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基本分类及抗菌要点
常用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与注意事项
头孢菌素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β-内酰胺酶,增强β-内酰胺类 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用于治疗某些对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感染。
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抗菌作 用,尤其对一些耐药菌株更为有效。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红霉素
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 兰氏阴性菌有抗菌作用,尤其对 支原体、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 具有良好疗效。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分别通过与 细菌核糖体50S、3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的不同 阶段,导致细菌生长繁殖受抑制。
抑制DNA复制和转录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通过抑制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 活性,影响DNA复制和转录,从而抑制细菌生长。
抗菌药物的抗菌谱
青霉素类
多西环素
对支原体、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具有强大抗菌作用,常用于治疗肺部感染和 性传播疾病。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左氧氟沙星
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抗菌作用,尤其在治疗尿路感染和肺 部感染方面效果较好。
莫西沙星
对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均有良好疗效,且具有较好的组织渗透性 和生物利用度。
THANKS
感谢观看
适应症准确
根据感染的具体病菌种类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避免滥用。
给药途径与时间间隔规范
根据药物特性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如口服、静脉注射 等),并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给药。
ABCD
剂量与疗程合理
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等因素,制定适当的药物剂量和 疗程,确保治疗效果。
联合用药审慎
在必要时,可考虑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但需注意药物 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药物。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许多疾病的治疗变得更加容易,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比如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强。
了解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对于正确使用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非常重要。
一、基本概念1. 抗菌药物概述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通常能够针对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产生抑制或杀灭作用,从而达到治疗感染的目的。
2.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干扰细菌的细胞壁合成、阻碍细菌核酸合成、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阻断细菌代谢等。
不同的作用机制决定了抗菌药物对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
二、分类根据抗菌药物对不同类型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范围和特点,可以将抗菌药物分为以下几类:1. 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从微生物中提取或合成出来的药物,可以抑制或杀灭细菌。
根据抗生素的来源和结构可分为: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
抗生素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广谱抗生素和狭谱抗生素,针对不同类型的细菌感染做出特异性治疗。
2.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一般分为多酮类和咪唑类两大类。
多酮类药物具有较广谱的抗真菌活性,咪唑类药物则主要用于治疗浅部真菌感染。
3. 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分为抗HIV药物、抗乙肝病毒药物、抗流感病毒药物等。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病毒复制和繁殖。
4.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主要应用于器官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霉素、甲氨蝶呤等。
5. 抗寄生虫药物抗寄生虫药物是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疟药物、抗阿米巴药物、抗血吸虫药物等。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在使用抗菌药物时,严格掌握合理使用原则对于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一些建议:1.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药物。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抗菌药物是指可以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随着微生物的不断演变和耐药性的出现,对抗菌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愈发重要。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并对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进行探讨。
一、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它们通过靶向微生物细胞的关键结构或代谢途径,干扰其正常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目的。
