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摊破浣溪沙》意思-赏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3b70144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d6.png)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朝代:五代作者:李璟原文: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卷起珍珠做的帘子,挂上帘钩,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愁绪依然深锁。
风里的落花那么憔悴,谁是它的主人呢?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
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注释⑴摊破浣溪沙:词牌名。
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
双调四十八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
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是前阕首句平脚押韵,后阕首句仄脚不押韵。
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后阕末句扩展成两句,所以叫“摊破浣溪沙”。
⑵真珠:以珍珠编织之帘。
或为帘之美称。
《西京杂记》:“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佩之声”。
玉钩:帘钩之美称。
⑶依前:依然,依旧。
春恨:犹春愁,春怨。
锁:这里形容春恨笼罩。
⑷悠悠:形容忧思不尽。
⑸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汉武帝。
这里指带信的人。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幸有三足鸟为之使。
”注:“三足鸟,青鸟也。
主西王母取食。
”云外:指遥远的地方。
⑹丁香结:丁香的花蕾。
此处诗人用以象征愁心。
⑺三楚:指南楚、东楚、西楚。
三楚地域,说法不一。
这里用《汉书·高帝纪》注:江陵(今湖北江陵一带)为南楚。
吴(今江苏吴县一带)为东楚。
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一带)为西楚。
“三楚暮”,一作“三峡暮”。
赏析:作者:佚名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
词人赋恨在者所在多有,然惯用暗笔,像这首在词中点明“春恨”还是罕见的。
词的上片从落花无主着笔,写春恨所以产生的触媒;下片从思念难解立意,将春恨产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
作者用了词家惯用的对景抒情的手法,然而却用得很不一般。
李清照的诗词《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赏析
![李清照的诗词《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2540fa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d.png)
李清照的诗词《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赏析《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宋•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赏析】词人大病初愈,看到眼前的桂花,心情渐好,遂填此词。
词中所写是寻常之事、自然之情——“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词人因为大病,两鬓斑白,稀疏了不少。
然而词人并没有接着伤感下去,而是写看月和煎药的活动。
“卧看”两字极为传神,因为身子乏力懒散,心情散漫,所以卧看残月。
“上”字说明月亮初升,表明时间还早,病中之人当然不能睡得太晚,写得极为逼真。
作者以豆蔻煮水,代替茶水,因茶性凉,而豆蔻性正与之相反,记录十分真切。
上片写的是夜间活动,下片则写白日消闲情事。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作者闲散地躺在枕上看些闲书,或是观赏一下院中的雨景,别有一番情趣。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结句赋予木犀以人的情思,显得隽永有致。
“木犀花”点出作词时间,即秋季。
作者每日欣赏院中的桂花,却不说自己看花,偏说是桂花终日“向人”表示“酝藉”,把木犀写得十分多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其无限的喜爱。
“酝藉”即蕴藉,谓含蓄的样子,写出桂花温雅清淡的风度。
它的花小而黯淡,不以色媚人,花香浓厚,以“酝藉”形容,深得桂花神韵。
王思宇:“或许由于久病初愈,使人欣慰吧,此词格调轻快,心境怡然自得,与同时其他作品很不相同:通篇全用白描,语言朴素自然,读来情味深长,有如词中赞美的木犀一样酝藉有致。
”扩展阅读:李清照的简介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a1f1873627284b73f3425021.png)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1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赏析这首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是一首抒情词,主要写她病后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
词中所述多为寻常之事、自然之情,淡淡推出,却起扣人心弦之效。
“病起”,说明曾经长期卧床不起,此刻已能下床活动了。
