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斗拱与明清斗拱的区别
中国古建筑——斗拱

中国古建筑——斗拱
中国古建筑 -- 斗拱
斗拱,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据为己有,斗拱规定民间不得用。
紫禁城四座角楼九梁八柱七十二条脊,轮廓优雅,造型独特,玲珑绚丽,翘起的檐角层层叠叠,斗拱在顶与柱之间传递着皇家的尊严和秀美。
传说是营造者偶然受到蝈蝈笼子结构的启发而设计的。
几种不同时代的斗拱
唐、五代(上)、宋、辽(中)、金、元(下)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独乐寺上层柱头(双抄双下昂七铺作)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斗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是力传递的中介。
过去人们一
直认为斗拱是建筑装饰物,而研究证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作用。
榫卯结合是抗震的关键。
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
构架的节点不是刚接,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协调。
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
古建筑斗拱类型

古建筑斗拱类型
古建筑斗拱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外檐斗拱:位于建筑物外檐部位,主要起承重和装饰作用。
2.柱头科斗拱:位于柱头部位的斗拱,是明清时期的主要承重斗拱,其受力
构件的截面尺寸比其它的斗拱同类构件截面尺寸大。
宋式称作柱头铺作,柱头铺作又称为柱头科斗拱,是斗拱的三种类型之一,其余两种分别为:平身科(又称补间铺作)与角科(转角铺作)。
3.柱间斗拱:位于两柱之间的额枋或平板枋上,宋代叫作补间铺作,清代称
平身科。
在清式建筑中,平身科斗拱是大式建筑中使用最多的斗拱。
4.角科斗拱:置于建筑物转角部分的斗拱,由于转角处的方向性,斗拱构件
一端为面宽方向的构件,另一端为进深方向的构件,两个方向的构件还要与对角线方向的斜构件相交,是所有斗拱中构造最复杂的一科。
5.溜金斗拱:这种外檐斗拱做法与一般斗拱不同,它的翘、昂、耍头、撑头
等进深方向构件,自正心枋以内,不是水平跌落,而是按檐步举架的要求,向斜上方延伸,撑头木及耍头一直延伸至金步位置,这种特殊构造的斗拱称为“溜金斗拱”。
6.内檐斗拱:包括品字斗拱、隔架斗拱、藻井斗拱等。
其中,品字斗拱又有
单翘单昂五踩斗拱、十字隔架斗栱、一斗二升重栱荷叶雀替隔架科斗拱、单翘重昂七踩斗栱等多种类型。
以上就是古建筑中常见的几种斗拱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唐宋斗拱与明清斗拱的区别

唐宋斗拱”VS“明清斗拱”
1、唐宋斗拱与梁、枋(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方柱形木材)结合为一体,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2、明清斗拱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中间层次,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简化结构,节省木材,达到了取得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
3、二者区别:(1)唐宋建筑有比较明显的屋脊曲线、屋面曲线和檐口曲线,具有动态感;而明清建筑的屋脊曲线、屋面曲线则不明显。
(2)唐宋建筑屋顶部分在立面高度所占比例较小,出檐深远,显得轻盈;而明清建筑屋顶部分所占比例较大,且出檐较小,显得端庄。
(3)唐宋建筑的斗拱多有鲜明的结构作用,每个开间的斗拱数攒数不多,但斗拱构件尺度较大;明清建筑的斗拱结构作用淡化,装饰意味增强,开间内的斗拱攒数较多,但斗拱构件尺寸减小了。
(4)唐宋建筑的檐柱多有侧脚、生起,柱子多有收分等作法,明清的这种作法则较少。
(5)其他构件的细节也有很多不同,如唐宋时常见月梁而明清则少用,唐宋时柱子断面形式多样(如多边形、圆形)而明清则以圆柱为主。
唐宋建筑有叉手、托脚等手法,而明清则少使用。
唐宋建筑的大额枋断面高大于宽,明清额枋则接近于1:1。
中国古建筑 斗拱详解

