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结构变迁
中国韩国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
国际服务贸易作业组员:题目:搜索劳动行业,三次行业结构等数据验证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下面我们将从中日韩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的具体数据来验证此定理。
1.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根据图4—1趋势图分析,不难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
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也出现了若干年份的回调和波动。
大致来看,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可划分五个阶段(见表2.1),离结构类型最高形态"三二一"只差一个发展阶段。
这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虽有曲折,但总的来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结构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
与此同时,按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来衡量,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也十分明显。
在此期间,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分布是从第一产业大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动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大幅下降,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却大幅上升(见图2.2)。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50年的84%下降到2004年的46.9%,下降了约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7%上升为2003年的22.5%,上升了1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9%上升为2004年的30.6%,上升了21.6个百分点。
如果仔细研究这种变动就会发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流动主要出现在1970年以后的工业高速增长期,1985年以后趋于稳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流动则主要出现在1985年以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
从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70年以前大致为"一三二"型,1970年至1993年为了"一二三"型,其后为"一三二"型,目前离"三二一"发达类型还差两个阶段。
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日本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经济一直饱受低增长、通货紧缩等问题困扰,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为了摆脱困境,日本政府和企业界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推动经济复苏。
一、日本的传统产业结构日本是一个拥有发达制造业的国家,汽车、电子、机械等行业一直是其支柱产业。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新兴市场的崛起,这些传统产业在面临激烈竞争的同时也遭遇了结构性调整的压力。
传统的大企业模式受到挑战,日本经济的发展动力出现了转移。
二、新兴产业的崛起为了适应全球化的挑战,日本开始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生物技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日本企业在新兴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为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包括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优化投资环境、鼓励企业创新等。
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合作,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产业结构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四、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与挑战通过多年的努力,日本经济逐渐实现了复苏。
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日本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一些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竞争优势。
然而,产业结构调整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老龄化严重、人口红利减弱等问题仍制约日本经济的长期发展。
五、展望在未来,日本经济仍将继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的持续复苏。
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高产业竞争力。
同时,还需要通过改革举措,解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更好的条件。
总之,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但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过程。
只有不断调整自身结构,不断创新,日本经济才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产业发展
1. 明治维新以后的工业化历程1868 年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在接受幕府和各藩经营的军工厂和矿山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从欧美国家购买机器设备,聘用外国技术人员,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国家力量建立了一批兵工厂和示范工厂。
1880年后,出现了私人创办和经营近代企业的高潮。
同英国一样,日本的工业化也是首先从食品、纺织业等与农业关系密切的轻工业的发展开始的。
从1877年到1900年,食品、纺织业对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程度分别为40%和35%,两者合计为75%,也就是说,在19世纪后期日本的工业增长中,3/4 是依靠轻工业的发展。
其中,作为主导产业的纺织业(包括制丝业、棉纺业、棉布业)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逐渐成长为近代化的产业。
进入20世纪,重工业和化学工业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经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由于扩充军备的需要,与军事有关的工业如钢铁、造船、海运、铁路等产业迅速扩大,同时,作为新兴产业的电力、电机、通信、机床、车辆、化学、药品等产业也成长起来,可以说近代工业的主要部门都已建立,并成为世界上纺织工业发达的国家。
与此同时,除去纺织工业以外,轻工业的增长率趋于下降。
这样,制造业的发展从以轻工业为中心转向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这意味着日本开始了“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化”的过程。
由于主导产业实现了迅速的转换(从轻工业转换为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国营及军事部门的工厂所引进的技术向广大民间企业的扩散,加之纺织工业的继续发展与出口为整个工业发展提供了进口机器设备等所需的外汇,从而使整个工业化过程得到了加速。
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基本上是在欧洲战场上进行,也为日本工业化发展提供了良机。
因为欧美国家忙于打仗,不仅有利于日本增加对欧美乃至亚洲的出口,还使在工业化初期面对占压倒优势的欧美竞争对手的日本企业喘了一口气。
进入30年代日本扩充军备再掀高潮,这也是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化加快发展的时期。
1931—1936年5 年间,钢铁生产额增至4.3 倍,一般机械增至4.2 倍,运输机械增至3.4 倍,电机增至3.1 倍。
日本各产业占比变化趋势
