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教材精讲-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第13章眼动实验法1.⼈眼的视觉范围包括哪三个区域?各⾃的视觉特点是什么?答:在阅读的过程,读者的视觉范围可分为三个部分:外周区域、副中央凹区、中央凹区。
(1)中央凹区即视觉中央的2°视野范围,是⼈类视敏度最⾼的区域,能够辨认所注视对象的细节。
(2)副中央凹区即视觉中央2°~5°左右的区域,是⼈类视敏度⽐较低的区域,能够获得注视对象的⼀些信息。
(3)外周区域即副中央凹以外的所有区域,是⼈类视敏度⾮常差的区域。
2.记录眼动的⽅法有哪⼏种?答:⼈类眼球的运动,简称眼动,通过眼动可使物像在视⽹膜上处于最佳位置。
记录眼动的⽅法有:(1)电流记录法(EOG)眼球运动可以产⽣⽣物电现象。
电位的变化由置于⽪肤相应位置的电极导⼊放⼤器,并通过⽰波器或记录器显⽰出来。
眼动与电位变化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通过分析记录结果,可以了解读者的眼动情况。
(2)光学记录法①⾓膜反光法在眼球运动过中,⾓膜对来⾃固定光源的光的反射⾓度也是变化的,通过记录⾓膜反光来分析读者的眼动。
②虹膜——巩膜反射法巩膜⽐虹膜能够反射更多的外界⼊射光,被反射的光线通过红外探测器来监测,探测器可以检测到读者垂直⽅向的眼动和⽔平⽅向眼动。
③普⾦野图像法普⾦野图像是由眼睛的若⼲光学界⾯反射所形成的图像。
通过分析这些图像运动的距离可以精确地测量眼球的运动。
3.什么是兴趣区?兴趣的类型有⼏种?答:兴趣区(AOIs)是眼动研究过程中相关刺激的界定,与研究者的假设有关。
按照⼤⼩不同,兴趣区可分为以下⼏种类型:(1)以词的某⼀部分界定的兴趣区在语⾔阅读的研究中,假设研究者只对汉语词或字的某⼀部分感兴趣,这时,可将兴趣区定界得更⼩,如汉语词或字的⼀部分(如偏旁或部⾸)。
(2)以词来界定的兴趣区在语⾔阅读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个词(或字)。
(3)以句⼦来界定的兴趣区在语⾔阅读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个句⼦。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 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圣才出品】
2.2课后习题详解1.写出一项实验室研究的实验设计。
答:(1)实验目的研究内隐自尊对不同任务类型自我妨碍的影响。
(2)实验假设内隐自尊的主效应显著,高内隐自尊的练习次数显著多于低内隐自尊的练习次数;任务类型主效应显著,数理逻辑任务的练习次数显著多于言语理解任务的练习次数。
内隐自尊与任务类型交互作用显著。
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高内隐自尊在不同任务性质中自我妨碍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低内隐自尊水平在不同任务性质中自我妨碍的差异显著,内隐自尊水平越低,在言语理解类任务中出现越多的自我妨碍(3)实验程序实验采用2×2两因素混合设计,其中自变量A作为被试间变量,自变量B作为被试内变量。
自变量A是内隐自尊,有两种水平:高内隐自尊、低内隐自尊。
自变量B是任务类型,有两种水平:数理逻辑任务、言语理解任务。
因变量是被试的自我妨碍水平,即被试在正式测试前练习的次数。
研究首先从某大学中随机抽取40名大学生,通过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测试成绩,将被试分为高内隐自尊、低内隐自尊两组,各20人,然后每组都接受第二个自变量的数理逻辑任务、言语理解任务两种处理,不同任务类型的顺序在被试间平衡处理,实验顺序安排如表1所示。
表1内隐自尊对不同任务类型自我妨碍影响的实验设计(4)数据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得出每组被试的平均分和标准差。
然后进行2×2重复测量结合非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2.写出一项现场研究的准实验设计。
答:略。
3.举例说明交互作用的概念。
答:(1)交互作用的概念一项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1)交互作用的研究案例①实验程序在某大学校园的咖啡店里,当主试看到小桌子(只供2个人用)或是大桌子(只供4人用)旁边坐着一个学生时,就有礼貌地询问能不能坐下,得到允许坐下后,主试点来一份午饭。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知觉)【圣才出品】
第6章知觉1.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用实验说明意识和知觉的关系。
答:意识和知觉的关系可以用DB病人的实验来说明。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DB病人手术后左侧视野出现了盲视。
由于右半球视觉皮层接受左视野的信息,左半球视觉皮层接受右视野的信息,DB通过手术去除了右半球视觉皮层的大部分,所以他左视野和右视野在大脑的代表区就表现出不同。
用动态视野检查法确定DB的盲视区域。
(1)实验程序在实验中要求DB通过迫选的方法猜测左视野盲区中是否有一小块光斑,如果有,就指出光斑的位置。
在另外的实验中,要求DB猜测一条短线的方向。
所有的测验都是在控制光照的条件下进行的,DB的头和注视方向保持固定。
刺激在盲区中呈现得非常快,所以DB 没有时间转动他的眼睛来注视没有受损的视野。
线条和点状刺激大小相同,强度适中,但是它们的大小和强度会同时影响受损的和没有受损的视野,因此,可以把视野盲区中目标的觉察与没有受损的视野区域和盲点对目标的觉察加以比较。
如果DB的盲点能够觉察到目标物,那么就意味着目标物的强度和尺寸足够大,激活了眼睛的敏感区域。
(2)实验结果Weiskrantz的实验中给DB呈现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点状或短线目标物,结果发现,DB 对于在盲区中呈现的目标物方向的定位、觉察和猜测的准确率均明显地高于随机判断的基线水平。
3.什么是关联后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答:(1)关联后效的含义关联后效是指不同刺激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后效,颜色和方向或颜色和形状等。
如Mc Collough首先报告了这种后效,她给被试呈现几秒钟由黑色和橙色垂直栅条组成的图形,随后呈现黑色和蓝绿色的水平条纹的图形,两种图形交替呈现4min后,呈现测试图形,测试图形由垂直和水平的黑白栅条组成。
观察者报告在测试图形中垂直方向黑白栅条处出现淡蓝绿色后效,在水平方向黑白条纹处出现淡橙色后效。
(2)产生关联后效的原因Mc Collough使用的这两种颜色(橙色和绿色)互为互补色,当一种特定色调的颜色连续刺激视觉系统时,视觉系统将对这种颜色发生适应,并产生其补色的感觉,即后效。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反应时间)【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反应时间)【圣才出品】第4章反应时间1.如何正确理解反应时间的概念?答:正确理解反应时的概念需把握以下⼏点:(1)定义反应时,亦称“动作反应时”、“反应潜伏期”,是指从刺激呈现到有机体做出反应之间所需的最短时间,是认知⼼理学研究有机体内部⼼理操作过程复杂性的重要指标。
根据“刺激—反应”之间的复杂程度,可将其分为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