翼角
中国古代建筑屋檐的 转角部分,因向上 翘起,舒展如鸟翼 而得名,主要用在 屋顶相邻两坡屋檐 之间。 中国古代房屋多有 深远的出檐。《诗 经》就有“如晕斯 飞”的句子赞美建 筑物。
小木作
清《工程做法则例》称建筑物中的槛框、 门窗、隔扇、栏杆等非承重构配件为装修, 并称设计、制作和安装这些木装修的行业 为装修木作。宋称之为小木作。《营造法 式》中,小木作还包括地板、楼梯、龛橱、 井亭等内容。
大门包叶:有称“龙叶”,铜制件,表面 贴金,鈶鈒蟒龙流云等花纹,用来包裹门 扇四角。
寿山福海:对门扇转轴所需的套筒、护口、 踩钉、海窝等的总称,均为铁制件。
棋盘门:是先将门扇的四边做成边 框,然后在框内装门心板,板的 背面用3—4根穿带将板与大边连 接起来,因穿带将门板分成格状, 形如棋盘,故称为“棋盘门”。 一般用于府邸、民舍等的大门, 也常用于园林建筑上。
栱:是指平行建筑物正面放置的一种弓形曲 木。 翘:是一种形状与栱木相同,但放置方向与 其垂直十字搭交,以交点为心向檐轴前、后 伸出的弓形曲木。 可以说,横者为栱,纵者为翘。 昂:是斗栱上层,起杠杆作用,且外端特别 加长,并凿有昂嘴端头的栱件。作用有二: 一是满足悬挑距离,利用杠杆原理,采用斜 挑杆形式,以减少斗栱的高度和层数;另一 种是增强装饰效果,丰富斗栱的造型。
框: 按其位置分为:抱框、门框、间框。
抱框:紧贴柱子的竖框。有长、短抱 框之分。 门框:紧靠门扇边的竖框,是增添大 门两侧装饰的竖木。 间框:指窗与窗之间或隔扇组与隔扇 组之间的分隔竖木。
大门槛框:
一般建筑的主门(即大门)的槛框其门 扇一般为板门,它除上中下槛和长短抱 框及门框外,还有走马板、余塞板、连 楹木、门簪、门枕等。
起源和演变
仿古建筑之“斗拱”

仿古建筑之〃斗拱〃一、导语中国古代人民居住长江、黄河流域,植被丰富,自然而然地利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由此发展下来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的独特建筑风格,而其中斗拱则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里便简单地讨论一下斗拱。
重斗叠拱,托物向天二、摘要斗拱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一般总是出现在较大型建筑物上, 其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后来逐渐成为等级、身份的一种建筑文化符号,表现了我国建筑民族风格。
斗拱的造型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它与屋顶独特的连接方法使其成为世界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对我国现代民族化建筑有重要意义。
三、正文1.斗拱的概念什么是斗拱?所谓斗拱,是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顶、额防和檐梯间或构架间,从桥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也作料拱、料棋,由斗、棋、翘、昂、升组成。
斗拱在《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而后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后统称为斗拱。
斗本来是古代计算粮食的量具,而建筑中的斗却不是,而是其上凿有槽口的方木垫块,位于一组斗拱下方的称作斗,也称大斗。
根据斗所在位置不同,斗有众多分类与名称,如“十八斗”、“交互斗”、“三方斗”、“齐心斗”。
对于拱,由于柱子与梁杨之间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则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杨和椽子,而古代工匠就用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便称为“拱”。
拱的基本形态是矩形,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表现为曲线、折线或曲折线混合形的。
根据拱所处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宋代称“华拱”,清代称“翘”。
又有瓜拱、万拱、厢拱等区别。
说的简单点,斗、拱就是在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起过渡作用的两种小木块,其中拱是一块弓形木块,像一块挽起的弓,而斗是一块方形木块,像一块盛米的斗。
斗拱2.斗拱的作用斗拱有复杂的造型及繁琐的建造过程,那么斗拱在古代建筑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其实归纳来说,斗拱的作用并不只一种。
中国古建筑-斗拱1资料

斗拱 北京先农坛
斗拱
斗拱
斗拱的种类: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 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 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
檐斗拱、平座斗拱。
唐、宋、元建筑
斗拱体积硕大,接近柱高一 半;数量少,柱间一般1、2朵。
屋顶出檐深远,达三四米。
色彩简洁明快,风格庄重朴 实。
唐(上) 宋(中) 元(下)
斗拱 北京故宫建极殿(保和殿)
北京故宫角楼
斗拱
太和殿
北京故宫
柱头铺作 柱头科 柱间斗拱 补间铺作 平身科 转角斗拱 角铺作 角科 其中,转角斗拱的结构最为复杂,所起作 用也是最大。
宋斗拱
清斗拱
宋代清代斗拱比较
斗拱 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斗拱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
斗拱 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
北京昌平昭陵
中国营造技术知识点——斗拱的特点和区别

