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相关知识介绍
海绵城市的理解
海绵城市的理解
海绵城市是指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通过建设“海绵”式的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海绵城市的目标是通过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将城市的排水、雨水和污水等“收集、储存、净化、利用”等过程最大化地还原为自然过程。
这样可以减少城市的排水负荷,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保护城市地下水资源,增加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同时,海绵城市还能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海绵城市的关键在于建设一系列的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河道、湖泊、湿地、绿地、屋顶花园、雨水花园、生态廊道等。
这些基础设施可以将城市的雨水、污水、废水等通过自然过程进行净化和回收,同时还能提供一系列的生态系统服务,比如减少城市的温度、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城市的景观和生态环境等。
此外,海绵城市还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智能化技术和管理手段,比如智能化雨水管理系统、智能化灌溉系统、污水处理技术、水资源管理等,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化升级。
总之,海绵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旨在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和智能化管理手段,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种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采纳和实践,成为未来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方向。
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内容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采用一系列的绿色基础设施和可持续性措施
来减缓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
极端天气事件。
下面是一些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内容:
1. 雨水管理:海绵城市通过设计和建设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花园和雨水湿地等设施,
有效地收集和利用降雨水资源,减少城市内的洪水和水污染问题。
2. 绿色屋顶:将建筑物的屋顶改造成绿化屋顶,可以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供更多的
生态系统服务,如保持水源、减少空气污染和节能等。
3. 透水路面:使用透水材料来铺设道路和人行道,可以增加地表的透水性,减少雨水
径流,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
4. 湿地保护和修复: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可以提供自然的净水和洪水调节功能,同时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5. 河道和河口管理:通过河道整治、河口管理和沿岸带绿化等措施,提高城市对洪水
和海平面上升的适应能力,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
6. 城市森林和公园:增加城市内的绿地覆盖率,建设城市森林和公园,可以改善空气
质量、调节城市温度,并提供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7. 生态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可持续性原则,如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安装太
阳能系统、使用环保材料等,减少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8. 社区参与和教育:通过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海绵城市理念的认知
和理解,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是一项全面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专家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海绵城市专篇内容
海绵城市专篇内容
海绵城市专篇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雨水收集与利用: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用于灌溉、冲厕等用途,减少对城市供水系统的依赖。
2. 生态滞洪区建设:通过建设湿地、池塘等生态滞洪区,提高地面的渗水性,降低径流速度,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3. 绿色屋顶与雨水花园:通过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设施,增加地面的植被覆盖,减少雨水径流,同时净化雨水中的污染物。
4. 生态植草沟:在道路两侧或者集水区建设植草沟,利用植物的根系和土壤的过滤作用净化雨水,减少径流污染。
5. 渗水路面与透水砖:在城市道路、广场等区域铺设渗水路面或者透水砖,让雨水能够渗透到地下,减少径流污染和排水系统的压力。
6. 生态驳岸:在河流、湖泊等水域建设生态驳岸,利用自然材料和植物的净化作用,减少水体污染。
7. 综合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其长期有效的运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海绵城市专篇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城市和地区有所差异。
海绵城市详细阐述
海绵城市一、定义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可以实现吸水、蓄水等功能,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并有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
二、意义(生态城市建设)1.社会意义: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经济意义:根据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3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资金申报方式:试点城市由省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水利部门联合申报,由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对申报城市进行资格审核,组织公开答辩,现场公布评审结果,并对试点工作开展绩效评价,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奖罚。
