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药物的免疫毒性和免疫原性

合集下载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生物药物是基于生物技术的药物,主要包括蛋白质药物、基因治疗药物和细胞治疗药物等。

这些药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活性,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

然而,与传统的化学药物相比,生物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更为复杂,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本文将对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

1.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涉及许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毒性研究毒性研究是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评估药物在体内的毒性及其对组织和器官的影响。

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突变性、致癌性等。

在毒性研究中,需要进行的实验包括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

体内实验包括常规的动物实验,例如小鼠、大鼠、猴子等。

而体外实验一般采用细胞实验或人血清。

1.2 免疫原性评价免疫原性评价是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药物在体内可能会引起免疫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免疫抗原性和免疫抑制作用等。

在免疫原性评价中,首先需要对药物进行免疫学检测。

免疫学检测包括抗体检测和细胞免疫检测。

通过检测抗体水平或细胞免疫反应,可以评估药物的免疫原性。

1.3 稳定性评价稳定性评价是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另一方面。

由于生物药物具有活性,因此需要考虑药物的稳定性。

包括温度、离子强度、pH值等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需要考虑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稳定性评价包括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物理稳定性评价主要考虑药物的杂质含量、颗粒度和输液过滤性。

化学稳定性评价主要考虑药物分解和降解等。

1.4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评价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也是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方面。

药代动力学评价主要关注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

药效学评价主要考虑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其与体内靶点的相互作用。

药代动力学评价主要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这些方面对药物治疗效果、毒性和免疫原性都有着重要影响。

药物的免疫原性分析方法浅析

药物的免疫原性分析方法浅析

药物的免疫原性分析方法浅析摘要:药物的免疫原性评价是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引起的抗体反应会影响药动学、药效或毒性反应。

ADA的产生会缩短或延长药物半衰期,改变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分布。

免疫原性的分析在复杂的血清基质中进行,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

分析方法及检测水平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需要规范实验操作,提高检测的有效性。

免疫原性评价是药物开发阶段中安全与疗效评价的需要,也是申报提交的关键要素。

开发有效的免疫原性检测方法意义重大。

关键词:免疫原性,MRD,方法学验证正文免疫原性通常是指治疗性蛋白和/或代谢物诱发其自身或相关蛋白的免疫应答或免疫相关事件的能力。

一般分子量越大免疫反应越强。

分子量低于4000时一般不具有免疫原性,在4000到10000之间时具有弱免疫原性,分子量大于10000时具有强免疫原性。

但是也有例外要根据物质的结构决定。

免疫原性分析必须在临床前和临床阶段均开展。

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可能诱发机体产生有害的免疫反应,甚至威胁生命。

免疫原性评价需要有效特异的检测方法。

在临床前便需要确定检测方式,在方法的设计、开发和验证中需要严格控制各环节。

临床前和临床中样本的检测需使用经过严格验证的方法进行检验。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是平台主要包括ELISA、ECL、RIA和SPR。

检测方法一般为夹心法、间接法或直接法。

免疫原性方法学的开发要考虑多种因素,主要包括反应模式的选择、包被抗原浓度的选择、包被条件的选择、封闭条件的选择、样品稀释液的选择、最小稀释度(MRD)的选择、酶稀释液的选择、显色液时间的选择以及各条件的孵育时间及温度的选择。

每个反应步骤都会影响方法的性能。

阳性抗体的质量直接影响方法的灵敏度。

阳性抗体需要稀释在与待检样本一致的空白动物血清中。

由于基质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加检测背景,需要优化各反应条件将背景降低。

对于背景的高低无确定的要求,但是背景越低越好,太高的背景也会影响检测灵敏度。

开发过程中要优先考虑灵敏度和耐药性,其次为精密度、选择性、特异性、稳定性。

免疫原性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免疫原性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免疫原性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免疫原性,指的是一种物质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

在药物研发中,了解一种化合物的免疫原性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高度免疫原性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将探讨免疫原性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一、免疫原性的定义及机制免疫原性指的是一种物质能够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

人体免疫系统中存在一些特殊的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它们能够识别和攻击免疫原性分子。

而免疫原性分子可以是各种生物分子,包括蛋白质、多肽、糖等。

免疫原性的机制是通过抗原递呈细胞将抗原分子呈现给T细胞,激活T细胞后再产生抗体或激活其他免疫细胞,最终引起免疫反应。

不同的抗原会被不同的抗原递呈细胞处理,进而激活不同的T细胞,从而诱导不同类型的免疫反应。

二、免疫原性与药物研发在药物研发中,免疫原性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过高的免疫原性会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在药物研发的早期阶段,就需要对药物的免疫原性进行评估。

药物的免疫原性评估可以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来进行。

体外实验主要包括体外免疫原性试验和各种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体外免疫原性试验包括T细胞识别试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等,可以检测药物对人类T细胞的影响。

各种体外细胞毒性试验则可以评估药物对人类细胞的毒性。

体内实验则包括小鼠、大鼠和猴子等动物实验。

通过体内实验,可以评估药物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并且可以观察到药物对动物免疫系统的影响,从而预测其在人体内的效果。