中国营造技术知识点——斗拱的特点和区别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演变,很多反映在斗拱上,因此,斗拱的风格特点和构造区别是明清木构建筑区别的重要方面。
总体风格及其特色01明代斗拱与宋代斗拱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①用材等级降低,斗拱构件变小;②每一个开间中,斗拱所用的攒数骤増,由宋代的当心间一朵至二朵变为四攒、六攒乃至八攒,排列繁密;③斗拱向外挑出尺度减小。
由于构件变小,拽架随之变小,出跳(出踩)数相同的斗拱,其挑出长度明显減小。
以上三点,是明代斗拱较之宋代斗拱发生的主要变化。
造成明代斗拱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元代以后大木构架向整体化方向发展的结果。
元代以前的建筑,大木与斗拱分工明确,界限清楚,柱枋、斗拱、梁栿层次分明。
这种构架体系中,下架(柱、枋)与上架(梁栿)之间被斗拱分隔成两部分,大木构架的整体性不是很强,而斗拱的结构作用相对重要。
元代以后,柱子(主要是内柱)向上延伸,与梁栿直接结合,柱头梁栿取代柱头斗拱的部分功能而并入木构架体系,这种变化,使大木构架的整体性增强了,斗拱的结构作用相对减弱了。
木构架整体功能的提高,必然要求兼有结构和装饰双重功能的斗拱削弱其结构功能而增强其装饰功能,斗拱尺度的减小和攒数的增加正是这种演变的结果。
斗拱尺度的减小还受到建筑物墙体材料变革的影响。
明代大量采用砖墙代替泥墙和土坯墙,使墙体耐雨水侵蚀的能力大大増强,大尺度挑出屋檐以保护墙体的问题已不十分突出,这也是造成斗拱挑出长度减小的原因。
总之,斗拱由唐宋至明清的这种变化,是木构架体系走向完善和成熟的必然结果。
明清斗拱的若干区别02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不是明清斗拱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而是二者之间存在的种种区别。
明清斗拱究竞有哪些区别呢?总括起来,大概有以下十几个方面:(1)明代斗拱足材构件高21分,单材构件高15分。
清代斗拱足材构件高20分,单材构件高14分(图8-12明、清斗拱足材、单材构件尺度比较)(明代斗拱因年代不同,承传不同,也有其足材构件20分、单材构件14分的情况)。
2015年清华建筑学基础真题及答案

2015年清华建筑学基础真题一,填空题:1,中国古代曾经建造的最高楼阁式塔为(北魏洛阳)的(永宁寺塔),建造年代为(辽代)。
2,佛光寺大殿在(山西五台山)属于(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外檐斗拱为(七铺作)。
3,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结构层是(九层)的(楼阁式塔),此塔外观为(五)层,有(四)个平座暗层。
4,日本新陈代谢派代表人物是(黑川纪章);走向新建筑是(柯布西耶)提出的;少就是厌烦是(文丘里)提出的;装饰就是罪恶是(路斯)提出的。
5,西方古典时期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分别是指(古典时期)与(歌特时期)。
6,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根据宋朝《营造法式》编撰《营造法式注释》,根据《清工部做法则例》编撰《清式营造则列》。
二,选择题:(此处省略,比较简单,一般看了书都会做。
)三,绘图题:巴黎圣母院:善化寺普贤阁:隆兴寺转轮藏殿:朗香教堂:四,简答题:1,柯布的新建筑五点指的是?答:1,自由平面2,自由立面3,横向长窗4,底层架空5,屋顶花园。
2,文艺复兴五柱式分别是?答:文艺复兴五柱式分别是多立克柱式,塔司干柱式,科林斯柱式,爱奥尼柱式,混合柱式柱式。
3,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有几个结构层,几开间,下檐斗拱为几铺作?答: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有三个结构层,五开间,下檐斗拱为七铺作。
4,宋代建筑出一跳几铺作,外檐斗拱为几铺作?答:宋代建筑出一跳为四铺作,外檐斗拱为七铺作。
五,问答题1,唐宋斗拱构造及与明清时期的差异?答:唐代是斗拱发展重要阶段,当时柱头铺作使用下昂(南禅寺,佛光寺大殿),补间铺作比较简单,基本保留人字拱,斗子蜀柱和一斗三升,或不施补间。
宋代斗拱已经达到成熟,转角铺作已经完善,柱头和补间铺作尺度和形式统一,结构作用发挥得较为充分,内檐斗拱出现上昂。
明清斗拱尺度小,全部用假昂,平身科密集,数量剧增,是明清斗拱走向繁缛的一大表现。
2,列举中国古代建筑以及现代建筑常用的三种材料?答:中国古代建筑常用材料为:1,木材2,石材3,瓦件现代建筑常用材料为:1,钢筋混凝土2,钢材3,玻璃。
斗栱——精选推荐