评价结果好的,按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基数的10%给予奖励;评价结果差的,扣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具体绩效评价办法另行制定。
三、背景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几年,全国超过300多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严重内涝,人员伤亡的现象时有发生,财产损失重大。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雨水利用系统不完善或城市排水体系不达标。
据调查,我国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在缺水的城市发生内涝显得格外刺眼。
四、意见措施1.首先要扭转观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1海绵城市知识点总结
海绵城市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和作用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主要通过构建综合性“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来实现。
海绵城市建设有三大突出作用,一是,保护水资源,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吸纳尽可能多的水资源。
为城市所利用。
二是,防治水污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减少雨洪初期雨水对水体的污染。
三是,减轻洪涝灾害影响,通过减少径流系数的方式,使较大降雨量得到就地吸纳,降低城市内涝的影响。
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无论是李克强总理,还是习近平总书记,都提出了“让城市有面子,更要有里子”的建设宗旨,现在到了注重里子的时候。
树立三段论观念:包括源头减排设施、排水管渠设施、排涝除险设施。
达到四大目标:城市排水工作一定要有系统的理念,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工作,达到系列综合目标,即: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河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协调五大专业: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规划、建筑、绿地、道路、水务等专业共同协调。
海绵城市不仅是给排水行业的事情,但我们没有跨界的条件,无法指挥道路怎么设计、绿地怎么做。
只有各个专业相互协同、相互配合,才能够把海绵城市的系统理念建立起来。
牢记六字箴言:分别为渗、滞、蓄、净、用、排。
其中,构建系统的理念,更要牢记后四字。
三、建设途径1. 保护修复城市原有生态系统。
对地表和地上水体进行全方位的保护,运用生态方法对已受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恢复,其中地表水包括湿地、河流、坑塘、湖泊、沟渠等。
在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中,尤其要注意保护可以吸纳较大降水的生态单元,如湿地、湖泊、林地、草地等。
2. 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
低影响开发(LID low impactdevelopment),是城市建设中,运用各种工程及非工程手段,尽量使开发前后的水文特性保持不变,增加透水面积,减轻径流污染、径流总量等对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
海绵城市基本概念介绍及建设PPT_图文
海绵城市基本概念介绍及建设PPT_图文海绵城市给城市敷上“保湿面膜”组员:许学鸿王剑煌陈志华index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的建设人工海绵VS天然海绵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1.海绵城市概念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大气降水水汽蒸发地表径流1.1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1原有的“海绵体”要有效保护。
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2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
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
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1.2建设的主要条件2.海绵城市的建设读右图可知,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重点:“排”的问题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现状、降雨量、气候条件等历史资料,测算年径流量和入渗量,从而得到可利用的雨水资源量根据城市地表水水质现状、集中式污水厂排放量,测算潜在可利用的污水资源量和所需要的生态补给淡水资源量0301根据城市给水厂供水量、各产业和居住生活用水量,测算可通过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等措施可减少的淡水资源使用量022.1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根据可利用的雨水资源量、污水资源量、生态补给量等结果确定需要收集利用的雨水资源总量,确定城市水资源分配结构评估各类水资源利用策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0406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排水基础设施等现状资料,确定实施雨水收集利用、污水深度处理回用、自来水使用结构优化或节水等技术措施的区域、地点及规模052.1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按照这样的步骤确定的工程措施才有可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也才能是坚实有效“完善的合流制,完整的分流制”的排水体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2.2排水方案设计完整的分流制要求雨水排水系统和污水排水系统的结构完整,不可漏、缺。
海绵城市的介绍背景与应用
海绵城市的介绍背景与应用海绵城市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基础,通过多种手段减少城市雨洪滞留、减缓洪峰泄洪、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城市建设理念和方法。
