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1.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布局原则、经济适度原则、生态环保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和人文关怀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城市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四个阶段。
其中城市调查研究是规划的基础,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是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是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是规划的最终目标。
3.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均衡发展原则、核心区合理布局原则、分块开发原则、景观保护原则和绿地保护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功能协调和空间合理利用。
4.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住功能、产业功能、商业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些功能的合理划分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的街区形态、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城市的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形态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舒适度。
6.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住房公平分配原则、城市设施公共化原则、城市服务公众化原则和城市管理公正化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7.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资源节约利用原则和环境污染控制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健康。
8.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适度规模原则、经济适度布局原则和经济适度功能划分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9.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参与原则、利益相关方参与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城市规划期末复习
市和镇。
不是众多的人和物在地域空间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及社会联系极其密切的有机整体。
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比例来表示。
(1) 100 万人口以上为特大城市;(2) 50—100 万为大城市;(3) 20—50 万为中等城市;(4) 20 万人口以下为小城市。
(1) 前工业社会时期:以农业为主,生产以第一产业为主,非农业人口是城市人口的主体,城市惟独商业和手工业;(2)工业社会时期:城市数量、规模与经济总量的积累,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城市问题产生;(3)后工业时期: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尚未终止。
城市化水平是指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1)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受到不少因素的影响,但在所有因素中,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2) 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化进程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也在现代化,现代化社会与人类有史以来所追求的目的是彻底吻合的,要达到这种目的,惟一有效的综合手段就是城市化,没有城市化也就没有城市的现代化;综上所述,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将城市规划定义为: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在《城市规划办法》中则进一步强调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施为对象,通过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城市物质空间,并通过直接提供服务,或者经过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环节,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的目标。
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版-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1城市的定义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居民点就是城市1.2城市化城市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1)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2)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三产业。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1.3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用S形曲线表示:并且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市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补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2.1我国城市规划思想来源(两个)阴阳五行堪舆学(风水学)2.2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太阳城(康帕内拉)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法郎吉(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傅立叶)2.3现代主要的城市规划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规划理论雅典宪章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有机疏散思想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3.1城乡规划下的四大体系法规系统、行政系统、技术系统、运作系统3.2法规体系有哪几大类的法律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3.3法规系统(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主干法:我国现行城乡规划的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简称《城乡规划法》3.4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规划是通过引导和控制来实现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架构,并保持城市发展的整体连续性城市规划行政体系:从国家中央政府到地方城镇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以及各个层面上机构权责的界定(理解概括:中央集权,地方自治,分级审批)城市规划技术体系:城市规划运作体系:(规划编制/开发控制)工作程序(三段式):调查、分析、规划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4.1什么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一)1.城市的含义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意义。
2.城市定义: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城市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和综合性;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地组成一个整体;动态性;环境联系性。
4.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分类: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城市产业为——第一产业: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采掘业。
第二产业:制造业和加工业。
是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服务服务的产业。
5.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6.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务的地区。
7.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8.城市用地分10大类及英文缩写(46中类和73小类):水域和其他用地[ E ]。
9.城市建设用地9大类划分居住用地[ R ] 公共设施用地[ C ] 工业用地[ M ] 仓储用地[ W ] 对外交通用地[ T ]道路广场用地[ S ] 市政公共设施用地[ U ] 绿地[ G ] 特殊用地[ D ]10.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11.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12.城乡规划法定的5个形式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3.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14.城市规划的两个阶段: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15.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强制性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控制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_重点
