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电子稿)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电子稿)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三学段(7~9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附录 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小学数学2011年12 月28 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并于2012 年秋季开始执行。

这意味着2001 年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随之而来的,就是教材的改革,数学课程改革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对修订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也将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们当前的头等大事。

经过几年来对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情况的跟踪研究以及对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深入研读,我认为修订版是对实验稿的继承和发扬,改进与完善,但又不乏创新之举,让人读来眼前一亮,对数学与数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定位更准确,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更明晰,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教学策略与手段的指导更明确,对课程内容的调整更合理。

与2001 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 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 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 条”改“5 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名词解释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名词解释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课标解读

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二、课标解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知识,是学生系统学习了“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同时,本单元中学生所学习的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对今后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单元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数与代数”部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看,“现实情境”“生活情境”“具体情境”“简单情境”等词语出现频率都非常高,特别是第一学段。

这部分内容教学设计和实施时,要充分依托学生的现实背景,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比如学生的学号、班级、人数、身高等都和数、数序、数的大小有关……可以说,现实背景对“数与代数”内容的支撑越强,学生对“数与代数”各个内容的理解就越清晰,越明白,越鲜活。

要到达这样的效果,基于现实背景的“意义”解释也很重要,也就是说要能紧扣“现实情境”“生活情境”“具体情境”,对数、量、式及其关系等进行生动的具体的“意义”解释,让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枯燥的数、量、式及其关系的具体含义和背后所隐藏的丰富的内涵。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评定学生成绩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

学习课程标准,可以明确教学的指导思想,明确教学的目的要求,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可以了解每一年级的教学要求,把握所教年级及其上下年级的具体要求,可以提高贯彻课程标准的自觉性、全面性、准确性。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19个学科包括数学学科2011版新课程标准,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此次课标的修订,主要围绕着三个关键词展开:一、“德育”:新课标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不仅在篇幅上超出以前,而且也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数学建议将“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

二、“创新”: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

三、“减负”:修订后的新课标,在课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学科对授课内容进行了精选,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

在课程容量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学科则降低了对部分知识点的学习要求。

如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由实验教材的10个单元改变成新教材的9个单元。

把数一数和比一比合并成一个单元,而比一比只认识比多少,实验教材的比高矮、比长短都被删去了。

第二单元“位置”是原来一年级下册教材的,移到了上册,但是只认识上下、前后、左右,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还有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认识钟表只认识整时。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增加了用图示法解决问题的内容。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由原来的10个单元改变成新教材的8个单元。

新教材删去了原教材的一单元“位置”、三单元“图形的拼组”、七单元“认识时间”,增加了一单元认识平面图形(增加认识平行四边形),把分类和统计合并成了三单元“分类和整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指导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国各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在总结前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数学教学的最新发展和成果,对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格的规范。

该标准的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程目标。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这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四个方面。

数学知识是指学生掌握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数学技能是指学生掌握的数学计算、证明、推理等能力;数学思想是指学生形成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观念;数学方法是指学生解决问题的数学策略和方法。

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他们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素养。

二、课程内容。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课程内容包括数与代数、几何、函数与方程、统计与概率四个部分。

数与代数部分主要包括数的性质、整数、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与不等式等内容;几何部分主要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函数与方程部分主要包括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等内容;统计与概率部分主要包括统计调查、统计图表、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等内容。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全面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三、教学方法。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

这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学生将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四、评价标准。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三学段(7~9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程标准(2011版)中八大核心概念

课程标准(2011版)中八大核心概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八大核心概念包括:1.数感2.符号意识3.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4.数据分析观念5.运算能力6.推理能力7.模型思想8.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一、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二、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三、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四、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五、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分析观念主要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六、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七、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八、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下面我谈谈对数感和创新意识的理解数感是一种内隐的、非结构的程序性知识,他不是与生俱来的,数感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

2011新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011新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修改说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内容标准附录 1课程目标的术语解释附录 2内容标准中的案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修改说明根据几年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在深入调查、认真研讨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组形成了的《标准》(修改稿)。