它将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洪水调蓄与调理、城市规划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优化城市水体和绿地系统的布局,提高城市的气候适应性,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投资和维护成本,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日本出现了频繁的城市水灾,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在21世纪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海绵城市的理念开始在中国兴起。
2024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城市排水与雨水利用技术规范》,对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指导,推动了海绵城市的快速发展。
海绵城市的应用可以涵盖多个领域。
首先是城市规划与设计。
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注重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导致城市水系被破坏,水资源不能循环利用。
海绵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则注重保护和巩固原有的水系统,合理规划水体和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的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修复能力。
其次是雨水管理与排水系统建设。
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通常是基于快速排水的原则设计的,导致雨水直接排入排水管网,容易造成雨洪滞留和排水系统的过载。
海绵城市强调将雨水纳入城市的自然系统中,通过雨水花园、湖泊、湿地等方式,实现雨水的慢排和蓄洪,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韧性和治理能力。
再次是生态修复与建设。
城市化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失衡。
海绵城市的建设注重恢复和建设城市的自然环境,通过建设湿地、绿地、生态廊道等,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应能力,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最后是城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海绵城市强调水资源的保护和回用,通过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减少对地下水和水库的依赖,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海绵城市利用绿地系统和水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土壤来净化污水,实现水的自净和水质的改善。
海绵城市建设十大核心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十大核心要点海绵城市建设是指以海绵状的整体规划理念和生态工程手段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和综合建设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下面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十大核心要点:1.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行水资源循环利用,包括收集、储存、运输和净化水资源,以减少对地下水和表面水的过度开采。
2.雨水管理:采取雨水收集和回用技术,将雨水纳入城市自然水循环系统,减少城市雨洪灾害。
3.绿地建设: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土壤的水持有能力,构建自然的水循环系统,减少城市地表径流。
4.湿地保护与恢复: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增加湿地面积,加强湿地的水源涵养和污染物处理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
5.城市排水系统改造: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雨水排水系统,采用分流、暂时储存、控制排放等措施,减少洪水的发生和水体污染。
6.自然增水:通过城市绿地和湿地系统的建设,加大植被覆盖面积,利用自然增水的方式增加土壤的水源补给。
7.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在城市建设中广泛应用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技术,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城市的水源涵养能力。
8.污水处理与资源回收:建设先进的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的高效处理和资源回收,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9.防洪调蓄设施:建设合理的防洪调蓄设施,包括蓄洪区、雨水花园等,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10.人文教育和社会参与:通过人文教育和社会参与,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公众主动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形成社会共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
以上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十大核心要点,通过这些要点的综合实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图文解说——海绵城市
图文解说——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通过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和释放雨水,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1.海绵城市的“前因”-传统的开发模式带来的问题“雨季一来,城市看海”。
我国99%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
许多城市几十年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是0.3,现在是0.7,也就是说现在一下雨70%的水要在地面流淌,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工程建设做地面硬化使得形成了“铁壳城市”,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
钢筋水泥过多地替代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池塘,裸露的土地成为稀缺的资源,自然水循环系统就被切断了,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产生“热岛效应”。
