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统编版)】《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5.1《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论语》中出现的“信、君子、义、仁、礼、恕”等核心概念,认识人物观点的价值与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文中孔子内修、外求的修身养性之术,以及君子之道内涵美、精神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古人优秀的精神品质、为人处世原则。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恕”等儒家思想,欣赏文中孔子内修、外求的修身养性之术,以及君子之道内涵美、精神美。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演读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再识经典1.导入:播放《典籍里的中国》之《撒贝宁对话孔子,换个角度读<论语>》片段。
的确,孔子在教授弟子“德不孤,必有邻”的修身信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治学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是知也”是智慧箴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人生目标……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论语>十二章》,去学习先贤的君子之道、提升修养、克己复礼以及终身奉行的原则。
2.知人论世用希沃白板5设置《论语》,孔子相关知识大闯关游戏。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语文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2019年新编)5-1《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资料中本课相关文学常识,了解孔子其人及《论语》的主要思想。
2.通过学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复习学过的《论语》篇章导入(板书)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思想。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1、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
2、提问检测四、自学指导一(2 分钟)阅读资料中有关本课作者、作品的知识讲解,掌握相关文化常识。
自学指导二(8分钟)大声朗读前六章: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前六章文章内容。
2、概括前六章的主要观点。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自学展示一:了解作者: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精讲点拨一:《论语》思想: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自学展示二:主要观点:1、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2、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3、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4、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5、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6、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精讲点拨二:观点点拨:1、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
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
《论语》十二章(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之《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
2.理解《<论语>十二章》中出现的“君子、仁、义、礼、道、诗”等核心概念,认识人物观点的价值与意义;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
3.体验、欣赏“仁、义、礼、恕”等观点的内涵美及人物精神品质之美,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4.学习古人的优秀精神品质及为人处世的原则;认识“修身为本”的重要性,并探讨其现代价值。
第二单元说明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
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
单元研习任务1、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本单元课文大都是谈论立身处世之道的,比如《《论语》十二章》,或阐述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辨析君子、小人,或论述经典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都富于启发性。
梳理本单元各篇课文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展开讨论。
2、萧统在《文选序》中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吕思勉在《经子解题.论读子之法》中说:“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
”总体看来,先秦诸子并不把善写文章当作最高追求,但他们的很多论说又都文采斐然,自成一格。
1《论语》十二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高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
背诵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孔子学、诗、君子、仁等学说的基本内涵,并思考其现代意义。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1.体会孔子学、诗、君子、仁等学说的基本内涵,并思考其现代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历史。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然而他也曾周游列国,被人讥笑,“惶惶如丧家之犬"。
一、预习提示: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仲尼,字丘,鲁国人,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
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仁政、德治。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社会变革时期。
他总结了前人的教学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开私人讲学的先例。
相传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人。
《论语》中记载了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学原则,如“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2.背景资料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
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
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3.文题解读《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
掌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及为学之道。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
