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学复习资料参考word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一、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1.自然灾害的定义和特征2.自然灾害的分类和常见类型:地震、风暴、洪水、干旱、火灾等3.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二、地震1.地震的定义和形成原因: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2.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的意义和测量方法3.地震的破坏和影响: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4.探测、预测和防范地震的方法和技术5.地震对灾区的影响和重建工作三、风暴1.风暴的定义和形成原因:气候和地理条件2.风暴的分类和常见类型:飓风、台风、龙卷风等3.风暴的破坏和影响:房屋受损、农作物被毁、交通中断等4.风暴的预测、预警和防范措施5.风暴对人类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四、洪水1.洪水的定义和形成原因:降雨和地形条件2.洪水的分类和常见类型:江河洪水、山洪暴雨等3.洪水的破坏和影响:农田被淹、城市内涝、流域生态破坏等4.洪水的预测、预警和防范措施5.洪水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五、干旱1.干旱的定义和形成原因:气候和地理条件2.干旱的分类和判定标准:气象干旱、农业干旱等3.干旱的破坏和影响: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4.干旱的预测和监测方法5.干旱对农业、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六、火灾1.火灾的定义和形成原因:火源和可燃物2.火灾的分类和常见类型:森林火灾、住宅火灾等3.火灾的破坏和影响:房屋烧毁、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等4.预防火灾和灭火的方法和技术5.火灾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七、自然灾害的应对策略和救援工作1.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和救援措施2.自然灾害的减灾和防灾工作3.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和经济损失4.国际合作和社会力量参与的重要性5.心理危机干预和重建工作的重要性八、自然灾害的意义和启示1.自然灾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应对能力2.自然灾害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启示3.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性4.资源利用和城市规划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应对措施5.社会安全和公众教育的重要性。
灾害与防灾减灾复习资料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④两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此;⑤板块移动发生张裂地区,形成裂谷或海洋;⑥板块相撞挤压处,形成山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山脉。
灾害特点1.灾害成因背景复杂我国地形和地质构造都很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
我国处在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的交绥地区,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
2.灾害种类多我国灾害主要有:洪涝、台风、冰雹、霜冻、雪灾、地震灾害、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火灾等。
3.灾害频率高、强度大4.灾害群发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不是孤立的,它们常常在某一时间段或某一地区相对集中出现,形成众灾丛生的局面,这种现象称为灾害群发性。
5.地域分异明显各类灾害在地区上交织发生,但相对以某一主导灾害为核心,伴生其它自然灾害。
旱灾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黄土高原;水灾多出现在七大流域中下游沿河两岸;台风多见于东南沿海,雪灾、寒潮大风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和内蒙高原;沙暴多发生在西北地区。
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西南三大地震带上。
滑坡、泥石流集中以西南地区最盛。
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E与震级M有下列关系:logE=11.8+1.5M因此,震级每增大一级,地震的能量就大101.5(约31.6)倍,震级每大二级,地震的能量就大103(1000)倍。
一、中国是地震灾害损失最惨重的国家1.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
2.与美国、日本相比,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国家既没有地震区划图,也没有正式发布抗震建筑规范,在建筑质量方面缺少标准,建筑质量差。
地震时人员伤亡主要是由建筑物倒塌造成的。
高质量的建筑物能够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
3.灾害意识差,依赖思想严重。
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的自救、互救的能力,十分重要。
气象灾害学复习资料文库.docx
气象灾害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气象灾害指由异常天气现象引起的灾害现象和过程。