日本各产业占比变化趋势日本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产业结构也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对日本各产业占比变化趋势进行探讨,主要涉及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方面。
一、农业产业占比变化趋势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土地资源有限,农业产业一直是其发展相对滞后的领域。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农业产业的占比有所下降,但农业业务特别是无农药栽培和高增值农产品的种植逐渐成为日本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1. 传统农业的下降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传统农业在日本的占比一直呈现下降趋势。
农民人数减少,农田规模变小,种植业的收入逐渐减少。
这部分原因归咎于日本农业劳动力结构调整的缓慢以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此外,农业生产成本高,面临着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占比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无农药栽培和高增值农产品的兴起虽然传统农业的占比下降,但是日本农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无农药栽培和高增值农产品逐渐兴起,成为日本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日本政府大力推动绿色农业,鼓励农民采取无农药栽培技术,以增加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外,高增值农产品如优质水果、海鲜等也逐渐成为日本农业的新宠,有助于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二、制造业占比变化趋势日本的制造业一直被视为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技术进步,日本的制造业占比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1. 传统制造业的挑战与下滑日本的传统制造业如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等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为日本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制造业面临着许多挑战。
第一,成本压力持续增加,比如人工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波动等,使得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受到影响。
第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竞争,使得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下降。
第三,技术创新和自动化的加速,使得传统制造业的就业需求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下降。
2. 高技术制造业的兴起尽管传统制造业面临着一些压力,但日本的高技术制造业逐渐崛起,成为其制造业占比变化的重要趋势。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概述
目录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 (1)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日本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2-02-15)1中国应抓住日本产业升级带来的机会(财经 2011-11-18) (3)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及经验(海南金融 2011年5期) (4)珠三角产业升级转型之日本经验借鉴(南方都市报 2010-05-12) (5)中日产业经济结构对比(现代商业 2010年27期) (8)日本九州地区产业衰退与产业转型的启示(中立信永税务师事务所 2008-05-02) (9)日本如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瞭望 2008年3期) (12)日本社会管理创新情况 (13)日本社区管理特点分析及比较(干部学习网 2012-01-13) (13)日本的公民社会与治理(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11-18) (15)日本严格人口登记制度助力社会治安(世界博览 2011-01-19) (17)日本如何消解底层社会(中国危机治理网 2010-07-20) (19)日本经验:优良的社会治理与相对的平等(东北亚论坛 2010年19期) (20)日本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3期) (22)认识日本的“中流社会”(瞭望 2007年14期) (25)日本产学研合作情况 (27)山东大学与日本小松公司产学研合作交流会举行(山东大学 2011-12-01) (27)山东大学与日本熊本大学互设办公室促进产学研合作(中国广播网 2011-02-05) (28)日本Universe株式会社考察杨凌合作项目(陕西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 2010-05-31) (28)早稻田大学与省环保技校合作以日本产学研模式助日企落地(南方日报 2010-03-12) (29)立法与政府推动:日本产学研结合的特点和启示(科学时报 2009-11-12) (30)日本产学研环境访问团考察龙泉市(龙泉市招商引资办公室 2009-06-17) (34)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参加中日产学研合作论坛(日本新华侨报 2008-10-24) (34)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日本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2-02-15从经济高速增长期至今,日本一直没有停止其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新世纪的日本产业结构调整
新世纪的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罗捷一当前日本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众所周知,日本在资源和市场两个方面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其社会再生产的循环必须延伸到海外才能完成。
国际形势的变化往往直接关系到日本经济的切身利益,对日本的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冷战的结束标志着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全球大竞争的新时代,这从多方面冲击着日本的产业结构,使得日本原有的产业结构中那些不适应新的世界经济要求的因素逐渐暴露了出来。
这主要表现在:1.日本传统的优势产业风光难再,已难以继续充当牵引日本经济发展的引擎。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许多日本传统的优势产业由于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严峻挑战,国际比较优势已经或正在消失。
一方面,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生产领域,日本已渐渐与美国拉开了距离,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受到了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威胁。
另一方面,在大众消费品的生产方面,日本已很难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抗衡。
二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为资本提供了空前广阔的舞台,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地选择有利的投资场所。
随着日本国内资本每年大量流向海外,许多日本传统的支柱产业已纷纷将它们的生产据点转移到了海外。
从其中的行业情况来看,家电业的国外生产比率在90年代中期就已达到了60%左右,日本已由过去的家电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
同期日本汽车工业的国外生产比率也达到了30%左右。
[1]由于日本传统支柱产业在泡沫经济时期的过度投资,造成了严重的设备过剩和雇佣过剩,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投资增长的余地很小。
2.原有主导产业趋于成熟,下一代主导产业尚待形成。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出现新的主导产业替代传统的主导产业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保持经济的活力。
然而目前,在日本经济中发挥作用的主导产业都已接近成熟,突出表现在家电和汽车产量的下降。
在日本国内,家电行业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
1996年,彩电的产量已降到648.6万台,仅相当于1990年的49%;磁带录像机的产量降到了998.4万台,仅相当于1990年的35.8%;收录机的产量降到139.4万台,相当于1990年的41.5%。