第一讲城、市、城市城():最初指用土垒成的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后来指由高墙围绕、具有防卫作用的军事要塞①市():进行物品交易的场所②城市=城+市城市≠城+市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是人类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城市,出现在埃及尼罗河下游、西亚两河流域(约3500~3000 BC)人类城市的历史:5500~5000年周王城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曹魏邺城明确功能分区古希腊雅典800 BC 特点:布局不规则;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广场、卫城)古罗马古罗马城奠基于753 BC,全盛期:公元3世纪特点:世俗化;军事化;君权化(广场群中世纪时期锡耶那(意大利)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罗马罗马城市改建近代城市伦敦1666年伦敦改建规划(古典主义风格)仅有部分实施城市无序蔓延城市化: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规律性:城市化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低于30%,增长速度缓慢;加速阶段: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里(几十年内)就达到70%左右;稳定阶段:速度趋缓,稳步提升到70~90%。
诺瑟姆曲线当前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特征进程加快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第二讲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严谨对称、皇权至上的规划理念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天人合一、自然至上的自然理念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注册城乡规划师-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
注册城乡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概念与内涵1.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
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1.2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1.3城市是工商业活动聚集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
1.4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
1.5城市是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
它包括了自然环境却又是以人造物和人文景观为主额一种地理环境。
1.6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厨余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社会复合巨系统。
1.7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2.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城市与乡村)2.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城市的集聚效益是其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2.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2.4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
3.1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美国是最早采用大都市区概念的国家,后称大都市统计区。
加拿大-国庆调查大都市区,英国-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大都市经济劳动区,澳大利亚-国庆调查扩展城市区,瑞典-劳动—市场区,日本-都市圈。
3.2大都市带,法国戈特曼首先提出:有许多都市区连城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叫做大都市带。
3.3全球城市区域,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空间现象。
这种发展趋势是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包括发展中国家。
二、城市与乡村1.1聚落因其基本只能和结构特点以及所处地域的不同,基本被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其差异有:聚集规模的差异,生产效率的差异,生产力结构的差异(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职能的差异(城市一般是一定地域的政经文中心),文化观念的差异。
《城市规划原理》考前复习重点+试题
第一节城市的定义: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指按国家行政建制的市和镇。
(按城市规划法,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镇)现代城市定义:有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为主的集居点。
(包含三方面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城市化含义:农业人口与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与过程。
(包括人口转变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与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的区域。
、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和地域空间的变化。
)(1)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的各类群体、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城市的定义:人口数量,产业构成与行政管辖的意义。
《墨子》记载有关于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内容。
中国古代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二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这些都是从防御要求出发的。
斯卡莫奇理想城市方案,从防御要求出发。
城市化:农业人口与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与过程。
城市化内容: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与地域空间的变化。
《周礼。
考工记》记载了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设计复习重点原则梳理
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设计复习重点原则梳理城市与区域规划是指对城市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建设和发展进行综合性规划的过程,而城市设计则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空间格局、建筑外观、交通组织等方面进行具体设计。
在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设计的学习中,有一些重点原则值得我们关注和掌握。
本文将围绕这些重点原则展开阐述。
1. 总体性原则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设计应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要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在进行规划和设计时,要考虑人口、经济、环境、文化等多个维度的因素,同时充分尊重和适应城市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特色。
2. 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设计应当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在满足目前需求的同时,也要兼顾未来世代的需求。
要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在城市发展中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3. 生态原则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设计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要统筹考虑土地、水资源、空气质量等自然要素的保护。
要合理布局绿地和公共空间,提高城市的生态性,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4. 人性化原则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设计应当注重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要合理规划城市交通,提供便捷的交通网络;要合理布局商业设施、社区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的生活;要合理配置住房资源,解决居民的居住问题。
5. 历史传承原则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设计应当注重传承和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要尊重历史的积淀,在设计中合理规划和利用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使之与现代建筑和城市空间相融合,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