“萧萧”是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词中系相对病前而言,因为大病,头发白了许多,而且掉了不少。
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另起一意。
这个处理极妙,意思似乎是说,头发已经那样,何必再去管它,还是料理今后罢。
这不仅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态度,行文也更简洁。
下面接写了看月与煎药。
因为还没有全好,又夜里,作者做不了什幺事,只好休息,卧着看月。
“卧看”,是因为大病初起,身子乏力,同时也说明作者心情闲散,漫不经心,两字极为传神。
“上”字说明此乃初升之月,则此残月当为下弦月,此时入夜还浅。
病中的人当然不能睡得太晚,写得极为逼真。
上句写的是衰象,此句却是乐事,表明作者确实不太以发白为念了。
“豆蔻”为植。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e7dcb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67.png)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诗词:苏轼〔北宋〕原文:其一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
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床初下瓦跳珠,归时冰颗乱粘须。
其二醉梦昏昏晓未苏,门前轣辘使君车。
扶头一盏怎生无。
废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冻真珠。
清香细细嚼梅须。
其三雪里餐毡例姓苏,使君载酒为回车。
天寒酒色转头无。
荐士已曾飞鹗表,报恩应不用蛇珠。
醉中还许揽桓须。
其四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
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
冻吟谁伴捻髭须。
其五万顷风潮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樽前诃手镊霜须。
《浣溪沙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词作品,元丰四年〔1081〕冬天作于黄州。
第一首写由雨转雪时临皋亭烟雨空濛、田野里麦苗青青的景象;第二首写醉梦醒来时所见的车辘印痕而思前夜二人用翠蔬、梅须下酒的情形;第三首用汉代苏武啮雪餐毡、东晋谢安为桓伊“揽须〞等典故,写自己与徐君猷的交情及自己的感谢之情;第四首描写晨起银装素裹、江天一色的雪景,以及自己生活贫苦的状态;第五首写瑞雪兆丰年的愿景,抒发了愿天下百姓食无忧的美妙愿望。
联章五首为一个整体,写景如画,抒情动人。
翻译:其一覆盖着的田畦小麦还没有返青。
像云一样的枯叶悄悄地在车轮下飘着。
临皋亭云烟缭绕景色奇丽世间少有。
雨小了一半的屋檐水滴断绝了,刚刚下的霰粒在瓦片上如珠子般散动。
回到房屋里的时候胡须都结成冰了。
其二清早醉梦昏沉之中还未苏醒,听到门前轣辘的车马之声传来,原来是徐守携酒造访。
怎能少了一杯淡酒让我与友人共赴醉乡呢?荒废的苗圃里种着冬天食用的蔬菜,一排排树木叶子青葱,酒器上的酒滴如珠宝般晶莹剔透,咀嚼梅花蕊,品尝到细细的清香。
其三身居异地,困难困苦,雪里餐毡的按道理都是姓苏的人,可幸的是徐守驾车载满美酒前来照看我,大寒天里脸上的醉容转头之间消散了。
酒宴上还听说朋友已把我向朝廷推举,如此恩德我无以为报,惋惜生活困顿,我作为主人却没有佳肴来款待挚友,在沉醉之中面带愧容。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原文、翻译及赏析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78e22a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a.png)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原文、翻译及赏析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原文、翻译及赏析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五代十国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译文卷起珍珠编织的帘,挂上帘钩,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愁绪依然深锁。
随风飘荡的落花谁才是它的主人呢?这使我忧思不尽。
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注释摊破浣溪沙:词牌名。
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
双调四十八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
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是前阕首句平脚押韵,后阕首句仄脚不押韵。
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后阕末句扩展成两句,所以叫“摊破浣溪沙”。
真珠:以珍珠编织之帘。
或为帘之美称。
《西京杂记》:“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佩之声”。
玉钩:帘钩之美称。
依前:依然,依旧。
春恨:犹春愁,春怨。
锁:这里形容春恨笼罩。
悠悠:形容忧思不尽。
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汉武帝。
这里指带信的人。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幸有三足鸟为之使。
”注:“三足鸟,青鸟也。
主西王母取食。
”云外:指遥远的地方。
丁香结:丁香的花蕾。
此处诗人用以象征愁心。
三楚:指南楚、东楚、西楚。
三楚地域,说法不一。
这里用《汉书·高帝纪》注:江陵(今湖北江陵一带)为南楚。
吴(今江苏吴县一带)为东楚。