(2)组成成分反应时包括三个阶段的时间:①刺激使感受器产⽣了兴奋,其神经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②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脑⽪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官的时间;③效应器官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
(3)影响因素反应时的影响因素包括:刺激特点和反应者特点。
前者如刺激的强度、⼤⼩、时间长短、数量、差异等;后者如反应者的准备状态、练习的次数,反应者的感觉器官、神经类型、动机乃⾄⼈格特征等。
2.如何运⽤相减法、相加因素法、“开窗”实验来测量反应时间?答:(1)相减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反应时的相减法在具体应⽤中假定,两种作业中的⼀种作业包含另⼀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理过程,⽽在其它⽅⾯均相同,这样就可判定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间之差就是完成那个特定⼼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2)相加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Sternberg发展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
这种⽅法假定,完成⼀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系列信息加⼯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于同⼀个信息加⼯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各⾃作⽤于某⼀特定的加⼯阶段。
(3)开窗实验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Hamilton、Hockey等发展了“开窗”实验。
“开窗”实验能直接地测量每个加⼯阶段的时间,从⽽能明显地看出这些加⼯阶段。
3.什么是反应时间研究中的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现象,如何分解?答:(1)速度与准确率权衡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去换取反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确率,亦即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个权衡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率的标准来指导他的反应。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知觉)【圣才出品】
第6章知觉一、单项选择题1.知觉的刺激物说的思想最早来源于()。
A.行为主义B.格式塔C.精神分析D.人本主义【答案】B【解析】知觉的刺激物说即直接知觉理论,最早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
2.服装设计中经常应用()错觉。
A.月亮B.缪勒—莱耶尔C.运动D.似动【答案】B【解析】服装设计中应用缪勒—莱耶尔错觉原理,产生身高变化的视觉效果。
3.D.B.不能________他左视觉场的刺激,但是他能________它们。
()A.意识到并定位;辨认/确认B.觉察/定位;看见C.辨认/确认;觉察/定位D.觉察/定位;辨认/确认【答案】C4.()是自下而上的加工,()是自上而下的加工。
()A.记忆;注意B.觉察;无意识C.数据驱动加工;概念驱动加工D.知觉;感觉【答案】C5.()是不准确的知觉。
A.幻觉B.感觉C.错觉D.妄想【答案】C6.正常情况下,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最重要来源是()。
A.单眼线索B.视轴辐合C.双眼视差D.晶体调节【答案】C【解析】深度知觉即空间知觉的来源包括:肌肉线索、物理线索和双眼线索,其中最重要的深度知觉线索是双眼线索。
二、多项选择题1.似动的主要形式有()。
A.动景运动B.自主运动C.诱发运动D.网像后效【答案】ABC2.间接知觉可通过()来研究。
A.不可能图形B.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C.知觉恒常性D.两可图形【答案】ABCD3.用一只眼睛就能看到深度的视觉线索有()。
A.纹理梯度B.遮挡C.运动视差D.线条透视【答案】ABCD4.环境刺激为人类知觉提供的物理线索有()。
A.遮挡B.几何透视C.阴影D.运动视差【答案】ABCD5.正常情况下,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最重要来源是()。
A.单眼线索B.视轴辐合C.双眼视差D.晶体调节【答案】BC6.当判断远近不同的山时,能够很容易根据颜色浓淡来进行区分,这是()。
A.单眼线索B.辐合C.空气透视D.结构透视【答案】AC7.知觉中图形组织的原则包括()。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认知)【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认知)【圣才出品】11.2课后习题详解1.举例说明移情的研究是怎样进行的?答:移情或同情是指一个人具有确认他人情绪的能力,或具有他人情绪引起的共鸣体验。
以对疼痛的移情实验为例:(1)研究对象被试是16对恋爱对象,研究者假定他们更容易彼此产生移情。
(2)实验过程①疼痛刺激是施加给女被试或她的对象的电刺激,给予电刺激时扫描女被试的脑活动。
②屏幕上随机呈现指示图标,指明是女被试(自我)还是她的对象(他人)将受到低强度的电刺激(无痛条件)或高强度的电刺激(疼痛条件)。
③研究者在“自我”与“他人”的情况下比较了疼痛条件与无痛条件的fMRI结果。
扫描之后通过对移情量表上项目的评定,对女被试移情的个体差异进行了测量。
(3)实验结果①自己受到疼痛刺激和感受他人疼痛时均激活的主要脑区有:前扣带回与前脑岛;而自己受到疼痛刺激时还特异地激活了感觉相关的脑区。
②对疼痛的移情涉及其情感成分而不是感觉成分。
③移情的个别差异与脑区的激活差异有很好的相关,移情量表得分高的被试在感受他人疼痛时相应的脑区也有很强烈的激活。
2.主观报告与脑区激活的程度相关有什么意义?答:主观报告是实验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因变量指标,通常是实验结果的一部分,要求处于一定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对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做出恰当的口头表达。
当外界刺激变动时,大多数人的报告在经验上有相似的波动。
相应的会引起被试心理上程序的变化,如果通过仪器如ERP,fMRI等则能探测到相应的脑活动的状态,不同的心理过程或者是被试不同的主观感受,可能导致所引起的脑区激活的程度不同。
主观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检验所记录的脑活动是否和当时的心理状态一致,被试主观报告出在完成任务过程时,自己的亲身体会。
因此,主观报告为用仪器记录心理活动所激活的脑区程度提供了辅助资料。