2.海绵城市的“后果”-LID让城市返璞归真、道法自然,建设自然、生态、绿色的基础设施。
针对传统城市开发模式的遗留问题,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LID),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
二、海绵城市详细解读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
海绵城市相关知识介绍知识讲解
3. 2013年6月,住建部发布《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大纲》【2013】98号 “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章中明确提及低影响开发(LID)对雨水的调控。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
城市雨洪水问题应对效果
各类措施在各国城市的应用普遍吗?
– 否! – 发达国家城市非全城都做
城市雨洪水问题彻底解决了吗?
– 没有! – 源头径流削减与污染减控 – 河湖水体污染
• 降雨径流冲刷的面源污染 • 城市管理
雨污分流不彻底,餐饮业错接、误接,环卫清扫雨水口等等
• 面对水为核心的生态系 统的综合症,我们必须 有综合的、系统的解决 途径:生态基础设施
• 思想上需要革命, • 方法上需要创新, • 体制上需要打破边界, • 专业上需要整合。
俞孔坚
“海绵城市”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
1. 201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 要求明年底前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并争取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 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明确提出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
– 雨水排水系统(雨污分流、雨污合流) – 城市局部洪涝 – 流域性洪水威胁城市
如 Eco-city, Climate Adaptation, Resilience … – 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 (海绵城市)
洪涝 干旱 水环境污染 土生态破坏
我们需要一场 生态革命, 大脚的革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旨在应对城市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风险管理的新型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
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最大程度地模拟和恢复自然水循环过程,减少城市面临的洪涝、干旱、水质污染等风险,并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下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基本概念:1.雨水管理:海绵城市通过采用雨水收集、蓄存和利用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的工作效率。
例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河岸带和湿地公园等生态设施来收集和储存雨水。
2.绿色基础设施:海绵城市将生态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相结合,通过建设湿地、绿地、景观河道等生态设施,提高城市的雨水补给能力,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3.多模态交通:海绵城市鼓励使用非机动交通工具(如步行和自行车),并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减少汽车使用量。
同时,建设支持可持续交通的基础设施,如自行车道、步行街、电动车充电桩等。
4.生态水利工程:海绵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水岸景观、生态廊道等,提高城市内涝和洪水风险管理能力,减少城市污水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技术措施:1.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通过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桶、雨水花园等),将雨水储存和利用于家庭、酒店、商业和公共场所的冲洗、冷却和灌溉等用途,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2.湿地处理系统:通过建设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等,提高城市的雨水滞留能力和水质净化能力,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3.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通过在建筑物屋顶和周围空地上种植植物,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高雨水的渗透和蓄存能力。
4.雨水渗透系统:通过建设透水铺装、植被格栅和雨水花园等,促进雨水的地下渗透,减少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位的上升。
5.绿色交通系统:通过建设自行车道、步行街、轨道交通等,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减少汽车使用量,改善交通环境。
6.抗洪设施:通过建设河岸带、防洪墙、堤坝等,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模拟和恢复自然水循环过程,改善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海绵城市介绍课件
可持续排水系统
自然排水沟
利用自然地形和植被,建设自然排水沟,通过植被和土壤的过滤作用,净化雨 水径流。
生态排水设施
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如植草沟、渗井等,通过自然方式将雨水排入地下或河流 中,减少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03
CATALOGUE
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新加坡雨水收集系统
美国波特兰雨水花园
利用地势和植被,将雨水引入地 下,通过自然净化作用,减少径 流污染,同时为地下水补充水源 。
生态湿地与水系修复
生态湿地
建设人工湿地,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 物的净化作用,对雨水进行自然净化 ,同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水系修复