标准(修改稿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体例与结构做了适当调整本次修改,在保持原课程标准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经充分讨论,在结构上有两处调整。

一是前言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

在前言重点阐述了《标准》的指导思想、意义与功能。

明确了《标准》应以《义务教育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依据。

明确了《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在前言中指出,“《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是将课程目标中的关键术语的解释和所有比较完整的案例统一放在附录中,案例进行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同时减少了《标准》正文的篇幅。

2、修改和完善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总体上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对个别表述的方式进行了修改。

如将原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理清了《标准》的设计思路《标准》中设计思路表述的不够清晰,修改稿对设计思路做了较大的修改。

主要是对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做了明确的阐述。

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 。

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等七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关键词,并给出较清晰的描述。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二、第一部分,前言内容作了较大调整
在“前言”部分除修改了对数学的意义与 价值、数学教育的功能、数学课程的基本 理念以及数学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外,还 增加了“数学课程的性质”。
1.修改了 “数学”的定义
实验稿: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
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 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修订稿(标准P1):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8)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标 准P3)
7.重新修订了课程设计思路:
(1)学段划分保持不变;(标准P4) 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 第二学段(4-6年级) 第三学段(7-9年级)
(2)关于课程目标的调整(标准P4)
对课程目标动词及水平要求的设计基本保 持不变,增加了目标动词的同义词;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 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 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 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 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 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
2.修改了数学观
实验稿: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
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
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修订稿(标准P1): 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
实验稿: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 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 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 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 表达的问题。”

小学数学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的八大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

小学数学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的八大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

小学数学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的八大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对其中2个核心概念的理解。

一、符号意识首先,《标准》将“符号感”更名为“符号意识”,更加强调学生主动理解和运用符号的心理倾向。

其次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这一条强调了符号表示的作用。

最后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这一条,强调了“符号”的一般性特征。

符号意识是人对符号的意义、符号的作用的理解,以及主动地使用符号的意识和习惯。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因为用数进行的所有运算都是个案,而数学要研究一般问题,一般问题需要通过符号来表示、运算和推理。

因此一方面符号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运算和推理,另外通过符号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是具有一般性的。

所以培养好学生的符号意识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正确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时时处处有意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要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我认为可以同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数学内容,随时渗透符号意识。

比如在教学面积、周长计算时,要求学生一定要熟记用符号代表的计算公式。

2、及时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符号,理解符号代表的意义;例如教学行程问题应用题是公式s÷t=v,一定要让学生理解s、t、v三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理解这个公式3、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自己的独特符号。

比如加法交换律:a+b=b+a,如果学生说成是B+C=C+B教师也应该鼓励表扬。

二、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的基本要素。

空间观念表现为对现实世界里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变化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把握。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罗少成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介绍最新版2011版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学段1-2学段的内容。

一方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新课程标准,对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进行若干教学内容的教材分析及拓展。

一、201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简介二、数学思想方法一般认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首先,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都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两者都要以相关知识为载体,又反过来促进知识的深化以及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

其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也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数学方法更多地被看成是解决数学问题或数学地解决问题的规则和程序,具有明确性、具体性、操作性和可仿效性;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的一种本质认识,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方法是体现相应思想的手段,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

第三,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之间具有相对性。

一方面,当人们使用“数学思想”这个词时,更多的是从知识价值的角度来说的,它联系着数学理论的本质;当人们使用“数学方法”这个词时,更多的是从解决问题策略的角度讲的,它联系着数学活动行为。

另一方面,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方法,但如果解决众多不同问题时都使用相同的方法,那么这种方法也就常常被称为数学思想或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宏观的,它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而数学方法是微观的,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直接具体的手段。

一般来说,前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后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但由于小学数学内容比较简单,知识最为基础,所以隐藏的思想和方法很难截然分开,更多的反映在联系方面,其本质往往是一致的。