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一带)为西楚。
“三楚暮”,一作“三峡暮”。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赏析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
此词借抒写男女之间的怅恨来表达作者的愁恨与感慨。
上片写重楼春恨,落花无主;下片进一层写愁肠百结,固不可解。
有人认为这首词非一般的对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后周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李璟借小词寄托其彷徨无措的心情。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d0dd6e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99.png)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原文翻译及赏析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原文翻译及赏析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缲通:缫)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译文及注释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注释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簌簌:纷纷下落的样子,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注释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簌簌:纷纷下落的样子,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参考资料:1、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75-76页.2、李静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251页.译文及注释二译文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
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
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
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
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注释⑴浣溪沙:词牌名。
⑵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诗词赏析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b6535d75ef7ba0d4b733b2a.png)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诗词赏析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宋代:李清照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译文两鬓已经稀疏病后又添白发了,卧在床榻上看着残月照在窗纱上。
将豆蔻煎成沸腾的汤水,不用强打精神分茶而食。
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
整日陪伴着我,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
注释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
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在唐五代时即将《浣溪沙》的上下片,各增添三个字的结句,成为“七、七、七、三”字格式,名曰《摊破浣溪沙》或《添字浣溪沙》。
又因南唐李璟词“菡萏香销”之下片“细雨梦回”两句颇有名,故又有《南唐浣溪沙》之称。
双调四十八字,平韵。
萧萧:这里形容鬓发华白稀疏的样子。
豆蔻:药物名。
熟水:当时的一种药用饮料。
陈元靓《事林广记》别集卷七之《豆蔻熟水》:“夏月凡造熟水,先倾百盏滚汤在瓶器内,然后将所用之物投入。
密封瓶口,则香倍矣……白豆蔻壳拣净,投入沸汤瓶中,密封片时用之,极妙。
每次用七个足矣。
不可多用,多则香浊。
”《百草正义》则说:“白豆蔻气味皆极浓厚,咀嚼久之,又有一种清澈冷洌之气,隐隐然沁入心脾。
则先升后降,所以又能下气分茶: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有云:“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由此可见,“分茶”是一种巧妙高雅的茶戏。
其方法是用茶匙取茶汤分别注入盏中饮食。
书:《历代诗余》作“篇”字。
酝藉:宽和有涵容。
《汉书·薛广德传》:“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
”木犀花:即桂花。
赏析这首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是一首抒情词,主要写她病后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
词中所述多为寻常之事、自然之情,淡淡推出,却起扣人心弦之效。
“病起”,说明以前长期卧床不起,此刻已能下床活动了。
“萧萧”是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词中系相对病前来说,因为大病,头发白了很多,而且掉了很多。
《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