3.怎样应用morphing技术进行自我面孔识别研究?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4.文化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是怎样的?答:语词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成绩比其它编码条件好,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参照效应。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 思维)【圣才出品】
10.2课后习题详解1.陈述定势在问题解决中的利弊。
答: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陈述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利的一面①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②当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已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2)陈述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弊的一面①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②容易使人们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
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
③当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思维定势会使解题者墨守成规,难以涌出新思维,作出新决策,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
2.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什么是Turing检验?答:A.Turing是杰出的英国数学家,1950年在其发表于Mind杂志上的名作《计算机与智力》一文中提出了一种特殊的思维实验,研究了一种特殊的模拟游戏。
其过程称为Turing检验,用其来说明计算机是否能思维的问题。
其具体内容如下:(1)参加游戏的有3个游戏者——计算机、人和“试验者”。
有2个联系渠道把“试验者”跟人和计算机联系在一起。
计算机装有相应的程序,游戏示意图如图10-2:图10-2Turing的模拟游戏图(2)试验者游戏的目的是,通过电传打字机提出问题,根据对这些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作出结论,是谁回答了这些问题,是人,还是装有“思维程序”的计算机。
容许“试验者”提出任何问题。
人当然会尽可能好地向“试验者”证实他是“真正的”人,而计算机的任务则是尽可能逼真地模拟人的思维。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反应时间)【圣才出品】
第4章反应时间1.如何正确理解反应时间的概念?答:正确理解反应时的概念需把握以下几点:(1)定义反应时,亦称“动作反应时”、“反应潜伏期”,是指从刺激呈现到有机体做出反应之间所需的最短时间,是认知心理学研究有机体内部心理操作过程复杂性的重要指标。
根据“刺激—反应”之间的复杂程度,可将其分为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
(2)组成成分反应时包括三个阶段的时间:①刺激使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其神经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②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里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官的时间;③效应器官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
(3)影响因素反应时的影响因素包括:刺激特点和反应者特点。
前者如刺激的强度、大小、时间长短、数量、差异等;后者如反应者的准备状态、练习的次数,反应者的感觉器官、神经类型、动机乃至人格特征等。
2.如何运用相减法、相加因素法、“开窗”实验来测量反应时间?答:(1)相减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反应时的相减法在具体应用中假定,两种作业中的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心理过程,而在其它方面均相同,这样就可判定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间之差就是完成那个特定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2)相加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Sternberg发展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
这种方法假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3)开窗实验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Hamilton、Hockey等发展了“开窗”实验。
“开窗”实验能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3.什么是反应时间研究中的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现象,如何分解?答:(1)速度与准确率权衡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去换取反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确率,亦即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率的标准来指导他的反应。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典型题详解 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圣才出品】
2.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在探讨性别与被试年龄(青年、中年、老年)对某品牌手机偏好影响的研究中,其实验设计为()。
[统考2014研]A.2×3设计B.1×3设计C.2×2设计D.3×3设计【答案】A【解析】该实验使用性别2(男,女)×年龄3(青年,中年,老年)设计。
2.下表所示为一个有四种实验处理的设计方案。
该研究设计属于()。
[统考2014研]A.匹配设计B.ABBA设计C.拉丁方设计D.混合设计【答案】C【解析】拉丁方以表格的形式被概念化,其中行和列代表两个外部变量中的区组,然后将自变量的级别分配到表中各单元中。
简单的说就是某一变量在其所处的任意行或任意列中,只出现一次。
3.在某研究设计中,用方便分组的方式,将被试分为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对两组均进行了一次前测和后测。
该设计是()。
[统考2014研]A.交叉滞后设计B.时间序列设计C.相等时间样本设计D.不相等对照组设计【答案】D【解析】不相等对照组设计的实验模式是具有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对两组被试均进行前测和后测验,以便于对照比较。
