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农讲所旧址纪念馆
武昌农讲所旧址纪念馆观后感
武昌农讲所旧址纪念馆观后感
武昌农讲所旧址纪念馆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方,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革命的重要节点。
在这里,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理想。
纪念馆的陈列展示了武昌农讲所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和文字,我了解到了农讲所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一个农民教育机构,更是一个为推动社会变革而奋斗的组织。
这让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初衷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纪念馆展示了农讲所的先驱们的事迹和贡献。
他们是一群具有远见和勇气的人,他们秉持着为农民谋福利、推动社会进步的信念,不畏艰难,不辞辛劳。
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纪念馆通过多媒体展示和互动体验,使参观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革命的艰辛。
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信仰。
参观武昌农讲所旧址纪念馆是一次深刻而有意义的体验。
它让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观农讲所有感
党课出外实践心得教育学院成海丽今天上午,我们华中师范大学第四十六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第八分党校出外进行党课实践活动。
内容主要为参观武昌人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以及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以及国家反腐倡廉会馆。
在农民运动讲习所中,我们认真地参观了当时的教务处,大教室以及大操场,好好地亲身融入当时的环境感受当年农民运动讲习的情形。
站在简陋的略微弱光的大教室里,看着拜访整齐的条形凳子和墙上的总理遗书,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毛泽东等人在此给农民干部上课的情景,他们谆谆教导,偶尔累了便在外面的教务处简朴的藤椅上坐下歇一会,就这样培养出一批批的优秀党员们,投入到革命中。
穿过大教室,外面是一个长满青草的大操场,毛泽东主席的石像耸立其中,依稀还能感受到当年那热血青年的气息。
退出农讲所,我们来到毛泽东故居毛泽东旧居是毛泽东1927年主持农讲所工作并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旧居,也是毛泽东、杨开慧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
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光辉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当时与他同住在这里的有他的夫人杨开慧及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
蔡和森、彭湃、郭亮、夏明翰、毛泽民、毛泽覃、罗哲等共产党人也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
那是一个古朴的民国时期老式民宅,黑瓦白墙,厚重的木板门窗和桌椅,是当时革命党人们简朴的生活环境和习惯,革命作风的缩影。
简朴的一切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当时革命者们的那种为革命奋斗的决心和精神,也许只有这么习惯于在简朴中奋斗,只有这样的坚毅和对革命的执着,才能让他们在经历革命的惊涛骇浪时依然面不改色,依然忠贞吧!为此,我在心里默默地地向伟大的革命者深深致敬。
离开毛泽东故居,我们一行人继续去中共五大会址和陈潭秋烈士纪念馆参观,感受革命,感受历史。
通过对纪念馆内展览资料的观赏,我们从最初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直往前看,谁主沉浮,中流击水,一路观看,一路在回归到当时的革命历史中思索,前行。
静静地从最初不成熟的开始抗战到后来新中国的成立在到后面的改革开放,新时代,我们仿佛是亲身经历了当年的1927年,然后一步一步在革命历史中走向当今的新中国新时代,置身史中,亲身感受着整个革命过程和新中国从成立到文革到改革开放,走进新时代的整个历程。
农讲所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的社会发展现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我们一行人于2023年7月前往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的农讲所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农讲所,全称中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民运动训练基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此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调研等方式,了解农讲所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以及农村改革与发展情况。
二、实践内容1. 参观农讲所纪念馆在农讲所纪念馆,我们详细了解了农讲所的历史沿革、重要事件以及对中国农村革命和建设做出的贡献。
通过馆内丰富的实物、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2. 访谈当地村民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农村改革与发展情况,我们走访了周边村庄,与村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访谈内容主要包括村民的收入来源、生活水平、教育状况、医疗保障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3. 实地考察农村产业我们参观了当地的一些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了解了他们在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所做的工作。