![《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359200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20.png)
《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1浣溪沙纳兰性德(清代)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
去年高摘斗轻盈。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
人间何处问多情。
注释①伏雨:指连绵不断的雨。
杜甫《秋雨叹》诗:“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②高摘:攀高折花。
③斗轻盈:与同伴比赛看谁的动作更迅捷轻快。
轻盈,多用以形容女子体态的轻快、灵活。
④炉烟:香炉中的熏烟。
⑤酒晕:喝完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陆游《宴西楼》诗:“烛光低映珠帐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参考译文这连绵不断的雨如同剪不断的哀愁,依稀记得去年我们到杏花园游玩,还一起攀上枝头摘取花枝,比赛谁最轻盈利落。
香炉中的熏烟轻轻地萦绕,双袖在炉火映照中泛着紫红的颜色,身着青衫而脸上胀红了酒晕。
人间何其广大,竟然还是无处寻觅、亦无处寄托那一份多情。
创作背景在这一年,纳兰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位女子离开了人间。
她是纳兰的第一位结发妻子,也有人说她是他遇到的第二个女人。
无论如何,她都是纳兰怀想一生的知音和伴侣:卢氏。
史书载,他们夫妻二人恩爱有加,感情笃深。
新婚燕尔的浪漫与纳兰词人的特质融合,成就了牵魂引魄、游梦天方的醉人生活。
然而短暂的快乐也许就是为了让纳兰El后的回忆更为酸楚。
就在三年之后的康熙十六年四月,卢氏产下一子海亮。
约月余,卢氏因为产后患病,于五月三十日撒手人寰。
突如其来的打击使纳兰太伤心。
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他浸着泪水的墨笔一再流露出哀婉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他在一首《沁园春》中写道: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
赏析《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本诗是一首相思之作,描绘了一种多情无奈的阑珊意绪,表达了诗人对伴侣的思念。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a41c2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a1.png)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霜日明霄水蘸空。
鸣鞘声里绣旗红。
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
酒阑挥泪向悲风。
——宋代·张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译文及注释译文秋日天空明净,远水蘸着长空,军营里红旗飘扬,不时传来马鞭声阵阵。
远处淡烟笼着衰草,秋色在若有若无之中。
万里中原已在烽火的北面,只能在东门的城楼上借一杯浊酒浇愁。
酒后挥泪洒向悲凉的秋风中。
注释题解:此词原无题,乾道本题作“荆州约马奉先登城楼观塞”。
据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观塞”即观望边塞。
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霜日:指秋天。
一说秋天的太阳。
明霄:明净的天空;晴朗的天空。
蘸(zhàn):沾染,沾取液体。
水蘸空:指远方的湖水和天空相接。
鞘(shāo):装刀剑的套子,一说鞭鞘,这里指马鞭。
鸣鞘声:刀剑出鞘声。
一说指行军时用力挥动马鞭发出的声音。
绣旗:绣有图案的军旗。
有无中:若有若无。
烽火北:当时荆州已成南宋边界,谓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已在火线的北面。
尊:同“樽”,酒杯。
酒器。
戍楼:有军队驻防的城楼。
酒阑:饮酒将尽。
悲风:指凄厉的秋风。
赏析一据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此词当为作者任知荆南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的作品。
“观塞”即观望边塞。
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这首词抒写了因观塞而激起的对中原沦陷的悲痛之情,上阕写观塞,下阕抒悲感。
首句写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并点明时节。
“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气必是白色晴明的。
“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
荆州城东有长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
这句写得水天空阔,下下辉映,是荆州郊野平原地带的实景。
次句切合观塞,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
“鞘为鞭梢”。
“绣旗”为绣有物状的军旗。
苏轼《浣溪沙》诗意赏析及翻译
![苏轼《浣溪沙》诗意赏析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8f39678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0.png)