6. 灵活性原则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设计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城市发展和变化。
规划和设计要具备可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能够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
7. 可调控原则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设计应当具备可调控性,既要有明确的规划目标和方向,也要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变化和问题。
规划和设计要具备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能够有效引导城市的发展。
《城市规划概论》考试复习大纲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1城市: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3卫星城(卫星城镇):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4城市化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5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6城市性质定义: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7城市规模定义: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8城市对外交通主要运输方式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9城市道路系统:城市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及不同形式的交叉口和停车场。
10建筑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靠邻街面的界线。
11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12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13工业用地定义: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堆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第一章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并于1990年4月1日实施2新石器时代:固定居民点形成。
金属时代:城市出现.3兴建“卫星城镇”的目的:在于防止大城市市区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旨在吸引大城市市区人口前往居住,并吸引从外地准备进入大城市市区的人口。
4古代城市发展特征:城市发展缓慢,持续时间长;城市结构简单,规模小;城市职能简单,更多的是政治军事职能;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成长主要采取有机生长方式,规划成长很少)5古埃及—“卡洪城” “卡洪城”是古埃及一种特殊的城市,它是为修建金字塔的工匠、奴隶提供生活居住设施的聚居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恩温(R. Unwin)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居住区里的“组成细胞”,它是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来作为规模控制的居住生活基本规划单元,配备有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并将这些设施安排在步行范围以内,不受外来交通的干扰,使居民有一个舒适、方便、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
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3、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4、城市化与城市化水平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二、简答(共20分,每题5分)1、城市规划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其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举例说明.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三个基本方面。
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
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以英国为例,主干法:《城乡规划法》(1990年);从属法规:《城乡规划(用途类别)条例》(1987年),《城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1988年),《城乡规划(发展规划)条例》(1991年)等.专项法:如英国《规划(历史保护建筑和地区)法》(1990年).相关法:《环境法》(1995年)、《保护(自然栖息地)条例》(1994年)等。
城市规划原理考研复习资料-精品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考查要点第一章、城市及城市发展1。
城市、城市化的概念城市: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城市是由于人类在集居中对防御、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这些要求的变化而发展。
城市化: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人口职业转变②产业结构转变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世界城市化发展过程特点18世纪在西欧开始的产业革命,出现现代化的工厂化大生产,资本和人口在城市集中起来,农民向城市集中,城市的用地扩大,把周围的农田变成了城市,村镇变成了城市,小城市又发展成为大城市。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3。
中国现阶段城市化发展特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城市是发展中城市。
2019年底,设市城市668座,其中特大城市37座,大城市48座,中等205城市座,小城市378 座,建制镇1.9万座以上.城市化水平30%左右.随着人口统计办法的改变,城市化水平数值可能提高。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在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其道路也有区别,东部地区以发展乡镇工业、外资企业等发展小城镇,而西部地区目前还应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增加二、三产业,增加其对小城镇的辐射扩散影响,为发展乡镇工业及小城镇创造条件。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近代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种种矛盾。
城市中的多种矛盾也日益尖锐。
诸如居住拥挤、环境质量恶化、交通拥挤等,首先危害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也妨碍了资产阶级自身利益。
公务员考试中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备考重点与方法
公务员考试中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备考重点与方法城市规划与建设作为公务员考试中的一项重要考点,涉及到城市发展、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等多个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公务员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和备考方法。
一、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意义与发展城市规划与建设是指对城市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建设管理,包括城市用地规划、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交通规划等。
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意义在于推动城市的有序发展,提升城市的各项功能和品质,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点内容1. 城市用地规划城市用地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利用,包括土地分类、土地用途划分与分区、土地利用强度等。
在公务员考试中,重点关注土地利用合理性、可持续性和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2. 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环境保护涉及到空气质量、水质、噪音、废弃物处理等方面。
考生需要了解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环境监测与评估方法以及环境治理技术等内容。
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交通、通信等方面。
备考时需要了解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相关知识,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问题与挑战。
4. 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规划涉及到道路网络、公共交通系统、交通管理等方面。
备考时需要了解城市交通规划的方法与原则、交通流量调查分析技术、交通拥堵与缓解等内容。
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备考方法1. 系统学习基础知识备考城市规划与建设,首先需要系统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土地利用政策、环境保护法规等。