然而,动物实验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动物模型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差异等。

三、药物研发中的免疫原性管理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要对免疫原性进行有效的管理,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下面是一些管理策略:1. 设计合适的药物分子结构。

药物分子的结构对其免疫原性有很大影响。

化学家可以设计出较低免疫原性的分子结构,从而降低药物的免疫原性。

2. 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

在药物研发的早期阶段,需要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进行实验。

生物技术制药期末复习

生物技术制药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1.Cassette mutagenesis:盒式突变(cassette mutagenesis),又称片段取代法(DNA fragment replacement),利用目标基因序列中适当限制酶切位点,插入各种合适的突变DNA片段,用以取代目标基因中特定DNA片段2.DNA shuffling:DNA改组(DNA shuffling)将DNA拆散后重排, 一种模仿自然进化的体外DNA重组的新技术.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对一种基因人为进化, 而且可以将具有结构同源性的几种基因进行重组, 共同进化出一种新的蛋白质. 在实验室中把DNA改组与有效的筛选方法结合起来可为多领域的应用快速进化基因.3. Yeast centromeric plasmid:酵母着丝粒载体,一种在YRp质粒结构基础上增加了一段来自酵母染色体着丝粒DNA片段的载体4.yeast artificial chromosome酵母人工染色体型载体,具有酵母染色体的主要构件包括酵母染色体自主复制序列(ARS)、着丝粒序列(CEN)和端粒序列(TEL)。

5. Inclusion Bodies6. Refolding:7.Interferon:干扰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8.Interleukin: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简称白介素: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细胞因子。

这类物质主要是由白细胞合成,且主要介导白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一类低相对分子量的蛋白多肽,通常由一个或几个基因表达合成9. Antisense technology:反义技术(antisense technology)是采用反义核酸分子(人工合成或生物合成的DNA或RNA,它们能与DNA、RNA互补)抑制、封闭或破坏与疾病发生相关的靶基因表达的一种手段10.siRNA :RNAi是一个依赖ATP的过程,在此过程中,dsRNA (外源或内生)首先被降解为具3’端有2~3nt突出、长21~23bp 的小分子双链RNA,这种RNA称为小干扰RNA(siRNA)。

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生物类似药的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近年来,生物药快速发展并在治疗一些疾病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临床优势。

随着原研生物药专利到期及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类似药的研发有助于提高生物药的可及性和降低价格,满足群众用药需求。

为规范生物类似药的研发与评价,推动生物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指导原则。

生物类似药的研发与评价应当遵循本指导原则,并应符合国家药品管理相关规定的要求。

本指导原则所述生物类似药是指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已获准注册的参照药具有相似性的治疗用生物制品。

生物类似药候选药物的氨基酸序列原则上应与参照药相同。

对研发过程中采用不同于参照药所用的宿主细胞、表达体系等的,需进行充分研究。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结构和功能明确的治疗用重组蛋白质制品。

对聚乙二醇等修饰的产品及抗体偶联药物类产品等,应慎重考虑。

本指导原则所述参照药是指已获批准注册的,在生物类似药研发过程中与之进行比对试验研究用的产品,包括生产用的或由成品中提取的活性成分,通常为原研产品。

研发过程中各阶段所使用的参照药,应尽可能使用相同产地来源的产品。

临床比对试验研究用的参照药,应在我国批准注册。

对比对试验研究需使用活性成分的,可以采用适宜方法分离,但需考虑并分析这些方法对活性成分的结构和功能等质量特性的影响。

按生物类似药批准的产品原则上不可用作参照药。

生物类似药研发是以比对试验研究证明其与参照药的相似性为基础,支持其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

每一阶段的每一个比对试验研究,均应与参照药同时进行,并设立相似性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研发可采用逐步递进的顺序,分阶段证明候选药与参照药的相似性。