苏轼《浣溪沙》诗意赏析及翻译苏轼《浣溪沙》诗意赏析及翻译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浣溪沙》古诗意赏析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宋·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辞海》1989年版)【注释】蕲水清泉寺:在今湖北浠水县。
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曾游此寺。
“蕲”,音qí。
兰芽:兰草的嫩芽。
萧萧:形容雨声。
暮雨:傍晚下雨。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诗意赏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诗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b088f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05.png)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诗意赏析《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诗意赏析《浣溪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作的一首词,描写泛舟颍州西湖、留连美好春光的情趣。
小编整理《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来学习参考!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朝代:宋代作者:欧阳修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译文带有彩绘的的豪华马车经过朱红色的桥,车轮的响声在湖上响起。
春水丰盈的湖面,倒映着柔美的白云。
湖面平静的好像碧绿的玻璃,平滑干净没有灰尘。
春季里昆虫吐出来的细丝,随风飘舞在花草树木之间,网住春光,留住游人。
花丛中的鸟儿不停地名叫,仿佛在召唤行人。
湖光春色如此诱人,游人游赏到夕阳西斜才无可奈何地离去。
《浣溪沙》赏析(一)欧阳修这首《浣溪沙》抒发了作者对春光的深深眷恋。
词中的春光,使读者联想到人生的青春、爱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
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隽永蕴藉的意境,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思。
上片写湖面风光很有特色。
首句“湖上朱桥响画轮”,写游客们乘坐着豪华的车子,驶过那装修着朱红栏杆的桥梁,来到西湖游赏春光,传达出一种喧腾热闹的气氛。
第二句“溶溶春水浸春云”,一句之中,并列两个“春”字,是名副其实的“加一倍写法”,目的就是把这个字突现出来。
这句里的“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说成浸泡,就等于把云的影子说成是真的云,通过这种“真实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来,从观察体验的错觉中描绘景物的状态。
第三句“碧琉璃滑净无尘”,用琉璃的光洁平滑来比喻西湖的水面,表现了湖面泛舟时轻快、畅适的心情,形象而有诗意。
下片写游兴未尽的'留连之情。
前两句是对偶句:“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
这两句描写春物留人,人亦恋春,是全词的重点所。
欧阳修说游丝“萦醉客”,这既是游人赏春纵饮,也有游人被美景“唤住”之意,下句“隔花啼鸟唤行人”,这一句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不但写出了春天具有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境界,也写出了春天西湖的“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葱绿景象。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诗意赏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诗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474de1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8.png)
《浣溪沙》原⽂翻译及诗意赏析《浣溪沙》原⽂翻译及诗意赏析 《浣溪沙》是北宋著名⽂学家欧阳修作的⼀⾸词,描写泛⾈颍州西湖、留连美好春光的情趣。
⼩编整理《浣溪沙》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来学习参考!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浸春云,碧琉璃滑净⽆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斜归去奈何春。
译⽂ 带有彩绘的的豪华马车经过朱红⾊的桥,车轮的响声在湖上响起。
春⽔丰盈的湖⾯,倒映着柔美的⽩云。
湖⾯平静的好像碧绿的玻璃,平滑⼲净没有灰尘。
春季⾥昆⾍吐出来的细丝,随风飘舞在花草树⽊之间,⽹住春光,留住游⼈。
花丛中的鸟⼉不停地名叫,仿佛在召唤⾏⼈。
湖光春⾊如此诱⼈,游⼈游赏到⼣阳西斜才⽆可奈何地离去。
《浣溪沙》赏析(⼀) 欧阳修这⾸《浣溪沙》抒发了作者对春光的深深眷恋。
词中的春光,使读者联想到⼈⽣的青春、爱情、理想等⼀切美好的事物。
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隽永蕴藉的意境,给读者以⽆尽的遐思。
上⽚写湖⾯风光很有特⾊。
⾸句“湖上朱桥响画轮”,写游客们乘坐着豪华的车⼦,驶过那装修着朱红栏杆的桥梁,来到西湖游赏春光,传达出⼀种喧腾热闹的⽓氛。
第⼆句“溶溶春⽔浸春云”,⼀句之中,并列两个“春”字,是名副其实的“加⼀倍写法”,⽬的就是把这个字突现出来。
这句⾥的“浸”字也⽤得好,把映照说成浸泡,就等于把云的影⼦说成是真的云,通过这种“真实感”暗中透露出湖⽔的清澈程度来,从观察体验的错觉中描绘景物的状态。