4. 调研农村生态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关注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观察农村河道、土地、植被等状况,了解了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情况。
三、实践成果1. 深刻认识农讲所的历史意义通过参观农讲所纪念馆,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农讲所在中国农村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民运动训练基地,更是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 了解农村改革与发展现状通过访谈调研,我们了解到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逐步改善。
然而,农村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恶化等。
3.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自身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关注农村发展,为农村改革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农讲所观后感
农讲所观后感繁华的闹市区中有许许多多的令人难以忘却的历史遗迹,广州农讲所位于中山四路,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它是毛泽东等人于1926年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培养农民干部的学校。
它原是建于明代的孔庙,清代为番禺学宫,始建于1370年,是一座庄严古的建筑群。
在1953年的时候按农讲所原貌建筑维修,复原了课堂、教务部、军事训练部、图书馆、所长办公室、学生宿舍等,并由周恩来题写了馆名。
这座宏伟的古建筑是坐北朝南,从南至北由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等组成,两边有庑廊等宏大建筑。
大门是花岗岩雕琢的棂星门。
进入了大门是前院的泮池,泮池中间架有一座石拱桥,过桥便是九行并排的花岗石板铺成的通道,直通宽敞的大成门。
过大成门之后,是一个草木葱郁的大院,院内木棉、菩提、龙眼、九里香等古树挺拔而立。
站在这大院当中,能强烈的感受到树木发出的阵阵芳香。
大成殿屹立在由花岗石砌成的台基上,它看上去是那么宏伟壮观。
沿着大成殿两侧的通道向前走去,即达崇圣殿。
接下来是中共三大会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这么一个简陋的环境下召开的。
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全国代表大会,也是惟一一次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观看馆里面的资料图片让我再一次重温了党的光辉历史。
当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回顾共和国走过的不平坦道路时,深深地感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两个务必”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的保证。
我们一定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风范和革命精神,提升时代责任感和求实精神。
农讲所和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通讯稿
农讲所和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通讯稿
近日,笔者有幸前往参观了农讲所和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深深感受到了这两
个历史遗迹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以下将对这两个地方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以及参观体会进行详细介绍。
农讲所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座建筑,始建于1920年代初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基地之一。
在农讲所这片土地上,曾经传播着农民运动的思想,启蒙了许多农民的觉悟,促进了农村的改革和发展。
农讲所建筑风格独特,结构简洁大方,内部陈设展示了当时的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情况,让人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代。
另一方面,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也是一处不可忽视的历史遗迹。
这里曾经是中
国共产党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地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历程。
纪念馆建筑恢宏壮丽,展览内容详实生动,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多种展示方式,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优秀传统。
参观者可以在这里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
在参观农讲所和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的过程中,笔者不仅感受到了这两个地方
的历史底蕴,更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和敬佩。
这些历史遗迹的存在,让我们能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的来说,农讲所和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见证,是我们