根据比对试验研究结果设计后续比对试验研究的内容。

对前一阶段比对试验研究结果存在不确定因素的,在后续研究阶段还必须选择敏感的技术和方法设计有针对性的比对试验进行研究,并评价对产品的影响。

生物类似药的研发和评价应当遵循一致性原则。

生物技术制药重点及名词解释

生物技术制药重点及名词解释

生物技术制药第一章绪论★生物技术与生物技术药物的概念生物技术药物的分类✦按用途分类:治疗药物、预防药物、作为诊断药物(免疫诊断试剂、酶诊断试剂、器官功能诊断药物、放射性核素诊断药物、诊断用单克隆抗体(McAb)、诊断用DNA芯片)✦按作用类型分类:细胞因子类药物、激素类药物、酶与辅酶类药物、疫苗、单克隆抗体药物、反义核酸药物、RNA干扰(RNAi)药物、基因治疗药物✦按生化特性分类:多肽类药物、蛋白质类药物、核酸类药物、聚乙二醇(PEG)化多肽或蛋白质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的特性✦理化性质特性:相对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稳定性差✦药理学作用特性:活性与作用机制明确、作用针对性强、毒性低、体内半衰期短、有种属特异性、可产生免疫原性✦生产制备特性:药物分子在原料中的含量低、原料液中长存在降解目标产物的杂质、制备工艺条件温和、分离纯化困难、产品易受有害物质污染✦质量控制特性:质量标准内容的特殊性、制造项下的特殊规定、检定项下的特殊规定(原液、半成品及成品检定等等)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蛋白类药物的特点:结构确证不完全性、具有种属特异性、多功能性、免疫原性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特殊性:蛋白类药物安全性担忧的性质和来源;受试物的纯度;相关动物的选择;给药剂量的选择;免疫原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一般不进行常规的遗传毒性实验);药代动力学真核细胞表达制品的安全性问题:生产细胞DNA残留的影响、生产用血清的影响基因工程药物稳定性研究的相关问题:药物浓度、温度、湿度和水分、氧、光照、pH基因工程药物的缺陷: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异体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基因工程菌的修饰改造方法:构建突变体、构建融合蛋白、PEG修饰(降低免疫原性、增加水溶性、延长t1/2) 基因工程制药基本环节♦上游阶段:制备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构建工程细胞♦下游阶段:培养工程细胞→分离纯化产物→除菌→半成品、成品检定→包装基本工具:目的基因、各种酶(切割酶、连接酶、修饰酶等)、载体、宿主细胞➢酶切结果:5’粘性末端、3’粘性末端、平头末端➢1U核酸内切酶的酶活性:指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反应1小时,完全水解1mg标准DNA所需的酶量➢影响限制性内切酶反应的因素:♦DNA样品的纯度:♦DNA的甲基化程度:核酸限制性内切酶不能够切割甲基化的核苷酸序列。

盘点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的几大特点

盘点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的几大特点

盘点⽣物技术药物研发的⼏⼤特点当前,⽣物技术药物已经成为了全球炙⼿可热的新药研发领域,2019年全球销售Top10的药品中,7个即为⽣物技术药物。

近年来,⽣物技术药物在全球在研药物整体中的⽐例逐年上升,有数据显⽰,预计到2022年,全球⽣物技术药物市场将达3260亿美元。

⽣物技术药物美迪西全球众多国家纷纷重点投⼊于⽣物技术药物的研发,美迪西⽣物药临床前研究业务板块拥有成熟的技术平台及丰富的成功案例。

公司陆续建成了抗体药物⼀站式研发外包产业化平台、⽣物技术药物⾮⼈灵长类安全评价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灵长类动物实验研究技术服务平台、同位素代谢研究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于⽣物技术药物研发的技术平台,可以快速⾼质量开发⽣物技术药物。

应⽤上述技术平台,公司在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及疫苗、激素、多肽、单抗等⽣物药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前研究经验,且相应研究数据资料成功通过了药物监管部门的临床试验申请。

⽬前⽣物技术药物是具有巨⼤投资价值的医药细分领域,⽣物技术药物⽆疑是当前和未来⼀段时间制药⾏业的热门领域。

然⽽⽣物药与传统的⼩分⼦化药相⽐各⽅⾯更具复杂性。

类型多样,形式复杂随着⽣物技术药物发展的⽇新⽉异,⽣物技术药物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除了抗体类药物、重组蛋⽩药物、多肽药物、核酸药物等分⼦类型的药物外,还有近⼏年炙⼿可热的CAR-T、溶瘤病毒等细胞基因治疗类药物等。

抗体药物不仅只有传统的单抗药物,还有抗体⽚段药物以及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甚⾄还有多特异性抗体药物,双或多特异性抗体的靶点多样,关键结构的组成形式也复杂多变;如重组蛋⽩药物有着不同的重组融合形式,还可以有不同的药物修饰形式,不同形式的修饰也会引起药物的吸收代谢与功效等的不同;细胞基因治疗药物近年的研发热潮风靡全球,除了以CAR-T形式出现以外,还在此基础上出现CAR-NK、TCR-T等形式的药物,不仅溶瘤病毒成为了热点,⽽且溶瘤菌也成为了重要的创新药物形式,可谓形式复杂多变。

生物医学材料的体外和体内评价

生物医学材料的体外和体内评价

生物医学材料的体外和体内评价生物医学材料是指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各种材料,如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非降解材料和配有功能模块的生物材料等。

医疗器械、坐垫、牙齿修复剂、人造器官和组织以及医学诊断试剂都与生物医学材料有关。

这些材料在体内或体外的使用需要进行评价,以确保其安全可靠,本文将对其体外和体内评价进行探讨。

体外评价生物医学材料的首要评价是体外评价。

体外评价是通过一系列实验手段,评估材料的基本性能、血液相容性、细胞毒性、抗微生物性、强度、尺寸稳定性、生物附着性和免疫原性等方面的性能。

基本性能:主要评估生物材料的形态、组织形态、材料表面形貌和化学成分等方面的基本性能。

血液相容性:血液相容性是衡量生物材料血液接触时对血液组织的兼容性能力,主要包括血小板覆盖率、血液免疫反应、溶血反应等观测指标。

细胞毒性:通过体外试验,通常采用细胞生长、细胞毒性和细胞增殖等指标,评估材料的细胞毒性和生物兼容性。

抗微生物性:微生物感染是生物材料在体内最常见的困扰之一。

在体外评价中,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比如盘溶区域法、病原菌抑制区域法等,评估材料的抗菌能力和抗微生物能力。