4.有研究发现,正常被试和遗忘症患者自由回忆的正确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XX 辨认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据此可知实验存在()。
[统考2014研]A.期望效应B.练习效应C.习惯效应D.交互效应【答案】D【解析】交互作用指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就发生交互作用。
A项,期望效应指被试的表现因为逐渐熟悉实验情境而有系统地提升。
B项,习惯效应指被试的表现因为连续作业的疲劳而系统地下降。
C项,习惯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作同一种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
5.下列选项中,属于准实验设计的是()。
[统考2014研]A.匹配组设计B.被试间设计C.被试内设计D.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答案】D【解析】准实验设计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属于准实验设计。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心理物理学方法)【圣才出品】
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1.为什么对感觉及其刺激必须加以区分?答:感觉和感觉刺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感觉是人的主观感受,而刺激属于物理因素。
感觉总是由刺激引起,刺激的存在以及它的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
但是,感觉与其刺激并不总是一致,因此要加以区分。
具体原因主要包括:(1)在人们生活的内外环境里,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刺激,有些刺激对人们的感官是不适宜的。
它们超出个体感受的限度,因而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2)对于适宜的刺激,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引起感觉。
人们感觉不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听不到远处手表的滴答声,这是因为它的刺激强度不够大。
要想引起感觉,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量。
(3)对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将感觉与刺激的关系表述为:△I/I = K,其中,I是原先的强度(或称标准强度),△I是刚能够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强度增量,K 为常数,不同感觉道的K值是不同的。
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积分运算得出:S=Klgi+C,其中S为感觉,i为刺激强度,K、C为常数,即感觉的大小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2.怎样理解感觉阈限与差别阈限的概念?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什么是Weber定律?答:(1)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K=△I/I来表示,其中I为原刺激量,△I为此时的差别阈限,K为常数,又称为韦伯比率。
不同感觉通道之间的韦伯比率不同。
(2)韦伯定律提供了一个比较辨别能力的重要指标。
如果要比较不同个体某一感觉道的辨别能力而所用的标准刺激又不相同时,就不能用差别阈限的绝对值进行比较,而要用韦伯比例来比较。
另一方面,由于韦伯比例的倒数1/K可以用来作为感受性的指标,所以通过韦伯比例还能对不同感觉道的感受性进行比较。
(3)韦伯定律虽然揭示了引起差别感觉的一些定律,但是,它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在刺激过强或过弱时,韦伯定律就不再适用,其K值就会发生变化。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单项选择题:1~30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奠定实验心理学基础的著作是()。
A.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B.冯特的《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C.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D.艾宾浩斯的《记忆》【答案】A【解析】费希纳在1860年出版的《心理物理学纲要》奠定了实验心理学的基础。
2.对待人类被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对人的尊重B.有益性C.最大利益D.公正【答案】C【解析】对待人类被试的基本原则包括对人的尊重、有益性、公正,不包括最大利益原则。
3.在考察不同危机情境类型中救助行为差异的研究中,自变量是()。
A.被试特点B.作业特点C.环境特点D.暂时造成被试差异【答案】B【解析】作业特点的自变量就是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
根据题干信息,实验主要研究不同情境下的救助行为,因而不同情境即作业特点是实验的自变量。
4.一项实验拟考察疲劳对识记的影响,则疲劳是()。
A.自变量B.因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答案】A【解析】自变量也称刺激变量、独立变量,是实验者在研究问题、实施实验时有意加以选择和操纵的变量。
本题中,疲劳是自变量,识记水平是因变量。
因此本题选A。
5.某研究以运动员掷铁饼的距离作为其“耐久力”的指标,作为因变量该指标存在的问题是()。
A.缺乏有效性B.缺乏可靠性C.缺乏敏感性D.缺乏数量化【答案】A【解析】因变量指标的有效性又称效度,是指该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
掷铁饼的距离不能说明一个人是否具有“耐久力”,因此该指标缺乏有效性。
6.在探讨某种教学方法对儿童运算能力影响的研究中,运算能力是()。
A.因变量B.自变量C.控制变量D.刺激变量【答案】A【解析】自变量也称刺激变量、独立变量,它是实验者在研究问题、实施实验时有意加以选择和操纵的变量。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考研真题及强化习题详解 脑认知成像技术)【圣才出品】
14.3考研真题及强化习题详解简答题1.将EEG与fMRI结合起来的新一代成像仪器具有怎样的特点?答:EEG是指高分辨率脑电图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但是空间分辨率较差。
fMRI是指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但是时间分辨率较差。
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新一代成像仪器能做到优势互补,其结合之后具有如下特点:(1)无创性。
两种技术本身就是无创性的成像技术,将二者结合的新一代成像仪器,将仍然具有这一特性。
(2)同时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可被用作实时观察大脑的动态过程。