了解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场所。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往参观,感受历史的魅力,传承革命的精神,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愿我们永远怀着感恩的心,传承红色基因,共筑中国梦的伟大事业!。
广州农讲所旧址纪
番禺学宫
• 建筑特点:农讲所这座建筑,是一组红墙黄瓦、 古朴庄重的建筑群。建筑物坐北朝南,从南至 北由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 圣殿等组成,两边有庑廊等宏大建筑。大门是 花岗岩雕琢的棂星门。进了大门是前院的泮池, 泮池中间架有一座石拱桥,过桥便是九行并排 的花岗石板铺成的通道,直通宽敞的大成门。 过大成门,是一个草木葱郁的大院,院内木棉、 菩提、龙眼、九里香等古树挺拔葱郁。宏伟壮 观的大成殿屹立在由花岗石砌成的台基上。沿 着大成殿两侧的通道向前走去,即达崇圣殿, 有东西两廊。
谢谢观赏
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 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 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 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 书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农为党本
• 目的与作用:开办农讲所的主要目的是为当时 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培养一批有一定理论 基础,懂得革命道理,善于组织农民队伍参与 反帝反封建革命活动的农村干部。广州农讲所 的创办,的确起到这样的作用。后来的实践证 明,正是农讲所所培养出来的一批批学生,在 以后各地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中发挥了强有力 的宣传和组织作用。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回到农 村,成为农民运动的骨干。他们发动群众,建 立农民自卫军,开展反对地主豪绅的斗争,掀 起了各地农民运动的高潮,对推动全国农民运 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教务部
庶务部
毛泽东办公室
学生宿舍
猪仔炮 步枪
当年学生的行头
历史:
毛泽东
同志在大革命时期,曾三次到广州
从事革命运动:第一次是1923年6月,来穗出席中共"三大",并选 当为中央委员、中央局秘书;第二次于1924年1月,来穗参与中国 共产党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工作,并出席国民党"一大",当选 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第三次于1925年9月来穗,10月担任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持国民党政治委员会机关刊物 《政治周报》,次年5-9月,主持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任所长, 为党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
参观武汉革命博物馆的实践报告
参观武汉革命博物馆的实践报告我们参观了武汉市革命博物馆,即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毛主席旧居、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等革命旧址,通过参观和讲解员的讲解,我深深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在那段峥嵘的岁月里付出的艰辛的努力,我对党、对革命者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他们的敬意油然而生,武汉市革命博物馆位于武昌红巷13号。
2000年11月由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和武昌起义门管理所合并,组建武汉市革命博物馆,办公地点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内,负责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武昌毛泽东旧居、陈潭秋烈士早期活动旧址及武昌起义门旧址的管理、保护和对外开放;负责武汉地区近现代文物的征集、保护、展示、研究及武汉近现代史的研究;负责举办反映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专题展览。
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讲习所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红巷13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倡议创办并主持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
校舍建于1904年,由四栋砖木结构的房屋组成,中间有一个大操场。
农讲所旧址是武汉市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学宫式建筑,占地面积12850平方米。
当初为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小学堂。
1927年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校址。
927年6月18日,农讲所举行毕业典礼。
大多数学生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深入开展农民运动,犹如星星之火,燎原于神州大地。
大革命失败后,他们积极投身于各地的工农武装起义,如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暴动、黄麻起义以及参与创建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距农讲所200米远的都府堤41号,是毛泽东1927年主持农讲所工作并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旧居,也是毛泽东、杨开慧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
占地面积909平方米。
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光辉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当时与他同住在这里的有他的夫人杨开慧及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