强度和尺寸稳定性:这一方面主要衡量材料在应力下的变形强度和尺寸稳定性,以确保其在应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生物附着性:生物附着性评估材料表面对生物组织的附着特性,比如细胞黏合力等。

免疫原性:生物材料在体内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是其免疫原性。

在体外评价中通过一系列实验手段评估材料的免疫原性,主要包括静态胚胎致死试验、L1210细胞毒性试验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等。

体内评价体内评价是评估生物材料真正作用的重要方法,在体内试验过程中,需要能够在体内模拟仿真实际病情和实际操作环境,评估生物材料的作用和效果,因此对体内评价系统的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体内评价主要对生物材料的可降解性、降解产物、抗菌性能、生物相容性、生物附着性、炎症反应程度和再生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可降解性:生物材料的可降解性影响其应用范围和使用环境,体内评价中通过在实验生物体中观察材料的降解情况和降解后的产物,评估材料的可降解性和降解产物对生物组织的影响。

《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是根据现有的免疫学和药学研究成果,针对药物的免疫原性研究进行技术指导的文件。

该指导原则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指导药物的免疫原性研究,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障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1.药物免疫原性研究对象主要为新药物和生物制剂,不包含常规药物。

2.研究对象需要经过评估和确认具有潜在的免疫原性。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1.免疫原性研究的设计需要明确目标、原则和方法,并进行充分的实验和数据分析。

2.应采用多种实验方法综合评估药物的免疫原性,包括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

3.体外实验主要包括体外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和亲和力实验等。

4.动物实验主要包括小鼠或大鼠模型,使用正常组织或人类化的动物模型。

5.临床试验主要包括人群中的观察和测试,需要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查和同意。

三、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1.实验数据的收集应遵循规范操作程序,并进行详细记录和保存。

2.实验数据的分析应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包括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等。

3.实验结果的数据解读应结合现有的免疫学和药学研究知识进行。

四、结果和讨论1.结果应根据研究目标和方法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2.讨论部分应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并与现有的免疫学和药学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和讨论。

五、实验的伦理与安全1.实验过程应符合伦理规范,动物实验需经过伦理审查和同意。

2.实验期间应注意安全措施,避免对实验人员和动物造成伤害。

六、结论与建议1.结论部分应针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2.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对药物开发和使用的建议,包括避免或降低免疫原性等。

综上所述,《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旨在提供对药物免疫原性研究的技术指导,规范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报告,确保药物的免疫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该指导原则仍然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对于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研究机构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文件,也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生物技术药物免疫毒性和免疫原性

生物技术药物免疫毒性和免疫原性

额外的免疫毒性试验方法
• 免疫功能检测
hypersensitivity 目前预测IV型变态反应
autoimmunity host resistance
Buehler试验、豚鼠最大化试验 (GPMT)、小鼠耳肿胀试验、小鼠局部 淋巴结试验(LLNA)
PLNA(报告抗原TNP-Ficoll、TNPOvalbumin)
%
免疫细胞表型检测
—CD4/CD8比例
CD4/CD8
1.8 1.6 1.4 1.2
1 0.8
比 0.6 例
0.4 0.2
0
对照组
低剂量
中剂量
高剂量
图 猕猴iv 4周 LHRHA-PE38后外周血CD4/CD8比例
免疫毒性试验结果分析
• 统计学意义与生物学意义(尤其单一指标) • 变化程度 • 与剂量/暴露关系 • 与拟用临床剂量的关系 • 疗程关系 • 涉及动物种属数量和受影响的终点 • 可能继发于其他因素 (e.g., stress,) • 可能的细胞靶点和(或)作用机制 • 引起这些变化的剂量与产生其他毒性的剂量关系 • 可逆性
• 放射免疫沉淀法(RIP) 液相法,中等或高通量水平
•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液相法,不需结合物(酶标记抗体),能检测到 不同亲和力的抗体和各亚型抗体
• 电化学发光法 液相法,可检测各种抗体亚型
抗体检测方法考察
• 方法学考察
—灵敏度:500-1000ng/ml,低滴度抗体检出 —受试物干扰:如有文献报道,如血清中受试物 浓度大于0.15µg/ml,则难以检测到抗受试物抗体。 一般从1:10开始稀释或对样品进行处理。长效? —精确度:利用阳性对照品重复测量 —阴性对照血清一般需从15只动物或50人中抽取

生物技术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毒性

生物技术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毒性

• ICH. preclinical safety evaluation of biotechnology-derived
pharmaceuticals s6
• ICH. immunotoxicity studies for human pharmaceuticals s8 • FDA.Immunotoxicology Evaluation of Investigational New Drugs • 吕秋军等. 生物技术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中国新药杂
免疫毒性研究内容二
• 额外的免疫毒性试验(additional studies),如
(1) 常规免疫毒性检测结果提示免疫毒性,感染↑ (2) 受试品的结构,与已知免疫调节剂相似 (3) 药代动力学结果:原型药或代谢产物在免疫组织 蓄积
(4) 适应症:如用于抗HIV药物
(5) 药理作用:常对免疫系统有影响
常规的免疫毒性检测结果
—引流淋巴组织检查