2、台风是指发生在热带洋面上具有暖中心机构的强烈气旋性涡旋(热带气旋),就是在大气中绕着自己的中心高速旋转,并向前移动的空气涡旋,在北半球作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作顺时针旋转。
3、风暴潮指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其受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时潮位,引起海域水位暴涨,乃至海水侵溢内陆的现象。
4、洪灾是指河水泛滥严重,淹没田地和城乡所引起的灾害。
5、涝灾是指长期大雨或急骤性暴雨,造成地表积水过度,使农作物被淹致死或受到破坏,从而造成大量减产或颗粒无收的灾害。
6、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作物生长、人的生活需要和经济发展需求的气候现象,是一种水量供需矛盾的自然现象。
7、冷冻灾害主要是由于北方冷空气南下,气温骤降,危害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甚至造成动植物伤亡和出现作用事故的灾害现象。
8、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只有当冷空气袭击到某地以后,使那些地方的温度在一天内降低达UTC以上,同时那一天的最低温度又在零下5°C以下时,才把这股冷空气叫做寒潮。
9、冷害指作物生育期间0°C以上的低温,或者同时出现少日照,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并引起减产的自然灾害。
10、冻害是指作物在0°C以下的低温使作物体内结冰,对作物造成的伤害。
11、雪灾是指冬季降雪过多,积雪过厚、雪层维持时间过长,致使农作物、家畜和林木生产及农业设施等遭受损害的一种自然灾害。
12、冰雹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它出现的范围虽然较小,时间也比较短促,但来势猛、强度大,并常常伴随者狂风、强降水、急剧降温等阵发性天气过程。
13、龙卷风是一种最猛烈的小尺度天气系统。
它是强烈积雨云底部下垂的强烈旋转的象鼻状漏斗形云柱,出现在陆地上的叫陆龙卷,在海面或水面上的叫水龙卷。
自然灾害学复习资料
⾃然灾害学复习资料第⼀章1、相⽐其他星球,地球具有哪些特点使它适合⼈类居住?(1)⾸先,地球距⽇距离适中,不太近,也不太远。
这样就有利于接受适中的光照,给植物提供太阳能,让其⾃如利⽤进⾏光合作⽤。
⽽且太阳能够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地球上⽣物的⽣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此外,太阳辐射还能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运动和⽣物运动的主要动⼒。
所以,地球距离太阳适中的距离,使地球得到稳定的太阳光照,是适合⼈类居住的重要条件。
⽽其他的星球,距⽇距离不是太远,就是太近。
(2)其次,宇宙上的⾏星运动都有相同的特点:共⾯性、同向性、近圆性,并且各⾏星各⾏其道,互不⼲扰,这也就形成了地球安全的空间运动轨道,有利⼈类⽣存。
这是地球适合⼈类居住的外部条件。
⽽地球⾃⾝也拥有优越的、其他星球不具备的⽣命存在条件。
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
⽣命的活动需要的能量是通过新陈代谢供给的,⽽过冷或过热的环境都不利于新陈代谢的正常进⾏,也就不利于⽣命的正常活动。
所以,适宜的温度是⽣命活动必需的。
对地球上的⽣命⽽⾔,⼤⽓层保护绝对不是可有可⽆的。
⽽地球上有合适的⼤⽓和重要的⼤⽓层保护。
它可以挡住来⾃宇宙空间强烈的紫外线,让地球上的⽣命免遭伤害;它可以挡住⼤部分撞向地球的陨⽯,保护⼈类⽣存的家园;它可以使照射到地球表⾯的太阳光均匀散发,避免了地球温度的剧烈变化(3)⽣命都离不开⽔,地球上有充⾜的⽔分,也为⽣命提供了适合⽣存的条件。
(4)地球是太阳中唯⼀具有板块构造的⾏星。
正是板块构造把构成⽣命基础的营养物质和其他物质送进⾏星内部,然后再回到地表。
(5)地球是唯⼀拥有⼀个氧⽓占五分之⼀的⼤⽓圈的⾏星。
这种氧⽓是由单细胞⽣物在漫长的历程中产⽣的,他反过来刺激了多细胞⽣物的演化。
2、什么⼒量驱使地球内部产⽣⾼温,地球通过什么⽅式和外部进⾏热量交换?原因:地球内部最⾼的温度在地核中,温度产⽣的原因是万有引⼒的作⽤,使地球内部物质挤压,压缩后产⽣的⾼温。
自然灾害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灾害: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事件或现象。
灾难: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损失与后果。
灾害地理学:运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灾害的类型、发生机制和分布规律,以及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对自然灾害进行预防与控制的科学,是自然灾害学与应用地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原生灾害:即主发灾害,是灾害链中最先出现的灾害。
次生灾害:由原生灾害诱发的灾害,是灾害链中后来出现的灾害。
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变现象,是产生于山地沟谷或坡地上的水与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组成的固液两相流体。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屑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向下坡整体滑动的现象。
地震:地壳任何一部分的快速颤动叫地震。
震中:地震发生在地下深处,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离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地方叫震中。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烈度:是表示地面和建筑物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台风:台风是指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2级或以上(32.6m/s)的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产生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旋涡称为热带气旋。