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班、自学教材等方式进行学习。
2. 阅读相关案例与报告阅读相关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案例、研究报告等可以帮助考生了解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
可以阅读国内外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的优秀案例和研究成果,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3. 参加模拟考试与练习题参加模拟考试能够帮助考生了解考试形式和内容,并进行针对性的复习。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内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内容名词解释:(后附答案)1. 居民点2. 城市形态3. 建筑密度4. 道路红线5. 居住小区6. 城市人口7. 工业区8. 城市规划9. 容积率10. 邻里单元11. 可持续发展12. 城市居住用地13. 城市规划区14. 日照间距系数15. 绿地率16. 城市远景规划17. 社区18. 城市结构19. 区域规划20. 一书两证21. 城市化22. 历史街区23. 风玫瑰24.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25. 卫星城26. 城市对外交通27. 城市绿地系统28.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9. 里坊制30. 新城市主义32. 城市广场33. 详细规划34. 修建性详细规划35. 城市规模36. 城市人口规模37. 历史风貌地区38. 城市公共交通39. 城市交通枢纽40. 战略规划41. 人居环境科学42.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43. 道路宽度44. 路幅宽度45. 建筑城市一体化46. 希波丹姆模式简答:1. 有机疏散理论及其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2. 城市结构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3. 城市用地分类的基本内容及其与城市性质的关系。
4.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层次及其主要内容。
5. 谈谈《周礼?考工记》中,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观点的看法。
6. 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
7. 为什么要控制住宅区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8. 为什么住宅建筑布局要考虑朝向和日照间距。
9. 划定历史保护街区的条件。
10. 土地适用性评定的考虑因素。
11. 简述现代城市规划史上有关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三个主要条件。
12. 什么是人口构成?研究人口构成规模有何意义。
13. 城市用地选择应遵循什么原则。
14. 简述我国目前法定的规划纲要及规划内容。
15. 居住小区中应如何考虑居民的停车问题。
16. 简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性。
17. 城市总体规划中近郊区规划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19. 我国宋、唐代相比较,在城市建设发展上有哪些重要的变化,简述其原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1.邻里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因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规划理论,指城市中一个相对完备的居住地区。
2.两证一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或者《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或者《建设用地批准书》3.绿地率、绿化率:绿地率描述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用地的比率;绿化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化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4.城市的性质和城市的职能: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5.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6.城镇化水平和指标: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市人口和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
7.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的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建成区:指市行政区范围内经过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建设地段。
8.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城市设计是指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介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
9.道路红线与用地红线:道路红线,指规划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道路红线一般是指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用地红线是指各类建筑工程项目用地的使用权属范围的边界线。
10.建筑红线:建筑红线,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第1章到第18章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规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第1章到第18章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及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与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与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与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与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到达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到达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根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根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开展与技术的进步,一局部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开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立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场进入都城建立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
意义:提出开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那么;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效劳设施。
(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及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及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及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立工程选址意见书、建立用地规划许可证与建立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开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各章知识点1. 要避免因地形等条件造成的空气滞留或风速过大。
在居住区内部,可通过道路、绿地、河湖水面等空间,将风引入,并使其与夏季的主导风向一致。
2. 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3. 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4.集中型形态:即城市建成区主体轮廓长短轴之比小于4:1,是长期集中紧凑全方位发展状态,其中包括若干子类型如方形、圆形、扇形等。
5. 居住用地占有城市用地的较大比重,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绿地、道路用地。
6. 对多层住宅而言提高层数能降低建筑的造价,6 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的。
7. 住宅群体组合方式: 成组团组合形式、成街成坊组合方式、整体式组合方式8. 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应占有一定比例,通常用干道网密度来衡量。
9. 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
10. 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一般车行道宽度不小于9m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
当该级道路通行公交车时,车行道宽度不小于11米。
11. 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12. 《管子》论著认为采用功能分区制度,以发展城市商业和手工业。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的著作,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确建立起来了,其影响极为深远。