(3)解决了有关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关联问题。
把行为实验观察到的信息与脑功能成像得到的信息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了人类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理解。
2.ERP技术在注意领域内有哪些应用?答:ERP即事件相关电位,指在时间上与事件相联系的电位,是注意的电生理学研究的重要因变量。
ERP技术在注意领域内的应用有:(1)注意分散任务的研究。
注意分散任务是一种使各种刺激竞争注意资源,从而使注意发生分散的任务。
研究表明,对目标刺激的注意,提高了ERP在P200到P300的振幅。
这意味着大振幅事件相关电位的P200成分与注意分散任务有关。
(2)不随意注意的研究。
朝向反应是不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是指由新异的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的方向。
一些研究者通过对ERP的研究发现,一个常出现在大脑额区或额中央区的ERP成分——不匹配负波与朝向反应密切相关。
(3)有关早期选择理论的研究。
电生理学测量对于寻找选择位点是很方便的,因为它提供了对刺激和反应之间加工过程的连续测量,研究者可以准确判断受注意和不受注意的刺激所对应的ERP在什么阶段开始产生差异。
ERP实验的发现为早期选择理论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3.ERP的哪些变化与注意的特定状态相联系?举例说明。
答:ERP即事件相关电位,指在时间上与事件相联系的电位,对注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注意的电生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引论)【圣才出品】
第1章引论1.怎样理解实验心理学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答:心理学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从根本上讲,都是实验科学,实验乃科技之母。
实验心理学是将实验研究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各个领域的一个心理学分支,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
具体分析如下:(1)认知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
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的心理过程,只能依靠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推测内部发生的过程。
因此,认知心理学特别依赖于实验方法。
(2)构造主义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都运用实验室实验法,主要研究与生理心理学相关的感觉、注意、知觉等,只是他们分别强调研究心理的构造和心理的机能。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也是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尽管没有采用严格的实验验证,但弗洛伊德本人是个实证论者,认为每一件事情都有原因,试图在对梦的解析中寻找有价值的线索,从而建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4)人本主义心理学,也不是仅仅在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中产生的,而是在做了大量调查工作之后,才得出的结果。
19世纪中叶开始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这对于心理学来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它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百多年来,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现在,实验的方法不仅用来研究心理过程,而且用来研究个性和意识,甚至用于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
因此,研究心理实验方法的实验心理学,成了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由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也要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所以,实验心理学也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
2.实验与观察有什么不同之处?答:实验的方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在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它能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因果性的说明。
观察的方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通过直接观察或者借助仪器观察而搜集事物信息的方法。
实验法与观察法的不同之处在于:(1)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观察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教材精讲-社会认知【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社会认知狭义的社会认知是指对他人的理解,但社会认知现在已发展成包括广泛心理过程的领域。
其中核心的过程有:理解他人、理解自己、自我与他人的互动。
本章讨论如下一些问题:①理解他人(社会认知的记忆、移情);②理解自我(自我面孔识别、自我反思、自传体记忆);③合作;④文化对知觉的影响。
一、理解他人(一)社会认知的记忆社会认知狭义上是指对他人的理解,理解别人(如一副人的面孔)的各种心理特点,如信念、心情、人格等等,它不同于非社会认知——对非生命物体(如一幢房屋)的理解。
社会认知(形成印象)的记忆形式(表现为正确再认)与背内侧前额叶相关,而非社会认知(记住顺序)的记忆形成却与另一脑区,即右侧海马相关。
(二)移情移情或同情(empathy)是指一个人具有确认他人情绪的能力,或具有他人情绪引起的共鸣体验。
理解他人的意向和信念是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的能力,而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受则是移情的能力,例如,当别人难受或高兴时,疼痛或瘙痒时,移情的经验使我们理解那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理解自我理解自我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因为它决定社会交往中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最高形式,而意识是21世纪最深奥的科学之谜。