洪水: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漫滩的溢流现象。
洪水强度:洪水强度:一次洪水过程的洪峰流量。
洪峰流量是指一次洪水过程中通过某一监测断面的最大流量。
洪水频率:指某一洪峰流量出现的累积频率。
即在多年时期内,等于或超过某一洪峰流量的洪水可能出现的次数。
也可折合成每一年内可能出现的频率,以百分数表示。
其倒数称为重现期。
洪水重现期:指某一洪峰流量等于或大于一定数值,在长时期内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的概念。
海啸:海啸是一种具有超长波长和周期的大规模海水行波。
思考题:1、自然灾害与地质灾害有何不同?自然灾害(Natural Hazards)指由自然事件或力量为主因的,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事件或现象。
灾害地质学 复习.doc
一、概念(分):灾祸:一次在时刻和空间上较为会集的事端,事端产生期间当地的人类集体及其产业遭到严峻要挟并构成巨大丢失,致使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遭到不行忽视的影响。
地质灾祸:在地球的开展演化进程中,各种天然地质效果和人类活动所构成的灾祸性地质事情。
一般以为,地质灾祸是指地质效果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损坏,并构成人类生命产业丢失的现象或事情。
易损性:是指受灾体遭受地质灾祸损坏时机的多少与产生损毁的难易程度。
由受灾体本身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议受灾体价值丢失率:是指受灾体遭受损坏丢失的价值的比率,它是易损性点评的重要内容。
灾祸灵敏度:指在必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点评区内人类及其产业和所在的环境对地质灾祸的灵敏水陡峭或许遭受损害的程度。
直接丢失:指一场灾祸中第二次序产生的成果,如灾祸引发的饥谨、疾病、出产惨淡、赋闲添加以及精力损伤等。
直接丢失比直接丢失继续的时刻要长得多,其影响多是无形的,很难用钱银来估计。
承灾才能:指人类社会对地质灾祸的防备、办理程度及灾后的恢复才能。
地震:地壳在内、外营力效果下,集聚在岩石圈内的能量忽然开释,产生轰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达引起的地上的快速颤抖。
地震波:地震震源开释的能量,以弹性波的方式传达出来。
分为面波和体波震级:地震本身能量的巨细(是指距震中100km的规范地震仪所记载的以微米表明的最大振幅(A)的对数值)烈度:是指地震对地上以及各类修建物的影响或损坏程度等震线:在地势图上注明地震时各地烈度,然后把烈度相同的地址用曲线连接起来,便可构成等震线图基本烈度:指某一地区在以后一定期限内(50~100年)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
实质上是中长期地震预报在抗震、防震上的具体估量。
地震效应:在地震影响规模内,地壳表层呈现的各种震害及损坏现象地震监测:是地震预告的根底,经过布设测震站点、先兆观测网络及信息传输体系供给根本的地震信息,然后进行地震预告及防灾减灾决议计划火山先兆:火山活动常随同着地下热反常进程、区域应力场改动和火山物质的搬迁,呈现的各种环境反常改动斜坡地质灾害:体积巨大的表层物质(岩、土体)由于地震、降水、风化等原因失稳,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运动,对沿途的建筑、人员、田地形成较大损失的地质灾害坍塌: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效果下忽然脱离母体崩落、翻滚、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提纲Word版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一、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一)自然灾害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也包括心理和精神创伤)2.财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3.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特殊性: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与()的数量、()遭受破坏的程度(三)自然灾害的特点1.对人类社会往往具有严重的危害性2.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突发性和渐发性之分3.发生的种类和频率往往具有区域性特征4.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常常会诱发其他自然灾害,最终形成灾害链二、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一)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1.地震(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构造地震示意图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3)震级与烈度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灾害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①灾害:灾害就是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得,对人类与人类生活社会具有危害后果得事件或现象。
②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就是指以地质营力为主要原因得自然灾害。
即在地质营力作用下,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得资源、环境发生严重得现象与过程。
③灾变分级:对灾害活动程度得分级称为灾变分级。
灾害活动程度主要指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与活动场次。
④灾度分级:对灾害事件发生后所造成得破坏损失程度得分级称为灾度分级。
灾害损失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灾害活动程度;(2)、受灾体易损程度。
⑤崩塌:斜坡岩土体中被陡斜得张裂面分割得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得现象与过程。