2.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及为学之道。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
掌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展示课件中的小故事,引出孔子,让学生初步感知孔子对待学问的态度。
请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有关孔子的故事,由此引入课题。
一、知人论世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孔子及《论语》的相关资料,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作者简介和《论语》的相关资料作为补充。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及《论语》的相关知识,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
二、诵读课文【活动内容】听课文范读,留意文章的停顿处,可根据范读音频在课本上做标记;自由朗读,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做出的标记,读准节奏。
三、疏通文意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活动内容】朗读课文,朗读的时候注意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语的不同。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出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借助注释,每一章各选一位学生进行翻译。
如果在翻译过程中出现错误,由教师或其他学生纠正补充。
【设计意图】自主阅读,了解重点词语。
从词语到句子,逐渐让学生形成文言文语感。
《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之一,是我们了解和学习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词句理解方面的一些障碍,但我们应努力克服困难,消除与经典的隔阂,吸取其中的文化营养,真正感受古代典籍的魅力!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孔子的智慧,人生的指引——《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教学过程:一、自主预学(一)【导入设计一】《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部分。
【导入设计二】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任务驱动1.作者介绍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公认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副其实;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
5.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二学期秋季课题《<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领会孔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2.学习运用评点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不断提高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利用相关注释和参考资料独立研读文本,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2.组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和讨论,就孔子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等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1.在理解孔子仁、义、礼等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2.将对孔子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思考用评点的方式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今年的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72周年纪念日,为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尊师重道精神,由辅仁高级中学语文组举办“读圣贤书,明仁义理”的纪念活动,师生共同接受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家文化的洗礼。
高二语文组负责的是围绕《论语》的学习举办一系列的交流研讨和写作评价活动。
学习活动一:诵读吟咏,疏通理解文意《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也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但对高中生而言,《论语》的阅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章句虽短,却是“微言大义”,学生知道大致的字面意思,却很难把握章句的核心思想。
所以,先鼓励学生课前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来疏通理解这十二章的字面意思,对文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能对十二章句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准确地注解,也能对十二章句的文意初步加以解说,然后在课上提出自己的困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惑。
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的问题:1.第一章中的“就”如何准确理解?2.第二章中为何要将“仁”和“乐”联系在一起?3.第三章中的“闻道”如何理解?4.第四章中的“君子”和“小人”如何理解?5.第五章中的“见贤思齐”和第一章中的“就有道而正焉”有何不同?6.第六章中的“文质彬彬”如何形容君子?7.第七章中的“重”和“远”如何理解?8.第八章中的“止”和“进”如何理解?9.第九章中的“仁者不忧”如何理解?10.第十章中的“克己”和“复礼”有何联系?11.第十一章中的“恕”是否可以理解为“宽恕”?12.第十二章中孔子为何要提出学《诗经》?讨论解决困惑(师生互动):1.第一章中的“就”是“到,赴”的意思,即不断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重在主动虚心去请教学习。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准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背诵导入二、合作探究1、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2、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4、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三、朗读体会四、整理归类1、成语类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格言警句类(1)谈学习态度的第7、9章(2)谈学习方法的第1、2、4、5、12 章(3)谈修身做人的第1、2、6、8、11、12章(4)谈珍惜时间的第10章五、总结文言语法: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说:通“悦”,读yuè,意为:愉快,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明。
2 、文言虚词(1)连词而:①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
例:学而时习之任重而道远(并且)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死而后已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不译)②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提刀而立④修饰语,可译为“着”“地”例:默而识之(地)(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例:余知而无罪也。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敏、喻、质、史〞等文言词语含义。