日本产业结构
从经济发展史来看,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经历了四 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1945年-1955年,即战后恢复时期;
• 第二阶段是1956年-70年代初,即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 第三阶段是70年代初-80年代中后期,即经济低速稳定增 长时期;
• 第四阶段是80年代中后期以后,即泡沫破灭以后的经济停 滞及调整时期。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70年代初-80年代 中后期):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机械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制造业主导 • 经过50-60年代的高速发展,日本前两个阶段经济发展累积的矛盾逐 渐爆发。 • 一方面,随着60年代中后期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对低附加值制造业 的发展形成了制约; • 另一方面,日元升值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使得日本经济逐渐进 入一个转型的过渡期,特别是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通胀的 高企,更是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一次极大的冲击。 • 在该阶段中,日本经济结构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传统的以重化工业为 主导的经济结构在危机爆发时,失去了低成本的资源保障,产业结构 得以维持的基础条件遭到破坏。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70年代初):
第二产业崛起,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 经过战后十年的恢复,日本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日 本面临着非常有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 国际方面,世界的相对和平稳定及科技进步,以及在此基础上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使得主要国家的经济都呈现出高速增长趋势;许多殖民 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使得原来主要受欧美发达国家控制的资源也 变得供应充足和价格低廉,使得日本重化工业的发展具备资源基础。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发展变化图
战后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
纺织、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中国韩国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
国际服务贸易作业组员:题目:搜索劳动行业,三次行业结构等数据验证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下面我们将从中日韩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的具体数据来验证此定理。
1.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根据图4—1趋势图分析,不难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
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也出现了若干年份的回调和波动。
大致来看,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可划分五个阶段(见表2.1),离结构类型最高形态"三二一"只差一个发展阶段。
这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虽有曲折,但总的来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结构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
与此同时,按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来衡量,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也十分明显。
在此期间,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分布是从第一产业大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动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大幅下降,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却大幅上升(见图2.2)。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50年的84%下降到2004年的46.9%,下降了约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7%上升为2003年的22.5%,上升了1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9%上升为2004年的30.6%,上升了21.6个百分点。
如果仔细研究这种变动就会发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流动主要出现在1970年以后的工业高速增长期,1985年以后趋于稳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流动则主要出现在1985年以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
从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70年以前大致为"一三二"型,1970年至1993年为了"一二三"型,其后为"一三二"型,目前离"三二一"发达类型还差两个阶段。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一、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
1、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结构。
日本的产业结构大体上是以
制造业为主导,其他行业如服务业、建筑业、商业业仅占总产值的50%左右。
而制造业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日本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柱。
2、重视创新技术及新能源。
日本努力投入大量研发资源,推动新产
业形成,尤其是电子和能源产业。
其中,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迅速,政府加
大新能源发电项目的投资,以满足多元化能源需求。
3、强调农业产业化转型。
日本农业产业化进程已经迈出关键一步。
政府通过开发精准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种植的产出,以及加强农副产品
的加工,加快农业转型。
二、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1、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多元化转型。
日本经济进一步多元化,服务业
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扩大,包括金融、保险、娱乐、休闲和其他服务等。
另外,日本政府近年来积极发展智慧城市项目,大力引领服务业转型升级。
2、创新技术主导未来产业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启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日本作为战后后起的发达国家之一,由于泡沫经济崩溃和日元持续升值等因素的影响,面临新兴经济体的强大竞争压力,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受到严峻挑战,经历了了漫长的结构改革和调整时期。
2000年以后,日本经济形势出现转机,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就业促进和能源节约战略也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这些成就除了国内市场化改革取得进展,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等利好因素的影响之外,产业结构升级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此,深入研究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产业政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对于我们了解全球化背景下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结构升级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9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1、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形势20世纪90年代,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进入了漫长的调整时期,从国内生产总值(GDP)来看,1990-2000年期间的多数年份出现1%以下的零增长或负增长,平均增长仅为1.6%,远远低于1970-1980年和1980-1990年期间平均4.6%、4.0%的水平,也明显低于同时期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参见表1)。