⽃栱宋代(铺作)和清代(⽃拱)的区别:1 .有些部件的名称不同。
(清代称:⼀攒⽃科、宋代称⼀朵铺作)2 .唐宋:⽃拱巨硕,与柱⾼⽐可达到1:2,加上直昂的作⽤,常使出檐达三四⽶,铺间⼀般1、2朵。
3 .明清:昂变为装饰作⽤的假昂,⽃拱变⼩,与柱⾼⽐1:8(?)以上,出檐变短,⼤约⼀⽶,⽃拱变密,平⾝科多达4--8朵,明次稍间不同。
4 .元代以后柱头铺作不⽤真昂,⾄清代,带下昂的平⾝科⼜转化为溜⾦⽃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丧失殆尽⽃拱按照其位置分为3类:柱头铺作(柱头科)、转⾓铺作(⾓科)、补间铺作(平⾝科)——这三种形式的⽃拱不⼀定同时出现在⼀种建筑形式中,主要是因为:⾸先要说明的是:这⾥值得建筑是官式建筑,因为⽃拱只允许出现在官式建筑⾥。
对于⼀般民居⽽⾔是不允许⽤⽃拱的。
⼀,补间铺作不⼀定出现,因为:1 ⾸先,梁通过柱头铺作将上⾯屋⾯的重量传给柱⼦、补间铺作相当于对于很长的桁所加的⽀撑点,所以补间铺作对于建筑整体结构的承重作⽤不明显,所以包括宋代以前早期建筑中⼀般都很少⽤补间铺作。
2 唐代很典型的“⼈”字拱实际上所起的作⽤和补间铺作相同,但是形式⾮常简单、并⾮⽃拱形式,只是对于其上较长承托的结构组件加⼀个⽀点⽽已。
3 到了明清时代、补间铺作(平⾝科)的⽮量多了起来,如太和殿、紫禁城⾥的建筑补间铺作⼀个接⼀个它的装饰作⽤已经胜过了结构承重作⽤。
⼆,转⾓铺作不⼀定出现,因为:只有四个坡的时候才会出现转⾓铺作,也就是只有庑殿和歇⼭的屋顶建筑类型才会出现转⾓铺作。
(铺作)⽃拱的分类:(宋代)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铺作(位于转⾓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両柱间的枋上)。
(清代)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科、⾓科、平⾝科⽃拱的构成形式:(宋)⼀朵;(清)⼀攒⽃拱⼀般由3部分组成:⽃(升)、拱、昂(翘)宋代、清代⽃的叫法区别清代宋代解释坐⽃栌⽃⼀组⽃拱最下⾯的部分⽃交互⽃⽀撑两个⽅向的构件(位于挑出的翘[清代]、华拱或卷头[宋代]上)升散⽃⽀撑⼀个⽅向的构件(位于⾥外挑横拱两端)——三才升(坐⽃上⽅横拱⼆端)——槽升⼦宋清两代拱的叫法区别:华拱和翘:1做⽤相同;2清代称作翘、宋代称作华拱。
斗拱的演变

斗拱的演变1/ 5略谈中国斗拱的演变摘要:斗拱,是我国古代大型木构架建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斗拱的发展演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本文从现存最早木构架遗构的斗拱入手,上溯其源,下究其变,对斗拱的起源和斗拱在不同朝代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探讨。
文章的最后对斗拱对于当代建筑的意义进行了初步思考。
关键词:斗拱;演变;发展正文:一概述斗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1] ,是我国古代大型木结构建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五个部分:拱、翘(宋称华拱)、昂、升、斗。
如图所示。
探讨斗拱的演变意义何在?这不得不提到斗拱之于中国古建筑的重要地位。
梁思成先生在他的《中国建筑史》的绪论中提到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一大特点便是“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2],可见斗拱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作为区分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官式建筑和民用建筑的关键构件,斗拱主要反映大式建筑、官式建筑的发展,反映的是我国较高水平的木构技术的发展。
通常认为,中国斗拱的演变有三个阶段:从西周至南北朝时期,为斗拱初始形成的发展阶段;唐代至元代,是一个相当务实的、“斗拱结构力学”与建筑造型艺术完美结合的成熟阶段;明代至清代,为斗拱结构趋向装饰化的阶段。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但猜测必须要基于现实的依据。
本文从现存木构建筑出发,结合斗拱发展的三个阶段探讨斗拱的演变。
图1斗拱的组成图2 斗拱示意图二斗拱之前溯现存最早的大木构当属唐代遗构五台山南禅寺,南禅寺的柱头斗栱五铺作,双抄单栱偷心造,前后檐华栱两跳皆足材。
略后建造的佛光寺东大殿—檐柱柱头铺作外跳为双杪双下昂七铺作重栱偷心造。
所谓偷心造,即横拱的设置少于斗拱出踩,如斗拱各向内外两侧挑出三拽架称为七踩,应列有七列横拱,但在制作时却省去一列或数列横拱。
简述唐宋斗拱与明清斗拱的演变与区别

