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缺点的克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缺点的克服

我练杨式传统太极拳多年,与很多老拳师接触过,通过自己的体悟和师傅们的指导,对太极拳有一些了解,尤其是太极拳的弊端,有师傅们教学时不轻易传真功夫造成的,也有运动本身造成的。

太极拳的缺点:

1.运动平稳,无法提高心肺的运动功能;

2.行拳时多采用半蹲的姿势,对膝关节造成很大压力和磨损,老年后很多拳师腿脚不灵与此很有关系;练拳者(不仅是练太极拳)腿部受伤的比例起码要超过50%。其受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膝关节。

3.如果师傅不细心点拨,中年后很多人会有痔疮,练的越认真发病越厉害;

4.经过科学测试,太极功夫高手在发劲时,对心脑血管的冲击非常巨大,我了解很多老拳师在老年时都患有半身不遂;

虽然有如此多的缺点,我仍然认为太极拳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缺点是可以克服的不能因噎废食。太极拳的道理应贯穿于生活的每个方面,吃饭,穿衣,起居,思考,人际关系都可以用太极拳的思想来指导。太极拳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无处不在追求平衡,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太极拳从本质上说就是如何处理矛盾的功夫。

重点说说如何练拳。练太极拳决不是每天早上或晚上花一个钟头才叫练拳,那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太极拳是可以无时无刻不在练的功夫。太极拳在行拳时的基本姿势是“心虚腹实”,目的是减轻心肺的压力,提高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人在生气着急时会热血冲头,这时如能调整一下姿势,调成“心虚腹实”,马上会觉得好很多。“心虚腹实”其实就是道家炼内丹的姿势,通过呼吸不断按摩内脏,得到身体的康健。我曾指导一个从未练过太极拳的女士,只一个星期,她自己说多年的胃病不药而愈。只要保持这个姿势“心虚腹实”,就是在练太极拳,姿势保持得越好,拳就练得越好。想保持好这个姿势,身体一定要尽量不使力,克服不必要的紧张。人在害怕时,不可避免的形成胸部紧张,一句成语“提心吊胆”把这种状况形容得极为贴切。这种紧张状态对人体是不好的,练拳的过程就是以保持“心虚腹实”为目的,克服不必要的紧张的过程。人在笔直站立时无法保持“心虚腹实”,膝盖略一弯曲就可以做到,练拳不必追求低架子,架子过低也不容易体会到放松,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为提高功力另当别论。膝盖的方向与脚尖要保持一致,弓步时不可超过脚尖,这样才不会造成造成膝关节损伤。保持“心虚腹实”要注意,由于内脏自然下垂的作用,下腹压力增高,静脉血回流不畅很容易造成痔疮,平时要有意地提肛,发劲时尤其要注意。尽量不发劲,即便发劲也多发长劲,少用寸劲,一是容易伤人,也是避免对心脑血管造成太大冲击。对心肺功能提高最有好处的是有氧运动,坚持有氧运动是比坚持盘架子还重要的。虽然传统太极拳可以快练形成非常强烈的有氧运动,但没有正规传授容易造成伤病,也容易对太极拳造成误解,如果没有好师傅还是跑跑步吧。一切符合现代体育卫生的方法都要贯穿于练拳的始终。

以上主要说的是身形,如何用意每人体会不一,不同锻炼目的用意方向也不一致。为锻炼身体,我主张自我放大,要有君临天下的心态,包容万物(好的和不好的),使自己不为琐事烦心,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大众健身不是竞技体育,其实不必“更高、更快、更强”,要注意掌握科学训练的要领。一点小小的体会,请批评指正,欢迎多做交流,能把传统的好文化继承下来。

膝盖发生问题,一般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你的运动量过大了,太勉强了,比如屈蹲过深,比如打拳贪多贪量。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很多人以为太极拳很柔和,没有做相应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放松活动。打太极拳一定要像其他的运动一样,先做热身活动。“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这个不是运动问题,而是运动卫生问题了。

一般的运动,有的失于激烈损害身体,有的失于偏颇而促成局部的发达,因此在生理上本有欠缺的人,不习运动尚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得其复原,已经运动反受戕害,致使疾病加深,甚或生命夭折,

太极拳根本、核心的本质性大揭秘

2010年秋天至今,中央电视台4、7、10频道多次播放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拍摄的解密太极拳的影像资料,可以说张先生那种神奇的太极“神功”令整个武林界震撼,但是,所解密的只是太极拳的一些枝节末梢、表面现象,并没有真正触及到太极拳根本性、核心性问题的本质。

一、什么是太极拳的根本,其本质如何?

“掤劲”是太极拳的根本,因为其它一切皆有其产生而来。

因为“掤劲”是太极拳的根本,因此“掤劲”的本质问题显得十分重要。能否搞清它的本质,是区分太极拳真伪的分水岭,是能否打开太极拳殿堂大门的金钥匙,所以关于“不劲”的争论由来已久。对于“掤劲”的解释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绝大多数内功锻炼者认为:“掤劲”来源于“气”。陈式太极拳理论家陈鑫先生云:“以意行气、轻轻运动、发于丹田、运于骨缝之内,再由骨缝内运于肌肤,贯注于四梢(两手指、两足尖),复归于丹田,缠绕往来,轻灵圆转,逐渐产生一种棉软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内如钢条的一种内劲。”再如一代太极宗师,杨式太极拳的定型人杨澄甫先生云:“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灌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是真正内劲”。因此,他们围绕“气”形成功法,如养气、练气、运气、发气,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道法自然等。

第二,一部分练功者认为“掤劲”来源于螺旋缠绕。如太极拳理论家顾留馨先生所说:“太极拳的内劲是意识指导动作,放松肌肉,动作螺旋式地划弧转圈,反复绞转,松紧交替的锻炼方法形成的。”因此他们围绕螺旋缠绕形成功法,如:内缠、外缠、上缠、下缠、左缠、右缠、大缠、小缠、顺缠、逆缠、进缠、退缠、正缠、侧缠、平缠、立缠、综合缠等等。

第三,还有一部分练功者认为“掤劲”来源于“气”、力、螺旋的综合体。如内家拳大师马礼堂先生云:“劲乃是大小和方向不断随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着的‘空间力螺旋’,劲来源于力,又必须以气为基础,通过以意念控制形体的锻炼方法而获得。因此他们的功法是动作要螺旋,又要含着力,还要结合“气”。

由于论述上述拳论的武林前辈们受当时自然科学条件的制约,他们只能对身体感知到的东西进行一些形象地表述,属于一种感性认识,还无法用理性认识来阐明“掤劲”的本质含义,因此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通过近30年对内家拳的学习、教学、研究与验证,在彻悟太极拳的基础上,对“掤劲”作如下本质性定义:“掤劲”是由全身实用内力合成的,具有稳固、支撑、贯穿集中、集中贯串功能的一种特殊的能量状态。

由于“掤劲”具有上述功能,即使受到外力,能量也能够照常释放,因此内家拳用“劲”时主要是以功率的形式释放能量。

什么是内力?内力是局部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单纯用“内力”产生的是速度杠杆,而速度杠杆是费力杠杆;当受到一定外力时,力量就发挥不出来了。因此外家拳用“内力”时主要是以惯性(动能)的形式释放能量。

二、什么是太极拳的核心,其本质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