⑥滑坡:指斜坡上得岩土体沿着贯通得剪切破坏面,发生得水平滑移为主得现象与过程。
⑦支撑技术:在危岩体下部设置支撑体以限制危岩下坠得防治技术。
⑧锚固技术:锚固技术就是指采用普通(预应力)锚杆,锚索,锚钉进行危岩治理得技术类型。
⑨牵引式滑坡:滑坡体前部作为主滑段,中后部作为牵引段得整体性较差得滑坡,存在多级滑坡面,从前部逐渐向后部贯通。
⑩推移式滑坡:滑坡体中后部分作为主滑段,前部分作为阻滞段得整体性较好得滑坡,滑动面单一,完整,从后部逐渐向前贯通。
11 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出一连串得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得连发性或灾害链。
根据灾害在灾害链中得位置,灾害又可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
(1)、原生灾害:原生灾害指得就是在灾害链中最早发生,起主导作用得灾害。
(2)、次生灾害:次生灾害指得就是在灾害链中所有由原生灾害诱发得其她灾害。
(3)、衍生灾害:衍生灾害指得就是由于人们缺乏对原生灾害得了解,或受某些社会因素与心理影响等,造成得盲目避灾损失、以及人心浮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得灾害。
12 高位支撑:危岩体底部与载荷地质体平台之间得绝对高度超过4、0m得支撑称为高位支撑。
13 低位支撑:危岩体底部与载荷地质体平台之间得绝对高度低于4、0m得支撑称为高位支撑。
灾害学考试复习资料
灾害的定义:所谓灾害是指某一地区,有内部演化或外部作用所造成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人生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以至超过该地区抗灾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自然—社会现象。
灾害的三因素: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灾害的分类(按成因):自然灾害,人为自然灾害,人类及社会灾害。
B按成灾过程——突发性灾型、缓发型灾型2、灾害分类的意义(1)有利于灾害监测,有利于灾害预警预报(2)有利于制定防灾减灾规划(3)有利于对不同灾害损失的灾害评估(4)有利于历史灾害资料的定量化分析灾害学内容:包括灾害运动学、灾害成因动力学、灾害预测学、灾害防治对策学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定义:自然地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就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
内涵:致灾机制和灾害后果,人为作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作用地质灾害从根本上讲是受地壳运动的控制1999年世界地球日(4月22)主题:防治地质灾害地震:当地下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局部岩层塌陷、火山喷发等发出震动,并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这种地面运动称为地震。
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或地面上与震源正相对的地方。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个地方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震中区:震中附近的地区。
震源深度:震源至地面的垂直距离(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较浅时,波及范围较小,破坏程度较大;震源深度较深时,波及范围较大,而破坏程度较小。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
M,其数值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图来确定的地震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及各种建筑物造成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与震级大小、所在地与震中的距离以及岩土性质有关。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然而距离震中距离的不同,却有不同的烈度。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而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及各种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与震级大小、所在地与震中的距离以及岩土性质有关。
灾害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①灾害:灾害是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对人类和人类生活社会具有危害后果的事件或现象。
②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以地质营力为主要原因的自然灾害。
即在地质营力作用下,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的现象和过程。
③灾变分级:对灾害活动程度的分级称为灾变分级。
灾害活动程度主要指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和活动场次。
④灾度分级:对灾害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分级称为灾度分级。
灾害损失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灾害活动程度;(2)、受灾体易损程度。
⑤崩塌:斜坡岩土体中被陡斜的张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的现象和过程。
⑥滑坡:指斜坡上的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发生的水平滑移为主的现象和过程。
⑦支撑技术:在危岩体下部设置支撑体以限制危岩下坠的防治技术。
⑧锚固技术:锚固技术是指采用普通(预应力)锚杆,锚索,锚钉进行危岩治理的技术类型。