2.辨析君子、小人的区分。
3.理解“仁〞“道〞“义〞等核心概念的含义。
4.学习“持身以仁、以道、以义〞的修身方法。
【重点难点】1.理解“仁〞“道〞“义〞等核心概念的含义。
2.解读“持身以仁、以道、以义〞的修身方法。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论语?十二章,记载了我国古代先贤的思想,叙述了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
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学习?论语?十二章的前六章。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学问要点:1.?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见、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那么等。
2.文化常识:八佾:读音yì,古代舞蹈奏乐的行列,八个人为一行叫做一佾。
八佾是八行共六十四人,按周礼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因鲁国国君是周公后代,周公曾有功于周王室,为报答周公之德,周成王赐给鲁国国君用天子之礼乐祭祀的特别待遇。
(二)承当的单元任务:35页学习提示: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焦点在立身处世的标准性原那么,深化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
学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根底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根本观点。
三、学习活动(一)朗读文本,疏通文意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解:1.安:安闲、安逸。
2.敏:勤勉。
3.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4. “君子〞一词的理解孔子生活在礼坏乐崩的社会,贵族传统正在崩溃。
孔子为君子重新下定义,将君子分为身份君子和道德君子。
身份君子是指:贵族社会的成员,依据血统关系组成。
处于社会高端,大富大贵,有身份,有地位。
道德君子是指: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一种新兴的力气。
他们不但比当时的贵族更有学问,还有他们更不具备的底层经受。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含教学反思)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理解选文的思想观点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4.文化传承与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翻译: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适,行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思考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克制物欲)“敏于事而慎于言”(谨言慎行)“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礼与乐——制度文明仁——内心的道德规范,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反映人们的仁德。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外在表现仁——礼乐的核心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翻译: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可以了。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 教案(第一课时).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和《论语》,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
2.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疑难词语、句子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呈现PPT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就不算是有思想的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说明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新课讲授:一、预习反馈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老师补充。
(一)介绍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二)了解《论语》《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首创语录体写法,格言警句,美不胜收。
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举一反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舍己为人”等都出自其中。
1《论语》十二章 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对《论语》十则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教法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同学们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吗?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
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
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
那么,《论语》又是怎样一本书呢?二、人物及作品简介三、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积累词语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重点字词解释:(1) 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 而:连词,表顺接。
时:名词做状语,时常。
之:代所学知识(3) 说:通“悦”,音yuè,愉快.(4) 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古今异义词,今义为朋友)亦:副词,也。
(5) 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
而:连词,表转折。
却,但是。
统编版《〈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含义,感知课文内容2、梳理文章内容类别,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竟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品析先贤哲思,传承优秀文化”。
在进入文本学习之前,请大家先看看孔子学琴这则小故事(投影),你会有何感悟?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学新曲)。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技巧)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情感)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师襄子)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师襄子辟席再拜……(《史记•孔子世家》)生:我看到了孔子刻苦好学、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
生:我觉得孔子是一个做事非常认真、严谨的人。
师:同学们通过积极的讨论,知道了孔子求学严谨、刻苦好学的精神。