图 猴经口免疫HIV-BPV 假病毒后回肠粘膜下集合淋巴小结 A:对照组,B:高剂量组
常规的免疫毒性检测
—免疫抑制/增强
• 全血细胞变化、白细胞变化或淋巴细胞变化等。 • 免疫器官重量改变或组织学检查显示相关器官或 组织细胞密度变化 • 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 • 用药组感染发生率升高 • 用药组肿瘤发生率增多(除遗传毒性、激素效应或 肝酶诱导外)
免疫功能检测
—分泌IFNγ细胞

猴经口免疫HIV-BPV 假病毒后外周血p24特异性的分泌IFN-γ的淋巴细胞数量
免疫细胞表型检测
—CD22阳性比例
16
CD22 %
14 12 10 8 6 4 2 0 Control 25mg/kg 75mg/kg 225mg/kg 12周 恢复期4周

生物技术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毒性

生物技术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毒性

研究意义
• 意义重大:如 免疫抑制,感染↑,肿瘤↑ 免疫增强,放大自身免疫反应或过敏反应。 免疫原性,是药物本身具有的性质,有免疫原性不一定导 致毒性,但可以影响对药物毒性、毒代或药效的客观评价。
• 但在规范及指导原则方面,缺乏共识,实验方法也不统一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技术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毒性
免疫毒性研究内容一
• 抗体检测结果 抗体的出现时间、出现抗体的动物数、剂 量关系、抗体滴度的动态变化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技术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毒性
抗体中和活性检测
• 常用依赖细胞株 • 抗病毒致细胞病变(CPE) • 克隆细胞株 • 靶基因检测等。 • 游离或与抗体结合的受试品对中和活检测
的干扰(偶联抗体的琼脂糖凝胶珠吸附)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技术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毒性
抗体中和活性的检测
—CPE法
•图 猴经口免疫HIV-BPV 假病毒后血清对 HIV-1 HN 024的中和活性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技术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毒性
抗体中和活性检测方法
—靶基因表达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技术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毒性
抗体产生对药效相关指标的影响
• 常规的免疫毒性指标包括:
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计数 球蛋白和白/球比值 补体水平 淋巴器官/组织的大体解剖 胸腺和脾脏的器官重量 免疫病理:胸腺、脾脏、引流淋巴组织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技术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毒性
免疫毒性研究内容二
• 额外的免疫毒性试验(additional studies),如
(1) 常规免疫毒性检测结果提示免疫毒性,感染↑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技术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毒性

生物药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生物药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摘要:本文对生物制品特别是治疗用生物制品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进行阐述毒理学研究者、安全性评价人员和制药企业都希望制定出关于生物制品安全性评价的研究技术手册。

国外曾制定出一些相关指导原则,但时间已相对较早。

我国由药审中心起草的生物制品研究的一般原则已开始上网征求意见。

其中包括“预防用生物制品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技术审评一般原则”、“治疗用生物制品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技术审评一般原则”两个指导原则。

由于生物制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与常规传统药物的毒理学评价方法不完全相同,因此其安全性研究和评价更多强调CASE by CASE (具体品种具体分析)的原则,下面就谈谈自己对CASE by CASE的理解和认识。

对于生物制品的可能潜在毒性反应,每一品种可能有各自的特别考虑。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制品特点决定其研究的CASE by CASE原则生物制品具有如下特点:确证其三级或四级结构的工作较难;一般具有较强的种属特异性;具有免疫原性和多重活性等。

这决定了其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较化学药具有较强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涉及具体品种时,应结合生物制品自身的药学和生物学特点,从科学、合理的角度进行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尤其是要结合生物制品的上游和中试研究、评价的具体情况(如安全性担忧的来源、临床适应证性质及用药特点)来进行非临床药理毒理要求。

《治疗用生物制品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技术审评一般原则》对该特点有较详细的介绍,如从生物制品的性质、来源和质量控制对其特点给予了说明。

2. 相关动物种属/模型选择需采用CASE by CASE 原则许多生物技术药物的生物活性与种属和/或组织特异性相关,安全性评价常常不能按标准毒性试验设计方案采用常规动物(如大鼠和犬),而应使用相关种属的动物。

所谓相关种属,是指受试物在此类动物上,由于受体或抗原表位(对单抗而言)的表达,能够产生药理活性。

也就是说,作为相关动物种属,其对药物的生物学反应应能模拟人体的反应。

生物技术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ICH三方协调指导原则

生物技术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ICH三方协调指导原则

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三方协调指导原则生物技术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S6(R1)1997年7月16日总指导原则现行第四阶段版本2011年6月底整合2011年6月12日的附录本指导原则由相应的ICH专家小组制定,按照ICH进程,已递交管理部门讨论。