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帮助人类战胜各种感染病。
二、抗菌药物的分类根据抗菌药物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和抗菌谱,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抗生素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能力的化合物。
根据来源和结构,抗生素可分为青霉素、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抗生素在临床应用广泛,但由于长期滥用和不当应用,导致许多细菌产生耐药性。
2.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它们可以通过破坏真菌细胞壁、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或抑制真菌细胞内酶活性等方式,抑制或杀灭真菌。
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包括酮康唑、氟康唑等。
3. 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包括流感、艾滋病等病毒引起的疾病。
抗病毒药物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抑制病毒侵入宿主细胞或增强宿主免疫力等方式发挥作用。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有阿昔洛韦、奥司他韦等。
4. 抗寄生虫药物抗寄生虫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疾病,如疟疾、银屑病等。
抗寄生虫药物可通过破坏寄生虫代谢途径、抑制寄生虫生长繁殖等方式,对寄生虫产生毒性作用。
常用的抗寄生虫药物包括奎宁、吡喹酮等。
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药物通过干扰微生物的正常生理功能来发挥作用。
主要的作用机制包括:1. 细胞壁合成抑制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和修复,导致细菌细胞壁的破裂,从而杀灭细菌。
2. 核酸合成抑制抗生素如利福平和环丙沙星,通过抑制微生物核酸(DNA或RNA)的合成,阻止病原微生物的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复制,从而杀灭微生物。
抗菌药物的分类及联合应用
抗菌药物的分类及联合应用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目前抗菌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B和E等;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等。
(二)联合应用的目的和意义联合应用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大抗菌谱,增强疗效,减弱毒性反应和延缓或减少耐药性菌株的产生。
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可出现相加、协同、无关和拮抗等4种现象或作用,相加作用代表两种药物作用的总和,协同作用是指用后取得抗菌效果较相加所得的效果更好;无关作用是指总作用不超过联合中较强的作用;拮抗作用则表示两药合用时其作用互有抵消而减弱。
(三)联合应用的指证1、病因不明,病情危急的严重感染或败血症。
2、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如严重烧伤,创伤性心包炎等。
3、容易出现耐药性的细菌感染,或需长期用药的疾病,为防止耐菌株的出现,应考虑联合用药。
4、对某些抗菌药不易渗入的感染病灶,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多采用联合用药。
(四)联合应用的效应第一类和第二类合用常可获得协同作用,第三和第四类一般可获得相加作用,第四类对第一类的作用一般无重大影响,第三类对第一类的作用有明确的减弱作用。
此外,同一类的抗菌药物也可考虑合用,如四环素和氯霉素的合用,链霉素和多粘菌
素的合用等。
但作用机理和方式相同的抗生素(特别是氨基糖苷类之间)不宜合用,以免增加毒性。
还需指出,无根据的盲目联合用药时不可取的。
有配伍禁忌的配伍应当严格禁止,各种抗菌药可能有效的组合见配伍结果简表。
医院抗菌药物分级和使用管理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分级和使用管理制度一、引言医院抗菌药物的分级和使用管理制度是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并减少抗菌药物滥用所导致的细菌耐药性而制定的管理制度。
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医院抗菌药物分级和使用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以确保医院内的抗菌药物使用符合规范和标准。
二、抗菌药物的分类为了更好地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医院将抗菌药物划分为不同的级别,根据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用药指征、副作用等因素进行分类。
具体的抗菌药物分类如下:2.1 1级抗菌药物1级抗菌药物是医学界公认的安全性较高、副作用较小的抗菌药物。
这些药物广泛用于常见病、多发病和简单感染等情况。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需要合理选用1级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2 2级抗菌药物2级抗菌药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需要谨慎使用。
这类药物适用于病原体对1级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情况,或患者病情明显加重、临床症状严重的情况。
医生在使用2级抗菌药物时需权衡治疗效果和潜在风险。
2.3 3级抗菌药物3级抗菌药物是高毒性的抗菌药物,需要在严格的医生监督下使用。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致命性感染和严重的细菌感染,包括一些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
医生必须明确患者的感染情况,并在严格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下合理使用3级抗菌药物。
2.4 4级抗菌药物4级抗菌药物是高度危险的抗菌药物,一般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这类药物具有很高的毒性和副作用,使用时需慎重,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
医院内对4级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批,并建立相关档案,用于责任追究和监督管理。
三、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医院制定了以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3.1 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医院建立了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要求医生在使用2级及以上抗菌药物时必须提前向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委员会提交书面的使用申请。