因此,研究自我具有特别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自我面孔识别Gordon Gallup使用镜子作为科学工具对猩猩的自我面孔识别进行研究,开启了研究意识的科学大门。
首先让猩猩在镜子面前自由活动并能观察到自己的面孔,记录其反应作为基线值。
然后,将猩猩麻醉并在其额头上涂一个记号,这个记号是元气味的染色(猩猩此时不知道自己脸上有记号)。
再次,当猩猩醒过来后观察在没有镜子的情况下猩猩触摸记号的行为,他发现猩猩并没有这样做。
最后,将镜子摆上,让猩猩有机会看到自己的面孔。
如果猩猩探究额头上的记号,如用手触摸它,并察看一下手,用鼻子嗅嗅手就可以认为它具有了自我识别镜像的能力。
Gallup认为,要能够在镜中认出自己,动物必须具备关于自己外貌的特点的判别力,具备在心中形成自我,哪怕只是身体形式的自我的能力。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记忆)【圣才出品】
第8章记忆1.什么叫做部分报告法?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怎样进行实验获得系列位置曲线?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区分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的证据有哪些?答:1974年Simon指出,以组块为单位的短时记忆容量并不恒定,因而应该同时考虑用于背诵更长音节的额外时间。
后来,Zhang和Simon接受了Baddeley的发音回路概念,但假定2s这一限定时间不仅是为了发出音节,同时也是为了让发音机制去提取每一个新的组块。
(1)他们提出了一个公式来估计提取每一个组块的时间(a),发出每一个音节的时间(b)。
公式为:T=C[a+b(S-1)] ①公式中C是组块数,S是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T是发出容量中所有音节所花时间,即存储信息的发音时程。
公式中C与S的数据可在实验中观察到,而T与a、b的比值则可结合实验中若干个C、S数据推算出来。
(2)Simon提出了关于组块的公式:S=5s ②S是立即回忆的音节数(这是可直接测量的);s是一个组块包含的音节数(这是不能直接测量的);5是组块理论假定的数目(即短时记忆容量大约为5个组块)。
公式②可以用来估算组块的大小:S=s/5。
但实际上这是没有用的式子,因为不同的实验会有不同大小的S,即该公式是不可验证的。
(3)Simon又给出另一个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F=ks ③公式(3)的意思是,F的数值同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目(s)成比例。
F是单位时间内(如lmin)背诵的音节数目,s是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目,而k则是记忆一个组块所需要的时间。
同②式一样,③式也是不可验证的,因为F可以直接测量,但s不能测量,因而③式本身也是没有用的。
(4)如果把两个假设(短时记忆容量为5个组块;记住一个组块要花ks)结合起来,就可以消除两个公式中不可测量的s,而得到一个新的公式:S/5=F/k,F= S·k/5,如果设a=k/5,那么:F=aS ④在公式④中,F与S都可直接测量,a作为一个常数可以由④给出。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意识)【圣才出品】
第12章意识1.什么是意识的内省测量和行为测量?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结合实验说明质的差异的研究范式。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什么是不注意视盲,它与注意捕获的区别是什么?答:(1)不注意视盲的含义不注意视盲是指当人们专注于某项任务时,对意外出现的物体产生忽略的现象。
该现象是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进行选择性注意机制的研究时发现的结果,Neisser和Becklen 在一项研究中将两组球员玩球类游戏的录像透明处理后叠加在一起,一组球员穿白色制服,而另外一组球员则穿黑色制服,被试的任务是数出某一组球员传球的次数。
实验结果发现,只有21%的被试报告他们看到了在录像中间意外出现的穿过球场的撑伞女子。
(2)不注意视盲与注意捕获的区别①内涵不同。
不注意视盲是指当人们专注于某项任务时,对意外出现的物体产生忽略的现象。
注意捕获是一种与不注意视盲相反的现象,它指的是当某些刺激突然呈现时,人们的注意会被自然地吸引以至于对当前任务的完成产生影响。
②产生的结果不同。
不注意视盲是指这个意外刺激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注意捕获是指这个意外的刺激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③产生的原因不同。
不注意视盲和注意捕获可能是因为刺激与目标任务之间关联性程度不同导致的结果。
即注意捕获可能是因为刺激符合被试基于目标任务的特点所形成的注意图式,而不注意视盲则可能是这些刺激与注意图式偏离导致的。
4.什么是运动诱发视盲?举例说明它在无意识加工研究中的应用。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5.举例说明双眼竞争的实验范式。
答:(1)双眼竞争范式双眼竞争是近年来研究视觉意识比较常用的一种实验范式。
实验中给观察者的两只眼睛分别呈现两个不同的图像,他们所看到的并非是两个图像的混合,他们的知觉体验是以一种双稳态形式在一只眼睛的输入优势和另一只眼睛的输入优势间交替转换的。
因为视网膜输入始终保持不变,变化的是知觉体验,因此双眼竞争为探索知觉意识的神经相关物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实验范式,从而避免了视网膜的刺激变化所造成的混淆。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注意)【圣才出品】
第7章注意1.当我们接受多种视觉输入,选择性注意起什么作用?对于被选择的和被拒绝的刺激结果又如何?答:(1)当人们接受多种视觉输入时,选择性注意能够从众多的刺激中选择其中一些刺激,而忽略其他的刺激。
这种选择性可以使人们通过控制感知觉、思维及行动活动的优先次序来影响人们的经验与行为。
(2)对于被选择的和被拒绝的刺激的结果,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观点。
①注意的早期理论,Broadbent提出的过滤器模型认为,人们一次可以加工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
为了保护和适应这种有限的容量,一次只能对来自单一的通道的信息进行加工,这样被选择的刺激则被注意到了。
而根据较显著的物理特性,来自其他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会被过滤掉。
Treisman的衰减理论认为,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并不是被完全过滤掉,而是被减弱。
即被拒绝的刺激只是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所以,来自这些通道的信息尽管不易被提取使用,但也有可能会进入到高级的加工过程。
②晚期选择理论,J.R.Deutsch和D.Deutsc却认为过滤器或信息的减弱并不存在。
相反,所有输入信息被加工并可供使用。
信息的相关性部分地决定一个信息是否会被“注意”到。