简述唐宋斗拱与明清斗拱的演变与区别摘要:一、唐宋斗拱的特点与演变1.斗拱的起源与功能2.唐宋斗拱的形态特征3.唐宋斗拱的演变过程二、明清斗拱的特点与演变1.明清斗拱的形态特征2.明清斗拱的演变过程3.明清斗拱在建筑中的应用三、唐宋与明清斗拱的区别1.形制的差异2.构造方式的差异3.装饰风格的差异正文: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结构部件,起着承重、传递荷载的重要作用。
从唐宋到明清,斗拱在形态、构造和应用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演变。
一、唐宋斗拱的特点与演变1.斗拱的起源与功能斗拱起源于商朝,起初仅作为一种简单的承重结构,随着历史的推移,其功能逐渐丰富,不仅具有承重作用,还具有装饰效果。
2.唐宋斗拱的形态特征唐宋时期的斗拱形态丰满,线条流畅。
拱与斗的比例适中,使得整个结构稳定且美观。
此外,唐宋斗拱的尺度较大,给人以庄重雄伟之感。
3.唐宋斗拱的演变过程唐宋时期,斗拱的形制逐渐完善,成为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斗拱的尺寸、形状和构造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使得斗拱结构更加稳定,承重能力更强。
二、明清斗拱的特点与演变1.明清斗拱的形态特征明清时期的斗拱形态更为精细,线条更加优美。
拱与斗的比例更加协调,使得斗拱结构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更具观赏性。
此外,明清斗拱的尺度相对较小,呈现出一种小巧玲珑之美。
2.明清斗拱的演变过程明清时期,斗拱的构造方式发生了一定变化,采用了更多的榫卯结构,使得斗拱的连接更加牢固。
同时,斗拱在建筑中的应用更加广泛,不仅限于主体结构,还应用于屋檐、门窗等局部装饰。
3.明清斗拱在建筑中的应用在明清建筑中,斗拱不仅起到了承重作用,还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工匠们巧妙地将斗拱与建筑的其他部件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富丽堂皇、典雅古朴的建筑风格。
三、唐宋与明清斗拱的区别1.形制的差异唐宋斗拱尺寸较大,形态丰满,线条流畅;明清斗拱尺寸较小,形态更为精细,线条优美。
2.构造方式的差异唐宋斗拱采用较多的木构件拼接,明清斗拱则采用更多的榫卯结构,使连接更加牢固。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祥(1)

移柱法和减柱法通常结合使用,如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面阔 5间,进深4间,减去前檐全部内柱,又将后檐次间内柱内移一椽 长度; 明清的建筑中已经较少使用。
副阶周匝:在主体建筑以外另外加了一圈回廊的做法,一般应
用于较隆重的建筑,如大殿,塔等。
山西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平面 图
面阔(通面阔)示意图
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麟德殿发掘平面图
北京故宫太和殿平面图
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2. 明间,次间,梢间,尽间:建筑开间正中的一 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间),左右侧的称为次间, 再外的称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9开间以上的 建筑则增加次间数。
各开间的面阔尺寸在夏、商代宫殿中都是相等的,如河南 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到南北朝时的石窟中雕刻的建 筑还有这样的做法,例如云岗21窟北魏的五重塔。后来中 部各间相等,仅端部一间减窄,如山西五台山唐代佛光寺 大殿。在宋代建筑遗物和《营造法式》中,各间面阔有相 等的;有当心间稍宽,次间稍窄的;也有各间不均的。元 以后也大抵如此。
斗拱的组成
翘头上置横拱的叫做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拱 的叫做偷心造。唐宋建筑斗拱常用偷心造,金 元以后多用计心造。
翘头上不置 横拱,此为 偷心造。— ———佛光 寺大殿斗拱。
南禅寺大殿转角斗拱
斗拱部件1
斗拱部件1
岱庙内复原建筑的斗拱
斗拱出跳数目的称呼
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清代称为踩(宋代 称为铺作)。出一跳叫三踩(宋称四铺作); 出两跳叫五踩(宋称五铺作);一般建筑(牌 楼除外)不超过九踩(七铺作)。 跳,踩,铺作数目之间的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斗拱种类与样式

斗拱种类与样式1. 斗拱的定义和历史背景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常见的构件形式,用于支撑屋顶和加强建筑结构。
它由两个或多个相互交叉的弧形构件组成,形状独特,具有美观和实用的双重功能。
斗拱在中国建筑中广泛应用,尤其在古代宫殿、庙宇、园林等重要建筑中更是常见。
斗拱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出现在唐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斗拱逐渐发展演变,并在宋代达到了巅峰。
宋代以后,斗拱逐渐被其他结构形式所取代,但仍然保留在一些传统建筑中。
2. 斗拱的基本结构斗拱由两个或多个相交的弧形构件组成,通常由木材或石材制成。
每个弧形构件称为“斗”,相交处称为“拱”。
斗和拱之间通过榫卯连接或者使用金属箍带固定。
2.1 单层斗拱单层斗拱是最简单的斗拱形式,由两个相交的弧形构件组成。
这种斗拱常见于庭院、门楼等建筑中,用于增加建筑的美观性和结构稳定性。
2.2 多层斗拱多层斗拱是由多个相交的弧形构件组成的复杂结构。
这种斗拱常见于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中,用于营造雄伟壮观的氛围。
3. 斗拱的样式分类3.1 拱心形状分类根据斗拱的拱心形状,可以将其分为三种基本样式:圆形、扁圆形和椭圆形。
•圆形斗拱:拱心为完全圆形,常见于古代寺庙等建筑。
•扁圆形斗拱:拱心为稍微扁平的圆形,常见于古代宫殿和园林等建筑。
•椭圆形斗拱:拱心为椭圆形,常见于明清时期的建筑。
3.2 斗角样式分类根据斗角(即两个相交弧线之间的夹角)的不同,可以将斗拱分为直角斗拱、钝角斗拱和锐角斗拱等几种样式。
•直角斗拱:两个相交弧线的夹角为直角(90度),常见于古代宫殿和园林等建筑。
•钝角斗拱:两个相交弧线的夹角大于直角,常见于明清时期的建筑。
•锐角斗拱:两个相交弧线的夹角小于直角,常见于古代寺庙等建筑。
3.3 斗拱样式与建筑风格的关系不同的斗拱样式与不同的建筑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同的建筑风格往往使用特定样式的斗拱来体现其独特之处。
•宋代建筑:宋代建筑注重简洁、雅致,常使用圆形或扁圆形的直角斗拱。
分别说明唐、宋、辽、金及明代斗拱的特点。