蔡和森、彭湃、郭亮、夏明翰、毛泽民、毛泽覃、罗哲等共产党人也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
参观农讲所有感
参观农讲所有感XXX年X月XX号,我们小组来到位于中山四路的农讲所,广州农讲所坐落在繁华的闹市区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我在入口处阅读了解说文字,对农讲所的历史有了大致的了解,纪念馆于1953年建立,并由周恩来题写了馆名。
纪念馆按农讲所原貌建筑维修,复原了课堂、教务部、军事训练部、图书馆、所长办公室、学生宿舍等。
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也是毛泽东等人于1926年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培养农民干部的学校。
它原是建于明代的孔庙,清代为番禺学宫,始建于1370年,是一座庄严古的建筑群。
当我看到这座宏伟的古建筑时,建筑物是坐北朝南,从南至北由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等组成,两边有庑廊等宏大建筑。
大门是花岗岩雕琢的棂星门。
进入了大门是前院的泮池,泮池中间架有一座石拱桥,站在桥中间看到的是一幅在美丽不过的画面了。
过桥便是九行并排的花岗石板铺成的通道,直通宽敞的大成门。
过大成门之后,是一个草木葱郁的大院,院内木棉、菩提、龙眼、九里香等古树挺拔而立。
站在这大院当中,能强烈的感受到树木发出的阵阵芳香。
大成殿屹立在由花岗石砌成的台基上,它看上去是那么宏伟壮观。
沿着大成殿两侧的通道向前走去,即达崇圣殿,有东西两廊。
看完这个宏伟的建筑后让我了解了很多全国的、广东省和广州市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并对他们产生更多的敬仰。
接着我们来到了中共三大会址,通过会址的工作人员给我们的介绍并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这么一个简陋的环境下召开的。
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全国代表大会,也是惟一一次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在馆里看到的资料图片、听讲解、观看电视文献专题片,再一次重温了党的光辉历史。
这次参观活动,满足了我们对毛泽东主席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起居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对民国时期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大大增强了我们的爱国热情。
农讲所考察报告
不出所料,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这座红墙黄瓦、古朴庄重的院落,显得异常的寂寞冷清,与四周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车水马龙的繁华相比,它如同孤独的老人睡在遥远的梦里。
当年的旗卷长戟,昔日的如火如荼,如今只化为几幅照片和数句解说词守候在这陈年旧院。
浓烈的史风,在我们进门时迎面扑来。
组员们显得很兴奋,把跨进门槛喻为步入史书。
前院泮池上的石拱桥、大成门东侧的小耳房、草木葱郁的大院西廊、坐北朝南的大成殿,都成为我们津津乐道的景物。
在我们的眼里,一切僵固的旧物,仿佛一下子鲜活起来。
走进郁郁葱葱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周恩来同志题写的“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一行大字。
气魄的镏金楷体大字,夺目的红色背景,灰色的古体瓦房被周围欲滴的绿色围衬着,显得格外引人瞩目。
我们继续参观,组员共七个,我们分工合作,参观,拍照,做笔记·····广州农讲所,是毛泽东等人于1926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培养农民干部的学校。
它原是建于明代的孔庙,清代为番禺学宫,始建于1370年,是一座庄严古朴的建筑群。
番禺学宫与德庆学宫、揭阳学宫一道,同为广东三大学宫。
这座宏伟的古建筑,是一组红墙黄瓦、古朴庄重的建筑群。
建筑物坐北朝南,从南至北由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等组成,两边有庑廊等宏大建筑。
大门是花岗岩雕琢的棂星门。
进了大门是前院的泮池,泮池中间架有一座石拱桥,过桥便是九行并排的花岗石板铺成的通道,直通宽敞的大成门。
过大成门,是一个草木葱郁的大院,院内木棉、菩提、龙眼、九里香等古树挺拔葱郁。
宏伟壮观的大成殿屹立在由花岗石砌成的台基上。
沿着大成殿两侧的通道向前走去,即达崇圣殿,有东西两廊。
我们开始重视这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番禺学宫建筑,重视学宫1926年举办第6期农民运动讲习所这段历史,重视这段历史在中国革命中的价值。
小小一个院落,在1961年就被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缘由,是应该在参观时重点理解的。
参观农讲所旧址心得体会
参观农讲所旧址心得体会提起农讲所,你的第一反应是?地铁站?地铁站?地铁站?日前,笔者有幸随同厅机关党员前往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以下简称农讲所)参观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展,才知道,在这样一片闹市,还有着这样一方净土……农讲所的光荣革命历史农讲所纪念馆1953年成立,1961年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为什么叫农讲所?经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原名全称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运动讲习所,简称农讲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
旧址前身为番禺学宫,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现名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毛泽东同志主办的是第六届,你知道吗?原来,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农民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充分发动农民号召农民组织农民参与革命正是好时机,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彭湃提议,开办培养农民运动学校。