即被选择和被拒绝的刺激开始都进行了加工,只是在后期的选择反应中只有被选择的刺激被进一步加工作出了反应,而被拒绝的刺激则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2.到底是注意本身容量有限还是它所涉及的感觉、知觉以及其他高级心理过程容量有限?答:不能简单认为是注意本身容量有限还是它所涉及的感觉、知觉以及其他高级心理过程容量有限,注意本身容量有限和它所涉及的心理过程容量有限是容量有限性的两个方面。
(1)注意本身容量有限注意的能量是有限的,其中注意的能量分配理论认为,任务分配到的注意资源的多少取决于所需的心理努力的程度。
只要对注意的能量没有超过上限,人们就能同时进行几项任务。
但是注意的能量有限,这个界限具体是多少却不能被精确的估计。
(2)心理过程容量有限注意的选择性与容量有关,可以从注意的两个特点来进行分析。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注意)【圣才出品】
第7章注意7.1 复习笔记一、信息加工方法(一)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对于视觉刺激或听觉刺激,都能选择性地加工刺激的子集。
如果存在加工过程或反应之间的竞争,选择注意会付出代价。
1.双听测验双听测验也被称为双耳分听实验。
这一实验范式始于Cherry(1953)对鸡尾酒会现象的研究。
鸡尾酒会现象是一种听觉注意现象,是指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意识将一些无关声音刺激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己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的现象。
因常见于酒会上而得名。
Cherry之后,研究者们又发展了多种双听测验的形式。
(1)实验目的双听测验的目的是回答以下几个问题:①那些说话者的声音的特性是否与注意有关?②如果成功跟踪一个通道,是否排斥另一通道?是否能够监控另一通道并且在需要的情况下转换通道?③如果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是”,什么样的高优先事件会引起这种转换?(2)实验过程同时向被试两耳呈现不同的语言信息、字母或数字串。
如,同时向被试两耳呈现不同的数字;同时向被试左耳呈现数字、向右耳呈现音节;让被试两耳听同一段落的故事,时间上稍微错开;让被试一耳听英语,另一耳听法语等。
要求被试跟踪这个信息,比如大声重复,以保证被试真正听见传到一个耳朵的声音。
(3)实验结果除了一些非常明显的物理特征之外(如把说话声变成纯的500Hz的声音,或变换性别),被试并不能意识到另一不被跟踪的通道的信息(例如:左耳“每年……春节……”)。
甚至把这个不被跟踪的通道变成外语,被试都不一定意识到。
2.理论模型(1)早期选择理论①过滤器模型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认为:人们一次可以加工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为了保护和适应这种有限的容量,一次只能对来自单一的通道的信息进行加工。
根据较显著的物理特性,来自其他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会被过滤掉。
②衰减模型Treisman对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进行了修改并提出: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并不是被完全过滤掉,而是被减弱。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思维)【圣才出品】
第10章思维1.陈述定势在问题解决中的利弊。
答: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陈述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利的一面①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②当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已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2)陈述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弊的一面①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②容易使人们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
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
③当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思维定势会使解题者墨守成规,难以涌出新思维,作出新决策,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
2.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什么是Turing检验?答:A.Turing是杰出的英国数学家,1950年在其发表于Mind杂志上的名作《计算机与智力》一文中提出了一种特殊的思维实验,研究了一种特殊的模拟游戏。
其过程称为Turing检验,用其来说明计算机是否能思维的问题。
其具体内容如下:(1)参加游戏的有3个游戏者——计算机、人和“试验者”。
有2个联系渠道把“试验者”跟人和计算机联系在一起。
计算机装有相应的程序,游戏示意图如图10-2:图10-2 Turing的模拟游戏图(2)试验者游戏的目的是,通过电传打字机提出问题,根据对这些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作出结论,是谁回答了这些问题,是人,还是装有“思维程序”的计算机。
容许“试验者”提出任何问题。
人当然会尽可能好地向“试验者”证实他是“真正的”人,而计算机的任务则是尽可能逼真地模拟人的思维。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4-6章)【圣才出品】
第4章反应时间4.1复习笔记一、反应时间的概述(一)反应时间的概念反应时间又称为反应的潜伏期,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它包含了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
(二)反应时间的研究简史1.天文学的贡献对反应时间的研究最早始于天文学。
19世纪初,德国天文学家Bessel等人通过观测得出了“人差方程”,即B-A=1.22s,来表示Bessel的观测数据和另一位天文学家的观测数据之间的差。
2.生理学的研究(1)Hehnhohz的研究l850年生理学家Hehnhohz运用反应时间来测定蛙神经的传导速度。
后来,他用一弱电击刺激人的皮肤,让被试一旦觉得电击就用手反应,记录这些反应时的差异。
他从中可粗略估计人的神经传导速度约为60m·s-1。
(2)Donders的研究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发明了分离反应时间的实验。
Donders借助反应时间的相减得到选择反应时间、辨别反应时间,即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3.心理学的研究(1)Wundt及其学生的研究Wundt及其学生,特别是Cattell,对反应时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2)认知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认知心理学利用反应时间这一客观指标对加工过程进行研究,以揭示信息加工过程和各个阶段。