委员会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来评估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并作出审批决定。
3.2 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医院制定了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明确了各级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剂量、疗程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抗菌药物的分类及抗菌特点
3. 磺基青霉素类 主要有磺苄西林(抗铜绿) 特点:抗菌谱与羧基青霉素相似,但对于铜绿和金葡菌作用略强 于羧苄西林。
4.酰脲类青霉素
特点:
包括呋苄西林、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
目前认为是临床应用最有价值的一类青霉素。
(1)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
(2)对青霉素G敏感的细菌作用与青霉素G相似,对肺炎链球菌的 作用优于青霉素G和氨苄西林;
(4)林可霉素类(快速抑菌剂)
(5)磺胺类(慢速抑菌剂)
(一)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酮内酯类、两性霉素B、甲硝唑等 具有首剂效应和较长的抗菌药物后效应(PAE)。对致病菌的杀菌 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其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此类药物在一 定范围内可通过提高浓度来提高疗效,但超出一定范围可增加对 机体的毒性反应。 对于此类药物可通过提高峰浓度和药时曲线下面积与最低抑菌浓 度比值来提高临床疗效。对于革兰阴性菌需AUC/MIC90大于125, 而Cmax/MIC90大于8~10,其抗菌效果较好,且也有减缓耐药性 产生的作用。 最好的疗效评价参数是AUC/MIC90和Cmax/MIC90。
头霉素类
通用名 头孢米诺 常用量 (成人) 1g 溶媒(静滴) 注意事项 使用期间避免饮酒。
bid 葡萄糖液、电 解质液 NS, 5%或10%GS
头孢西丁
1-2g q8h~q6h
有胃肠道病史者,尤 其是有结肠炎病史者 慎用。
头孢美唑
1-2g/d 分 NS,5%GS 2次
β-内酰胺酶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碳青酶烯类
通用名 常用量(成人) 溶媒(静滴)
亚胺培南西司 他丁钠
NS,GS,GNS 0.5 q6h或1.0 q8h(亚胺培南量)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抗菌药物是一种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病毒或真菌等微生物的药物。
它们广泛应用于医疗和兽医领域,对于治疗细菌感染和疾病预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抗菌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按照抗菌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抗生素:抗生素是最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抗菌药物。
它们由真菌、细菌或人工合成,具有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能力。
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等。
2. 抗病毒药物:这类药物主要针对病毒性感染,例如流感、艾滋病等。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如抑制病毒复制或减轻病毒感染的症状来发挥作用。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利巴韦林和奈法韦等。
3.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如念珠菌病和白色念珠菌病等。
它们能够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减轻或消除感染症状。
克霉唑和伊曲康唑是常用的抗真菌药物。
4. 抗寄生虫药物: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如疟疾和血吸虫病等。
它们能够摧毁寄生虫,减轻或消除感染症状。
奎宁和多奈哌齐是常见的抗寄生虫药物。
5. 抗结核药物:抗结核药物用于治疗结核病,这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这些药物可以杀死或阻止结核杆菌的生长,有助于治疗和控制结核病。
利福平和吡嗪酰胺是常用的抗结核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下面列举了其中几种常见的作用机制: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可以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导致细胞死亡。
这些药物会干扰细菌细胞壁的构建过程,从而使其失去保护,细菌很容易受到损害。
2. 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类似红霉素和四环素等抗生素,可以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达到抑制菌生长的效果。
这些药物会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从而阻碍蛋白质合成过程。
3. 干扰核酸的合成:一些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和碱基类似物等,可以通过插入到细菌的DNA或RNA中,干扰其合成从而杀死细菌。
这些药物是通过与细菌的核酸结合来发挥作用。
抗菌药物的概念及分类
氯霉素
氯霉素口服易吸收,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杆菌,特别是伤 寒,副伤寒杆菌,百日咳杆菌和流感杆菌作用强,对立克 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都有效。目前主要治疗细菌 性脑膜炎。
不良反应:抑制骨髓,还可引起灰婴综合症,治疗性休克, 二重感染等
。
磺胺类为抗菌药,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放线菌,衣原体和某些原虫有效,但对病毒, 支原体和螺旋体无效。
不良反应:泌尿道损害,急性溶血性贫血,造血系 统毒性,过敏反应。
氨基糖甙类抗菌谱广,对需氧革兰阴型杆菌,革兰 阳性菌有杀菌作用。
氨基糖甙类的抗生素有庆大霉素,链霉素,阿米卡 星,妥布霉素,大观霉素,奈替米星等
主要不良反应: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过敏反应 。
多粘菌素类主要用于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甙类抗生 素耐药而又难以控制的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严重 感染有效,但注射肾毒性强烈,故现仅局部应用 。