按照总需求结构分析,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民间最终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比80年代明显下降,民间住宅和企业设备投资成为负增长,政府消费和公共固定资产形成增长加快,出口也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水平。
由于不同的增长情况,导致各项需求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发生了很大变化,民间最终消费虽然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上升,但由于与80年代相比增长速度极为缓慢,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程度明显降低;民间企业设备投资负增长,该项对总需求的贡献率成为负值,造成GDP增长率下降;与民间需求相反,政府消费支出和公共固定资产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上升,出口增加在总需求增量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
日本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日本产业结构演变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世界各个国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
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各国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日本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国内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从中更好的汲取经验并吸取教训。
标签:新经济形势日本产业结构发展分析从1946年开始,日本优先恢复农业和轻工业,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轻工业,并从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各种优待和扶植。
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日本国内扩大再生产所需设备和日益增长的居民消费需求,积极扶持面向国内市场的进口替代工业。
到1955年,日本经济全面恢复并超越战前最高水平,整个产业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第一产业得到巩固和加强,第二产业比重相对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上升(见表1)。
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在经济学界和官方决策部门经过争论的基础上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从1956年起,日本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立起一大批出口导向的资本密集型新型企业,开始了国民经济的重化学工业化进程。
同时,在1956-1973年这一阶段,也重视发展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进口替代工业。
由于在这一阶段大力采用现代科技革命的新成果,进行了设备的大型化投资,从而,大批量的生产体系建立起来,同时为提高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系列大型企业开始合并。
日本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设备和经济效益均达到了同期世界最高水平,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经过这一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日本完成了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日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见表3)。
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并且,重化学工业比重已远远超过轻工业(见表2)。
70年代,日本政府提出《产业结构长期设想》,确定日本的产业结构应转向以建立消耗资源或能源较少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为基本方向,即以知识、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为中心,同时对它赖以支撑的其他产业也相应提高其知识、技术密集程度,提高各产业部门的附加价值。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一、本文概述《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日本在过去几十年中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日本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其经济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和变革。
文章将从历史和现代两个角度,对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进行深入分析,并评估这种变迁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将首先回顾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重点关注其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这包括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到工业化时期的重化工业,再到现代的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
我们将分析这些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背后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
接下来,我们将研究这些产业结构变迁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将利用相关的经济数据和统计分析,评估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及这种贡献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
我们还将探讨日本在面临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挑战时,如何调整其产业结构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我们将分析这些挑战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日本政府和企业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采取的策略。
我们将总结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这种关系对其他国家的启示。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深入理解产业结构变迁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调整和企业战略来应对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挑战。
二、日本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与其经济增长紧密相连。
从19世纪末期到21世纪,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农业主导向工业化过渡。
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和资本,发展轻工业和纺织业,逐步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第二个阶段是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利用国际市场的机遇,大力发展钢铁、石油化工、汽车等重化工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成为全球重要的工业大国。