第三句“碧琉璃滑净⽆尘”,⽤琉璃的光洁平滑来⽐喻西湖的⽔⾯,表现了湖⾯泛⾈时轻快、畅适的⼼情,形象⽽有诗意。
下⽚写游兴未尽的'留连之情。
前两句是对偶句:“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
这两句描写春物留⼈,⼈亦恋春,是全词的重点所。
欧阳修说游丝“萦醉客”,这既是游⼈赏春纵饮,也有游⼈被美景“唤住”之意,下句“隔花啼鸟唤⾏⼈”,这⼀句是从声⾳的⾓度来写,不但写出了春天具有的“映阶碧草⾃春⾊,隔叶黄鹂空好⾳”的境界,也写出了春天西湖的“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葱绿景象。
摊破浣溪沙李清照赏析
![摊破浣溪沙李清照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31f04ddd3383c4ba4cd232.png)
摊破浣溪沙李清照赏析李清照《摊破浣溪沙·咏桂花》赏析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麄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主旨:这是一首咏花词。
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以挥发开去,抒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
赏析:这是一首咏花词。
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以挥发开去,抒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
上片伊始“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两句,便如抖开了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画卷,那黄金揉破后化成的米粒状的万点耀眼金花,那碧玉剪出重重叠叠的千层翠叶,若非清香流溢追魂十里的月中丹桂,更无别花可堪比拟。
桂花的花朵娇小无比,自不以妖艳丰满取胜,作者紧紧抓住的是它的金玉之质。
笔触显得深刻、自然、贴切、生动。
“轻”与“重”是相对的,作为黄金无疑是重的,但能揉而破之化为飞入翠叶丛中的万点黄花,不论在事实上还是感觉上都是轻柔的。
接下来笔锋倏然跳出,来了句“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从花到人、由此及彼,这既把金玉其质的桂花点活了,也把彦辅其人的风度精神点活了。
彦辅,是西晋末年被后人称为“中朝名士”的乐广的表字;因其官至尚书令,故又史称“乐令”。
据史传记载:乐广为人“神姿朗彻”、“性冲约”、“寡嗜欲”,被时人誉为“此人之水镜也,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青天也”。
于此可见乐彦辅之倜傥非常。
然而词人对历史名人乐广之所以崇敬有加,恐怕是离不开时代的原因:当时正值北宋、南宋交替的乱世,恰像乐广之处于西晋末年一样,乐广能在“世道多虞,朝章紊乱”之际,做到“清己中立,任诚保素”,无疑地这便是身处季世的词人所遵奉的做人标则。
若此,则清照将桂比人、将人拟桂,便在情理之中了。
“太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桂子,还是“人之水镜”──乐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
下片起始也和上片一样,是一副对句“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麄生”(麄,同“粗”)。
寒梅、丁香均为芳香科植物,为世人所深爱。
2024年《摊破浣溪沙》的原文
![2024年《摊破浣溪沙》的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7a376460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32.png)
《摊破浣溪沙》的原文1
原文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译文
两鬓已经稀疏病后又添白发了,卧在床榻上看着残月照在窗纱上。将豆蔻煎成沸腾的汤水,不用强打精神分茶而食。
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整日陪伴着我,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
《摊破浣溪沙》的原文3
摊破浣溪沙·葬名花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古诗简介
《摊破浣溪沙》是一首悼亡词,但至于悼亡的是谁就无法准确得知,只有后人的一些推测,但知道的是,容若所悼亡的这位女子一定是有着跟谢道韫一样的才气与风度,一定是一位很美的女子!“
下片写白日消闲情事。观书、散诗、赏景,确实是大病初起的人消磨时光的最好办法。“闲处好”一是说这样看书只能闲暇无事才能如此;一是说闲时也只能看点闲书,看时也很随便,消遣而已。对一个成天闲散家的人说来,偶然下一次雨,那雨中的景致,却也较平时别有一种情趣。俞平伯说这两句“写病后光景恰好。说月又说雨,总非一日的事情。”(《唐宋词选释》)所见极是。末句将木犀拟人化,结得隽永有致。“木犀”即桂花,点出时间。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见出她终日都把它观赏。“酝藉”,写桂花温雅清淡的风度。“酝藉”一词,常用来形容学问渊深、胸怀宽博、待人宽厚的人中表率,如《旧唐书·权德舆传》称他“风流酝藉,为缙绅羽仪”。木犀花小淡黄,芬芳徐吐,不像牡丹夭桃那样只以浓艳媚人,用“酝藉”形容,亦极得神。“酝藉”又可指含蓄香气而言。
文学_摊破浣溪沙古诗词鉴赏
![文学_摊破浣溪沙古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a079fe8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1a.png)
摊破浣溪沙古诗词鉴赏摊破浣溪沙古诗词鉴赏1这是一首抒情词。
词中所述多为寻常之事、自然之情,淡淡推出,却起扣人心弦之效。