对城市水系进行修复和保护,保持水 体的自然状态,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创新技术与传统方法结合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创新,实现 最佳效果。
成功经验与教训
• 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识和参与 度,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
成功经验与教训
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措施
01
海绵城市建设需综合运用多种措施,避免过度依赖某一方法。
长期监测与维护
02
海绵设施建成后需长期监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新加坡通过建立集水区,将雨水引入 大型地下水库,用于冲厕、灌溉和消 防。
波特兰通过在城市中建设雨水花园和 绿色屋顶,促进雨水渗透和减缓洪峰 。
德国汉堡雨水管理
德国汉堡采用分散式小型湿地、植被 缓冲带等措施,净化雨水并补充地下 水。
国内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上海世博园区海绵城市建设
上海世博园区采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措施,实现 雨水的自然渗透、滞蓄和净化。
海绵城市亮点词汇
海绵城市亮点词汇一、什么是海绵城市?1.1 定义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采用一系列的生态系统功能模拟和水文过程调控措施,以提高城市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解决城市水问题、水体污染、生态退化等水环境问题,并减缓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1.2 特点•集约发展:最大程度减少土地的占用和资源的消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综合治理:综合考虑水环境、生态环境、城市景观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形成多级、多层面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安全可靠: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确保城市在面对极端气候事件时能够快速应对,并减少灾害风险。
•生态保护:保护和恢复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二、海绵城市亮点2.1 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特点之一。
通过将各种功能性单元进行组合,形成各种具有特定功能的模块,以满足城市不同区域的需求。
比如水文模块、生物模块、景观模块等,这些模块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组装,实现灵活、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2.2 绿色交通海绵城市注重发展绿色交通,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建设自行车道、步行街等,鼓励居民使用非机动交通工具。
同时,还可以采用智能交通系统,提供实时路况信息,引导交通流动,减少拥堵和排放。
2.3 雨水管理在传统城市中,雨水排水系统往往是单向的,会导致雨水无法得到循环利用,同时还会引发城市内涝等问题。
而海绵城市则通过改善雨水管理系统,采用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系统等措施,实现雨水的回收和利用。
这不仅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还可以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2.4 自然保护海绵城市注重保护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等措施,恢复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这不仅可以提供人们的休闲空间,还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如保持水质、调节气候等。
2.5 智能系统海绵城市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智能系统来管理城市的水资源和环境。
通过传感器、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对水体、气候等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测和调控。
海绵城市系列:5分钟了解什么是雨水花园
海绵城市系列:5分钟了解什么是⾬⽔花园01海绵城市1.1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称低影响开发模式)是⼀种新型城市⾬洪管理概念,指城市能够像海绵⼀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然灾害等⽅⾯具有良好的“弹性”,下⾬时吸⽔、蓄⽔、渗⽔、净⽔,需要时将蓄存的⽔“释放”并加以利⽤。
1.2建设要点是什么?渗、滞、蓄、净、⽤、排渗:指减少⾬⽔由不透⽔⽔路⾯汇集到市政管⽹,通过透⽔铺装、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同时还能通过⼟壤净化⽔质,涵养地下⽔,改善城市微⽓候。
滞:延缓⾬⽔降落后形成径流⾼峰的时间,具体形式主要有:⾬⽔花园、蓄滞池、⼈⼯湿地等⽣态技术。
蓄:即把⾬⽔留存下来。
常⽤塑料模块蓄⽔、地下蓄⽔池2种形式。
净:对⾬⽔进⾏净化,如⼟壤渗滤净化、⼈⼯湿地净化、⽣物处理等。
⽤:净化后的⾬⽔重新利⽤,如浇灌植被等。
排:收集的⾬⽔补给地下⽔后,多余部分经市政管⽹排进河流,以降低⾬⽔峰值过⾼出现积⽔的⼏率。
02⾬⽔花园2.1什么是⾬⽔花园?⾬⽔花园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种技术⼿段,指⾃然形成的或⼈⼯挖掘的浅凹绿地,被⽤于汇聚并吸收来⾃屋顶或地⾯的⾬⽔,通过植物、沙⼟的综合作⽤使⾬⽔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壤,涵养地下⽔,或使之补给景观⽤⽔、厕所⽤⽔等城市⽤⽔。
2.2⾬⽔花园与普通花园有什么区别?区别1:⾬⽔花园要求⾬⽔在短期之内下渗净化,⼀般1⾄4⼩时之内下渗完毕,因此⼟壤结构较普通花园的渗⽔性更强,相对普通花园有更复杂的⼟层结构。
:区别2:在植物配置上,普通花园根据当地的⽓候条件,以观赏性的草坪、植物、花卉为主,需要较多⼈⼯后期养护;⾬⽔花园的功能性及后期的⾃给⾃⾜性,决定了植物必须具有⼀定的抗逆性,同时也要根系发达,⽣长强势,可以经受长期的⼲旱和短期的⽔涝。
2.3概念辨析⾬⽔花园只是⾬洪管理的其中⼀种⼿段,除此之外还有⽣态植草沟(grass swale/bio swale),下凹式绿地(Low elevation greenbelt)、蓄滞池(detention basin/retention basin),⼈⼯湿地(wetland)等⽣态技术,它们都可以满⾜缓解瞬时暴⾬、净化地表径流⽔质、为动物提供⽣态栖息地的需求。
关于“海绵城市”,你了解多少?
关于“海绵城市”,你了解多少?关于“海绵城市”~你了解多少,1.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
这样的城市~能够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