唐、宋、辽、金及明代斗拱的特点一、唐代斗拱的特点1. 装饰简洁:唐代斗拱的特点之一是其装饰简洁,注重整体的稳重和庄重。
2. 结构稳固:唐代斗拱的结构非常稳固,采用了榫卯结构,使得建筑在经受外力作用时更加坚固耐用。
3. 布局规整:唐代斗拱的布局十分规整,拱券的大小和形状都经过精心设计,使得整体建筑更加和谐美观。
二、宋代斗拱的特点1. 雕刻精美:宋代斗拱在装饰上十分讲究,常常雕刻精美的花纹和图案,给人以美的享受。
2. 线条流畅:宋代斗拱的线条常常流畅优雅,呈现出一种婉约之美,与唐代斗拱的稳重相比更为柔美。
3. 巧夺天工:宋代斗拱的设计常常巧夺天工,结构合理,工艺精湛,堪称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
三、辽代斗拱的特点1. 雄浑壮观:辽代斗拱的特点之一是其雄浑壮观的气势,多采用粗犷的线条和大气的造型,给人以气吞山河之感。
2. 形式多样:辽代斗拱在形式上常常多样化,既有直拱形式,也有弧形拱形式,丰富了建筑的形态。
3. 浑厚朴实:辽代斗拱的风格追求浑厚朴实,不做过多的装饰,注重实用性和耐久性。
四、金代斗拱的特点1. 精巧细腻:金代斗拱的装饰常常精巧细腻,雕刻精美,线条柔和,让人感受到一种精致之美。
2. 融合风格:金代斗拱常常融合了辽、宋等民族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展现了多元文化的魅力。
3. 美轮美奂:金代斗拱在形态和结构上常常美轮美奂,给人以舒适愉悦之感,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五、明代斗拱的特点1. 规模宏大:明代斗拱常常规模宏大,建筑气势磅礴,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富裕。
2. 推陈出新:明代斗拱在设计上常常推陈出新,采用了更加高级的建筑材料和工艺,展现了时代的进步和创新。
3. 螺旋上升:明代斗拱常常采用了螺旋上升的形式,给人以上升腾挪之感,体现了明代社会的繁荣和兴盛。
总结来看,唐、宋、辽、金及明代斗拱在装饰风格、结构形式以及社会背景上均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多样化和传承发展。
最详细地唐宋明清斗拱结构详细图示

最详细的唐宋、明清斗拱结构详细图示唐宋和明清斗拱图示唐宋:斗拱巨硕,与柱高比可达到1:2,加上直昂的作用,常使出檐达三四米,铺间一般1、2朵〖华栱〗: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
〖计心造与偷心造〗:在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造”,没有的是“偷心造”。
〖令栱〗:与华栱垂直的栱称横栱,最外一挑华栱(或昂)头上的横栱称“令栱”。
〖抄〗:华栱出挑称“抄”;有“单抄”、“双抄”的说法。
〖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是杠杆作用的斜挑梁。
分类: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両柱间的枋上)各部名称:斗拱名称:“X抄X下昂”是度量铺作单位之一在宋《营造法式》的“总铺作次序”条中规定:“出一跳为之四铺作,出两跳为之五铺作,出三跳为之六铺作,出四跳为之七铺作,出五跳为之八铺作”;一朵最小的斗栱应挑出四层、一跳的四层是固定的层,即栌斗、栱、耍头、衬方头。
斗拱的计数单位是“铺作”,如一朵单抄(或单昂)斗栱有:一的栌斗,一个华拱(或昂),一个耍头,一个衬方头,计四铺作。
每增加一个构件,即加一铺作,以此类推。
双抄双下昂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为八铺作,等等。
单杪四铺作(一:栌斗、二:栱、三:耍头、四:衬方头):单杪单昂五铺作:单抄双下昂六铺作里转五铺作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六铺作独乐寺上层柱头(双抄双下昂七铺作)、补间佛光寺转角铺作(双抄三下昂八铺作):明清:昂变为装饰作用的假昂,斗拱变小,与柱高比1:8(?)以上,出檐变短,大约一米,斗拱变密,平身科多达4--8朵,明次稍间不同。
〖翘〗(宋称“华栱”):略似弓形,与建筑物立面垂直;〖昂〗:翘之向外端加长,并下斜。
〖耍头〗:昂之上,切与昂平行大小相近的直木;(或挑尖梁头)分类:因其所在建筑物部位的不同:〖柱头科〗在柱顶上;〖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转角科〗在屋角柱头上。
斗拱结构知识点总结图解