抗菌后效应(PAE):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 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 制作用任然持续一定时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如B-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类 影响细胞膜功能如多粘菌素。两性霉素B 抑制或干扰细菌蛋白的合成如氨基糖甙类,四环素类,红霉
素类,氯霉素类 抑制核酸代谢如利福平,喹诺酮类 影响叶酸代谢如磺胺类,甲氧苄啶类 三,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
失。 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1,产生灭活酶 2,改变靶部位 3,增加代谢拮抗物 4,改变通透性 5,增加主动流出系统
抗菌药物的分类
一.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如B内酰胺类 二.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类 三.速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
药理学-抗菌药物
药理学-抗菌药物药理学-抗菌药物引言: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随着人类对细菌感染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技术的进步,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从药理学的角度探讨抗菌药物的分类、机制、不良反应及应用等方面。
一、分类:1. 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抗菌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细菌静菌药物:如青霉素、四环素等,其作用机制是破坏细菌细胞壁或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2)细菌生长抑制剂:如磺胺类药物和氨基苷类药物,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代谢途径或阻断核苷酸的合成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3)细菌杀菌剂:如喹诺酮类药物和氨基糖苷类药物,它们通过引起细菌DNA损伤或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从而杀死细菌。
2. 根据药物的范围,抗菌药物可以分为广谱抗菌药物和窄谱抗菌药物:(1)广谱抗菌药物可同时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如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大环内酯类药物。
(2)窄谱抗菌药物只对某些特定的细菌有效,如青霉素类药物和四环素类药物。
二、机制:抗菌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起到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作用。
1. 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破坏细菌的结构,导致细菌死亡。
这类药物通常作用于生长期的细菌。
2. 四环素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这类药物对多种细菌有广谱的抗菌作用。
3. 氨基苷类药物:氨基苷类药物通过干扰细菌的代谢途径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细菌感染。
4. 喹诺酮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通过破坏细菌的DNA从而杀死细菌。
这类药物对多种细菌有杀菌作用。
三、不良反应: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1. 青霉素类药物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哮喘等。
2. 四环素类药物可能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3. 氨基苷类药物可能对肾脏和听觉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肾功能损伤和听力丧失。
抗菌药分类及使用原则
抗菌药分类及使用原则一、抗菌药分类抗菌药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1.1、氨基糖苷类:对葡萄球菌属、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良好活性,但有肾脏损害、耳毒性等不良反应。
1.2、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及单环酰胺类等。
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苯氧青霉素、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等,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球菌、嗜血杆菌属等有效。
头孢菌素类分为三代,各有不同的抗菌谱和适应症。
1.3、四环素类:包括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四环素、土霉素等,抗菌谱广,但对立克次体、支原体、非典型分支杆菌和阿米巴原虫敏感。
1.4、叶酸途径抑制剂类:通过抑制细菌叶酸代谢途径发挥抗菌作用。
1.5、氟喹诺酮类:分为多代,如第三代有依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但对肾脏有一定损害。
1.6、氯霉素:主要不良反应为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7、大环内酯类: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厌氧菌等,组织浓度高。
1.8、糖肽类:包括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有强大抗菌作用。
此外,还有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等其他化学合成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使用原则2.1、尽早确认致病菌:对明确或怀疑外科感染者,应尽早查明致病菌并进行药敏试验,有针对性地选用抗菌药物。
危重病人在未获知致病菌及药敏结果前,应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预测最有可能的致病菌种,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药物。
2.2、选择最佳的抗菌药物:根据临床诊断、细菌学检查、药物的效应及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疗效高、毒性小、应用方便、价廉易得的药物。
考虑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给药次数和疗程等因素。