具体来说~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公园~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
无论是泥地、草地还是树林、湖泊~都能吸收大量雨水。
这样~可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
当大量的雨水都被海绵体吸收之后~城市的积水也就无从谈起。
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对于老旧城区占比较大的特大型城市~相对新城区~老旧城区确实面临空间条件有限、改造难度大等问题。
但相比建设大型地下调蓄池、大规模改造雨水管线等方案~多添置一些“海绵体”反而更具可行性。
设计建设过程中~既有的老旧建筑可通过雨水管断接技术~利用社区内部的花坛、绿地等空间布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市政道路可结合道路绿化带、树池等绿化空间布置生态树池、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也可将老旧社区雨水管线接入周边公园、水体、集中绿地。
2.为什么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
这样的城市~能够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
具体来说~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公园~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
无论是泥地、草地还是树林、湖泊~都能吸收大量雨水。
这样~可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
当大量的雨水都被海绵体吸收之后~城市的积水也就无从谈起。
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二建海绵城市知识点
二建海绵城市知识点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被称为“水弹性城市”。
这个概念强调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在降雨时吸收、蓄存、渗透和净化雨水,并在需要时释放并利用这些蓄存的水。
海绵城市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全域谋划:系统谋划,急缓有序,突出重点,优先解决积水内涝等对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影响大的问题。
2. 系统施策:科学编制规划,合理确定规划目标指标,合理划分排水分区,“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围绕城市现状和规划目标实事求是确定技术路线。
3. 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特点,排水、园林绿化、建筑、道路等多专业融合,城市绿地、建筑、道路等在满足自身功能前提下统筹考虑雨水控制要求,简约适用,减少全生命周期运行维护的难度和成本。
4. 有序实施:在规划建设管控下,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5. 组织落实:城市人民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政府统筹、多专业融合、各部门分工协同。
6. 完善标准规范:地方标准、图集、导则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性内容和技术性要求,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7. 雨水处理:通过人工手段恢复城市生态水循环系统,解决城市水资源紧缺引发的畸旱畸涝问题,美化城市、改善市民生活环境。
雨水可通过透水性地面下渗、绿地滞滀等途径补充地下水、城市、湖泊等。
除此之外,大量的雨水通过雨水收集装置、弃流装置、过滤装置、传输通道以及储存装置被回收。
8. 技术应用: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缓解雨洪内涝压力,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
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二建海绵城市的更多知识点,建议查阅相关论坛或咨询专业人士。
一级建造师——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知识点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海绵城市定义: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与人工干预功能;科学合理的选择技术设施时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将源头低影响开发、传统雨水管渠、超标雨水径流蓄排设施相结合,统筹应用滞、蓄、渗、净、用、排等技术手段,同时具备适用性、目标性、生态性、效益性及组合性原则;一、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设施类型主要有渗透设施、存蓄与调节设施、转输设施、截污净化设施;二、渗透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唐;1、渗透设施的选择透水铺装适用:人行道、人行广场、建筑小区人行道路宜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小型停车场宜采用植草砖、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园林绿地场所可采用鹅卵石、碎石、碎拼、踏步石铺地;下沉式绿地适用:道路、广场、其他硬化铺装区及周边绿地优先采用;应低于铺砌地面或道路,下沉深度根据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mm;渗透塘:汇水面积>1公顷、地势较低的低洼地带等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区域;2、渗透技术(1)透水铺装:可采用透水砖铺装、透水混凝土铺装、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还包括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一般要求:宜首选材料本身透水的透水砖进行铺装;透水找平层和基层渗透系数应大于面层;施工要求:面层孔隙率≥20%,透水基层孔隙率≥30%,横坡宜1%-1.5%;冬季冻融风险的城市应慎重选择;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铺装;透水铺装与不透水铺装之间应采用防渗措施;透水铺装位于地下室顶板上时,覆土厚度≥600mm,应设置排水层,及时排除雨水;(2)下沉式绿地: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绿地高程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200mm以内;一般要求:雨水口设在绿地内且低于路面高程、高于绿地高程;尽量采用本地的、耐淹、耐旱、耐污染种类的植物,宜采用草本植物;宜低于硬化地面100-200mm,进水口拦污设施应正确设置;绿地内溢流口(雨水口)顶面应高于绿地50-100mm;内表层土壤渗透能力不足时,应通过措施改良土壤渗透能力,也可设置渗透设施;道路红线内外绿地的高程一般低于路面并与道路景观相结合;施工要求:对于渗透性较差的地区,可适当缩小雨水溢流口与绿地高程的差值,使下沉式绿地集