讲习所在广州一共办了六届,主持人都由共产党人担任,大部分教员是共产党员,学员也大都是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进步青年。
讲习所前五届选址在广州越秀南路“惠州会馆”或东皋大道1号,负责人为主任;由于学员人数较多,1926年5月3日,第六届移至中山四路番禺学宫举办,当届共招生327人,负责人为所长。
古朴庄重的建筑群,藏着什么秘密?农讲所坐北朝南,从南至北由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等组成,两边有庑廊等宏大建筑。
大门是花岗岩雕琢的棂星门,悬挂的横匾“毛泽东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是周恩来于1953年亲手题写的。
进了大门是前院的泮池,泮池中间架有一座石拱桥,过桥是花岗石板铺成的通道,直通大成门。
过大成门,是一个草木葱郁的大院,之后是宏伟壮观的大成殿。
沿着大成殿两侧的通道向前,即达崇圣殿,有东西两廊。
哦,原来,农讲所是庙学所在。
庙,孔庙、文庙也;学,县学。
从全国现存庙学来看,建筑组合大致相同。
农讲所,广东三大学宫之一——番禺学宫所在。
棂星施教育才“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
广州农讲所观后感
广州农讲所观后感广州农讲所位于广州市中心,是一座具有浓厚历史氛围的建筑。
它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当时正值中国革命的高潮期。
农讲所建成后,成为广东农民运动的旗帜性建筑,吸引了大批农民前来学习农业知识和探讨解放农民的道路。
我前不久在广州农讲所进行了参观,深受启发和感动。
进入农讲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雕“农讲所”三个大字。
这座石雕独具特色,字体刚劲有力,凸显了农讲所教育农民、倡导农业发展的宗旨。
走进大厅,一幅巨型壁画立即吸引了我的注意。
壁画描绘了农民们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场景。
农民们手持锄头和镰刀,围绕着一幅巨大的农田画面,在劳动中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壁画颜色明亮艳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在农讲所的展厅里,我看到了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见证了农讲所的辉煌历史。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批手工制作的农具模型。
这些农具模型栩栩如生,根据真实的物件精心制作而成。
有锄头、镰刀、犁等各种常见的农具,还有一些我从未见过的特殊农具。
通过观看这些农具模型,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农民的辛勤劳作和智慧。
农讲所的另一个亮点是展示了一批农民运动的照片和文件。
这些照片和文件记录了农民们在农讲所的学习和组织活动。
我看到了一张大合照,上百名农民身着朴素的衣物,面带笑容站在一起。
他们眼中透露出的坚定和自信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
文件展示了当年的农民宣言和宣传材料,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农民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决心。
参观完展厅后,我来到了农讲所的讲堂。
这座讲堂保存完好,有着浓厚的历史氛围。
讲堂内部摆放着当年常见的长桌和长椅,灯光昏暗,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坐在讲堂里,我仿佛能够听到当年农民们探讨问题、学习知识的声音。
广州农讲所是一座见证了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场所。
通过参观,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他们是社会进步的主力军,他们的奋斗和付出为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农讲所也是一个教育农民的平台,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知识、改造思想的机会。
广州农讲所观后感
广州农讲所观后感广州农讲所,是一座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所非常有意义的教育机构。
本次我前往参观了这座历史建筑,深深地受到了这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气息的熏陶。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精神的力量,也汲取了很多启迪和灵感。
下面,我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和体验。
一、历史的烙印广州农讲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它是当时国内少有的农民教育机构之一,致力于为广大农民普及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质。
这座建筑本身就是一幢充满历史和文化韵味的古建筑,建筑师在设计上充分吸取了中西文化的精华,结构严谨,神韵独特。
走进广州农讲所内部,观察它的建筑和内饰,让我不禁感叹,历史的烙印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二、科学和文化的普及广州农讲所的宗旨就是致力于为广大农民提供科学和文化的普及。
它为当时贫困落后的广大农民阶层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接触新思想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
这种民族大义和人文关怀,深深地感染了我。
从广州农讲所到现在的21世纪,我发现,我们的国家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贫穷的农民在全国各地不断接触到新思想和新文化,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知识、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和智慧,也令我倍感振奋。