①相减法反应时的相减法在具体应用中假定,两种作业中的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心理过程,而在其它方面均相同,这样就可判定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间之差就是完成那个特定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②相加法Sternberg发展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
这种方法假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③开窗实验法Hamilton等(1977)、Hockey等(1981)发展了“开窗”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眼动实验法
一、眼的结构及眼动
(一)人眼的结构
眼是完成人视功能的主要部分。
(二)眼动的生理机制
人类眼球的运动,简称眼动,在人们的视觉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眼球能向左右两侧偏转各达60°,上下各达40°,以此来改变视线。
通过眼动可使物像在视网膜上处于最佳位置。
眼动的基本形式
眼动有注视、跳动和追随运动三种基本形式。
人为了看清周围环境,通过眼动,使物体的像正好处于视网膜的中央凹上,这样才能获得清晰的视觉。
眼睛的中央凹对准物体的活动被称为注视(fixation)。
为了实现和维持眼睛对物体的注视,眼睛还要做跳动和追随运动。
(1)注视(fixation)是眼睛的中央凹对准物体以获得物体最清晰的像。
在注视过程时,眼睛还做震颤、闪动和漂移三种微小的运动。
第一,震颤(tremor)是不规则的、高频率(峰值80Hz)的运动。
运动幅度极小,仅约20秒视角。
研究表明:眼震颤的振幅为20~40秒度。
第二,闪动(flicks)又称微型扫视运动。
其幅度为几分视角。
以不太规则的时间间隔,大约每隔1秒钟,出现于固视期内。
第三,漂移(drifts)是指闪动运动中间存在的较慢的、不规则的偏移运动。
偏移范围可达6分视角。
(2)眼跳(saccades)指从一个注视点移向另一个注视点。
眼跳这一现象首先是由法国学者Javal于1878年发现的,具体形式见图13—1所示(闫国利,自学军,2012)。
图13—1
通常个体是感觉不到眼跳的,且觉得是在平滑地运动。
实际上,当个体用眼搜索和观察物体时(或当个体主动地把视线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时),都会出现眼跳。
眼跳有两个特点:①双眼的每次跳动几乎是完全一致的;②眼跳的速度很快,在眼跳过程中视觉是模糊不清的。
(3)追随运动(tracking)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个体在注视运动物体时,如果头保持固定,眼睛要追随该物体移动;另一种是当个体的头(或身体)运动时,为了注视运动的物体,眼睛要做与头(或身体)相反的运动。
实际上,在这种条件下,眼动是在补偿头(或身体)的运动,因此,也被称为补偿眼动。
上述两种追随运动目的是让注视物体的像落在中央凹上。
(三)人眼的视觉范围
在阅读的过程,读者的视觉范围可分为三个部分:外周区域、副中央凹区、中央凹区。
见图13—图4所示:
图13—2
(1)中央凹区(图13—2中白色区部分)。
即视觉中央的2°视野范围,是人类视敏度最高的区域,能够辨认所注视对象的细节。
(2)副中央凹区(图13—2中浅灰色区部分)。
即视觉中央2°~5°左右的区域,是人类视敏度比较低的区域,能够获得注视对象的一些信息。
(3)外周区域(图13—2中深灰色区部分)。
即副中央凹以外的所有区域,是人类视敏度非常差的区域。
二、眼动记录方法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通过记录个体的眼动过程来了解其心理活动,这是人们的梦想之一。
通过使用眼动记录仪,可以得到人们在完成不同任务时的眼动轨迹。
记录眼动的方法有四种,它们分别是:
(一)电流记录法
人类的眼球运动会有生物电产生。
角膜和视网膜的新陈代谢不一样,角膜的代谢率较小,而视网膜的代谢率较大,这样角膜和视网膜之间就形成了电位差。
角膜对视网膜来说是带正电的,视网膜对角膜来说则是带负电的。
当不发生眼动时,通过眼电记录仪(electrooculography,EOG)可记录到稳定的基线电位(baseline potential)。
当眼球做水平方向运动时,眼睛左侧和右侧之间的电位差会有变化;当眼睛在垂直方向上运动时,则在眼睛上侧和下侧的电位差会发生变化。
在具体测定时安放电极的位置见图13—3所示(闫国利,白学军,2012)。
在图13—3中,电极1、2、3、4是用于记录垂直方向眼动的,电极5、6、7、8是用于记录水平方向眼动的,G是位于耳朵后面的乳突区的接地电极。
图13—3
EOG是将两对电极装在眼部周围相应的位置上,然后将电信号放大在灵敏的电流计上读出来或显示在阴极射线示波器上进行照相记录,也可以通过记录仪直接描记下来。
由于眼动与电位变化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所以通过分析记录结果,可以很容易地了解读者的眼动情况。
(二)光学记录法
1.角膜的反光法
根据角膜反光这一原理可用来记录眼动。
角膜反射着落在它表面上的光,因为膜是从眼球体的表面凸出来的,所以在眼球运动过中,角膜对来自固定光源的光的反射角度也是变化的,即眼球运动时,角膜反光也随之变化,通过记录角膜反光来分析读者的眼动。
2.虹膜一巩膜反射法
虹膜一巩膜反射法是依据虹膜和巩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线,使它们对红外线的反射也存在差别。
巩膜比虹膜能够反射更多的外界入射光,被反射的光线通过红外探测器来监测,探测器可以检测到读者垂直方向的眼动和水平方向眼动。
3.普金野图像法
Corn sweet和Crane(1973)利用普金野图像来记录眼动。
普金野图像是由眼睛的若干光学界面反射所形成的图像。
角膜所反射出来的图像称为第一普金野图像,从角膜后表面反射出来的图像比较微弱,称为第二普金野图像,从晶状体前表面反射出来的图像称为第三普金野图像,第四普金野图像是由晶状体后表面的反射所构成的图像。
当眼睛转动时,第一和第四普金野图像也跟着运动,但它们所运动的距离不同。
而当眼睛移动时,它们运动的距离相同。
因此,追踪这两个图像,根据这两个图像之间的距离变化可以精确地测量眼球的转动而不受移动的影响。
经过红外线照射后所反射的第一和第四普金野图像通过两面镜子反射到两个光探测器上。
通过对这两个普金野图像的测量可以确定眼注视的位置。
用普金野图像进行眼动测量的仪器叫双普金野眼动仪(Double—Purkinje eye tracker)。
三、眼动记录与分析的指标
(一)兴趣区
兴趣区(areas of interests,AOIs)是眼动研究过程中相关刺激的界定,与研究者的假设有关。
如果在研究过程中,改变兴趣区,则意味着研究假设也发生变化。
在具体的研究中,兴趣区的界定要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假设而定。
兴趣区的界定可小可大。
例如在阅读过程中,小的兴趣区可能是单词中的一个字母或汉语的一个部件;大的兴趣区可能是一个单词(或汉字或词)、一个句子、一段语句等。
兴趣区的界定一般是根据研究假设来进行的。
下面从小到大给出几种类型兴趣区的界定。
1.以词的某一部分界定的兴趣区
在语言阅读的研究中,假设研究者只对汉语词或字的某一部分感兴趣,这时,可将兴趣区定界得更小,如汉语词或字的一部分(如偏旁或部首)。
例如,有研究者以中文为第二语言的留学生为对象,探讨他们在阅读中文双字词句子时,注视点更倾向于落在双字词的哪一部分。
具体定界的兴趣如图13—4所示。
研究者将双字词划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为一个兴趣区。
图13—4
2.以词来界定的兴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