他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同学们,跟随这样的先贤研习他的思想,你心动了吗?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二、研习文本内容活动一:内容初探。
师:请同学们依照表格,研读文本,归纳主要内容,提炼核心概念,分析论证方法。
(生归纳提炼分析,完成表格,投影。
)师:同学们通过表格的填写,归纳出每章的主要内容、核心概念及论证方法,表格的填写除了方便我们直观地学习知识之外,也为后续的归纳、探讨奠定了基础。
下面,我们来重点比对一下“核心概念”一栏,看看《〈论语〉十二章》主要论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过程一、《论语》及孔子介绍1、《论语》《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全书20篇,共492章。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叙事为辅,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扩展:“五经”——诗书易礼春秋),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的智慧结晶。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或富于变化,娓娓动人;且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
2、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zōu yì)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后人尊称其为“圣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孟子为“亚圣”。
“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
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是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公信力,如“老师”;要么是有道德的贵族。
孔子、老子属于前者。
3、《论语》的世界级影响力(美)梭罗《瓦尔登湖·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要知道永不衰老的事件,那才是更重要得多!蘧伯玉派人到孔子那里去。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习任务一
你认为“学而篇”第一章居于《论语》开篇 的意义是什么?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学,觉悟也。——《说文解字》
习,数飞也。——《说文解字》
• 朋,比也;朋,类也。——《广雅》 君,尊也。——《说文解字》
• 君子是一个贯穿《论语》始终的概念。
• 1.“好学”应有勤勉的学习态度。 • ☆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
也。(《公冶长》)
• ☆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 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
• ☆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述而》)
之。” (《述而》) • 4.学习是为自己成德。 • ☆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
整合提炼,理解“好学”的内涵。
• ⑴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 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 ⑵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 ⑶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 ⑷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
《论语》十二章 (第1课时)
下列《论语》中的成语都与“学习”相关: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好古敏求 学优则仕
闻一知十 举一反三 发愤忘食 学而不厌 择善而从 升堂入室
学习目标
• 1.理解《论语》中关于“学”的论述,进而理 解儒家“下学上达”的思想内涵。
• 2.探究《论语》中有关“好学”的章句,总 结孔门学习方法,以助益于自己的学习。
• 2.“好学”应贵有恒的学习精神。
5.1《论语》十二章(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5.1课 《论语》十二章(教案)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2课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关于《论语》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还是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教学目标教学课时 情景导入 作者简介作品简介教学过程作者作品《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语录体:偏重于言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篇与篇之间或者段与段之间在世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的散文体式。
《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1.播放朗读视频,学生跟视频学习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明确重音、语调(详见配套PPT)2.研读本文,梳理内容,积累文言知识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1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新学期,高二的学生进入到选择性必修上册的学习,我们的开学第一课定位到《论语》,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孔子的思想,探讨学校广场雕像后座的“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课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很神奇的现象——一群天才扎堆出现:在中国,有孔子、孟子、老子;在印度,有释迦牟尼;在以色列,有犹太先知;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这是一个迄今人类都无法解释的现象。
人类在进化的历史中蹒跚了多少万年,为什么那么多重要的思想家都集中出现在这600年?在这一时期,四大文明——中国的儒道思想、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以色列的一神教,以及希腊的哲学理性主义,全都开始形成。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爆发,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突破,它奠定了整个人类文明的根基,成为此后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这一时期,就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提出,为后人所公认和推崇的“轴心时代”。
我国思想文化在经过此前千百年的沉积酝酿之后,在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大爆发。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思想大繁荣的轴心时代,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等,诸子争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百家争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论语十二章》正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二.学习任务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提升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知人论世《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