三、民族精神的鼓舞广州农讲所为农民普及科学和文化知识,对当前的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它也树立起一种充满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强烈意识。
在这里,人们认识到要发扬自力更生、勤劳创业、民主自由、批判进步的思想,深具教育意义,令我深受鼓舞。
我相信,在这种精神鼓舞下,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必将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强盛而不断奋斗。
在广州农讲所观后感的印象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这座历史建筑对中国现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贡献,感到广阔的民族精神和人文气息。
我希望,这种文化传承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我们的下一代人也能够深入这里、了解这里,从中吸取知识和灵感,使其具有更长远和深远的意义。
参观农讲所的感想
参观农讲所的感想
农讲所的全称是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它不仅曾是明清时期培养儒生、祭祀孔子的学宫,还是中国共产党播下革命的星星之火的地方。
走进这个红墙黄瓦、古朴庄重的建筑,我特意观察了毛泽东所长的办公室,那里陈列简单,一个桌子、几把椅子,一张床、几口大箱子、还有一个柜子,仿佛能看到毛泽东在桌前思索,在地上来回踱步,在床上辗转反侧的身影。
随后我也和同学们一同参观了纪念馆的各种文物和资料,一边参观,一边想着,原来我们的革命先烈们就是在这样设置简陋、条件艰苦的房屋里点亮了农民运动的星星之火。
可以想象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教员们孜孜不倦地宣扬革命,教授农民运动的理论,学员们勤勤勉勉地汲取知识,接受严苛的军事训练。
所以在农讲所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农民运动的革命烈火才能以燎原之势席卷全国。
在农讲所中留下的种种历史的足迹,无一不在提醒着我们,作为当代青年,要继承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争做时代新青年,让中国更加繁荣昌盛,才不愧于革命先烈们的英勇牺牲。
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观感想
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观感想20xx年清明节期间在xxx的组织下同学们一起参观了武汉革命遗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进了石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庄严的清末建筑风格的大房子,青砖红瓦,清幽庄重,在两边高大茂盛的树木衬托下显得和谐古朴。
在农讲所里,无论是整齐排列的桌椅,还是斜靠墙角的黑板,都给我们一种历史沉淀所带来的厚重感觉。
武昌农讲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创办的农民运动干部学校;毛泽东在武昌的旧居,也就在农讲所旁边,被列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规划景点” 农讲所是国宝级文物单位。
走入农讲所所在的督府路就感觉到了革命的气息,灰色的砖墙一直延伸,显得十分的严谨。
当地的居民小区保持了很强的革命作风,干净整洁,贴上了团结一致,鼓舞人心的招贴,与武汉其他地区的居民区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去往农讲所的路上我们看到了毛泽东故居,一幢青砖灰瓦的中式平房就是都府堤41号——毛泽东旧居。
它是1927年上半年毛泽东在武汉工作和居住的地方。
走进大门,穿过一个小天井,左侧便是卧室。
当年与毛泽东同住在这里的有夫人杨开慧,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
这里是毛岸龙出生的地方,也是这一家人最后团圆的地方。
屋内陈设极其简朴,一张用旧了的老式床,一张方桌,一张条桌,几把椅子,两口书箱。
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写下了指导农民运动的光辉文献《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这幢房子还有几间住室,革命先烈蔡和森、彭湃、毛泽覃、夏明翰等先后住在这里,与毛泽东共商革命大计。
解放后,毛泽东之子毛岸青一家曾3次来到这里。
故居现已辟为纪念馆,按当年面貌陈列展出,门上匾额“毛泽东旧居”系周恩来题写。
经过一段时间的步行,我们来到了农讲所。
红色的砖块是那个年代的象征,像火,充满着朝气、激情,就像当时的农民运动。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毛泽东在国民党一大、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任宣传部代理部长。
1926 年主办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1927 年到武汉任全国农民协会总干事,主持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参观农讲所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农讲所纪念馆观后感前几天去参观了农讲所纪念馆,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部鲜活的历史大片里,只不过咱这可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儿。
一进农讲所的大门,就感觉有股子庄重的气息扑面而来。
那古色古香的建筑,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仿佛能看到一群热血青年,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眼睛里透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改变农村命运的坚定决心。
我沿着参观路线慢慢走,看着墙上那些老照片和详细的文字介绍,才真切地感受到当时农民的处境是多么艰难。
那时候的农民,就像被重重大山压着的小草,土地被剥削,生活困苦不堪。
但是,咱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啊!农讲所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这些想改变命运的人带来了希望。