蓄的雨水能够在24h内完全下渗;(3)生物滞留带: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由植物层、土壤层、过滤层(或排水层)、蓄水层构成;分为简易型和复杂型;一般要求: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物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预处理,去除大颗粒污染物并减缓流速,按设计要求设置弃流措施防止石油类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地面溢流设施顶部应低于汇水面100mm;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为5%-10%;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外层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复杂型施工要求:换土层底部应铺设透水土工布隔离层或厚度≥100mm的砂层,防止换土层介质流失;(4)渗透塘:一种用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洼地,具有一定净化雨水和消减峰值流量效果;一般要求:适用于汇水面积较大(>1公顷)且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区域;对场地条件要求较严格,对后期维护管理要求较高;入渗池(塘)前应设置沉砂池、前置塘等预处理措施,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施工要求:边坡坡度≤1:3,塘底至溢流水位≥600mm;渗透塘底部构造一般为200-300mm的种植土、透水土工布及300-500mm的过滤介质层;排空时间≤24h,放空管距池底≥100mm;三、存储与调节设施主要有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调节塘、调节池;1、存储与调节的选择:建筑小区、城市绿地、广场等区域的低洼水塘或其他具有空间条件的场底宜设置湿塘;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城市绿地、滨水带等区域内的地势较低的地带或水体宜设置雨水湿地;由绿化、道路喷洒、景观补充水等雨水回用需求的小区、城市绿地等宜设置蓄水池;建筑小区、城市绿地等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区域宜设置调节塘;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较难改造时可采用调节池;2、存储与调节技术主要由湿塘、雨水湿地、渗透塘、调节塘、蓄水池、蓄水模块;(1)湿塘、雨水湿地:一般由进水口、前置塘、沼泽区、出水池、溢流出水口、护坡及驳岸、维护通道构成;湿塘一般要求:前置塘为湿塘的预处理设置,作用为沉淀径流中大颗粒污染物,池底一般为混凝土或块石结构;主塘一般包括常水位以下的永久容积和储存容积,永久容积水深为0.8-2.5m,储存容积根据规划部门提出的“单位质量控制面积”确定;雨水湿地一般要求:沼泽区包括浅沼泽区和深沼泽区,是雨水湿地主要的净化区;浅沼泽区水深范围0-0.3m,深沼泽区水深0.3-0.5m;调节容积应在24h内排空;出水池作用为防止沉淀物的再悬浮和降低温度的作用,水深0.8-1.2m,容积为总容积(不含调节池容积)的10%;(2)蓄水池:具有雨水储存功能的集蓄利用设置和消减峰值流量的作用;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蓄水池,砖、石砌筑蓄水池、塑料蓄水模块拼装式蓄水池、地下封闭式蓄水池;一般要求:施工完毕后必须进行满水试验;(3)调节塘:也称干塘,以消减峰值流量功能为主;一般由进水口、调节区、出口设施、护坡及堤岸构成;(4)调节池:主要用于消减下游雨水管渠峰值流量,减少下游雨水管渠断面;常用于雨水管渠中游,主要包括塑料块调节池、管组式调节池、钢筋混凝土调节池;一般要求:调节水池底板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进行抗浮稳定性验算;排水管的排水方向、高程与下游市政管道或排水设施相协调;池壁施工缝设置符合要求,强度≥2.5MPa 时可进行凿毛处理;四、转输设施主要有植草沟、渗透管渠;1、转输设施的选择植草沟:建筑与小区内道路、广场、停车场等不透水面的周边;渗管或管渠:建筑与小区及公共绿地内转输量较小且土壤渗透情况良好的区域;2、转输技术雨水转输技术主要是对雨水径流的排/蓄管理及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有城市雨水管渠和超标雨水径流i排放系统共同构建;雨水管渠系统主要以地下管渠系统为主,转输和处置低于系统设计排水能力的降雨/融雪径流;(1)植草沟:一般分为传输型、干式、湿式植草沟;总高度≤600mm,上顶宽度应根据汇水面积确定,一般为600-2400mm,底部宽度宜为300-1500mm;断面边坡坡度宜≤1:3;采取措施保证雨水能以较低流速通过植草沟,防止边坡侵蚀;不宜作为泄洪通道;纵坡宜为1%-4%,纵坡较大时应设置为阶梯型或中途设置消能台坎,纵坡较小时应选用干式植草沟;考虑雨水下渗时可设置透水土工布,下部土壤渗透系数>5*106m/s,不考虑雨水下渗时可设置防水土工布;(2)渗透管渠:可采用穿孔塑料管、无砂混凝土管和砾(碎)石等材料组合而成;开孔率控制在1%-3%之间,无砂混凝土管的孔隙率应>20%;应设置植草沟、沉淀(砂)池等预处理措施;敷设坡度应满足排水要求,宜为1%-2%;渗透管四周填充砾石或其他多孔材料,砾石层外包透水土工布,土工布搭接宽度≥200mm;设在行车路面下时覆土深度≥700mm;浅沟沟底表面的土壤厚度一般≥100mm;渗渠中砂(砾石)层厚度一般≥100mm;五、截污净化设施主要有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透设施;1、截污净化设施的选择植被缓冲带:道路等不透水地面周边绿地、公园绿地、城市水系统的滨水绿化带等区域;可作为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预处理设施和城市水系的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措施;人工土壤渗滤设施:具有一定场地空间的建筑与小区及城市绿地;2、截污净化技术主要针对屋顶雨水及地面雨水径流,是在污染源头采取措施截流污染物,防止扩散;城市道路、广场未设置雨水口时,初期污染严重的雨水通过植草沟内的初期雨水弃流井,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道;后期雨水排入雨水花园,进入景观水体,经自然截流、渗滤、净化处理排入河道;(1)植草缓冲带:应设置碎石消能,坡度一般为2%-6%,宽度≥2m,当坡度>6%时另设置消能设施;适用于道路等不透水地面四周;(2)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一般有自控弃流、渗透弃流、弃流池、雨水管弃流等形式;施工要求:雨水弃流排入污水时应设置确保污水不倒灌回弃流装置内的设施;初期径流弃流池、雨水进水口应设置格栅;流量控制式雨水弃流装置的流量计应安装再管径最小的管道;自动控制弃流装置的电动阀、计量装置宜设在室外,控制箱宜集中设置且设在室内;(3)人工土壤渗滤:属于小型的污水处理系统;一般要求:一般由畜水层、渗滤体、防渗膜、溢流井、渗管、排水管组成;渗滤体由石英砂、少量矿石和活性炭及营养物质等材料组成,不得含有草根、树叶、塑料袋等有机杂物及垃圾,矿石泥沙量≤3%,材料配合比符合设计要求;生物填料的原料、材料密度、有效堆积生物膜表面面积、堆积密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主要作为蓄水池等雨水储存设施的配套雨水收集设施;施工要求:防渗膜铺贴应贴紧基坑底和基坑壁,适度张紧,不应有皱折;防渗膜接缝应采用焊接或专用胶粘剂粘合;渗滤体铺装填料时应均匀轻撒填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西兰