第三个阶段是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崛起。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注重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如电子、半导体、生物技术等领域,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升级和转型。
日本产业结构全解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70年代初-80年代 中后期):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机械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制造业主导 • 经过50-60年代的高速发展,日本前两个阶段经济发展累积的矛盾逐 渐爆发。 • 一方面,随着60年代中后期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对低附加值制造业 的发展形成了制约; • 另一方面,日元升值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使得日本经济逐渐进 入一个转型的过渡期,特别是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通胀的 高企,更是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一次极大的冲击。 • 在该阶段中,日本经济结构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传统的以重化工业为 主导的经济结构在危机爆发时,失去了低成本的资源保障,产业结构 得以维持的基础条件遭到破坏。
• 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 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则迅速上升;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比相应 也得到了优化,就业人数主要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由于制造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就业比例相对稳定, • 日本经济逐渐由传统的制造业、建筑业为主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 制造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 技术知识密集型化、高附加值高化的特征明显。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70年代初):
第二产业崛起,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 经过战后十年的恢复,日本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日 本面临着非常有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 国际方面,世界的相对和平稳定及科技进步,以及在此基础上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使得主要国家的经济都呈现出高速增长趋势;许多殖民 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使得原来主要受欧美发达国家控制的资源也 变得供应充足和价格低廉,使得日本重化工业的发展具备资源基础。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发展变化图
战后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
纺织、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
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1.从产值看产业结构按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分类,1994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499万亿日元中,第一产业的产值为10万亿日元,占%;第二产业的产值为170万亿日元,占,第三产业的产值为319万亿日元,占%。
这就是从产值来看的日本产业结构的现状,这种现状是明治初期100多年来日本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结果。
在明治初期,日本是个农业国,1880年第一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达%,农、渔业生产占全部生产的2/3;第二产业仅占%,说明工业尚未发展起来;第三产业虽占%,其内容主要是大米、鱼、蔬菜的销售,具有从属于第一产业的性质。
1920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的比重减半,第二产业的比重增至近3倍,显示出工业化的进展。
战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方面,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下同)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55年的%下降到1970年的%,进而下降到1994年的%;另一方面,第二产业的比重从1955年的%上升到%,其后一直保持在35%—36%之间;第三产业则始终保持在60%上下。
这意味着第一产业在战后产业结构中缩小的份额被扩大了份额的第二产业所“占用”了。
从1955年到1970年前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以迅速的技术革新为背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的发展引人注目,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5年的%提高到1970年的%。
在制造业中,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轻工业,使工业结构从以轻工业为中心转变为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重化学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在1960年就超过了50%,即发生了轻重工业比重的“逆转”,其后重化学工业的比重继续上升,轻工业的比重继续下降(至1994年前者占制造业的64%,后者仅占36%)。
在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中,钢铁、石油化学等“材料型”制造业的发展更为迅速,成为高速增长的原动力;“材料型”制造业的价低质优的供给能力与国民收入的增长,又促进了汽车、电机等“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的发展。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白雪洁(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071)摘要:从高速经济增长期至今,日本一直没有停止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虽然其通常意义上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早就实现。
当前日本的产业结构仍呈现四大核心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场的外需依赖和生产的内需依存并行等独特性,这些特征与日本传统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密不可分。
未来适应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日本提出产业结构调整要重塑沙漏型产业结构,这种新型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其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日本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启示产业结构调整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都必然经历的过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力量既有来自于产业自身的内部力量,也有政府产业政策等外部推动力量。
合理化与高级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目标,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
产业结构高级化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产业结构合理化又贯穿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整个过程,简言之,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平状态向较高水平状态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实现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产业结构高级化就是产业竞争力不断强化的过程。