2.3、合理给药:感染局限或较轻者,可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重症感染者应给予静脉给药。
给药剂量应根据药物特性和患者情况调整,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
给药次数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原则确定,如半衰期短的药物应一日多次给药。
2.4、注意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密切监测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损害、肾损害等。
抗菌药物的基础知识
抗菌药物的基础知识抗菌药物是指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威胁不断增长,对抗菌药物的了解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的基础知识,包括分类、作用机制、常见的抗菌药物等内容。
一、分类抗菌药物可以根据其主要作用对象进行分类。
1. 抗生素: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根据其来源和作用机制的不同,抗生素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青霉素、四环素、氨基糖苷类等。
2.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3. 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如流感、HIV感染等。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阿昔洛韦、奈韦拉平等。
4. 抗寄生虫药物:抗寄生虫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如疟疾、弓形虫病等。
常见的抗寄生虫药物包括氯喹、吡喹酮等。
二、作用机制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多种,根据其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细菌细胞壁的靶点:部分抗菌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例如,青霉素类药物可以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2. 细菌核酸的靶点:某些抗菌药物通过干扰细菌核酸的复制和转录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这类药物包括喹诺酮类药物、利福平等。
3. 细菌蛋白质合成的靶点:一些抗菌药物可以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阻断细菌的生长。
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影响细菌的蛋白质合成。
4. 细胞膜的靶点:抗真菌药物主要通过影响真菌的细胞膜结构和功能来抑制真菌的生长。
例如,伊曲康唑可以干扰真菌细胞膜中的酵素活性,抑制真菌的生存能力。
三、常见的抗菌药物1. 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类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之一。
它们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细菌感染。
常见的青霉素类药物有青霉素G、青霉素V等。
2. 大环内酯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对多种细菌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并且对某些特定的细菌耐药性较低。
代表性的药物有红霉素、克拉霉素等。
3. 氨基糖苷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细菌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等。
常用抗菌药物的特点及临床合理应用
41
(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临床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有: (1)对肠杆菌科和葡萄球菌属细菌有良好抗菌 作用,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作用者,如链霉素、 卡那霉素。 (2)对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G-杆菌具 强大抗菌活性,对葡萄球菌属亦有良好作用者, 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依替米星。
42
(六)四环素类抗生素
2.肾毒性:肾功能不全者及老年患者应用本类药物 时应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减量用药。
40
(四)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组成:β内酰胺类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钾
阿莫西林 舒巴坦
哌拉西林 舒巴坦 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 美洛西林 舒巴坦
优点: 1.增强抗菌活性 2.扩大抗菌谱
头孢哌酮 舒巴坦 头孢哌酮 他唑巴坦
林可霉素类 糖肽类
喹诺酮类 咪唑类衍生物
其它类
克林霉素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 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 夫西地酸钠、利奈唑胺
15
二、常用抗菌药物特点
16
(一) 青霉素类
(1)主要作用于G+菌的药物:青霉素、苄星青霉素。 (2)耐青霉素酶青霉素:氟氯西林钠。 (3)广谱青霉素:抗菌谱除G+菌外,还包括:
25
2.第二代头孢菌素
注射剂有头孢呋辛、头孢替安等; 口服制剂有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和头孢丙烯等, 主要适用于轻症病例。
26
头孢呋辛
①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推荐用药;
② 95%以上以原形经肾排泄,肾功能不全患者 需调整剂量:
肌酐清除率(ml/min) >20 10~20 <10
剂量 0.75~1.5g
①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有抗菌活性者,如氨苄 西林、阿莫西林;
临床抗菌药物分类特点、适应证、作用机理及副作用等要点总结
临床抗菌药物分类特点、适应证、作用机理及副作用等要点总结抗菌药物的分类与特点第I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类、头孢菌素类。
第II类: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
第III类: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
第Ⅳ类:慢效抑菌药:如磺胺类。
4类药的联用效果为:I+II = 协同(增强);I+III = 拮抗(可能);II+III = 协同(增强或相加);I+Ⅳ= 协同。