在ICH进程第四阶段,最终草案被推荐给欧盟、日本和美国的管理机构采纳。

总指导原则:生物技术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总指导原则附录现行第畅虔版本生物技术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ICH三方协调指导原则目录第I部分: (1)1.前言 (1)1.1背景 (1)1.2目的 (1)1.3范围 (1)2.受试物的质量标准 (2)3.临床前安全性髓 (2)3.1V原则 (2)3.2生娴t药效学 (3)3.3动辦属,模勤择 (3)3.4动物的数量働 (4)3.5给药齡剂联择 (4)3.6免疫原性 (4)4.辦考虑 (5)4.1安全药理学 (5)4.2暴露时 (5)4.2.1药代动力学和毒代动力学 (5)4.2.2测定 (6)4.2.3代谢 (6)4.3单猪药毒性研究 (6)4.4重复给药索性研究 (6)4.5免疫毒性研究 (7)4.6生殖能力和发育毒性研究 (7)4.7遗传毒性研究 (7)4.8致癌性研究 (7)4.9局珮受性研兜 (8)注释 (8)第II部分: (9)1.前言 (9)1.1附录目的 (9)1.2背景 (9)1.3指导原则的范围 (9)2.种属的选择 (10)2.1一般原则 (10)2.2一或两个种属 (10)2.3同源蛋白的使用 (11)3.研呢设计 (11)3.1剂10^1 PKTD原则的師 (11)3.2研呢期限 (11)3.3恢复 (11)3.4探索性临胸呢 (12)4.免疫原性 (12)5.甥和发育毒性 (12)5.1一般论 (12)5.2生育能力 (13)5.3-胎丿育(EFD)和出生前/后的发育(PPND) (13)5.4研呢的时间安排 (14)6.铁弼在 (14)注释 (15)绡燃 (18)第I部分:生物技术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ICH三方协调指导原则在1997年7月16日的ICH指导委员会会议上进入ICH进程第钢漫,本指导原则被推荐给三方ICH管理机构采纳。

生物技术制药第二版课后思考题及答案(全)

生物技术制药第二版课后思考题及答案(全)

生物技术制药第二版课后思考题及答案(全)1. 生物技术制药分为哪些类型?生物技术制药分为四大类:(1)应用重组DNA技术(包括基因工程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制造的基因重组多肽,蛋白质类治疗剂。

(2)基因药物,如基因治疗剂,基因疫苗,反义药物和核酶等(3)来自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天然生物药物(4)合成与部分合成的生物药物2.生物技术制药具有什么特征?(1)分子结构复杂(2)具有种属特异性(3)治疗针对性强,疗效高(4)稳定性差(5)基因稳定性(6)免疫原性(7)体内的半衰期短(8)受体效应(9)多效性(10)检验的特殊性3.生物技术制药中有哪些应用?应用主要有:(1)基因工程制药: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品种的开发,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抗体,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建立新药的筛选模型,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菌种,产生新的微生物药物,基因工程技术在改进药物生产工艺中的应用,利用转基因动植物生产蛋白质类药物(2)细胞工程制药:包括单克隆抗体,动物细胞培养,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3)酶工程制药(4)发酵工程制药4.基因工程药物制造的主要程序有哪些?基因工程药物制造的主要步骤有:目的基因的克隆,构造DNA重组体,构造工程菌,目的基因的表达,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产品的检验5.影响目的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因素有哪些?(1)外源基因的计量(2)外源基因的表达效率:a、启动子的强弱b、核糖体的结合位点 c、SD序列和起始密码的间距 d、密码子组成(3)表达产物的稳定性(4)细胞的代谢付荷(5)工程菌的培养条件6.质粒不稳定分为哪两类,如何解决质粒不稳定性?质粒不稳定分为分裂分为分裂不稳定和结构不稳定。

质粒的分裂不稳定是指工程菌分裂时出现一定比例不含质粒的子代菌的现象;质粒的结构不稳定是DNA从质粒上丢失或碱基重排,缺失所致工程菌性能的改变。

提高质粒稳定性的方法如下:(1)选择合适的宿主细菌2)选择合适的载体(3)选择压力(4)分阶段控制培养(5)控制培养条件(6)固定化7.影响基因工程菌发酵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控制发酵的各种参数?影响因素:(1)培养基(2)接种量(3)温度(4)溶解氧(5)诱导时机的影响(6)诱导表达程序(7) PH值8.什么是高密度发酵?影响高密度发酵的因素有哪些?可采取哪些方法来实现高密度发酵?高密度发酵:是指培养液中工程菌的菌体浓度在50gDCW/L以上,理论上的最高值可达200gDCW/L 影响因素:(1)培养基(2)溶氧浓度(3)PH (4)温度(5)代谢副产物实现高密度发酵的方法:(1)改进发酵条件:a、培养基 b、建立流加式培养基 c、提高供养能力(2)构建出产乙酸能力低的工程菌宿主菌:a、阻断乙酸产生的主要途径 b、对碳代谢流进行分流 c、限制进入糖酵解途径的碳代谢流d、引入血红蛋白基因(3)构建蛋白水解酶活力低的工程化宿主菌9.分离纯化常用的色谱分离方法有哪些?它们的原理是什么?方法有离子交换色谱、疏水色谱、反相色谱、亲和色谱、凝胶过滤色谱及高压液相色谱。