⑨牵引式滑坡:滑坡体前部作为主滑段,中后部作为牵引段的整体性较差的滑坡,存在多级滑坡面,从前部逐渐向后部贯通。
⑩推移式滑坡:滑坡体中后部分作为主滑段,前部分作为阻滞段的整体性较好的滑坡,滑动面单一,完整,从后部逐渐向前贯通。
11 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
根据灾害在灾害链中的位置,灾害又可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1)、原生灾害:原生灾害指的是在灾害链中最早发生,起主导作用的灾害。
(2)、次生灾害:次生灾害指的是在灾害链中所有由原生灾害诱发的其他灾害。
(3)、衍生灾害:衍生灾害指的是由于人们缺乏对原生灾害的了解,或受某些社会因素和心理影响等,造成的盲目避灾损失、以及人心浮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的灾害。
12 高位支撑:危岩体底部与载荷地质体平台之间的绝对高度超过4.0m的支撑称为高位支撑。
13 低位支撑:危岩体底部与载荷地质体平台之间的绝对高度低于4.0m的支撑称为高位支撑。
灾害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1、致灾因子是可能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一种对生命或财产的潜在危险。
2、灾害是致灾因子造成的社会后果。
3、致灾因子与灾害的区别与联系:当致灾因子达到某种强度,超过人们的应对能力而无法控制时,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较大损失,潜在危险变为真实的损失时,这时致灾因子造成了灾害。
灾害包含了致灾因子和人类社会两方面因素,二者相互作用才有可能形成灾害。
4、灾害的自然属性:致灾因子;灾害的社会属性: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
灾害经济学不以灾害的自然属性为研究对象,是一种不属于自然科学的科学,但其研究离不开灾害的自然属性。
(5、灾害的分类:致灾因子持续时间的长短:渐发灾害(不断累积逐步形成)和突发灾害(突然,难以预测和监控);按照致灾因子的来源分类: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技术灾害;灾害影响的范围:个体灾害(部分个体、孤立)、局部灾害(在某一县、市)、区域灾害(多个行政区域)和全域灾害(全国、全世界);按照致灾因子破坏程度分类:损失性灾害(破坏力弱,不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破坏性灾害(强、可控、台风)、毁灭性灾害(极强、大地震))6、补偿变差:指变化后的价格条件下,需要多少补偿支付才能使福利状况与价格变化前保持不变。
7、等效变差:指在给定的初始价格条件下,需要多大的支付,才能实现与价格变化前后相同的福利状况。
公共恶品:公共恶品是有害的公共物品,被人们所讨厌但每个人又不得不忍受的事物。
具有非排他性(无法阻止他人使用)、非竞争性(不影响他人使用)。
公共恶品与市场失灵:由于其具有非竞争性,即对于任一数量的公共恶品,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任何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成本趋于0。
由于其具有非排他性,于是存在了搭便车的现象,大家都希望别人花钱购买公共恶品而自己免费享用。
对于公共恶品来说,市场并不能像提供食品、衣服那样提供有效率的结果,也就是说不能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配置。
所以会造成市场失灵。
自然灾害知识要点(含答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3)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要点1、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自然异变;受灾体孕灾环境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根据孕灾环境的不同,自然灾害可分为四种,分别是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
2、灾情大小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主要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3、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与灾害强度、经济水平、防抗灾能力有关4、在自然灾害中,首要的救助对象是人员;减灾的重要依据是财产损失,而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往往具有滞后性、隐蔽性、广泛性、长远性5、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地域性;不同灾害的发生常具有群发性、链发性6、人类活动通过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和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对灾情具有放大和缩小的作用;在受灾体中,人口是最脆弱和最活跃的,影响人的易损程度可以通过灾前的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和互救行为。
7、气象灾害主要包括: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暴雨、沙尘暴、干热风;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水文灾害主要包括:洪水、内涝、风暴潮、海水入侵;生物灾害主要包括: 病害、虫害、鼠害、生物入侵、赤潮8、热带气旋形成于热带、副热带海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称为台风,台风最多的地区是西北太平洋,它包括三部分:台风眼、旋涡风雨区、外围大风区,其中,气压最低的是台风眼,风力最强、降水最多的是旋涡风雨区,台风最频繁的季节是夏秋季节,常伴有狂风、暴雨、风暴潮等破坏性天气现象,易诱发灾害有: 暴雨、洪水、风暴潮、滑坡、泥石流赤道附近地区没有台风的原因是地转偏向力太小9、我国是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的空间分布具有沿海重、南方重的特点,灾情最重的地区是东南沿海地区;台风灾害损失逐年增加的原因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人口、财产密度不断增大;危害主要表现为;掀翻船只,破坏生产生活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诱发洪灾;引起海水倒灌;防御措施有加强台风的监测预报;营造沿海防风林;加固海堤。