抗菌药物大类与小类β-内酰胺类这类药物均含有β内酰胺环;可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激活细菌自溶酶,其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亚类。
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注意:①必须详细询问相关过敏史,并先做皮肤试验,对相关药物过敏者禁用;②青霉素钾盐不可快速静脉注射;③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可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或出血;头孢哌酮、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可引起戒酒硫样反应,应注意预防;④肠杆菌科细菌中亦出现部分碳青霉烯类耐药,已严重影响其临床疗效。
该类药物不宜用于轻症感染,更不可作为预防用药。
氨基糖苷类作用于细菌核糖体 70S、30S 亚基,抑制蛋白质合成,破坏细菌细胞膜完整性,属静止期、浓度依赖性杀菌剂。
目前仍是治疗需氧 G- 杆菌严重感染的重要药物。
常用者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依替米星、西梭霉素、核糖霉素、异帕米星、达地米星、阿斯米星、地贝卡星和新霉素等。
其共同特点是抗菌谱广,抗 G- 杆菌活性强于青霉素类和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对葡萄球菌属细菌有良好抗菌作用;与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类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等;无抗厌氧菌活性;对链球菌作用差;有耳、肾毒性。
具体适应证①中、重度肠杆菌科细菌等 G- 杆菌感染。
②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异帕米星、小诺米星、依替米星等对铜绿假单胞菌有强大抗菌活性。
常和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β-内酰胺类或其他抗菌药物联用于中、重度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20242024年抗菌药物使用培训
2024年抗菌药物使用培训contents •抗菌药物基本概念与分类•临床应用中存在问题分析•正确使用方法与技巧分享•政策法规与监管要求解读•培训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计划•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目录01抗菌药物基本概念与分类抗菌药物定义及作用机制抗菌药物定义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药等,主要用于治疗由细菌、真菌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作用机制抗菌药物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化代谢过程,影响其结构和功能,从而达到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目的。
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青霉素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具有抗菌谱广、疗效高、毒性低等特点,但易引起过敏反应。
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严重感染,如脑膜炎、呼吸道感染等。
但该类药物具有耳毒性、肾毒性等副作用。
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需氧革兰阳性球菌和阴性球菌、某些厌氧菌以及军团菌等感染。
该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疗效确切等特点,但长期使用易导致细菌耐药。
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等特点,是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之一。
常见抗菌药物种类与特点适应症与禁忌症介绍适应症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由细菌、真菌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肠炎、皮肤感染等。
在使用前需明确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药物敏感性。
禁忌症对抗菌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相应的抗菌药物;肝功能不全患者应避免使用在肝内代谢或对肝脏有毒性的抗菌药物;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避免使用主要经肾排泄或对肾脏有毒性的抗菌药物。
合理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合理选用原则根据感染病原体的种类、药物敏感性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避免滥用和误用,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注意事项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需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药物过敏史等情况;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注意药物的剂量、用法和用药时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处理。
常见抗菌药物分类、抗菌谱及适应症
二代
三代 (G+菌最弱) 四代
头孢呋辛
头孢克洛 头孢替安 头孢丙烯 头孢曲松
头孢唑肟
G+菌(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凝固酶阴性葡萄球 菌(MSCNS)、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 G-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流感 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脑膜炎球菌) 厌氧菌(产黑色素普雷沃菌﹑消化链球菌) 同头孢呋辛
厌氧菌(放线菌﹑产黑色素普雷沃菌﹑脆弱拟杆菌、
消化链球菌)
2. 头孢菌素类
分类 一代
药品 头孢唑啉 头孢拉定 头孢氨苄
头孢硫脒
主要抗菌谱 G+菌(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凝固酶阴性葡萄球 菌(MSCNS)、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 G-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流感 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 同头孢唑啉
呼吸道、尿路、胆道、血流、皮肤及软组织感染,以 萄球菌(MSCNS)无效
耐酶)
厌氧菌(放线菌﹑产黑色素普雷沃菌﹑消化链球菌) 及脑膜炎和心内膜炎等。氨苄西林为肠球菌、李斯特 2.对G-菌、厌氧菌较弱。
菌感染的首选用药。