生物技术药物的免疫毒性和免疫原性的分析及探讨

生物技术药物的免疫毒性和免疫原性的分析及探讨

当代化工研究Modem Chemical Research161 2021・03百家争鸣生物技术药物的免疫毒性和免疫原性的分析及探讨*郭冬伟(山东朱氏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274300)摘耍:当前随着各项技术餉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医疗卫生领域各种跨学科技术的综合使用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在现代化医疗领域制药工作中,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做好该项工作,可能更好餉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提供可行的解决策略.而随着生物技术药物的使用范围不断拓宽,药物的免疫毒性以及免疫原性所受关注度也不断提升.本文尝试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希望能够更好的提升医疗卫生事业的质量.关键词:生物技术;药物;免疫毒性;免疫原性中图分类号:T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Immunotoxicity and Immunogenicity ofBiotechnology DrugsGuo Dongwei(Shandong Zhushi Phannaceutical Group Co.,Ltd.,Shandong,274300)Abstract:At p resen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 rogress ofvarious technologies,the comprehensive use ofvarious interdisciplinary technologies in the medical and health f ield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normal state of s ocial development.In the pharmaceutical work in the modern medical f ield,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b iotechnology drugs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work.Doing this work well may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p rogress of m 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 in China and p rovide f easible solutions f or the treatment of m any intractable diseases. With the widening of t he application scope of b iotechnology drugs,the attention p aid to the immunotoxici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d rugs has also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related p roblems,hoping to bett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 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Key words x biotechnology^drugs;immunotoxicityimmunogenicity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研制出来的药物在分子结构、药物生产工艺、药物运输过程以及保存条件、药效作用靶点等方面相较于传统药物来说存在有较大的差异。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新疫苗的开发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 的商业行为,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疫苗 生产企业加强疫苗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实际上是最大程度规避自身研发风险的理 性行为。
5. 国际共识
创新性疫苗进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已成为 疫苗开发的国际化要求。世界卫生组织 (WHO)在2003年底正式对外公布了疫苗非 临床评价指导原则,而美国FDA和欧盟EMEA 也公布了相关的指导原则。
临床给药剂量,同时也需考虑容量、浓度、 制剂和给药部位的影响。如果活性成分清 除较快或溶解度低,可适当增加实验动物 的给药次数或给药容量。
4、免疫原性 一般化学药品在动物体内很少具有免
疫原性。生物技术药物由于分子量较高, 往往在动物体内具有免疫原性。在重复给 药毒性试验期间应注意检测抗体滴度、出 现抗体的动物数、中和抗体等。
2. 基于使用人群的特殊性,对 疫苗的安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
由于大部分疫苗的使用人群是健康人群, 尤其是健康儿童,因此从药物评价的角度 出发,对于疫苗安全性方面的要求应高于 一般治疗性药物。目前国内研发的治疗性 疫苗(包括治疗恶性肿瘤和爱滋病的治疗 性疫苗)已开始重视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 究。
用于健康人群的治疗性疫苗的临床前安评 工作,没有理由不引起应有的重视。倘若 在临床前研究阶段缺少安全性评价的研究, 极有可能会给健康受试者,特别是儿童带 来或者增加风险。这无论从科学的角度还 是伦理的角度均是不允许的。
基本概念
生物药物是指运用生物学、医学、生物化 学等的研究成果,综合利用物理学、化学、 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和药学等学科的原理 和方法,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 体液等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 的制品。
生化药物
Biochemical drugs
生物提取物
生命基本物质及其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常规免疫毒性检测结果提示免疫毒性,感染↑ (2) 受试品的结构,与已知免疫调节剂相似 (3) 药代动力学结果:原型药或代谢产物在免疫组织 蓄积
(4) 适应症:如用于抗HIV药物
(5) 药理作用:常对免疫系统有影响
常规的免疫毒性检测结果
—引流淋巴组织检查


图 猴经口免疫HIV-BPV 假病毒后回肠粘膜下集合淋巴小结 A:对照组,B:高剂量组
抗感染或抗肿瘤发生(整体,必要时)
注:GPMT与人一致性约70%,LLNA约72%
额外的免疫毒性试验方法
• 免疫表型检测 常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检测表达水平和比例
Surface marker
sIg+
Thy 1.2+ or CD3+ CD4+CD8CD8+CD4CD8+CD4+
PanB cells
Pan T cells、 T Helper/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 cells T Suppressor-cytotoxic cells Immature T cells
• 但在规范及指导原则方面,缺乏共识,实验方法也不统一
免疫毒性研究内容一
• 常规的免疫毒性指标包括:
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计数 球蛋白和白/球比值 补体水平 淋巴器官/组织的大体解剖 胸腺和脾脏的器官重量 免疫病理:胸腺、脾脏、引流淋巴组织
免疫毒性研究内容二
• 额外的免疫毒性试验(additional studies),如
分子结构,蛋白质>多糖>核酸>类脂 宿主因素、免疫方式
免疫原性研究意义
• 免疫原性影响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结果的分 析:中和药物活性、改变药物的清除、半 衰期和组织分布 (neutralize drug activity and alter drug clearance, plasma half-life, and tissue distribution) • 建立免疫分析方法,供临床试验应用
免疫功能检测
—分泌IFNγ细胞