自然灾害与防治最全面复习整理资料
《自然灾害与防治》最全面复习整理第一部分复习提纲一、自然灾害概述简述自然灾害的概念、属性、特点。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列表比较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寒潮、冻雨和沙尘暴的概念、危害、成因、防治措施和在中国及世界的分布(P9-15,P35-48)。
了解干热风、龙卷风、冰雹、低温冷冻、雪灾、雷雹。
(二)地质灾害列表比较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含义、危害、成因、防治措施、在中国及世界的分布及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P15-20,P49-56)。
(三)海洋灾害认识风暴潮、海啸、赤潮、咸潮的危害、成因、防御措施和分布(P20-22)。
(四)生物灾害认识虫灾、鼠灾、森林火灾和生物入侵的危害、成因、防治措施和在我国的分布(P23-29)。
(五)说出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的主要的人类活动有哪些,诱发了哪一类自然灾害。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一)认识自然灾害分布的时空差异及形成原因(P64-67)。
(二)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理解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原因(P68-69)。
(三)学会判断某个区域的主要自然灾害并分析其原因(P69-74)。
四、防灾与减灾(一)例举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P76-83)。
(二)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三)举例说明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第二部分专题整理专题一气象灾害一、干旱指的是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
华北地区的春旱:1、干旱缺水的原因:①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差异大,春季雨带还在南方,降水少;但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春播和越冬农作物返青生长用水量大。
②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水利工程失修使防洪抗旱能力下降。
2、危害:①农作物、林木枯死,粮食减产;②河流、湖泊干涸,影响航运、养殖等;③工农业生产和人蓄饮水困难,地下水位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受阻,社会不稳定④引发森林火灾等次生灾害。
地质灾害复习材料(完整版)
补充课件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及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发展的作用。
实质上:组成地球的物质以及由其传递的能量发生运动的过程。
动力源泉:一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内热;二来自太阳辐射热,以及地球的旋转力和重力;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横波:传播速度较快,传播介质状态:固、液;纵坡:传播速度较慢,传播介质状态:固。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软流层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圈层部分。
地壳与地幔间:莫霍界面,33千米处(大陆部分),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地幔与地核间: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处,在这里,P波速忽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的能量(旋转能、重力能、辐射热能)引起岩石圈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包括: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水平和升降运动,地球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水平运动(造山)—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水平方向移动,褶皱,断裂,裂谷,盆地。
升降运动(造陆)——垂直运动,沿地球半径方向运动。
岩浆作用:岩浆形成、运动、演化、冷凝形成火成岩的全过程。
火山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全过程称为火山作用。
岩浆由地下深处侵入地壳中的冷凝成岩的全过程为侵入作用。
变质作用:已形成的地壳的各种岩石,在高温、高压并有化学物质参与下,岩石发生成分、结构构造的变化,生成新的岩石-变质岩。
变质作用方式: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变质分异作用,构造变形作用。
地震作用:地内机械能突然释放,以弹性波的形式传播到地表引起猛烈冲击。
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外部能源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如太阳辐射能。
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的营力:河流的侵蚀,地下水的潜蚀,湖泊海洋的冲蚀,风的吹蚀,冰川的刨蚀等。