这里面展出的那些农具,虽然看起来破破旧旧的,但每一件都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告诉我以前的农民是怎么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
再想想现在,咱们的农业现代化,各种高科技设备,和那时候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可这巨大的变化,不就是从那时候一点点努力开始的吗?印象特别深的还有那些农讲所学员们的故事。
他们在这里学习了革命理论,懂得了如何组织农民、发动农民。
这些学员就像一颗颗火种,回到家乡后,把革命的火焰熊熊点燃。
他们和农民兄弟们并肩作战,为了土地,为了尊严,为了更好的生活。
这让我想到,不管什么时候,知识都是力量啊!这些学员学到了知识,就像掌握了魔法棒,能把整个农村搅得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在纪念馆里,我还看到了一些模拟当时上课场景的蜡像。
那些蜡像栩栩如生,老师在台上激情澎湃地讲课,学员们在下面聚精会神地听着、记着。
我都感觉自己好像穿越时空,成了他们中的一员,坐在那里听着那些鼓舞人心的话语,心里也跟着热血沸腾起来。
参观完农讲所纪念馆,我心里满满的都是感慨。
咱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真的来之不易啊,是无数先辈们用汗水、用热血换来的。
这也让我觉得自己得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能光想着享受,也要像那些先辈一样,有梦想,有冲劲。
要是遇到啥困难,就想想他们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都能改变世界,我还有啥好怕的呢?总之啊,这次参观就像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干劲儿。
参观农讲所与三大会址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农讲所与三大会址纪念馆观后感摘要:一、引言二、参观农讲所的感悟1.历史背景介绍2.农讲所的意义及其在我国革命史上的地位3.场馆内的展览及亮点三、参观三大会址纪念馆的感悟1.三大会址的历史背景2.三大会址在我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3.纪念馆内的展览及亮点四、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与感激五、我们应该发扬的革命精神六、结语正文:【引言】近日,我有幸参观了农讲所与三大会址纪念馆,这两处地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我国革命历程的艰辛以及先烈们的英勇无畏。
在此,我想分享我的观后感,以表达对先烈的敬仰之情。
【参观农讲所的感悟】农讲所,全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官讲习所,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土地革命时期创办的。
参观过程中,我深入了解到了农讲所的历史背景、意义及其在我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参观三大会址纪念馆的感悟】紧接着,我来到了三大会址纪念馆。
三大会址是我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涵盖了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这里,我感叹于革命先烈们的英勇斗争精神,对我国革命事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与感激】参观过程中,我深感革命先烈们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
正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对此,我由衷地表示敬仰和感激。
【我们应该发扬的革命精神】面对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结语】通过参观农讲所与三大会址纪念馆,我对我国革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深感革命先烈的伟大。
参观武汉市革命博物馆有感
参观武汉市革命博物馆有感上个周末,我和本班的几名同学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活动,那就是参观武汉市革命博物馆,即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毛主席旧居、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等革命旧址,通过参观和讲解员的讲解,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在那段峥嵘的岁月里付出的艰辛的努力,我们对党、对革命者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他们的敬意油然而生!我们首先参观的是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它位于武汉市武昌解放路红巷。
到站下车后,首先印入我们眼帘是门口的“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和“武汉市革命博物馆”几个字,经过讲解员的讲解,才知道那原来是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的馆名。
我们大家难得聚在了一起,又将参观这么神圣的地方,大家心里自然是激动极了。
在这种情况下,照相留恋是少不了的,进入馆门之前,我们几个同学就在馆门前进行了拍照留念。
拍照过后,大家怀着无比沉重和激动心情进到了馆内,开始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一步步加深对党和革命先烈们的认识!武昌农讲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倡议创办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毛泽东实际主持全所工作。
农讲所只举办了一期,共有学员800余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农讲所师生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学员毕业后,大多数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领导开展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许多师生参加了党领导的武装起义。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参观到了常委办公室、总队部、大教室、大操场、学生寝室和膳堂等复原陈列和反映农讲所历史的辅助陈列。