(一)小学数学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尽管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我们所关注的应是与小学数学知识及其形成过程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对他们后续学习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在获得数学显性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初步的感知和直觉的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概况及解读一、《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颁布的意义和背景1.坚持改革不动摇,新课标的颁布是对10年课改的肯定和坚持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约15万字)问世,取代了使用近五十年〈数学大纲〉,实验稿数学课程标准从2001年开始进入实验区,对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影响是积极和明显的。

10年的课改实验,首先是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去非常强调“双基”,要求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

但只要求这一点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

实验稿课标提出了三维目标,从关心教师如何教到关心学生如何学,教学方法上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状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从教学评价来说,除了知识以外,还提出了教育过程的循序渐进,关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

而(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颁布是对10年课改的发扬,也传达国家、教委对课改不动摇的决心。

2.充分吸纳了10年义务教育课改实验的经验与教训但是,由于实验稿课标在制订过程中的一些局限性,比如时间比较仓促等,内容上有些地方系统性不够,同时,对教育价值的表述也不够清晰。

一是目标不够清晰,可操作性不强。

比如:实验稿只提出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实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也很重要(但是我省普教室研究、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委员会的一数学教研专题:问题解决,5月8-11日在福州举行第十七届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现场教学观摩研讨会,我省已经开始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了)。

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很好,但仅有活动是不够的,应该追问活动为了什么?活动是否脱离了数学本质,活动如何突出数学特点?三维目标如何鉴定?如何操作?等系列问题摆在教师面前,二是对数学实质的表述不清楚,比如计算的本质是什么,符号的本质是什么,等等。

这样,在教师中就会造成两大问题:一是对所教的内容从数学角度吃得不透,数学意义不清楚。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电子稿)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电子稿)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三学段(7~9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附录 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小学数学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这意味着2001年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随之而来的,就是教材的改革,数学课程改革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对修订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也将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们当前的头等大事。

经过几年来对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情况的跟踪研究以及对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深入研读,我认为修订版是对实验稿的继承和发扬,改进与完善,但又不乏创新之举,让人读来眼前一亮,对数学与数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定位更准确,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更明晰,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教学策略与手段的指导更明确,对课程内容的调整更合理。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 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确凿、规范、明了和全面。

详尽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博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严重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例外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例外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优良的数学教育,例外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例外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优良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2001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 课程内容整理版 - 小学阶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 课程内容整理版 - 小学阶段

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参 见例6)。
数的 运算 3. 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
法,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两 7.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
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位数和三 的过程。
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测量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 4.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
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 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 度单位(参见例12)。
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参见例24)

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
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 数的运算
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
8.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 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简便运算。
4. 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 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 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 8. 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
1.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
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
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
数。
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
因数。
1.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 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6.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 际问题。
2.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 6. 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
9.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 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 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方法进行估算(参见例26、例27)。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电子稿)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电子稿)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三学段(7~9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附录 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
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 决问题的过程。
(一) 学段划分 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 第二学段(4~6年级) 第三学段(7~9年级)
(二)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 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 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 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 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 探索”等术语表述。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 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 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 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 发式和因材施教。
4.(学习评价)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 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
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
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
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
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 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 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 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 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 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 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 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 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 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 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 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一项重要教学指导文件,旨在规范和指导中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该标准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宗旨,明确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基本要求和课程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总体目标、基本要求和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首先,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求解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模型建立能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数学应用能力。

这一总体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

其次,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包括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和数学情感等方面。

在数学知识方面,学生要求掌握数与代数、函数与方程、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数学能力方面,学生要求具备数学建模、数学推理、数学论证、数学计算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在数学情感方面,学生要求具备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最后,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数与代数、函数与方程、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方面的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数的性质、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等内容;在函数与方程方面,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函数的概念、函数的性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内容;在几何与图形方面,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内容;在统计与概率方面,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以及概率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内容。

总之,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和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切实贯彻落实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延迟评价是指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对尚未达到目标要求的学生,可暂时不给明确的评价结果,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当取得较好的成绩时再给予评价,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如师生交互及生生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结果等。

合理地利用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了解: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经历: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体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