阿莫西林- G+菌(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凝固酶阴性葡萄球
克拉维酸为β-内酰胺酶抑
敏感菌所致的尿路感染及肺炎等。
无效。
4. 头孢唑啉常作为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51..对口G服 +球制菌剂的适活用性于与治第疗一敏代感相菌仿所或致略轻差症,病对例部。分G-杆 1. 推荐预防用药,厌氧菌
剂作用强弱:他唑巴坦>舒
厌氧菌(放线菌﹑产黑色素普雷沃菌﹑脆弱拟杆菌、
巴坦>克拉维酸。
消化链球菌)
哌拉西林、 G+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粪肠球菌)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分类及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
含金属离子的抗酸药可减少本药的生物利用度。
与茶碱类合用时使其肝清除明显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出现茶碱中毒症状,如恶心、 呕吐、震颤、不安、激动、抽搐、心悸等。
与抗凝药华法林合用时可增强后者的抗凝作用,合用时应严密监测患者的凝血酶原 时间。
胃肠道反应 肝损伤 耳毒性
变态反应 二重感染
大环内酯类
不良反应
喹诺酮类
第一代 萘啶酸(1962),已淘汰
第二代 吡哌酸(1973),少用
第三代 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常用
第四代 8-甲氧氟喹诺酮(莫西沙星,1999)
作用机制 G-:抑制细菌DNA回旋酶(gyrase),阻碍细菌DNA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 G+:抑制拓扑异构酶IV,干扰细菌DNA复制。
酶
氧的各种感染
广谱、活性低
与β-内酰胺类协同抗 菌
强力杀灭G- 耐酶低毒
氨基苷类替代品
广谱耐酶
G+、G-、厌氧菌
大环内酯类
是20世纪50年代出发现的有链霉菌产生的一类弱碱性抗生素,其结构特征为 分子中含有一个内酯结构的14-16元大环。
作用机制
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使肽链的形成和延伸受阻,抑制细 菌蛋白的合成。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药物峰值浓度越高, 对致病菌的杀伤力越强,杀伤速度越快。 包括氟喹诺酮类、氨基苷类、甲硝唑等; PAE长; 疗效评价指标:AUC0-24/MIC、Cmax/MIC; 可通过提高最大药物浓度来提高临床疗效;
但浓度不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
[用法用量]
肌酐清除率≥50mL/min时不需要调整用量。肌酐清除率<50mL/min时,需调整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的基本分类及抗菌要点
热度20已有191 次阅读2012-7-14 09:23 |青霉素, 氨苄西林, 普鲁卡因, 头孢菌素
为了便于大家对抗菌药物的全貌建立概念性的认识,我对抗菌药物做了下面一些简略性表
述,希望能对大家学习抗菌药物有一点帮助。
当然更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及指正。
(一)β-内酰胺类:
1、青霉素类:
(1)天然青霉素类特点:主要作用是用于敏感菌株的的G+菌感染,但不耐酶。
临床上主有:青霉素G钠(钾)、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钾等。
(2)耐酶青霉素类:本类药物耐酸、耐酶,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等G+菌感染。
临床上主有:苯唑青霉素、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等。
(3)半广谱青霉类: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及少部分阴性菌(如李斯特杆菌、流感杆菌和伤寒杆菌等)有杀菌作用,耐
酸可口服,但不耐酶。
临床上主有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
(4)抗铜绿假单胞广谱青霉素类:对G+菌作用不及青霉素、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等,但对包括铜绿假单胞及不动杆菌等
院内感染常见菌株在内的G-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临床上有: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替卡西林、羧苄西林、磺苄西林、呋苄西林、阿帕西林等。
(5)抗G-窄谱青霉素类:氮卓脒青霉素(美西林)等。
2、头孢菌素类:
(1)第一代头孢菌素特点:对G+(除肠球菌、MRSA外)有良好抗菌;对G-作用较差,仅对少数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等
有活性;多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半衰期多较短、不易进入CSF;有一定肾毒性。
本类药中头孢硫咪对肠球菌(如粪肠球
菌、屎肠球菌等)有良好活性,这是一个另外。
注射用: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硫脒、头孢噻吩钠、头孢替唑钠、头孢噻啶、头孢氨苄、头孢匹林、头孢乙氰钠等。
可口服用: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克罗等。
(2)第二代头孢菌素:对G+菌作用与第一代稍弱或相似,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有较好抗菌作用,对绿脓无活性;对β-内酰胺酶较稳定,头孢呋辛在CSF中有一定浓度;肾毒性较一代头孢要轻。
头孢孟多等有明显的出血反应,应慎用。
注射用:头孢呋辛、头孢孟多酯、头孢替安等。
可口服用:头孢呋辛(酯)、头孢克洛、头孢丙烯、头孢尼西钠等。
附:头孢丙烯的结构特点决定其每天1~2次用药即可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要求用药时间间隔
满足24小时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至少40%(即ζ>40%MIC)即可;此外,血浆半衰期(t1/2)(影响药物和细菌接触时间)、某些药物体内PAE(抗生素后效应)可能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
对于头孢丙烯药物来说,虽然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但其特殊的药物分子结构决定了一天1次或2次给药即可满足该药理活性,即一天1次或2次给药就可以满足24小时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至少40%这一原则。
头孢丙烯的分子结构:由于头孢丙烯在3位和7位两个侧链上的改造,使其具备了在药效学和药动学上的双重优势。
具体体
现在:
第一,头孢丙烯的3位丙烯基侧链,具有与第三代口服非酯化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克肟和头孢地尼的乙烯基相似的丙烯基,
丙烯基比乙烯基延长了一个甲基,比拥有一个小烷基(甲基)的第一代头孢如头孢氨苄延长了2个碳原子侧链,由于引入
了丙烯基并延长了侧链使得头孢丙烯具备了如下特点:
在药动学上提高了脂溶性,增加了口服吸收和对组织的渗透性,同时还提高了其在体内的化学稳定性,从而也相对延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