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用不同的工具测量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预习题:一测量数学课本,铅笔盒、回形针的长。

(不提示测量工具)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

课堂练习必做题一橡皮直尺大约()个长;橡皮大约()个长;铅笔大约()个长;长方体大约()个长。

选做题二分别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例如橡皮、铅笔、文具盒等。

思考题三为什么用不同的工具所测出的课桌长度不同。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必做题一量一量,将答案填在()里。

()厘米()厘米()厘米()厘米()厘米二三量出下面图形每边的长度.四填空.(1)24厘米+17厘米=()厘米(2)72厘米-27厘米=()厘米(3)1米=()厘米(4)45米+36米=()米(5)2米+50厘米=()米()厘米(6)在直线上点两点,这两点间的一段叫().选做题一我估计我的铅笔盒长()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厘米。

二思考题一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再画一条比2厘米长比9厘米短的线段。

二测量课桌面长的时候,要把尺子的()刻度寻准课桌左端,再看课桌面的右端的数对准(),课桌面的长度就是()厘米。

三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从尺子的()刻度开始画起,画到()的地方。

第三课时认识米用米测量必做题一填空。

1、1米=()厘米2、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

3、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高40()厚约5()高1()22()高70()二量一量。

我的手掌宽约()厘米。

我的一拃长()厘米。

我的身高是()厘米。

我的一步长()厘米。

三14米+6米○20米4厘米+20厘米○3米3米○30厘米50厘米○49厘米38厘米-8厘米○40厘米35厘米+5厘米○4米100厘米-1米○1厘米选做题一正确的在()里画√,错误的在()里画×。

1、小明今年读二年级了,他的身高是128厘米。

()2、1米的绳子比100厘米的绳子长。

()3、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从尺子的刻度1画到6。

第一单元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一单元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一单元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准确读取测量结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测量方法2. 直尺的使用方法3. 测量结果的读取和记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2. 教学难点:准确读取测量结果,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直尺、测量对象(如书本、铅笔等)2. 教学材料:教学PPT、测量记录表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测量长度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直尺,并了解直尺的使用方法。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使用直尺测量书本、铅笔等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4. 结果分享:学生分组展示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

5. 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测量练习题,巩固测量长度的方法和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测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测量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检查学生在测量练习题中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测量长度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以上是根据标题“第一单元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所编写的教案,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一、教学内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用刻度尺量,画线段,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六部分。

教学一些计量长度单位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二、教学目标1、我引导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物体作为长度单位来进行测量,进而得出“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充分让学生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不同;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可能相同。

结合古今中外有关量与计量制度演变的资料,我还讲两个国家的商人在做生意时,因使用的长度单位不一致发生了争执,生意做不成了,等等。

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视角下来审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学生对事物长度的估计总是比实际长度差得太远。

在教学中我很重视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

让学生通过用尺多量生活中的事物,带他们到室外量一量,到操场上走一走,只要老师不怕麻烦,学生对对事物长度的估计比实际长度不会差得太远。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1.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2. 培养估测意识。

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这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估测既可以巩固长度观念,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但要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再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量感与估测策略。

如第6、8题。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是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教学的。

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无限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实际生活中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一年级)一年级数学观察与测量知识点

(一年级)一年级数学观察与测量知识点

一年级数学观察与测量知识点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开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一年级数学观察与测量知识点,欢送阅读!一年级数学观察与测量知识点观察与测量1、观察物体——(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2、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3、去游乐园——(认识米)4、估一估,量一量——(简单的估测和测量)观察物体(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两个方向(前〈后〉面或侧面)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识别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

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1、经历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找一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会通过刻度尺观察物体的长度。

(起点不是0刻度)5、能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宜的刻度尺测量。

去游乐园(认识米)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的选择单位表示物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估一估、量一量(简单的估测和测量)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会识别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

一年级数学观察与测量教案单元教学目标:1、开展观察、操作、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2、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识别。

3、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4、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

5、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023年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2023年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2023年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2023年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1一、说教材《认识厘米》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这节课是借助学生生活经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国际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用直尺进行简单的测量。

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认识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目标的进一步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和一年级后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的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我通过以下教法和学法指导引导孩子学习。

二.说教法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本节课作为“空间与图形”模块学生接触长度单位概念和进行测量的重要开端,我通过操作演示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指导观察法认识直尺、建立一厘米长度的表象。

进而通过指导操作法、操作演示法引导学生用直尺进行测量。

指导学生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己认为表达的清晰,别人认为听得清楚,达到高效的沟通目的。

三、说学法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多且抽象这一特点,课堂上更多的给学生提供操作和交流的机会,倾听孩子对问题的理解。