风化作用:位于地壳表面或接近于地面的岩石经受着风、电、大气降水和温度等大气营力以及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岩石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称为风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①灾害:灾害是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对人类和人类生活社会具有危害后果的事件或现象。
②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以地质营力为主要原因的自然灾害。
即在地质营力作用下,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的现象和过程。
③灾变分级:对灾害活动程度的分级称为灾变分级。
灾害活动程度主要指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和活动场次。
④灾度分级:对灾害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分级称为灾度分级。
灾害损失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灾害活动程度;(2)、受灾体易损程度。
⑤崩塌:斜坡岩土体中被陡斜的张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的现象和过程。
⑥滑坡:指斜坡上的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发生的水平滑移为主的现象和过程。
⑦支撑技术:在危岩体下部设置支撑体以限制危岩下坠的防治技术。
⑧锚固技术:锚固技术是指采用普通(预应力)锚杆,锚索,锚钉进行危岩治理的技术类型。
⑨牵引式滑坡:滑坡体前部作为主滑段,中后部作为牵引段的整体性较差的滑坡,存在多级滑坡面,从前部逐渐向后部贯通。
⑩推移式滑坡:滑坡体中后部分作为主滑段,前部分作为阻滞段的整体性较好的滑坡,滑动面单一,完整,从后部逐渐向前贯通。
11 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
根据灾害在灾害链中的位置,灾害又可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1)、原生灾害:原生灾害指的是在灾害链中最早发生,起主导作用的灾害。
(2)、次生灾害:次生灾害指的是在灾害链中所有由原生灾害诱发的其他灾害。
(3)、衍生灾害:衍生灾害指的是由于人们缺乏对原生灾害的了解,或受某些社会因素和心理影响等,造成的盲目避灾损失、以及人心浮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的灾害。
12 高位支撑:危岩体底部与载荷地质体平台之间的绝对高度超过4.0m的支撑称为高位支撑。
13 低位支撑:危岩体底部与载荷地质体平台之间的绝对高度低于4.0m的支撑称为高位支撑。
14 堆载阻滑:通过在滑坡的阻滑段(一般在滑坡下部)堆载来提高滑坡的阻滑力以使滑坡处于稳定的方法。
15 削坡减重:削坡减重是一种滑坡处治采用技术。
它是通过削坡减轻滑坡致滑段的滑体超重部分,以减小滑体的下滑力,使滑坡趋于稳定。
16 滑坡周界:滑坡体和周围未扰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
它由滑坡壁,侧壁和滑坡趾组成,是圈定滑坡范围的界线。
17 滑坡台阶:由于滑坡体上下各段各块的滑动时间、滑动速度常常不一致,在滑坡体表面往往形成一些错台、陡壁,这种微小的地貌称为滑坡台阶或台坎。
18 植物防护:植物防护是指在坡面上栽种树木,植被,草皮等植物,通过植物根系发育,起到固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防护措施,这种防护措施一般适用于边坡不高,坡角不大的稳定边坡。
19 切层滑坡:滑动面与岩层相切的滑坡称为切层滑坡。
这种滑坡常受岩土体的重力势能和裂隙或断层控制,滑动面常是弧形。
20 人为灾害:主要由人为因素引发的灾害。
其种类很多,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衰竭灾害、环境污染灾害、火灾、交通灾害、人口过剩灾害及核灾害。
21 自然灾害:由自然界中的物质变化运动造成的灾害。
22 灾害分级种类根:据灾害调查、统计和评估需要,灾害的分级种类有三种;(1)、灾变分级:对灾害活动程度的分级。
灾害活动是自然环境变异的结果。
灾害活动程度主要指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和活动频次。
等级划分:目前国内外对地质灾害灾变分级还没有比较一致的意见和标准。
(2)、灾度分级:对灾害损失程度的分级。
灾害损失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灾害活动程度;(2)受灾体易损程度。
等级划分:以一次灾害事件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额为灾度指标,将自然灾害分为5级。
(3)、灾害风险分级:对灾害风险程度的分级。
灾害事件属于随机事件,其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且不确定。
通过对灾害活动的概率分析。
对灾害风险程度分级。
等级划分:以平均期望破坏损失为指标,将风险划分为4级。
2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根据失稳模式将危岩分为几类?分为三类:崩塌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坠落式危岩。
24 预应力锚杆和非预应力锚杆的区别。
25 锚杆按是否施加预应力将锚杆分为预应力锚杆和非预应力锚杆,对无初始变形的锚杆,要使其发挥全部承载能力则要求锚杆头有较大位移,为减少这种位移,一般通过张拉将锚杆固定在挡土结构上,同时也在结构上和地层中产生应力,这就是预应力锚杆。
26 两种滑坡分类及其标准:根据滑坡体体积,可将滑坡划分为四种类型:(1)、小型滑坡:滑坡体体积小于5000;(2)、中型滑坡:滑坡体体积为5000~5*10^4;(3)、大型滑坡:滑坡体体积为5*10^4~10*10^4;(4)、特大型滑坡:滑坡体体积大于10*10^4。
根据滑坡体厚度分为三种类型:(1)、浅层滑坡:滑坡体厚度小于6m;(2)、中层滑坡:滑坡体厚度为6~20m;(3)、深层滑坡:滑坡体厚度大于20m。
27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根据动力来源,可以分为:(1)、内动力地质作用:来自地球圈内部动力产生的地质作用;(2)、外动力地质作用:来自地球圈外部动力产生的地质作用;(3)、人为地质作用:人类的工程和经济活动对地球表面形态和物质组成产生的影响28 单体危岩分类:(1)、压剪滑动型危岩;(2)、拉剪倾倒型危岩;(3)、拉裂坠落型危岩;(4)、拉裂——压剪坠落型危岩;29 群体危岩分类:(1)、顶部诱发破坏行危岩;(2)、底部诱发破坏性危岩;二.简答题1.简述地质灾害分级的基本原则。