开学第一课任课教师备课日期科目语文年级高二年级任教班级课时4教学目标必备知识深读文本,掌握基本字词,能翻译全篇关键能力深入挖掘文本的能力、组织和表达的能力、具体情境的实践与运用核心素养总体理解君子的形象(1、4、6、7、9)君子之学(1、3、5、8、12)和君子之仁(2、10、12)教学重点与难点总体理解君子的形象,结合文本进一步分析君子之学和君子之仁教学方法与工具PPT情境创设与演练传统文化介绍【教学课时】 4课时【教学过程】单元导读: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
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起或扑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会其妙处。
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一生富有政治理想,推行礼治德政,其学说核心为“仁”。
为实现抱负,曾经仕鲁,并从五十五岁起周游列国,历经十四年,但终不见用,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
《论语》,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被称为“语”。
二、研习文本1、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有道: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自己。
教学活动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八佾: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个人叫一佾。
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即六十四人的舞蹈队伍;诸侯用六佾,即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难点: 用分类、联系、整合的方法探究专题“《论语》中的学”。
教学过程
环节一:温故知新,理解“学”的内涵。
同学们,上节课布置的一项作业是通过成语来理解诸子思想要义,那么,你 写出的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多少是与学习相关的呢?其实,积累成语的方法除 了以经典作品为中心拓展,还可以用专题聚焦的方法来建构。比如,下列《论 语》中的成语都与“学习”相关:
★圣人无常师。善于学习的人,能与友共学;学习的对象,不论古今。所以钱 穆先生说:“孔子之学,以人道为重,斯必学于人以为道。道必通古今而成,斯必 兼学于古今人以为道。”
4.学习是为自己成德。 (类篇联系) 朱熹注解——程子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程子
2
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 杨伯峻注解——孔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 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李泽厚注解——孔子说:“古代学者是为了改进自己,今天的学者为了教训别人。” 钱穆注解——先生说:“古之学者,是为己而学的。今之学者,是为人而学的。” 李里注解——古代的学者、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自己,提高自己的人生 境界,修炼自己的人格。今天的人读书是为了得到人家的重视,得到人家的欣赏, 得到人家的称赞,得到名利。
来感召弟子,所以《论语》编者列这一章为首。
《说文解字》:学,觉悟也。
习,数飞也。 在“学而时习之”当中,“习”还有演习的意思,孔子重礼,礼仪需演习。另 一外“习”还包含着实践,原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 再来看“朋”这个汉字,原本的意思是系在一起的两挂玉串。《广雅》中解释: “朋,比也;朋,类也。”因此“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朋”指的是 志同道合者,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切磋,不亦乐乎。《礼记·学记》:“独学而无 友,则孤陋而寡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是一个贯穿《论语》始终的概念。所以 孔子谈“学”,强调修养心性德行,完善人格。 【教师总结】 1.学习让人快乐。 (类篇联系) ★学习之乐不只是满足于知识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要身体力行。于是便有 了对于学习知之、好之和乐之三种境界。“知之”是学习的初步掌握层次,“好 之”是学习的反复实践层次,“乐之”是学习的深有所得层次。不同的人在同样的 环境下学习效果往往是不一样的,这固然有自身资质不同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 是学习态度问题。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 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入脑入 心、灵活运用。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 一阵”为“学一生”。
环节二:整合提炼,理解“好学”的内涵。
明白了“学而篇”的意义,再来看本课《论语》十二章中与学习有关的章句: 敏.
道.
【学习任务二】
《论语》中“好学”一词出现了 16 次。在理解上述《论语》中关于“好
学”的章句之意后,再联系下面的章句,谈谈你对“好学”的理解。
教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
2.学习要反复实践。 (类篇联系) 【按】温,犹习也。故,以前所听说的、所知道的,为故;新,现在心中所得 到的、所悟出的,为新。如果“故”“新”都是向外学习所得到的,钱穆认为知识 是无穷的,无论记住多少也不是心中真正的收获。真正的学习是内心有所醒悟和 收获。所以,这一则,钱穆认为“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新知”,使内外新旧融为一 体,才能称之为“学”。 ★孔子强调学习要反复实践,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有体悟和心得,将知识转化 为身体力行的准则,对人生才有所助益。 3.学习须择善而从。 (类篇联系)
时间 学 不亦君子乎?”
环
你认为“学而篇”这一章居于《论语》开篇的意义是什么?
1
节
【教师解说】
一
朱熹认为学而篇“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原来学而篇,首
先是教人学习,教人学习如何达到仁。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办私学的教
育家,他以“学而知之者”为教育对象,以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态度、学习目的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年 8 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理解《论语》中关于“学”的论述,进而理解儒家“下学上达”的思想内涵。 2. 探究《论语》中有关“好学”的章句,总结孔门学习方法,以助益于自己的学习。
温故知新 闻一知十 举一反三 不耻下问 发愤忘食
学而不厌 好古敏求 择善而从 升堂入室 学优则仕
这些成语或谈学习方法,或谈学习态度,或谈学习目的。那么,孔子为什么这
么重视学习呢?
【学习任务一】
我们先来温故知新,复习一下初中所学的《论语•学而篇》第一章:
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孔子“志于道”,因此心能乐道,而不因外在的“不知”动摇学习日进道日 深的追求。学习,是修养以成德、成圣,达到“仁”的境界。
幻灯片:以学求仁 清朝崔述《〈论语〉余说》:《论语》首篇大义为教人“学为仁而已矣”,故 首章言学,次二三章即言仁也”。 钱穆:孔门之学,主要在何以修心,何以成人,此为学的。……志之所在,即 学之所在。(《论语新解》P128)
荡、贼、绞、乱、狂”六者。蔽:蔽障。②荡:放荡而不加节制。③贼:戕害。④
绞(jiǎo):急切。⑤乱:犯上违法。⑥狂:躁率,狂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时 间
学 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
环 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
节
【注释】①六言六蔽:六种美名及其容易产生的流弊。“六言”指的是“仁、
二 知、信、直、勇、刚”六事。言,实是指“德”,指美名。“六蔽”指的是“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