上片以突出写“病”情为主。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两句活脱脱地画出了一幅静态图:大病之后方能活动谓之病起,病体初愈显得更加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飞霜;静卧在床对着窗儿,看着那弯缺的弦月发出的淡光渐渐地洒满纱窗。
接下两句“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则是写病后仍需细心调理,所饮用的是用连枝带梢的豆蔻煎成的熟水,以及放上姜、盐一齐煮成的茶。
豆蔻,植物名,为多年生草本;其叶大、披针形,花淡黄色;果实呈扁球形如石榴子,气味芳香,性温味辛,可入中药,去湿、和脾胃。
“分茶”一词在唐宋时具有特殊含义,原来时人饮用之茶通常是放置姜、盐在茶内一齐煎煮而成的;至于“分茶”则专指不放置姜与盐之茶。
这里的“莫分茶”显然是病人此时所饮用的不是“分茶”,而是要饮用放置了姜盐的茶。
姜性辛辣,可驱寒、和胃,与豆蔻连梢的煎熟水所起的效用是一致的。
这里既可知病人的病是长期抑郁、生活颠沛所致,虽能“起”而尚未十分痊愈,仍需将养,也可看到时人生活习性之细节,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下片以抒发“闲”情为主。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两句是说:养病期间闲居无事,可以尽情阅读枕边诗书;门前的风物景象固然优美,但当微风夹着细雨飘洒而下,将树木花草都刷洗得极为明净时,眼前的一切岂不是更加清新诱人!诗书与景物对养病的词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东西,这种最大的精神享受用一个“好”字、一个“佳”字便点足了。
同时也衬托出词人澹泊名利、追求善美的情操。
结尾句“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写的是桂花,但实是自喻。
桂花以自己的清纯幽香无私地面向人们,这种只有奉献并无索取,这种以内质动人而不以外形取媚的桂花的品质,恰与清照自身的气质风度相吻合。
“酝藉”一词,常用来形容学问渊深、胸怀宽博、待人宽厚的人中表率,如《归唐书·权德舆传》称他“风流酝藉,为缙绅羽仪”。
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
![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a90f0d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33.png)
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1[宋]苏轼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尊前呵手镊霜须。
注释:①苏:即江苏苏州市。
这里指自己在苏州的田地被风潮扫荡但却并不介意。
②“雪晴”两句:想象黄州一带由于大雪而明年将获得“麦千车”的大丰收,而“人饱”将使“我愁”消除。
③镊(niè):拔除。
霜须:白须。
评解:苏轼被贬到黄州,适逢天降大雪。
本词即为此所作,表示对“雪兆丰年”的欣喜。
这首词以乐景写忧思,以艳丽衬愁情,手法奇特巧妙。
全词境界鲜明,情思深婉,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穷而情无尽的艺术效果。
集评:《唐宋词鉴赏集》:这首小词,抒发了关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忧虑。
从艺术感受来看,上阕比较显露,下阕更为深婉,而上阕的情思抒发,似乎在为下阕的无声形象作提示。
这样,上下两阕的重点,就自然地都落在最末一句上,彼此呼应,互为表里。
《唐宋词选注》:词中表示出“雪兆丰年”的欣喜,“但令人饱我愁无”,是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同一胸怀。
说明恶劣的处境并没有使他悲观绝望。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
词的上片描写雪景和作者由此而想象的来年丰收景象,以及因人民有希望获丰收、饱暖而喜悦的心情,下片回叙前一日酒筵间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若据傅引旧注,则“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公”,当指苏轼。
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在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
但据现有资料,苏轼被贬黄州时无田产在苏州,只在熙宁七年(1074)曾于堂州宜兴置田产。
从词前小序得知,苏轼此词乃徐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见大雪纷飞时所作。
晏殊《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晏殊《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5bf8cc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0f.png)
晏殊《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晏殊《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晏殊《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诗】: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①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纱溪》。
有平韵、仄韵两体,均为双调四十二字,后用为词牌名。
②“去年”句:语本唐人邓谷《和知已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③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④香径:花园里的小路。