猴经口免疫HIV-BPV 假病毒后外周血p24特异性的分泌IFN-γ的淋巴细胞数量
免疫细胞表型检测
—CD22阳性比例
16
CD22 %
14 12 10 8 6 4 2 0 Control 25mg/kg 75mg/kg 225mg/kg 12周 恢复期4周
阳 性 细 胞 比 例 ( )
• 免疫毒性
是指受试品引起免疫抑制或增强、过敏反应或自 身免疫反应,可能与药理活性相关(如抗排斥药 物)或不相关(如部分抗肿瘤药物)。 • 免疫原性
指药物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的性质。
研究意义
• 意义重大:如 免疫抑制,感染↑,肿瘤↑ 免疫增强,放大自身免疫反应或过敏反应。
免疫原性,是药物本身具有的性质,有免疫原性不一定导 致毒性,但可以影响对药物毒性、毒代或药效的客观评价。
免疫毒性靶器官的分析线索
• 靶分子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分布
• 受试品或其代谢产物的分布
• 相关指标的变化
—常规免疫指标、细胞因子变化等。
免疫毒性机制推测
• 受体或药靶直接引起的毒性反应(on-target)
—如干扰素引起骨髓抑制 • 受体或药靶介导的间接毒性反应
—如rhIL-12能诱导干扰素的分泌
• 常规阶梯或分层或标准试验组合不一定合理,需个
体化
额外的免疫毒性试验方法
• 免疫功能检测
Macrophage/Neutrophil NK TDAR CTL Cytokines 荧光标记的胶珠观察 phagocytosis等 反映天然免疫功能 SRBC or 钥孔血蓝蛋白 (KLH),用ELISA等 51Cr释放法,ELISPOT法 ELISA法及胞内细胞因子检 测
常规的免疫毒性检测
—免疫抑制/增强
• 全血细胞变化、白细胞变化或淋巴细胞变化等。 • 免疫器官重量改变或组织学检查显示相关器官或 组织细胞密度变化 • 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 • 用药组感染发生率升高 • 用药组肿瘤发生率增多(除遗传毒性、激素效应或 肝酶诱导外)
额外的免疫毒性试验内容
• 免疫功能检测
生物技术药物的免疫毒性和免疫原性 研究
生物技术药物
• 生物技术药物 包括体内诊断、治疗与预防用途; 来源于细菌、酵母、昆虫、植物和哺乳动物细胞
蛋白质、多肽及其衍生物、核酸
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融合蛋白、酶、激素、单抗、载 体等
• 特殊性
结构、生产工艺、保存条件、同源性、作用靶点明确等固 有的特点
免疫毒性/免疫原性
图食蟹猴静脉注射SM03源自合抗体后CD22标记阳性细胞率的变化
免疫细胞表型检测
—CD4/CD8比例
1.8 1.6 1.4 1.2
CD4/CD8
1 0.8 0.6 0.4 0.2 0 对照组 低剂量 中剂量 高剂量
比 例
图 猕猴iv 4周 LHRHA-PE38后外周血CD4/CD8比例
免疫毒性试验结果分析
• 非特异机制
—如rhTNK-tPA引起肝细胞剂量依赖性的脂肪变 性。
免疫原性研究内容
•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指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物质称 为免疫原(immunogen)。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 胞能力。
• 影响因素
分子大小,10 000,5 000~10 000,1000 ~5000
如T细胞依赖的抗体反应、NK细胞活性、 CTL活性、细胞因子表达、巨噬细胞/中性 粒细胞功能、皮肤超敏反应、宿主抵抗力 研究) • 免疫表型检测 依据免疫学理论和具体靶分子种类
额外的免疫毒性试验方案
• 增设卫星组、增加免疫学指标或改变给药方案等。
• 发育免疫毒性:在成年动物中发现免疫抑制作用后, 需要评价发育免疫毒性作用,如观察母代暴露于药 物后仔代的淋巴系统、血液系统、细胞因子等,两 种以上功能检测等。不仅是免疫抑制!
额外的免疫毒性试验方法
• 免疫功能检测
hypersensitivity 目前预测IV型变态反应
autoimmunity
host resistance
Buehler试验、豚鼠最大化试验 (GPMT)、小鼠耳肿胀试验、小鼠局部 淋巴结试验(LLNA) PLNA(报告抗原TNP-Ficoll、TNPOvalbumin)
• • • • • • • • • • 统计学意义与生物学意义(尤其单一指标) 变化程度 与剂量/暴露关系 与拟用临床剂量的关系 疗程关系 涉及动物种属数量和受影响的终点 可能继发于其他因素 (e.g., stress,) 可能的细胞靶点和(或)作用机制 引起这些变化的剂量与产生其他毒性的剂量关系 可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