1)分级种类和分级指标要反应地质灾害的基本属性特征和主要灾情特点;2)级次数量和级次差幅要适当,要能恰如其分地反应中国的地制灾情;3)等级指标明确,划分方法简明,便于操作使用;4)考虑国外地质灾害分级和其他自然灾害分级方法,便于与其他灾害对比。
2.请阐述地质灾害的内涵。
1)第一,强调致灾的动力条件。
即因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才是地质灾害。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2)第二,强调灾害事件的后果。
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损毁的地质事件称为地质灾害。
仅使地质环境恶化,但并没有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环境的地质事件,则只是一种灾变,不构成灾害,例如泥石流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不为灾害,发生在社会经济发达地区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则称为灾害。
3.简述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成灾特点。
1)表现为漫布的“星点状”灾害;2)形成灾害群或灾害链;3)灾害发育水平和成灾规模因地而异;4)周期性不规律和趋向严重化;5)潜在危险性比较严重;6)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关联密切。
4.根据地质灾害活动的时间特点,地质灾害可分为哪几类?各举三例。
1)突变性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2)累进性地质灾害: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库渗透。
5.简述压剪滑动型和拉剪倾倒型危岩的特点。
1.压剪滑动型:1)此类危岩的主控结构面为陡崖或陡坡内缓倾角的卸荷拉张结构面或缓倾角地层弱面;2)主控结构面倾角较小,一般在45°以下;3)危岩重心在主控结构面下部端点内侧;4)主控结构面所受荷载主要为危岩体自重及作用在危岩体的地震力和裂隙水压力。
2.拉剪倾倒型危岩1)此类危岩的主控结构面多为陡崖或陡坡内缓倾角的卸荷拉张结构面,且主控结构面下端部潜存于陡崖或陡坡岩体内;2)主控结构面倾角较大,一般在45°以上;3)危岩体的重心位于主控结构面下部端点外侧;4)危岩体在荷载作用下通常围绕主控结构面的下端部或下端部与临空面的交点旋转倾倒破坏。
6.简述采用支撑技术的必要条件。
1)危岩体底部必须处于临空状态,即存在内凹空腔,宽度不小于3.0m;2)危岩体下部必须具有相对平缓且具有一定宽度的微地貌部位,宽度不小于3.0m。
该微地貌下部载荷岩体较完整、岩性比较坚硬且处于稳定状态,存在中风化岩层或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不小于300kpa的土体。
7.《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对防治工程安全等级的划分标准?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中将防治安全等级划分为三级:1)一级:危及县和县级以上城市、大型工矿企业、交通枢纽及重要公共设施,破坏后果特别严重。
2)二级:危及一般城镇、居民集中区、重要交通干线、一般工矿企业等,破坏后果严重。
3)三级:除一级、二级以外的地区。
8.简述边坡工程监测的作用。
1)为边坡设计提供必要的岩土工程和水文地质等技术资料;2)边坡监测可获得更充分的地质资料和边坡发展的动态,从而圈定可疑边坡的不稳定区段。
3)通过边坡监测,确定不稳定边坡的滑落模式。
确定不稳定边坡滑移方向和速度,掌握边坡发展变化规律,为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提供重要的依据。
4)通过对边坡加固工程的监测,评价治理措施的质量和效果。
5)为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提供重要依据。
9.根据结构面与斜坡临空面(即破面)的组合关系,可以将斜坡归纳为哪几种坡型?1)平叠坡:指主要结构面为水平的斜坡;2)顺向坡:指软弱结构面的走向与斜坡面的走向平行或比较接近,而且倾向一致的斜坡;3)逆向坡:主要软弱结构面的倾向与坡面倾向相反。
即岩层面倾向坡内;4)斜交坡:主要软弱结构面与坡面走向成斜交关系;5)横交坡:主要软弱结构面的走向与坡面走向近于垂直。
三.论述题1.根据发展特性,灾害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各举一例)。
试论述不同类型灾害的特点和危害性。
根据发展特性,灾害可分为四种类型:灾变型(地震),发展型(台风)、持续型(旱灾)和演变型(土壤沙漠化)。
各种类型灾害的特点是(1)突变型:发作突然,缺少前兆;过程历时较短,但破坏性很大;可能在一定时期内重复发作。
(2)发展型:有一定前兆,发展较迅速,但比突变型稍缓慢,因而其过程具有一定的可估计性。
(3)持续型: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可由几天到半年甚至几年。
(4)演变型:自然环境演化或加上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的必然伴生结果,因而进程缓慢。
各种类型灾害的危害是:突变型和发展型自然灾害发作迅速,缺少前兆,因而对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危害最大。
持续型自然灾害持续的时间长,影响范围一般也较大。
因而往往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演变型自然灾害是一种漫长的自然过程,它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纠正难度极大。
因而它的影响最大,长期的潜在损失最大。
2.为什么说我国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比较严重?我国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比较严重是由我国的地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
国内外许多专家认为,在今后一个时期,地球以致更大系统的天体运动有可能进入一个更加复杂的变异阶段,地壳运动可能更加活跃,全球气候异常可能更加剧烈,因此人类面临着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严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