【作者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
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
卒谥元献。
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
有《珠玉词》。
【朗读节奏划分】: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写作背景】:这是晏殊《珠玉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但政绩平平。
作品在歌酒风月、闲情逸致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
《浣溪沙》这首词写的就是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虽然这是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的主题,但是,由于作者对此怀有独到的体会,有新颖的构思,有属对工巧的名句,所以这首词也因之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了。
【翻译】: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
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快乐书吧古诗
![快乐书吧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488d6a8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b8.png)
快乐书吧古诗
1、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译文: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出自唐代颜真卿的《劝学》
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出自唐代王贞白的《白鹿洞二首·其一》
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时节,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4、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自宋代赵恒的《劝学诗》
译文:不要恨没有媒人介绍对象,读好书自然有美丽漂亮妻子。
5、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出自清代的《读书有所见作》
译文:一天不读书,心中就没有什么好的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摊破浣
溪沙》意思|赏析
出自南宋人李清照的《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来佳。
终日向人多蕴藉,木犀。
两鬓已经稀疏病后又添白发了,卧在床榻上看着残月照在窗纱上。
将豆蔻煎成沸腾的汤水,不用强打精神分茶而食。
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
整日陪伴着我,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
这首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是一首抒情词,主要写她病后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
词中所述多为寻常之事、自然之情,淡淡推出,却起扣人心弦之效。
病起,说明曾经长期卧床不起,此刻已能下床活动了。
萧萧是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词中系相对病前而言,因为大病,头发白了许多,而且掉了不少。
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另起一意。
这个处理
极妙,意思似乎是说,头发已经那样,何必再去管它,还是料理今后罢。
这不仅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态度,行文也更简洁。
下面接写了看月与煎药。
因为还没有全好,又夜里,作者做不了什么事,只好休息,卧着看月。
卧看,是因为大病初起,身子乏力,同时也说明作者心情闲散,漫不经心,两字极为传神。
上字说明此乃初升之月,则此残月当为下弦月,此时入夜还浅。
病中的人当然不能睡得太晚,写得极为逼真。
上句写的是衰象,此句却是乐事,表明作者确实不太以发白为念了。
豆蔻为植物名,种子有香气,可入药,性辛温,能去寒湿。
熟水是宋人常用饮料。
分茶是宋人以沸水冲茶而饮的一种方法,颇为讲究。
莫分茶即不饮茶,茶性凉,与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
以豆蔻熟水为饮,即含有以药代茶之意。
这又与首句呼应。
人儿斜卧,缺月初上,室中飘散缕缕清香,一派闲静气氛。
下片写白日消闲情事。
观书、散诗、赏景,确实是大病初起的人消磨时光的最好办法。
闲处好一是说这样看书只能闲暇无事才能如此;一是说闲时也只能看点闲书,看时也很随便,消遣而已。
对一个成天闲散家的人说来,偶然下一次雨,那雨中的景致,却也较平时别有一种情趣。
俞平伯说这两句写病后光景恰好。
说月又说雨,总非一日的事情。
(《唐选释》)所见极是。
末句将木犀拟人化,结得隽永有致。
木犀即桂花,点出时间。
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见出她终日都把它观赏。
酝藉,写桂花温雅清淡的风度。
酝藉一
词,常用来形容学问渊深、胸怀宽博、待人宽厚的人中表率,如《归唐书权德舆传》称他风流酝藉,为缙绅羽仪。
木犀花小淡黄,芬芳徐吐,不像牡丹夭桃那样只以浓艳媚人,用酝藉形容,亦极得神。
酝藉又可指含蓄香气而言。
此词格调轻快,心境怡然自得,与同时其他作品很不相同。
通篇全用白描,语言朴素自然,情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