在导入环节,通过观察法和操作法感知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个问题时,通过观察法、操作法、比较法建立对“厘米”这个单位本质的认识。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一年级科学教案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一年级科学教案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一年级科学教案
可以使用以下物体来进行一年级科学教案的教学:
1. 放大镜:让学生观察微小的物体,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磁铁:演示磁性现象,让学生了解磁铁的吸引力和磁场的概念。

3. 水晶球:讲解光的折射原理,让学生通过观察水晶球中的影像了解折射现象。

4. 温度计:教授温度测量方法,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5. 弹簧:展示弹力的产生,让学生了解弹簧的弹性原理。

6. 电池和灯泡:制作简单的电路,让学生观察灯泡发光,了解电池、导线和灯泡的作用。

7. 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讲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和基本结构。

8. 动物标本: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动物标本,了解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9. 地球仪:教授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理位置、地形等,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

10. 显微镜: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世界,了解微生物的存在和显微镜的原理。

这些物体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冀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冀教版

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教学内容: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建立在学生对物体的长短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物量物,用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从而发现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据并不相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同桌合作,选择同一物品为标准,测量相同的物品的长度,进一步感受用同一测量工具去测量同一物体所得到结果的一致性。

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会用指定的物品作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描述测量的结果。

3.感受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乐趣,了解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

教学难点:能选择一种工具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新铅笔、橡皮、相同规格的蜡笔和别针等用来测量的小物体。

教学设计:一、复习旧知提问:铅笔和蜡笔哪个长?(铅笔长,蜡笔短。

)二、活动探究1.估一估,量一量(1)师:请大家拿出一支新铅笔和一根新蜡笔。

估计一下,一支新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新蜡笔的长度?学生说出估计的长度,如两根、三根。

(2)师:要知道估计得准不准,可以怎样?学生:动手比一比,量一量(3)师:回答得非常好,现在请大家用新铅笔和新蜡笔实际比一比,验证一下你的猜测,看自己估计得是否正确。

学生动手操作后给出答案。

(4)师:你是怎么量的?能上台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吗?请一名学生上台操作,教师相机指导,使学生初步掌握以物量物的一般方法。

2.用不同的工具测课桌面的长(1)课件出示问题:同桌合作,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2)引入:我们的课桌面到底有多长,请大家用手比画一下它的长度。

学生双手张开,分别落到课桌面的边缘,比画课桌面的长,具体感知课桌面的实际。

(3)提出要求:同桌合作,选用身边的物品作工具,测量一下,并作好记录。

(4)学生情况预设:可能有的同学用铅笔量,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数学书的长度量,有的用手量教师对量的方法进行指导: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的“认识厘米”。

一、说教材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这一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这一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的基础。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CM的长度观念,并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学法三、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尽量使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精神。

寻找有关与生活实际的物体进行测量,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说教法为了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联系生活: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探究:教学过程中应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索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

冀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测量测量单元,数学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1—3页第二课时:4—5页,第三课时:6页,第4课时:7页“量一量实践活动”。

测量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了解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

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习惯,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测量问题的体验,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3、在测量、交流活动中,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3、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

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小组合作探索厘米、米、分米之间关系的过程。

2、知道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在于同学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

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激发参加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知道1米=10 分米 1分米=10厘米教学难点:探索厘米、米、分米之间关系的过程。

第二单元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育目标:1、经历自主探索两数加、减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 使用工具》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 使用工具》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 使用工具》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是《1.1 使用工具》。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工具的起源和分类,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工具。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感受到工具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各种科学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有所了解。

他们在课堂上善于观察、思考,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然而,对于工具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科学实验中工具的使用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具的起源和分类,掌握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工具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具的起源和分类,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工具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实验中工具的使用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操作、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工具的使用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古代人类使用工具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工具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探究工具的起源和分类: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了解工具的起源和分类。

3.学习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动手操作教材中的实验,学习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

4.讨论工具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工具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看法。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工具的起源和分类起源:古代人类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发明了各种工具。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升和毫升教学设计课题认识升和毫升单元一学科数学年级四学习目标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一级认识盛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概念,认识升和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会读量筒和量杯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活动,获得愉快的活动体验和数学活动经验。

重点了解容量的概念,认识升和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

难点会读量筒和量杯中液体的多少。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故事导入。

教师讲故事:一天,螺丝钉妈妈收拾房间,找到了一个杯子,一个水壶,还有一个纸杯。

她想考考小希和小诺,就把它们放在桌子上。

对小希和小诺说:宝贝们,你们知道哪个杯子盛水最多,哪个杯子盛水最少吗?小诺不假思索地说:我想个子大的就盛水最多,个子小的盛水最少。

小希想了想,怀疑地说:对吗?二、谈话:小诺说的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比较两个容器盛水的多少。