13. “邻里单位”理论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以后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1.邻里单位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每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2.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工作需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对城市的各项要素统筹安排,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
(2)城市规划是法制性、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
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加强法治观点,努力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管理知识,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既要遵循科学规律又要符合当地条件,尊重当地人民意愿和当地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更合理制定规划。
(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工作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的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计性。
规划要与时俱进,正确反映城市发展的客观实际展现城市发展的动态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吴越春秋》: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③不同朝代代表城市:(阅读第二章ppt图片)
a.战国:列国都城采用大小城制度
b.秦(咸阳):发展了“相天法地”的理念,即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
布局灵活具体,规模宏大。出现了不少复道、甬道等多重的城市交通系统。神
4.城镇化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加速阶段、稳定阶段
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①《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译文】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市内有九条直
街、九条横街,直街宽为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
d.《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制定的大纲。提出城市要与
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
作、游憩、与交通死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作。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
历史建筑。城市的种种锚段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的城
市应按照全市人民的一直进行规划,要以区域规划为依据。城市按居住、工
霍华德认为,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
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机构。霍华德还指
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除了探讨城市空间布局,还研究城市经济问题,提
出一整套城市经济财政改革方案。强调要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绿地的原
则;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的区别,
主张通过周边的农田和园地来控制城市用地的无线扩张。
b.卫星城镇规划:昂温提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
市的规模。卫星城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
c.田园城市与卫星新城区别
田园城市:小城镇群的布局结构,其用意在于促进大城市的解体。
卫星新城:用发展卫星城的办法促进大城市地区的继续扩张。
★功能分区与交通联系
★城市发展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提出区域规划
《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的规划思想是规划方法论的一次革新,它突破了传
统城市规划中追求平面构图的形式主义的限制,向科学迈进了一步。
e.《马丘比丘宪章》:1978年,对一批建筑师在秘鲁的利马集会,对《雅典宪章》
40多年来的实践作了评价,是对其的批判、继承和发展。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c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d.文艺复兴:威尼斯圣马可广场,运用不同题型和大小的建筑物和场地,巧妙地配
合地形,组成具有高度建筑艺术水平的建筑组群
3.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a.田园城市:1898英国人霍华德提出。小城镇群的布局结构,其用意在于促进大城
市的解体。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f.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的规划思想转变
(1)从理性主义向社会文化主义的转变。
(2)从空间功能分割到城市系统整合思维方式的改变。
(3)从终极静态的思维观向过程循环的思维观的改变。
(4)从精英规划观到公众规划观的改变。
g.邻里单位
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
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唐长安有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
f.宋开封:废除利纺织杜,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g.元大都:城市布局更强调中轴线对称,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在很多地方体现周
礼考工记,集都城城市规划的大城
h.清北京: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
i.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
城市规划复习重点
————————————————————————————————作者:
————————————————————————————————日期: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张美靓版)
题型:选择题30分;填空题15分;名词解释10分(五题);简答题15分(二题);大题
30分(规划管理、看图识图)
环境的和谐;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a.古希腊城邦:希波丹姆模式,以放个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反映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之美
b.古罗马:营寨城,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街道,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
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1.城市(镇)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市(镇)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b.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c.
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简历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体的或技术性的指导方案,而是对城市的发展带有哲理性的思考。沙里宁认
为,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集体。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
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居住为城市主要因
素,要多从居住者的要求出发,应以住宅为细胞组成邻里单位,应按照人的
尺度来估量城市个部分的大小范围。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的科学,不仅
是长宽两方向,应考虑立体空间。大纲的主要内容如下:
★城市规划的目的: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h.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
增加人口密度。市中心空地、绿化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
辆与住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或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i.有机疏散理论:1934年伊利尔沙里宁提出。有机疏散理论的思想,并不是一个具
秘主义色彩。
c.汉长安:供电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
念得到全面的体现,增加不少礼制建筑。将宫室与里坊结合为一体
d.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布局方法,功能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
干道轴线与城门对其,道路分级明确,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
e.隋唐长安城: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里坊制在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