斗拱结构知识点总结图解一、斗拱结构的发展历史斗拱结构最初出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它是一种特殊的拱形结构,常常用于建筑物的主要支撑和加固。
斗拱结构最早出现在汉代的建筑中,但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隋唐时期的斗拱结构主要是在宫殿、寺庙和官方建筑中得到应用,它具有高度的装饰性和工程技术性。
随着宋元时期的到来,斗拱结构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出现在宫殿和寺庙中,还出现在民居、园林和墓葬等建筑中。
明清时期的斗拱结构则更加丰富多样,各种风格和形式的斗拱结构相继出现,使得其在建筑领域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二、斗拱结构的构造原理斗拱结构是由多个相互连接的拱形构件组成的,这些构件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
斗拱结构的构造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斗拱的基本构造形式斗拱结构由一系列相互依托的拱形构件组成,这些构件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固的结构形式。
斗拱的基本构造形式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半圆形拱,二是这些拱之间相互连接的横向构件。
这些横向构件通常包括横梁、墩柱和墩壁等,它们可以有效地支撑和加固斗拱结构,使得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2. 斗拱的承重原理斗拱结构具有较高的承重能力,其主要原理是依靠上下拱之间的相互支撑和相互配合来实现的。
当外部荷载作用于斗拱结构时,上部的拱形构件可以承担一部分荷载,同时通过横向构件传递给下部的拱形构件,由下部的拱形构件来继续承担和分担荷载。
这种上下拱之间的相互支撑和配合使得斗拱结构具有较高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
3. 斗拱的装饰和美学原理斗拱结构不仅具有较高的工程技术价值,还具有较高的装饰性和美学魅力。
斗拱结构的装饰和美学主要体现在其形式和线条上,它通过一系列的斜切、拼合和装饰等手法使得结构具有较高的建筑美感和审美价值。
同时,斗拱结构还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造型和装饰来彰显出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从而丰富了建筑的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
三、斗拱结构的实际应用斗拱结构在实际的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在保护建筑物免受地震和风雨侵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宋、元、明、清时期斗拱的区别和建筑的区别分别有哪些?

汉、宋、元、明、清时期斗拱的区别和建筑的区别分别有哪些?建筑与斗栱的区别汉秦都咸阳建造原计划建立一个空前庞大的都城,但因秦王朝只仅存15年而未能完成。
但咸阳宫的建立,集合了当时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起到了技艺融合的作用。
东魏的曹魏邺城是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正规整,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和规划布局,具有南北轴线的都城,开创了城市规划的新格局。
由于汉代的住宅没有实物遗存,只能从数量颇多的汉画像石,砖,明器上得到一个汉代建筑的大体状况。
斗栱:1.汉代斗栱使用已经相当广泛,但形制善未确定,斗栱都是各自孤立的,没有形成整体联系。
2.偏于仿木的形象,斗栱石柱十分硕大,承载性能良好。
3.汉代斗栱大部分都放置在柱头上,属于柱头铺作层。
4.柱间阑额上的斗栱,已经显现出补间铺作的雏形。
5.结构作用较为明显,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的基础。
建筑:1.悬山顶成为汉代使用最频繁的屋顶形式,庑殿顶也被广泛使用,但它多出现正在较大型,且重要的建筑上,属于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
2.汉代的屋顶,还有把屋面做成上半部分是悬山,下半部分是庑殿(歇山顶的雏形)。
3.屋脊朴实,屋顶整体笨拙,装饰花纹简洁。
4.汉代建筑突出表现就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木结构已经形成。
好了,不是建筑类专业的大朋友小朋友该懵逼了,啥是斗栱呀。
这个木头叠起来的就是斗栱,去一个庙里啊等等地方,抬个头就可以看到了。
这个木头叠起来的就是斗栱,去一个庙里啊等等地方,抬个头就可以看到了。
斗栱又叫铺作层(宋时才称铺作层),听中建史的老师说,她去参观的时候,请了个导游,问导游这个是几铺作的呀,问了一系列很专业的问题,活生生把导游给问哭了。
悬山顶和庑殿顶在如今的生活中很常见。
来看图来认一认回想一下,身边有哪些建筑属于这两个顶的宋南宋时,手工业与商业的发达,使建筑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城市发展上,城市数量明显增多,唐代户数十万以上的城市只有十几座,北宋时已增至四十多座。
斗拱的演变——精选推荐