学生听故事,积极参与回答问题。

通过故事引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学习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方法。

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和问题教师谈话,提出要求:我们先来比一比这两个杯子哪个盛水多。

怎么比较呢?小希和小诺也提出了同样的疑问。

大家先通论一下,看看有没有好的办法。

小组讨论,展示汇报。

通过小组内讨论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方法一:出示图片(1)把玻璃杯2装满水倒入玻璃杯1中。

(2)做一做,说一说A 把一个玻璃杯中的水倒入另一个杯子中,会出现几种情况?教师总结:会有三种情况:水没有满,水满了,水溢出了。

B 这3中情况分别说明了什么?教师总结:方法二:(1)把两个杯子都装满水,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

(2)做一做,说一说。

做完了你刚发现了什么?教师总结:这样就一目了然了。

3、总结容量是什么?教师讲解:注意:哪个杯子盛水多,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时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时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时教案第一课时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课本P2,例1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

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三、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四、随堂练习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几个铅笔长?量一量你的笔盒有几个橡皮长?五、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P3,例2、例3,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单元第1课总计第1课时主备人:厚目兄投放日期2017 年8月26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

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单元第2课总计第2课时主备人:厚目兄投放日期2017 年8月26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认识线段》赛课导学案_0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认识线段》赛课导学案_0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授课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一把,拉花,彩带,答题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新课1、用拉花导入新课用学生熟悉的拉花引入,拉花用彩带做成,提出如何测量彩带的长度的问题。

(学生根据经验可能说出用尺子来测量)2、观看古人测量方法出示课件,展示古人如何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物体,重点介绍庹、拃和脚长来测量的例子。

3、效仿古人用拃测量彩带小组合作,每个小组合作用拃的方式测量彩带的长度,要求:两人在课桌上抻展彩带,一人用拃测量,一人监督,测量出彩带是几拃?4、对比拃数感受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测量后,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学生由于测量的拃数不一样,师问:同样的彩带,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引导学生说出因为每个人的拃的大小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同)引出了常用的测量工具——尺子。

二、引导探究,建立厘米观念1、了解尺子。

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观察自己的尺子,找一找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利用课件让学生知道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线、“0”刻度。

重点通过学生认识“cm”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2、认识1厘米。

(1)看一看:让学生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2)比一比:用手的拇指和食指在尺子上比出1厘米,感受1厘米的长度。

(3)找一找:找出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汇报,比如橡皮的厚度,课本的厚度、田字格的宽度等。

(4)说一说:利用课件,师问:尺子上出来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之外,还有1厘米吗?引导学生说出从刻度1到刻度2之间的距离,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小学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小学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工具和机械第一课时使用工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

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4、小组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