与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从其战后的经济发展开始,就以顺畅地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多个产业发展的“奇迹”,从劳动密集型到资金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也持续了数十年。
但到20世纪80年代,在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日本却没能继续以往的成功而一度陷入泡沫经济的漩涡之中。
9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一方面承受泡沫经济破灭基金项目:南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NKZXB10063)。
作者简介:白雪洁(1971-),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教授。
后的阵痛,一方面酝酿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1997年5月,日本政府抛出了《实现经济结构变革及创造的行动计划》,确定了未来重点培育的十余个新兴成长性产业,即医疗福利、文化生活、信息通信、新制造技术、流通及物流、环境、经营活动支援、海洋、城市环境整治、宇航、新能源及节省能源、人才培养等。
日本城镇化发展阶段
日本城镇化率161962 195^ 1972 1»771982 19S7 1992 199^ 200J J007 3012日本城镇化年均增K率变化图日本城镇化发展模式:1、以大都市圈为主导,中小城市、城镇共同发展2、工业化推进了日本工业化进程第一阶段:随着重化业的快速发展,港口工贸城市和滨海工业区相继出现,并向京滨、阪神、中京和北九州集聚。
第二阶段:日本劳动力逐渐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区域集中。
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由1920年的18%上升到1940年的35%。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临海地区工业用地的开发,极大地加速了日本城市化进程。
出现问题:出现了年轻人大批流入大城市而造成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和地区间差距拉人的现象。
直到1975年以后,随着工业增长速度减缓,城市化进程日趋成熟,日本人口向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状况才趋于改善第四阶段:1980-1984年间,由于出口型产业进一步向港口工贸大城市靠拢,日本再次发生了人口向东京圈聚集现象,而且加剧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日本大城市人口集中、地价上涨、土地利用受到限制、劳动力减少及工资提高等因素,致使一部分人向郊区转移,出现“郊外都市化时代”3、政府政策指导,如1955年制定的《町村合并制定法》旨在对日本的村镇进行合并。
1961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非农业从业人员的生活水平并提供了一系列的农业保护政策。
% 印度尼西亚城镇化率6C -.. 印尼城镇化年均增长率变化图1.4 「0.6 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20 ' L ! J 1 1 1 L ! J 1 1 L !■ 1 1 1 ! L ! , 1 1 1 1 L ! J■ ! 1 ! , 1 1 1 L 1 J■ 1 1 1 J L 1 J 1_ J_11962 1967 1972 】9厂1982 1987 1992 1997 2002 200" 2012r 600 ■ I ■ T ・ N k ■■申■ ■p I* ■ ■ ■ d ■ T II ■ ■ ■ ■ m 卩 ・■ i T ""TTHTTQ FMCD CD aCMCD OD CD CM9 刃 0CMP習 <D0 Oi CO Op 令妥 as瓷6 666 O1 6 6 B666 666 6666 6 O O O O O r-r~-r~-r--r~^r^-''r--r*-r--r^--r^-*«*■ -r^--r-*=■■ >CM CS| CM(\J CMYear印度尼西亚国内生产总值(GDP )与城镇发展率关系Hbk 1. Let t ! arid ^roti^h ofj^nfss dotttestic jn&dud per capita (GDPPC^ ^pukiiii*u f urban poptil.ition atul utbanizaaori ratio« ‘,m GDVPC (USt) PupulidonUtbjdi popiuUdutiUibjaiizi I MJLI IJ L LOLeveL K 〕i 讪 Grmvtlx 1X0"20网Level 卅川 Grow lit I96f^-NJO9Lc%eL 201W Grow di*2009LeveL KK)9 Growth, 1 伽 J2OQ9IndorK^i^ 3814 3S1 J2£?9M 1間 1的9朽 伽52.6 2P 65 thini6206 6.4" 1 331 460 L43 5HSS423® +4.0 20 htdiii299334511553472/H却辺3.0829.S1.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是以赶超 为中心思想,以欧美先进国家产业结构 为榜样,选取钢铁,造船,重化工,汽 车,电气机械等作为主导产业,从而创 造了日本的经济奇迹。
在1955~1965年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机械工 业首先成为生产中的主导产业,后来又逐渐成为出口 中的主导产业,形成了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它 以机械工业占出口和生产的比重为具体表现,也以60 年代中期出口贸易急剧扩大,出现大量的贸易盈余为 标志
80年代日本企业大举向欧美以及亚洲投资,制造业向海外转移步伐 加快,带动日本制造业生产的海外比率上升,国际化程度加深。制造业向 海外转移导致日本国内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
与制造业外逃不同,日本服务业、金融业以及信息产业出现较快增 长,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扩大。仅从就业来看,1980年日本服务业 就业人口1001万,占总就业人口的18.08%,到1990年,服务业就业人口 增加了393万人,达1394万,占总就业人口的22.31%。1980年金融业就 业人口只有191万人,在总就业中占3.45%,1990年金融业就业人口增加 到259万,占4.14%
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进入了新一轮结构调整。引起这一轮结构调 整的主要因素有:日本对外贸易摩擦加大,美国和西欧国家对日本的出口 加强限制,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急剧升值,制造业出口价格比 较优势下降;日本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制造业劳动成本上升;国内主要 消费品普及率提高,内需相对不足。这些因素导致出口型制造业企业向海 外转移。
1955后近20年里,日本持续经济高速 增长,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它通过确立贸易立 国、赶超欧美为战略目标,实现了以需求弹性大、产 品附加值高的重工业为主导产业,并以此带动其他产 业发展。
1970年日本制造业中有62.3%为重 化工业,出口产品中约77%为重化工产品。日本在 造船、电视机、人造纤维等领域产量居世界首位。
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变化
针对80年代日本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日本提出发展新的比较 优势产业,适应扩大内需务业、娱乐业的发展受到重视。对知识密 集型产业的发展要求也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转变。提出要借信 息技术发展之势,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信息产业、节能技术和新材 料技术。
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带 来了两个结果,一是经济大国地位继续增 强,另一个结果是土地、股票价格逐渐背 离正常价格,导致泡沫经济形成。
进入21世纪,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正在经历深刻变 化。2000年通商产业省发表《21世纪经济产业政策 的课题与展望》认为支撑日本半个世纪发展的“自给自足 式”经济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应当建立一个 “更开放的、相互联系的模式”,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产 业重点放在技术创新、信息产业、老龄化社会服务和环保 产业上。这次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是新时期日本政治、经 济体制转型中的一环,影响深远。
以1973年为分界点,日本呈现出“重工业、轻环保”、 “重环保、促发展”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在70年代, 面对产业结构偏重,环境污染问题凸显的背景下,日本以节能 环保为目标,通过实施环境一体化产业政策、调整投资结构、 提高公害治理投资比重;调整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出口产品向知识密集型产品过渡;强化环 境立法、促进企业减排;鼓励节能环保科技研发等综合手段, 促使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环境依存度较低的产业结构调 整,并促进传统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