⽃拱的演变⽃拱的演变摘要:本⽂概述了从商朝⾄明清时期时期的⽃拱演变过程。
宋以前,⽃拱的形制和功能还没有统⼀的规范,⾃宋以后,⽃拱的结构、形制开始规范化,明代以后,⽃拱逐渐成为装饰的构件,纯粹成为封建等级制的标识。
关键词:⽃拱结构空间结构:1、⽃拱定义、结构2、商朝时期开始出现⽃拱——汉朝⽃拱——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宋辽⾦——-元——明清(⽃拱的结构和空间变化)为什么3、⽃拱⽂化的变化⽃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构架体系的重要结构构件,是联结柱、梁、桁、枋的⼀种独特的托架。
其最初是满⾜建筑梁柱承托功能的需要,即将屋顶⼤⾯积荷载经⽃拱传递到柱⼦上,使屋架在承受⽔平外⼒的同时⼜具有⼀定的适应能⼒,在⼀定的程度上能抵御地震、和台风等灾害。
明以后,⽃拱的发展逐渐演变成由简到繁的纯装饰性活动。
从结构上看,⽃拱由⽅形的栌⽃、矩形的拱和斜的昂组成。
从形象上看,⽃拱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商周青铜器“令簋”(如图所⽰1-1)的四⾜即与⽃拱之栌⽃形象相似。
此时的“⽃拱”只起简单的承托作⽤。
但从战国中⼭王墓出⼟的铜⽅案上看(如图所⽰),已经有45度转⾓放置的、⽤于悬挑的⽃拱形象。
这个⽅案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最接近⽃拱形象的例证,当然此时期建筑中是否存在起悬挑作⽤的⽃拱,⽬前尚⽆实例可考。
不过,在汉代明器中,这种起悬挑作⽤的出跳⽃拱已很普及了,且出挑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致可以推测早在汉以前⽃拱便已运⽤于建筑营造之中,很有可能在先秦时的建筑中便已有⽃拱存在。
汉朝时期⽃拱的结构、形态更加丰富。
其多样化多表现于栌⽃,起形态⾄少有五种:1、⼀⽃⼆升(如图所⽰)2、⼀⽃三升(如图所⽰)3、⼀⽃⼆升两侧附加⽀点承托(如图所⽰)4、重叠多重横拱(如图所⽰)5、横拱形状有平直形的“枅”、⼸形的“栾”(曲枅)、折线形、曲线形的异形枅。
此时的⽃拱还增加了减少弯矩和剪⼒的作⽤。
柱头⽃拱在发挥承托作⽤、悬挑作⽤的同时,由于扩⼤了⽀座,增添了⽀点,改善了节点构造,“可以增加梁⾝在同⼀净跨下的荷载⼒。
斗拱发展与演变的原因

斗拱发展与演变的原因
斗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到唐宋趋于成熟。
根据国家意志,宋代颁布的《营造法式》在定义斗拱的同时,还给了它尊崇的地位。
从此,斗拱的式样趋于统一。
到了明清两代,斗拱的使用有了严格的规定,用不用斗拱,成为区分建筑等级高下的一种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斗拱”VS“明清斗拱”
1、唐宋斗拱与梁、枋(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方柱形木材)结合为一体,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2、明清斗拱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中间层次,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简化结构,节省木材,达到了取得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
3、二者区别:(1)唐宋建筑有比较明显的屋脊曲线、屋面曲线和檐口曲线,具有动态感;而明清建筑的屋脊曲线、屋面曲线则不明显。
(2)唐宋建筑屋顶部分在立面高度所占比例较小,出檐深远,显得轻盈;而明清建筑屋顶部分所占比例较大,且出檐较小,显得端庄。
(3)唐宋建筑的斗拱多有鲜明的结构作用,每个开间的斗拱数攒数不多,但斗拱构件尺度较大;明清建筑的斗拱结构作用淡化,装饰意味增强,开间内的斗拱攒数较多,但斗拱构件尺寸减小了。
(4)唐宋建筑的檐柱多有侧脚、生起,柱子多有收分等作法,明清的这种作法则较少。
(5)其他构件的细节也有很多不同,如唐宋时常见月梁而明清则少用,唐宋时柱子断面形式多样(如多边形、圆形)而明清则以圆柱为主。
唐宋建筑有叉手、托脚等手法,而明清则少使用。
唐宋建筑的大额枋断面高大于宽,明清额枋则接近于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