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启后)三、选用什么工具好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新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新版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共2课时)第一课时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他单位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2.体验长度的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重点】1.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难点】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2.单位的换算.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知识点一长度的单位【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0-11,完成以下问题: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符号是 m;时间的主单位是秒,符号是s.2.1 km=1 000 m 1 m=10 dm 1 dm=10 cm1 cm=10 mm 1 mm=1 000 μm1 μm=1 000 nm知识点二长度的测量【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1-13,完成以下问题:1.人的直觉有时不可靠,要对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使用测量工具.2.长度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常用测长度的工具有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学生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3.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根据测量长度选择适当的刻度尺.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平行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合作探究】探究一使用前观察及使用方法1.测量前要做到哪三观察?答:(1)观察零刻度线,如已磨损应从其他整刻度量起.(2)观察刻度尺的量程(测量范围).测量时一般要求一次测量,如果测量范围小于物体的实际长度,则势必要移动刻度尺测量若干次,但这样会产生较大的误差.(3)观察分度值,即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分度值反映了刻度尺的精确程度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2.如何使用刻度尺?答: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精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甲乙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丙丁(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 mm,其中69 mm是准确值,0.5 mm是估读值.(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图中木块长度为2.77 cm.3.请各小组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并交流测量方法,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探究二答:(1)测量硬币的直径.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方法1(卡尺法):如左图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右图所示,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方法2(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π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π.方法3(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方法4(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π求出硬币的直径.(2)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纸的厚度约为10-4 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的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3)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数字+单位.【教师点拨】1.测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一贴二平三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可任选一整数刻度线为“测量零点”.3.长度测量结果要估读一位且只能估读一位,若被测长度的终端恰好对准某一刻度线,应估读“0”.【跟进训练】1.如何测量一个碗口的周长?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①曲线;②规则(圆).测量方法:①直接用卷尺测量;②化曲为直:用细线绕碗口一周再拉直测量;③利用圆周公式C=2πr=πd:两把三角板一把刻度尺夹紧碗口即可量出直径或用纸将碗口的圆描下,再将纸上的圆对折即可测出直径或利用几何方法(有多种方法)找到直径来测量.2.我国第一条高铁线——武广高铁,如何知道这条铁路的总长度呢?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距离太大,难以直接用刻度尺测量.测量方法:①上网查找;②借助地图间接测量.说明:上述两个问题先分析特点,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一一评价.鼓励学生多找方法,并尽量找到简单实用的方法.知识点三时间的测量【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3-14,完成以下问题: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 min和h.2.1 min=60 s 1h=60 min=3 600 s3.为了较方便的测量时间间隔,我们经常用停表测量时间.此外,测量时间的工具有:日晷、沙漏、石英钟、机械钟、电子钟、停表等.【合作探究】探究三时间的估测活动:(集体活动):估测1分钟的时间长度.(请三个同学上台面向黑板,其余同学当裁判,讲台桌上的大时钟面向“裁判”,教师喊计时开始,三名若认为1 min时间到则举手,比比看谁对1 min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答:从活动中发现时间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探究四(2人一组):停表的使用.(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对停表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讲解,然后教师喊口令,学生按停表计时,请同学相互帮助,掌握停表的使用方法.)答:(1)调:先进行调节,按下复位键,使秒针指在“30”处.(2)按:按动转柄按钮开始计时.(3)停:再次按动转柄按钮,计时结束,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4)读:读出停表上分针和秒针所对应的时间值,相加即为测量值.1.长度的测量(1)常用测量工具.(2)长度单位.2.时间的测量(1)常用测量工具.(2)时间单位.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误差【知识与技能】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过程与方法】1.体验测量过程中造成误差的客观原因.2.体验测量过程中造成错误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重点】1.造成误差的客观原因.2.减小误差的方法.【难点】误差和错误的区别.知识点误差【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4,完成以下问题: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合作探究】1.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答: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2.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答: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3.错误与误差有何不同?答: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教师点拨】1.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跟进训练】要测量1角硬币的厚度且使测量结果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选择是( D ) A.刻度尺仔细测量硬币的厚度B.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1角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D.用刻度尺测出10个1角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个1角硬币的厚度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2.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3.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课题: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

(板书课题)一、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

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测量测量单元,数学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1—3页第二课时:4—5页,第三课时:6页,第4课时:7页“量一量实践活动”。

测量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了解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

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习惯,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测量问题的体验,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3、在测量、交流活动中,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3、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

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小组合作探索厘米、米、分米之间关系的过程。

2、知道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在于同学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

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激发参加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知道1米=10 分米 1分米=10厘米教学难点:探索厘米、米、分米之间关系的过程。

第二单元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育目标:1、经历自主探索两数加、减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2、经历自主进行简单加、减法估算的过程,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估计数学书的长度,可以用手比划。
二,探究新知
1,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测量同一长度。
(1)选一选:分小组,选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去测量数学书的长,每人选一样。
(2)量一量:分小组进行测量。
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的摆放,要放平摆直,并注意一端对齐。
(3)说一说:你选用什么物品进行测量?量的结果是多少?
课堂作业:
家庭作业:
板书设计
用不同的工具测量1,用不ຫໍສະໝຸດ 的物品做标准量同一长度(数学课本的宽)
2,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不同长度
3,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应该选择相同的物品做标准,也就是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长度单位的作用。
2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具准备
硬币,文具盒,橡皮,铅笔,等边三角形纸片,正方体小方块等
学习方法
活动教学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一,谈话导入
谈话: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发了新书,你们高兴吗?书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你们知道书有多长吗?
题目: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第1课时)总课时数7_
主备教师
执教教师
学习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2页。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宽高。
学生独立测量后再交流。
四,课堂小结
1,在小组内说说:这节课我们开展了哪些活动?你懂得了什么?
2,在全班交流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节课所研究的内容。
五,课后延伸
估一估,再实际量一量你家的饭桌,你的小床,卧室的窗户各有几支铅笔长?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交流,比一比谁家的饭桌长一些,谁的小床长一点……
(4)议一议:为什么同一长度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归纳】测量同一长度,选的标准不同,量的结果也不同。
2,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测量不同的长度。
(1)学生自由选择工具测量自己喜欢的小物品:桌子的宽度,铅笔,橡皮的长度……
(2)将测量结果在小组内交流。
(3)集体交流: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如果选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去测量,长度不同的物体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只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才能正确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度。
3,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测量同一长度。
(1)全体同学用小方块(或其它同规格物品)去测量教学书的长度。
(2)汇报测量结果。
(3)提问:为什么这次测量出的结果是相同的呢?怎样才能使每个同学测量出的结果都相同呢?
(4)小结:只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才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
1,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文具盒的长度,找出最长的和最短的,进一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