗争;第三,这里的红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能够给部队提供充足养。
同时重点讲解土地革命的实质是什么?土地革命就是毛泽东领导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这一过程,实质就是把土豪、地主的土地没收过分给农民,即把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在进行土地革命的同时,正确理解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指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主要阵地并把这三者密切结合起,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
其中,土地革命是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前提,只有进行土地革命,农民有了土地,才会支持党领导的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才有实现的群众基础;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手段,在充分发动群众后,就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对反动派开展武装斗争,将革命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农村根据地建设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保障,只有进行农村根据地建设,发展生产,才能为武装斗争提供物质保障,并通过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使农民对党的政权更加拥护,巩固工农武装割据的基础。
关于长征,理解长征是唯一选择吗?为什么?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
如果继续留在中央苏区,红军面临的是100万国民党军队和已经被占领的差不多的苏区,再打下去必死无疑。
如果长征,可以发挥红军擅长的运动战优势,在运动中歼敌,则可以给中央红军一条生路。
最后在重难点遵义会议上,核心讲解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其一,在军事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地位,结束了“左”倾王明错误在党中央长达四年的统治,体现了毛泽东在这次纠正党内重大错误的问题上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其二,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选举了毛泽东为政治局党委,形式上看毛泽东只是常委之一,但是从指导思想、指导方针等方面党中央是在执行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原则,所以,等于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直到遵义会议前,从中央的层面一直受到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控制或干扰,主要思想是城市中心论和全面暴动,完全不顾中国的实际情况。
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所以它的召开,标志着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中共和红军的长征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这又铸就了怎样的长征精神?中共和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三种困难,即自然条的艰难险阻、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和共产党内部的分裂危险。
红军的长征精神就是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以上是本在经过讲解和教师之间的指导之后,我对本有了更加精确和深入烦人认识,如果能在每次学完一个点后,紧接着有相关习题的巩固练习,应该会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