参观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农讲所对学生的政治和文化素质要求很高,毛泽东等领导并不在意学生的家庭背景,重在树立学生们的革命情怀,“到农村去”这几个字是在学生寝室的墙上发现的,可见学生们对革命的决心。
渐渐地,我仿佛回到了过去,脑海中浮现出农讲所当年的情景:毛泽东、夏明翰等同志在这里为学生们传授马列主义革命理论,坚定了学生们正确的政治方向;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条件下,学生们舍生忘死,坚持训练。
参观农讲所观后感
参观农讲所观后感在繁华喧嚣的都市之中,有一处宁静而庄严的所在——农讲所。
它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怀揣着好奇与敬畏走进了农讲所。
刚踏入那扇朱红色的大门,一种厚重的历史气息便扑面而来。
眼前的建筑古朴而庄重,青灰色的砖墙、红色的木窗,仿佛都在低语着曾经的岁月。
穿过庭院,我来到了一间间展览室。
里面陈列着的老照片、旧书籍、还有那些充满岁月痕迹的农具,瞬间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我看到了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一群年轻而坚毅的面孔,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和对理想的执着。
讲解员说,这些都是当年参加农讲所培训的学员,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汇聚在这里。
他们在这里学习农业知识、革命理论,为的就是能够回到家乡,发动广大农民,改变中国农村的落后面貌。
在一个角落里,摆放着一把破旧的锄头。
这把锄头看似普通,却承载着无数农民的辛勤与汗水。
想象一下,在烈日炎炎下,农民们握着这样的锄头,在土地上辛勤劳作,只为了能有一个好收成,养活一家人。
而农讲所的学员们,不仅要学会如何种地,更要懂得如何带领农民,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力量,团结起来,为改变命运而斗争。
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一块黑板,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粉笔字,虽然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依然能感受到当时教学的认真与严谨。
据说,当年的教员们不辞辛劳,每天都要给学员们授课,传授知识,激发他们的斗志。
还有一间屋子里,展示着当年学员们的生活场景。
简陋的床铺、破旧的被褥,条件虽然艰苦,但是他们的心中却充满了希望和热情。
我仿佛看到了在夜晚,他们点着油灯,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未来的计划,为了心中的理想,不知疲倦。
参观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位老者。
他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
他站在一幅画像前,久久凝视,眼中闪烁着泪光。
我好奇地上前询问,原来他的父亲当年就是农讲所的学员。
他说,父亲经常给他讲述在农讲所的日子,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为了理想而奋斗的故事。
关于参观农讲所观后感
关于参观农讲所观后感武汉农讲所全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农人运动讲习所,其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红巷13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建议开办的一所培育全国农人运动干部的学校,参观农讲所观后感。
农讲所的领导机构是常务委员会,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担任常务委员。
毛泽东在所主持工作,参与制定教育方针和教学打算,亲自选聘教员,教学《农人问题》、《农村教育》等要紧课程。
共产党人周以栗任教务主任,夏明翰任秘书。
许多闻名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知名人士如瞿秋白、李立三、恽代英、彭湃、方志敏、陈荫林、于立德、李汉俊、何翼人、李达等在农讲所任教。
讲习所不同于曾经的私塾,它的目的在于培育全国农人运动干部,而不是单纯的教书育人。
学员通过3个多月的学习和参加镇压麻城县地主武装红枪会的反革命暴动和粉碎反动军官夏斗寅的武装兵变的实际战斗,不仅学到了革命理论,而且取得了革命实践的锻炼。
此刻的讲习所尽管通过修复,但还保留了原景,矮矮的一排屋子,青色的砖块,红漆装饰着。
也确实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国民党出资,共产党主办,培育了无数的革命英雄和领袖。
在教学教室里,导游姐姐绘声绘色地给咱们讲着曾经那个地址发生的故事,咱们恍如看到一群热血青年坐在那个地址认真地听着革命教育课,他们是那样地尽力,随时预备为国捐躯。
也确实是那个地址走出来的人,慢慢地一点点地用他们的热血用他们的激情改写着中国的近代史。
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被委任为农人协会特派员,深切农村开展农人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许多师生参加了党领导的武装起义。
在长期坚苦卓绝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农讲所师生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不朽的奉献。
在常委办公室里,咱们看到办公桌上摆放着教师们的名字。
昔时的毛主席就在那个地址为国家局势谋划着,任劳任怨,尽职尽责。
中国的一代巨人,确实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磨砺出来的。
中国共产党员们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抛头颅、洒热血,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们对党的忠诚,他们坚信中国共产党会取得革命的最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