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 (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 SUDS) 英国
雨水利用(Storm Water Harvesting)
德国
“活力、美观、清洁”水计划(Activity-Beautiful-Clean, ABC)
新加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雨水贮留渗透
日本
我国的相关概念与措施
雨水利用
– 雨水入渗、收集回用、调蓄排放等的总称。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 采用人工措施直接对天然降水进行收集、存储并加以利用。 雨水利用包括雨养农业、人畜生活供水及城市雨洪利用等。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2006版)
雨水控制与利用
美国
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BMPs )
美国
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 )
美国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Green Storm water Infrastructure)
美国
水敏感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WSUD)
水-土分离 水-生物分离 城-水分离
排-给水分离 防洪-抗旱分离
水是世界上最不应该被分离的元素。
“小决策是一切环境问题的根源”(Odum)
水和生态问题综合症与解决之道的单一性 是导致中国系统性水及生态危机的根本所在。
2. 相关概念
国外应对城市雨水问题的相关理念与措施
对策措施
国家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问题解决之道的却是单一的、片面的构建灰色基础设施
使问题日益严重,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更加强悍的钢筋水泥防洪设施! 更加粗大的排涝管道和水泵 跨流域的水资源调运 更加精密的污水过滤净化设施。。。。。
体现为小决策与水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的分割(部门分割、 地区分割、功能分割的水管理体制不利于水系统的管理)。
2. 2013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 明确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 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
城市雨洪水问题应对效果
各类措施在各国城市的应用普遍吗?
– 否! – 发达国家城市非全城都做
城市雨洪水问题彻底解决了吗?
– 没有! – 源头径流削减与污染减控 – 河湖水体污染
• 降雨径流冲刷的面源污染 • 城市管理
雨污分流不彻底,餐饮业错接、误接,环卫清扫雨水口等等
– 雨水排水系统(雨污分流、雨污合流) – 城市局部洪涝 – 流域性洪水威胁城市
如何系统根本解决?
– 世界各国都在探索: Eco-city, Climate Adaptation, Resilience … – 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 (海绵城市)
洪涝 干旱 水环境污染 土生态破坏
我们需要一场 生态革命, 大脚的革命!!
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
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控制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
低影响开发
– 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包括已建成区域已有设施 )的冲击,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 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 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 源污染。《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3
缺水问题
资
污
源
染
性
性
缺 水
缺 水
水多
水多
水少
水脏
水脏
开山 毁林 占田 填湖
逢雨必涝、雨停即旱 原有自然调蓄体系不断被破坏
水为核心的生态问题综合症
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水、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栖息地丧失, 土壤污染,生态总体恶化
洪水与内涝
干旱与地下水下降
水、土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
• 面对水为核心的生态系 统的综合症,我们必须 有综合的、系统的解决 途径:生态基础设施
• 思想上需要革命, • 方法上需要创新, • 体制上需要打破边界, • 专业上需要整合。
俞孔坚
“海绵城市”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
1. 201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 要求明年底前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并争取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 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明确提出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
内涝 (pluvial flood/ local flood)
– 强降雨或连续降雨超过城镇排水能力,导致地面产生积 水灾害的现象。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内涝防治系统
– 用于防止和应对城镇内涝的工程型设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以一定方式 组合的总体,包括雨水收集、输送、调蓄、行泄、处理和利用的天 然和人工设施以及管理措施等。
– 削减径流总量、峰值及降低径流污染和收集回用雨水的总称 。包括雨水滞蓄、收集回用和调节。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 11/685-2013
雨洪利用
– 对雨洪资源加以拦蓄、入渗回补并加以利用的工程技术措施
《北京水务知识词典》
城市雨水利用
– 城市雨水利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雨水利用主 要指对城市汇水面产生的径流进行收集、调蓄和净化后的 直接利用。
1. 背景介绍
2. 海绵城市主要解决的问题 3. 海绵城市系统构建途径 4. 北京市对海绵城市的规定 5. 工程案例 6. 我们能做什么 7. 城市主要工程技术及应用
1
1. 背景介绍
城市内涝
2012年5月29日,武汉持续一整天的 降雨导致武汉市区多处渍水,道路被 淹。 2012年7月21日,北京全市普降大暴 雨到特大暴雨,全市范围出现多处大 面积内涝积水,山区引发泥石流。暴 雨致37人死亡190万人受灾,经济损 失近百亿。